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協會最年長員工邱大嬸(比老闆年長好幾歲)請認識正向心理學

引用自: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 Diener)的研究發現,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 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 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郁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 (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註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快樂的具體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 呂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一、心存感激
  每周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二、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贊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三、品嘗樂趣
  多註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四、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五、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複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六、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七、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八、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狂妄症候群,老闆不是人

轉貼自:疾病與權力》狂妄症候群

狂妄症候群 Hubris Syndrome 是什麼?民國 79 年即任公職,在教育及社福行政體系任職(筆者乃正統師範及社會系出身,擔任公職薦任主管多年)見過不少長官及同學不幸沈淪,直到下台。同樣情況在加入 6 年的扶輪社也可看到(社友多為專家或負責人,如大學教授、律師事務所負責人)許世穎 Dewey 推薦《疾病與權力:診斷百年來各國領袖的疾病、抑鬱與狂妄》以下摘自該書

希臘人都相信,神明吝於讓人類獲得成功,而且會在人處於權力頂峰之時給他來個
狂妄」的詛咒,讓他失去健全的心智,最終導致他走向毀滅
今天我們不覺得神明有那麼大的功勞,我們比較喜歡說這叫「自我毀滅

2008年,國際精神科專業期刊《腦》登出一篇震撼醫界與政界的文章。
前英國外相大衛.歐文以他精神醫學的專業,加上從政三十年的觀察,
發現位居要津的政府首長可能有種「職業病」只要掌握權力,就可能出現自戀、好動、過度自信的跡象,自詡為救世主,最後與現實脫節。歐文以該篇論文核心論點,進而完成本部鉅作
............................................................

一、自戀的傾向,把世界當作他們可以在其中施展權力與尋求榮耀的場域
而不是當作有許多問題的地方,需要用務實的、非自我中心的方式來處理。

二、天性喜歡採取行動,如果這行動貌似能讓他們正面地曝光,也就是能提升他們的形象。

三、對於自己的形象與呈現有超乎比例的關心

四、習慣以救世主的口吻談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很容易就意氣昂揚

五、把自己跟國家等同起來,認為這兩者的形貌與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六、傾向用第三人稱來稱呼他們自己,或者使用舊日國王的口氣說話。

七、對自己的判斷有過度的信心,對他人的建議或批評有過度的鄙視

八、對自己所能達成的事情具有誇張的自信心,接近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

九、相信他們要面對與負責的不是由同僚與公眾輿論,
而認為自己真正要面對的是更偉大的:即歷史或上帝

十、不可搖撼地相信在那個真正的法庭上他們將會得到勝利

十一、不知休息,輕率魯莽以及容易衝動。

十二、失去與現實的連繫,常常伴隨著日漸惡化的孤立狀態。

十三、傾向於因為他們的「宏觀視野」,特別是他們對自己~
預計採取的行動路線的道德正確性的堅定信念,而排除對其他面向作考量的必要。

十四、結果成為執行政策的無能,我們可以稱之為狂妄的無能
...........................................................

書中檢視百年來各國領袖的身心狀態。老羅斯福邱吉爾憂鬱症,但他們各自找到方式克服並繼續領導人民。甘迺迪患有愛迪生氏症,終身與藥物為伍,但他在古巴危機時展現的鎮定令人感佩。艾森豪是第一位公開自己疾病的總統,中風後人民仍然對他保有信心。相較於此也有許多領導人對疾病遮遮掩掩,例如尼克森有酒癮,密特朗下台前三年才告知人民他有前列腺癌

本書回顧二十世紀政府首腦罹患的疾病,準確來說是介於一九○一與二○○七年之間。第一章與第二章考察了上述期間許多政府首腦患病的案例。第七章討論的狂妄行為則與美國小布希總統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表現有關。最後,在第八章考慮了社會需要因應的一些防護措施,以面對政府首腦患病。以上摘自《疾病與權力》並推薦許世穎 Dewey 撰~

可參閱偉大的企業家都嗜血?掠食者到商場英雄的成功大揭密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天才密碼》人生教練


常人的聰明才智差距不大,唯一不同的是付出熱情與努力程度。
以下部分內容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天才密碼》
培育天才的「密碼」,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深度練習,並點燃學習熱情,這兩者必須依靠教師(人生教練、心靈導師)來連結。一個好教練或好老師的專業,絕不限於知識的技巧傳授。雖然毫無失誤與嚴謹準確的學習傳承,極為重要,但如何讓學習者深刻感受到大師想要傳達的訊息與能力,才是決定性的教學秘訣。

「教師的影響是永恆的,影響的界線無法估計」---美國史學家亞當斯

成功的教學其實看起來像場魔術,是各種技能的組合,是透過深度練習建立的髓鞘化迴路。偉大教師會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除了觀察學生,還必須具備充分的專業知識,才能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邁向成功的那段跌跌撞撞的脈絡,然後透過獨特訊息與學生建立連結。

優秀的教師必須掌握三個關鍵字:知識、辨別、連接。教學大師是種人類訊息傳遞系統,為特定技能迴路提供養分並引導生長,同時清晰無誤地告訴這段迴路,應該在這裡、而不是在那裡觸發。教學與訓練是長期又親密的對話,也是一連串針對共同目標所發出與接收的訊號與回應。教練的真工夫,不在於向所有人傳達一體適用的智慧,而是具備靈活的能力,能在每位學生的能力邊緣,為他們找到學習竅門,並且一遍又一遍發出正確的訊號,幫助學生朝向正確目標前進。

優秀教師有能力把教學帶往更深的境界,能看出學生的潛能,並加以開發;還會不斷研究,以不同角度處理教材,同時與學生建立無限的連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已讓教學大師的神經迴路髓鞘化。透過磨練已久的知識、經驗和本能,教師可以敏銳觀察到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迅速反應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法。

在生活中擁有一位心靈導師,是很有價值的。
身邊有個你所信賴、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了解你是誰的人,
會讓你充滿自信…這是一份極其美好的禮物!
如果你從來不曾擁有一位心靈導師,現在馬上去找。
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心靈導師可以增強你的自信!

如果有幸,你會在人生的某一站,當你徬徨時需要一點指引,一點鼓勵的時候,
遇見人生的導師;如果再幸運一點,這位導師已一直在你左右,而你驀然回首,
會發現他竟然已深深地改變了你,提升了你人生每走到一個階段,不論路是越走越寬,還是遇到瓶頸,能點醒你,扶你一把的人總會進入你的生命,陪你走上一段。以上摘自《自信,沒人能給《青春就是要跌跤》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愛.生活與學習》幸福的藝術

本書被譽為台灣「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近30年來,已長銷達百萬冊。不論時代如何轉變,書中的智慧歷久彌新。
特別要跟讀者分享其中一篇:讓自己幸福、也讓別人幸福的藝術
我們在學校學到了許多事,只有人生這個最重要的題目,卻沒人教導,好像人人生來就該懂、該會。尤其是人生面臨需要重大選擇的時候,多少人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可以思考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精算人生三題〉
(內容部份摘自《沒人敢告訴你的MBA大揭密》)
「這麼多年來,我觀察一九七九年以來,我那班哈佛商學院同學的人生際遇,我參加同學會時,看到愈來愈多人發生種種不快樂的事,不是離了婚,就是與孩子的關係很疏離。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在畢業時故意計劃將來要離婚,或是讓子女變得跟他們很疏遠;但其中有很多人,正在進行這種人生策略。

「……哈佛商學院每年從全世界挑出最優秀的九百名學生,其中極多數人從未仔細思考人生目標,這真是令人訝異。我告訴學生,哈佛商學院很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個深思這個問題的地方。」

「企業失敗就是因為它們往往傾向追求立即的滿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人生,你也會同樣發現令人震驚和警惕的模式——這些人對自己曾經聲稱最在意的事,投入的精神卻越來越少。
也如同《為自己上班,因為一生的工作天很多》來自七十多國各行業公司,一萬名從總裁到小經理的親身驗證,他們關在會議室幾天,說出對工作的真心話…(以下摘自該書)他們告訴本書作者,自己個人最重要的價值是:(1)家庭,(2)誠信,而他們也告訴本書作者,因為工作最常在公司中妥協的價值是:(1)家庭,(2)誠信。

人生是什麼呢?似乎也很難下定義。有時,定義往往侷限了海闊天空的發展,和愛一樣,與其去解釋,不如去實行、去體會。沒有人不曾嘗過寂寞的滋味,也沒有人未經失望的煎熬,我們同樣也曾笑過、哭過、歡呼或哀愁,我們同樣體會了這些貼心的感受。均羽相當認同作者利奧.巴士卡力所說的,「你必須先使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你才能分享這些美好的特質。你不能給人你所欠缺的,因此你必須先擁有之後,才有能力給予。」若是我沒智慧,我只能教會你無知;如果我不曾歡笑,我只能教導你頹喪;我若失去自由,也只能把你囿於樊籠。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否則將窮其一生浪費時間在追隨別人。

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世界來分享,這世界該是多麼絢麗多彩。《第七感》一書指出:一個成年人,如果能夠跟「一個真正與他們同頻率的人」建立連結(不論是家人、老師或治療師),這樣的深度連結,就能幫助他們建立「內在的整體感」,讓他們有空間反思自己的生命,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這樣的理解是改變人生的基礎,更是穩健地發展人生之關鍵。「理解」是獲得身心健康與幸福不可或缺的關鍵(摘自《第七感),這也是為什麼均羽不斷參與投資心理學の閱讀社群 (由志趣相投的一群人所組成的「部落」「實踐社群」或稱「學習型組織」)

人生最可悲的事,無疑是未曾生活就已死亡。我們也許觀察過人生,但是卻沒有盡力參與,我們只是人生的旁觀者,並沒有真正的活動。經歷真正的人生,就不會對死畏懼。人生不是一趟旅遊,沒有目的地,人生是一個過程,一步一步讓我們接近;若每一步都是奇妙而新奇的,我們就真正的經歷了一生。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打造自己的成功》決定權在己篇

你在看這篇文章時,
可以思考有沒有很想做什麼事,但一直沒去做?
與身旁最愛的家人一起吃個飯聊聊天,
與好久不見的好友去看最新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彩虹橋」「那一年…」,
想去國家戲劇院看首度抵台法國三百年國寶級劇院或是2011設計大展「交鋒」,
或只是單純讓自己靜下心來沒有手機的干擾好好看一本書。

現在就可以馬上去做,你一直都「可以」,而且也「能夠」去做你真的想做的事。當然,你也可以講出十個「不可能去做」的理由,會有「可以去做」或「不可能去做」的落差,在於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先衡量其代價。我們常會考慮其他的可能性,以及行動的後果與成本,包括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我們會先比較代價,然後才付諸行動。我們一分一秒的行動都是「比價」後的結果。

許多人不知不覺中成為外在情況的犧牲品,而不是自己生活的塑造者,因此,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心生不滿、自怨自艾。他們的生命列車永遠停在錯誤的車站,於是到不了目的地。他們會怎麼樣呢?當他們看見別人擁有精彩的生活時,會羨慕嗎?他們察覺到自己駛錯車站了嗎?你對你的生活也有所不滿嗎?

如果目前的生活或工作是你自己的選擇的,那麼你大可隨時放棄它們,重新再選一次。揮別終日不滿與沮喪的情緒,而你可以「自我作主」。找到幸福的平衡點,最重要的是要行動,因為幸福不能靠運氣。你無法「碰巧」獲得幸福,幸福是自我負責與自我作主的最終結果。「閱讀治療師教學群」時常提醒大家,人生重要的事都需要花時間精力學習,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心理醫生也想學的人生道理》強調的好事多磨。生命中的美好價值,總是少不了耐性和決心。反之消費社會裡到處充斥著速成的即時滿足。我們生命中追求幸福的過程都需要時間,而且通常還是很長的時間。如學習新知,改變壞習慣、培養令人滿意的感情、養育子女…想改變我們既定想法和行為,那怕只是小小改變,也必須長期努力。同時還得培養洞察力,持續地評估與學習。

自由、自主和自我負責並非從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你必須透過學習和努力才能得到。這是為每個在思想世界漫遊的人所寫的,他們相信,人們可以依靠自己克服困難,他們不會崇拜偶像,他們會走自己的路,決定權在於自己。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時報出版《打造自己的成功》並加入簡均羽之個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