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賈伯斯傳》「金融研訓院」演講主題

台灣金融研訓院--輕悅讀讀書會講座《賈伯斯傳》
讀書會主題︰《賈伯斯傳》天下文化出版
帶領講師:閱讀治療師--陳祐霖簡均羽
活動時間:2012/1/14 () 上午1030~1200 (1.5個小時)
                  **沒錯!!!當天是總統與立委選舉日**
活動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6樓小會議室 (請先至3樓圖書室報到)
活動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62 (捷運台電大樓站4號出口或古亭站2號出口)
參加人數:限16 (預約報名制),人數有限,欲報從速!
參加費用:新台幣100 (可獲得等值金融廣場抵用券,並享有讀書會用書85折優惠)
報名方式:電洽02-3365-3591,或E-maillibrary@mail.tabf.org.tw

所有你想知道、和你意想不到的賈伯斯…
★大學沒念完,就在車庫創立了蘋果
★美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卻被逐出蘋果
★創立NeXT與皮克斯公司,光榮重返蘋果
★推出iMaciPodiPhoneiPad

《賈伯斯傳》這本書是生前唯一授權的傳記,完整記載他的一生,描寫出「最真寫的賈伯斯」從不同的人、事、物,來了解天生反骨的他賈伯斯的一生,成功打造出稱霸全球的「蘋果帝國」讓人人都想複製他的成功方程式在《賈伯斯傳》讓我們看到賈伯斯不為人知的一面。

不管賈伯斯對什麼有興趣,通常一頭鑽進去,就不出來了,沉迷到瘋狂的地步
當時里得學院教務長:「他求知欲很強,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年輕人。他拒絕接受別人告訴他的真理,希望自己親自驗證。」「賈伯斯對產品非常執著,有一種追求完美的熱情。」

想想站在世界浪潮頂端的感覺吧,實在興奮刺激。再想想在那個浪後面,用狗爬式辛苦死命追趕。來這裡吧(蘋果),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留下一點什麼吧」「賈伯斯一開口,語氣熱切彷彿先知看到未來。他百分之百的信心,會讓他看到的未來成真」「我的血液裡永遠流淌著那個年代的熱情與叛逆

賈伯斯旺盛的企圖心就像一把火,不但鞭策自我,也深深影響了這個世界。他的個性和熱情已和他的產品密不可分,就像蘋果的硬體和軟體已完美結合成一個整體。我們可以從他的人生故事得到啟發,就創新、人格特質、領導力和價值觀而言,他絕對是最好的學習教材(摘自《賈伯斯傳

賈伯斯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演講題目「求知若飢虛懷若愚」: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不要被教條所迷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裡;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要有勇氣跟著自己的內心與直覺。

賈伯斯告誡年輕學子說:我可以非常肯定,如果我不被 Apple 開除的話,這有些事情也不會發生的。這個良藥的味道實在是太苦了,但是我想病人需要這個藥。有些時候,生活會拿起一塊磚頭向你的腦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無比鍾愛。你需要去找到你所愛的東西。對於工作是如此,對於你的愛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將會佔據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喜歡什麼,那麼就繼續找、不要停下來、全心全意的去找,當你找到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誠的關係,歷久彌新。所以繼續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止

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賈伯斯時代」,而賈伯斯這一生的起落所造就的這種賈伯斯精神,著實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發深思,他的創業故事以及他「改變世界」的成功法則,值得每個人去思考和學習。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有錢人的大陰謀》是誰拿走了我的錢?

我們目前的教育體系中最邪惡的,莫過於完全不教導任何有關金錢的事。它反而不斷在教我們如何成為非常優秀的員工,並要謹守自己的本分。教育體系源自於普魯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的教育模式,它專門用來產生優秀的員工和軍隊體系,這些人會盲目地聽從命令,等著被告知要做什些什麼,也需要他人來教他如何運用自己的金錢。

當初在設計教育體系時,並非要培育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是要支持我們當今人人生而自由的主張。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與上述內容相反專門教小朋友要聽話照做。那些能幹而且順從的學生就會成為職員,並專心為那些有錢人工作,只要乖乖上班,聽主管的話辦事,不用努力地思考;或者犧牲自己性命的士兵,來保護有錢人的利益。

現況分析
學校絕大多數人在學校裡面學不到任何有關於金錢的知識;有錢人則是在家裡學習有關於金錢的知識。

工作:絕大多數都在為有錢人工作

稅賦富人(財產)繳的稅持續減少,窮人(上班族薪資所得)所繳的稅持續增加。(參考:《崩世代》)

國債:當政府宣布的紓困案,代表我們的後代子孫有好幾個世代,都必須償還這筆拿來挽求有錢人的紓困金。我們的孩子們將會背負更高的稅率以及更嚴重的通貨膨脹,藉此清償這些紓困金

房屋:每個月的房貸都會匯到有錢人所開的銀行之中。(20年、繳30年房貸…)

退休金帳戶:許多人為了自己的退休而投資股票、債券、共同基金…。這些錢大都拿去投資有錢人所開的公司。如果你投資失利,那你就會賠錢;但是那些基金經理人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佣金。

日常生活開支:請問到底是誰取走了我們日常所需的保險金、汽油錢、電話費、電費,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錢?答案就是:有錢人。如果這些民生必需品的價格上漲,那麼到底是誰會獲得最大的好處呢?答案仍是有錢人

如果不學習有關金錢的事情,最後就會出賣自己的自由來換取薪資,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來賺取足夠支付帳單的收入。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被革職的恐懼、被忽視、領低薪、被工作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就算是成千上萬的上班族受過良好的教育,對他們而言,穩定的工作還是遠比他們的財務自由來得重要許多。然而,通常看似最穩定的工作都是最不穩定的。好走的路,人一定多,多到你往往走不過去。如:高普考(錄取率1/100)、司法特考(錄取率1.5%)、基層特考(錄取率:千分之4 )、國營事業(錄取率2%)

有人說:「對金錢的渴望是萬惡之根。持續讓人們對金錢保持無知才是邪惡的事,因為很多人會為了錢去做些極為邪惡的事情,例如: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巴菲特認為,因為錢而從事自己不喜歡做的工作,是很差勁的人生管理方式。)、在自己不尊敬的人手底下工作、嫁(或娶)自己不愛的人、取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等;當無法照顧自己時,就會期待別人例如自己的家庭或是政府來照顧他們。

不管你投資了什麼無論是事業、不動產、有價證券,或是貴重金屬等都比不上投資自己更加重要。如果你本身是個傻瓜,不管你投資什麼大概下場都會是一樣的虧錢。巴菲特說:「幸運的是,通往財務天堂有無數的途徑。」找到適合自己通往財務天堂之路,你必須找出自己的路,學習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畢竟唯有知識才是真正的金錢。

以上部份摘自《有錢人的大陰謀》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有計劃的拋棄》調和的時間觀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六種時間觀未來型的人最可能成功的人未來型做事事半功倍、未來型善於解決問題、未來型鍥而不捨雖敗猶榮、對未來型而言,實事求是就是永恆的希望之泉。未來型的人再怎麼好,一但過度也不太好。不妨問問自己,是不是一直不停地在競爭?為了未來的成功,是不是犧牲了跟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有沒有把自己鎖在時間壓榨機裡面壓榨生命的汁液?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表示對未來投資過度了。

如何調合時間觀?最好少做一點,不要再求多。哪些事是必須做要的,要審慎地過濾選擇,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不可暫時放到一邊去的,則要審慎地去做成決定。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減少自己的承諾和責任。盡可能地去削減,減到讓自己覺得舒服為止。有些人凡事都要求高效率,通常是打從小學時候就養成的。這種「有計劃的拋棄行為」,雖然會影響自己的自我認知,但不致因為貪多而分散自己的技能與才智,反而能把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得更好。換句話說,因少做反而做的更多了。因為做對事比把事情做對重要,在工作開始前,應花點時間思考工作優先順序。

拉爾夫.凱耶斯針對忙碌生活做出分析,在《時間困局》中告訴我們:「增加自己功能表的項目會造成決策負荷過重,這是形成時間困局的關鍵因素之一。縮小決策範圍才可能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也才能夠更為專心。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要在「正確的地方當傻瓜」,影響人生越大的決策,越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和了解。

身為一個未來型的人,要好好練習時間之為禮物的施與受。時間是我們最可貴的資產,要送就要送給自己關心的人,送給最能知其可貴的人。當然,還要把寶貴時間留一些給自己,必要時留點時間停機,玩樂、輕鬆、享受,或重溫童年,每星期至少一個週末日不工作。別忘了,偶爾讓自己失聯一下。小心手機離身不安的症狀,若手機一離開身邊,顯得焦燥不安,代表你被手機給綁架了。

平常日子,試著把工作對家庭生活的佔用減到最少。每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不離身,只是在狼吞虎嚥寶貴的時間。(想一想,你還記得昨天中午吃什麼嗎?很多人連吃飯都很忙,一心三用。除了吃飯,還要看電視,趁廣告看一下報紙。食物都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非真正品嚐食物的美味。)太匆忙的人生等於沒有認真活過。多數未來型的人都忽略了一項顯而易見的事實:「急促與忙碌無非都是我們的選擇,因此,我們也可以選擇放慢與少做。這是我們的權利。只不過做這樣的選擇並不容易就是了。

不妨這樣開始:不要急著開快車、花點時間關心周遭的事情,並用心聽別人的回應。(很匆忙的人,容易沒有耐性,因為每分每秒都很寶貴,下一分鐘又有應辦事宜。)要求自己把未來導向跟正面過去(對過去發生的事情以正面解讀)與現在享受(活在當下)時間觀好好調合一番。工作的時候,要在其中發現自在,將內在動機從必須做轉化成想要做

自我實現的人也是重視時間競爭力的人,在當下活得比較充實這種人能夠以有意義的一致性將過去及未來跟現在結合起來。工作的時間應當努力、遊戲時間應當盡興、與有德性的朋友相交、以兒童看世界同樣好奇的眼光看兒童、笑看人生的可笑與荒謬、完成自己的願望、未雨綢繆,晴時不忘雨天、掌握自己的生活。調和自己的時間觀,可以打造一個新的更好的自己。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你何時要吃棉花糖?》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關於「權力」的想法

在商業世界裡,影響力最大的一個詞就是權力。許多跨國企業的權力甚至比國家還大,他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計劃來生產或銷售,而國家的權力大小也和該國的經濟實力有關。權力的背後其實就是害怕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對人誘之以利,而權力的分配通常是不平等的,否則就不會有所謂的授權這回事。

到底什麼是權力?這個問題就像是: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自然?人是什麼?根據不同的專業,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不少關於權力的名言,「金錢就是權力」或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社會學家韋伯的定義最有名:「權力就是可以讓你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之上的能力。」

權力遍及社會中的各個生活領域。只要有兩個人聚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權力結構;權力並不是固定的組織或結構,它會依照不同的情況、條件、阻礙及參與者而不斷改變,它戴著權威、控制、聲望、影響力、名聲、魅力,以及否決權的面具,更重要的是:有權力的人通常不會公開地把權力遊戲放在檯面上,他們會善意的企圖來掩飾權力的特徵。

權力不一定得由上而下。權利存在於有行為能力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在經濟體系中,權力基本上是透過供需之間的關係而形成。在公司裡誰有權力?是主管、老闆、體系,或員工?一般都會把層級高的人當成有權力的強者,而員工就是沒有權力的弱者。這種認知適合用於現在嗎?能掌控資本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嗎?能任意開除員工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嗎?能貫徹己意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嗎?經濟上的權力問題其實就是稀少性的問題。什麼是稀少的資源?是資本嗎?不是。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是無法被占有的,它存在人的大腦裡。人才走了,公司價值也會跟著降低,就像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各個參賽的車種硬體價值都差不多,賽車手是勝敗的關鍵。

許多企業為了留住人才使出渾身解數,因為聘用新的專業人才比留住舊的人才要花更多的人事成本。市場的力量就是權力,金頭腦人人要搶,公司花重金禮聘也在所不惜。公司也會絞盡腦汁提供優渥的工作條件和福利,讓一流人才留下來。因為如果某位IC設計師跳槽了,他就會把他的「謀生工具」帶到另一家競爭對手那裡,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說:「我們必須了解,失去幾顆金頭腦是件多麼嚴重的事。」

重視創新、學習和改變的企業,就必須讓創新遍及每一個階層,這需要全新的管理視野。改良工作流程與產品設計的創新思考,遠比遵守公司紀律重要得多,這種概念只能在信賴個體的組織結構中,才能成長茁壯。機械性的思考總是試圖用技術來突破創新的瓶頸,計劃、精確的指示,或是什麼「創造力的七大守則」等廢話,這都是做白工。創造力需要開放的空間、自由的工作方式與目標、沒有過大的壓力,以及多樣性的包容力,否則,怎麼能滿足新時代客戶的創新生活方式呢?

在新的經濟世界裡,唯有個體的自由才能保障企業的生存。因此,許多量化的管理都是多餘的,但還是必須提高管理的品質,這對領導者的挑戰性更大。過去不一定就是好的,這正是我想告訴大家的。

以上內容摘自《個體的崛起》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認同企業或獨立思考?

一位在幾週前剛開除數百名員工的董事長(他稱之為「組織重整」),在一場「重建」後的慶祝活動中大聲疾呼:「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我為大家能認同公司以及你們各自負責的業務感到欣慰。」然而,大家是真的認同嗎?沒有人會因為利益衝突而反抗公司的政策嗎?甚至可以反問這位董事長:「公司曾認同過員工嗎?」在過去幾年當中(未來幾年可能也如此),成千上萬的薪水族失業,而企業都以「大局為重」來逃避良心的譴責,但企業能夠期望沒有安全感的員工必須認同企業嗎?

過去企業都是以蘿蔔和鞭子來管理員工,現在則以換起員工心靈的感動作為管理工具。管理階層用意識的呼籲取代了量化的估算,然後再以模範領袖的事蹟,作為激勵員工的手段。管理階層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讓員工百分之百地認同企業、認同產品、認同自己的業務、認同公司的願景。

「認同」是一種不合時宜的道德呼籲。認同的前提是穩定的組織形態,也是三十年如一日的不變狀態,而這根本不符合現代企業的需求。企業已經不是生涯與事業計畫的安全保障目前已經接近退休年齡的那一代,對企業忠誠度與認同度最高,不過,完全無法要求年輕一代,在目睹其父執輩深受認同之害還步其後塵。

當企業要求員工認同時,他們知道這對員工來說是一種額外負擔嗎?不,他們不知道。對十五歲的青少年來說,把羅志祥、五月天甚至是Lady Gaga的照片掛在房間,是一件很尋常的事;但如果是個三十歲的人呢?在這個年紀,應該努力追求自我認同,而不是偶像認同。三十歲的人應該把全副精神放在事業上,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他除了工作之外一無所有,這也是一種災難!工作不等於生活。無論你的層級多高,生活是無價的,沒有任何企業能夠付出「買生活」的薪水。

就心理學來看,認同是一種防衛機制。隨時在找尋認同的人,心中必定充滿恐懼,他想接近權力、證明自己的存在;他想透過外界強化自我,如果外界一旦崩潰了,就可能會自我否定。如果企業一方面要求員工獨立思考,另一方面卻又強迫員工提高認同感,實在是件十分矛盾的事。

管理階層要求認同,就是要求員工「犧牲」:為公司犧牲自我。但是,如果員工發現某些被自己當成榜樣的「大人物」不符合期望,就會造成嚴重的失落感(喪失自信)這種在父權式的企業文化中最為明顯,被解雇的受薪者無法相信,自己一生為其做牛做馬的公司,會二話不說地開除自己,就像人生的大騙局一樣。

在講求認同的企業文化裡,如果你在工作之外還有其他興趣,你就會被視為不夠敬業;如果你為了更好的機會而離開公司,就會被視為背叛者,永遠也別想再回來。認同的文化要的就是只會點頭的機器人、適應環境的好好先生以及沒沒無名的庸才,此外,它還會摧毀員工的責任感和個體性。如果想要讓企業充滿活力與企業家精神,那麼企業就必須把每個員工都當成獨立自主的個體對待,企業內部合作的基礎就是人際關係、公平的施與受的互動,這樣才能讓員工把工作從外加的義務,變成自動自發的任務。

我們只為一個組織工作,那就是「自己」若其他的組織或企業,想從我們的工作得到利益,就必須符合個體的價值、目標和目的。也就是說,我們公司內工作,但不是為公司工作,不管我們做什麼,都是出於自主性的考量,對自己有利、符合我們的需求、道德價值以及我們的優先順序,才願意行動的,這樣才能對自己負責。

擔任一個主管,你應該嚴肅地問部屬一個問題:「你們為誰工作?」如果得到的答案是「為老闆」或「為公司」,那你就該煩惱了,因為你找不到有責任感的員工,也很難提高員工的工作動機。健康的合作關係應該是:沒有犧牲者、沒有人強迫別人感謝他、不超越個人的自我界線。所以,法國思想家蒙田:「我們知道西塞羅說這個說那個;柏拉圖這麼說;亞里斯多德這麼說,但我們知道該跟自己說什麼嗎?我們如何自我評斷?該為自己做什麼事?」後面三個問句,才是非常重要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而非一味認同公司企業的文化及價值觀。

以上內容摘自《個體的崛起》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

看到這個主題,會以為要分享「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相當重要,作者為巴菲特 50 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而且做為《投資人宣言》課程(歡迎加入粉絲團)之後WHF 站前地王班的用書(會用為上課用書都是經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許世穎老師書評請按此),我要分享是洪蘭翻譯的《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成功的人生,成功的投資》其中的第三封信『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

當走過人生的旅程時,你會遭遇到很多被冠以「真理」之名的傳統智慧。告訴你什麼是該學習的,什麼是該做的行為,或者該怎麼投資。然而,最糟糕的知識就是似是而非的知識,而最糟糕的智慧就是有傳統沒智慧的傳統智慧,你必須為自己獨立思考。永遠不要接受任何聽到或看到的東西,除非先想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解釋。很多大眾社會相信的東西常常的錯的。尤其是不要聽信過得比你糟糕的人的建議!

再來要小心解讀報紙和電視所傳佈的資訊,新聞報導時常誤導民眾。如:張金鶚教授分析台北住宅供不應求 台中供過於求這個新聞,「內政部公佈今年第二季住宅與第三季統計資料,顯示全台各縣市地區住宅存量與家戶數關係,台北市、高雄市、雲林縣等住宅短缺,形成「供不應求」;而台中市、新北市、桃園縣等住宅過剩,形成「供過於求」。上述說法相當有問題,明顯誤導市場,應該釐清!首先,家戶數資料是由戶政單位的戶籍資料而得,戶籍受學區、就學、租屋、選舉等影響,明顯增加大於實際家戶數;其次,所謂「需求」是指有能力且有意願的購屋者,而非以家戶數衡量,很多家戶目前租屋,不但沒有購屋意願更沒有購屋能力,自然無法產生市場需求;最後,全台各縣市都有非常多空屋,包括台北市(12.3萬戶,13.4%),這才真正顯示全台各縣市均處於「供過於求」狀態!房價過高負擔不起,住宅需求自然降低!內政部所公佈資料明顯誤導,反造成幫助業者炒作,房價不願下降的不當藉口!」

當你有知識和智慧,才能準確解讀報紙,知道如何找出新聞背後的真相。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先養成習慣,盡可能運用你的心智去思考真相可能隱藏在哪裡。學習解讀每個媒體都存在的偏見,小心政府或特殊利益團體(尤其是金融產業)所設置的置入性行銷陷阱。《富爸爸,賺錢時刻》清崎指出:每當教育工作者打著進行理財教育的名號,把銀行家或理財專家引薦到學校中,他們其實是將黃鼠狼請到了雞舍之中。我並不是說他們都是壞人,我的意思是:這些人只不過是有錢有權勢者的代理人罷了!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在教育大眾,只是在開發未來的潛在客戶而已。

許多人會盲目的相信別人告訴他的話。假如想成功或投資獲利,千萬不要隨意聽信別人的話。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當訊息如潮水般湧進我們的生活時,會費心確認吸收訊息真偽的人,竟然是這麼的少,在投資上更是如此。許多投資人因為經驗不足、對市場的知識不夠,人云亦云、隨市場或電視新聞…等外在消息起舞,因此,90 的股市投資人都賠錢。透過學習投資心理學,你不再是市場的奴隸,而是市場的主人。要變成市場的主人,不在於你可以控制市場,而在於你可以「控制自己」。誤判行情或者任意破壞交易法則所造成的損失,將會明顯的減少,全方位地評估「長期」、「中期」或「短期」的投資部位。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中寫道:「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名將巴頓將軍加以詮釋:「當每個人的想法一致想,就表示根本沒有人在用大腦。」這就是最好的提醒。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湖濱散記》開卷有益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潔白的雪花,五彩的聖誕樹,絢麗的煙花映襯出多彩的聖誕氣氛,即使寒冬,仍倍感溫馨,許多人期待著聖誕佳節的來臨。在這個浪漫的節日,均羽建議大家不妨花點心思,做一些與大家不同的事情。因此,今天想與大家分享梭羅的經典著作《湖濱散記》。

全世界資本主義化的地區,台灣的排名很前面。社會的主流價值繞著「錢」轉,很痛苦且辛苦的賺錢、希望消費帶來快樂、又回到痛苦的工作賺錢、再想用消費解除痛苦,不斷陷入惡性循環,就像連著聖誕節為六、日,下星期跨年也為六、日,都是要吃大餐(一天有四攤,把自己撐死。不斷跟自己說:「我明天再減肥…」)、去旅遊或遠赴國外感受過節氣氛(因為導遊更改行程生氣、飛機餐太難吃而生氣、空姐長的太醜而生氣…)。然而,《湖濱散記》提及的「不能生活的簡單而有品味者,他的人生是何其的盲目啊!」「許多人不懂得聆聽心靈的吶喊聲,卻迷失在消費主義的大旗下!」「精神食糧是不需要花太多的錢,怕的是人窮志短,劃地自限。」

那不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要做些什麼?留時間給自己和重要的人,甚至把許久想看的書拿出來看(閱讀)。在『開卷有益』篇中,梭羅提及許多閱讀的好處及重要性。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可滿載可歸。古波斯詩人瑪斯托說過一句名言:「開卷有益,因為這是讓你通行『心靈王國』的護照;箇中的快感實在太美妙了,就如同飲下一杯杯的祕製醇酒。」在《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一書提到,希望子女成功,先培育他們成為「閱讀之神」,尤其是閱讀古典名作。古典作品一直忠實的記載著人們最可貴的思想,而所反映出的歷史變遷哲理。

書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為「文字」的層級要比「語言」來得高多了。所謂的「名嘴」是修辭學了得罷了,真正厲害的還是作家,因為他們往往比演說家更具煽動性,所尋覓的知音也常超越國別與年代,只要是「伯樂」就能引起共鳴。正所謂「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書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而且沒有所謂的「折舊率」,歷久彌新。不像買衣服可能會因身材走樣穿不下或退流行、買車不但會折舊,還有零件損耗、油料保養甚至是停車費與罰單等費用。所以,買書非常划算,一本書可以看很久(有人一年都看不完一本書、或是非常厚,如:賈伯斯傳),而且是作者一生的智慧精華(有些絕版書拍賣是很貴的,隨機的致富陷阱二手書網路上拍賣到二千多元),若是買了沒看完可繼續看,看了之後還可以看第二次第三次,每次看的收穫都不同(隨著年紀經驗漸廣,會看到之前所沒有注意到的重點或是看懂了作者想表達更深層的意涵。)

我想大多數的人讀書只是為了文憑或升學;若要將閱讀的意境提升到知識心靈的饗宴,那可真是為難他們了,有些人連好好聽課都坐不住,更何況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所以,梭羅才說他看過太多「識字的文盲」,談吐與思想的層級都停留在幼稚園階段,除了報紙外,就只能翻閱一些「兒童讀物」。

有閱讀的人才知道沒有閱讀的人跟他們之間的距離差多遠。閱讀是優遊在腦袋裡的快樂,這種幸福是正向心理學所說的「真實的快樂」,有閱讀習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快樂在腦袋裡的人。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湖濱散記》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挫折的力量》從創傷中成長

每一個人生都有起伏平常的壓力幾乎都是在我們不注意的情況下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但是重大的精神創傷死亡、離婚、威脅生命的疾病、大自然災難、失業或嚴重的背叛都會對我們的世界造成很嚴重的傷害。情緒上的災難對我們心理和身體健康的打擊可長達數年之久。

創傷的本質包含著痛苦,然而創傷發生了,未來仍有希望。頂尖的心理學家證明:創傷會帶來徹底改變人生的獨特機會。在研究從生理或心理創傷中獲得成長的人們時,創傷本身有兩面:一面是我們看到的損失與痛苦,另一面則是成長與嶄新的機會。透過研究發現,經歷以下五種情況之一,會讓創傷的人人生帶來正向的改變。

一、感受個人的力量:
受過創傷的人通常會變得更有自信、更自主。能從創傷中存活下來的人,總是給人一種樂觀自信、能克服一切阻礙的感覺。當然,相反地,重創也可能完全摧毀自我的信念及自信。

二、更緊密的人際關係:
創傷容易使經歷者與其家人、朋友、同事建立起更緊密的關係。他們會意識到生活品質主要來自人際關係的品質。因此,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建立和發展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另外,他們對於其他同樣經歷挫折與創傷的人,會更有同情心及同理心。

三、更懂得感激生活:
失去方知珍貴是眾所周知的道理,經歷過創傷的失去後,人們會更加珍惜身邊所留下的人事物,他們常會感恩自己活下來,且會更珍惜生命。世界也會變得處處是驚喜。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或完全忽略的人事物,創傷倖存者反而更珍惜。

四、擁有新的人生哲學與更強的精神信念
經歷過創傷的人普遍會有精神上的成長。多數的創傷倖存者對人生規劃的輕重緩急會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他們會針對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尋求目的與意義,也會對自我的生命有新的看法、衍生新的意義,因此會誕生更強的精神意志或宗教信念。

五、開拓嶄新的機會與人生道路
雖然重創能輕易粉碎一個人的人生,但若能將創傷碎片一一拼起,通常會找到新的選擇、新的選擇、新的機會與想要追求的新夢想。

發現重創後的成長,證明了挫折衍生的力量並非偶然的結果,而是千真萬確,保證為未來帶來更好更新的機會和希望的事實。找到這個契機的關鍵,與創傷的來源或種類無關,而是在於當事人的內心和面對創傷的心態。我們遇到的問題越大,背後的機會就越大。改變人生的都是生命中最低潮的時期,看到逆境甚至重創,可以成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催化劑,引領我們邁向人生的新旅程《向生命說Yes》無論身處何等處境,無論如何悲苦,生命總有其潛在的意義。
 
以上部份摘自《挫折的力量》《健康心方法》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如何找對另一半》擇偶篇

奉勸所有的讀者,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才看下面這篇文章【陳祐霖老師精闢犀利的婚姻愛情分析】,因為很有可能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後,才發現自己原本一直認為會與他/她步入婚姻,成立美滿的家庭,或是相信他/她這就是你這一生的真愛,原來不過是假象(被愛情沖昏了頭),其實彼此是不適合的。但是,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決定,還是勸大家鼓起勇氣花點時間看這篇文章吧!

以下摘自陳祐霖老師部落格及均羽小小補充:

       祐霖非常關心女性讀者的權益,當然男性也有,有鑑於現代人都晚婚,或是對婚姻關係的維持或是找尋另一半(擇偶)有一些錯誤的迷思,於是只好佛心來的,再次地重新披上『婚姻愛情心理學家』的戰袍,詳細解析重要的觀念。

     在書房旁的書櫃中,看到一本之前買了很久的書,但都沒有翻閱,《如何找對另一半 : 走出迷思,建立正確的擇偶觀》,遠流出版,(已絕版),作者:Judith Sills/著,但有些二手書店或是拍賣網站可以買到。長期閱讀祐霖的部落格讀者可知,祐霖不會分享一些ㄚ撒不嚕的垃圾書籍或是地雷書,會推薦並分享的都是好書。像是不會推薦<>…等,因為那些老實說完全沒有內容,而且看的人都是怪怪的人,找不到對象的人。所以這裡祐霖想出一本書是 :《你所知道的把妹招式都是胡扯》,未出版~~~哈哈!

以下內容文章便知道高下立見,與一般坊間教人XXOO的垃圾書籍差很大…
回到正文:

書中提到擇偶三大黃金律。(p.33)

第一大黃金律 : 適婚。

     因為發展婚姻關係的最重要條件,就是對方必須是適婚身分,而且有可能結婚。考慮你的候選人適婚的可能性要注意處境與心理,處境是指對方是否單身,因為已婚人當然不是一個好的對象。尚未找到伴侶,並不表示妳心理並不想要,可能是因為心存舊傷(已經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異性)、或是半懂不懂得恐懼與憤怒,或是心碎絕望等,所以,人們無意間會用一些方式來處理自己混亂感情的方法,像是:個人承認自己想要某樣東西(愛情或婚姻),卻又製造障礙(自卑、或是認為自己配不上對方、多方面缺乏能力),讓自己得不到這樣的東西。這時候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的心理究竟準備好了嗎?自己是否已適合成家了?」而不是因為一時的激情做出遺憾終身或終身遺憾的決定。就這樣悲慘的度過痛苦的生活。(均羽補充:「善良的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別人」尤其是在感情上忌諱優柔寡斷,同情和愛是截然不同的。若有一方「誤戀」,另一方應趕緊表明態度,免得對方越陷越深。《愛情,考古學》)

        分辨對方是否愛你或是想要跟你在一起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開口問她,並且詢問。當然詢問不見得有效,因為每個人都會說謊,所以第二種方法最真實且客觀,那便是注意時間(另一半花在你身上的時間),因為另有對象的人(外遇、小三、朋友們),給妳的時間必然不多,因為他會在外面搞東搞西,所以不要忽略時間的因素,看他花多少時間在你的身上,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均羽補充:當對方跟你說:「我沒空。」,大部份的時候是表示:妳還不夠重要。)

        重要的是,找一個有可能成為你結婚對象的人,跟他交往。另一方面,衡量你們是否可能發展為終身的關係。(均羽補充:千萬不要相信已婚男/女者說:「妳相信我,我一定會跟她分開,我會娶妳的。」或是「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跟她離婚了。」這些都是鬼話!)

第二條黃金律 : 有好就有壞。(沒有人是完美的)

        你若要伴侶,就得接受對方的優點與缺點吧!若你是要找夢寐以求的白馬王子,那就自己持續幻想做白日夢吧~~~

       祐霖常聽到有些女生開出的擇偶或是另一半的條件是 : 長的高、帥氣挺拔、幽默、有錢、房子車子一一俱全,體貼、會分攤做家事、愛小孩、謙虛、誠實、有智慧、….等,祐霖內心OS的回答是 : 「若男方這麼好,為什麼要娶妳?」(所以沒有完美情人這回事,這只出現在兒童的童話故事或是傳奇佚事中~~~)

        秘訣在於看清對方,並有自信找到好對象,所謂好對象是看你的擇偶條件所決定。所以重要的是,不管你對於未來配偶有什麼樣的憧憬,任何的適婚候選人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真正的缺點(一些令人不快或是厭惡的特色),這是你必須忍受的。因為這一條黃金定律,能夠讓你用一些實際的眼光來評估對象,若你是一味要求完美、零缺點,那在感情與婚姻的道路上,會讓妳失望與沮喪,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些缺點,這看妳能不能忍受與包容。不要只做一些幻想,因為這會讓你在現實感情生活中,遭到殘酷且重大的打擊。婚姻上當受騙、騙色詐財的社會新聞時常發生。(均羽補充:「幻想的愛情」是女性的致命傷,以為自己全心付出而男人也會同等付出,結果造成悲劇或慘劇。)

第三條黃金定律 : 妳對自己的感覺如何?

        評估自己對某個伴侶候選人的感情反應時,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妳對他的感覺,或是他對妳的感覺,而是那個人讓妳對自己有什麼感覺。因為伴侶或是男女朋友相處就像一面鏡子,日復一日,你會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個影子可能跟你心中的自己完全不一致。所以,伴侶眼中的妳,跟妳看到的自己不一定是同一個。重要的是,妳在他眼中看到的自己,必須是感覺良好的

       所以第三條黃金定律是比較可靠的標準,人常常會忽略了自己對自己的感覺。所以在交友時,別人對妳的看法會影響妳的行為,擇偶時,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結婚後,這一生,妳都要面對與接納另一半對妳的態度,所以在夫妻關係中,妳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因為你跟自己的感情,決定了你跟別人的親密關係,妳對自己有信心時,也更能去愛人、原諒人,與人妥協、與人改變,妳若愛最親近的人眼中的自己,必然能夠更承受失望與痛苦。

      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確定自己是誰,完全不了解自己,此時伴侶的影響就更為重要,選一個能夠讓妳看到「正面自己」的伴侶吧

以上內文部份摘自《如何找對另一半》、遠流出版。
加上祐霖的解析論述。

匈牙利詩人尤利.巴基《秋天裡的春天》談到的一段話,我將之改寫:
「感情的確是美如詩畫,溫暖如春天,但是當它無法挽留的時候,就不必強留,誰能留住春天呢?不如送它離去,讓它的美好長留心頭,在一生中時時回味咀嚼,豈不也是一件美事?若對感情太過強求,往往弄得苦惱不堪。」在物質生活過分被重視的時代裡,忠貞的愛情是越來越難得,也越來越該珍惜。

若在婚前對自己、對對方都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才能避免不適合所造成的後果。《如何找對另一半 : 走出迷思,建立正確的擇偶觀》擇偶三大黃金定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改變這個世界》從自己做起

要改變這個世界,可以從小處做起。這是西敏寺裡一位聖公宗教會主教的墓誌銘,摘自《不用再上班了》:

            年輕自由時,我的夢想很遠大,希望改變這個世界。
            隨著年紀漸長、智識漸增,我發現要改變這個世界沒那麼簡單,
            所以,我縮小自己的夢想,希望改變我的國家,
            但要改善自己的國家也很困難。
            待我白髮蒼蒼之時,我最後的願望是能夠改變我的家人,
            改變我所親近的人的生活,但這一切仍是遙不可及。
            如今,死亡近在眼前,我才發現,
            如果我可以先改變自己,我便可以成為家人的模範,
            藉此激勵、鼓舞他們,一點一滴改變這個國家。
            誰知道,如果我真這麼做的話,我真有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快樂生活靠自己》別想依賴另一半

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亞伯拉罕.林肯曾說:「一個人能有多快樂,端看他有多少決心要當快樂的人。」同樣的道理也能應用在婚姻之中:讓另一半快樂,並不是做丈夫或做妻子的責任。一個人快不快樂,是要自己負責。

人們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把別人的感覺當做自己的責任。最明顯的情況就是媽媽為了孩子,工作結束下班很累,還是要煮飯、洗碗、洗衣…常常太過疲憊不禁悲從中來,開始抱怨先生從來不幫忙帶小孩、小孩不幫忙做家事。當先生、小孩想幫忙,媽媽又嫌東嫌西,幫忙動作慢、洗碗洗不乾淨…,不僅造成夫妻常吵架的導火線,而且讓小孩的壓力也很大。媽媽把為這個家犧牲奉獻當作是她個人對這個家的功績,這樣真的是愛這個家嗎?《自尊十誡》對你不好的,對別人一定也不好。媽媽在家中以為犧牲自己,就等於成全整個家。就是因為媽媽是犧牲自己,一定無法樂在其中,更會心生怨懟,進而影響到先生和孩子。比較好的方式是付出的能力不要超過自己所負荷的,媽媽煮飯不是為了這個家,而是為了自己,煮自己喜歡吃的;若今天工作下班太累,也可以提議全家一起去外面吃,不但自己省事,大家也都開心。

這個快樂不快樂的問題,是很多人加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的沈重負擔。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父母會有罪惡感;而孩子如果不能讓父母驕傲且快樂的話,也會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然而,如果一個人滿腦子都是在都著快樂不快樂的問題,就很可能會不快樂。《迂迴的力量》當一個人刻意尋求快樂的時候,反而沒有辦法得到快樂。快樂其實是從事其他活動的副產品。刻意追求快樂,只會讓人感到挫折,甚至不快樂。真正快樂的人,整天所想的並不是自己,或想著如何使別人快樂,而是為自己的感覺負責,積極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身教重於言教,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小孩。

心理學家丹尼爾‧列托的「快樂 3 層次」在「正向心理學」領域相當重要
1、基本層次:是能讓我們開心的短暫情緒,包括:日落之美、大峽谷壯麗、美食饗宴、運動興奮…等生理反應
2、中間層次:是一種心境,也就是所謂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些心境包括對情緒的判斷
3、最高層次:「Eudaimonia」是高層次的概念,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

曾任英國首相的名政治家狄斯雷里曾說:「行動不一定帶來快樂,但是不採取行動就一定不會快樂。」班傑明.富蘭克林強調說:「人類的快樂,往往不是來自極少發生的大幸運,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小利益。」快樂是不需要花很多錢的,看到清晨美麗的彩虹、看了一本好書、幫助別人…這些都會帶來快樂。

因此,若身旁友人提及:「比起單身生活,一段好的婚姻(感情)能讓我變得更快樂。因為我的快樂就來自我身旁的這位伴侶,他可以為我做很多貼心的事。」那可能之後彼此都會不快樂。要能為自己的快樂和成就感負責,會讓生活和婚姻都更美好、更優質,讓你快樂的並不是另一伴或任何人的責任,也不允許任何人破壞自己創造的快樂和喜悅。

以上部份摘自《24個愛情必修學分》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好組織的十法則》管理與領導的差別

每個一個團隊、組織、國家都需要有好的經理人和領導者,這兩種角色很重要,但卻是不一樣的,這兩種角色的差別,管理大師華倫.班尼斯是這樣說的:管理與領導完全不同,管理意味執行、完成、掌管、負責與處理。領導則是影響他人、帶領他人方向、路線、行動與意見。管理與領導的差別,昭然可見。

    經理人重行政;領導人重創新。
    經理人是複製;領導人是原創。
    經理人以體制與架構為本;領導人以人為本。
    經理人仰賴控制;領導人能讓人信任。
    經理人看得較短;領導人看得較長。
    經理人關心盈虧;領導人重視願景。
    經理人模仿;領導人發明創造。
    經理人接受現狀;領導人挑戰現狀。

結論是:「經理人把事情做對;領導人做對的事情。」

建立一個好組織的十法則,想傳達的訊息,就藏在這十條適用於領導人與經理人的法則裡。

第一條法則:關心組織的靈魂。
()最上層的和最下層互相尊重:每一個人工作都值得尊敬。
()提供職涯發展、參與創新的機會:不管是怎麼工作,一定都要用熱情來做。
另外,還有: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合適的溝通計劃、提供合理的薪酬相信成功是取決於每一個與組織有關的人都認真地關心組織。

第二條法則:把「員工」兩個字丟掉。
因為一般的「員工」就是只做份內工作,自私自利、扯同事的後腿,只為自己的升遷和表現而工作,其他跟自己無關的事,一律不關心。然而,一家「關鍵公司,一定有許多的「關鍵人物」,為公司的追求最大利益,有效能處理完最多的任務。每家成功的公司至少有一位關鍵人物,讓業務推動上軌的引擎。少了關鍵人物,東西輕輕一碰就會解體,任務就會不知所向。

第三條法則:設定高標準和價值觀,並嚴格遵守。
做事要培養技能;創造要用想像力;生產要有誠信;設定目標要具備良好的判斷力;遇到危難要有勇氣;面對困境要有幽默感;有所成就時要懂得謙卑。一定要好好對待服務的對象,然而,這些標準和價值觀不是用紙筆測驗測試,而是實際落實在工作當中。古希臘荷馬《奧德賽》:「聽進這句良言,並告訴更多人:公平地交易,終將帶來更多利潤。

第四條法則:反覆重申價值觀。
建立強大的團隊,需要好的領袖。好領袖一定要正派,倡議與帶領大家「有原則地」執行某項計畫的人。不管哪個階層的領袖,都需要激勵別人、說服別人,也需要為了某個值得努力的目標,和別人並肩合作。想要建立偉大的組織,也必須用最理想的語言能夠傳達目標、熱情和願景的語言來交換最好的意見和傳達最崇高的理想。

第五條法則:動手,不要光是動口。
不管是經理人或領導人,最糟糕的莫過於光說不練。因此,不管你宣揚的是什麼理念,一定要去實踐。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希望別人信任你,那你就要值得信任。如果你要大家努力工作,那你自己也要努力工作。如果你希望下屬跟你說實話,那你也要跟他們說實話。

第六條法則:不要過度管理。
不管是在人生或工作上,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無法算計的。推動這個世界運轉的,是品格,不是數字。那些不把同仁的貢獻的無形特質(誠實、有信用…)當一回事的公司,永遠不可能建立強大的團隊,也永遠不可能建立偉大的組織。

第七條法則:表彰每個人的功績。
前提是頒獎的意義是為了讓員工知道「公司很重視每一個人對組織的貢獻」,不是為了表揚而表揚。運用獎勵要非常小心,所有心理學的研究都主張:物質上的誘因越強(如:獎金),人們對於該事的看法就越負面。我們越依賴獎賞,就越貶低手中工作的價值。如果實際獎賞不及預期,那麼其負面效果將比懲罰更令人難以接受。

第八條法則:忠誠是條雙向道。
很少有經理人不需要部屬的效忠,但很多人只會要求部屬向他們效忠,自己卻從不效忠部屬。像一般上班族向公司效忠,而公司卻不曾對上班族做出相同的承諾。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更明顯,像在公司很努力但表現不如預期者,在景氣不好就要非常擔心公司要裁員,或是公司這季狀況不佳,公司每個人都要表現非常愛公司,每天加班提高自己的貢獻度。只要求部屬效忠,而經理人沒有相對給部屬承諾,部屬有一天是會醒過來,發現這種不合理的情況而離開。

第九條法則:領導和管理要看長期。
領導企業是一項嚴肅、困難、問題很多、要求很高任務。激烈的競爭使得經理人和團隊成員經常忙得團團轉;在波動起伏的產業與總體經濟中,領導人為了達成目標,也往往必須做出困難的決策。領導的關鍵在於:不管什麼事,都要看長期的機會,儘量不要看短期的困難。如果看的是長期,就能創造對的環境,而且也能建立偉大的組織。想要永續經營,企業一定要打好品格這個根基。

第十條法則:不管有多困難,奮力前進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毅力才能不可以,懷才不遇的人隨處可見;天才不可以,一事無成的天才盡皆知;教育不可以,受過教育的廢物都處都是。只要有毅力和決心,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奮力前進」這句口號,已經解決人類很多問題,未來也將如此。而且不管好日子或壞日子,早晚都會過去,最好的做法是:不管情況好壞,都要奮力前進。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夠了》及均羽個人補充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選對環境是改變的第一步》別孤軍奮戰!

《平地》是英國小說家暨數學家艾德溫.阿博特於一八八四年出版的一本小說,講述一個二度空間的世界,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居民都是幾何圖形。小說的主人翁是一個正方形。有一天,一個來自名叫「空間」的三度世界的球體跑來拜訪這個正方形。球體雖來到「平地」,但「平地」的居民只看得到球體出現在平面上的圓形。眼見這個圓形竟然可以隨意變化大小(球體上下穿越平面),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出沒(離開平面,然後又跑進平面),把正方形嚇得個目瞪口呆。球體費盡唇舌想跟生活在二度空間的正方形解釋三度空間的概念,但是正方形怎麼樣就是搞不懂。厚度、高度、寬度的意義正方形弄不清,球體用比喻和幾何證明來解釋它自己如何從一度空間到二度空間,再從二度空間跑到三度空間,不管球體怎麼解釋,正方形還是認為從「平面」跑「出來」這種說法非常可笑。

最後逼急了,球體只好使出絕招,猛地把正方形從平地拉出來進入第三度空間,這麼一來,正方形終於可以俯視原來的二度平面世界。它可以看到所有房子的內部長什麼樣子。正方形回想當時的經驗是說道:「我睜開雙眼看到一個新世界。」球體說:「這就是知識,這裡是三度空間:來,再次睜大雙眼,好好看這個世界。」此時,正方形充滿敬畏之情,一回到「平地」,正方形便到處跟生活在二度世界的伙伴們宣揚「三度空間的世界」,最後當然是徒勞無功收場。

就某個角度而言,我們就是心智未開前的正方形。有些事情其實我們不甚了解,卻自鳴得意地以為自己完全掌握,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理解全然陌生的第三度空間。一直到某一天,發生一件在我們二度世界裡毫無道理的事情之後,我們才會對什麼是三度空間產生些微的概念。

從《象與騎象人》摘錄這個故事有許多方面可以探討,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做轉變是很難的,所以要透過不斷的學習和閱讀。但是,我們自己學習的內容很多是錯誤的,學習成效通常是很差的。

從學習的內容來談投資理財、職涯規劃、心靈成長三大面向分析

一、我們得知的所有投資資訊都是從投資產業而來
投資理財的觀念和想法非常重要,即使你不投資,你還是會接觸到銀行,如何跟這些理專打交道,如何守住自己的錢不被騙走,這是需要學習的。所以,華爾街才有句名言:『傻子是留不住錢的』,就連買保險、買房子都是我們一生當中很重要的決定,都跟投資理財有相關。然而,我們得知的所有投資概念都是從投資產業三大支柱而來,包含:券商(經紀商)、投信(共同基金)、媒體(報紙、雜誌、電視…),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早已被壟斷了,我們處在賣方市場中,賣方可以任意操弄我們的需求、控制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對消費者極為不利(參考:投資產業三大支柱) 買錯金融產品會讓你從此與投資致富絕緣,省下那些買錯誤金融產品的錢,卻可以讓你的經濟壓力瞬間減低,也才存得到錢來做正確的投資。

二、有關職涯發展的資訊都是對資方有利,而對勞方不利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工作是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幸的是,台灣社會受到全球化與財團化衝擊的後果,已經反應在受僱大眾工作條件的長期停滯與惡化上。「六年級生」薪資偏低無力創業,「七年級生」在就業市場上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薪水階級活在水深火熱中,薪水不漲,而工作更是朝不保夕,壓力則是排山倒海而來。然而,市面上職涯資訊的重點(採訪大老闆、中高階主管)都是如何成為老闆愛的「聽話員工」(等著被別人取代)、透過「加班」讓老闆看到你對工作的熱愛(等著過勞死)、扮演好自己小螺絲釘的角色(裁員第一個可能就是你)…但這就是一場「騙局」,公司騙走你的青春、你的生活,而你以為你是公司的一分子,你以為這是一個大家庭,但是你錯了,這是個老闆們共同組成的詐騙集團,你照著規則玩著這個他們發明的遊戲,然而你一點好處也分不到。(參考:崩世代夠關鍵,公司就不能沒有你)

三、所有心靈成長課程(重視改變成長、了解自己)都是短期昂貴課程,效用不大
不論學習或改變都是需要長期的(至少幾年以上),沒有短時間就可以開發你的潛能或是讓你有魔術般的轉變這種事!《心理醫生也想學的人生道理》我們生命中追求幸福的過程都需要時間,而且通常還是很長的時間。如學習新知,改變壞習慣、培養令人滿意的感情、累積人生的財富…想改變我們既定想法和行為,那怕只是小小改變,也必須長期努力,同時還得培養洞察力,持續地評估與學習。然而,很少有課程是長期的,第一,願意花錢學習的人並不多。第二,願意支付課程費用的人,又能花時間來上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短期昂貴課程的門檻是錢,只要有錢,就可以去上。為什麼是昂貴課程?因為去上一次知道被騙沒有用,就不會去上第二次了。這些課程最明顯的指標就是要不斷不斷的招生拉人找業績。然而,要真正改變和了解自己,需要長期上課,門檻是需要自我管理能力和持續力,要說服一個人長期學習比說服一個人把錢拿出來還困難,我從來沒有成功說服一個人長期學習,因為智慧是無法教的,只有明白學習閱讀重要的人,就會展現具體的行動。

從學習的成效來談

一個人要自己成長改變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周遭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工作環境、會接觸到的人、和最常與你來往的人…《黑天鵝語錄》工作會摧毀你的靈魂;即使不是正常從事的時間,它也會偷偷摸摸侵入你的大腦。請慎選職業。就連你的財富和快樂程度只會跟你最常來往的朋友相差不到20%。UP2魔勁:真正成功的人時常魔勁在身》提及這本自助式的勵志書,教你怎麼靠自己讓自己更好。一件可能最重要的事,也是最重要的建議:你不該孤軍奮戰!選擇一個對的環境非常重要,讓好的環境反過來塑造影響你。也就是為什麼聽完演講或是上完短期課程沒有用?課程結束回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不再有人跟你討論人生重要的事,不再有人提醒你想改變需要持續,甚至還會有人潑你冷水(大多數的人都過的不快樂),時間一久,你想改變的滿腔熱血就已經拋到九霄雲外,又跟以前的你一模一樣,畢竟,忍受痛苦是比改變容易。

最後,從科學心理學上的改變行動架構討論,以下摘自《改變好容易》
心理學家證實,我們的心智有兩個南轅北轍的系統理智面和情感面理智想擁有好身材,情感渴望吃巧克力;理智想找份更具挑戰性的工作,情感喜歡現狀的熟悉感。理智與情感永遠在爭奪行為的主導權,彼此拉拔的過程,一次又一次毀了我們想改變的意圖及努力。只要能克服這場無止境的腦內競爭,不落入直覺的陷阱,就能順利改變。

1. 指揮騎象人 {理智面}
看起來像是抗拒改變,其實是因為指示不明,所以應該給予清晰明確的行動指令。

2. 刺激大象 {情感面}
看起來像懶得改變,通常是因為已經疲乏。騎象人沒辦法長時間駕馭大象,所以從情感面著手是關鍵──你得讓大象合作地踏上正途。

3. 營造路徑 {環境面}
人的問題,其實常常是情境問題。我們稱情境(包括周圍環境)為「路徑」;當你規畫好路徑,即使不理會騎象人和大象在想什麼,成功改變的機率也會增加。

統整這三個面向(理智面、情感面、環境面),選對環境是改變的第一步,因為加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幫助個人達成真正有效改變的最好方法。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贏在社群網戰》賺口碑的祕笈

在社群媒體的新時代,任何消費者、任何一個人,如果對某個品牌有任何意見,無論是好的、壞的,他都能夠直接站出來向全世界宣告他的想法。舉例來說,當你的死黨跟你說某某模特兒很正,因此引起了你的注意社群媒體。當你的同事跟你說某件毛衣好看又保暖,你因此去買一件社群媒體。當你的同學跟你說學校旁邊某家餐廳有蟑螂、服務態度又差,害你從此再也不去這家店還是社群媒體。消費者互相影響的能力大大抬頭,而品牌的發言權則大大衰退。因此,企業不該再盲目追求『曝光』,反而應該要開始擁抱『表達』。

世界正在改變,企業也必須同步改變。在網路上,任何主題的資訊都能馬上找到,不論你是在家裡、辦公室、車內或在沙灘上,都可以隨時上網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只要把人「臉」放到網站,就能聯繫上朋友,如此瘋狂的點子已經將全球幾億人口匯聚一堂。每個人每天接受到的訊息非常多,想想看:你的電子郵件信箱裡塞滿了收不完的訊息;不論走到哪個角落,廣告隨時可看可聽;而且會提醒自己,別漏了語音留言、簡訊、即時訊息、TwitterFacebook更新,還有那些成堆的雜誌和沒看的報紙呢!

英國廣播巨擘天空衛視執行長Jeremy Darroch說過:「對所有公司而言,加深與顧客的關係和顧客對公司長期的信任,是為永續成長打基礎,任何人都不應該輕易的放棄這個機會。」如果既有與潛在顧客不信任你的公司,那你的事業想成功、茁壯,便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果你的行銷策略是要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很多人遇到重大問題也就會向你尋求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想要獲得知識淵博之士的真知灼見,創造引人入勝的精采內容,以滿足人們想要獲得資訊解決問題的欲望。當你所創作的內容、獨特的想法、分享的故事,向接踵而來的人們展現你的專業。當你在為別人創造舞台時,你自己也建立起策略盟友、迅速累積忠實顧客,傲視整個產業界。

以上部份內容摘自《贏在社群網站》

我直接分享教師群的部落格內容,大家更可以明白,知道什麼叫做引人入勝的精采內容。尤其是投資理財的部份:
優勢1:站在「買方」投資人,而非「賣方」銷售者。

優勢2:創作的內容展現獨特的想法

優勢3:展現閱讀治療、心理學的專業


若真的有心的讀者,點進去每一篇內容詳讀,你會發現有許多原本你認為「理所當然」的投資想法,可能不是正確的。不用馬上接受所有觀念(我想也不可能)持續接觸正確的觀念並有計劃的學習,相信你的投資觀念會贏過那些所謂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