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當人人都能為自己量身訂做產品,大者恆大的產業宿命將被推翻,機會輪到中小企業與個人手上。最犀利的網路新經濟發言人克里斯.安德森,繼長尾理論後,預見「自造者」的崛起將徹底改變未來所有產業。

《經濟學人》、《彭博商業週刊》、《富比士》、《天下雜誌》、《商業周刊》、《今周刊》等國內外媒體熱烈探討「自造者」風潮。《紫牛》、《你的桶子有多滿》、《創意黏力學》、《精實創業》、《誰說人是理性的!》全球重量級作家一致盛讚!

「自造者運動」是一場桌上型製造革命。網路開放式社群風潮成功擴散人才的長尾效應。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製造、量身客製」已成現實。

不只個人,大型企業也開始利用3D技術製作小量多樣的高級技術零件。電影「鋼鐵人」主人翁的原型、Tesla創辦人Elon Musk,他的汽車工廠活脫脫就像電影場景,生產的每一個零件都可重新設定,從車門內飾板顏色到電池模組放幾顆電池,都依要求生產,甚至在室內試車,發生問題能立即解決。

華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Rifkin形容這場位元與原子虛實整合的運動:「重要性有如從農業社會轉移到早期工業社會,甚至將改變未來全球製造版圖。」《經濟學人》認為,3D印刷等技術將承繼19世紀蒸汽機動力、20世紀流水線生產,帶動21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只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為業;有了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未來產業會出現一個特色:「萬人小市場」(數量夠多,有生意可做;數量也夠少,能維持專營路線,避開激烈競爭)。這是量產型產業的缺口;是整體市場的混沌地帶;也是小巧型公司的機會所在。自造者世代應用網路創新模式推動下一波經濟成長,人人製造的新工業革命已然來臨!

前言
你我都是自造者(Maker)。看小孩子對畫畫、積木、樂高或勞作這麼著迷就知道,我們是天生的自造者,許多人長大後還維持自己動手做的熱誠,當成興趣。自造的範圍不只侷限在工作室、車庫,或男人的個人空間而已。如果你喜歡下廚,你就是廚藝自造者,爐子成了工作台。如果你熱愛養花蒔草,你就是園藝自造者。編織、畫圖、串珠子、十字鏽……無一不是自造。

這些個人活動的背後,代表著有幾百萬人在實踐構想、在追求夢想與嗜好。但進入網路年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其中一個就是:自然而然習慣上網分享。做了什麼事,可以拍下來,拍完後上傳發佈,跟朋友宣傳。別人可能受到啟發,因此萌生雙方合作的機會。個體戶自造者走上網路,促進全球大串連,掀起一場運動,以前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人習慣唱獨角戲,如今開始攜手合作。「公開自造」(making in public)的小動作,也能成為創新的火車頭,分享出去就如星火燎原。

如今,同樣的浪潮襲向實體世界。雖然說電腦教人沈迷,但我們畢竟活在現實世界,吃的食物、住的房屋、穿的衣服、開的汽車、住的城市、工作的辦公室、家中的庭院,凡此種種都非位元,而是由原子所組成。位元與原子,簡單來說就是軟體與硬體之分;非資訊科技,便屬於其他萬事萬物。這兩者的分野如今日益模糊,日常生活中的電子產品愈來愈多,彼此連線,編織出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改變製造業,亦即我們所謂的全球經濟引擎。

一言以蔽之,「工廠」的定義正在改寫。當初,網路將個人創意位元化,得以跟眾人分享;同理,在3D印刷機與雷射切割機等「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新技術之下,個人創意如今出現原子化,成為實體而與眾人分享。各位以為過去20年的科技演變很神奇嗎?

好戲還在後頭!如果豪瑟生於1998年,而非1898年,他還是會有一座車庫改裝的工作室,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工作室多了能夠上網的電腦。但一個改變,卻有驚天動地的影響!

他不用孤芳自賞,反而有機會找到全球各地有志一同的社群。他不用每次都從零開始發明,反而能從其他人的作品找到靈感,將幾十年的工夫濃縮成幾個月完成。他不用申請專利,反而會跟其他社群成員一樣,把設計圖公布在網路上分享。

累積了好幾個發明,準備要製造成產品時,豪瑟不用求助於製造商,把專利授權給他們。生產的事,他自己就可以來。他可以把設計檔上傳給產量客製化的製造商,數量要幾十個或幾萬個都由他,甚至還會直接幫忙出貨。由於設計檔都已數位化,自動化工具機就能生產,省下9成以上的模具成本。他不用尋覓經銷商幫他銷售,自己可以成立專屬的電子商務網站,顧客不再需要透過銷售員,只要自己上谷歌搜尋,就會找上門來。

簡單說,他的身分不再只是發明家,還是個創業家。這就是本書的中心思想。如此際遇,不容我們錯過。歐美就業市場目前正深陷危機。企業業績通常在經濟衰退後反彈,但這一次,工作機會卻沒有同步回升。生產力上揚之際,失業人數卻還有幾百萬人。探究原因,主要是製造業的問題。製造業產量仍有增加,但工廠工作佔整體就業人口的比重卻在歷史新低,一方面是自動化生產所致,另外則是全球競爭加劇,小型工廠慘遭淘汰。

自動化生產已成常態,未來也不會改變,因為富裕國家要達到量產的唯一方式,只能靠自動化。但可以改變的是,小企業所扮演的角色。新創企業是科技世界的創意推手,次文化是全新文化的搖籃;同樣的道理,懷抱著熱誠與創意的創業人與發明家,也能夠催生出不同以往的製造業,在過程中創造出工作機會。

小生意向來是創造工作機會的大本營,但懂得創新的太少,在地經營的太多,例如洗衣店、披薩店、雜貨店等等,要擴大營運並不容易。自造者運動的寶貴契機在於:事業可以小規模又國際化,求工藝又求創新,高科技又低成本,小資成立卻又能成就大事。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全世界還不知道、但知道了後會想要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另闢蹊徑,不落入主流經濟的框架。新工業革命正式來臨!


以上摘自《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暫停的力量:在別無選擇的混亂中,創造出選擇的空間



和別人產生摩擦,一有狀況必須馬上處理……這時,千萬不要立即回應,你必須「暫停」!或是有來打電話推銷,來要你馬上下決定,如:某某保單明天就停賣了、某某產品只剩最後一組,一定要馬上做決定……這時,千萬不要立即回應,你必須「暫停」!

電話行銷來推銷有問題的產品,在短暫時間要你馬上做決定,就是許多業者和商人過去以往的成功行銷經驗,用這種推銷手法詐騙你的錢。《快思慢想》因為相信一致性的系統一和懶惰的系統二的運作下,讓我們一不小心就踏入商人的陷阱。

時間壓力是會讓運用理性思考的系統二耗費最多大腦資源。也就是說最耗費腦力的慢思考形式(即系統二),就是那些催促你快快思考的形式,當系統二太累無法運作時,那麼就靠直覺(即系統一)判斷,而做出錯誤的決策,買下不該買的產品
  
上班時,經常和同事產生磨擦,事情多到忙不完,一有狀況必須馬上處理。下班後,累得半死,不僅要做家事,還要面對小孩不時的哭鬧。想要休息時,還有銀行打電話來主動要借錢給你,你真的要抓狂了……應接不暇、疲於奔命、蠟燭兩頭燒,幾乎是現代人共同的寫照。

這不禁讓我們心想:「時間已經不太夠了,還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要求,到底要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這時候,你可以選擇「暫停」,就能創造更多空間與時間!

遵循《暫停的力量》本書的三個步驟,就能發揮暫停的力量:
1. 暫停:先停下來想想,有什麼其他選擇,可以做些什麼?
2. 好奇:不要怒氣攻心,先確認對方的真正意思。
3. 虛心: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我以為知道、其實根本不知道的事?

懂得利用暫停的力量,可以幫助你:
在較無壓力的狀態下達成目標。
面對各種不確定和變動因素時,展現出自信與氣勢。
做出更好的決定,彼此合作無間,而非互相牽制。
把吹毛求疵的顧客變成忠實粉絲。
避免誤會,解決紛爭。
  
《瞎忙:忙碌偷走了生活,我們該怎麼辦?》提出的解決核心要素是:確定自己做的是最重要的事。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重新掌握應有的自制能力,並積極、自覺地根據自己規畫的系統過生活。這個系統必須包含一個正面的情緒環境,以及適當的生活節奏。

此外,要能「接受限制」:這是邁向做最重要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人也懂得分配時間和精力,以及集中心力去做重要的事情。個人在做決斷時,乃至於從事投資決策或職涯選擇時,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忘記:任何一天都可能是我們在世上的最一後天。所以我們應該趁著自己還有機會的時候,盡一切努力地過好每一天。只有傻瓜才會覺得無所謂。 學會暫停的力量,當你疲憊時,不需下車休息再上車,只要換檔就能全速前進!


以上部份摘自《暫停的力量:在別無選擇的混亂中,創造出選擇的空間》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其實你很健康,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尤格.布雷希

當疾病變成了工業產品之後,把任何人診斷成有病是多麼簡單的事!德國最好的醫藥記者尤格.布雷希揭露了五種販賣疾病的方法:
  一、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
  二、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
  三、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
  四、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
  五、把輕微症狀當成重病前兆。

布雷希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促銷藥品。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而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

今天,我們已難分辨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之間有何差別。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發任何爭議。

《發明疾病的人》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布雷希並不是反對製藥產業,也不是反對現代醫學。他說:「我會去打流感預防針,也會去做防癌篩檢。問題是醫學已發展到讓人難以知道自己健不健康的地步。正是這一點促成本書的誕生。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以上摘自《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教我如何原諒你?

我這麼相信你……無法承受伴侶的不忠,於是接受荒唐的詭辯;遭父母遺棄的孩子,只能把罪往自己身上攬;應該保護人民的制度,卻因官官相護反過來魚肉百姓……

背叛——或被背叛——幾乎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歷,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出軌、虐待、背信棄義、職場剝削與歧視,都是背叛的例子。然而,我們常忽略背叛這件事。我們無視背叛,好保護自己;我們害怕一旦知道得太多,安穩的現況就會崩解。但另一方面,視而不見也會讓我們付出沉痛而深遠的代價。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要面對這種知或不知的兩難。

《教我如何原諒你?》讓受到傷害的人能展開療癒的旅程,同時不失自尊和尊嚴。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方法,釋放掉內心層層疊疊的怨恨和傷痛,享受寬恕帶給我們身心健康的所有益處,同時過著正直高尚的生活,而毋須原諒那位死不認錯的加害者。如實接納是送給自己的療癒大禮,可以忠於自己,不弱化惡行的殺傷力,並尋求公正的解決方式。

迴避衝突的人(太過廉價就給予寬恕的人)常過度屈從和寬容,為了保護儘管可能已經支離破碎的關係。「總是牽掛要和別人維持仁慈、和諧的關係」會剝奪你的自由,讓你不能以真實、利己的方式回應傷害。如果你感覺被逼著寬恕,無論是什麼狀況,你給予的就不是真的真誠寬恕,而是七折八扣的替代品。

如果你遭到背叛,感到憤怒可說是健康和適當的反應。生氣喚醒了你,刺激你行動。沒有憤怒,你可能會缺乏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追求公平正義的解決之道,也不能保護自己免於更進一步的傷害。沒有能力感覺憤怒和沒有能力感覺疼痛,兩者同樣危險,讓你完全無法防衛自己。

《第七感》整合內心的創傷。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趨力,促使我們追求身心健康~追求整合。但是世事難料,我們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整合受到阻礙。阻礙可能來自連結受損,例如尚未化解的舊時創傷。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

幸好,只要我們願意,就能學習如何正視擺在眼前的背叛與不公義。《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作者列舉許多真實案例(包括自己的切身經歷),帶領讀者一同探討關於背叛及「盲視背叛」的幾項核心問題,包括為什麼我們會對背叛視而不見?覺醒之後,又該如何療癒自己?

也許你認識一個正在背叛困擾中掙扎的人,也許你自己正努力從生命中的背叛和盲視背叛中醒悟過來。《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提出的方法能幫助讀者減緩背叛的傷害,甚至能預防背叛發生。當我們能正視背叛,並學習如何信任自己與他人,就能一同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以上部份摘自《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幸福的魔法》班夏哈自序


相信選擇的力量能改變人生

「理念的最佳表達方式不是話語字句,而是我們所作出的選擇。我們經年累月地塑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這過程永不停止,直至我們辭世。最終,我們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美國羅斯福總統夫人 愛琳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
  
我論述和講授正向心理學已超過十年,向大學生、處於困境的人們、企業主管、政府領導人等灌輸「快樂學」的概念,打從走上這條路開始,我的目的就是把社會學的嚴謹研究心得轉化為易懂、可行,能夠幫助個人、組織和社群變得更快樂、茁壯的概念。

對正向心理學的興趣源自於自己想要更快樂、更滿意的人生。對我而言,幸福的要素之一,就是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合理均衡。多年下來,我找到多少能夠達到這種均衡的方法。

後來,金融風暴襲擊全球,銀行接二連三地倒閉,許多曾經興旺風光的企業幾乎無以為繼,推動中的計畫紛紛中斷,難以計數的人們痛失住宅與生計。就算是那些夠幸運而免於遭受重創的人們當中,也有許多人失去信心,認為這世界不再安穩了。我的客戶比以往更加需要正向心理學的助益,那就是建立復元力,好維持支撐個人與組織渡過艱困時期的動力,以及照亮潛藏機會的曙光。

我發現自己難以向陷入危機的客戶們說「不」,於是,一直以來得以維持的工作與生活間的均衡也被打破。我為巴黎的高科技公司提供諮詢服務、飛往香港主持醫師研習營、去紐約的高中演講、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市參加有關市場變化的腦力激盪硬體會……,只要是我認為正向心理學也許能夠幫得上忙,或能減輕危機衝擊之處,我都會應邀出席。就算是待在家裡,我也經常不分晝夜地跟世界各地的組織與人們進行電話會議。

一年來的不停奔走,我感到精疲力竭。某晚,我正為即將舉行的一場為期三天的研討會準備材料時,突然察覺到自己有多疲累。在這場研討會上,我必須強烈敦促客戶們在現實與樂觀之間、在認知當前的艱苦與展望更光明的未來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我通常在接受新挑戰時總是興奮盎然,但這次竟然沒有絲毫興奮期待的心情,根本無法想像自己該如何撐過接下來的幾天。

我嘗試對自己說些鼓勵的話,但沒用,以往奏效的方法和技巧也都不管用,還是提不起勁。看來,我只能強迫自己去參加、撐完這場研討會,反正以前也碰過同樣情況,再做一次也無妨。更何況別無選擇,非做不可。

帶著沒勁兒的心情上了床,感覺變得更糟。不僅對接下來幾天的行程興味索然,也因為自己沒能為問題想出更靈光的解方而感到沮喪。我並未解決問題,只是讓自己屈服並順從地接受它。就在入睡之際,腦海裡突然浮現一個念頭:不行,絕對不能只是痛苦地撐過接下來幾天,我可以有所選擇!

當下我便強烈認知到,接下來三天要怎麼過其實操之在我!我可以選擇痛苦地撐過去,但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藉由以下項目汲取活力:研討會的熱情與會者、我強烈信仰的教材,以及再度喚起自己想透過教育來促成更美好世界的個人使命。在痛苦不幸之路與積極投入之路兩者之間,其實不假思索就能輕易作出選擇。

作出選擇後,便改變了焦點,改變焦點後,感覺就會跟著改變。幾分鐘前,我陷入困境、動彈不得;幾分鐘後,對於接下來幾天的到來,變得既興奮又期待。重新打起精神後,那次的演講成為我有生以來最熱烈的演講之一。

當認知到自己有其他選擇時,我立刻就能下決定,但比較困難的是突破瓶頸而意識到能夠選擇的過程。換句話說,只有在察覺自己能夠選擇時,選擇才會變得可能且明顯。我們常以為困難的部分在於作決定,其實困難之處往往在於認知到自己必須作決定、可以有所選擇。事實上,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刻,我們都可以有所選擇。

也許我不該對這個認知感到如此驚訝,因為心理學研究顯示,幸福快樂當中有四○%取決於自己所作的選擇,我們選擇做什麼事、選擇怎麼想,都會直接影響心裡感受。舉例而言,公司的晉升名單中沒有我,或是新創事業失敗,我可以選擇將這個經驗,視為可能永遠無法振作的嚴重挫敗,抑或視為警醒、學習與成長的機會。若我選擇視之為負面經驗,就會感覺自己很糟,並且對前途感到悲觀;但若選擇視之為警醒,我便能從挫折當中汲取教訓,改善前途展望。一旦認知到自己可以有所選擇,不僅提高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也使自己當下的感覺變得較好。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在其著名詩作《未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中,敘述他站在兩條路的岔口,被迫擇一而行。佛洛斯特選擇了較為人跡罕至的路,這個選擇使他的人生從此截然不同。佛洛斯特面對兩路擇一的難處,引起讀者的共鳴。無論是哪個選擇,都將對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全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像是必須決定要不要對某段關係作出承諾、決定大學要主修什麼科系、該不該接受另一份工作......等等。在抉擇的困難時刻,我們努力地想作出正確決定,盡可能避免因為意識到該抉擇的重要性與影響性,而使自己陷入癱瘓、舉棋不定。

有時固然會遇到人生中的「重大決定」,但切莫忘記這個事實:在人生中,我們時時面臨選擇,我們清醒時的每一刻所面臨的種種選擇,加總起來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毫不亞於那些重大決定的影響程度。我可以選擇直挺或佝僂地坐著;可以選擇對伴侶說句親切的話,或是擺張臭臉給對方看;可以選擇感激自己的健康、朋友、午餐,或是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可以選擇作出選擇,或是漠視不管擺在眼前的選擇。這些選擇要是個別來看,你也許會覺得不重要,但要是加總起來,就會是為我們砌造人生道路的磚塊。

此外,選擇具有連鎖反應而產生動力,像是一連串的事件或感受,其影響力遠超過你在作出選擇的當下所能預見。舉例而言,假如一早感到陰鬱倦乏,其實可以決定以深呼吸、露出微笑來改善心情,以輕鬆玩樂的心情面對自己做的每件事。這些選擇將創造正面的連鎖反應,使自己一整天保持愉快心態,帶動在工作或家裡的其他正面體驗。同理,和某人一起用餐時,決定認真傾聽對方說話,也將正面影響整體交談的品質,甚至對於兩人間的關係也有正面影響。

我們常因為未能看出自己站在岔路上,而不知道選擇其實存在,因此無法善加利用這些選擇。福特汽車創辦人福特(Henry Ford)曾說:「不管你認為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你都是對的。」而選擇也是一樣,不管你認為可以有所選擇,或是別無選擇,你都是對的。換言之,你認為自己別無選擇,這想法就會造成自己別無選擇。在那場三天研討會的前一晚,我感到精疲力竭、提不起勁時,發覺到撐過接下來幾天的唯一方法。我局限的想法局限了自己的選擇。

我們未能察覺時時刻刻可以作出的選擇,會使我們棄絕改善人生的掌控能力。舉例而言,我們視自己的感覺為理所當然,無法改變;我們不自覺地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反應,沒有考慮到其他的選擇;我們一再面臨相同的境況,一再以相同方式回應,好像沒有別的做法可考慮與選擇。我們以為自己的想法、行動和感覺都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我們別無選擇,但其實不然,選項其實存在,我們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米爾曼(Dan Millman)在其著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The Way of Peaceful Warrior)中,記述他的心靈導師告訴他的故事:午餐的哨音響起時,所有工作人員都坐在一起用餐。山姆每天都會邊打開餐盒,邊罵道:「天哪!別又是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我討厭花生醬跟果醬!」他天天抱怨他的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直到有一天,同事忍不住說:「拜託你,山姆,要是你那麼討厭花生醬和果醬,幹麼不叫你老婆替你做點不一樣的?「你說什麼?我老婆?」山姆回應:「我沒結婚哪,三明治是我自己做的。」

許多人都沒注意到自己用著不喜歡的食材來做三明治。人生為我們呈現各式各樣的材料,其中有我們無法掌控的外在環境與條件,例如:身體特質、出生的家庭、全球市場的波動、我們無法干涉的他人抉擇等等。儘管有種種限制,我們選擇什麼材料、決定如何使用它們,大多仍然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不論身處怎樣的環境,我們全都會有意識地努力尋找自己本身及周遭的可能性,當我們跳脫看待事物的慣性方式時,往往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在做三明治時竟然有這麼多美味可口的食材可以選擇。我們有選擇材料的自由、選擇對各種境況作出不同反應的自由,都使我們成為自我人生現實的共同創造者。你想如何創造自己的人生?你吃的三明治,絕大部分是你自己做的,其實你擁有的選擇遠多於你的認知,端視你願不願意作出選擇。


以上摘自《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


設計人都推崇的iMac、稱霸行動通訊的iPhone,蘋果(Apple),受到世界媒體關注的品牌。它的成就,在於「簡單」!《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作者西格爾以與賈伯斯共事的貼身經驗,分享蘋果產品稱霸IT產業的關鍵故事:
.開好會議的原則:把最不需要的人請出會議室。
.精英小團隊:品質重於數量,務必個個是精英。
.打破層級制度,摧毀僵化體制:基層人員的提案容易出現另類創意。
.簡化目標:堅信顧客只是要買一個很棒的商品,沒有其他多餘的需求。
.行動派的思維:將創意思考專注在明確的目標上,降低外在的干擾。

《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分享:如何善用簡單思維,打造非凡成就!這是一本適合各領域職場的員工、老闆一起共讀的工作進化書!概念這種東西理當要一清二楚,但簡單至上這個概念卻很難說得清楚。它可以是一種選擇、一種氛圍或一盞指引明燈,你甚至可能以為它是一種精神,因為當你去過一個對它深信不疑的地方,又去過另一個完全不甩它的地方,你就會很快分辨出這兩地的截然不同。

「簡單比繁複還難!你必須努力讓自己有清楚的思路,才能把事情變得簡單。 但值得這麼做,因為一旦達到那個境界,連高山都能被你移除。」──1998525,賈伯斯接受美國《商業周刊》採訪時表示堅持「簡單」:
.簡單至上是蘋果成功背後的堅持。
.簡單魔杖代表的是蘋果內部的核心價值。
.簡單是精緻的最高境界。
.簡單往往是原創。
  
打破「複雜」:
.當「添加」沒有賣出好成績,反倒是「刪減」吸引了顧客的注意。
.如果有選擇的話,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會捨繁就簡。
.直率(blunt)是簡單,委婉(meandering)是繁複。
.有疑慮時,就精簡化。
  
創造「絕對優勢」:
.夠好了就是還不夠好(good enough is not enough)。
.另類思維(think difference)。
.棒到極致(insanely great)。

人生是本事與運氣的結合。我不敢說我在專業領域裡是最有本事的人,但我絕對是運氣最好的其中一個人。從NeXT到蘋果,我和賈伯斯合作了十年以上。這並不輕鬆,可能也不是那麼有益健康,但絕對刺激有趣。我永遠欠賈伯斯一份情,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

賈伯斯在我完成這本書之前離世。雖然他的死早在意料之中,但我心裡仍多少不願相信。我暗地裡希望,也許他的身體狀況比外表看起來來得好。我不願去想沒有他的世界。所以這本書除了原始的商業目的之外,也有私人的意涵在裡頭。我希望能向賈伯斯表達我的敬意──包括他對這世界的貢獻,以及他不吝給我的機會。

以上摘自《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


華頓商學院教授最實用的求職課,技能落差、產學斷鏈,問題在老闆、員工、老師,還是政府?!頂尖人資專家從雇主、求職者、學校全面分析,讓求才者找到人才,讓好人才獲得舞台!

新鮮人:22K日難捱,企業主:38K沒人來
郭台銘:博士不該賣雞排,施振榮:不缺人才缺舞台
這看似雞生蛋、蛋生雞的爭論,實則是人力缺口、產業空洞、失業攀高、經濟下滑的惡性循環。找出技能落差的真相,讓好人才和好工作不是平行線。人才荒?人才慌?華頓商學院提解方,企業喊找不到人才,人才卻喊高學歷、高失業,我們花很多時間找矛頭該指向誰,但困境到底怎樣能解套?
  
即使是高失業率時代,往往還是聽到企業抱怨找不到人才,並把矛頭指向「技能落差」,說求職者資格不符、學校沒讓學生做好工作準備、政府沒能引進技術移民,還有就算萬事具備,求職者也不願接受公司開出的薪水。作者簡單扼要的帶我們認識:是否真的有技能落差?有多少無辜求職者,因為「關鍵字」被人資軟體過濾掉?什麼樣的訓練,才能補上學校與業界之間的銜接?訓練到底是企業還是學校的責任?學校真的沒把學生教好?

《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作者卡貝里為華頓商學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獲《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選為 2011 20 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他詳細分析就職市場數據,調查雇主、求職者、教育機構,並訪談多位職場專家,破解了好人才找不到好工作的真相,並指出未來的解決之道:
  
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
  數據假象,蒙蔽職缺與求職者的數量
  錯誤觀念,以為補職缺就像換零件
  寧缺勿濫,企業花更長時間找人才
  僧多粥少,人才大材小用更加嚴重

問題在招募過程和「職訓」落差!
所以我們應該:
  不讓甄選軟體篩掉了人才
  補強人力資源單位的功能
  整合人才養成計畫,公部門、雇主、員工共同分擔

上述種種思考挑戰,將刺激我們以全新眼光看就業現況,看出真的問題,從對的問題找到真正答案,讓求才者獲得人才,讓好人才獲得發揮舞台。

作者序
給台灣讀者:找出人力與薪資平衡點

雇主如何找到他們所需的優秀人才,是現今全世界的雇主都正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即使許多國家面臨高失業率(當然也包括美國),還是有許多雇主抱怨依然聘用不到理想的人才。這中間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雇主自己本身對於聘用新人的條件十分不切實際:雇主希望新進的員工可以在不需要接受任何訓練的情況之下,就已經擁有他們所需的工作職場技能,並且能夠對企業直接有所貢獻。

台灣,則是這個情況下的另外一端;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台灣的失業率其實維持在合理範圍的低點,而雇主的期望將在未來幾年內明顯上升。台灣是一個持續以科技業為導向的國家,職場技能和人力資源兩者對於未來經濟持續的發展成功與否十分重要。

在此同時,勞工薪資也是另外一項議題。即使現在中國大陸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勞工薪資急遽上升,該薪資價格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是差距很大。這個挑戰不僅僅是要找到更優秀合適的人力資本,更包括給予適合、正確的薪資。

想要解決這個挑戰,需要持續思考誰應該對於人力資本開發這個問題負責任?在歐洲,工作方面的技能訓練,在普遍認知上是由政府與雇主雙方共同負責的,包括提供很多訓練課程,如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s。而在開發中國家,像是印度,雇主甚至得負起等同其他國家學校教育裡就可得到的基礎技能訓練。在美國,一直以來雇主大量地從職場訓練的責任歸屬裡抽離,因此,在職訓練的責任便落到個人以及其他盈利訓練組織身上。對台灣而言,什麼是最好的綜合措施呢?尤其對於台灣這種跳槽頻繁、快速變遷的高科技產業,以及外國勞工帶來更嚴重競爭壓力的環境之下?

就這個議題,我從美國的經驗裡學習到了一些。美國雇主不斷地抱怨職場技能短缺,姑且不論這些抱怨的真實性有多少,目前社會上大多把責任歸屬推往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使得畢業生沒有擁有雇主所需要的職場技能。

但最近的某研究數據指出,雇主的抱怨其實比較多在於應徵者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是態度方面的問題;這兩方面的抱怨其實都遠遠大於學術訓練不足的抱怨。最令人驚訝的是,雇主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不完善的雇用過程中,用不適當的方式與低薪期盼找到真正優秀的人才。台灣,也許可以從本書中的一些美國經驗學習借鏡。


以上摘自《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犬狼之間的時刻:冒險、直覺及市場起落的生理學之謎


在金融市場承擔風險、面對壓力時,生理系統會把人們轉變成全然不同的人,這就是犬狼之間的時刻,亦即轉變正在發生的時刻。約翰.科茨融合神經科學與華爾街交易員的實務經驗,分析荷爾蒙如何影響人們進行交易決定,探究「理性經濟人」為何是一種迷思,並解釋導致經濟災難的根本原因。

你知道……
.交易員和投資者的預感不光是直覺,而是他們的身體在為即將發生的反應(應戰、逃離、慶祝或悲傷)預作準備?
.金融市場中多些女性交易員,將有助於減少波動?
.從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比例,可以預測交易員與投資者的獲利狀況?從他們在出生前接觸的荷爾蒙濃度,還可以預測他們在高頻交易中的長期績效?

神經學家暨華爾街前交易員約翰.科茨,以一系列開創性的實驗證明,在風險壓力下,生理系統會把我們轉變成全然不同的人,他把這種轉變稱為「犬狼之間的時刻」。交易員和投資者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在連續獲利時變得異常興奮,睪固酮發威;在賠錢時,變得猶豫,趨避風險。

科茨在書中揭露市場泡沫化膨脹及崩解時的生理反應,並引用神經科學與醫學研究,說明人體如何產生我們經常依賴的直覺;職場上的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風險承擔力,甚至破壞健康;如何運用運動科學來強化我們的抗壓性。本書為影響每個人的議題,帶來令人驚訝連連的新觀點。

導言
犬狼之間的時刻,亦即黃昏,是犬與狼難分難辨的時候。這個詞也意指這時間以外的很多事情……例如每個人變成自己的影子、不像自己的時候;人既好奇又擔心狗變成狼的時候;這時刻遠從中世紀初流傳至今,鄉下人認為在此刻,轉變可能隨時發生。──尚.惹內(Jean Genet),《愛之囚》(Prisoner of Love
1986年,芭芭拉.布雷〔Barbara Bray〕英譯)
  
承擔風險時,最能明顯意識到自己有個身體,因為風險本質上是一種威脅,可能對你造成傷害。駕駛人沿著蜿蜒的道路疾駛;衝浪者乘著大浪而起,浪濤在珊瑚礁的上方剛好達到波峰;暴風雪逼近,登山者依舊向上攀爬;士兵衝過無人之境等等,這些人受傷、甚至喪命的機率都很高。這種受害的可能性讓人的大腦敏銳了起來,喚起一種強大的生理反應:「非戰即逃」(fight-or-flight)。

事實上,你的身體對風險非常敏感,即使當下沒有立即的生命威脅,你也可能陷入這種生理風暴中。打球或是在看台上的觀賽者都知道,雖然那只是球賽,我們還是全身參與了風險。邱吉爾曾冷靜地指揮最慘烈的戰爭,他也發現這種非致命的風險深深掌控著我們的身心。他撰寫早年的生涯時,提到曾在印度南部打過一場馬球,最後一局打成平分,「我鮮少看到兩隊的面孔如此緊繃,」他回憶道:「你光看大家的臉,完全不會想到那僅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場殊死戰。更嚴重的危機所引發的情感,反而沒那麼激烈。」

另一種非致命的風險:金融風險,也可能引發那樣強烈的情緒與生理反應。除了偶爾傳出經紀人自殺的消息之外(這可能是迷思居多,而非事實),專業交易員、資產管理者、散戶投資客,鮮少在交易中面臨死亡威脅,但是那些金錢賭注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工作、房產、婚姻、聲譽和社會地位。金錢以這種方式對我們的人生產生特殊的影響,它就像一種強大的象徵,濃縮了我們億萬年來進化所面臨的許多威脅和機會,所以賺錢或賠錢都可能啟動我們體內古老又強大的生理反應。

金融風險中有個面向其所衍生的後果,甚至比短暫的身體風險還要嚴重。收入或社會地位的改變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在金融市場中承擔風險時,體內會陷入生理風暴好幾個月,甚至在交割後依舊影響我們好幾年。人類先天的生理結構並不適合因應那樣長期的生化干擾,我們的防衛反應是為了在緊急狀況下啟動,然後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就關閉,頂多只延續幾天。

但是,當我們在市場上經歷超乎尋常的獲利或損失,或是連賺或連賠好幾次時,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像化身博士(Jekyll and Hyde)一般,讓我們前後兩個樣。連續獲利多次時,我們興致高昂,膽子變大,一頭狂熱,覺得不可一世。連續虧損多次時,我們陷入恐懼,噩夢連連,壓力荷爾蒙持續殘留在腦內,產生病態的風險規避心理,甚至開始憂鬱;荷爾蒙也會在血液中循環,導致病毒感染一再復發、高血壓、腹部脂肪囤積、胃潰瘍。承擔金融風險跟面對灰熊攻擊一樣,都是生理活動,都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

以上有關生理學和金融市場的說法,聽在經濟學家的耳裡,或許會覺得很詭異。經濟學家通常把金融危機的衡量視為單純的智識,需要計算資產報酬率、機率、最佳資產配置等等,主要是一種理性的行動。但我想把直覺也納入這種不帶感情的決策計算中,因為神經科學和生理學的最新發展顯示,當我們承擔風險時(包括金融風險),不單只是思考而已,身體也會跟著準備。

我們的身體會預期行動發生,啟動生理的緊急網絡,產生大量的電流和化學活動,反過來把訊息傳回大腦,影響大腦的思考方式。身體和大腦如此合而為一,一起因應挑戰。這種身體與大腦的融合,通常會讓我們產生冒險所需的迅速反應和直覺。但有些狀況下,化學反應的激增可能會凌駕一切,交易員和投資人出現這種情況時,會出現非理性亢奮或悲觀,造成金融市場動盪,破壞更廣大的經濟。
  

以上摘自《犬狼之間的時刻:冒險、直覺及市場起落的生理學之謎》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投資大師羅傑斯—人生、投資養成的第一堂課




聰明、大膽,不足以道盡吉姆. 羅傑斯不平凡的人生,讓這部關於他成長經歷、投資法則與預測趨勢的故事,為讀者揭諸他成功的秘密這是羅傑斯最新著作。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大家了解,我們怎麼會走到今天這種地步,個人要怎麼自我教育,以便為未來做準備。我會跟你分享我一輩子從事金融、投資與冒險之旅所得到的見解,跟你分享我成長之際所學到的教訓,說明我從黑土地帶的泥土出發,走到地球另一邊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的終生之旅中,怎麼把整個世界當成我家後院的經驗。

我像很多大學畢業生一樣,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哈佛商學院、法學院和耶魯法學院都接受我的入學申請,但是我也申請進入醫學院,因為希望得到更多選擇的興奮之情。然而我真正的希望是到處旅行,我從小就愛看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寫的《匹克威克遊記》(The 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俱樂部的紳士和他們的漫遊冒險,在我漫遊欲望的發展中,可能扮演了某種角色。雖然我才二十一歲,卻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知道光是離開家園就是我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我的情況是,離開阿拉巴馬州的農村,到一千六百公里外去上康乃逖克州的長春藤大學。

這段經驗讓我大開眼界,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就像吉卜齡(Rudyard Kipling)在《英國國旗》(The English Flag)這首詩中所寫:「只了解英國的人,又能對英國了解多少呢?」置身在很多耶魯學生當中,總是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已經到外國旅行過。我總是一心一意想要多了解、多看看這個世界。

年,我在巴里歐學院演講時,對台下那群決心到金融界服務的學生解釋得很清楚:身為投資人,研究哲學與歷史對我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我告訴他們:「你必須深刻了解自己,如果希望人生有什麼成就、如果希望了解真相,你就必須學會以更深入、更深遠的水準思考。」

學習哲學協助我發展這些技巧,學習哲學訓練我獨立思考、協助我脫出既有框架思考。哲學教我獨立評估情勢,檢驗每一個觀念、每一個「事實」;教我放大眼界,看看少了什麼東西。今天有極多的人陷入傳統的思考方式,因為反映大家的共同見解、反映大多數人的意見,用國家、文化或宗教觀念限制自己的思考過程,會比較容易,也比較安全。要用與眾不同的方式思考很難,哲學會教你如何思考,在這種過程中,還會教你如何懷疑。

如果我們從歷史中沒有學到什麼教訓,至少學到下面這一點:今天看來似乎無可置疑的東西,明天看來會大不相同,最穩定、最可以預測的社會,都會經歷重大動盪。一九一四年,中歐閃亮明珠的奧匈帝國幅員廣大,是國際財富中心,當時維也納股票交易所大約有四千個會員,四年之內,奧匈帝國完全消失。

你可以隨便挑選一年,然後往後退十年或十五年,例如挑選世界普遍恢復和平、繁榮和穩定的一九二五年,想一想,一九三五年的情勢如何?一九四年又如何?你可以從過去五十年中,挑選每個十年中的第一年,從一九六、一九七一直到二○○○年中挑選,在每一個十年開始之初存在的凡俗之見,在隨後的十年或十五年中都徹底破滅。

同時推薦《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 12 封信》
1. 不要讓別人影響你-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要作個有主見、有自我的人,才是成功致富又幸福快樂的根本!

2. 專注於你所愛-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就會找到你的夢想。你的熱情在哪裡,財富就在哪裡!

3. 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大眾社會相信的常常是錯的,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

4. 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保持開放的心,做個世界公民!保持開放的心,接受有智慧的意見。

5. 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訓練自己去檢驗每一種概念、每一個事實

6. 學習歷史-因為以前發生過的事,以後也還會再發生,「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7. 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8. 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你的弱點和覺察你的錯誤,才能找到對的路

9. 認出改變,擁抱改變-改變的功能就像催化劑,保持覺知是重要的功課。這是一種智慧,要靠反省與擴大認知廣度。

10. 面對未來-看得見未來的人可以累積財富看不見的永遠看不見,只會死守沒乳酪的地方。

11. 反眾道而行-檢視事實和機會,不隨烏合之眾心理起舞。投資心理學第一要點:「反市場操作」。

12. 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用功讀書,學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反之,無知的人最有自信(當然,是虛幻且禁不起現實考驗的)

以上部份摘自《投資大師羅傑斯人生、投資養成的第一堂課》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偶像破壞者:不同凡想的成功法則



人類的歷史是因為有「偶像破壞者」勇於挑戰傳統、跨界思考,才能不斷創造新典範。《偶像破壞者》分析開拓新領域的標竿人物如打造動畫王國的迪士尼、物理學家費曼、人權鬥士金恩、逆向投資大師德雷曼、畫家畢卡索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等人的故事和經歷,告訴讀者這些挑戰意識型態的人,他們的大腦如何與眾不同。

作者柏恩斯將腦神經研究的觀點,應用在心理學和經濟學面向,他歸納出成功開創新局面的偶像破壞者,必須具備三種重要的能力:
  (1)感知能力強,思考不走捷徑,見眾人所未見──看清事物的本質;
  (2)克服恐懼、勇敢冒險,不讓情緒干擾判斷力──你管別人怎麼想;
  (3)善用社會技巧,建立人脈,將新觀念推向大眾──聽我的就對了!

這三種能力各有演化和神經科學方面的基礎,到底創新的想法該如何產生?獨排眾議、堅持理想需要哪些條件?發揮影響力並改變世界的最佳途徑是什麼?

事物的外貌、規模或分類常常在愚弄、誤導我們,把複雜的事物扮成簡單,簡單的事物卻顯得複雜。我們常常把焦點過度著重在事物明顯易見的特色上,而驚訝或困惑。也因此我們常常看不清真相、弄錯原因也擔錯心,更找不到正確的解決方法。《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品克說:年輕人常照著「先達成這個,然後再完成下一個」的邏輯在計畫,完全是缺乏智慧也無濟於事,事情根本不可能照你的意思進行。

這個世界既複雜又瞬息萬變,絕對不可能照你的佈局走,不如去挑戰、學習新的事物,大膽犯錯並從中學習。在今後的時代裡,能掌握 1% 資訊本質、看清 99% 無用資訊的人,以及不能掌握 1% 資訊本質的人,兩者的差異就在於生活充實與否,甚至也影響了現實生活上的能力,例如薪資、待遇等等。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真知灼見不受青睞,應該會從這些成功偶像破壞者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即使不是立志成為偶像破壞者,了解大腦運作的方式,也能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偶像破壞者值得跟隨;甚至有助於接納和管理團隊中的偶像破壞性成員,成功發掘並應用創新的理念。活用這些知識,將是推動文明繼續向前的助力。


以上部份摘自《偶像破壞者:不同凡想的成功法則》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




別再ㄍ一ㄥ了!放下完美主義,饒過自己吧!快樂」比「完美」更重要!

◎幫助無數讀者勇敢活出自己,重新獲得自尊、自信、創造力、喜樂、感恩心,與人真誠聯結。作者布朗博士在TED的演講「脆弱的力量」,超過800萬人次點閱。

作者蒐集全美數以萬計1887歲形形色色男女的故事,探索人類內心的小魔怪:完美主義、羞愧感、恐懼的影響力,藉此告訴讀者:別再ㄍㄧㄥ了!放下完美主義,饒過自己吧!「快樂」比「完美」更重要!

◎作者是一流的演說家、暢銷書作家、知名學者,也曾是個不允許自己失控或出錯的完美主義者。但她勇敢改變了!她發現:「休息、玩樂、直覺、歸屬、創造、感恩」,遠比「保持完美」更重要。她學會放下種種的「應該」,擁抱不完美的自己,走向全心投入的滿足生活。作者現身說法,對讀者更具鼓舞力。

◎布朗博士將「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當作一趟珍貴的心靈旅程,提出十大路標,幫助讀者確立方向,每一步都朝向真實和快樂!
  NO.1  管別人怎麼想:擁抱真實的自己
  NO.2  放下完美主義:對自己仁慈
  NO.3  停止麻木、放下無力感:呼喚靈性復原力
  NO.4  放下匱乏,不要黑暗:培養感恩和喜樂
  NO.5  不確定也沒關係:直覺力和信心
  NO.6  放棄比較:開啟創造力
  NO.7  放鬆,才會快樂:玩樂與休息
  NO.8  停止焦慮的生活型態:冷靜與平靜 
  NO.9  放下自我懷疑和「應該」:在工作中看見意義
  NO.10 形象放一邊,偶爾失控一下:歡笑、歌唱、舞蹈之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勇氣、仁慈和連結,正是我們培養價值的方法。實踐是其中的關鍵字。神學家瑪麗‧達利曾經寫道:「勇氣如同一種習性、習慣、美德,是藉由勇敢的行為而獲得的。就好比學游泳得下水游才學得會;學會勇氣也得憑藉勇敢的行動才行。」仁慈和連結也是如此。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施展仁慈的時候,便邀請了仁慈進入生命之中;而伸出雙手、建立關係的時候,就會在生活中感受到連結。 

勇氣courage的字根cor,是拉丁文中心臟的意思。依照最早期的一個字形,勇氣在當時的定義與今日大異其趣。勇氣最原初的意義是「真心誠意說出心中所想」。時光推移,勇氣的定義也跟著改變,時至今日,勇氣幾乎成了英勇的同義詞。英勇很重要,我們無疑也需要英雄,但我認為現在勇氣的定義與原先「坦誠和開放地將真正的自己、內心感受和自己的正負面經驗表達出來」的概念之間,已經失去連結。英勇通常指的是甘冒生命危險。平凡的勇氣則是甘冒脆弱的危險,而這對現在的人來說,格外不平凡,舉世皆然。 我們每一次選擇勇氣,就能讓身旁的人更好過一點點,也讓這個世界更勇敢一些些;或許也會讓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多保有一分仁慈和勇敢。 

《轉逆境為喜悅》(The Places That Scare You)一書中寫道:「慈悲心的修練卻要我們親自體驗一下對痛苦的恐懼。這項修練需要極大的勇氣。其中涉及到學習放鬆,允許自己輕柔地趨近那些令我們恐懼的事物。 我們必須透過完整的經驗培養慈悲心,包括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同理心、我們的殘忍以及我們的驚恐。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成就。慈悲心並不是介於治療者與受創者之間的一份品質。只有在平等的對待中,它才會存在。一旦認清了自己心中的黑暗,就能同理別人心中的黑暗。一旦在自己身上發現那些普世共通的人性,慈悲心就真的出現了。

羞恥和懼怕無法容忍這一類於人際間逐漸高漲的強力連結。這也就是為何勇氣、仁慈、連結是我們全心全意旅程中必備的工具。總而言之,若我願意讓自己在乎的人看見我並不完美,就能增強我們現有的關係──這也是我為何將勇氣、仁慈、連結稱為不完美的禮物。若你我願意不完美而真實,這些禮物的供應便會源源不絕。


以上摘自《不完美的禮物》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上班族不買房過富裕人生》房子與人生10忠告

要房子?還是要實現夢想的自由?房貸人生之外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很多人覺得「租不如買」,租金付出去就沒有了。若把繳房租的錢拿來繳房貸,之後房子就會是自己的。加上媒體廣告、建商不斷催眠你「房價二十年來都是只漲不跌」「若不快買,就再也買不起房子了」…,就算不知道該不該買房子,但只要身邊的人都開始買了,自己也會跟著蠢蠢欲動。

「到底該不該買房自住」是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然而,大部份的人在決定進行一生中最大的一筆消費時,完全沒有經過充分思考及了解,匆匆忙忙就下了這個決定(甚至有人買房比租房子還隨便和馬虎),而不知道災難就在後面。這些人都認為「因為身邊的人都買了,應該就沒問題」,或者「房子會變成資產,總比把錢拿來付房租的好」。

房貸一背,你將浪費人生多少黃金時間!在簽下「一輩子工作還錢」的房貸契約前,一定要知道房貸人生可能錯失的人生風景,以及必須付出的代價,別讓這輩子只為一棟房子在工作!因此,很多人不是在「住房子」,而是「被房子住」。

買房子的美好是誰告訴你的?是爸媽?是房仲業?是建商?是政府?還是有錢人都這麼做?真的仔細想過要為一棟房子付出這麼高的代價嗎?這輩子你是否還有比買房子更想做的事?

你很可能沒想過買房子會讓你變成「行動不便的蝸牛」,更何況爸媽告訴你的「買房子比租房子划算」的觀念早就不適合「高房價、低成長」「萬物齊漲、薪水不漲」的現在了,買房自住很可能是災難的開始沒有房貸,你可以大膽挑戰新工作,自在安排生活,支配花費,最重要的是,能夠放手尋夢、實現創業計畫、隨時自我進修增值,讓人生更充實多采,心靈更富裕自由

10個忠告,讓你重新思考房子與人生新關係

忠告1 醒醒吧!買房自住一點也不划算
◎常常聽到買房子的理由是錯的?!
◎「買屋自住比租屋划算」的說法其實陷阱重重
◎「你的房子是你的」這種說法很有問題
◎「房子是自己的,所以不花錢,可以放心生活」是騙人的
「現在正是買的時候」?又不是神,憑什麼這麼說
◎讓你負債的自用住宅不能算是財產(買房子若是自住而非投資,那麼房子就不是資產,就好像你買衣服、鞋子一樣,只是一般的消費支出,更甚者房子對多數人而言是一種負債,除了房貸之外,裝潢、維修、稅金、保險…等,都會不斷產生支出。)

忠告2 無法掌握未來的風險:你能保證付房貸的35年都有工作嗎?
你能保證你的收入付得了三十五年的貸款嗎?
誰能保證你的公司和工作的壽命?

忠告3 買屋前看不到的費用:建商故意不說、但買屋後還有這些費用
必須了解買屋時的「必要支出」
◎自用住宅也很花錢
不可小覷的公共修繕費和大樓管理費
大規模維修可能得增加公共修繕費
◎大樓管理費是住戶的恐懼
原本由房東負擔的費用,現在你得自掏腰包

忠告4 買屋喪失各種人生機會:有殼蝸牛等於行動不便的蝸牛
有房子就是「被房子綁住了」
一旦買了房子就不敢換工作
◎雖想回大學進修或留學,但貸款負擔沉重
無法投資自己將成為致命傷

忠告5 失去增加收入的機會:沒有心思思考增加收入的可能
◎行無餘力就無法投資
「你」只好為了房子拚命工作
甚至連想辦法增加收入的時間都沒有

忠告6 失去投資的本錢:體力變成你這輩子唯一的本錢
◎只能靠自己工作,身體就是你的本錢
◎自用住宅是一種不合格的投資商品

忠告7 無殼所以更自由,不買房過樂活人生
工作償還房貸,如同交出人生自主權
◎混沌不明時代不背負「行李(風險)」
不帶行李,靈活因應變化
◎「房貸人生」之外的生活方式

忠告8 租房子也能有家的感覺
開銷和風險都是房東的
◎利用可自由搬遷的租屋方式掌握機會
◎將租屋處當做最後落腳處的新生活方式
終身租屋的理想搬家模式

忠告9 利用投資不動產,躲避住宅風險
一棟房子動輒以百萬千萬計,就算沒有負債,由於單價太高,容易造成資產配置過度偏重房地產,造成投資不夠分散,冒了極大風險。另外,房地產買賣成本,包含仲介費、保險、稅金、 裝潢、維修,大約要10%。房地產交易市場買方和賣方之間存在著極大的資訊不對稱,房價幾乎是隨房仲業者自己高興喊價,交易過程的不透明,也造成投資人更容易被上下其手。

忠告10 買房自住,一定要考量生命週期
很多人認為房價永遠只會往上漲,不會下跌,那是因為房市不像股市一樣,天天都有即時股價可看,所以我們不知道房價的漲漲跌跌。而且在房市急漲時,媒體會不斷播報,相對房市緩跌時則無新聞點,所以造成大眾人為房市只漲不跌的迷思

當然不能否定自己的房子較有安全感、沒有惡房東...但首先房貸有利息支出,機動利率不是永遠很低。其次負擔大,一千萬的房子房租一萬五,但房貸月繳為房租的三倍。大筆資金被卡死 (連未來的錢也被卡死)股市低點也沒錢進場。不能辭職,工作也受制於房子。

人生一定有比買房子更想實現的夢想,大部份的人不了解買房子所要默默付出的代價,一旦買了房子就像「行動不便的蝸牛」,一輩子做「房屋的奴隸」(屋奴)因此,沒有能力(本錢)絕對不要勉強買屋,不論自住消費或投資均不宜,如果未能量力而為,產生過度消費或過度投資房子,均會使自己陷入人生困境。

以上摘自《上班族不買房過富裕人生》以及許世穎老師、周舜欽老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