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大腦拒絕不了的行銷



面對這個吵雜的時代,每個行銷工作者總在面對一個大難題:廣告效果愈來愈差,而你的預算愈來愈少。當前「消費大眾缺乏注意力」已不是個新消息,在混亂的訊息環境中,你的行銷卻「只能在第1秒」成功!這要怎麼做到?從100個最重要的「腦神經行銷」實例,拯救過去效果不彰的推動方法!

為何一個喝咖啡的邀請能讓人心甘情願的下訂單?
為何文宣、包裝放上嬰兒照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有了腦神經行銷學,顧客不說,身為行銷人的你依舊能成功收服對方!

你知道嗎?當你努力向他人介紹你的產品、想法時,對方的大腦其實早就幾乎做好決定了!說得更明確一點,我們習以為常、專注在理性與意識層面的行銷手法,其實只是在跟消費者5%的大腦對話而已。而原本以為虛無飄渺的潛意識,才是消費者真正的決策源頭,占據大腦95%的比例!但是,我們該如何直達消費者的潛意識呢?

我們都很自然地認為自己做的事都含某些因素在裡頭,而且所做的決定都是經由清楚、謹慎的思考過程而來。但儘管我們的決定和動作確實是出於理性,研究人員卻不斷發現利用潛意識左右我們決定的新方法,而且大多只需碰觸極微小的意識層面即可達成。

心理學家從早期研究開始,就已主張我們的所做所為並非由意識來掌管。例如,佛洛伊德就針對壓抑和夢境等創立一套非常詳盡的理論。許多現代科學家都認為我們的行為,仍走在人類演化的路上;演化心理學家也表示,即使現代人使用iPhone 上推特,大腦依然是使用和狩獵時代同樣的軟體在運作。

這些新見解並非都出自於複雜的腦神經研究。世界各地的行為學家都在進行和人類相關、能解開大腦如何運作的實驗,而且某些案例的結果,和我們一般預期的運作方式可謂天差地別。

本書作者是美國商業界著名的「腦神經行銷學」(NeuroMarketing)部落格主杜利,他不但是數位行銷專家,近年更因探討大腦及行為研究如何運用於廣告行銷策略的新進觀點而聲名大噪。拜大腦成像、掃描技術之賜,腦神經科學家已經能偵測人們對於各項產品(譬如包裝、廣告、標誌等)行銷元素的心理與行為反應,解構大腦運作之謎,甚至推翻我們過去的表象認知。

如果腦神經行銷學被適當地運用,我們會有更好的廣告、更棒的產品,以及更滿意的顧客。誰不想要一個自己更喜歡的產品,或不那麼無趣的廣告呢?消費者真的寧願企業用高預算又無效的廣告來煩他們嗎?

任何行銷工具若被公司不當地使用,都可能化身成為「魔鬼」。廣告可以有趣又充滿有用的資訊,也可以傳遞錯誤訊息甚或扭曲產品。保固是很好的顧客福利,但如果企業無法履行也是空談。腦神經行銷學只是另一種技術,供行銷人員更加了解他們的消費者,並提供更好的服務。

你想知道其中奧秘嗎?                            
※接收到浪漫暗示時,男人會忙著花錢、女人則一窩蜂的做志工。
※看到金錢圖像,我們變得喜歡獨立作業、也自利了起來。
※香氣會影響人們的判斷:讓人願意多花點錢消費、認為產品比以前更棒。
※多提供一種選擇,就能誘使消費者購買「划算」產品。
※吃優格時,撕開包裝紙的那一刻,大腦參與度竟然最高!


讓行銷「使用顧客的腦」,讓顧客的腦拒絕不了你的行銷

以上摘自《大腦拒絕不了的行銷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只會微笑,害怕展現真實的情緒。
老是在照顧別人,卻不善待自己。
不知道如何與子女相處。
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
沉溺過去,害怕未來,對現在感到焦慮。
工作讓人筋疲力竭,找不到意義何在。
從未感到滿足。
渴望愛,但很少得到。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小大人」?身為「小大人」,如何真正「轉大人」?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案例故事,讓讀者一窺小大人背後的心理動力。在我們驚呼「他們怎麼知道,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之後,作者一步步揭開冰山之下隱藏的原因,陪伴讀者秀秀自己內心的小孩,讓他重展笑顏,找回生命的喜悅與意義,走上復原療癒之路。

家庭的功能失調對於自我認知或內在自我概念的釐清,或對於理解我們到底是誰,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些都是屬於自我認同的問題。

這裡的認同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定義。我們指的是對價值觀、信仰、行為和生活型態的自覺和承諾。自我認同包括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願意冒什麼樣的風險,也包括我們的信念,不論是宗教、哲學、政治和科學方面。自我認同也包含了我們性方面的行為和感受,我們的職涯選擇,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上教堂做禮拜,要結婚或只是同居,或我們喜歡在休閒時間做些什麼事。

不論我們是酒精上癮、古柯鹼上癮、性上癮,或是慢跑上癮,也是自我認同的一部份。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Erikson)提出了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幫助我們檢視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是如何不斷地成長和轉變。就算在健康的家庭長大,在長大和離家獨立自主的過程中一直保有明確的自我認同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大約介於十三到三十四歲的這段期間,我們的主要發展任務是認清自己是誰,並成為獨立自主的成人。而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此項任務的重要關鍵在於能否完成社會心理發展的前四個階段挑戰,而其中也包含與早期發展任務相關的議題和技巧。走向自我認同危機(IdentityCrisis)的四個階段為:
0歲至1 信任感VS不信任感
1歲至3 自主行動VS羞愧、懷疑
3歲至6 自動自發VS內疚
6歲至12 勤勉VS自卑

這些階段代表著心理發展危機或是任務,而且每個階段相輔相成。這表示若最下層的基石不穩固或根本不存在,整個架構都會變得搖搖欲墜甚至倒塌。相同的道理,若人生早期階段的發展不盡理想,當我們試著變成大人時就會遇到許多問題。

信任感VS不信任感
在人類世界生存,第一項挑戰就是發展出基本的信任感。這意謂著我們知道自己是能夠依賴別人的,而這個世界基本上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我們可以在其中存活。如果我們在嬰兒時期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例如飲食、照護、關愛、肢體接觸,那我們就很可能會發展出信任感,但信任感還表示,即使無法馬上得到所需的東西,我們還是相信最後會有解決辦法。

例如,一個兩歲的幼童不必成為家裡的小霸王才能得到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告訴他,再等幾分鐘晚餐就做好了,或者跟他說不可以把玩具店裡看到的玩具都帶回家,他基本的信任感也不會因此受挫。

事實上,如果讓孩子們予取予求得到所有東西,才是在破壞他們的信任感,因為我們會讓他們活在一個不存在於現實中的世界。也因此,人生中最重要的發展主題之一在第一個階段就展開了:過與不及都沒有幫助。

會讓孩子對自己和外在世界產生不信任感的原因有:明顯的肢體或情感虐待、忽視或遺棄;較不明顯的狀況有:反覆無常的照顧態度(交給保姆或托兒所不代表就不需要一致性);家長自己的情緒很緊繃或是充滿壓力,導致無法提供嬰兒妥當、即時的關愛和照顧。

過多的衝突會使幼童感到沮喪,而當家長過於保護,不讓他們以正常的方式探索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嬰兒必須學習依賴他人,就算這個世界無法每次都滿足他們的需求也沒有關係。驚嚇、寵溺、忽略或虐待都可能帶來陰影,若有一絲不信任感的存在,就可能造成我們日後嚴重害怕被遺棄。

自主行動VS羞愧、懷疑
此階段學習的主題是自主獨立。孩子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會變得好動,他們學會運用語言強大的力量來定義自己的個性(像是學會說「不」這個字),而他們的目標是開始具備獨立性,但仍然相信這個世界,感覺安全。

兩歲的孩子開始會走路了,搖搖晃晃地探索周遭的事物,想要什麼就說,並不斷與大人爭奪掌控權。但因為他們還是很脆弱,需要依賴大人,所以他們不但需要擁有自主權,同時還要了解如果在探索的途中遇到可怕的事或受到傷害,隨時可以回到大人身邊獲得安慰。

想像你兩歲大的兒子哭著跑回家說:「大狗狗跑進院子裡對我叫!」那隻狗便是一個對自主行為的威脅,孩子會覺得:「我以後不能自己一個人跑出去,因為外面太危險了。」如果家長只是單純地同理他的感受,說「天啊,那一定很可怕」,並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不去評斷他的感覺,讓孩子再次得到安全感,他很快就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去玩耍探險。

相反的,若家長的回應是羞辱他:「男孩子不准哭!」「我告訴過你不准自己一個人去外面玩」,或沒有在事發當時陪伴(可能不在身旁或是完全忽視),我們就會開始將羞愧和懷疑內化到自己身上。

同樣的,若我們在嘗試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中受到太多限制,也會對自己感到羞愧和懷疑。過度保護的家長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就讓孩子失去了離開父母的機會。而當家長過度縱容孩子,沒有教他們在外面如何舉止合宜,他們也會對自己感到羞愧和懷疑。父母沒有教小孩規矩,於是小孩在家裡爬上爬下,時常摔壞東西,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而這些行為到了別人家或是在學校中往往會遭到嘲笑。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適度。我們必須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設下適當的界限和規範,同時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安全感,讓他們想要開始獨立自主地發展。

自動自發VS內疚
我們在這個階段會開始著手進行很多事情、創造東西,甚至去做一些超越能力所及的事。對於那些感覺自己被卡住,只能墨守成規或無法獨立做決定的人,通常在這個階段曾遇過問題。孩子介於三到六歲時開始想要當個大人,例如跑到廚房學爸爸媽媽的樣子扮家家酒煮飯,或是跑到車庫拿出鋸子來做些東西等,這都與突破自我有關。

舉個現實的例子,爸爸一心一意想要改掉廚房的格局,所以趁媽媽出差時把廚房的牆壁敲掉。媽媽回到家看了非常不喜歡:「你怎麼可以在沒跟我討論的情況下,在我的廚房裡大肆改造?」爸爸有點羞愧,同時也感到內疚。他「做錯事了」,違反了某種道德標準。

三到六歲這個年齡所面臨的任務是開始內化對與錯的準則,同時不影響自動自發的能力。如果我的小孩六歲就想要改裝我車子的引擎,我就必須跟他解釋這是不適當的行為,因為他的年紀還太小,而且這是「我的」車,不是「他的」車。我如何表達這個訊息才是重點所在。如果我只是說:「你真是太讓爸爸失望了,我真驚訝你竟然這麼做,太令我傷心了!」我的小孩當然就不敢再犯。

如果我時常用這種訓斥的方式管教孩子,我會養出非常聽話,但直到長大成人都還無法獨立自主的孩子。他們會非常「乖巧」,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長處。他們會時時充滿內疚感,個性優柔寡斷。他們總是在意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別人,卻從來不曾考慮自己的需求或是感受。他們會非常小心,不去違反自己內化來的所有規則,有最重要的規則、次級重要的規則,以及枝微末節、毫無意義的種種規則。

勤勉VS自卑
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發展出競爭力和自信心,讓我們可以在自身文化中生存。這時所需的技巧包含基本的閱讀、寫字和算數,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確實,在這世上生存是需要一些學校教的技能,但學校及家庭教育一再強調的技巧往往非常狹隘。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數學神童、大文豪,或是物理天才,或是畢卡索、貝多芬。若沒有受到限制,有些孩子可能成為優秀的機械技師,有些則是稱職的會計師,或是技術一流的水電工。

在學校讀書的階段是養成孩童自尊心的關鍵時刻,也是他們認同年紀稍長、經驗較豐富的人,與他們做朋友的重要階段。所以,若兒子很喜歡同學的父親,因為對方指導他如何修車,這對兒子和我們而言都是美事一樁。若女兒很喜歡她的英文老師,每次上課都雀躍不已,也沒什麼關係。但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曾對自身有過任何良好的感受,這就有問題了。把家裡兩個小孩拿來互相比較是不對的;若我們因為自己的小孩喜歡同學的家長而感到非常嫉妒,也是有問題的,需要尋求心理治療來解決功能失衡的情況。

如果老大數學很厲害,老二很會畫畫,而老三很會組裝機械零件,這是好的。如果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九十五分或是八十分,或沒有達到我們對成功的標準,但他們仍然對自己有信心,也是好的。我們知道許多事業有成的有錢人不曾完成高中或大學學業;許多成功又快樂、但沒那麼有錢的人也是如此,其中有人是高中畢業,有人有大學學位,有的取得了博士學位。

在此階段學到的基本技巧在於如何做事,如何與人共處,與人交際,如何讓身邊的人支持我們,得到生活中所需的東西,並且對我們做的事感到驕傲。然而,實際付諸行動的重要性遠勝於如何執行的細節。在僵化的功能不良家庭裡,正確的方式只有一種;而在健康的家庭中,可行的方式則千變萬化。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和加州聖地牙哥凱瑟健康組織所共同執行的「童年受創經驗研究」,證實了若童年時期的經驗有任何缺陷,不論是在情感上、心理上、生理上,長大成人後,就越有可能遇到心理或生理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心臟病、癌症,壓力失調或是頭痛等問題。

神經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類以及其他所有具備大腦神經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哺乳動物,都需要和同類有情感的聯繫,大腦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而只有人際間「邊緣系統的共鳴」,才能夠療癒童年的嚴重欠缺。人類需要被同類看見、傾聽,和了解。



以上摘自《小大人症候群》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受挫時,救贖你的金玉良言


給受傷、絕望、一蹶不振的你……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論是生活、感情、事業、家庭上,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困境,有時甚至低潮到令人感覺難以翻身,懷疑自己是否這輩子,就要這樣度過了?成功的那一天,真的會來臨嗎?

你知道嗎?
披頭四的主唱保羅.麥卡尼曾因縱火嫌疑被驅逐出境。
奧黛麗赫本曾因缺乏自信而狂吃巧克力導致發福。
瑪丹娜曾經窮困潦倒到身家財產只剩約30美金。
泰瑞莎修女在行善途中曾被村民吐口水、丟石頭。
孫正義被醫生宣告只剩下5年壽命……

他們是如何從糾結之中逆轉重生的呢?

Life is no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s to pass...it's about learning how to dance in the rain.
生命不是等待暴風離去,而是要學習如何在雨中翩然起舞。----美國作家Vivian Greene

跌倒了沒什麼,爬起來就好!給正在某處感到悲傷、絕望、不安的你………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跌入谷底!「泣」這個字,由「淚」的「水」字邊加上站立的「立」,隱含著流淚之後,就要重新站起的意思。

人生就是一場冒險。愈是有名的人,其人生愈是曲折。其實,你所能忍受的悲傷超乎自己的想像。比起漫長人生,一時的失落又算什麼?讓他們的一句話,成為你的救贖力。從今天起,你的人生將會脫離「不幸」!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些什麼。 ──約翰.藍儂

沒有理由不遵從自己的心。──史提夫.賈伯斯

我不要無趣的冒險!──魯夫(尾田榮一郎)

夢想一定會實現!──NOBUMI(のぶみ)

忠言往往受到冷落,但不能因此就寧可不說。──阿嘉莎.克莉絲蒂

愛必須付諸行動,而行動就是服務。──德蕾莎修女

愈是說我做不到,我就愈要去做。──瑪丹娜

想要成功,最踏實的方法就是再試一次。──愛迪生

我沒有同時應付一位妻子和一架飛機的時間。──威爾伯.萊特(萊特兄弟)

雖然我做的事有99%都失敗了,但多虧那1%的成功,才成就了現在的我。──本田宗一郎

其他人能夠做到的事,同樣身為人的我,沒有理由辦不到。──孫正義

別人說什麼與我無關,只要我知道自己能成就一番事業就好。──坂本龍馬

抱著死的覺悟,就能活得自由。──甘地

我不曾想過痛苦。因為世界上還有許多美好。──安妮.法蘭克

在獲得成果之前,看起來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納爾遜.曼德拉

對我來說,最棒的勝利就是能隨心所欲地活著,並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缺點。──奧黛麗.赫本

近看人生是一場悲劇,遠觀人生則成了喜劇。──卓別林

我的人生也會開花。──康貝.塞康多

不要拘泥於自己的失敗,而是要想辦法重新站起來。──林肯

所謂的人哪,一旦了解到『自己有多麼無趣』之後便馬上放鬆。──塔摩利

你絕對不能示弱。我也是軟弱的男人,但直到死為止,我都會以軟弱的姿態奮戰到底。──夏目漱石

為了克服意志力薄弱的缺點,我會將自己逼到無處可逃。──植村直己

努力完成的作品,更要努力地讓它被看見。──黑澤明

做學問就必須做出大學問。務農就必須成為偉大的農夫。從商就必須成為厲害的商人。──福澤諭吉

絕望的身旁就是希望。──柳瀬

沈重的負擔能夠打造一個人;一派輕鬆無法成就一個人。──德川家康

既然都坐牢了,就做些在牢裡能做的事吧。──吉田松陰

我們要在東京打造世界第一高塔,證明日本復興,給予日本人信心。──打造東京鐵塔的96名工匠

人類最厲害之處,就在於能夠超越苦痛,感受喜悅。──貝多芬

我們要為了逝者使用身體,為了逝者使用腦袋,為了逝者使用心靈。──間瀨慶藏

全世界沒能夠獲得幸福前,別妄想個人的幸福。──宮澤賢治


以上摘自《受挫時,救贖你的金玉良言》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


你有多久不曾單純地坐著、單純地呼吸、打從心底「真正的」微笑?面對苦樂交融、悲喜交加的人生,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正念」的開端,也是自我療癒的開始。「正念」不是要你正向思考,而是真實體驗當下的每一種感受,重新找回平靜、自信與充滿智慧的自己。

    什麼人需要「正念」?
.你剛開始修習「正念」卻一知半解,需要更多指引。
.你奉行享樂主義,認為每一天都要及時行樂。
.你長期與癌症、病痛、失眠或憂鬱纏鬥,感到身心俱疲。
.你習慣評價他人、批評自己,總以偏見識人。
.你認為人生像缺角拼圖般支離破碎,怎麼拼湊也不完整。
.你害怕獨處,非得塞滿行事曆,填滿每一天的空檔。
.你常吃飯聊著八卦、休息還想著工作,無法專注在眼前的事物。
.你終日為了生活奔波,卻不知道所為何來,感覺人生無望。
.生活壓力讓你喘不過氣,忘了感受自己真正的情緒,也學不會如何放鬆。

一九七九年,卡巴金博士於麻州大學醫學院創設正念減壓課程(MBSR)。三十多年來,正念減壓在內科醫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發展,蔚為風潮。數以千計的研究證實:MBSR可以廣泛地運用於:睡眠障礙、慢性疼痛、憂鬱症、過動與注意力缺失、癌症等。

一九九年,本書首度問世,卡巴金博士引導讀者,如何練習擁抱苦樂交融的人生,正面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近二十五年來,持續擴大的數位革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在未來數十年,如何適應這一切變革所帶來的壓力,將是最重要的課題。

在此之際,本書推出全新增訂版,大幅更新正念的發展與研究,以順應當代需求。卡巴金博士同時邀請讀者:運用「正念」以妥善處理生活不斷拋給我們的難題。與其任由生命的風暴摧毀自己或奪走力量與希望,不如學習如何在這變動的、充滿痛苦的世界中生活、成長與療癒,並藉此強化自身的力量。

過去三十年來,包括史丹福大學附設醫院共三百多家醫院及機構開設MBSR。全球各地,已有數百萬名飽受痛苦的生命透過正念減壓課程,帶來希望與轉機。

    各種壓力來襲,給你的「正念減壓」建議:
.時間的壓力。面對時間壓迫,如果你已經很緊繃了,那就完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麼拚命值得嗎?」或是「是誰在忙?忙著去哪兒呢?」
.人的壓力。我們常覺得「應該」要這麼做,才是「好人」。幫助別人並非壓力的來源,而是你在幫助別人時,內心缺乏寧靜與和諧,這才是壓力源。自信訓練的第一堂課,就是領悟你的感覺就只是你的感覺!
.工作的壓力。試著每工作一個小時就停個一分鐘,覺察自己的呼吸。運用這些迷你靜觀讓自己回到當下,運用這些小留白重新自我調節並歸零。
.飲食的壓力。在你把食物吃掉之前,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想把它們放入身體裡。好好聆聽你的身體,當你的身體說「夠了」,你聽得到嗎?
.混亂世界的壓力。試著實際投入你所在乎的議題,這會讓你覺得更有活力與參與感。去做些事情吧,即便看來「無足輕重」的事情,都能協助你感到自己是有影響力的。

    八週正念減壓課程,開始練習囉!

.第一週與第二週──每週找一樣例行的活動練習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正念,如:刷牙、飲食、購物、處理電子郵件等。不論你做什麼,對當下正在進行的事情都能人在心在。

.第三週與第四週──每天覺察一件讓你愉悅的事
隨筆記下愉悅的經驗,當愉悅事件發生時,你是否有覺察到?當時浮現哪些想法與心理感受?寫下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第五週與第六週──正式練習一天靜坐、一天瑜伽
初期練習靜坐時,你可能會擔心不知該專注何處或到底自己做得「對不對」。在你發現自己閃神時,稍微觀察一下是什麼盤據心頭,然後溫和、輕柔地把注意力再帶回來而不苛責自己,那麼你就做對了。

.第七週──實驗各種正念練習的組合
運用靜坐、瑜伽與身體掃瞄,自行發展出一套每天四十五分鐘的練習。例如:三十分鐘的瑜伽後,靜坐十五分鐘,或是二十分鐘的靜坐接著練習瑜伽二十五分鐘。

.第八週──課程結束,卻是自行練習的開始
第八週將延續進入你的生命,新的開始更甚於結束。現在,你對三種正念的正式練習及行走靜觀有一定的熟悉度了,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它們的實用面。例如:當你感到疲憊卻還需要讓自己維持活力,或是你獨自在大自然中,周圍的美景與新鮮空氣,自動、自在地做些瑜伽動作。

以上摘自《正念療癒力》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道德課:解決工作與生活難題的五種思考


一件好事,為什麼到最後大家都不快樂?
想理清一團亂的職場人生,就從道德智商的五件事開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工作與生活中遇上道德難題,譬如開除人(分手)該怎麼把傷害降到最低?譬如想對路上超你車還回頭咒罵你的人還以顏色;譬如到底可不可以談辦公室戀情……「做?還是不做?」我們內心充滿掙扎與矛盾。

本書作者溫斯坦明確指出,事業與人生若要順利美好,不僅情緒智商要好,道德智商也很重要。高情緒智商者的特質之一,是能夠留意自己及他人的感受;高道德智商的人則懂得正確處理這種感受。不僅能明辨是非,也有勇氣去做對的事。可以說是最實用、最有價值的一種做人處事智慧。

道德智商攸關一個人的事業是否成功、人際關係和諧與否,乃至自我肯定的程度。然而,做出正確選擇並不容易,甚至連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事,也很不簡單。儘管每個人的行事作風跟理由都不盡相同,但我們行動時都可從五個方面來思考: 

這樣做會造成傷害嗎?
這樣做能把事情變得更好嗎?
這樣做尊重人嗎?
這樣做公道嗎?
這樣做是有愛心的嗎?

只要能善用這五個原則衡量該做的事、並且放手去做,不管事情多麼複雜,我們都能找出最好(有道德)的方式過生活。

道德智商那又怎麼樣?
 道德智商不等於鄉愿,它是理性的五原則,思考別人的判斷,以及所有支持這些判斷的依據,幫助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做出明智決定。

工作上,它讓我們避開尷尬人際關係、與難纏傢伙平靜共處、批評與裁撤人員時阻止負面餘波,還能聰明回應上司的不合理要求與行為。

生活中,它教會我們把時間分給親近的人、區別吝嗇與節儉的界限、善待自己的身體,並且化解不公道帶來的憤怒情緒。

它讓企業與客戶懂得彼此尊重與給予,減少消費糾紛。


以上摘自《道德課》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勇往直前:莫克森獻給即將步入社會的未來領導人


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人可以為了一個目的而活著。也就是,人可以盡其全部生命只為達到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消除生命中固有的混亂與散漫,使之變得清晰明確並充滿力量。動物因不具有理智,所以不可能為自己的生命設定任何目標。一個僵化麻木的人,或者說一個不具有理性和自由人格、不擔負任何責任與使命的人,也同樣不可能為自己設定任何目標。

一個人倘若漫無目的地活著,那麼他就是徹底放棄了最根本的尊嚴。對於青年人來說,意義最為重大、最值得深思熟慮的事情莫過於生活目標的確立了。這件事情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它關涉到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更是因為,它還關涉到一個人個性品質的塑造與成長。

生命的追求,既包括生命最終將達到的目標,也包括能夠驅策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目的。我現在所說的「目標」與「目的」,就是指生活的最高目標與首要目的。一個人也可以有很多從屬於最高目標的小目標,但是他的最高目標卻只能有一個,並且這個最高目標將決定其他的小目標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所謂生命的追求就是那個能夠激發出我們最深刻的思考、最熱切的渴望與最執著的努力的最高目標;也是那個能夠鞭策我們有意識地甚或無意識地駕馭自己的行為、摒除內心一切干擾因素從而堅持著奮鬥不息的首要目的。有了追求,生活便有了方向,行為就有了準則。
 
真正的生活目標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在談及自己的生活目的時,人們的表現往往有點自欺欺人。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的行為一定與其最終的目的相一致,因為正是目的引導出行為並賦予行為以意義。你最終的生活目標決定了你常年的行為模式。例如,你的生命所追求的目標無外乎這兩個,一個是善,另一個是惡。

這就好像,用手扔出一塊石頭,它可能向上運動,也可能向下運動。它從不會保持水平運動。引力拉著它向地面落下:在從手裡拋出去的那一刻,引力就開始克服向上的推動力,並且終將徹底戰勝這個向上的力量。這塊石頭的運動軌跡是一個弧線,這個弧線的終端停落在地面上。

在道德生活的範疇裡只存在兩個趨勢或方向,向上或者向下——趨向惡的引力,和趨向善的推動力。你會發現,在由上帝創造的世界裡,除卻這兩個方向,任何具有道德意義的事物再無其他軌跡可循。在生命的總體趨勢內部或許存在著一些令人困惑的波動搖擺——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一條曲折多變的道路;但是總體來看,生命的運動有一個明確的趨向,也就是非善即惡。

這個明確的趨向指示出你的真正目標;這個目標,你可以暫時遮蔽,但是卻不能長久隱藏。它並非外在於你,強迫你這樣或者那樣;它其實就是你自己——它體現在你紛繁的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選擇和決定之中。

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當你有意識地主動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我要去向哪裡?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將擁有怎樣的思想、情感和品格?」
 
從那一刻起,決定就已做出,目的就已明確,你的人生道路從此變得輪廓清晰了起來。有很多年輕人在面對即將承擔的種種人生重擔時,心中會湧起很多很多急切的疑問,但是極少有人給自己提出那個最最至關重要的問題。

他們會問:「我怎樣才能給自己謀求個更好的生活?我該學點什麼手藝?我該從事什麼行業?我怎樣才能獲得快樂?我怎樣才能賺到大錢?」但是在這些問題的深處隱藏著這樣一個問題,不解答好這個問題,其餘的問題都毫無意義:「我為什麼活著?我應該把什麼當作我生命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結果?」



以上摘自《勇往直前:莫克森獻給即將步入社會的未來領導人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PQ.正向智商:人生成功幸福的關鍵



無論人生拋給你的,是好球還是壞球,《PQ.正向智商》能讓你的人生和事業從此改頭換面。它是你反敗為勝的關鍵。

大多數人都想要增進工作表現或提高生活滿意度,但他們的努力總是徒勞無功或是半途而廢。原因為何?想想看,為什麼參加實務工作坊所學得的新領導技巧,往往在還沒應用時就敗給了舊的壞習慣?為什麼達到新成就所獲得的幸福感如此短暫?為什麼揮之不去的恐懼和憂慮會不時回頭找你?為什麼新年新計畫總是還沒開始就已宣告結束?

答案是:心魔。我們的心智頭腦不僅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它潛藏著「心魔」,亦即導致我們失敗的源頭。好消息是,我們有能力改變這一點!

PQ是作者首創的名詞,亦即正向智商。研究顯示,只有20%的團隊和個人能充分發揮潛力,而這些人的正向智商都在75分以上,也就是正向力量高於75分,而心魔低於25分。本書藉由各項實用的「腦力遊戲」(且短則只有十秒鐘),能讓人立即擺脫因壓力導致的失眠、拖拖拉拉不願面對、想親力親為一手包辦等種種惡習,將心力完全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

要就要最好的!
 我十二歲時讀到一部繪本,內容描述一位名叫薛西佛斯(Sisyphus)的國王,因為變得墮落而遭到懲罰。接下來好幾個星期,那畫面一直在我腦海,揮之不去。這位曾貴為國王的可憐人,費盡力氣一次又一次地,把巨石推上陡峭的山丘,卻屢屢前功盡棄,只能重新來過,再次奮力把巨石推到山頂。我當時心想:這真是天大的折磨啊!光是用想的,就已倍感沈重、心情低落。

經過多年對於自己及他人的觀察,我才了解,原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境遇,並不比薛西佛斯好到哪裡去。我們辛辛苦苦想讓自己更成功、更快樂,結果卻常是徒勞無功,付出的努力註定要像那塊巨石,終究還是會滾落到山下。

試想:為何我們年復一年許下的新年新希望,大多被拋在腦後?為何多數減肥的人會陷入溜溜球一般的減重復胖模式?為何那絮叨、焦慮的聲音,總在我們試圖入睡之際來煩擾我們?為何在我們有所成果,看似應能從此幸福快樂之後,得來的幸福卻總是曇花一現?為何報名領導工作坊學到的新技巧,沒多久就敗給了舊習慣?為何花大錢辦了團隊激勵營,卻只能短暫增進團隊凝聚力與績效表現?

我們的確就跟薛西佛斯一樣,不斷遭受折磨與懲罰。但事情還沒完。因為,這樣的折磨是我們自找的。為了追求成功幸福付出那麼多,卻還是無功而返的原因在於:我們會自己害自己。說得更精確點,就是我們的心智會對自己搞破壞。

心智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但也是最可怕的敵人。你所遭遇的挫折,大多數都是潛藏在你心中的「心魔」(Saboteur)所造成,而且它們還把你蒙在鼓裡。其後果非同小可。真正能夠發揮其潛能的個人與團體,僅占20%。其他80%的人,浪費了大部分的時間跟寶貴的精力,都只是白費功夫,不斷重演薛西佛斯的故事罷了。

然而,有了「正向智商」(Positive Intelligence),不但能衡量你的心智有多少時間是在幫你而非害你,而且還能大幅增加心智為你作工的時間比例。從此,你心中的力量天平將能重新調整,好讓你更能發揮自己有待開發的龐大潛力,並且幫助其他人也能做到。


以上摘自《PQ.正向智商:人生成功幸福的關鍵》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雜食者的詛咒:當一卡路里不是一卡路里,食品工業的黑心糖果屋


不含三聚氰胺、塑化劑、香精的食品就能安心吃?
只要有清楚的食品標示就是安全食品?
低脂、素食比較健康?
如果二選一,喝果汁比喝汽水好?
用蔗糖沖泡的飲料比果糖無負擔?
以上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是」嗎?如果是,那麼你正走在讓自己變得又胖又病的危險道路上!

身為雜食者,什麼都能吃成了一種恩賜,因為人類在任何環境都能存活。當人類不再煩惱下一餐在哪裡,走進超商就能看到食物,人們開始「擇食」,而非覓食。錯,不對,除非自己種、自己養,否則我們三餐都得依賴食品業供應食物(早餐的烤吐司;中餐的漢堡肉;晚餐的雞排便當),什麼該入你口,其實你已經沒有選擇。而業者更將食物加工成讓人上癮,你吞下超多毒物,吃了還想再吃。這是我們身為雜食者的詛咒。

我們不想吃進脂肪,因為現在是崇尚瘦身的時代。食品業者確實把脂肪從食物拿掉,但沒了脂肪食物變得無味,畢竟文明社會裡食物早已超越其原始的必要性,人人都變成美食家,所以業者開始添加某種跟酒精一樣危險的物質──糖。糖不僅人體難以代謝,還會改變身體的荷爾蒙,我們不但沒比較瘦,更換來一身病痛(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癌症、心臟病)。

本書作者魯斯提醫師,16年來致力於肥胖兒童的診治,在他遇到第一位患者時,他只能對孩子說:「少吃多動。」隨著愈來愈多兒童來到他的診所,甚至連1歲的孩子體重就胖到近20公斤,還伴隨有膽固醇過高和高血壓問題,他開始察覺情況不妙,比起變肥,人們更該擔心患病。

他好奇為何人們吃低脂食品、不喝汽水改喝果汁,體重仍直線上升?甚至吃素、運動、少吃都沒用。他深入問題根本,發現問題不在吃與不吃,或者鎮日不動而發胖(科學研究證實坐在沙發上消耗的熱量還比運動多),而是我們吃進的食物品質,決定了吃進去的量,更影響身體想燃燒它的渴望。

拜食品業之賜,我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到食物;也因為他們,我們才沒有均衡的飲食。他們是肥胖普遍流行的主要煽動者。相信嗎?幾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有糖,它們以各種變體與名稱存在,只是你不知道(也不想讓你知道)。

除非每天瘋狂健身,否則當今的肥胖問題,不是少吃、無油、下班騎腳踏車就能解決,因為卡路里不是吃進多少就能減掉多少,何況難保你不是外瘦內肥(脂肪堆積在內臟,如脂肪肝)。肥胖已成全球流行的疾病,這不只是美國現象,中國也正出現兒童肥胖流行問題;而巴西肥胖人口增加的比例,估計不到2020年就會和美國不相上下;印度,這個一直有極大營養失調問題的國家也淪陷了,自2004年開始過重兒童從17%增加至27%;台灣不僅是亞洲第一胖,兩成家庭更出現「派大星兒童」。

藉由本書,魯斯提醫師希望喚醒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雖然食品業者做的是合法生意,但是那些便宜的加工食品,卻害得人類又胖又病。任何改變,都需要所有人們的積極參與,有了大眾的持續關心與發聲,革除陳腐的政策不再是狗吠火車。而你的聲音,可以改變世界。


以上摘自《雜食者的詛咒》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用關鍵對話終結棘手問題



會問問題的主管比會解答問題的主管更搶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是過去的領導者,未來的領導者必須知道如何提問,而真正厲害的主管是,在棘手環境下仍能順利展開關鍵性對話,三位專家從心理和行為科學角度給你10個思考檢查點,當你把問題界定得越清楚,離對策的距離就越近,當你通透人的行為模式、管理情緒的方法,就能解決99%的棘手難題。

你的棘手難題是什麼?怎麼問才能問到核心問出對策?如何掌握對話時的突發或失控狀況?難以啟齒的麻煩事該如何面對?無論是檢討績效、追蹤工作,還是日常管理,對話要成功,除了了解人的三種行為模式,弄清楚行為背後的原因,還必須把對話轉向優點,再轉向你想看見的行為。例如「我想找你聊一聊你的自信,你的優點之一就是很有自信,但有時候有點過了頭或者放錯地方。我舉個例子好了……」就比「我想我們該聊一聊了,我想跟你談一下態度傲慢的問題。」來得好。

在關鍵對話裡,說出重點很重要,想讓說出口的話有實際效用,就要避免使用「不」字。如果你常說「要是提不了什麼好點子,就不用來開會了」一定得不到好結果,不如說「在會議桌上彼此分享是很重要的事」。而且越是重要的訊息,使用的媒介就越多。處理棘手問題時可以先面對面會談,隨後致電,再寄mail確認稍早的談話內容。

    對話時要直視對方才能達到目的?錯,一定要用三視點溝通法。
專家研究發現非口語溝通對訊息的傳送和接收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九成的溝通屬於非口語溝通。一般認為「眼神接觸」能增強訊息,但當意見不同時便不再有效,甚至會釀造成衝突;立場不一時,當說者和聽者的注意力放在彼此之外的第三處時,更有助於透過共用空間的營造進行對話(例如看白板或資料)。這就是所謂的三視點溝通(three-point communication),它可以拉開當事者與問題之間的距離,有助於行為的改變。進行棘手難題溝通時,一定要用三視點溝通法,而非容易造成緊張關係的雙視點溝通法。

    會話時對方的情緒突然失控怎麼辦?先讓對方down下來,或用同理心收服。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認為情緒是棘手問題之所以存在的關鍵原因之一。情緒智商大師丹尼爾.高曼認為經理人成功與否九成跟情緒智商有關。唯有理性,才能完美主導對話。當員工處於憤怒狀態或懷有敵意時,你要先保持冷靜,再降低語調和音量,如果情況非常失控,可以暫停對話。如果對方處於悲傷狀態,你可以用同理心的表達來接受對方行為的正當性,一句簡單的安慰「沒事了」能立即拉近你們之間的關係,並開啟良好的互動。
    抗拒防衛行為出現時怎麼辦?先順勢而為再誘導做出決定。
人類天生就抗拒改變,對付這種行為的第一步是:順勢而為,先捨去「自我」,才能從對話中找到真正的問題和阻礙的因子。會產生抗拒部分是因為抱持觀望態度,這時主管可以用「說法和行為不連貫」來促使當事者停止觀望,做出決定。如果有人遲遲不行動時,你可以對他說:「我聽說你想和這個團隊合作,但我也感覺得到好像有什麼事情令你遲遲無法放手一博。究竟是怎麼回事?」或者「你已經表示過你想接手這個專案計畫,有番作為,但是到目前為止,一點動靜也沒有。是什麼事耽擱了你?」

    踢到鐵板時怎麼辦?善用同理心和果敢溝通策略,把需求直接說出來。
.火爆場面尚未出現時,你可以用「同理心的表達自我需求的表達對策的提出」對話結構,強調「你我們」的說話方式,例如:「這專案計畫對你來說很重要(同理心),但我也有必要表達一下我的看法(自我的需求)。我們必須先有共識,否則恐怕無法很快達成目標。如果我們能一起努力,我相信我們可以交出一個很有品質的產品(對策)。」

.當情況較不利時,你必須使用「自我需求的表達同理心的表達對策的提出」對話結構,強調「我我們」的說話方式,例如:「今天在團隊會議上我很難過你們對我說話的方式,我覺得這有傷自己的威信。我不希望同樣事情再發生(自我的需求)。目前聽起來好像你們覺得我對ABC計畫的決定方向和你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同理心),但是我們在董事會面前一定要有一致的立場,否則這個部門的預算恐怕會被腰斬(對策)。」

    碰到虛張聲勢者怎麼辦?把焦點放在背景上而非問題上
萬一你遇到虛張聲勢的對話時,先專注在以大局為重的背景脈絡上,待對方冷靜後再處理問題,並且創造責任制文化,要求對方也負起責任,而且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對策的界定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大難題和危機怎麼處理?誠實以對,只做會做的
當你面臨組織重整、裁員或革職等三大難以啟口的問題時,應該百分之百的透明,據實以告。危機也是一種特別類型的棘手問題,突如其來時,首當要務是找出優先順序,只處理能掌控的事情。此外事多如麻時,你也只該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情,不擅長或非當務之急,不必親自展開關鍵性的對話。

懂得在關鍵時刻展開關鍵對話的主管,才是真正值得追隨的領導人。


以上摘自《用關鍵對話終結棘手問題》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粉紅色牢房效應:綁架想法、感受和行為的9種潛在力量


一個好唸的名字(或公司名稱)會讓你的成功來得比別人快?
投履歷給傳統產業或外商公司時,你的面試機會也可能取決於大頭照的臉部比例?
「十萬人使用過都說讚!」這種產品只有亞洲人才會買帳?
想不到點子時,多看蘋果公司的商標就能激發創意?
在秋冬季大量上映浪漫愛情喜劇,是電影公司的策略之一?
瑞士西北部小鎮警局設置了「粉紅牢房」、美國德州監獄也讓囚犯穿上「粉紅色囚衣」的用途?

一個研究發現,「像泡泡糖的粉紅色」會讓人毫無來由地力氣減弱、情緒鎮靜。有人根據這個結果,將重刑犯的牢房漆成粉紅色,果不其然那些凶暴殘忍的犯人,被關進粉紅色牢房15分鐘後隨即心情平靜下來,乖得跟隻小綿羊似的。

從「粉紅色牢房」衍生的生活應用  在一九八年代初期,這種粉紅色牢房效應掀起了一股通俗文化的小熱潮。夏烏斯發現,疲憊的精神醫師、牙醫師、內科醫師、教師與父母都紛紛將牆壁漆成粉紅色。公共住宅將室內漆成粉紅色,結果發現暴力行為大幅減少;公車公司也藉著裝設粉紅色座椅而消弭了破壞行為。聯合勸募協會的慈善工作人員穿上粉紅色制服之後,據說捐款人捐贈的款項增至以往的兩、三倍。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與愛荷華大學的美式足球教練將客隊更衣室漆成粉紅色,藉此平撫對手的情緒,直到當地的體育聯盟裁定主隊與客隊的更衣室不得有所不同才作罷。美式足球隊達拉斯牛仔隊的長期教練胥拉姆打電話給夏烏斯,向他詢問自己的球隊是否也應當採取這項策略。拳擊界裡實力屈居劣勢的選手開始穿著粉紅色短褲,結果有些人真的打敗了廣受看好的對手。

在出人意料的情況下,粉紅色牢房效應成了許多難解之謎的解決方案,包括攻擊行為、過動症、焦慮症,甚至是競爭策略。這種顏色深深吸引了學術界的注意,儘管有些研究人員發現原本那種效果的證據頗為薄弱,零散的案例仍然不斷出現。直到今日,在酒鬼牢房粉紅色驟然崛起的三十多年之後,夏烏斯仍將這種顏色稱為「非藥物性麻醉劑」,每年也持續回覆數十件來自各方的問題。

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特藉由以上例子,以及運用其他各種面向實例,說明生活中影響我們決策的潛在因素,像美國選戰趣事、交通事故目擊者證詞及電影上映時機等,闡述一項驚人發現:人的思考、行為及想法竟受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掌控!你的所有決定與行為,可能僅取決於前一分鐘你身邊的事物!

我們總認為可以掌控自己的思考,但其實我們的想法、判斷與行為深受看似理所當然卻意想不到的周遭環境,以及一些先天因素影響!這些微妙的潛在因素讓我們直覺地、無意識地做出決定,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最終將會影響我們的命運!

奧特引用許多尖端的心理學、行銷學及社會學的實例結果,證實我們的生活周遭除了顏色之外,還有很多「隱形的手」正在操控我們的思維。奧特以詼諧筆鋒展現精湛才華,列舉許多出乎意料且令人信服的傳聞、事件、研究結果及人物軼事,讓我們知道如何才能辨識出這些潛在力量,驅使我們成為更聰明的決策者!從我們的內在世界、與人之間的世界,到外在周遭的世界,奧特為我們揭露這一連串綁架我們大腦的隱藏力量,點醒我們察覺事物的目光!我們的人生是由一次次決定堆砌而成,幫助你認清人生中的種種障礙,瞭解更明智、更聰慧的決策方法將會為你重拾命運掌握權,讓你能更聰明地經營人生!


以上摘自《粉紅色牢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