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全世界在瘋什麼自造者運動?



從美國吹起的「自造」旋風,為何被譽為臺灣未來十年至為關鍵的機會?

  3D印表機、自造者、天使基金、共同工作空間、群眾募資、孵化器、物聯網……這些名詞怎麼串聯成眼前最重要的浪潮?

  沒有成本的創新、無須為失敗付出代價的開發模式,成就了《大英雄天團》的杯麵、《鋼鐵擂台》的機器人,以及無數素人本來只能在腦中相遇的夢想。

  你也可以改變世界──請聽Maker的未來新主張!

  「自造者運動」二○○六年從美國西岸點燃,延燒至全世界,近兩三年來,台灣各地紛紛成立各具特色的自造者空間,迎來數位製造結合個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而「自造者運動」究竟是什麼呢?自造者空間TechShop的創辦人之一馬克.哈奇以TechShop為例,揭示自造者的理念和當今資訊、創意爆炸年代的未來趨勢。「自造者運動」藉著發揮個別、相互的創意來解決世界上大小問題,以製作行動來回應人類生活的需求。

  本書共有十個章節,帶你理解整個「自造者運動」的內涵、形成背景,以及眾多有趣的自造者案例。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幫史汀寫歌的音樂人,花3,000美金就研發出讓國家衛生組織採購的醫療設備;因為媒體業蕭條而被裁員的文案寫手,在TechShop埋首幾個月後,變成珠寶設計師;預估一臺造價要600萬的遠端視訊機器人,只要花2%價格就打造出來,並且還廣泛運用在弱勢老人的照護上。

  這些故事不是特例,也不是奇蹟,社群的力量、共享經濟的模式,讓創新不再需要高昂成本,失敗也不用付出太多代價。這本書有太多振奮人心的自造故事,它將改變你,而你將可能因此改變世界。

 


以上摘自《全世界在瘋什麼自造者運動?》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癮食.權威醫師的不肥胖營養處方



  對食物停不下來的渴望和「食物戀」,並不是因為你的意志力薄弱,而是我們的大腦活生生地被食物綁架了!響譽國際、美國最權威且最負責任的醫師──尼爾.柏納德(Neal Barnard)以幽默有趣且深入淺出的筆法,踢爆「4大愈吃愈胖的恐怖美食」如何讓我們食欲失控,進而摧殘你我的健康!

  糖會促進增加胃口的腦內啡釋放,一旦它破觸到你的唇,你就會想吃更多剛剛吃的東西。
  巧克力影響的大腦區塊,和海洛因、嗎啡上癮的區塊一樣,讓數千萬人都對它欲罷不能。
  起司的酪蛋白會在消化過程分解時產生令人飄飄然的酪蛋白嗎啡,是最難擺脫的食物之一!
  肉比麵包餅乾更會刺激胰鳥素釋放,進而啟動讓人愉悅的多巴胺,對你產生「致命」吸引力。
 
  我們都深陷美食的邪惡圈套,巧克力、甜點、起司、漢堡、牛排的刺激讓大腦過High,導致你無法控制地狂吃,更糟的是,這些食物含有太多的脂肪、膽固醇、調味和添加物,卻嚴重缺乏真正的營養!

  7大不肥胖的營養處方
  順便搞定疼痛、心臟病、癌症、糖尿病

  有鑑於此,柏納德醫生特別提出「7大不肥胖營養處方」、「3種健康飲食習慣新選擇」,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建立起天然的抵抗力,你對垃圾食物的渴望就會自然降低。
 
  減重的第一條規定就是「不節食」節食會快速消耗掉控制食欲的纖體素,讓胃口變大!
  早餐以未精製的傳統麥片取代即食麥片,零食少吃35%→高纖早餐能控制食欲、維持飽足感。
  每天攝取40公克的纖維素飲食每增加14公克纖維素,每日卡路里攝取量少10%
  每天清晨外出散步20分鐘太陽能改善因心情不好而產生的嘴饞,並燃燒多餘卡路里!
  運動不只燃燒卡路里運動會讓肌肉疲乏,阻斷促使你走向冰箱的煩躁與不安。
  晚上少吃蛋白質高蛋白食物會阻礙大腦製造助眠的血清素,失眠會讓你無法抗拒垃圾食物。 
  用愛戰勝食物的誘惑有時候我們胡亂猛吃,缺的其實不是食物,而是友誼和愛。
  將脂肪攝取量減至總熱量的10%→太多脂肪會讓身體抗拒胰島素,容易血糖不易控制,容易覺得餓……

  醫學證明,效果驚人
  他們都擺脫了垃圾食物的癮頭

  柏納德醫師自2003年提出這套飲食療法,不只讓許多受試者成功瘦下來,連因錯誤飲食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都會有所改善,效果驚人得好!

  不只狠甩20公斤,瑪莉.安的血壓還從142/96mmHg降到126/78mmHg
  陪罹癌老公一起進行實驗的蜜琪,一年瘦30公斤,糖尿病消失,她丈夫的病況改善也超棒。
  不只成功減重,艾蓮娜還避開了父親因糖尿病併發症過世、姑姑因腎哀竭而洗腎的家族悲劇。
  怕會更胖而不肯戒菸、還對糖上癮的莉莎,竟然一年瘦了27公斤!
  有生以來從沒瘦過的凱蘿,終於有了滿意的身材和健康,而且完全不用餓肚子!

  食物不是敵人,吃太多就會撐出病!
  健康並不是要你戒美食,
  而是讓食欲能在該停的時候就停……

以上摘自《癮食.權威醫師的不肥胖營養處方》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從容的力量




  從容,不只是一種速度,更是一種態度。
  當我們不再把所有的時間投注在追逐金錢與權力上,
  而是學會灌溉我們自己生命的花園,
  才能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雅莉安娜哈芬登是全美最大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的創辦人兼總編輯,曾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人物、《富比士》雜誌當代媒體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無論從任何標準來看,她都是一個成功的人,擁有無可挑剔的人生。然而,一次因工作過度疲勞在自家書房昏倒受傷的經驗,卻讓她開始思考,這真的是她想要的「成功」嗎?

  我們苦苦追求兩種傳統的成功指標──金錢與權力,導致身心俱疲,連帶造成生活品質的惡化。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不停地和世界連線,卻與真正重要的東西失去連結。我們目前對成功所下的定義,事實上反而正在殘害我們,我們亟需一個新的指標,幫助我們重新找回生活的支點。

  雅莉安娜透過自己的親身例證,並援引最新研究,從心理、生理、運動、睡眠等各個角度,與大家分享她「重生」的體悟。她想要告訴所有讀者,比起急著賺更多的錢、佔用更大的辦公室,學習從容地面對我們的人生,花一些時間維持身心健康、謙遜接受智慧、對世界發出驚嘆、為他人做出奉獻,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也將使我們的生命欣欣向榮,讓我們不但成功,更超越成功,活出無悔的人生。


以上摘自《從容的力量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是你讓工作不一樣》精彩旅程

長久以來,成功與否總與IQ、天賦、教育程度、工作職稱或家世背景畫上等號。成功的定義更是千篇一律,彷彿只是少數人專屬的榮耀。

於是,多數人只因自覺平凡,不敢也不再去想屬於自己的成功。而從什麼時候開始,工作對你而言,只是一張待辦清單,或者人生的限制與束縛?你有多久不曾在工作中感到快樂、感到自己充滿熱情與動力?

  不該如此。你可以讓一切不一樣!
  你能創造價值,也能讓他人因你而快樂。而且這件事,只有你能做到!

 許多傑出工作者許多鼓舞人心的工作故事,大膽顛覆傳統的成功定義:

  事實上,創新與提升自我價值的力量,就在你我心中,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從中歸納出5個改變配方,協助你創造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傑出工作」:

  1 問對問題
  2 親自去看
  3 和「圈外人」談話
  4 改善配方
  5 帶來不同

  許多傑出工作者,除了善盡職責之外,也添加了「價值」於工作中。這個「價值」,只有你能能從自身挖掘,通常只是微小的改變——但足以徹底扭轉你的工作表現、創造更多可能,讓你快樂,也讓人們因你而感動。

  請立刻加入全球傑出工作者的行列,實現你對人生的渴望和想像,創造只有你能完成的精彩旅程!


以上摘自《是你讓工作不一樣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2的力量》人脈網絡模式



「獨行天才」的迷思,到底源自何處?一個很簡短的答案是:它出現於啟蒙運動時代,在浪漫主義時期流行起來,在現代美國形成其最後面貌。打從一開始,這個迷思就和原子化個人(atomized self)主義下產生的人性觀點緊密結合,我們對於「我們如何發展、運作,以及我們是誰」的許多看法,都是在一個錯誤觀念的陰影下進化形成的。這個錯誤觀念,認為人類可以自給自足,可以獨自成事,可以離群索居。

  舉例而言,現代心理學雖有種種分支及學門──從心理分析學到生物精神醫學,從史金納(B. F. Skinner)的行為主義到尚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但絕大多數理論和研究都是聚焦於個人經驗。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著名「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凸顯心理學領域的一項假設: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從最基本層次排序至最崇高層次,食物、排泄等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在最底層,往上的次低需求是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中間的第三層是愛與歸屬感的需求(love/belonging needs),第四層是自尊、信心等的尊嚴需求(esteem needs),最高第五層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換言之,馬斯洛認為,和他人的關係比使用廁所(生理需求)及擁有一個家(安全需求)更為進階,離個人成長與成就感只差一個層次。
 
今天,科學和創造力研究的快速發展,已為我們打下重新探索的基礎,以獲得全新的了解。形成「獨行天才」迷思的十七、十八世紀劃時代變遷,是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等重大變化匯流之下的產物,這些重大變化包括民族國家的出現、市場經濟的誕生,以及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改變等。現在,也出現類似的重大變化,包括網際網路的問世和深廣影響、全球化經濟,以及科學進步為種種事物(從兒童發展到複雜系統的廣泛事物)帶來新的洞察,有關於獨行天才和創造力的基本觀念,也終於被重新檢視與分析。近年來,出現了對人際關係的新學術研究,包括社會心理學、關係研究、團體創造力等,史蒂文強森(Steven Johnson)的著作《創意從何而來》(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深入剖析人類成就的網絡理論,在人文生態中,可以見到這項理論的最佳象徵,有許多看不見的力量「持續相互依賴與影響,無可避免地連結及再混合形成最寶貴的資源:資訊。」

  不過,團體和網絡的相互依賴與影響性固然重要,而且也是事實,但不足以矯正人們對獨行天才模式的迷思。獨行天才的故事是或全或半的虛構故事,最終導致人們對創造力性質的廣泛誤解或不解,把一項無限的東西──創造力──予以限制和脈絡化。一旦揭穿老虎伍茲、文生梵谷或湯瑪斯沃爾夫為獨行天才的錯覺,我們就會想嘗試述說其真實完整的故事,想研究一個人的最親近圈子的全貌,想探索他(她)受到的所有遠近影響。這些探索將很快使我們理解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闡釋的觀念:「每個人的心智,被種種自然及人為事物的影響而改造,也被他本身意識覺察的每句話和每個暗示的影響而改造。」

  但凡有智識抱負者,都可以試著去領會雪萊的這個論點,也可以試著去了解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對於「作者」(author)概念的評論。不過,這項概念實在是太複雜了,令人難以記住,更遑論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當中最聰穎的讀者在閱讀《奧德賽》(The Odyssey)和《伊利亞德》(The Iliad)時,可以看到注釋中指出這些故事是許多世代口耳相傳的傳說和神話,但我們仍說這兩部作品的作者是荷馬(Homer)。大家已普遍知道荷馬是個合成虛構的人物,但事實複雜而令人費解,虛構的故事簡單而容易明瞭,兩者較量,虛構總是勝出。

  人脈網絡模式也不重視「密切私人關係」這個主題,我們全都知道自己的生活和他人密切相關,卻常忽視這個明顯事實。黛安娜麥蘭史密斯(Diana McLain Smith)原為家庭諮商師,後來成為領導力顧問,著有《房間裡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How Relationships Make or Break the Success of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一書。她指出:「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喜歡聚焦於團體,因為這令人感到比較自在,使他們不需要把人想成是人。每當我在演講或研習營中談到關係時,人們總是緊張地笑出來,他們說:『這聽起來像是在進行夫婦心理諮商。』大家對於承認、談論關係感到不自在,因為它是理性組織生活文化規範之外的東西,但事實上,在茶水間或下班後在酒吧裡,大家談論的話題就是關係,在家中和配偶也談這個。關係其實是所有人思考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把它思考得很好,這是問題之一。」

以上摘自《2的力量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



許多人覺得,金融體系彷彿是在另一個世界運作,和一般人過生活的世界不同,事實上,我們幾乎每天都與它打交道,可能是存錢、開支票、到自動提款機前提領現金、消費使用信用卡,甚至是貸款、投資股票或基金,金融體系跟你我的生活早就緊密結合。

  經濟活動,其實就是人跟市場的互動糾葛,愛恨情仇,興衰勝敗,不管你懂不懂這些經濟學或金融的專有名詞,沒有人能置身其外。從大家熟知的股票、債券到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本書將會說明金融市場架上的每一種產品在幹什麼、如何創造以及怎麼操作,到大規模的總體經濟政策及當前的金融危機都有完整介紹。讓你更了解市場如何運作、誰會去買哪些東西以及背後的理由。你很快就能分辨哪些產品很安全,哪些產品有風險,也會懂得如何去分辨市場的缺失。

  作者Paddy Hirsch本身是資深華爾街財經記者,在國家廣播頻道(NPR)主持超過9百萬人次,擁有超高收聽率的財經節目「Marketplace」,以幽默的文筆、淺白生動的比喻,並加上美國知名插畫家Dan Archer的漫畫,讓閱讀的過程充滿驚喜。

  透過趣味比喻,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再也不枯燥!

  .三隻小豬的故事,讓你明白股東、股份、股權交易、做空、股票分割……原來如此。
  .單純的借貸關係如何演變成複雜的債券市場,利率又如何影響風險與選擇?從小朋友的交換遊戲你會學到更多。
  .期貨、選擇權傻傻搞不清楚?透過感恩節訂火雞的預購活動,了解買權、賣權、衍生性金融商品是怎麼一回事。
  .央行好比是黑手黨老大,負責放貸、借款的銀行就是嘍囉,世道不好時老大也要出手斡旋,影響一般銀行調整借貸利率,央行跟銀行的關係昭然若揭!
  .公司組織層級高低由償債順序來決定,銀行家好比是坐在頭等艙,擁有優先受償權,而股東們則坐在經濟艙,全部擠在後面!

 

以上摘自《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恐怖時代的哲學



後911全球恐怖主義時代,兩位當代歐陸哲學教父的思辯交鋒
  偉大思想的碰撞,兩大哲學家針對當代重大事件的對決
  博拉朵莉:「這是首次,哈伯馬斯與德希達同意一起出現於同一本書,
  回答一系列相似的問題。本書的面市也能稱之為一個事件。」
  特別收錄作者獨家中文版序言〈911之後:多元主義的毀滅與新生?〉

  911是新事件嗎?什麼是「新」,什麼是「事件」?
  「另一個世界」可能嗎?
  如何寬容,怎麼好客?

  本書與其他哲學著作不同,其構思起於特定的歷史事件——911恐怖攻擊事件。

  事件發生後不久,哈伯馬斯和德希達先後訪美。博拉朵莉以訪談形式,分別就911此一特定事件與兩位哲學家對談,她的提問刻意求同,以突顯哈伯馬斯與德希達的思想歧異,有意讓它成為新的「德法思想之爭」,併置兩位哲學大師的不同觀點,也令本書張力十足。無疑,,哈伯馬斯與德希達間的異同,以及作者與哈伯馬斯、德希達三人的異同,使文本超越了個別、具體的歷史事件的範疇,引入了對於歐陸哲學傳統和人類總體歷史命運的沉思。

  書題為「恐怖時代的哲學」(Philosophy in a time of terror)。顯然,前提為博拉朵莉對我們身處時代的性質認定,本書之任務即「對那些與恐怖主義攸關的最急迫問題進行哲學分析」。博拉朵莉認為,參與911事件的恐怖主義者並非一群烏合之眾或偶然聚合的個體,他們有明確的意識形態,此意識形態所反對的不只是美國霸權,更是自啟蒙運動時期以降、哲學家加以表述,最終於美國得到全面體現的哲學概念︰現代性和世俗化。

  博拉朵莉認定哈伯馬斯和德希達是西方啟蒙思想的當代繼承人,因此迫切希望兩位對此作出回應,以他們從啟蒙思維承繼下來的武器解剖此事件,或進而加以還擊。同時,對於訪者這一跳躍式的指認,哈伯馬斯與德希達都以隱含的方式各自提出了不同看法,各自捍衛了哲學自身的榮譽及品格。

  兩位思想家的分析儘管各有歧異,但他們一致同意,應對啟蒙運動進行反思,從中覓得911事件的真正根源。全書是本世紀初偉大思想的首次碰撞,也是思想與當代重大事件之間的關鍵交會。

本書重點

  ●911是新事件嗎?什麼是「新」,什麼是「事件」?

  本書提醒我們,要思考這些問題,必須將其置於整體的哲學脈絡中,理解如何鑲嵌於哲學計畫,並據此對恐怖主義做出判斷。911是否為「新」、「事件」,顯然在此,哈伯馬斯與德希達持有不同看法。

  「另一個世界」可能嗎?

  無論是因為扭曲的溝通情境,抑或是自體免疫的惡性迴圈,對哈伯馬斯與德希達來說,恐怖主義都表現出現代性的困境。因此,二人咸認,我們必須再思、重構另一個世界──超越現有的國家、國際、世界體系與概念,駛往「另一個航向」。

  如何寬容,怎麼好客?

  因全球化而不斷遭遇他者的今日,兩位哲學家給予不同的建議──「寬容」(tolerance)及「好客」(hospitality)。哈伯馬斯認為,「寬容」是一種能夠讓自我與他者共同生活的方式,因此需要一個共同的標準,一條容忍的界線;對德希達來說,「好客」本身具有一種悖論困境。無條件好客必須銘刻在有條件的好客之中,有條件的好客作為痕跡與在場,說明了無條件好客的可能,二者不可分離。


以上摘自《恐怖時代的哲學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你的價值比你的同事高多少?




本書作者羅伯.洛蘭德.史密斯,是牛津大學哲學家,1998年轉戰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十多年來,為全球大大小小、公營私營等各類組織擔任顧問,擅長結合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跳脫傳統商學院的觀點協助企業解決問題。

  多年顧問經驗,讓史密斯十分清楚頂尖工作者的要件,更歸納出許多專業人士的通病——對策略的異常迷戀。他們總是忙著擬定各式各樣的策略,但執行成果往往不如預期,甚至帶來不可收拾的後果。這些看似完美的策略,其實有共同的盲點——背離現實!策略是對未來的預測,實質上,就是虛構的。一旦面對複雜多變的現實,就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我們周遭充滿成功所需的策略建議,但即使採行類似策略,卻仍然有人贏、有人輸。顯然,策略並非頂尖致勝的關鍵。

  真正的頂尖工作者,是早一步面對現實的人!為了幫助讀者擺脫對策略的迷戀、甩開競爭對手,作者歸納出48個務實且充滿挑戰的問題,直逼職場生存核心。這48個問題涵蓋企業整體、組織內部與個人定位,指出大部分策略未能觸及的面向,能幫助所有工作者認清現實,防止災難蔓延滋長。例如:

  •    你的組織能上天堂嗎?
  •    你的組織散發什麼樣的費洛蒙?
  •    你會吃你做的狗食嗎?
  •    你的人脈都是報公帳得來的嗎?
  •    說謊可以說到什麼地步?

  隨時面對現實,而非花時間空想或模仿他人的策略——這就是所有頂尖工作者都在做的事!48個最貼近現實的問題,幫助你學習用頂尖菁英的視野,重新看待自己的職場定位。

 

以上摘自《你的價值比你的同事高多少?》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資源革命:如何抓住一百年來最大商機



TESLA電動車、ZARA服飾、頁岩油,這三者的概念有何相通之處?
  3D列印、物聯網、無人車,三者又會如何翻天覆地的全世界工業?
  別以為本書講的都是剛起步的「概念」,它們都是已經問世的科技和計畫,二十年之內保證翻轉這世界。

  全球經濟停滯,原料物料能源……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
  政府空轉、新興國家汙染指數破表……
  傳統說法就是,人類快把地球消耗完了,我們的日子也快要完蛋了。

  但全球頂尖顧問公司麥肯錫,花費十年時間,動員科技、工業、能源專家所完成的「能源生產力研究報告」、「麥肯錫溫室氣體減量報告」,卻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末日博士、末日經濟的預言,沒有一次是準的,而「資源衰竭,是一百年來最大商機!」為什麼?

  前兩次工業革命前,也是什麼都漲薪水不漲

  蒸汽機機械化帶來工業革命、人口暴漲都市化引發資本革命,這回全球危機又來了,又是萬物皆漲薪資不漲,這次問題出在資源。
  什麼是資源革命?你得先看看頁岩油如何改變世界。當老技術創新出新用法,美國產油量立刻衝世界第一,立刻推翻了全球的權力消長趨勢。
  什麼都漲,才會刺激人類創新發明改良苦思,做出更實惠的東西。

  資源生產力革命——舉個例子,你懂得「3D列印」的意義有多麼重大嗎?

  汽車業帶頭開始省材料,整個製造業可以做到幾乎無廢料的生產方式。
  為了省能源,省到連駕駛都省下:谷歌帶頭,賓士、奧迪跟進研發狂潮,2020年以前無人車就會掛牌上路。你一定要知道無人車為什麼會帶動網路、汽車業、消費電子、電力儲存、電力網建設……的飛快發展。
  3D列印機製造商麥克霸,讓你從手機殼到人工關節都可自行列印,無須包裝、運輸、倉儲成本,讓庫存成為歷史名詞,製程還做到零浪費。
  電子垃圾如何變出黃金?「先進科材公司」研發新方法,能從各種電子垃圾提煉黃金,「開採」成本比挖金礦還低。而製程中使用的水性溶液安全無害,直接飲用也沒關係。
    
  製造模組化,就從三十天從無到完工的大樓談起:

  最老派的營建業也發生革命了,其實是老發明擴大應用。
  裝潢,不必現場施工,而是先在工廠完成,搬進大樓組裝,搬家時可以拆下,換個地方重組,裝修總花費不到傳統工法一半。營建業也開始引進這種製程,在工廠裡頭製造大樓,運到工地組裝,中國大陸的業者兩天就蓋完一層樓。

  跨平台程式語言掀起的系統整合革命:

  網路上一點巧思就能更省更快,最簡單的應用範圍如奧的斯智慧電梯能設定空電梯停留樓層,一大早上班時間預設在一樓,午餐時間則自動到餐廳樓層待命。
  最複雜的解決方案,則是改良電網——建立智慧電網之後,我們根本不需要再蓋電廠,反而要讓部分電廠停止運轉。
  你一定得搞懂的系統整合,則是「物聯網」——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當然也改變了就業方式。

  本書一一分析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資源革命,提醒我們如何看清未來:

  破壞性創新,效能提升50%就改朝換代,我們正在進行、或是觀察中的創新,到達這種程度了嗎?我們有機會稱霸市場嗎?
  創新要「夠快」,但也得「夠慢」:提前兩個產品週期開始投資,等到需求直線飆高時,就能領導市場。如何拿捏呢?
  不過,這年頭量產和商業化的本領,可能比科技領先更重要。
  例如,太陽能發電系統太貴沒人要。環保?沒人在意,簡單、便宜才是誘因,廠商改讓顧客租設備生產電力,用電戶不多花錢電費還更便宜。太陽能發電就很快普及了。

  資源革命到現在,還亟需哪些專業人才?

  能用網路掌控組織的人
  能建立標準營運系統的人
  還有哪些專業技術領域的人最吃香?這份報告告訴你

  再次提醒:別以為這些「概念」才剛起步,其實都已經成為新興產業和商機,二十年內保證翻轉世界。  


以上摘自《資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