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給社會新鮮人的挺身而進

特別寫給新鮮人的新章節——

  如何找第一份工作、為自己爭取加薪

  不要怕,做自己


  2013年,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的《挺身而進》,在全球掀起一股新文化現象,書名也成為鼓勵女性充分發揮自我的流行語。2015年,在《給社會新鮮人的挺身而進》一書中,除了包含原版全部的精彩內文以外,還增加桑德伯格給畢業生的親筆信,鼓勵新世代眼光放遠,也收錄六章專為畢業生踏入競爭激烈的職場所提出的實用建議,由專家傳授撰寫履歷表、準備面試、找第一份工作、爭取加薪、聆聽心聲的技巧,以及少數族裔的女性和新生代的男性如何挺身而進的動人故事。

  30年前,女性占美國大學畢業生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一半,但是30年後的今天,男性依舊握有政府與企業絕大多數的領導位置。桑德伯格在《挺身而進》這本開創性的冠軍暢銷書中,檢視女性在晉升領導地位的過程中,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並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讓女性充分發揮潛力。

  桑德伯格是Facebook營運長,名列《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之一,也是《財星》商業界50大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她在書中詳述個人的選擇與錯誤,大方分享她為自己、事業及家人做抉擇時所面臨的交戰、掙扎。此外,她也針對談判技巧、尋找人生導師,以及如何打造令人滿意的職業生涯提出實用的建議。桑德伯格鼓勵女性設下界線,別再相信「兼顧一切」的迷思。同時,她也旁徵博引札實的研究資料,探索性別文化迷思,教導女性如何結合事業成就與自我實現,並證明男性在支持女性同事和伴侶時,也能跟著受惠。



以上摘自《給社會新鮮人的挺身而進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一本關於人類理性偏見最重要的著作!」

  警告: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

  小心!理性犯的錯,最可怕!
  你確定看到的證據就是全部的真相?
  你做決定時,自認理性又客觀?
  研究顯示,錯誤認知並非因為愚蠢或無知,而是有過多的腦補與不完整的資訊!
  本書教你如何避免自以為是的思考陷阱,從個人投資到企業戰略,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人類生性厭惡空白,往往樂於在隨機事件中發現規律,只注意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六大謬誤,你犯了幾件?

  謬誤1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解讀
  常出事情的交通路段,辦了法會果然就沒事?真的有「這次得獎、下次就無緣」的魔咒?球員手感好、棒子燙,所以一直得分?別讓隨機資訊給騙了。

  謬誤2 過度推論:不完整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油價變便宜,電動車類的股價「照理」該跟著跌,為何反而大漲?何時是進場好時機?千萬不能用常識來判斷!

  謬誤3 預設立場:模糊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穿黑色球衣的球員,比較容易犯規?星座解析準到你的心坎裡?還是你一廂情願的對號入號?

  謬誤4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考試成績好,就認為考題有鑑別度,考砸就認為考題出太爛?

  謬誤5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五成離婚率=每兩對就有一對離婚?統計數字怎麼來?嚴格檢視想用數據說服你的新聞!

  謬誤6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排越長隊伍的餐廳,越好吃?大家跟你想的都一樣?

  在碎片資訊充斥的大數據時代,統計+數學的思維訓練已不夠用,你需要更強大的思考邏輯力!本書從簡單的生活例子,由認知、動機和社會三方面探討了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幫助你繞開理性陷阱、排除雜訊,抵禦錯誤與可疑觀念,讓你從一片資訊迷霧中,撥雲見日!

以上摘自《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


當工作是一種樂趣時,生活是享受!當工作是一種義務時,生活是苦役!

你是不是工作時間長,即時訊息隨傳隨答,上司下屬都能隨時找得到你?你不知道為什麼工作讓人這麼一刻也不得閒?你是不是很羨慕有些人忙碌之後總是找得到空檔放鬆,有時間靜靜思考,保持工作單純。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工作真的不必這麼累!

懶惰也可以是優秀員工的好素養!1080/20應用方法,改變你思考工作的角度,把力氣花在能創造80%成就的20%工作上,更輕鬆就可以表現得更卓越。

這不是一個投入更多、就一定獲得更多的世界。其實,80%的公司獲利來自20%顧客、80%的工作成果只花你20%的工作時間。百萬暢銷書《80/20法則》作者理查.柯克結合三十多年的顧問經驗,將暢銷全球的80/20法則應用到工作上,歸納出10種應用方式,試想如果時間、力氣都花在能創造最大效果的工作上,那會有多大的進步?

不論你是那種特質的人,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80/20工作法,大幅提升效率。
調查法:調查主要顧客,滿足主要顧客的需求
人脈王:到處交朋友,不熟的朋友常是意想不到的貴人
導師法:找個好導師、當個好導師,相互學習。
槓桿法:運用潛意識、自信、點子、決策、信任、人才與資金等槓桿工具增進績效。
激發能量法:坦率對待同事、部屬,激發整個團隊的能量。
意義法:找出工作的意義,創造獨特的工作成就。
創造時間法:減少無法帶來效益的瑣碎工作,時間只花在重要關鍵的事上。
簡化法:用簡單、圖像化、易記的方式簡化複雜的工作內容。
懶惰法:適時的懶惰,多花時間在創造力的思考上。
策略法:擬定能帶來極大效果的工作策略,徹底執行。

成為高效率工作人的這十種方法當中,有些方法容易上手,有些則需要更多的努力,不過,這裡的努力並不是指傳統的辛苦賣力,盲目的走向死胡同,而是指願意改變你的方法。這十種方法全都能產生顯著的長期效益,而非只會產生財務性質的效益,你自己還會感覺不錯,因為你改善其他人的生活。

也許你覺得這聽起來太好了,好到令人難以置信,那需要什麼條件嗎?嗯,有的,有三個條件。第一,這個方法要奏效,首先你得願意擺脫舊思維和目前的工作習慣。你必須停止盲目從眾,每件事都要有自己的看法,這可能得經過一些努力和時間才會習慣。

第二,你必須為適合的公司與主管做適合你的工作;更廣義地說,這意味你必須慎思明辨,尋找一個鼓勵、而非壓抑自由與創造力的公司。不幸的是,大多數的公司和工作都不是這種類型,但這種公司和工作還是有的,而且相當容易找到,它們多半非常成功,當多數競爭者成長停滯或衰退的時候,它們仍然繼續成長,而且,它們擁有很快樂的員工。

第三,你必須想著要做些什麼來讓你的生活產生改變,而且是真心想要改變,不論你想做什麼,只要抱著認真的態度,全心全意想要這麼做。如果這三項條件沒有讓你打消念頭,那就繼續閱讀下去吧!套用十九世紀思想家馬克思(Karl Marx)的話:除了擺脫身上的枷鎖,你沒什麼損失。

摘自 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生命應當是一場冒險活動



我們回想自己的人生,多少有些後悔的事。有的人是後悔沒有去考公職,現在沒有優渥的退休金;有的人是在感情路上沒有與最愛的人結婚,更有人是誤上賊船做了錯誤的投資決策,賠了很多錢。國豪在年輕時,有機會與朋友一起進入公家機關工作,但他選擇自己創業,剛開始創業的辛苦及心酸不可言喻,與在公家機關的朋友見面,國豪總是羨慕朋友工作沒有強大市場競爭壓力和經營事業的煩惱。過了幾十年後,國豪的事業步上正軌,賺的錢不少,小孩都送出國唸書,那時朋友反過來羨慕他,後悔當初當公務人員,覺得應該趁年輕時好好去闖一闖,看看自己的能耐,現在年紀大了沒有勇氣也沒有時間了。

有位哲學家說:「事情的發展不是這樣就是那樣,無論怎樣總是會後悔。」既然我們總是會後悔,那麼如何從後悔中學習和管理後悔情緒就顯得重要。如玉在工作上表現很亮眼,有個好的升遷機會,少了自信去爭取而未能一展抱負。如玉後悔自己沒有行動,而這個後悔的情緒幫助下次類似情況下,提早做努力及準備。後悔的情緒是後天學習而來,和悲傷、難過(天生)不同。大約在4-5歲時,小朋友開始會「反事實思考」時,那就會產生後悔的情緒。反事實思考是已發生事情有其他的可能性,像是小朋友把牛奶打翻了,媽媽看到很生氣而罵他,小朋友想說:「若我在媽媽發現之前,就把牛奶擦乾,就不會被發現。」這樣的想法就是「反事實思考」。

反事實思考分成二種,一種是向上反事實思考,是跟可能發生更好的結果比較,通常會加深後悔的情緒;另一種是向下反事實思考,是跟可能發生更糟的結果比較,這樣的思考讓我們抱持感恩的心,減少我們的後悔。後悔沒去考公職的人,可能是想像考上公職穩定薪水和退休金(比現在更好的情況)而後悔,這是向上反事實思考。

若換個角度想想,當時因為邊工作邊照顧家庭而選擇放棄公職者,若當時真的去準備公職考試,反而犧牲了家庭幸福。曾經有位男士至銀行領錢,卻遇到搶匪搶銀行,搶匪情急下朝這位男士開槍,射中這位男士的左手臂。事後男士身旁的朋友都覺得這位男士很倒楣,只是去銀行領個錢,卻遇到這個不幸。這位男士卻說他很幸運,還好搶匪射中他的左手臂,而不是心臟,這位男士就是向下反事實思考。我們多運用向下反事實思考,就能跳脫後悔的情緒。

我們常害怕後悔而選擇維持現狀,不願冒險改變。時間拉長來看,當初害怕作為後悔,老的時候就後悔不作為。我們對於做過的事,即使結果不如預期,我們可以透過事後努力來扭轉局勢。結婚的對象沒有想像中完美,可以透過婚後的經營、感情的培養,提升夫妻親密感。買到下跌的股票,也可以透過停損記取教訓,下次做出更好的決策。另外,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即使婚姻不幸福,有二個可愛又孝順的孩子很值得;與人合夥創業失敗,也是一種人生經歷,看出誰是真正的朋友。

然而,對於未曾過的事就有無限空間的美好想像,以前聽父母的話,留在家鄉唸大學而失去到台北唸書認識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這些人可能就是職涯發展的重要貴人,扭轉職涯的關鍵人物。《南方四劍客》的麥特.史東&特雷.帕克就是在大學的電影課認識的,而GOOGLE創辦人布林&佩吉也是在研究所認識的。


朋友有創業點子時,曾邀請一起共同創業,因為害怕創業失敗,沒有穩定的收入,選擇繼續待在不喜歡的工作。當朋友公司發展至上市,那種後悔不只是金錢、身份地位的損失,而是人生已不復有為自己熱愛的事拚命的機會了。馬克思.岡瑟著的《蘇黎士投機定律》這本書寫道:「生活就是賭博,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有許多人,大概大部份人都不喜歡賭,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儘可能避免賭。但另一些人則是走反方向。生命應當是一場冒險活動,而不是一種單調的生活。」我們需要適時的冒險,避免一直維持現狀,可以從生活中做一些小練習。像是改變自己回家的路線、做一些從未做過的事情,換一家不同的餐廳聚餐…這些小改變不見得都能帶來好結果,但可以為我們生活多一些驚喜和刺激,甚至讓我們擁有冒險精神及提高我們對不確定的忍受力。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Google超級用人學




說起Google這家公司,
  當年,布林和佩吉想以75萬美元出售,還乏人問津;
  如今,它的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甚至比全球許多國家的GDP還高。
  當年,它的搜尋引擎在群雄爭霸的市場苦拚利基;
  如今,它的事業版圖涵蓋七項關鍵產業,
  可以說,現在大部分地表上的人類,
  生活很難完全不與Google產品沾上邊。

  Google如何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今日的全球明星企業,關鍵就在自稱「Google人」(Googler)的員工。「進哈佛難,進Google更難!」Google的工作是全球最熱門的職缺: Google每年收到至少兩百萬份履歷,錄取率低到甚至只有常春藤名校的1/25Google人需要什麼條件?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和特質?Google又是怎麼樣的公司?Google的召募流程有何獨到之處,才能挖掘到出色的員工?Google的經營團隊又有什麼秘訣,能讓這群才華洋溢的人視工作為人生樂事?

  這些問題,終於等到Google現任人資長拉茲洛博克親自解答了!

  Google人是Google的靈魂,也是名副其實在Google當家作主的人。在Google,管理工作是一連串熱血的實驗與創新,目標只有一個:打造有使命、重自由、講創意的工作環境,讓每個精挑細選而來的Google人發光發熱。Google發現,只要打造講究自由、創意與樂趣的工作環境,就能網羅,培育、留住頂尖人才。

  拉茲洛博克以本書完整詮釋Google的人才觀和經營哲學,公開Google常保豐沛創新動能的源頭。或許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提供員工免費午餐,但是Google之所以為Google,它經營人才的成功祕訣,絕對可以複製,甚至做得比Google更好!


以上摘自《Google超級用人學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讓對方得利,自己更開心的雙贏談判術:MIT+哈佛40年資深教練教你贏得比對手更多

不僅要把餅做大,更要掌握關鍵,分得更多!
解析3大談判獲勝要素,6大談判操作策略
讓你說服老闆、搞定對手,成為實質贏家!
 
  任何有實務經驗的人都知道,雙贏不是談判的終點。雖然共創價值、追求雙贏是1980年代以來的談判主流,但是其中一直有個被深究大問題:到底誰贏得比較多?利益大餅怎麼分配?大家都知道,如果上司覺得分得利益略遜一籌,即使嘴上雙贏,但是隨時都有破局風險。
 
  每個人的骨子裡,都還是想贏。橫跨兩大頂尖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資深談判教練、哈佛法學院談判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人勞倫斯.蘇斯金發現這個問題,從多年的土地、水權等複雜爭議的談判實務經驗中,提煉出一套談判心法,整理出六項雙贏談判的操作策略:
 
  1.引導對方進入交易區:重新調整談判夥伴的要求與優先次序
  2.創造更多價值:提出讓對方得利,自己更開心的配套方案
  3.預期無法預料的狀況:藉由條件式提議,爭取比對方更多的價值
  4.為對方設想勝利說詞:協助對方把對你最有利的成交結果推銷給他們的後台
  5.保護自己:為協議做好保護措施,以免被意外狀況破壞
  6.發揮領導力:為組織建立談判能力
 
  不管是面對科技業困難複雜的談判,還是跨國擁有語言溝通障礙的談判,都可以利用這六種策略,將成交結果落在對你最有利的地方,為你的談判奠定勝利的基礎。

以上摘自《讓對方得利,自己更開心的雙贏談判術》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熟年力》追求成就轉成追求意義

「人生意義為何」這個問題堪可稱之為「聖問」:追尋人生意義是個高貴的行為,每個人都該為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是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真的可以找到答案。史賓諾莎的《倫理學》最後一句寫道:一切重要之事總難以領悟亦不易尋得。人生的目的在於有目的的人生,我們並不會在某一天醒來,就找到真實的自我。它是個需要成熟、堅持與學習的過程。它是我們和自己永不止息的對話;我們要歷盡艱辛,最後才能順利認識真實的自我。

要如何運用我們的人生?我們在人生的跑道上努力跑下去,但是,我們太重視世俗定義的成功,也就是用財富、名聲和權力來定義的成功。然而,財富,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名聲,不能只用「掌聲」來判斷;權力,也不只是「控制他人的力量」而已,用錢、名聲、權力來衡量成功是很膚淺的。人生,該如何衡量?並不是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算得出來;也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情都重要。當你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到底是福,還是禍?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比你擁有什麼來的更重要,因此,應該將追求成就轉成追求意義。除非能在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否則我們的人生就不可能快樂。

《向生命說YES》人類真正需要的不是無壓力狀態,而是掙扎、努力追求值得的目標,以及個人自行選擇的任務。人類需要的不是不計代價地釋放壓力,而是待他去實現潛在意義的呼喚。根據意義治療法,要發現生命的意義有三種不同的方法:一、創作或立下功績。二、體驗某事或遇見某人。三、我們對不可避免的苦痛所採取的態度。

一、創作或立下功績
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隨著年歲的增長,你會發現,幫人實現夢想,比實現自己的夢想還要有趣。」成功不光是擁有充實豐富的人生、一輩子要過得值得、幫助他人而已,而是要讓人生成為永垂不朽的典範。德蕾莎修女:「我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如滄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少了這滴水,滄海也無法成其大。」電影讓愛傳出去,主角崔佛提出「讓愛傳出去」的構想;「以我為中心,幫助三個人,不要求這三個人回報我,他們每個人必須把感恩的心情傳出去,幫助另外三個人,在這樣的連鎖效應下,兩個星期就可以有超過四百七十萬個人受惠。」一個人的善行會激勵他人跟著行善,這種漣漪效應發揮超越原始行動的神奇效果。而且善行對自己的助益,和對你周遭的助益一樣多。把陽光帶進他人的生命中,自己的人生也會感受到陽光。達賴喇嘛寫過:「這是我的簡單信仰,沒必要蓋廟宇,也不需要複雜的理念,大腦和心臟就是我們的廟宇,仁慈就是我們的理念。」

二、體驗某事或遇見某人
尋找生命意義,是藉由體驗某事,例如真、善、美,來體驗自然,文化,以及最重要的藉由愛人來體驗他人的獨特之處。身邊持續圍繞著能幫你探索外界的人,讓你變成想要成為的人。培養親近的關係,對自我發現和個人成長非常的重要,可以引導你在未來追尋更多意義。你可能有一起逛街與運動朋友,有釣魚的夥伴和工作上的同事,但是這些關係鮮少升級成真正的友誼。真正的朋友是你吐露心事的對象,萬一少了他們,會讓你覺得人生有太多的缺憾,這種關係才值得你專注。真正的朋友是最難能可貴的珍寶。亞里斯多德寫道:「我們對友誼的期待迅速成長,但是友誼並未跟著成長。那種友誼本來就很少見……需要時間醞釀和朝夕相處。」從一對一的友誼中得到樂趣,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標、相互回饋,更需要從相處當中發掘新的挑戰。不只是一天比一天更了解對方,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同時也漸漸嶄露自己的獨特之處。跟另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思想,可說是人間至樂。

三、我們對不可避免的苦痛所採取的態度
即使面對絕望、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人類將獨有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將個人的悲劇轉化為勝利,將個人的困境轉化為人類的成就。如果我們再也無法改變現況,便是挑戰改變自己的時候。《象與騎象人》創傷、危機及悲劇發生的形式有幾千種,但人們從中獲益的方式分成三大類。第一種好處是,一旦你能挺身面對人生挑戰,便可激發自己原本潛藏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會改變我們原本對自我所抱持的觀念。我們其實原比自己以為的來得堅強,而這份認知會給自己帶來信心,以面對未來的挑戰。第二種好處表現在人際關係上。逆境不僅讓我們知道誰是酒肉朋友,誰是可以患難與共的好友;逆境還會強化人際關係,讓人們打開心門。第三種好處是創傷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及對當下與他人的看法(充實地過著每天的生活)吃苦受難並非百害而無一益,能從中發現好處者,其實是找到人生的珍寶:逆境是幫助我們砥礪道德與精神的利器。

人人都會被生命質疑,唯有為自己的人生作答,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負責任是回應生命的唯一方式。不管是好是壞,人在任何時刻都必須決定,要為自己的存在留下什麼樣的紀念碑。《熟年力》肯.戴科沃博士:「我們的決定不管出於有意或無意,都對晚年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人生是個學習的過程,每天都能發現一點有意義的東西,以期最後能夠充分了解自我及此生的目標,那麼發現自己變老有什麼關係,有什麼理由要羨慕年輕人,或對失去的青春念舊不已?反而年輕人會羨慕你,在歲月與經驗的累積下學識淵博,聆聽你歷經人生高峰的經驗分享,坦白地反思過往的好壞經驗,這樣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是年輕人所嚮往的。因此,不需要有錢、有名、有影響力,只需要懂得關懷,貢獻一己之力,就能促成人生最後的關鍵改變:從追求成就轉而追尋意義,最終成為深思、關懷、參與、貢獻的人,激勵自己又有益他人的方式,從施予和助人中找尋意義。

以上部份摘自《熟年力》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




孩童應該用粉筆、黑板和紙筆,還是用電腦鍵盤來學習?
  數位化學習其實不利於腦部發展,且會造成心智衰退:
  健忘、注意力缺失、專注力失調、語言和學習障礙、壓力、浮躁、憂鬱症、睡眠障礙、暴力傾向、情緒淡漠、反應遲鈍、喪失自制力、社交能力萎縮……
 
  我們把大腦給點擊掉了!
  數位媒體:電腦、智慧型手機、遊戲機乃至於電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電話號碼儲存在手機
  開車路線靠導航系統
  工作和私人的行程表放在手機或PDA
  想要查什麼→Google搜尋
  寫報告和作業複製和貼上
  照片、信件、電子郵件、書籍和音樂儲存在雲端
  安撫孩童丟給螢幕褓姆
 
  -你還有自己思考、記憶、判斷和真實的人際互動嗎?
 
  作者以各種實證數據為依據,絕非危言聳聽:
 
  事情處理得越有深度,對記憶儲存就越好,但數位媒體卻造成了淺薄處理。
  數位媒體無助於大量資訊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養。
  三歲以下孩童在螢幕媒體前所花費的時間不僅白費,且有害心智發展。
  螢幕媒體的暴力場景,對人造成實境感受的遲鈍和麻痺。
  電腦和網路具有像菸酒一樣的成癮潛力。
  網路有比真實世界更多的謊言、欺騙和霸凌。
  社交網路造成社交腦的萎縮,降低社交能力,導致人的孤立和淺交。
  電子書的學習效率比用印刷書來得差。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進行多工處理:注意力受妨礙、喪失自制力
  數位財團跟菸業集團一樣大力推廣產品,甚至反黑為白,散播假資訊。
 
  腦不僅是我們體內最複雜的、更是最活躍的器官,它會隨著使用而改變。要是不使用它,神經細胞這種硬體就會衰亡。而過度依賴和頻繁使用數位媒體,隱藏著莫大的危害,會造成大腦的衰退。「癡呆」比「健忘」更糟糕,數位癡呆不僅指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健忘,而更牽涉到心智能力、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喪失。

  兒童和青少年花在數位媒體的時間是上課時間的兩倍多,後果是語言和學習障礙、注意力缺失、壓力、憂鬱症和逐漸增加的暴力傾向。更有越來越多的初成年者,有記憶力、注意力、專注力的失調,以及情緒淡漠和反應遲鈍。這種病症就是「數位癡呆症」,我們的社會基礎已經陷入危機。

  作者舉出各項實證數據,結果令人警醒:長期使用數位媒體會損害身體,尤其是心智。當我們在搜尋、瀏覽、聊天和張貼時,便疏忽了心智工作。多工作業影響了記憶力和專注力,並養成了淺薄的吸收,欠缺處理深度。尤其是青少年越來越對電腦遊戲上癮。線上社交網路的虛擬友誼,也影響了社交行為並促發憂鬱症。有鑒於這種令人憂心的發展,如果不採取行動,就會有大規模的損害。

以上摘自《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