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

現今人們變得更富裕、更健康、更長壽
  然而當大量人口脫離貧窮後
  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卻形成極大的不平等!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發展經濟與貧窮研究學家──迪頓
  探討各國增進健康、財富的舊有和現行模式
  提出援助落後國家展開大脫逃的具體作法

  迪頓在《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闡述某些影響廣大的創新與不易克服的障礙,例如,人類一方面擁有了疫苗、抗生素、防蟲措施和潔淨水源,一方面必須對抗大饑荒、愛滋病和文明疾病。除了檢視美國歷經長期繁榮之後成長步調趨緩、貧富差距漸增的情況,也提到印度與中國的經濟成長如何改善十多億人口的生活。有鑑於國際援助成效不彰,甚至有害無益,迪頓在書末倡議採取替代措施,包括對製藥公司提供新誘因、取消貿易限制等,讓開發中國家也能展開大脫逃。

  迪頓撰寫本書的主旨在討論全球的健康與財富,不僅聚焦於現代,也回顧人類發展的歷程。
  首先,探討人類的健康發展史、數十萬年前的狩獵與採集生活為何影響現代人的健康,以及人類從十八世紀開始努力降低死亡率如何奠定現代的健康進步模式。十九世紀末,細菌致病論的發展與採納,為另一波爆炸性的進步奠定基礎,同時也打開另一道鴻溝,使得富國與窮國人民的存活率出現極大差距。

  二次大戰結束後,全球加快腳步研究醫療方法,以便拉近自十八世紀開始形成的健康鴻溝。其間獲得許多重大成就,例如運用抗生素、防蟲措施、疫苗注射和乾淨水源,讓數百萬孩童免於死亡。雖然窮國與富國平均壽命差距縮小,但還不夠接近,且全球曾遭遇某些可怕的障礙,例如19581961年間人為因素造成的中國大饑荒,以及若干非洲國家近年流行的愛滋病,徹底摧毀了人類對抗死神的三十年進步成果。目前還有許多國家缺乏適當的常設醫護系統、大量孩童因生在「錯」的國家而難逃一死、某些地區還有孩童嚴重營養不良,以印度最出名。

  富國和窮國的死亡率差距未能加速拉近的理由之一是,雖然富國的死亡率持續下降,但對成人比較有利,孩童受惠較少。也談到富國死亡率降低的趨勢、男女平均壽命不斷趨近的原因、吸菸扮演的要角,以及心臟病治癒率大於癌症治癒率的因素。

  其次,討論物質生活水準。美國的經濟狀況既特殊且極端(例如所得不均的程度),但其他富裕國家也不遑多讓。二次大戰後,經濟成長為美國帶來新的榮景,使得貧窮人口(尤其是非洲裔和年長者)顯著減少。1970年代以前,美國曾是全球重要經濟楷模,此後成長持續減慢,所得差距因富人激增而持續加大。這種不平等有其光明面,例如教育、創新和創意獲得的報償高於往昔;但也顯示出黑暗面,由於美國是金權國家,導致國民的幸福受到政治和經濟的威脅。

  全球貧窮人口自1980年開始減少,堪稱人類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脫逃行動,主因在於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經濟成長表現非凡,改變了十幾億人口的生活。目前全球的生活水準雖然遠勝過1960年代悲觀者預測的情況,但仍有約十億人口三餐不濟;許多人已經逃脫,也有不少人被遺棄。

  再次,提出大家應該和不該採取的行動。我們幸運地生在「對」的國家,因此應該善盡道德義務,協助全球減少貧窮和疾病;已經掙脫貧窮和疾病的人,必須幫助依然受困者。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以提供外援的方式,以及透過多國政府(大都設有官方援助機構)、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或是在各國國內或國際上營運的非政府救援組織,來履行這些道德義務。但是,如果這類援助會破壞某些國家的成長機會(這正是我的看法),我們就沒有理由抱著「應該做些什麼」的觀念繼續提供救濟,而應該停止援助。過去五十年,援助對於經濟成長和減少貧窮到底功過如何?值得質疑。

  最後,迪頓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渴望展開大脫逃行動,為現今世界創造幸福與快樂。《財富大逃亡》剖析健康與生活水準的提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是討論所有國家幸福議題的重要指南。


以上摘自《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

凡事快思不慢想、只靠反射回應,
  政治混亂、媒體造假、社會對立……

  「正義」,不是「一場思辨之旅」,而是「笨蛋與笨蛋的戰爭」

  黑色心理學大師 日本最著名政論家 橘玲
  從政治、經濟到日間帶狀節目 獨樹一幟的社會評論

  三十萬聰明讀者齊聲最愛  

  打開電視,我們每天都要看到種種頭痛的社會議題;
  記者、名嘴,天天爭論不休,但卻什麼答案也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因為我們總是快思不慢想。」

  人在思考時,總會下意識迴避需要複雜思考的「慢想」,而選擇直覺、簡單易懂的「快思」;
  然而,凡事快思的結果,就是所有思辨都流於膚淺表面化;

  於是,政客說話不經大腦、民眾反應也不經大腦,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大家都是笨蛋的世界當中。

  那麼,平凡如我等,該何去何從呢?

  「試著不去逃避、運用人腦中百分之一的『慢想』,深究事物背後的道理,
  這就是讓自己變聰明的方法。」

  唯有捨棄「直覺」,才能看見真相!

  石器時代的大腦能夠理解相對論嗎?
  我們的大腦從古以來其實進化有限,所以所謂的「思考」,其實都是運用直覺反應(快思),但是卻欠缺深思熟慮的想法(慢想),這是問題的根源。

  育嬰假延長到三年,真的有利女性嗎?
  三年的育嬰假讓女性和職場脫節,造成婦女更不易找到工作,是個大有問題的政策。

  不可以在口頭報告的場合決定重要事項
  賈伯斯雖然提倡口頭報告,但最後決定仍然是自己一個人負責,大凡成功的決策皆是如此。

  凡事說「謝謝」,其實是僵化的「體育會式思考」
  不卑不亢,才是養成獨立人格以及有效思考的關鍵。

  反核陣營的人更該批判偽科學
  「前往福島會流鼻血」,根本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所有的媒體都是造假裝置
  有錯誤不加求證、就算更正也只是一小格,這就是媒體扭曲的生態。
  這本「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正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尋出最聰明解答的智慧之書。

以上摘自《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有機會,拚就對了!: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沒做

失敗最多次的人,獲勝
 
史蒂芬·金是舉世皆知的暢銷作家,經常出席作家的聚會。他總是小聊一段時間後便問:「有任何問題嗎?」
 
通常都有人會舉手問道:「您是位深受讀者喜愛的知名暢銷作家。請問您寫作時用哪種鉛筆呢?」彷彿只要知道史蒂芬·金用哪種鉛筆寫作,就能寫得像他一樣好。
 
我們常在遇到發明家和創作者時,問道:「你從哪兒獲得這些好點子?」這樣問其實等於是白問了。
 
正確的問法是:「你從哪兒找到那些差勁的點子?」只要有足夠的差勁點子,就絕對不會沒有好點子。讓點子源源而出,不論好壞,就是創新者在做的事。他們坐下來埋首工作,然後找到點子。
 
或許要等以後才知道點子是好是壞,現在,你該做的就是產出。產出之後再來挑選,刪改。但現在,就只想差勁的點子,記下很多很多差勁點子吧。
 
一旦找到最好的點子,務必設法推銷出去,與市場互動,投入其中,靜觀其變。
 
結果是,失敗最多次的人終將獲勝。若我失敗的次數比你多,勝利將歸屬於我。為了能不斷失敗,你必須有本事留在場上。要是輸個一敗塗地,沒本錢堅持下去,只算失敗一次。若能一直在那兒傳達理念,把作品推銷到世界上,不斷創作,不斷創新,便會學習更多。你的眼光會更準確,懂得判斷點子的好壞,更重要的是,你會不斷產出。
 
心情不好時
 
今天真倒楣,諸事不順。天氣不好,好像快感冒了,晚餐約會被放鴿子, 計程車呼嘯而過時把你噴得一身溼。
 
你有充分的理由心情不好。
 
回公寓的路上,電話鈴響,是好朋友打來的,好一陣子沒聯絡,好友只是打電話來告訴你,你有多棒,對他來說多重要。他只是來跟你打聲招呼。
 
等你打開公寓的門,發現室友邀請了六位你最愛的人,為你舉辦了一個沒有特別理由的驚喜晚宴。房間洋溢著笑容、溫情,還有滿屋子的飯菜香。
 
你現在的心情如何?
 
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如果只要一場小小的晚餐派對和一通電話,就能讓這一天從諸事不順變成順心如意,你還要讓自己不開心嗎?況且,也不能讓別人不開心啊。
 
我們身邊還有人仰賴我們修復他們的心情,不論你願不願意。我們需要你練習修復自己的心情,日後成為能修復他人心情的人。這樣的人非常珍貴稀有,你也可以學習如何成為這樣的人。

做你該做的事,心情自然會跟上的。
 
你是埋頭認真投入, 
還是一心害怕出錯?
 
採取行動、縱身一躍當然是認真的。若不成功,也不是你的錯。感覺會是自己的錯,純粹是我們的蜥蜴腦在作祟,但當真如此?非得如此?
 
觀察孩童玩桌遊,就可以看出當認真投入與自己的錯交互作用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不是比賽輸了,而是他輸了。比賽的結果攸關個人過錯,是他身而為人的公投結果。
 
當表現與個人過錯掛勾,表現好就變得很困難。因為畏懼結果會讓我們想逃避,很諷刺地,會想淡化作品中的個人色彩,以免因通盤承擔而過於痛苦。
 
不過,當我們只是認真以對,像專業人士那樣朝機會走去,就可以全然專注於手邊案子。
 
我們要是能坦然接受失敗,其實就更可能避免失敗。



以上摘自《有機會,拚就對了》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賽局的態度:為什麼越是「想贏」的人,越會輸?

 苦熬多年,你的努力總算受到肯定,當上主管,但這時才是挑戰的開始。
  不但要夾在上司與下屬之間,兩面不討好,如何與其他部門相處,也是一大學問。
  一旦公司內部爆發派系鬥爭,那就更讓人頭大了!

  日本No.1人力資源培訓大師高城幸司,年輕時在亞洲最大的人力資源公司瑞可利工作,曾連續6年拿下銷售冠軍,有「傳奇超業」之稱。他30歲左右即當上主管,卻被「同國的人」背叛、又被「上司擱置」廣受好評的提案,進而失去「下屬信任」。他歷經無數挫折,終於了解到:

  .溝通的奧義:在公司內部,主管要注意的不只是上司下屬的直向關係,還有各個部門之間的橫向關係。
  .認清局勢:巧妙運用複雜的利害關係,提升團隊成效來贏得表現機會。
  .每個人都有自私心理:有私心是好事,因為你會為自己拚命努力,但也常常因為私心,不斷與人衝突,造成兩敗俱傷。

  因此,將自己的「企圖野心」結合「眾人利益」,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高城幸司透過本書傳授20年的職場管理精髓,提出27個成功法則,配上鮮活的案例,幫助你掌握賽局,比其他人早一步看到機會,創造優勢,贏得最多利益。

  在賽局中,首先得知道3件事
 
  如何增加影響力?用3步驟讓敵人變成自己人
  第1步:6方法使對方營造出「自我重要感」,增加自己人。
  第2步:利用「回饋原理」,建立協助型人脈。
  第3步:結合私心與眾人利益,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

  爭論時如何交涉?聰明掌握談判資訊,也要切記越是想贏越會輸的道理
  當你一心要駁倒對方,只會激起他的反抗心態,即使贏了面子,也輸了裡子。
  該如何獲得他人主動認同?
  避免爭論,要誘導情勢發展,但方法是什麼?
  活用「資訊落差」,並與「關鍵人士」建立人脈網絡。

  你的靠山在哪裡?唯有現實主義者,才能縱橫賽局
  要在權力變遷中處於安定地位,必須了解自己在公司的立場和地位,還要會借力使力。你該做的是──

  釐清自己被貼的標籤,還要估算「靠山」的勢力。
  在與掌權者建立關係之前,一定要做好哪件事?

  在賽局較勁中,如何上下左右都逢源,到處有貴人?
 
  讓下屬主動追隨
  絕不輕率批判經營團隊,你得陪伴下屬解決問題。
  凝聚向心力,得公平袒護下屬,如何做到?

  讓上司絕對力挺
  從升遷行列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
  讓上司的主管成為自己人,就能占據優勢。

  有智慧應對派系
  派系的存在合乎人性。但在派系鬥爭的職場中,該如何生存?
  別跟獨裁老闆太親近,要留意檯面下的派系動向。

  沒有人能精準預測職場的未來,也不存在完美的風險管理方法。然而,不管你是想要成為管理者或者正擔任主管,閱讀本書便能掌握賽局的態度,找出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克服職場的嚴酷考驗,進而提升團隊績效表現,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以上摘自《賽局的態度:為什麼越是「想贏」的人,越會輸?》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創意思考,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

你不是沒有天分,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
  學習是一件與信念有關的事。
  學不好,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學好。

  我們會對自己擅長的事物培養出熱情,
  但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不擅長的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先把它學好,再看你是否還想放棄……
 
  一般人誤以為數學是僵硬的技術,毫無創意可言。錯了。事實上,學數學既需要動用分析能力,也要運用創造性的思考方式。很多人以為,既然有一個正確答案,那麼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只有一種。這也錯了。事實上,面對同樣一個題目,解題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你需要先具備創意心思去看到各種可能的解題方式。(譬如說,若要證明畢氏定理成立,已知方式有三百種以上。)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數學學好,而且,學數學一點都不像你以為的那麼痛苦。(背單字還比較困難哩….)
 
  不論你是學不好數學和理科的學生,或者你是工作者但為了更上層樓而必須有一顆數字腦袋,這本書都會是你的好幫手,協助你掌握「數字」這個令你畏懼可是你逃不掉的學門。
 
  本書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教授,很知道害怕數學是怎麼一回事。她從小學到高中數學成績都不好,以為自己沒有數理天分。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工作之後,她發現,數學不好竟然妨礙了她的升遷。於是她回到校園重拾學生身分,從頭開始學習數學與其他科學。
   
  她從小地方開始調整:她改變讀書習慣,改變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一項重大發現:學習數理科目的方式,與大腦的特性有密切關係。於是她善用大腦特性,建立新的習慣,逐漸掌握數學理科。後來她不但學會了,還學得呱呱叫。如今她在大學任教,而她教的可不是當年她拿手的語言文學,卻是她以為這輩子不可能學好的理科哩。
   
  她寫這本書,要與更多害怕數字的人分享她親身經歷過、確認有效的學習方法。

  本書從大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出發,帶領我們採用有效的方式學習。
   
  書分以下幾部:
  Part 1, 從大腦的特性重新認識學習數理科目這回事
     Part 2, 拖延造成的嚴重問題,以及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

     Part 3, 記憶力與學習的關係,以及怎樣增強記憶

     Part 4, 如何學得更深入,以及自學的價值

     Part 5, 最後,提供有效的讀書方法與有用的應考技巧

我們學到幾項重要觀念:
  ──太用力學,反而學不好。放鬆,是一切學習最重要的態度。
  ──學習,是在動用大腦的兩種主要模式 (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善用這兩者,才能學得好。
  ──學習是一種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尋找唯一的解答。
  ──學習新事物是一場冒險,而不是一場苦苦折磨的比賽。
  ──我們會對自己擅長的事物培養出熱情,但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不擅長的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學不好,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學好。因此,學習是一件與信念有關的事。
  ──想改變一個習慣,最難的是開始。但如果不是著開始改變,舊習慣會變成殭屍一般固執。
  ──有一天,你可以在心中看見題目自己走向解答。


以上摘自《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破解團體迷思:如何把團隊變得更聰明,讓集體決策更有智慧?

兩大元凶衍生出四大問題

當經理人和其他的領導者要決定事情如何進行時,通常會把問題先解釋清楚。但為什麼把問題先說清楚會對事情有幫助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審議在什麼時候會很重要,甚至是理想的情況呢?

答案裡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如果大家彼此對話,就會出現更明智的判斷,結果一定會更好。但審議真的有這種效果嗎?這個問題很重要,而且跟經驗有關,沒辦法用直覺或故事傳聞來回答。藉由彼此施壓,群體成員能達成共識,可能是因為虛假,而非根據事實。一群想法類似的人就容易犯錯,因為成員的態度有類似的傾向,這時會特別容易出現這種問題。如果一群人認為政府複雜的計畫將會立即奏效,或是一個未經試驗的新產品將會大賣,可能就是好聽話的負面案例。

群體審議之所以會出錯,有兩種情形需要解釋,因為這些情形會影響群體成員:

第一種是「資訊型信號」(informational signal),如果他人早一步先公開資訊,反而會讓人不好意思再揭露自己所知的事。舉例來說,在聯邦政府,大家閉口不言,可能是因為以為官員之所以不透露想法,是因為官員有自己的消息,而且一定是正確的。如果國防部部長確信軍事入侵是個好主意,部長的下屬就可能會閉嘴不發言。這不是因為他們同意部長的看法,而是他們以為部長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在私人和公共部門,領導者常常似乎有著光環,讓他們顯得格外敏銳和聰明,他們說的笑話比較好笑、他們的才智更高、他們的觀點更完整、他們的問題更深入。在政府裡,桑思坦注意到確實有這種現象,公僕有時候會高估自己的假設和資訊不全的判斷,以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高明。特別當你自尊心很強時,經歷光環是一種很棒的感覺,但是這也是一個實際的問題。而這樣會更鼓吹大家說好聽話,讓群體更容易犯錯。焦慮的員工能提出重要的糾正,因為員工們願意去思考領導者是否正確。如果領導者自己會擔憂,儘管嘴臉上掛著微笑,讓人感到溫暖,但是心裡確有小小不安的疑問,「我有沒有疏忽了什麼地方?」這種領導者就會讓他們的群體更好。

第二種影響力和「社會壓力」(social pressures)有關,人會為了避免各式各樣的處罰,選擇閉口不言。在很多群體案例,決策的重點是會不會遭到他人否決,如果不贊同你想法的人位居高官,那你可能會倒大楣了。在企業裡,大家常常不願發表看法,避免揭露他們知道的事,不是因為事情不重要,而是因為他們不想顯得愚蠢或龜毛。如果領導者或是群體裡大部分人似乎都很確信,這時候,成員更是不可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們心裡會想,說出來會讓老闆難過或生氣,這樣值得嗎?

從老闆的觀點來看,答案應該是值得的,因為這樣才有機會學到其他東西。但有些老闆不是這樣看事情的,所以很多員工知道最好別多嘴,這樣才是上策。再次強調,正確的擔憂從長遠來說,可能會大有幫助,因為會擔憂的員工不會太在意社會壓力,而且會擔憂的老闆才會廣納不同的見解。

由於有這兩種影響力,群體會出現四種個別的問題:

群體不僅無法糾正成員的錯誤,實際上,他們還會「放大」那些錯誤。
群體會犯了「模仿效應」(cascade effect)的毛病,先發言或先行動的人的言論和行為會導致其他成員群起效尤,就算那些言論和行為會導致群體走向不幸、糟糕或悲慘的結果。
群體變得更極化,常常變得比討論前的立場還要極端。例如,當一群人有過度樂觀的傾向時,因為經過內部討論會變得更加樂觀。
群體專注於共享的資訊,也就是大家已知的消息,這樣反而阻礙到尚未分享的資訊,雖然單一或少部分人持有棘手的關鍵資訊,卻無法發揮效用。

因為這些問題,群體常常無法達到糾正個體錯誤的最低目標,也無法整合成員真正持有的資訊。群體信心滿滿、向心力強,但是容易出錯,絕非好事。相反地,這對群體本身和其他人都可能非常危險。前途看好的新創公司可能因此失敗;政府機構可能會浪費納稅人的錢;新的聯邦計畫可能會失敗。大公司可能繼續進行嚴重錯誤的做法,儘管老早就應該喊停了,還繼續做下去。律師事務所可能堅持一項注定失敗的訴訟策略。當群體做出錯誤或是自我毀滅的決策時,失敗的原因通常可以歸咎於上述四種問題。

讓團隊變聰明的八種方法,減少失誤

假如群體的領導者相信,很多群體成員握有寶貴的資訊和觀點,而且希望大家能提出有益的點子。這時領導者該怎麼做呢?

大部分的經理人都非常忙碌,面對的工作量龐大,所以很容易比較喜歡的員工是能夠提供樂觀預測,提供的主要訊息是老闆不用操心的。員工非常清楚知道主管會有這種偏好,很多人就會猶豫是否要提供壞消息。沒有人希望自己焦慮或傳布焦慮的訊息,尤其當訊息通知的對象是他們的頂頭上司時,特別有這種現象。

我們提到在歐巴馬政府裡,迪帕兒和齊安茲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很清楚地表態,希望能聽到實情,就算是實話裡有壞消息也要說出來。如果他們沒有聽到實情,就會打破砂鍋問到底,而且世界各地的明智群體都用這種相同的方式獲益。

還有我們不希望被認為是反對樂觀主義。樂觀的情緒和正面的能量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出現的時機要適當。樂觀的人可能更有機會成功,但是我們認為,在早期應該殷勤地計畫,不切實際的樂觀看法實在沒有必要,因為選項必須經過評估,計畫要經過制定。決策制定完畢後,才是樂觀其成的時機,因為這時行動計畫獲得一致的認同至關重要,甚至是有點不切實際的抱負也可以激發出努力和不懈,以達到最高的成就。

我們的中心主題之一是多樣性非常重要,不一定是要符合人口的多元特徵,而是要有多樣的想法和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認知的多樣性(cognitive diversity)。焦慮的一個好處是,往往可以反映和產生認知的多樣性。除此之外,領導者創造出對的群體文化和聘請對的人才,就可以做很多事來提高群體的多樣性。

多樣性和異議特別有一個好處,即能夠推廣團體所需的兩種東西:創意和創新。在運作良好的群體裡,當少數人的意見被聽取時,例行作業就可能受到震撼教育,然後隨之出現耳目一新的方案,甚至是高度的創新。當群體出現異議和多樣性,而且大家高度參與時,群體就有機會做得要好更多。多樣性有很大的影響力,要知道如何駕馭多樣性是很重要的。趨異功能(divergent functions)需要多元觀點,然而關鍵功能(critical functions)需要尋求共識,很多群體誤把這兩者混為一個過程。要把眼光放長遠,才能知道什麼時候該設立哪種目標,還有計畫群體的過程,來以分別達成個別的目標,就算必須設計兩階段策略,將兩道程序分別開來,也得這麼做。有趣的是,達爾文進化論的觀念論點和現代資訊科學裡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支持這種的先見之明。目前,請記住趨異和共識是必要的,但是在不同階段落實這兩點,這種策略可以解決更大的問題,效果會最佳。

為了呼應我們懇求焦慮型的領導方式和多樣性,這裡先提出八種可能的方式:

1.
領導者要勤發問和自我緘默;
2.
「促發」批判思考;
3.
獎勵群體的成功;
4.
角色指派;
5.
觀點互換;
6.
指定唱反調的人;
7.
指定敵對的團隊;
8.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

我們從最簡單和最不正式的方式開始著手,慢慢在牽涉到複雜度和組織結構更嚴謹的方式。


以上摘自《破解團體迷思:如何把團隊變得更聰明,讓集體決策更有智慧?》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國家偷走我的錢

我們常說錢愈來愈薄,你想過是什麼原因嗎?
  別人向銀行貸款的錢,竟然是從你的戶頭存款來的?
  你每個月繳給國家的退休金根本沒被存起來,而且可能快被花光?
  你擁有的公債、儲蓄、債券或保險單,價值可能比你認為的還低?

  如果你從未思考這些問題,也不曾對制度產生懷疑,
  現在開始關心還來得及。
  國家創造貨幣的過程,
  對於你的收入、購買力、財產價值,甚至整個人生,
  產生的負面影響絕對超乎想像。
  讀完這本書,你再也不會覺得無所謂了。

  誰該為經濟沉痾負責?
  貧富差距擴大、通貨膨縮失控、景氣低迷、稅制不公、金融危機……一連串動蕩不安的經濟與社會現象,真的是貪婪銀行家和有錢人的錯嗎?不,他們的力量才沒有這麼大,主張「奧地利經濟學派」專家直指:被國家壟斷的貨幣體制才是罪魁禍首!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海耶克曾說:「國家對貨幣的操縱,是一部連綿不絕的詐欺史!」
  一般人很少會質疑「貨幣國有化」這件事。我們通常接受政府的做法,很少去反思、批判。我們對國家獨占某些事業習以為常,也相信金融問題還是交給國家掌控比較有保障;即使發生通貨膨脹、經濟動盪,也認為是景氣循環的市場機制問題。但是,我們手上這張紙鈔的購買力,為什麼愈來愈差呢?

  看清貨幣制度真面目:「好錢」與「壞錢」
  在倡導「奧地利經濟學派」兩位作者筆下,我們的貨幣分為「好錢」——經過自由競爭過程產生的交易工具,以及「壞錢」——國家強制人民使用的貨幣。政府大幅舉債,美其名是為了拚經濟、救產業,是為了應付國防與社會福利開銷,但是龐大的財政漏洞怎麼補?在國家獨占貨幣製造的體制下,權力龐大的央行就能一直憑空印鈔票——也就是「壞錢」,但此舉卻也使得國債節節上升,並間接造成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促使所得與資產重新分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說來說去,一切都是貨幣制度惹的禍!

  公眾的思想是推倒高牆的力量
  作者認為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解除國家獨占金融的權力,採取自由開放的概念;這樣的觀點與當今各國的貨幣制度主流相當不同。誠然,個人難以扳倒龐大的國家機器,打破貨幣壟斷並非一蹴可幾。但是,這本書為我們開啟另一扇知識之窗,深入了解另一派經濟學者的思想與理論。它讓我們開始覺醒,停止漠然接受。在社會生活之中,將庶民的力量武裝起來,促使國家做出改變!


以上摘自《國家偷走我的錢》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



吃、動、睡,定義了你的生活,每天如何吃動睡的小決定,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繼《你的桶子有多滿?》提振心靈能量,「《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將會改變你的一生!」──《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爵士推薦

坐在電腦前解決午餐,以為可以做更多事?早上按下鬧鐘貪睡鈕,多睡15分鐘讓你精神更好?週末開開心心吃一頓豐盛的早午餐,一天有個美好的開始?生活中看似不經意的小選擇,都和我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大有關係。現代社會醫學發達,卻仍有90%的人死於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可預防疾病,問題就出在我們無法看見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小決定裡,所潛藏的危機。

以《你的桶子有多滿?》一書暢銷全世界、改變千萬人的作者湯姆雷斯,十六歲時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醫生宣告他一生必須與癌症對抗。他被迫提早思考嚴肅的生命課題,積極研究疾病的成因,盡最大努力延長自己的生命。今天,他仍健康地活著。《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是他的生命結晶,揭露關於「健康生活」與「生命品質」的祕密:

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不是增加、就是減少和所愛的人相處的時間    
決定你生命長度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父母給你的「基因」,而是你的生活習慣
只要微調生活型態,90%的人都能活到九十歲,而且無病到老
任何向你保證100%絕對能得到什麼效果的方法,都是詐騙

生命是一場對抗機率的遊戲, 日常生活中每個當下所做的微小選擇,不只影響你的生命品質,也決定了你和所愛的人相處的時間。不論你的年齡多大、健康狀況多好或多壞,只要透過微小而簡單的改變,讓自己正確地吃、動得更多、睡得更好,就能改善生活品質,活得更久、更健康也更有活力。

啟動「吃動睡計劃」,重新打造你的生活                         
- 中午去外面吃午餐,胃食道不逆流,血液循環好,工作效率高,不用再加班
- 提早15分鐘就寢,早上好整以暇運動、吃早餐,有助提升好人緣         
- 每天到戶外活動5分鐘,舒緩焦慮,提升睡眠品質,隨時保持最佳狀態
- 聚餐前先吃點堅果或水果墊墊胃,避免飢餓感誘使你吃進過多高熱量食物
- 多喝水,創造走動的機會,同時紓解持續工作的壓力與疲勞

90個吃動睡微提案,是雷斯20多年來大量閱讀醫學研究與期刊、並親身實證後,所蒐集到最有效、實用的方法。現在就開始選擇為身體做對一件事,創造正面的螺旋效應,一輩子健康到老!


以上摘自《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情緒OK繃:日常心理創傷急救方



浪漫告白,被狠狠拒絕;無故遭同儕孤立;老闆動不動找麻煩;辜負家人的期待;做錯事得不到對方原諒……

拒絕、寂寞、失落與受傷、內疚、反覆回想、失敗、自尊低落,每個人生活中必定遇到的7大心理創傷,若沒有緊急處理,就可能像感冒惡化成肺炎。本書有如快又有效的心靈阿斯匹靈,可以幫助你甩開痛苦、擺脫陰霾、走出傷痛,再次迎向陽光,重拾美好生活。

身體受小傷,可以用OK繃保護;心靈受創時,該如何即時療癒?很多人將情緒創傷放著不處理,導致原本不需要專業治療的傷痛惡化,讓我們承受更多痛苦、難過更久。

幸好,受創的情緒確實有急救方,執業心理醫師蓋溫奇博士引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提供迅速簡單的逐步療法,幫助我們舒緩情緒創傷、度過難關,以勇氣與信心面對挫折。

本書涵蓋七種平日常見的心理創傷:拒絕、寂寞、失落與受傷、內疚、反覆回想、失敗、自尊低落。本書的每章都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各種創傷帶來的心理創傷,包括我們常未察覺的傷害。例如,我們可能知道寂寞讓人難過,卻不知道放著不管寂寞時,可能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縮短壽命。另外,還有一個比較不明顯的傷害,寂寞的人容易自暴自棄,在無意間把能陪他們解憂的人拒於門外。

每一章的第二部分,則提出用來舒緩前述創傷的方法。作者是以通用的療癒準則,來說明如何使用療法、何時使用最好,以及療法摘要和「劑量」建議。作者提出的急救方子都是具有臨床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創傷治療法,但又簡明易懂、容易實行。

作者善用有趣的比方,例如一個人的「創傷與失落感」就好比斷了腿,必須趕緊接骨,才能恢復健康,得到意義,奮鬥前進。同時,他將「自尊」比作是受到損害的感情免疫系統,以及將「孤獨」比喻為肌肉不夠強健。

例如其中一則「挫敗感」的急救,上班族業績直直落、升遷總沒分,或是家中衝突齟齬不斷,會導致人的自我價值低下。作者則直指情緒受傷原因為人會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永遠達不到又讓自己備感壓力,提出的急救處方則包括1.尋求支持,2.不將成功視為必然,3.設定合理目標,4.不要有過度期待,5.培養能分散注意力的小習慣等。


以上摘自《情緒OK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