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面對衝突、挫敗,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轉化負面的情緒。
  讓心平靜,就能擁有一顆柔軟慈悲的心,一個向善的美好世界。

  「每個人都有神奇的智慧和潛力,可以擁有一顆柔軟慈悲的心。」――達賴喇嘛

  面對衝突、對立漸增的時代,要維持情緒平穩,很難。
  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正視情緒的力量,學習轉化負面情緒。

  如果刷牙是被證實能有效防止蛀牙的衛生習慣,那我們隨著每日情緒起伏不已的身心也該有相對的保健方法,讓我們內心一旦有毀滅性情緒想爆發時,能夠即時克制它,這就是高曼在書中所提的「情緒轉化能力」。

  轉化負面情緒、維持情緒平靜與心懷慈悲,其實無關宗教或信仰,有了正面的內在轉化力量,就能自然體現出對他人的關懷。科學研究顯示,快不快樂,是看我們個人與他人互動的品質,而不是收入來定。想要在更多方面獲得身心健康快樂,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感受到與他人的親近。每當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時,大腦迴路就會產生快感,就像等待甜點般的興奮。

  本書作者高曼1996年提出影響全球的EQ也是達賴喇嘛超過三十年的知交,他解析對達賴喇嘛的長期觀察,加上長年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分析,如果我們都能透過情緒轉化,讓心平靜,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容忍心、寬恕心,就能擁有一顆柔軟慈悲的心,從自身行為開始改變,伸出援手,對身邊的人付出真誠的關懷,追求幸福經濟,以對話取代衝突,就有機會能邁向一個向善的美好世界。

  讓心平靜,才能看清本質  
  真誠柔軟,就能感恩幸福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物窒欲:越多不等於越好,用「體驗消費」與「共享經濟」取代物品囤積,打造美好生活

 不是你收納整理無能,也不是你學不會斷捨離
  我們都是被拋棄式消費文化形塑的個體
  用買來紓壓、用買來證明自己,早就深植神經
  我們渴求一種不被雜亂綁架、美好的新生活方式
  降低欲望、拼命忍耐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解決之道

  未來趨勢預測家詹姆斯・沃曼  耗費多年心血、走遍全球
  解套拋棄式消費文化帶來的雜亂
  教你如何買一個豐富美好、而且不會亂糟糟的明天
  英國《週日泰唔士報》非文學類暢銷著作
  英國BBC、美國電視新聞網MSNBC、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各大媒體刊載
  20世紀,我們曾用購買物品來拯救衰退的經濟
  21世紀,我們將用購買體驗來解放擁擠的心靈,和岌岌可危的地球

  你買得太多太快,新東西剛到貨還來不及用,又有包裹上門,
  家裡比大潤發還需要貨架,東西雜亂無章你只怪自己不會收納,
  多得你快要發狂,亂得你無法喘息,
  你怨自己管不住自己,學不會斷捨離,
  但如果這一切都不是你的問題呢?

  二十世紀初崛起的的消費文化、物質主義打造了我們眼前所見的豐盛文明,
  卻也讓我們面臨物滿為患、身心受挫的窘境。
  簡單生活究竟是一種完美的解套方式,還是美好的幻想?

  別再用消費堆砌一個空虛寂寞冷的家,
  丟掉不需要的東西,買一個豐富精彩的生活!

  我們擁有一堆不需要的東西──沒機會穿的衣服、用不著的工具和不玩的玩具。

  「擁有」東西的快樂與日遞減,但對身心造成的壓力、對環境的破壞卻無遠弗屆。對地球帶來危害,讓住家變得雜亂無章。物滿為患讓我們心中充滿壓力──甚至可能致命。

  趨勢預測專家詹姆斯・沃曼發現,地球人口暴增、居住環境越發狹窄、棘手的巨大垃圾量、整理收納的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揚棄「任君取用」的消費方式,包括賣掉絕大部分家當的電信高層主管、選擇搬到偏遠山區小屋的富裕家庭,或是把生活必需品限制在100件內的極簡生活者。

  在《物窒欲》一書中,沃曼帶我們回頭反思拋棄式消費文化的起源,在上個世紀戰後百廢待興,擁有物品不只是帶來幸福感,更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也因此促成經濟強勢成長。但一個世紀過後,我們需要價值的轉型。應該更重視體驗,而非在意我們擁有的東西,因為體驗的快樂效應更長、滿足感更大。與其買新手錶或是新鞋,我們應該投資更多在共享的體驗,例如與家人渡假和與好友共處。這並非遙不可及,我們身邊正在發生、如airbnb的分享經濟,正展示了人們對體驗消費的認同與渴望。

  透過引人入勝的心理學、經濟學與文化的洞察力,《物窒欲》是鼓吹改變的重要宣言。它鼓舞讀者們活得更快樂、更健康,並且用更少的東西活出更豐富的生活。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哲學家與心理師的人生小客廳

我以前常去的靜修中心牆壁上有個標語寫著:「今天該做的事情是:吸氣,呼氣。」這有啟發性嗎?還是讓人困惑?當然它是一段清涼音,畢竟我們有這麼多事情與目標要完成與累積,壓力無所不在,難以逃脫。
   
如果你運氣夠好,擁有足夠的財富與機會,就比較容易覺得人生真像一家眩目神迷的玩具店。這麼多地方可以看、這麼多書可以看、這麼多音樂可以聽,根本不會覺得無聊。但儘管在今天網路上有一堆資訊告訴你哪些山脈最值得去攀登、哪裡有異國情調的落日景緻、哪邊有野生動物可供拍攝,還可以幫你標記完成式象(類似購物清單),怎麼做選擇還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無可置疑,體驗新鮮事物當然是好事。相較於隨著習慣、日復一日地度日子,你可以選擇去做一些能擴展人生視野的嶄新挑戰,可以試著對陌生事物敞開心胸。置身於較無法預料的環境底下,將能夠真正地面對自己,測試並加強你的適應能力。最終,你將擁有更加充實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保持心靈與身體上的活躍、督促自己去學習新事物,就能老得很健康,還能遠離某些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獲得新物品,新鮮的體驗更能讓人感到幸福。
   
但是,我們不應該認定「體驗更多」是善用生命的唯一方式。首先,如果你過度依賴新體驗以維持樂趣,最終可能會陷入無休止的循環,因為你總是在尋求下一個刺激體驗。不管什麼原因,一旦跟不上進度,就會產生挫折感,覺得自己哪裡不對勁。就跟其他事一樣,如果「一定得」追求多樣生活經驗,反而會變得有壓力,就算你本身就很喜歡嘗鮮也一樣。
   
追求新體驗原本就值得讚許,雖然我提出一些懷疑論調,但不代表虛度生命也沒關係,比如沉迷於看電視、常常喝到不省人事、不努力去學習新事物或培養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等等。活在世上的時間有限,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浪費生命。所以我們都該自問,「浪費生命」對自己的意義究竟為何?


當然,許多新鮮體驗本身都有價值,但我們還有別的方法可以避免自己被動麻痺地生活。在《心流》一書中,契克森米哈里提到一位老農婦莎拉菲娜。她住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小村莊,生活總是圍繞著同樣的事:擠牛乳、趕牛隻去牧場、照料果園、收割乾草、整理羊毛等等。雖然生活很辛苦,但人因此與周遭的土地、人群以及動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如果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些肯定都是她想做的事。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挑戰、不會讓人興奮嗎?
   
我們是否在浪費生命,這問題仰賴於我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體驗新鮮事物所帶來的興奮感並非生命中唯一的好事,其他許多事物也都有相同價值:簡單純樸、易於滿足、品味日常生活的小確幸與質感等等。做事更用心,就能讓例行生活恢復原本有的朝氣。
   
季節的規律變化就是個好例子。只要更留心,年復一年反覆出現的事物也能帶來多樣收獲。當然,每個月的時節變化,我們會看到同樣的事物作為標記:畫眉鳥會在二月底左右開始在屋頂與樹梢上唱歌,罌粟花與忍冬類植物會在盛夏時節美麗綻放,各種野莓的出現標示著秋天將至。我們如果能付出更多的關注,將會感受到更多事物,也會使得每一天更加獨特。
   
我們不能總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就評判某人是否白白浪費了寶貴的生命光陰。外表看來平凡無奇的生活,只要懂得欣賞能帶來生活價值的大小事,也能覺得充實滿溢。愛好冒險生活的人可能就無法體會這種幸福。深深地體驗少許的事物,就能帶來豐富的人生。
   
法國文豪蒙田說,我們都是傻瓜,以為缺乏成就的人生就等同是無聊閒混或浪費生命。他寫道:「什麼?你竟然沒有好好活著?這是最重要也最神聖的工作……你是否曾經反省過自己的人生並且試著去掌控?如果有,那你就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工作……我們最棒、最光彩的的作品,就是以適當的方式生活。所有其他的事物,諸如成為君王、累積財富、建造豪宅等等,對生活幫助不大,只是附屬品而已。」
   
究竟要投入多少新事物,如何參與、次數要多頻繁,全都取決於自身的個性、價值觀與周遭環境等等。但不論我們做了什麼,還是不斷學習、品味日常生活、隨時保持清醒。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

 孟加拉安達曼群島的翁紀族,依據飄入森林的花朵香氣來分辨時節的氣味。
  萬一得在野外過夜,你不用會鑽木取火,但你必需認得什麼樣的植物最容易升火。
  不小心被昆蟲螫了,別忘了羊蹄葉中有一種抗組織胺可能有助於舒緩刺痛感。
  當人們運用科技導航獲得了精確路徑,或許也犧牲了找路的浪漫;下次迷路時,
  別忘了我們擁有星星、月亮、太陽,時時刻刻都能得到指引。

 許多人打著環保的旗幟希望你能對自然產生興趣,我跟他們不一樣,本書也並非出自這個目的。當然,每個人都希望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只要頭腦清醒的人都不想看到地球受到破壞無可挽回。

 我希望大家能親近自然,為的則是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再也沒有比這更划算的買賣了。若能與自然有深刻的接觸,在戶外度過的每分每秒,都會有更為有趣的體驗。另一方面親近自然會讓你變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效率。我知道,這麼斷言真是大膽妄言,甚可說是自以為是,但我是認真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和人說話時,對方滿腦子都是生活現實的枝枝節節,讓你覺得話不投機。也許此人總愛談自己如何汲汲營營的累積財富?又或者他知道許多物品的價格,卻對「價值」一無所知?

  某些人太過沉醉於自己對某個議題的高妙哲思,卻於對身處的真實世界視而不見,你是否覺得這些人真是無趣?一逮到你就大談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卻絲毫沒有注意到旁邊有個孩子正拿著一把鋒利的刀在玩耍。

  與自然深交的樂趣,在於讓我們都能夠看見萬事萬物、一思一想及其所處的複雜網絡,能夠同時用務實和哲思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就我所知,沒有其他事物能達成上述境界。看一株植物,可將其視為食物來源,也可視其為欣賞某個剎那的契機──二者可以同時並存。

  大部分的人對於周遭的鳥鳴置若罔聞;一朵野花即便亮眼無比,他們也可能忽略;也看不出腳下的昆蟲何美之有。也許會聽到他們說:「想必只有選擇脫離社會的地理學家會覺得一塊石頭有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看法──要是這些人的日子能過得更有趣一些,他們會更快樂。


  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活老師,十五個日常練習,從「好好呼吸」、「觀察藍天」開始,
  幫助我們滌心淨慮,重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官能力,
  甚或能因「重新體驗一個熟悉的地方」而感到驚喜,
  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美好與生活的美好。

  【15個】大自然練習
  練習1:好好呼吸。
  練習2:觀察周圍環境。
  練習3:觀察藍天。
  練習45:觀察太陽、月亮與方位的關係。
  練習67:花十分鐘替一棵樹畫素描,並為這棵樹寫一個故事。
  練習8:不用GPS,走一條曾未走過的路。
  練習9:到戶外散步,寫下吸引你目光的事物。
  練習1011:走到外面,把聽到的所有事物寫下來,並從中推論環境的變化。
  練習1213:從一草一木尋找線索。
  練習14:釐清影響我們「感覺」的因素。
  練習15:重新體驗一個熟悉的地方。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

如果我們想瞭解如何避免陷入心物二元論的窠臼,如何讓身體和心智合作愉快,回頭看看古希臘人會很有幫助。尼采稱讚古希臘人是「人類最好的榜樣」,希望當代的學術發展最終能夠師法希臘。不過希臘人可不只學術方面足以成為典範:「我們一天一天變得更像希臘人,首先是……思想與價值觀層面,」尼采在一八八五年的日記中說,「不過希望總有一天,我們的身體也能跟上!」

  希臘人使尼采著迷的一點,在於他們對健美肉體的推崇。最完美的人類沒有什麼脆弱肉體和永恆靈魂之間的斷裂,其自身就是一個存在整體,肉體與心智能夠妥貼地相輔相成。尼采在一八八八年的筆記中寫道:「一個人要是蔑視肉體,簡直犯了最離譜的錯誤。這種錯誤會害得所有智識發展都變成病態。」

  身兼雅典將軍、歷史學家及傳記作家的色諾芬(Xenophon),曾經簡單總結出希臘人的特質。色諾芬年輕時就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之一,他在西元前四世紀寫成的回憶錄中,追述蘇格拉底斥責他的同學艾彼格尼斯(Epigenes)太過懶惰,不只懶於思考,生活也太過怠惰,對性格與思維造成損害。

  「你根本缺乏鍛鍊。」一日下午,蘇格拉底這樣對艾彼格尼斯說。這年輕人隨口回答他沒有運動的習慣(他和查德正好相反:有腦子沒肌肉),但蘇格拉底才不接受這種說法。這位老哲學家首先談起健美體魄對戰爭的重要性,士兵要是不夠強壯、破綻百出,很容易被殺死,或者被抓去作奴隸或人質。蘇格拉底說,體能強健的雅典人「生活更快樂、更有成就,也能留給後代更多遺澤。」

  不過,維持身體強健當然不只是軍人的義務。蘇格拉底說,強健的體格讓身體更適合面對各種挑戰。「你要相信我的經驗,」他告訴艾彼格尼斯,「只要身體健康,面對任何磨難你都不會吃虧。」顯然他指的不單是競賽、勞動、戰爭這些場合。對蘇格拉底來說,哲學同樣也可以透過運動來發揚:「許多人的心智都受到健忘、消沉、暴躁、狂亂這些問題折磨,那是因為他們健康狀態不佳,使得智識受到這些情緒所驅使。」

  指出運動對軍事行動及智識的益處之後,色諾芬用一個非常希臘的觀念做結:我們只有一次人生,青春又如此短暫,要是只求健康,不努力跑得更快、更久,讓肌肉更強壯,就等於是白白浪費可以突破自我的機會,無法體驗克服痛苦、努力奮鬥不懈的特殊喜悅。由班傑明糾微特(Benjamin Jowett)翻譯的英譯本中,蘇格拉底語調抒情,又帶有滿腔熱血:

  人往往會在對身體的輕忽中不知不覺老去,直到他終於擦亮眼睛,發現身為人類,自己其實具有無限潛能,能夠使肉體的力與美臻至完美。如果一個人不重視自己的身體,缺乏突破自我、發掘潛能的動力,就無法獲得榮耀。

  重點來了:運動對古希臘人來說並不只是一項無趣的義務。確實,身為公民士兵必須體格強壯,也確實有很多人對於每天都要在身體上塗油,然後一邊呻吟一邊進行競技或重訓覺得很厭煩。不過,全希臘上至色諾芬這樣的貴族,下至蘇格拉底一類平民,大都將運動視為培養健全人格的一種方式。運動屬於每一個希臘人,而不是操控在少數職業運動員或查德這樣的健身教練手中。他們持續練習短跑、摔跤、投擲標槍,不是只因為戰爭或健康考量,而是由於運動能磨礪靈魂,也有使人沉醉其中的魅力。

  說得更明白一點,以下就是古希臘人給我們的啟示:運動可以修身養性、帶來歡愉,當然,還附帶結實的肉體。

  鍛鍊你的品德肌群

  為什麼運動能修身養性?「品德」這個詞放在現代聽起來就很老派,帶有灰塵和樟腦丸的沉悶氣味。但是品德不是什麼保守派道德魔人或愛裝正經的假道學專用的空泛詞彙。英文的品德「virtue」是翻譯希臘文的「arête」而來──這個希臘字本義則是「卓越」。

  瞭解這個字的本義對現代人很有幫助,使我們知道品德既不是純粹講求認知上的德性,也不是單指生理現實,而是看重一個人的整體表現。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主張品德並非虛構的概念。他嘲諷那些只會空口談倫理卻不實踐的理論家,就像一位病人很仔細地聆聽醫生診斷,卻無視醫生開的所有處方。「品德並非我們的天性,但也不是違反天性,」亞里斯多德說,「我們天生適合接受這樣的觀念,並將其轉變為一種習慣去貫徹。」簡單一句話,品德來自習慣的養成,不是說說就好。

  不過光養成習慣還不夠,品德也和慾望有關──我們在道德上表現優秀,不只是因為習慣性的反射動作。亞里斯多德說,「我們渴望做個好人,並從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

  品德還和選擇有關:要是我們沒有選擇追求卓越的權利,那麼有任何缺點也不是我們的錯。「沒有人會怪罪別人天生醜陋,我們只怪罪不運動或不好好打理自己的人,」亞里斯多德說,「談到天生缺陷與意志薄弱,評判基準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品德是做出合理的決定,我們會對動不動就暴怒的網球選手皺眉頭,是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個大人了,應該要更能控制自己的脾氣。

  合乎情理也是成就品德的重要因素,亞里斯多德認為品德是兩種極端之間的中庸之道。舉例來說,勇敢是介於懦弱和魯莽之間的中間值。(順帶一提,查德就是魯莽的代表,所以電影裡他才會落得在衣櫥裡被人槍殺。)一個勇敢的橄欖球選手,不會在要被對手擒抱的時候尖叫逃走,但是也不會蠢到在進攻時慢慢走進一群超壯防守球員中間。他會判斷狀況,適時閃躲或迂迴前進,做好他該做的事。也就是說,他會用合理的方式行動,隨時注意比賽狀況,一方面要贏,一方面也要避免自己的腿被撞斷。

  品德是習慣、慾望、合理性的總合,所以亞里斯多德稱其為「人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說品德是人的性格傾向,不是單純的心理或身體狀態,需要行為、慾望、思維和意志共同協作。這些要素加起來,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謂的「實踐智慧」,希臘文拼作「phronesis」。(這個字的拉丁文prudentia語義就是「審慎」。)實踐智慧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中謹慎行動,逐漸累積出來的巧妙訣竅,這是很典型的古希臘式知識養成:不單靠頭腦,也靠手腳實際操作來學習。

  古希臘人如此注重教育中的運動,正是因為運動不但鍛鍊肌肉,也鍛鍊品德。在這方面,古希臘人的接受度很廣,舉例來說,除了體育競技和戰士訓練外,他們也認可跳舞的道德性。在色諾芬的文章〈晚宴〉(Dinner Party)中,蘇格拉底讚美一位表演在劍鋒上翻筋斗的舞者,說她的體操技巧教會她何謂勇氣。即使是主張心物二元論的柏拉圖,也贊同這種觀點。在《對話錄》系列最後一冊《法律篇》(Laws)中,他描繪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會提供公民武術、遊戲、舞蹈訓練。和亞里斯多德與色諾芬一樣,柏拉圖的理想也符合古希臘典型:在肉體和精神方面都加強鍛鍊,並享受鍛鍊的成果。(話說回來,「柏拉圖」(Platon)這個他在摔跤場上獲得的稱號,希臘文原意即為「寬闊、健壯」。)

  古希臘人這種觀念頗具遠見。慢跑或登山一類的運動,確實可以培養耐性、謙卑等品德。如今我們再次發現許多古希臘人習以為常的道理:運動不但可以訓練身體,也能同時涵養心靈。

  像我這樣的阿宅上健身房時,總會困惑在跑步機上跑得氣喘吁吁,或是努力練核心肌群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專注在培養品德這一塊,倒是很有激勵效果。不過,強調品德更重要的原因,是讓每個對健身有興趣的人保持動力。我們打網球、踢足球、游泳、跑步,不只是為了變美或逃避死亡的威脅,經年累月運動下來,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人格也有微妙轉變,變得更有自信、謙卑、大方、有耐性。這就是古希臘人教我們的道理:踏出健身房後,我們不只肌肉變得更大塊,整個人都有所提升。而且這是持續一生的功課,不是什麼只撐得過一季的流行風潮。

  運動的快樂讓我們更完整

  運動不只提升人品,也能使我們愉悅。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做個好人這件事本身就能給人滿足感,各種體育競賽的過程還能給人更多微妙的快樂感受。色諾芬所謂「肉體力與美的完美狀態」,也就是指運動能讓人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個體,因而獲得快樂。

  運動時的心理狀態也能使人快樂。無論是簡單散個步或是挑戰登山,都能帶給運動者心理上的報償,比方說,散步可以啟發遐想,登山則使人更認識自我。這些運動帶來的快樂都來自身體與心智間的交互作用。

  如果一輩子都得不斷運動,樂在其中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此一來,就算在比賽中輸掉、沒有達成目標、覺得自己不夠壯、心肺功能沒有提升,還是可以盡情享受運動的過程。舉例來說,我們就算不能像瑜伽大師一樣把身體盤成一個麻花結,還是可以體會到作瑜伽時伸展身體及冥想帶來的至福感受;就算每次都挨一記拳被打中鼻子,我們還是可以享受練空手道那種混雜痛苦與自由的快感。只要記住運動帶給心靈的快樂,我們就更願意走進健身房,穿上壓縮褲、運動鞋、空手道服,或其他各種運動服。

  所以,我主張「聰明的運動」,不是指一定要去鑽研保健食品功效或是買下最新型血壓計,但更不是要各位效法查德變成一個肌肉發達的蠢蛋。我希望運動者擺脫心物二元論的刻板印象,從每一次踏步、推舉、揮拳、拉伸、踢腿之中獲取更多成果,而且一直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即使自己日漸老化、心肺功能日漸衰退也不改初衷。聰明的運動就是奉獻全身心,趁著能動時敞開胸懷接受自己的全貌,並享受與這樣的自己相處。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什麼都不買的一年

 對許多女人來說,
  一年不買新衣服,
  絕對是最嚴厲的懲罰!
  她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妳真的「需要」?還是其實只是「想要」?
  購物,也反映了妳的人生態度!

  作者努努從少女時代開始,就很喜歡買衣服,但直到她發現銀行裡的存款數字急遽下降,她才明確感受到自己的購物狂熱已經失控,而且嚴重影響到她的生活。於是她下定決心改變,整整一年的時間不買任何新衣服、新鞋子或任何首飾與包包。

  起初,她自己對是否真的能夠貫徹這個計畫都感到懷疑,身邊的親友也大澆冷水,甚至還有同事下注賭她不會成功,畢竟她可是眾所皆知的購物女王,怎麼可能什麼都不買!但眾人的刺激反而加強了她的意志,讓她更認真地去執行。

  在這一年「戒除購物欲」的過程中,從面對滿街「打折!特價!清倉拍賣!」的誘惑時的糾結心情、對抗「堆積如山的待整理衣物」的艱辛,一直到對於大家瘋狂購買「平價服飾」的省思,以及參加二手衣交換派對和親手縫製衣物的樂趣,努努都以幽默風趣的口吻一路娓娓道來。

  當一年結束時,她還是會再次逛街購物,而且依然非常喜歡這項活動。但如今她會多花點心思考慮購買這項物品的必要性,也會避免失去理智的掃貨行為。如果妳也已經厭倦被衣物控制的人生,想要重拾簡單美好的生活,這本書就是為妳而寫的!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

很多事都是你在自尋煩惱!
別再陷入憤怒、恐懼、不安中,別再被情緒左右。
放自己哭、放自己難過、放自己好……

 現代社會有太多的情緒,自己的情緒、周圍人的情緒、社會的情緒。
  當我們無法排除過濾情緒時,最後結果就是讓自己「混亂不堪」「焦躁不已」。

  你總是為別人的事而忙、凡事非黑即白、對別人充滿期待、習慣找藉口、在意失眠嗎?
  還是快樂而忙碌、可以接受灰色地帶、不過度期待他人、不拘泥睡眠長短呢?
  前者,是容易被情緒左右的人;後者,則是自在而不容易受影響的。

  日本精神科醫師西多昌規,
  針對「情緒」「放下」提出 28個一定可以做到的日常練習,
  從此,不再憤怒、恐懼、不安。

  手機、網路、電視,是現代人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
  卻也成為我們的壓力來源!

  你是否張眼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抓手機?
  你是否看到未讀訊息,就控制不了雙手一定要點開看?
  你是否覺得現代人各個都像未爆彈?
  一有摩擦爭執就要比大聲,而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就得「更大聲」的回應過去。

  一切都在於「情緒」啊~
  請了解,情緒雖然是很個人的事,其實大多是對周遭人事物的反應。
  尤其,現代人過度依賴網路、通訊軟體,
  在主動、被動的接收到這些訊息時,除了關掉電視、電腦、手機,還能做什麼呢?

  西多昌規、醫學博士他在臨床現場發現,情緒困擾對現代人生活影響的嚴重性。感情受挫、工作失敗、生重病、家庭破碎、失去親人……這些事,不是單靠時間就能修復的。即使是他自己,也常因為被病患客訴、論文打槍,與主管同事、學生間的人際關係而苦惱、受傷。

  西多醫師想告訴大家:與其成日被他人左右情緒,不如學習讓自己不被影響……

  面對情緒,你可以……
  給壓力一個賞味期限:設定期限,盡最大的努力。不行,就勇敢放棄。
  你的正義感不代表一切:正義感因人而異,別讓你的正義感變成「對他人的仇恨」。
  想煩惱時,就盡情的操心:等到大腦裡出現其他事情時,就代表煩惱結束了。
  讓快爆炸的自己「臨停一下」:暫時放下不愉快的心情,專心當下該做的事。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

~ 一段找尋連結、歸屬與認同感的旅程 ~
一場在疏離、淡漠世界裡的真實探險
引領你重啟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
學會享受一個人的人生,也樂在一群人的生活

  我們需要享受孤獨的智慧與勇氣,也需要感受被愛和擁有歸屬感。
  當我們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或過度美化孤獨,或害怕被拒絕,
  放棄了與更多「人」、「事」、「物」建立連結的機會,
  也將失去更多了解自己、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學習在人群中找到一個喜歡、又適合自己的位置,
  就能找到生命的著力點,
  為自己發現快樂,創造更美好、豐富的生活。

  或許你與親人家族間維持著極濃密的情感,也有多位相識數十年的摯友,就人際關係而言,你並不孤單,但你是否還是有種失落的感受,覺得自己活得不夠踏實,人際情感和生活中缺少了什麼?

  結束一段感情,搬回多倫多老家的艾蜜莉正是如此。熱愛生命與生活的她為了找尋人際情感生活失落的一角,決定展開一個「尋找歸屬感」的挑戰計畫。

  「歸屬感=在團體中備受歡迎、被需要或被接納的感受+能適應或融入該團體的感受」

  艾蜜莉遵循著此原則,從自己所熱愛的人事物為起點,包括:狗、家庭、社區鄰里、大自然、信仰與當義工等,從中尋求認同與被接納感,進而發現快樂。

  在執行這項挑戰計畫的過程中,她有許多體悟,也更了解自己。例如,她喜愛與人相處,也喜歡屬於某個團體的感覺,但原來自己並不想隨傳隨到,或一直與人聊不停;她參加瑜珈與游泳課程、加入社區服務活動、從事動保義工,但發現並不是每項活動都那麼適合自己;同時她也學會了當被自小就信仰的宗教排拒在外時該如何處理。

  她認為,尋找歸屬感、與人建立連結,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做到,她發現:

  你可以靠自己創造出歸屬感。儘管事實上我們多半是過著個人生活,但不代表這是我們唯一可以過的生活。外頭有各種選擇,有許多能讓我們加入的團體、能參與的活動,還有能認識的新朋友。

  你不需要變成「全新的自己」,而是要成為「真正的你」。唯有誠實面對自己需要什麼、重視什麼,才能找到適合自己與他人的連結方式。

  不要設限只找與自己投緣契合的人,因為「相似度歸屬感」,抱持這種心態會只會切斷許多創造連結的可能性。

  非親密關係的連結所帶給我們的滿足程度,有時不亞於和摯友分享祕密,且同樣重要。

  優秀的團體領導人會讓成員間很容易建立連結,具有向心力;能力差的領導人則否。當遇到後者的狀況時,你可以接觸其他的團體成員,試著發展橫向關係。

  當你被拒絕,例如你的信仰與性向認同相違背時,可以加入與你有同樣困擾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共同尋求心靈上的支持。

  對某些義工團體來說,提供的是「做事」的機會,並不代表該團體要滿足你對於「人際互動」的需求。如果你希望尋求的是與志同道合者的交友機會,很可能會大失所望。

  在這段旅程的最終,她獲得更富足的心靈,體會到更美好的感受,學會真正享受一個人的人生,也樂在一群人的生活。

  本書能啟發你,打造出專屬自己與生活、家庭、社區鄰里以及寬廣的世界建立更多連結的方式,找到自在、包容及被接納的美好感受。書中融合實用的建議與生活經驗,對於所有渴望能擁有連結感,以及所有希望自己的人生感覺更遼闊、更踏實與更真誠的人來說,本書將是引人入勝的生活指南。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

   --這個世界是大是小,端視你怎麼看待,你想要多大多小都可以。――費茲傑羅
  --不需要著急,不需要多耀眼,不需要成為別人,做你自己就好。――吳爾芙
  --唯有在黑暗中,才能看見星星。――馬丁路德金恩
  --人生只有一場旅程:就是內在探索的旅程。――里爾克
 
  探索自己的內心,好好認識自己
  --假如你的人生只能擁有4樣東西,會是什麼?
  --寫下10個你還沒有實現的夢想
  --檢視一下現在的人生,你希望哪3個部分是和現況不一樣?
 
  覺察什麼才是對自己是最重要的
  --我深吸一口氣,聽著自己的心一如往常大聲說著:我存在,我存在,我存在。――希薇亞・普拉斯
  --甩掉任何會侮辱你靈魂的想法。――惠特曼
  --要有耐心,要堅強,有一天,痛苦終將成為助力。――奧維德
 
  經由書寫,達到靜心,轉念專注在自己身上
  --你希望別人在你身上看到哪3個特質?
  --你心裡最常浮現的3個念頭是什麼?你希望這3個念頭是什麼?
  --想一想自己現在遇到的難關。你會如何用勇氣面對?
 
  以溫暖的話語,自我鼓勵
  --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由你自己來決定。――愛默生
  --任何令你熱血沸騰的事,都值得放手去做。――湯普森
  --作真正的自己,永遠不嫌晚。――艾略特
  --真正該前往的地方,從來就不在任何地圖上。――梅爾維爾
 
  透過小提問,培養正向想法
  --列出5個你一想到、馬上就會微笑的事物。
  --寫下過去24小時內,你為別人做過的一件好事。
  --在世界地圖上選10個你想去的地方,然後塗上顏色。
  --寫出3個你最深的恐懼,然後塗滿顏色,直到看不見字為止。
 
  對周遭的世界充滿感恩
  --寫下你可以從哪裡獲得這些:快樂勇氣友誼力量歡笑
  --列出3個你認為身為人類值得感恩的事。
  --你可以為自己人生哪3個部分,找到值到感謝的理由嗎?
 
  想要花點時間了解自己、想要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的引領寫下自己的想法、繪圖、列表等,真正檢視自己與內心,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