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所有母親~母親節快樂。
成功的父母未必得要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他們也不必是有天賦的教師。父母為了訓練孩子成為完美的成就機器而讓他們做的特殊練習,絕大多數根本沒有效果。父母只要夠好就行了。他們需提供孩子穩定且可預期的節奏。他們的管教要能符合小孩的需求,溫暖與紀律兼具。他們應該建立起安心穩當的情感連結,讓孩子在面對壓力時有可以求助的對象。他們必須在身邊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克服問題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小孩。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探索,他們需要感覺自己被那照顧他們的人所愛,他們也需要踏出去,走入這個世界,學著照顧自己。愈是覺得在家很有安全感,就愈有可能願意冒險外出探索。即「從出生到死亡,人類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我們依附對象提供的那個安全基地出發,向外進行一系列或長或短的探索。」小孩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會強烈影響孩子看待自己與世界的角度。
生長在和諧關係網絡中的孩子(安全依附型),知道如何加入陌生人的對話、如何解讀社交訊號。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個友善的地方。生長在險惡網絡中的孩子(逃避依附型、矛盾或紊亂依附型),可能會表現出膽小、退縮或躁進。他們時常感受到威脅,即使根本沒有那回事。他們可能無法解讀社交訊號,甚至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話值得一聽。
神經心理學家認為:童年發展出「安全依附」是成人以後「安全感」的來源。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趨力,促使我們追求身心健康~追求整合。早期童年的依附模式也有助於預測未來人生中其他關係的品質(而非數量),尤其是戀愛關係。必須強調的是,並不是說早期的依附決定人的一生。成年後的狀態未必會嚴格遵循依附模式。因為成人可以藉由與良師、善友,重新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以獲得內心「真正的安全感」。成人如何建立「安全依附」:
1、導師:
包括歷史人物,或精神導師。最好是現實生活中常有來往的。富蘭克林:「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近身觀察有智慧者的言行,親自向其學習。」
美國的著名心理治療師巴登.高史密斯博士指出:自信沒人能給,但可以經由「心靈導師」的引導。他說:『在生活中擁有一位心靈導師,是很有價值的。身邊有個你所信賴、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了解你是誰的人,會讓你充滿自信...這是一份極其美好的禮物!如果你從來不曾擁有一位心靈導師,現在馬上去找。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心靈導師可以增強你的自信!』
2、科學真理:
投資心理學(排除:股票明牌、技術線型)不提供個股操作建議,亦不評論個人投資策略或資產配置、正向心理學(排除:潛能開發、宗教靈修、風水命理、催眠、NLP…等非科學、不理性內容)
『一般人追求幸福的行為,事實上卻是不幸的開端?我們常常都是用錯誤的「努力方法」在生活著…』,如果誤用了心理學,反而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沒有「有系統的學習」,只是走馬看花式的聽演講,甚或誤學缺乏科學依據的「靈修類迷信」(如《祕密》《吸引力法則》...之類書籍所載內容) 真的比不學還糟糕!因此,「閱讀治療師」扮演著重要的過濾角色。
3、善友(善良而可信任,又有信用之友):
《心理醫師也想學的人生道理》一書中,有關幸福的秘訣:避開那些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和付出信任的人,然後擁抱那些值得我們付出的人。幸福的秘訣在於「選擇性注意」將時間和心力多花在:可以帶來長期滿足、心理上共同成長的社群。人生苦短,所以要遠離愚蠢與不善良之人。因為心理特質有群聚效應 (亦即不善良的人往往同時擁有許多負面的心理特質),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智層次相當的人才會相互來往,共同組成優質社群)
4、固定的地點或聚會
提供安全庇護,讓我們能卸下防衛,並督促我們發展潛力和內在智慧。每週聚會的閱讀治療書院,以協助同學發展最高層次的 Eudaimonia 為教學目標。因為 Eudaimonia(蓬勃煥發)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
只有少數人能夠感受到早年經驗對大腦運作模式的影響。年紀漸長之後,我們會捏造謊言和揣測,以掩飾我們內心深處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這個謎。若長大未統整過去經驗,有時還會以驚人的力道重重襲來。只有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
以上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