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超速變革:甩開競爭,有效聚焦新機會的行動方略
七成以上的公司在進行大規模的一次性變革時都失敗,一開始成功達成目標的更不到五%
面對快速變化,企業啟動變革卻總不夠快、不夠有效,經常跌回原點。
為什麼這種情況一再上演?
究竟如何趕在變化前,成功因應環境挑戰、降低失敗風險?
科特提出企業營運的快思X慢想,必須建立「雙營運系統」,
既不用砍掉重練,又能夠將變革急迫感轉換為行動,
這是在不停斷裂的時代持續成功的關鍵!
變革大師科特匯聚四十年的變革管理研究精華指出,每個組織都必須要兼顧快思X慢想的能力,不須捨棄原先已知的事物,全部重頭來過,也不必向外尋求,而是用既有的管理「科層系統」維持營運,再加上如同新創團隊的彈性「網絡系統」,發展新機會的「雙營運系統」。
透過建構網絡系統的「八大加速器」,企業不僅能順利完成日常組織工作與目標,同時又能靈敏且快速掌握關鍵機會,雙營運系統彼此協調合作,讓企業得以避開威脅、抓住機會,同時繳出漂亮的營運數字。
變革失敗與成功的關鍵,整理出十五組Q&A,協助企業掌握新機會,突破困境、快速成長,並清楚說明雙營運系統的五大原則為:
一、由許多人共同推動重要變革,而非少數被指派的人。
二、出於「使命感」,而非「不得不然」。
三、頭腦和心並用,不能只用腦。
四、更聚焦在領導力,而非只重管理。
五、科層與網絡系統必須緊密結合,不能只加強科層系統。
面對快速變化,企業啟動變革卻總不夠快、不夠有效,經常跌回原點。
為什麼這種情況一再上演?
究竟如何趕在變化前,成功因應環境挑戰、降低失敗風險?
科特提出企業營運的快思X慢想,必須建立「雙營運系統」,
既不用砍掉重練,又能夠將變革急迫感轉換為行動,
這是在不停斷裂的時代持續成功的關鍵!
變革大師科特匯聚四十年的變革管理研究精華指出,每個組織都必須要兼顧快思X慢想的能力,不須捨棄原先已知的事物,全部重頭來過,也不必向外尋求,而是用既有的管理「科層系統」維持營運,再加上如同新創團隊的彈性「網絡系統」,發展新機會的「雙營運系統」。
透過建構網絡系統的「八大加速器」,企業不僅能順利完成日常組織工作與目標,同時又能靈敏且快速掌握關鍵機會,雙營運系統彼此協調合作,讓企業得以避開威脅、抓住機會,同時繳出漂亮的營運數字。
變革失敗與成功的關鍵,整理出十五組Q&A,協助企業掌握新機會,突破困境、快速成長,並清楚說明雙營運系統的五大原則為:
一、由許多人共同推動重要變革,而非少數被指派的人。
二、出於「使命感」,而非「不得不然」。
三、頭腦和心並用,不能只用腦。
四、更聚焦在領導力,而非只重管理。
五、科層與網絡系統必須緊密結合,不能只加強科層系統。
以上摘自《超速變革》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從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差額…反思我們的經濟生活
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順逆差額……這些會在新聞版面上出現的數字,時常成為我們判斷經濟是否景氣的依據,也是選舉時政治人物拿來說嘴或宣示的目標。其實我們有可能都被這些統計數字給誤導了。
例如美國對中貿易逆差擴大導致兩國外交關係緊張,但iPhone明明是美國研發和行銷,中國只是組裝來自各國的零組件再行出口,憑什麼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中國頭上?又如災後重建屬於政府支出,會讓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那麼我們可以說921或311之後,台日兩國的GDP成長是代表人民生活更好嗎?再說失業率降低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但是鼓勵大學生延畢或提早服役,導致就業率同時降低,這樣就算是好政策嗎?還有當主計處說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創下62個月來最大跌幅,表示物價未來將維持低檔時,苦於房價租金高漲、薪資卻不漲的小老百姓只會一肚子火:你們政府官員是瞎了眼、沒看到生活實況嗎?還是,這些統計數字應該要有不同的算法與詮釋?
一百年前「經濟」這個概念並不存在,直到這些指數發明,我們對經濟才有想像的依據,也才有計算的工具。不過,這些誕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指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產業結構,它們的限制也逐漸顯露出來。例如:在這些指數發明之初,人類社會還在努力掙扎脫貧,製造業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而GDP便是最適合度量製造業表現的指標。對應現下,GDP該如何被調整?除了指數,還有其他度量經濟活動的形式嗎?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過分迷戀單一指數,總體經濟指數經常不能反映內部的差異性。同時,也別將總體經濟的數字過度延伸到個人處境,影響個人決定。更積極來說,在網路科技的年代,我們有更全面、更及時、更客製化的大數據蒐集,重點還是在,經濟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以上摘自《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從GDP、失業率、通貨膨脹、貿易差額…反思我們的經濟生活》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簡單,但不容易
半世紀以前,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率先提倡管理,但是之後領導力超越了管理,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如今,社會上充斥著知名領導者的故事,談論他們的輝煌成就,甚或是慘烈失敗,但是,我們仍需要了解,身為一般的管理者所面臨的現實狀況。
這是一本有關管理的書,單純的管理——單純但不簡單。我們探討管理工作的特質、內容、多元性、管理者面臨的難題,以及他們如何更有效地工作。我的目標很直接了當,對受到管理實務影響的人來說,管理很重要。每個人都受到管理的影響,不只主管而已,我們都需要更深入了解管理,才能把管理落實得更好。本書探討的問題包括:
•管理者太忙於管理嗎?
•領導和管理真的是兩回事嗎?
•網路對管理者來說是在幫倒忙嗎?
•管理者的工作本質讓他和管理的事物脫節時,該如何即時掌控動態?
•所有的判斷力都到哪兒去了?
多年來,我常問從事各行各業的管理者:「你當上主管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有人指點你任何迷津嗎?」
他們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先是露出一臉不解的表情,接著聳聳肩。這種事應該要自己摸清楚才對,我猜,大概跟性愛差不多吧,一開始通常都很尷尬。昨天你還在吹長笛,或是幫病人動手術,今天卻發現你需要管理做這些事情的人,一切都變了,你現在獨自一人高高在上,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這是一本有關管理的書,單純的管理——單純但不簡單。我們探討管理工作的特質、內容、多元性、管理者面臨的難題,以及他們如何更有效地工作。我的目標很直接了當,對受到管理實務影響的人來說,管理很重要。每個人都受到管理的影響,不只主管而已,我們都需要更深入了解管理,才能把管理落實得更好。本書探討的問題包括:
•管理者太忙於管理嗎?
•領導和管理真的是兩回事嗎?
•網路對管理者來說是在幫倒忙嗎?
•管理者的工作本質讓他和管理的事物脫節時,該如何即時掌控動態?
•所有的判斷力都到哪兒去了?
多年來,我常問從事各行各業的管理者:「你當上主管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有人指點你任何迷津嗎?」
他們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先是露出一臉不解的表情,接著聳聳肩。這種事應該要自己摸清楚才對,我猜,大概跟性愛差不多吧,一開始通常都很尷尬。昨天你還在吹長笛,或是幫病人動手術,今天卻發現你需要管理做這些事情的人,一切都變了,你現在獨自一人高高在上,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把領導者和管理者分為兩股逕流,已經蔚為風潮。領導者是做正確的事,因應變化。管理者是正確地做事,因應繁瑣。那麼,請告訴我:前面舉的例子中,誰算是領導者,誰算是管理者?英國電信的輝藍只是在管理嗎?托維只在台上台下領導嗎?本茲列席參與GSI的專案會議又該如何解釋?他是在做正確的事,還是正確地做事?
讓一位無法發揮領導作用的人來管理,你的感覺如何?可能很糟吧。同理,你怎麼會想讓不諳管理的人來領導呢?他可能完全和現實狀況脫節,那樣的「領導者」怎麼可能搞清楚狀況?就像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馬奇(Jim March)所說:「領導需要實務操作,也需要理想。」
讓一位無法發揮領導作用的人來管理,你的感覺如何?可能很糟吧。同理,你怎麼會想讓不諳管理的人來領導呢?他可能完全和現實狀況脫節,那樣的「領導者」怎麼可能搞清楚狀況?就像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馬奇(Jim March)所說:「領導需要實務操作,也需要理想。」
加拿大皇家銀行的人都知道,執行長克雷宏(John Cleghorn)有個習慣,他連在趕往機場的路上,都會打電話回辦公室,告訴公司的人「哪裡的提款機壞了,要儘速修理」,諸如此類的事。這家銀行在各地安裝的提款機有數千台,克雷宏這樣做算是微觀領導(micromanaging)嗎?或許他只是想以身作則,讓大家對這類問題提高警覺罷了。
事實上,如今我們更應擔心的是「宏觀領導」(macroleading):管理高層試圖以遠端遙控的方式來管理,脫離現實,只會一味空談﹁大局﹂。現在流行談的是高層對我們管理過度,但領導不足。不過,在我看來,目前的情況恰好相反,高層其實是對我們領導過度,但管理不足。我們應該把管理者視為領導者,把領導力視為管理得宜,而不是把管理者和領導者分開來看。
此外,領導力偏重於個人層面,但本書是把管理與領導合在一起看,主張管理和領導都應該自然融入「群體精神」(communityship)中。
管理是實務,不是一種專業
多年來,我們尋尋覓覓管理的真理。如今,該是我們了解「管理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種專業」的時候了。
管理肯定不是一門科學
科學是透過研究來開發系統化的知識,管理是為了促進組織內的任務完成,幾乎與科學無關。
管理的確需要應用到科學:管理者必須應用他們獲得的一切知識。不過,有效的管理比較依賴藝術,尤其仰仗技術。藝術是憑直覺產生的「視野」和「創見洞察」。一九五四年杜拉克寫道:「『直覺』管理者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是六十年過去了,我們怎麼還沒數完呢?技術強調的是從經驗中學習,亦即從實務中解決問題。
所以,如本章開頭的三角模型所示,管理可視為三項修煉的結合,唯有結合藝術、技術和學術,才會出現有效的管理。藝術激發靈感,促進融合。技術有利於觸類旁通,根據具體的經驗舉一反三。學術是對知識做系統化的分析,營造秩序。
管理者處理的事情大多相當繁瑣,例如棘手的問題、複雜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實務基本上是「柔性」的,我們為什麼常用經驗、直覺、判斷力、智慧等用語來形容管理的原因。結合大量的技術,恰到好處的藝術,並運用一些學術,你就會得到一份契合實務性質的工作。管理沒有「最佳妙方」,需要因地制宜。
事實上,如今我們更應擔心的是「宏觀領導」(macroleading):管理高層試圖以遠端遙控的方式來管理,脫離現實,只會一味空談﹁大局﹂。現在流行談的是高層對我們管理過度,但領導不足。不過,在我看來,目前的情況恰好相反,高層其實是對我們領導過度,但管理不足。我們應該把管理者視為領導者,把領導力視為管理得宜,而不是把管理者和領導者分開來看。
此外,領導力偏重於個人層面,但本書是把管理與領導合在一起看,主張管理和領導都應該自然融入「群體精神」(communityship)中。
管理是實務,不是一種專業
多年來,我們尋尋覓覓管理的真理。如今,該是我們了解「管理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種專業」的時候了。
管理肯定不是一門科學
科學是透過研究來開發系統化的知識,管理是為了促進組織內的任務完成,幾乎與科學無關。
管理的確需要應用到科學:管理者必須應用他們獲得的一切知識。不過,有效的管理比較依賴藝術,尤其仰仗技術。藝術是憑直覺產生的「視野」和「創見洞察」。一九五四年杜拉克寫道:「『直覺』管理者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是六十年過去了,我們怎麼還沒數完呢?技術強調的是從經驗中學習,亦即從實務中解決問題。
所以,如本章開頭的三角模型所示,管理可視為三項修煉的結合,唯有結合藝術、技術和學術,才會出現有效的管理。藝術激發靈感,促進融合。技術有利於觸類旁通,根據具體的經驗舉一反三。學術是對知識做系統化的分析,營造秩序。
管理者處理的事情大多相當繁瑣,例如棘手的問題、複雜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實務基本上是「柔性」的,我們為什麼常用經驗、直覺、判斷力、智慧等用語來形容管理的原因。結合大量的技術,恰到好處的藝術,並運用一些學術,你就會得到一份契合實務性質的工作。管理沒有「最佳妙方」,需要因地制宜。
以上摘自:《簡單,但不容易》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每個人有各樣的生活經驗,有各種情緒起伏:壓力、失望、傷痛、挫折。這些都是作為人類會陷入的低潮狀態,不應被當作精神疾病。
但是,今日數百萬人整天擔心自己生病,也被診斷出精神疾病,還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治療。在《救救正常人》一書中,法蘭西斯醫生警告,我們把日常生活問題貼上標籤,當成心理疾病,普通人被汙名化,醫療資源因此大量被浪費。其實,我們天生有恢復能力,能自我療癒,千百年來都靠著這種心理能力保持清醒,現在卻把這些責任交給大藥廠,讓它們賺進大筆白花花的鈔票。
在過度診斷下,正常人都變成精神病人:悲傷就是重鬱症,老年人忘東忘西就是輕度認知障礙,發脾氣就是暴烈性心情失調,貪吃就是狂食症,更別說大部分都有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法蘭西斯醫生巧妙地列出幾波精神疾病的熱潮,他強調,如果我們一再把人類正常情況貼上疾病標籤,就等於一點一滴放棄人類的適應性與多樣性,把正常人生變成黑白。《救救正常人》就是要喚醒我們珍視人性的全貌。
害羞的人就是有社交恐懼症,強暴犯是病人不是罪犯,
精神疾病被當成商品販賣,藥物濫用早就超過毒品,
要找個正常人,難上加難。
DSM 全名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從1958年出版第1版至今,已經到了第5版,收錄的精神病數量也從60種增加到近300種。DSM-4在1994年問世之後,精神醫學界蔚為風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期雙極性疾患、自閉症等等都出現。擴大診斷的結果,健康的普通人也成了病患。
法蘭西斯醫師從語言學、哲學、統計學爬梳「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與界線,帶領讀者回溯心理治療的歷史,回顧巫術、希臘時期、中世紀歐洲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方式,接著談到十八世紀歐洲精神之發展,最後帶入當代DSM之成形,論述其貢獻、影響與缺失。
法蘭西斯醫師強調,個體的差異性非常重要,社會的存續,全賴於多樣的人格類型與特質。據此,本書有兩大目標:其一,提醒不需就醫的人免受治療之苦;其二,鼓勵有需要的人尋求協助,積極治療。「救救正常人」與「拯救精神醫學」實為一體兩面。
以上摘自《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一部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
探討人們如何形成道德、又如何在全球框架中尋求道德共識的論著
被譽為亞里斯多德之後,人類論道德的新突破
我們大腦的設計,能幫助我們適應部落群體生活,和同我族類(Us)合作相處,並對抗非我族類(Them)。但現代資訊社會將世界上不同群體全塞進一個共同的空間,這樣前所未有的契機,激化了各群體的價值衝突。當世界愈來愈小,區分不同群體的道德分野愈來愈突出,我們就愈來愈容易困惑。從抗議租稅法規、墮胎、同志婚姻到全球暖化,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常識。面對不同的道德常識標準,我們不禁要問:能不能找到所謂的共識?
在本書中,心理學家格林探索現代社會價值衝突的現況,並試圖提出解決衝突的可能方案。格林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雙模式相機,配有自動模式及手動模式。自動模式指的是我們的道德情感機制,大腦從演化、文化及個人經驗形塑出我們的情感系統,讓我們得以用直覺自動並有效地解決日常事務;思考能力則如同大腦的手動模式,透過理性的運作,我們的想法也更多元、更具彈性。自動運作的情感機制讓我們成為社會動物,將自我融入社群中,但同樣的情感機制,也將我們變成部落動物,促使我們對抗非我族類。我族與他族之間,往往存在相異的價值隔閡,「我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此一信念深植每一個人心中,促使我們在面對墮胎、同志婚姻、全球暖化,乃至於宗教、種族等各種議題時,習於對抗非我族類,有時使用炸彈,有時使用語言,必定要攻擊對方,至死方休。
面對複雜多元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手動模式的理性操作,才能超越部落情感,建立一個適用於全球的道德方案。格林帶領我們追溯道德的起源,並設立實用的思考路徑,幫助我們解決分歧問題。本書建議我們何時該相信我們的直覺,何時又該理性思考,而什麼樣的思考又能讓我們跨越分歧,向共識邁進。本書研究的重要成就在於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開創了道德哲學的跨學科研究。
以上摘自《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你是否時不時就坐在電腦前或抓著手機,同時做一大堆事?一下滑滑facebook塗鴉牆、一下用google查資料、一下回line訊息、一下又寫兩句報告,再轉貼個新聞連結?光是忙著處理這些來來去去的訊息就占滿了你的時間和思緒,甚至讓你超過一個月都沒辦法讀完一整本書?
這些現象早在二○○八年就被知名科技評論家卡爾注意到了,他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了〈Google讓我們變笨了嗎?〉這篇文章,提出當今網路世代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在享受網路帶來的寶藏之餘,是否犧牲了深度思考和閱讀的能力?
廣博還是淺薄?
卡爾於本書中更深入的發展他的論點,探討網際網路在智能和文化層面造成的影響。他彙整了從柏拉圖到麥克魯漢等各個思想家的觀點,以及「智能科技」如字母系統、地圖、時鐘、印刷術和網際網路等演進,說明我們大腦的神經通道是如何因經驗而改變。
相對於印刷的書籍讓我們集中注意力,促成深度又有創造力的思考;網際網路鼓勵我們以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儘管我們因此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接收的資訊來源也更廣博,但也更容易被干擾打斷,更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如今,我們有愈來愈多的人生體驗,是透過電腦螢幕上閃爍搖曳的符號來完成的。人類在享受便利的網路生活之際,卻面臨了更大的思想危機:我們身而為人的知性與感性,正在慢慢消逝。
《網路讓我們變笨?》結合了人類智能史、腦神經科學和文化評論,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現代人的心智狀態。這本書將會永遠改變我們對於媒體和頭腦的想法。
以上摘自《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