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尼各馬科倫理學》三種不同交友動機

以利益或娛樂為本之動機與以德性為本之友誼動機不同:

一、以娛樂為本之動機,多存在年輕人的友愛,以快樂為目標。只要彼此能使對方感到愉快或使對方能興起獲得某種美好的希望。如:大學聯誼認識的朋友,共同做的事為旅遊、看電影、吃飯…,一起去跨年看表演並在101大樓下倒數、一起在過年時去唱KTV、放假時共同聚餐聊聊生活的不滿…。

因為年輕人日常生活受著情感的驅策,並且他們追求主要是感官的快樂,眼前可以看到的東西(立即滿足)那些為快樂的緣故而與人為友,主要目的是為了得到自己的快樂。但由於年紀的增長,尋求的愉快也不同。這也就為什麼年輕人很容易交到許多的朋友,但也很快就放棄了友誼;他們的友愛跟著他們認為快樂的對象而變化,而這些快樂變化得非常快。

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容易一見鐘情、閃電在一起、眼裡只有對方,但熱情消褪也特別快,閃電分手放棄了這段感情,甚至在一天內可以有多次的變動(容易就陷入愛情,也容易就變心)

二、以利益為本之動機,多存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彼此是「好朋友」是為了利益的緣故,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能從對方得到好處的緣故。與人為友不是因為這個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好處,這些友誼只可以是附帶的,這種關係很容易拆散。如果兩方面彼此沒有相似之處,因為一方不能使對方有益,那麼這個關係就絕裂,之後也不相往來,原先交友的動機已不存在。

這樣的關係一開始要建立就很困難,因為連壞人都不想跟壞人當朋友,彼此之間只有利益,也不會帶來快樂。一旦建立關係,彼此相互利用,但在不正確的友誼上也很容易受到挑撥離間或閒言閒語的損傷。

三、以德性為本之動機,好人之間彼此都是有德之人的友誼。因為這些人彼此都是願意對方好,而他們自己本身也是好人。那些希望自己的朋友得到好處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因為他這樣做是因著自己本身的天性,而不是偶然做的。所以這樣的友誼能恆久的保存下去。

但號稱為人脈達人會告訴你,建立人脈要學習許多人脈技巧(握手、交換名片…)、如何收集名片、整理名片…,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帶給對方什麼好處,還有你自己要成為一個別人值得交的朋友。自己對自己的朋友懷著善意,因為本身是善良的,彼此是會令對方愉快的。好人的行為是相似的或是相同的,像是重視信用、守時(不會你跟他約時間,遲到半小時、一小時)、珍惜彼此的關係…只有好人之間的友誼不怕壞人批評,對朋友完全信任,絕對不會互相傷害。這一類的友誼並不多見,因為這樣的好人不多,而且這種友誼需要長久的時間及經過考驗。

交朋友最好的策略,是避免沒有朋友,另一方面要避免太多的朋友。《你何時要吃棉花糖》人的一生都活在一小群人當中,從這群人,他們得到支持、定位及一種穩定的延續感。從童年到青春期的後期,人都在拓展自己的接觸範圍,開發新的關係,參與不同的群體,以便覺得誰最適合自己的需要。到了成人初期,便開始挑選一個中意的、可靠的小團體,認同這個小群體到了 30 出頭,男性如果還沒有一個這樣的群體,便可能再也不會有,而且終其一生都將只有配偶,卻完全沒有值得信任的朋友。

成年人可行的對策,是從知識上去了解自己及認識這個世界,並尋求幫助。對象從專家到一般認識的人皆可。其次則是深化親密關係,尋求情感上的滿足,並從生活中汲取有意義的感情。

以上部份摘自《尼各馬科倫理學》、《幸福之道:參與同好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