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機會消失,經濟成長停滯,不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
是政府管理失能,政策失當!
民主成為一元一票的機制,
1%的富人對社會洗腦、綁架政府決策,犧牲99%大眾的生計!
從北非、西班牙、到英國、華爾街,全球同時怒吼,
是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個機會公平的未來的時候了!
這是1%所有、1%所治、1%所享的社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重建有感成長與社會正義的經典著作
「史迪格里茲是瘋狂的偉大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
「這是一本重要、聰明的書。而且是一本必讀之作。」--《紐約時報》
「面對當前的混亂,多數人在紛擾中頭昏眼花,史氏卻能直指問題核心。本書內容豐富而精采、說理直觀而深刻、批判直接而到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
「本書對『市場失靈,政府失能』所做的病理診斷,乃是我讀過的最有知識縱深、也最吻合現實的深度批評。」--知名政論家
南方朔
「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它深入淺出地談值得每一個人關心的事:政府可以做什麼來突破景氣的低迷、改善貧富差距,以及政治上的不平等。」--知名作家、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彭明輝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是省思全球化與自由市場最清醒的聲音。2008金融危機後,史迪格里茲受法國前總統薩科齊邀請,擔任國際經濟與社會進步評量委員會主席,打破GDP的迷思。
這次,史迪格里茲聚焦全球都面對的世紀難題-分配不均。薪資停滯、工作機會消失,大眾的稅愈來愈重,但是社會福利卻一減再減。根本的原因,就是財團綁架政府、只求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膨脹,而政府失能、完全無法矯正市場失靈。受害的不只是中產階級與勞工,更已經傷害了民主政治與司法體系。我們必須看清楚財團扭曲的邏輯,站出來改變!
《不公平的代價》前言:低成長不是問題,分配不均才是
歷史上的某些時刻,世界各地的人似乎同時挺身而出,說「某些事情錯了」,要求改變。一八四八和一九六八這兩個動盪年頭,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每一次的動盪,都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啟。二○一一年,可能正是另一個這樣的時刻。
北非的濱海小國突尼西亞,年輕人揭竿而起,蔓延到附近的埃及,然後擴散到中東其他國家。大部分的時候,抗議的火花一閃即逝,但偶爾,小小的抗議竟然掀起風起雲湧的社會大動亂,把埃及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利比亞的格達費(Muammar Qaddafi)這些獨夫拉下台。不久,西班牙、希臘、英國、美國…..等地的人民,都因著不同的理由走上街頭。
整個二○一一年,我獲邀前往埃及、西班牙和突尼西亞,在馬德里的麗池公園(Buen
Retiro Park)、紐約的祖科蒂公園(Zuccotti
Park)與抗議者會面,也在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和年輕男女談話。和這些人對談的同時,我心裡十分清楚,雖然憤恨不平的理由因國而異,特別是中東地區的政治不滿和西方截然不同,然而,彼此間又存有一些共同的主軸──經濟和政治體系在很多方面都出現運轉失靈,而且兩者根本就不公平。
抗議者說得沒錯,某些事情的確錯了。我們的經濟和政治體系裡,該做的事情(有人說,他們會去做的事)和實際做到的事,兩者天差地遠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而且,政府並沒有設法解決關鍵性的經濟問題,包括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因為少數人的貪婪而犧牲掉「公平」這個普世價值。儘管話都講得很漂亮,老百姓確實感受到不公平,感覺遭到背叛。
年輕人起而反抗突尼西亞、埃及的獨裁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厭倦了老而頑固的領導人,「只顧保護本身的利益,寧可犧牲社會其他人」的一貫做法,卻沒有機會透過民主程序推動改革。想不到,西方民主國家的選舉政治也好不到哪裡。美國總統歐巴馬承諾推動「你可以相信的改變」,後來端出的經濟政策,在許多美國人眼裡,卻似乎只是換湯不換藥。
儘管如此,我們在這些年輕的抗議者,以及加入聲援的父母、祖父母與教師身上,看到了一絲希望。這些人不是革命家,更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也不想要推翻體制,他們仍然相信選舉程序可以運作下去,只是政府必須牢記它對人民是有責任的。走上街頭,只是為了促使體制走上變革之路。
美國的抗議行動很快就從原本聚焦於華爾街,擴大到更深廣的社會分配不均問題上,行動口號變成「九九%」。抗議者喊出這個口號,呼應了我在《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寫的文章「一%所有、一%所治、一%所享」,描述美國分配不均大幅攀升,以及我們的政治體系似乎給予少數人太多的發聲機會。
如今,有三個議題在世界各地引起普遍關注:市場並未依照應有的方式運作,既缺乏效率也不穩定;政治體系無法矯正市場失靈;經濟和政治體系從根本上就不公平。本書重點不僅著重於探討美國和其他先進工業國分配不均的原因,同時也將解釋這三個問題是如何盤根錯節,關係緊密。
事實上,分配不均正是政治體系失能的因和果,導致經濟體系不穩定,而這又造成分配不均的情況惡化。於是,我們掉進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中,唯有依賴協調一致的政策,才能從漩渦中爬出。在聚焦於分配不均之前,我將先鋪陳背景,說明經濟體系廣泛的失靈情形。
市場已經失靈
市場顯然沒有依照倡議者宣稱的方式在運作,特別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更凸顯了它們的非常不穩定,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銀行家下了賭注之後,如果政府不伸出援手,他們將連同整個經濟向下沉淪。然而,仔細觀察這個體系可以發現,這不僅是單一的意外,讓銀行家有如此作為的誘因始終存在。
市場的優點,理論上在於它的效率,但是市場顯然缺乏效率。經濟學的最基本法則在於「需求等於供給」,如果經濟要保持高效率,這件事是必要的。然而,現實世界中,龐大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我們需要投資好讓窮人脫離貧困的生活、促進非洲和其他低度開發國家的發展,同時改造全球經濟以面對暖化帶來的挑戰。同時,我們卻有龐大的未利用資源--勞工和機器閒置,或者沒有全能生產。失業(市場未能為那麼多公民創造就業機會)是最惡劣的市場失靈形式、最大的無效率來源,也是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二○一二年三月,約有兩千四百萬美國人希望擁有全職工作,卻找不到這樣的工作;另一方面,有數百萬人被趕出自己的房子,美國有許多空屋,也有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早在這次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就沒有兌現它所承諾的事。雖然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仍有成長,大部分公民卻感受到生活水準每下愈況。對美國大部分家庭來說,早在衰退來襲之前,通貨膨脹調整後的所得已經低於十年前。也就是說,美國打造了一具讓人驚嘆的經濟機器,但顯然只為頂層效力。
為什麼攸關重大?
《不公平的代價》談的是,為何我們的經濟體系未能讓大部分美國人過更好的生活、為什麼分配不均嚴重到這種程度,以及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根本論點是,我們為分配不均付出很高的代價--經濟體系沒有那麼穩定和發揮那麼高的效率、成長減緩,並且陷民主體制於岌岌可危之境。陷入險境的,還不只這些:我們的經濟體系未能為大部分公民效力,政治體系似乎逐漸被有錢階級俘虜。美國人民對民主和市場經濟的信心,將隨同其全球影響力一起消退。一旦看清現實,就會發現美國已不再是充滿機會的國家,就連長久以來引以為豪的法治和司法體系都已千瘡百孔,國家認同感也搖搖欲墜。
「占領華爾街」運動和某些國家的反全球化運動緊緊相繫。當中確實有些共通的地方:不只相信某些東西錯了,也相信有可能改變。問題不在於全球化不好或者錯誤,而是政府管理得十分差勁,尤其是圖利了特定的利益群體。全球各地的人、國家和經濟脣齒相依,這樣的發展可以用來促進繁榮,卻也散播了貪婪和苦難。市場力量的確十分龐大,但並沒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性格,所以需要我們決定如何來管理。過去二百年,是市場表現最好的時候,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和生活水準--那樣的增幅遠遠超越之前二千年。政府在這些進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只不過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並未認清這個事實。
另一方面,市場也能集中財富、將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以及剝削勞工和消費者。基於上述這些理由,市場顯然必須加以駕馭和節制,以確保它們為大部分公民的利益效力。而且,這種事情必須一做再做,確保它們持續如此。美國在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一八九○至一九二○年代)就這麼做過,首次通過反壟斷法(competition laws)。新政(New Deal)時期也做過這種事,通過社會安全計畫、就業和最低薪資法案。「占領華爾街」及世界各地其他抗議者所欲傳達的訊息是:市場必須再次加以駕馭和節制;如果不這麼做,後果將十分嚴重。不是政治,就是經濟,必須有所變革。
以上摘自《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