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

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為什麼青年窮忙22K?為什麼企業慌沒人才?
為什麼學校老忙評鑑?為什麼老師嘆沒尊嚴?
大家都在說台灣教育出了問題!
看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芬蘭經驗如何解決教育問題!
當我們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芬蘭的成功將給我們全新的啟示!

芬蘭教改30年歷程全紀錄.第一手資料分析報導
探究芬蘭的國家政策、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的脈絡,重新思考當前教改的目的與方法!享譽全球教育大師、芬蘭教育改革家帕思.薩爾博格 Pasi Sahlberg研究報導,美國亞馬遜五顆星評價!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芬蘭不但是國際教育機構評比的常勝軍,世界各大媒體、教育專家也紛紛對芬蘭的教育成就表達肯定。當大家都在說芬蘭教育好:芬蘭的孩子學習不為了競爭,而在同儕間彼此平等互助的關係中學習。芬蘭的老師以評語代替評分,以輔導代替教導。然而,什麼樣的教育體系能成就如此教學方法?芬蘭又是如何的成功改革教育體系,讓一個北方小國成為各地教育當局群起效法的對象?

愈長愈好?義務教育的目的迷思--關鍵在培養學生基礎學力,提高繼續學習意願!芬蘭政策重視平等,希望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義務教育,並在完成義務教育後,出於個人選擇而參與普通或是技職體系教育。

愈高愈好?升學率的迷思--關鍵在完成學業率,輔導學生把握當下學習!
芬蘭學校不看升學率,只看畢業率。學校的畢業率將影響學校爭取補助的機會,促使學校積極幫助學生完成學業,減少中輟生。

企業怨嘆大學生?職場排擠研究生?--關鍵在技職教育改革!
芬蘭教育體系保持普通、技職教育體系間的流通性,平衡發展「普遍知識與技能」以及「各種技職技能」。採綜合評量方式、WORKSHOP教學。在學生接受的訓練中,職場實習至少佔六分之一,學校、雇主、勞工,將合作針對學生進行績效評估。

一綱好幾本?學習沒效率?--關鍵在教師領導教學,模組化課程不讓教學受限班別!

教師負責課程準備、規畫以及執行,教師嫻熟學科知識,鑽研教學方法替每個學生量身訂做合適的教學法及評量法。模組化課程教育更不以級別、年齡限制學生學習路徑。

學校忙評鑑?教師苦流浪?--關鍵在師資培訓任用制度
在芬蘭教育是最頂尖的工作。唯有讓優秀人才願意獻身教育事業,並建構良好的師資訓練系統,才能讓教師受社會信任,創造師生互信且互動良好的教學環境。而教學品質無法量化評估,追求數據導向的教育改革,無法增加教學質效。芬蘭透過教師群合作、校內社群檢討,達到改善教育品質目的。

全書以第一手資料全面性記錄芬蘭過去30年來的教改歷程,探討芬蘭如何打造世界級的教育體系。作者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分析芬蘭教改政策,點出芬蘭教育如何不同於歐美其他工業化國家。芬蘭教育不靠標準化測驗,建立競爭淘汰機制來教育學生。芬蘭重視師資的培育,充分將「教學」工作專業化,並授權教師主導課程和領導學校,同時增進學生、教師、學校,以及家長間的互信關係。
  
本書詳盡的點出教育改革的複雜性,不但牽涉國家政策、經濟發展,還必須考量歷史文化背景。而芬蘭的教改成功,正好讓全球教育學者們重新思考教改的目的與方法。

推薦序
教改,百年樹人也可能一夕毀人張啟楷

教育,應該是件讓學子享受快樂、畢業學能所用的百年樹人大業,但近年來,很多朋友焦慮的問:怎麼孩子上學不快樂?大學畢業以後背了一身債?只能領22K,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最近,更多焦慮的家長問:十二年國教到底要怎樣改?幾位長輩憂心忡忡的說,政府不能謀定而後動?把所有配套都做好、和民眾溝通、說明清楚再推動,「政府真的不知道家長和學生有多擔心?不知道一個不成熟的政策可能毀掉一代的人﹗」

很多人都注意到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人才培育和經濟發展脫軌,政府投入大量預算在高等教育,但不僅沒有促進經濟發展,提昇國家競爭力,甚至驚人的高學歷失業者還需要政府增列預算研擬社會救濟措施。但問題真的只是教育的供需失調?或者還有更深層的病灶,例如高學歷者的國際競爭力在亞洲有每況愈下的趨勢。

解嚴前,政府在教育的投資已是正成長,但這十多年來卻沒有回饋到國家發展,教育投資沒有帶來社會的精進卓越,更可怕的是,國民教育這條基本需求的底線也在潰滅中。國民教育要延長到十二年帶來反精英化高中的爭議,不少人擔心免試入學帶來的齊頭平等並沒有讓孩子適性發展,反而是透過課綱讓學生一體平庸化。在精英學校是否該被消滅的爭議背後,其實潛藏的是另一個更大的危機:未來私校是否成了精英高中的替代品?想裁培精英的父母必然花更多錢把孩子送到私校這個人為的贏者圈,那麼來自一般收入的家庭的學生不會有階級恐慌嗎?

台灣的教育改革起步甚晚,解嚴多年後才見行動,而且國民教育部分是由政府主導,廿多年來民間多半關心考試引導升學問題如何解決,但無論考試技術、選生途徑如何改善設計,都還只是在技術層面上打轉。真正的問題始終沒有被重視:究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來成就整體的未來?

這個問題不是一個老師、校長或教育部長可以決定答案,解答的方法更需要舉國力量的共識支持。現在的老師被教育部課綱侷限,自主性低連帶影響到職業自尊,教育者的成就來自學生的升學率而非實際的學習成果,甚至教育官僚化,中央地方教育官員對學校人事經費乃至評鑑的非專業介入,已是社會習以為常的現象。而師生、學校家長之間信任度低落,校園形同社會修羅場,升學就業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不認同或跟不上的人很自然被排擠在外,有教無類似乎淪為一個神主牌位。我國無論是義務教育或高等教育,就學率在亞洲都是名列前茅,但中小學教育裡被提前放棄的學生、高中職乃至大學裡混文憑的學生也不少,這是今天台灣學校林立但人力素質滑落的關鍵。

帕思.薩爾博格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教know how 的書,事實上教育這件事涉及國家的文化背景、民族性、政治及經濟發展條件,不可能複製成功的經驗。不過芬蘭的故事足以提醒正在谷底的台灣反省很多事:

  平等教育理念的落實:芬蘭有高品質的九年綜合基礎學校制。
  台灣教育的平等是千人一面的制式平等還是尊重個別差異的機會平等?
  少教即是多學:芬蘭人省去考試測驗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探索知識。
  為什麼台灣中小學不考試就無法評量學習成果?
  不評鑑!不考核!捨棄市場化的教育體制:追求數據導向的教育改革,將扼殺教學環境的創意。
  芬蘭的師資受到嚴格的篩選及認證,每位教師都被充分授權,主導課程大綱、教授方法,以及學校改革和社區營造。不評比、不評鑑,而是靠教師群間相互合作和校內社群的檢討,達到改善教育品質目的。
  
台灣的教育官僚系統乃至家長可以尊重並信任教師的主導權嗎?台灣的老師有足夠的職業素養和企圖心嗎?好的老師,才有好的教育:芬蘭強化各學科系所和教育系所間的合作關係,讓教學和學科知識做更緊密的結合。每個教師同時也身兼研究員的身分,必須做好課程準備、規劃以及執行的工作。台灣社會對於「好老師」的定義是否該有更專業的標準?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地學習,不適任教師的退場機制在那裡?

後期中等教育的改革--平衡知識教育與技職訓練
為了能夠配合中學教育體制的變遷,並回應知識社會的勞力市場需求,芬蘭技職教改首重平衡發展學生「普遍知識與技能」以及「各種技職合格資格所需的專業競爭力」。學生接收的訓練中,必須至少有六分之一屬於職場實習訓練(on-the-job learning),學校、雇主、勞工,將會合作針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一同進行績效評估。

台灣技職教育除了是廉價勞動力供應中心,是否可以成為因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訓練基地,將人力與產業以合理條件確實連結?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學目標:你是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本領,比你記住多少知識重要。鼓勵學生勇於創新,並承擔風險。

教改不會只是教改,看到芬蘭的經驗,我相信在追尋眾所認同、最適合台灣永續發展的教育體制的過程中,我們和下一代同時也會找到這個國家重新登上高峰的道路。但請所有負責推動教改的人,上從總統、部長到最基層的科員,一定要傾聽各界的聲音,特別是家長和學生們的憂心,因為,教改,百年樹人,但也可能一夕毀掉一代的人。


以上摘自《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