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幸福的征途:人為什麼不快樂,又如何能快樂?羅素的思索與解答



人的基本快樂很簡單,簡單到複雜的人無法承認他們缺乏簡單的快樂。幸福不是被否決的基本人權,能經由個人的思考和努力而獲得。暢銷近百年的自我成長學習書,二十世紀最偉大思想家羅素經典之作。用一生衝撞出的真理,給活在當下卻不自在快樂者的當頭棒喝。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身陷自我封閉的牢籠,而恐懼、嫉妒、罪惡感、自戀、自憐追求刺激、害怕輿論與迫害妄想,正是構築這道與世對立之牆的元凶。在追求人生幸福的途中,放棄的哲學有時比努力的哲學更為關鍵。不快樂沒有顯著的外在成因,更讓人感到難以忍受、無路可逃。我相信,大部分的不快樂是因為錯誤的世界觀、倫理觀、或是生活習慣,破壞了對事物與生俱來的熱情和胃口,而這些事物正是人類和動物所仰賴得到快樂的泉源。以上問題都可在個人能力範圍內解決,此書提供可改變的建議,讓普羅大眾得以成就快樂。

我並非生來就快樂。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聖詩如此說道:「對這世界了無眷戀,我扛著罪惡的枷鎖。」五歲的時候,我這樣想著,如果我可以活到七十歲,那麼截至目前為止,我只走了此生的十四分之一。對於眼前漫長無趣的人生路,我幾乎無法再承受下去。青少年時,我恨極生命,經常在自殺的念頭上徘徊,要不是想要多學些數學的念頭阻擋著,我早就輕生了。

現在的我,恰恰相反,非常享受人生,而且一年比一年更享受。一方面是因為我發現什麼是我最想要的,而逐漸在該方向上有所獲得;另一方面,則是我成功地放棄某些想要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減少了對自我的陷溺。就像所有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有對自身的罪惡、愚蠢、短處反覆反省的習慣。我認為我自己是個悲慘的人。逐漸地,我學著忽視自我和自我的偏差,把注意力轉移到外界:世界的現況、多樣的知識、我喜歡的人等等。

的確,外在的興趣,可能帶給我不同的痛苦:世界陷入戰火、知識難以獲得、朋友逝去。但是這些痛苦不像自我嫌惡,可以摧毀生命的本質;外在的興趣,會促進行動,徹底防範因無聊造成的空虛。相反地,對自我的興趣,則無法啟發任何積極的行動。它也許會培養你寫日記的習慣,對自我心理的解析,或讓你遁入空門。但一個修行人是無法得到快樂的,除非修道處的日課終於讓他忘記心靈;但他也可以做個清道夫,那麼他想從宗教中得到的快樂,也可以從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得到。對那些自我陷溺太深的不幸人們,外在的規律是他們得到快樂的唯一途徑。--羅素

這本一九三年初版的書,比近代對自我成長書籍的熱潮早了近一世紀。這本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所撰寫的經典小品,無疑是對裝模作樣的年輕人的當頭棒喝。羅素不相信自我感覺良好的老生常談、保持正面積極、或是在七天內改變生命。對他而言,幸福並不是一個被某些人否決的基本人權,讓我們可以去怪罪他們;幸福只能經由個人的思考和努力以獲得。但對於那些願意付出努力的人,這本經典書籍即可能是他們人生最大問題的答案。羅素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從不快樂的成因、到可以達成最終堅定的「幸福人」所牽涉的個人選擇、妥協和犧牲。


以上摘自《幸福的征途:人為什麼不快樂,又如何能快樂?羅素的思索與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