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超譯尼采II》成為你的存有



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當外在的世界越變愈強大,人的自覺就愈來愈渺小。於是尼采說:其實我們擁有很多東西。不,應該堅信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只是從來沒有意識過自己身上究竟擁有什麼。

試著想像自己身上的一切全被奪走吧!錢財、家與土地、親戚好友、頭銜、工作、名聲、年輕、健康,一切的一切全被奪走。這麼一來,還剩下什麼呢?剩下的是沒有人能夠奪走,只屬於自己的東西,感性、能力、熱情、希望,還有很多很多。

明明什麼都沒了,卻覺得更豐富,不是嗎?這就是今後你應該好好耕種的肥沃土壤--尼采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條除了你以外,別人無法走的路。你經歷過你的人生嗎?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經歷?你選擇了它?或者讓它選擇了你?喜愛它?或是悔不當初?不要讓生活控制你,否則,到頭來,在四十歲的時候,會感到你不曾真正地活過。土壤越豐富,耕耘的失敗,就越不可原諒。

因此,年輕人啊!你渴求成功的人生嗎?渴求身分地位嗎?那你能做的就只有--挑戰、挑戰、不斷挑戰。有了像尼采一樣的高度,你的價值自己決定,那將是完整的自由。真理是經由疑惑與懷疑而得,不是透過天真的祈求而已。神聖的不是真理,而是人對他本身真理的追求,能夠有比自我探究更為神聖的行動嗎?成為你的存有。沒有了真理,人又如何發現他是誰,又如何能發現他是什麼呢?真正的抉擇、完整的抉擇,只能在真理的光芒下綻放。別無他法。而每個人都必須決定,他可以承受多少的真理。

前言
白取春彥
前作《超譯尼采》的主題為「自尊」、「享受人生的歡愉」以及「超越克服自我」。《超譯尼采II》的主題則是「創造人生」、「接受苦難」與「追求崇高意志」。所謂「創造人生」,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也許不少現代人認為就算不刻意創造,一天也會自動流逝。

每天走同一條路,去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完成一成不變的工作,相信不少人都是過著這般重複的循環人生吧!沒有任何懷疑,迴避可能遭遇的風險,不想擔負任何重責大任,只求過著平凡安定的人生就很滿足了……但真是如此嗎?現實中真的存在著如此備受呵護的人生嗎?就算有,也只是幾個小時的錯覺罷了。

一如我們所知,現實中的人生一點都不安穩。人生是流動的,不但會搖晃、不安穩,還有讓人起起伏伏的波浪。心情尚且會影響一個人的食慾,更何況是生活與人生。尼采捕捉到這股不安穩,並稱其為生存的本質,然後置換成比較積極的字眼,那就是德文的「Werden」。

這字眼通常用於形容人事物如何改變、轉換、成長、改變態度等意思,在與尼采相關的翻譯著作裡,通常會將這字眼翻譯成「生成」。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天天的生成,無論是努力、頹廢、創造、懈怠、退化、獲得、喪失、愛、捨棄、培育、扼殺……即便停滯也不可能漫不經心地持續著,因為人生是流動的,這就是現實人生。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憑藉自己的決斷,朝向自己的目標,積極創造自己的每一天,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不斷地創造自己。因為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細胞在沉默時依舊持續著生與死的創造。所謂「接受苦難」,如同字面意思,就是接受人生的苦難。只要還活著,苦難就不是災害,也不是懲罰,而是人生在世一定會伴隨而來的東西,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接受這種必然的到來。

當你接受苦難,設法克服時,自身就會改變。「脫離」過往的自己,四周風景就會變得不一樣,看待事物的觀點也會變得不一樣,甚至連感觸也不同。因為你透過生成的一個過程,蛻變出全新的自己。當我們想要創造什麼,完成什麼,一定會遇到苦難與阻礙。若不設法克服這些苦難和阻礙,便無法創造出任何東西,好比世上沒有一位天才沒經歷過苦難的磨練。苦難培育一個人,激發生存的勇氣。苦難是想活得強大之人在生成過程中必得的恩惠。

所謂「追求崇高意志」,就是竭盡心力,發揮自身能力的意志。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為了自己,盡情揮灑心中的孤傲與積極心。若一心企求更多,只是為了滿足世俗貪念,自甘墮落的話,那麼追求崇高意志便成了一顆遙遠彼方的冷星。

在生成的過程中是否追求更高遠的目標,端看個人選擇。若不想追求任何目標,便只能隨波逐流,不斷被世俗的濁流翻弄;若追求安逸的話,結果就是墮落,步入衰敗一途。只想永遠留在曖昧的緩衝地帶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如前述,現實人生是不斷流動、生成的,本來就沒有什麼緩衝地帶。要是不做出任何決斷,便只能隨波逐流。

此外,追求崇高的意志必須要有攀登崇山峻嶺的決心與努力,種種的苦難除了促使自我成長,也能讓你得到更多快樂。這般快樂除了肯定人生的價值,也肯定這世界發生的所有事與存在,尼采稱此為「神聖的肯定」。尼采並非總是以批判性的思維看待任何事,在其著作中不時可窺見他那纖細的感受性。

在此引用幾則已出版的相關尼采著作(《生成的無辜》原佑吉澤傳三郎翻譯)中的譯文。
「抱著虔敬之心與飢餓的同時,讓我醒來的是村塔正午的鐘響。」
「猶如假日時照在小鎮小路上的陽光般,睡個好覺便覺滿足。」
「那是冬末春初,白雪融化時,深谷的蒼白顏色。」
「我們的溫和風土就是得到清福與充實,陽光普照的閒適十月天。」
「漫步林中溪畔時,迴盪在我們念頭中的旋律,聽起來就像是諸多強勁有力的震動聲。」

尼采每天都會從租屋處走到附近一間飯店餐廳用午餐,用完餐後再散步至傍晚,這些文句就是那時殘留在他心中的風景。根據當時人們留下的書簡與紀錄,尼采是個很溫和的人,說話不疾不徐,舉止有禮。但相較於世人對他的印象,另一方面的他有顆潔癖的心,懷抱著決然與熱情,凝望著遠處的山峰。


以上摘自《超譯尼采II》《當尼采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