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帝芬‧山普在《領導人的逆思考》中說到:領導是影響一群人去追求一種他們不曾想像過的生活,讓人願意走向自己一個人時不會選擇的新方向。缺乏領導人告訴我們該往哪邊走,一般人就只能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隨波逐流。同樣地,缺乏自我領導的能力,我們就只能讓潮流推著我們前進,而非引領潮流。
青春是你從生命那裡贏來的東西。當你年輕時,你其實又老又笨。年少時我們屈從於同儕、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所以迷失了自己。我們迷失在人群中,對自己的關懷比不上建立人際關係和應對進退來得重要,我們因此失去了創造力。因為創造力是很個人的,而不是從眾的。
路易斯‧布紐爾在60~80歲間拍出此生最偉大的電影;魯賓斯坦80歲成為鋼琴天才,能完全依照貝多芬和蕭邦的原意敲下每個音符;畢卡索80歲畫出一生最富情調與充滿感情的作品。這些人努力賺得了青春,花了80年才變年輕。由於他們已經能對自己的內在與外在環境泰然自若,恢復了自身的創造力,所以心智能夠繼續成長、精神則能夠返老還童。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特質和天賦,單一的價值觀與生涯發展藍圖無法套用在每個人身上。我們是自己的構成原料,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組成元素,並知道要把自己做成什麼樣子之後,才能開始生活。儘管會受到眾人或事件無意的阻撓,我們還是得做下去。
有種緊張的關係隱藏在我們所處的文化中:一方面,我們的社會似乎以個人特質為榮,另一方面,我們卻無法容忍真正的個人特質。我們想將個人特質變得像是從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終其一生在探討「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的平衡,其實也就是追求「歸屬感」與「獨特性」之間的平衡,我們都需要融入群體與文化,但也都想要展現自己的獨特性。一個領導人得當個高明的傾聽者和優秀的探險家,他可以盡可能吸收社會文化所傳遞的各種事物與價值觀,卻又有能力不照單全收。
1938年的某一天,班尼斯的國小老師席樂女士指派了一個讓他很不安的功課,她要全班同學上台報告自己最愛的嗜好。班尼斯覺得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嗜好,他不像其他男同學,他的運動不行也就算了,甚至連飛機模型都不會組。在驚慌失措之際,班尼斯突然靈感湧現,有主意了。
報告當天同學一個個上台,有人說他喜歡下棋並展現驚人的棋藝,有人喜歡集郵,其他人提到的多半也是青少年最感興趣的一些活動。輪到班尼斯上台了,他帶著家裡的鞋盒,把裡面的東西一樣一樣拿出來,然後跟同學說,他最擅長的活動,就是替全家人把鞋子擦亮。
就在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看起來有點狐疑又有點敬畏,讓班尼斯分不清楚他們的表情究竟是什麼意思的同時,他開始展現他那非凡的技能,嫻熟的擦起鞋來。班尼斯的手法靈活俐落,技驚當場!
就連展現「自己的興趣」,我們都會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羞恥與不安,更不用說依照自己的特質和天賦去生活與工作。然而正如班尼斯的故事所揭示的,當我們能對抗從眾、展現真實的自我時,散發出來的光芒將會是多麼耀眼奪目。擺脫時代潮流的束縛、認清自己的特質並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充份展現自我。也唯有如此才能帶領自己與他人,去追求一種自己不曾想像過的生活,走向一般人不會選擇的新方向。
成為領導者,就是成為你自己。如何「展現自我」是領導力的構成要素。領導者不是為了領導而領導,而是為了充分展現自我而領導。他們沒興趣控制別人、向別人證明自己有多行,或者追求從眾的安全感,但是對於展現自我卻興味十足。這其中的差異非常關鍵,因為這就是現在大多數人被人家從後面驅策,而只有少數人在前頭帶隊的理由。
以上摘自周舜欽部落格、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