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事事何以成為慰藉?人之所以為人,因為,我們能在沉思默想中探索人生。
「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也是一種靈魂的狀態,可以培養一個人對世界的觀照能力。」—卡爾.霍迪(Carl Hovde),《國家雜誌》。
帶領我們關照生活、藝術、愛情、工作、建築、旅行等細微之處,張開好奇的眼,從平凡處觀察,在尋常處思索,於意想不到之中,獲得幸福。
風景不在別處,而在你的心中。閱讀狄波頓,俯拾皆是美,逃脫僵化的界線,撫慰疲憊的心靈。究竟,悲傷何以成為快樂?浪漫愛情為何弔詭?如何創造工作樂趣?怎麼面對真實自我?為什麼在機場漫步能化解沮喪或無聊?
所謂的「無聊」,意謂著空虛、無意義而心生厭煩。單純就存在主義的觀點來說,存在本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意義是人杜撰出來的。這種源於「世紀末」(Fin de siècle)的哲學思潮,自然有它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艾倫.狄波頓以慧黠輕盈的筆觸,與我們討論「無聊/閒暇」之間的意義與無意義。
循著中世紀經院哲學大師聖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啟蒙時代巨擘伏爾泰(Voltaire)、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直到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從哲學、藝術與文化的觀點切入。一針見血地剖析為何現代中產階級文明無法理解「無聊/閒暇」真正的意義與高貴的價值,在沉思默想中探索生活的觀念早已失落,也在這種倍速增長的雲端生活中,失落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精神。
翻開本書,跟著狄波頓的腳步,從一幅畫、一幢建築、一次旅行、一段感情,從每一個生活的點滴裡發現美好。在平庸的日子裡也能發現點亮心靈的感動,或無聊、或憂傷、或孤獨、或無助的時空,都變成了忘我的豐富,這就是──無聊的魅力。
以上摘自 無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