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讓馬飛起來:物聯網之父創新與思考的9種態度

為什麼「物聯網」這個偉大的創新,
  竟是來自非科技背景,大學專攻北歐文化研究、還立志成為記者的人?
  「創新」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物聯網之父凱文.艾希頓的創新之路並非一路順遂。 
  他曾經屢戰屢敗,總是處於被開除的危險,
  更無從體會眾多有關創造力的文獻中,那些靈光乍現的魔幻時刻從何而來。
  在他的創造過程中,從沒有那麼回事。
 
  直到艾希頓體悟了奇蹟並不存在,體悟了天才與創新無關之後,才有了今天的「物聯網」。
 
  艾希頓要告訴所有人:「創新」,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創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才能,每個人都能擁有。
  創新沒有捷徑,沒有突如而來的神奇時刻。
  創新絕非來自天才的靈光乍現,只來自平凡人如你我的實作與積累。
 
  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社會的「隱性課程」——服從比創新更受歡迎。於是,我們習慣趨同,顧慮提出異議,並將對創新的嚮往轉化成種種迷思:需要靈感、天分,相信有某種訣竅;以及對成功的不當認識:只看到結果,而忽略創造者在過程中遭遇的挫折與堅持的勇氣。
 
  在《如何讓馬飛起來》這本書中,艾希頓將帶領我們踏上藝術、科學、商業與發明各領域的創新之旅。我們將看到,創新是一步步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再發現、再解決⋯⋯如此反覆,沒有神奇的「啊哈!時刻」,也無法單靠腦力激盪就想不勞而獲。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像導演伍迪.艾倫,把熱情當成創新的唯一動力;像《南方四賤客》的創作者派克與史東,保持不輕易妥協的孩子氣;像二戰時期設計出第一架噴射戰鬥機的「臭鼬工廠」,建立一個真正歡迎創新、接納不同意見的團隊。
 
  我們或許不會寫交響樂或發明科學原理,但每個人身上都有「創新」的才能;而天賦,不應該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