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快樂,從心開始》勇氣是應變的開始


把不幸的災禍變成幸運的契機,是一種難得的天賦才能。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被公認是社會的「適存者」,他們的力量來自彈性或勇氣。培根引用禁欲學派哲學家辛尼卡的話指出:『人在得意時表現出的種種優點令人羨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現出的種種優點,卻更令人佩服。』

一般人特別重視勇氣,當然是有原因的。所有美德當中,首推把困境轉變為樂趣盎然挑戰的能力,而這也最有用,在求生時最不可或缺,且最有可能改善生活品質。能欣賞別人所具有的這種能力,代表我們已對這種人付出注意力,必要時,我們極有可能效法他們。因此,佩服有勇氣的人本身就是一種優點,會這麼做的人已經為災禍的來臨,作了最好的準備。

自我的完整取決於把中立或破壞性事件,轉變為對自己有利的能力。如果被開除是找一份更符合個人志趣工作的機會,那被開除就不是什麼壞事,更是一件好事。一個人一生中好運連連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每個願望都實現的可能性可說是等於零。

所有人早晚都必須面對與目標相違的情況:失望、罹患重病、財務困境,還有不可避免的死亡。這些事都會產生消極的回饋,造成心靈的脫序。如果受到嚴重的心靈創傷,一個人可能就無法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標上,自我就此失去控制力。

一般人面對壓力的反應,可分成積極、消極兩大類。研究哈佛大學畢業生的生活狀況達三十年之久的心理學家喬治.維蘭特,把積極的反應稱為「成熟型防衛」或「轉換型適應」,而消極反應稱為「神經過敏型防衛」或「退化型適應」。

為什麼有些人的力量被壓力削弱,有些人卻變得更堅強?就看這個人是否懂得如何把無助的狀況,轉變成新的心流活動,並加以控制的人,會為自己找樂趣,在考驗中鍛練得更堅強。這樣的轉變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一、不自覺的自我肯定:
深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用受控於環境,而是致力尋求一種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途徑,而且一點也不自我中心。抱持這種態度的人,不把環境視為敵人,也不堅持自己的目標和企圖心必須在一切事物之上。要達到這樣的自信,一個人要對自我、自己的處境、自己在環境中的地位,都有相當的信心。如同一名優秀的飛行員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技巧、對飛機有信心,也知道萬一遇到颶風或機翼結冰,該如何應付。

二、注意力集中於外界:
注意力向內集中時,精神能量都被自我的關注與欲望吸收,很難再去觀察周遭環境。懂得如何把壓力轉換成充滿樂趣的挑戰的人,很少會想到自己,他們不會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滿足自己的需求上,或為受社會制約的欲望煩惱。相反的,他們的注意力隨時保持警覺,不斷在處理來自周遭環境的資訊。注意焦點仍由個人的目標決定,但猶需保持開放,隨時注意外界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儘管這些變化不見得跟他想達到的目標直接相關。開放的態度使一個人客觀,能夠注意到變通的可能性。

三、找尋新出路:
一種是把注意力放在阻撓我們達成目標的障礙,比較直接但較少成功。另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於其他部份,探討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目標,尋求不同的解決之道,迂迴的方式但較容易成功。

人生各種狀況都可能成為成長的契機。發掘人生新目標的過程,在很多方面,都跟藝術家創造一件藝術品的歷程頗為相似。傳統藝術家開始往畫布上顏料時,已經知道自己要畫什麼,他會堅持自己的構想,直到完工為止;但一位原創藝術家一開始只有很強烈的感受,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他會隨著畫面上興之所至的色彩與圖形,修正構圖,最後完工的作品可能和先前構想截然不同。如果藝往家服膺內心的感覺,了解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麼,對畫布呈現的一切付出的注意力,就一定會完成一幅好畫。另一方面,如果堅持原先的構圖,對眼前次第呈現的其他可能性置之不理,畫出來的是幅平庸之作。

除非我們能像密切注意畫布上變化的畫家一般,對周遭一切付出關心,根據事物直接給我們的感覺加以評估,不受成見拘囿,否則人生就不可能察覺其他的可能性。



以上摘自《快樂,從心開始》,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