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究竟是甚麼?我們要如何追求才能獲得它?當獲得幸福時,又要如何維持,不讓幸福感消失或消退?特別是在動盪與困難的時刻,又該如何保有幸福感?每個人在不同的地方遇見幸福。幸福出現在目標達成或一個案子完成之後;幸福出現在刺激感與無聊感消失之後;當你經過一個轉角發現陽光灑落在房間,幸福與寧靜的喜悅就此而生。
幸福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目標,是一條通往優質生活的道路。負面的情緒會使人變得狹窄,但美好的感受能擴展人生的可能性。幸福,就是活力。只要建立了正確的態度,大腦就能學到幸福之道,經常為我們製造出幸福感。幸福很獨特,因為我們不想用任何東西來交換它!衡量幸福不只是GDP,找出活得好、過得快樂的理由,人人都有機會幸福一輩子。
.加薪引起的幸福感大約持續一年,而升職引起的幸福感則可持續至少五年。
.窮人比較重視友誼帶來的幸福感,而富人比較在乎工作與健康。
.失業引起的不幸福感,遠超過通貨膨脹或收入短少的效果。
.富裕的美國人與丹麥人同樣快樂,但貧窮的丹麥人卻比貧窮的美國人更快樂。
.幸福的轉捩點是45~50歲,過了這個時間點,只要健康及伴侶關係穩定,幸福感就會隨著年齡而增長。
你相信嗎?他們覺得很幸福!
.醫療落後的肯亞人民,對他們的醫療照護系統的滿意度和美國的受訪者一樣高。
.宗教信仰強烈的地區,平均來說比較容易感到幸福。
.肥胖的人不幸福,但當身邊有更多肥胖者時,他們就沒有這麼不幸福了。
.貪污所帶來的不幸福感,亞洲國家的人民並不如歐美國家強烈。
.在犯罪率、腐敗以及貧窮程度嚴重的阿富汗,當地人民的幸福程度比世界平均值還高。
幸福研究是一門融合經濟學與心理學的新科學,讓「幸福」不再只是抽象的哲學討論,英國、法國、巴西及台灣政府已經引進幸福指標,納入衡量國家進步的基準,美國政府很可能起而效尤。但要以「幸福」作為指標,衡量一國福祉仍是相對新穎的作法,說到底,幸福是比收入更形複雜的概念。
★產生幸福感的條件與遺傳有關。但天生不容易快樂起來的人,可以學著在腦部設定快樂程式。
★性與愛情是兩種能帶來極致幸福感的活動。
★人腦天生喜新厭舊,所以外遇和變換性愛對象是人的天性。
★學習新事物會引發幸福感。但大腦很容易習慣新事物,一旦習慣,就會僵在不快樂的狀態中。
★長久的不快樂是因為大腦學了太久的負面情緒。不幸福的人是因為他不願意學習幸福。
★赤貧的人很難覺得幸福,但富裕並不會讓人幸福多少。
★民主社會裡的平均幸福度高於專制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比自掃門前雪更幸福。
幸福應該是指生活上享有最大愉悅和滿足?還是過著富有意義或目標的人生?當一天微笑幾次成為評判幸不幸福的指標之一,那麼生活在貧困、暴力威脅之下仍笑得出來,也算幸福嗎?如果有錢就是幸福,為何有快樂小農夫與悲慘大富翁的對比?在不同的國家之間,人民對幸福的認知有何差異?衡量幸福是否有一致性的決定因素或標準?
《幸福經濟學》不僅從生活現象探討幸福,並以質量並重的科學研究,完整論述了什麼使人痛苦、什麼使人幸福,並揭示尚待解決的問題,更引導我們深入思考要更看重「機會」還是「結果」、要更重視「成就」還是「過程」,包括應該比較在乎現今人民的幸福,還是多考慮後代子孫;政策應該聚焦在減少貧窮的悲慘局面上,還是注重提升已經相對幸福者的福祉水準.
擁有幸福的方法就是去感受幸福。
泰戈爾有詩讚嘆:
「過了許多年 / 花了許多錢
行過許多國家 / 看過高山 / 海洋
唯獨不見 / 閃閃發亮的露珠 / 就在我門前草地上」
用不同的觀點來看自己的世界,重新檢視周遭太熟悉以至於視而不見的事物。學習新事物的樂趣和從熟悉事物中得到快樂不是對立的。任何一種嗜好都能增進生活樂趣,培養閱讀的嗜好更是一舉多得。每一份新獲取的知識都會推開通往新發現的大門。人們一旦踏上一趟要持繼一輩子的學習旅程,在這趟旅程裡,每一個快樂都將帶來下一次的快樂。
幸福,是一種態度。
認識幸福的人,學習幸福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的現場,就在腦袋裡。
以上摘自《幸福經濟學》《不斷幸福論》、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