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儒家致富智慧


坦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創辦者,羅素.康威爾(Russell Conwell)的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波斯有個很富有的農場主,他離開家鄉四處追尋更多財富,想找到傳說中的鑽石礦,但他找了一輩子,卻始終一無所獲。最後,他老了,離鄉背井的他不但一貧如洗,而且鬱悶不樂。多年的挫折沮喪戕害著他的身心,老人投海自盡了。於此同時,農場的新主人在那片遼闊的土地巡視時,看到一條小溪裡有什麼東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亮晃晃的。那是顆很大的鑽石。原來,那片土地,就是傳說中的戈爾孔達鑽石礦。

若農人當初若先從自家後院開挖,也會發現鑽石,但他卻離家遠尋。他原有大好機會能找到自己的《鑽石田》(Acres of Diamonds),但卻錯失了。故事的啟示是,遍尋成功千百度,原來機會就在自己身上。康威爾說得巧妙:「鑽石田不在深山遠洋;只要你有心挖掘,會發現它就在自家後院。」康威爾的寓言涵義再清楚不過,他所說的鑽石田就是指我們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人人都蘊藏著鑽石礦。

《後院的鑽石田》作者延用這個寓言故事,提供過往由祖先遺留下來的古老智慧並開啟現代之鑰。人類憑著努力和創造力,就足以發揮無限的可能。幾十年後,經濟學家朱利安.賽門(Julian Simon)將人類創造力和創新力這個強大的引擎冠上名號,稱之為「終極資源」(the ultimate resource)。

1992年諾貝爾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甚至將這個議題發展成完整的經濟分科,稱為「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貝克博士將人力資本定義為:我們用來製造經濟價值的整套技術和知識。經過數十年苦心研究,他發現,經濟命運其實操之在我們看待人類行為的態度上面。

在經濟學上,我們都知道,凡是能提高能力、增進績效的事物,都叫做「資本」。金錢是最容易理解的資本形式,但資本其實有無限多種。例如,土地、工廠、甚至人類都符合其定義。不過,貝克博士卻將這份定義做了進一步延伸。

他研究發現,有形資本並非資本的唯一形式。沒錯,人類是資本的一種,但在人的因素當中,包括教育、規矩、勤奮和智力等都是資本形式。試想,人們若能潛心自修、嚴守本分、勤奮工作,能在經濟層面上創造出多大的價值啊!

這項發現似乎理所當然、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在貝克博士之前,卻鮮少被人注意。行為特徵能增進人們提升績效的能力,因此顯然符合資本的定義。貝克博士寫道,這類人力資本形式更吸引人,因為人們的知識、技巧、健康或價值和土地或金錢不同,不會像財物一樣被剝奪。

整體而言,《後院的鑽石田》提出的原則綜括了華人身上特別多的人力資本形式。
1. 學習為賺錢之本。
2. 勇闖天涯。
3. 建立關係、有恩必報。
4. 降低債務、釋放資本。
5. 打好理財防衛戰。
6. 切莫高興的太早。
7. 熱愛斯土。
8. 賭風不可長。

特別是最後一項「賭風不可長」,與前幾天威力彩頭彩上看17億元,彩迷大排長龍形成強烈對比。如同加州淘金熱,許多人想碰運氣發財致富的心態。我想為何不能每天都往自己心裡淘點金,就算淘到的很少也沒關係?為什麼我沒有挖掘內在的財富,努力探索這座寶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寶山,就算不是金山、銀山,是銅山又有何干係?

畢竟我還是得走人生路,不管這條路有多麼孤僻、驚險、崎嶇,我都會滿懷愛意與敬意地走下去。無論在哪裡與眾人分道揚鑣,照著自己的方式與想法走,會看到不同的可能。人潮大量地湧入加州,彷彿那裡遍地真金,其實這種作為是與真正的財富背道而馳。當他們愈往深處尋找,便離真正的金礦愈遠,最可惜莫過於自以為順利攻項了。

以上部份摘自《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儒家致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