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你需要的不是解答, 而是自己理出答案的方法。東大×京大×麥肯錫式的「決斷思考法」,將實用的學問當作「武器」,派發給沒錢沒勢的年輕一代,讓他們擁有在社會上作戰的能力。而其中最需要優先學會的本領,就是「決策的能力」。
在沒有人生軌道可依循的社會,不能隨時因應變化,才是人生的最大風險。游梓翔(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推薦文將辯論學理應用至商業決策,有五點特別值得我們牢記:
第一,決策前必須辯論。企業必須體認辯論的目的在使決策更有品質,不應將辯論視為人際對立。瀧本哲史根據他在麥肯錫的經驗,提到西方人只要發現自己的意見是錯的,會立刻改正調整的態度,不像日本人(或亞洲人)要嘛不辯論,要嘛視辯論為侵犯挑釁。
第二,辯論後必須決策。瀧本哲史指出,很多日本人認為既然意見有正有反,無法確定標準答案,因此不作決定。但其實辯論是在找尋「現況下最佳解答」,充分辯論後便應該勇敢決斷,沒有結論各言爾志的辯論使辯論失去意義。
第三,要能和自己辯論。在和人辯論前,自己要能像棋手一樣,在內心預想對方可能的反駁和自己該如何回應。能預想對方步數的人才能選擇最佳步數。自己作決定時,「隨波逐流」或「堅定不移」都是錯誤態度,因為兩者都拒絕了辯論。當試圖做決策時,能夠認知到自己正踏入危險區域,然後放慢腳步。關鍵在於,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尋找到適切的觀點。
第四,要能和資料辯論。辯論涉及資料蒐集,蒐集時不應過度相信網路,大家都這麼說也可能大家都錯。瀧本哲史建議我們找到原始資料,不應只看誰說,還要問他為何這樣說,並且刻意蒐集與多數意見相反的看法,有時宣稱「其實這個版本才對」的意見更有價值。所要避免的是,不必要地依賴大型而有害的預測--就是這些。避開對你未來可能產生傷害的大題目:在小事情上糊塗,而不是在大事上被騙。
第五,要能和別人辯論。由於我們的思考常受慣性、盲點、迷思的影響而不夠充分,因此自己和自己辯論是不夠的,還要能與人辯論--邀請別人為我們的思想作品質檢驗。好的決策者會容忍或甚至歡迎他人的反駁,共同合作作出最佳決斷。哲學家羅素「一個人情緒高昂程度和他對事實的認識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熱」人就是這樣,距離越遠,卻認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無知,卻覺得自己知道很多;越淺薄,就越偏激...吊詭的是這些外強中乾,看起來很有自信、張牙舞爪頻上媒體的人,看起來較具說服力;但態度謙虛的人其實較有智慧。
極少數人真正願意投入擁有幸福所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好好學習,以便從根本上去改善個人的行為決策心理品質...湯瑪斯 ‧華生 (IBM 創辦人):「我們必需透過閱讀、聆聽、討論、觀察及思考來學習,我們絕不能 忽視那些學習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是沒有做到後 者 – 思考 – 因為思考對人們來說是件困難的工作… 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輕易的被解決,只要人們願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