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TOO BIG TO KNOW: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



數位革命改變了人類文明,知識的結構也已徹底改變。過去,知識經過編輯過濾,裁切成有限的內容收錄進書本中,被刪除的內容並不會被看見;如今,知識離開了紙張,不再有界限,也沒有根基。知識已經「網路化」了。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於書中清楚說明,在商業、科學、教育和政府領域裡,網路化的知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策。

白宮一反過往不公開政府資料的方式,將所有非機密文件放在Data.gov供大眾存取;美國溢油防治研究所透過網路找來根本不是石油專家的人,卻運用他對水泥的了解,成功解決了溢油問題;學術期刊《自然》自行創立網站,刊登的論文再也不受頁數限制。這些事之所以能發生,完全有賴網路的特性。

網路化的知識不僅開放而且多元,使得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與以往完全不同。這本書撼動了我們對「知識」的基本概念,讓人看見在一切交相互聯、大到無法掌握的世界裡,擺脫了紙本並自由延伸的網路化知識,如何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一、 知識過載
早在十七世紀,已有人抱怨我們現在稱為「資訊過載」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使用刪去法,將過載資訊過濾出需要的知識;而今,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

二、 喪失邊界的知識體系
為了應付過載的知識,我們為知識設立了由各種停駐點組成的體系。然而,如同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在歐巴馬的指示下,將行政機關所有非機密資料公開;這樣把大量事實公開、供人自由使用,便是拆了停駐點上的釘子,使得知識的根基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動搖,也不再有界限。

三、 知識的整體正在流逝

即便我們保有事實,保有專家,保有一切東西,但知識的整體卻正在流逝。當老舊知識媒介的限制逐漸褪去,知識在網際網路裡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四、 專業知識在雲端
戴維斯是水泥專家,溢油防治技術研究所卻在網路上找到了他,成功解決了石油專家都解決不了的溢油抽取問題。透過網際網路的特性,專業知識發揮了更大的效益,專家所形成的網路遠比專業意見的總和更聰明。

五、 網路的多元與回聲
在聲音多元的網際網路裡,意見相同的人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回聲室。美國憲法學者桑斯坦指出,網際網路將創造出更多回聲室,使得「群體極端化」並破壞民主,人民更難取得共識。然而,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六、 長篇的形式vs.網路的形式
書籍是一種非連線、非對話式的單向媒介,將思想固定在紙張上,使思想論證必須以長篇形式呈現;網路化知識則沒有形狀與固定形式,論證能以自然的長度呈現,主題隨時能交錯連結,這樣「糾混」的網路也許更能準確反映這個世界。

七、 太多科學了
十七世紀,培根將「知識」定義為建立於事實之上的理論;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正以相同的幅度重新定義科學知識。網路化的科學巨大到無法讓人知曉全貌、永遠針鋒相對,而且沒有定論,如此反而更接近科學家看待科學的方式。

八、 聰明的網路式決策
當採用舊時階級式決策方式的企業愈來愈無法與網際網路切割之時,就算決策者本身沒有清楚意識到,其決策方式也會開始具有網路的特性。網路化知識遠遠超越單一人能掌握的範圍,若要做出最有智慧的決定,必須利用網路的力量。

九、 建立知識的新架構
儘管身處知識的危機中,但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改變了知識的根本架構,也改變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網路化的知識,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以上摘自《TOO BIG TO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