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別跟情緒過不去》理情行為療法




Albert Ellis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在1955年發展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也是1960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的先驅。許多人認為他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始祖。

Ellis在一次訪問中他被問到,在死後他比較希望人們記得他的是那個層面:在心理治療的領域內,我寧願人們說我是認知及認知行為的理論家與治療者,我付出許多努力與奮鬥使認知在心理治療中被接受,也因為大部分是我努力的結果,認知終於被接受了,雖然它來得稍慢了些。

Ellis發展他的治療法,並用來處理他自己年輕時的問題。在青少年時期,面對女孩非常害羞。他強迫自己對一百位女孩子說話。藉著認知行為方法的應用,他已經克服了障礙。

情緒困擾是如何產生的?由於一個人不斷地對自己重複不合邏輯的話語產生的,如「我應該為離婚受責備」、「我是一位可憐失敗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錯誤的」、「我是個沒價值的人」、「我覺得被拒絕,那是可怕的災難」。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人們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住。」

理情行為療法的理論:「人們受到這些事情以及自己所應對的思考、感覺和行為模式困擾。」你努力地透過思考、感覺和行為,讓自己不快樂,但正因為你具有建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以選擇不困擾自己。你擁有選擇。

所有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都是因為你想要一個不切實際的保證。理情行為療法認為,你只要維持合宜的期望,不要有絕對性的「應該」、「必須」或者「一定」的想法,你就不太可能困擾自己。當你困擾自己時,總是會有過度概括化的「絕對」想法。

當你沮喪、恐懼或者憤怒時,要懷疑自己是否做一些不合理的強求。這時應該把「一定」的想法改為合宜的期望。不要把所有事情貼上「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標籤,試著用多種可能性的眼光看待事情。你的行為可能有好有壞,但行為跟你這個人(自我)好壞無關。你要學習評價行為,而不是你自己。

以上部份摘自《別跟情緒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