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的人生美好,糟糕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的人生悲慘。如果我們替周遭的人減輕了負擔,那麼我們的日子就過得很好;如果我們替這個世界帶來苦難,那就代表我們的日子過得不好。
●準則之一:【兼容並蓄篇】
美國少女凱蘿在義大利旅行時,有天與一群剛剛認識的義大利友人共進晚餐,氣氛熱烈而愉快,這點讓凱蘿非常高興,覺得自己與他們越來越親近。
凱蘿的義大利文聽力還不錯,口語表達也很棒,但這一群義大利友人都用義大利文飛快交談,凱蘿偶爾會覺得跟不上。有位名叫馬洛的義大利青年高速說了一個笑話,在座所有義大利人都笑了,凱蘿也跟著大家一起笑。
然而,她的笑聲未歇,馬洛就轉頭對著她,用英文刻薄地說:「如果妳一個字都聽不懂,為什麼妳要笑?」她的笑聲立刻降低。這件插曲發生後,有些朋友注意到凱蘿似乎變得有點沈默。對凱蘿而言,這個夜晚已經失去魅力。
我們很容易在疏忽之間,一個不小心就毀了別人的快樂時光。凱蘿到底有沒有聽懂馬洛的笑話,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馬洛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卻等於強化了凱蘿身為外人的角色。不論馬洛的意思為何,凱蘿接收到的訊息是:妳不屬於這裡,妳不受歡迎,妳不是我們的一份子。
●準則之二:【隨和篇】
在巴黎旅行的第一天,賀柏和露絲這對夫妻與其他幾位好友會合,大夥兒一起展開在歐洲渡假之旅。「參觀教堂的時候到了,」一個朋友說:「誰有興趣?」結果在場每個人都有興趣,只有賀柏不想欣賞藝術和建築物,他想要去買運動外套。
雖然露絲想跟大家一起行動,但是陪丈夫在巴黎逛逛也很重要。她建議老公:「今天要不要先跟大家一起觀光,明天我再跟你一起去購物?」不過賀柏似乎不了解,或者不在乎。不論其他人(包括他的妻子在內)今天想做什麼,他都不為所動。
上面例子中,賀柏有權做自己喜歡的事,他也沒做什麼嚴重的錯事。然而如果他在行事為人上面多一點彈性,一定會讓別人更喜歡他們。我們不必事事配合別人的喜好,因為這種行為很可笑,而且這種行為與禮貌無關。然而無論何時,除非有特別的理由,否則我們至少應該努力在自己與別人的計畫之間,做一個調和。這是禮貌對我們的要求。
●準則之三:【道歉篇】
有位老太太拄著柺杖慢慢走向店門口。迎面而來一位帶著大狗的女士,狗兒看到老太太就快速衝過去,一面狂吠。那位女士即時拉住狗,不過老太太已經嚇得跌倒。
「喔,抱歉,牠沒見過柺杖。」帶狗的那位女士說
其實,狗主人看到老婦人差點跌倒,這時只要說一句簡單的道歉就夠了(像是「抱歉,我應該把狗拉好」),而不是解釋自己的狗而沒看過柺杖(當然,更不可以用這個解釋來推卸責任)。
狗主人原本就該管好自己的狗,但是她忽略了這個事實,事實上,她反而有點像是在責怪老婦人「為什麼要拄著拐杖」。道歉是一回事,找理由開脫又是另一回事,別將兩者混為一談。在上面的例子裡,狗主人的行為正像是替自己脫罪。這種轉移焦點而不好好道歉的行為,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聽到虛偽的道歉,如:「我在電話這頭對你大吼,真的很抱歉,但是我最近壓力很大。」真正的道歉應該是:「我對著你大吼,真的很抱歉。這種事不該找任何藉口,我唯一能說的就是這種事不會再發生。」
●準則之四:【問候篇】
大約25年前,我剛從義大利到美國念研究所,渴望了解這個新世界。我每天都搭公車到加州西木區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上課,在這些搭車經驗中,體會到了我最強烈的「美國印象」。
許多乘客上車時,都向司機問早,下車時則說「謝謝」和「祝你今天愉快」,我在歐洲從沒看過這種事,因此感到非常驚訝。歐洲人才不會注意公車司機。先前我住在米蘭的時候,我覺得公車司機和公車是一樣的,都是毫無個人特徵的機械零件。不過,因為同車乘客們都向司機打招呼,我才真正開始體會到,公車司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我們承認別人存在、問候別人的最基本方式,就是一句簡單的「哈囉」或是「早安」。問候就是最基本、卻十分有意義的尊敬,代表我們把對方當成有血有肉的人看待。打招呼不只是把別人放在眼裡、承認別人存在,同時我們也讓別人感到自在,並且祝福他們安好。藉由問候別人,我們其實在宣告:我沒有惡意,我關心你們是否健康快樂。我們向別人打招呼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邀請別人使用同樣友善的態度來對待我們。
●準則之五:【聆聽篇】
有一位同事打電話告訴我,她剛從佛羅里達州度假回來。不料,我不但沒有問她假期是否愉快,反而立刻把我對佛羅里達的感覺告訴她,並且緊接著馬上談起我自己每次去佛羅里達都喜歡做些什麼。最後我還說了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我兩年前才去過佛羅里達,去年冬天沒去,希望今年冬天能再去一趟。
這段對話的結果是:我自顧自的愚蠢漫談,完全蓋過了我同事的體驗和感受。
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聆聽別人說話?因為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而不注意別人。我們這樣做的原因一方面是自戀,但往往更牽扯到權力遊戲:主導對話,讓我們覺得自己彷彿控制了說話對象。
以上摘自《生命就當這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