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



埃及文裡有兩個字都可以翻譯成「拖延」:其一是指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衝動從而節省精力的「有益習慣」;另一個是懶得完成生存所需任務的「有害習慣」。由此可知,拖延可以有益處也可以有害處。

例如前南加州大學校長史帝芬‧山普(Steven B. Sample)在《領導人的逆思考》中,一反決策者應果斷明快的傳統形象,建議領導者應善用「藝術性拖延」,蒐集更多資料以提高決策品質,也就是「可以在合理情況下留到明天做的決定,絕不今天做」。這便是一種「有益處的拖延」。


巴菲特常用站上棒球打擊區來比喻股票的操作:「你永遠不必揮棒。只要站在打擊板上,面對投手丟過來47美元的通用汽車股票,39美元的美國鋼鐵股票,沒有人會喊三振出局,也無所謂處罰,頂多就是錯失機會而已。整天就等待喜歡的球出現,然後當外野手打瞌睡,就站上去打擊。



行動本身不會讓我們賺錢,做對了才有賞。至於要等待多久,那可沒有期限。」巴菲特並不拖延成性的人,他總是在研讀財務報表與資料。但是他盡可能延遲做決策,運用等待的技術,為下一次大交易做好準備。

小史到印度拜訪好友小艾,一路上買了很多紀念品和衣服。返程通關時發現,他的行李超重了。於是小史留下一個紙箱請小艾幫忙寄回美國就飛回家了。然而,小艾並沒有馬上去寄箱子,當天沒寄,隔天沒寄,這一拖竟然拖了八個月。這位小艾,竟是贏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

多數人必定同意,拖拖拉拉並不是什麼值得嘉許的行為。我們總是拖延無聊、沒意義或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舉凡強迫性質、過度簡單、制式化、枯燥瑣碎、無明確目的、不符合或違反自身價值觀的任務,最容易被我們拖延。延遲是生活的常態,只要延遲得恰到好處,在做決定前等待一段時間,盡可能蒐集最多資訊,便是好的延遲。

作者帕特諾伊教授訪問了百餘位專家,深入研究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法律、金融、生理等領域的實驗成果,為我們揭開時間與延遲決策的謎團:
  。心臟在亳秒間的反應如何影響大腦的決策?
  。溫布頓冠軍回發球的準備方式跟個人決策有關係?
  。政治人物爆發出軌醜聞,何時該道歉?
  。東京證交所的午休規定會改變交易員的交易策略?
  。影片中閃過速食的標誌如何干擾人們的美感體驗?
  。第一次約會只能共進午餐?
  。美式足球教練和海軍艦長為何做出離譜的決定?

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中,帕特諾伊教授發現好決策有獨特的發展流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讓心智處理資訊。不論是分秒間必須做出的判斷,或是不急著決定的事,放慢回應同時管理延遲,幾乎都能替生活帶來更好的結果。
  
最成功的企業主、消防隊長、公眾演說家、喜劇演員和運動員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往往是因為他們懂得何時叫暫停,給自己空間和時間思考。一旦對做決定應該花多少時間有概念,並掌握等待的技術,延遲就不再是壞事,反而可以避免直覺誤判。慢慢想,等到最後關頭再做決定,才能做出最好的抉擇!
  
假使有1小時的決策時間,就該在第59分鐘再回應;
如果有1年的時間,就等到第364天;
即使只有1秒鐘,還是要盡量拖延,連1毫秒都要計較。


以上部份摘自《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領導人的逆思考》
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