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這樣做,大腦愈用愈聰明》開發腦潛力的8個關鍵

你希望記憶力在十年、二十年後會更增進嗎?
年齡增長對你帶來的最大恐懼是什麼?
你害怕年長後會得到失智症嗎?
過去三十年來,科學已經證實人的頭腦會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聰明,關鍵在於如何提升心智能力,讓大腦達到最高效益。要如何讓大腦在一生中一直不斷進步?

《這樣做,大腦愈用愈聰明》提出已經證實的真實證據,告訴你如何改善你的大腦,甚至你的生活。作者舉出相關領域專家、老年醫學與神經學專家的研究調查,將大腦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轉換成實用策略,協助你在任何年紀維持並增進心智能力,無論任何年紀都可以開始學習新語言、學習新技巧、創作且有創意。幫助你活化大腦,強化腦部肌肉,讓年齡與腦部同步成長。

誰是你心目中老得漂亮的榜樣?對於年紀變大時心智狀態的轉變,你抱持什麼樣的期待與態度?你預期十年或二十年後記憶力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對於變老,你的擔心、掛慮與恐懼是什麼?放棄「抗老」的想法吧。抗老是徒勞無益的。相反地,用智慧與自若的態度去懷抱「優雅地變老」的想法。 

在過去三十年間,支持「你的心智可以隨著年齡增長」的科學證據像潮水般排山倒海而來。問題很清楚地已不再是「你的心智是否會隨著年齡而增長」,而是「你要如何在變老過程中,將心智能力發揮到極致」。 

《這樣做,大腦愈用愈聰明》提出實用、有事實根據的良方,幫助你回答上列問題。你會學到一些新技巧來增進智力、創造力及專注力。而且當你知道如何讓心智隨年齡增長時,你將培養出更高的自信心及有益身心的樂觀態度。 

本書訪問了各領域的頂尖專家,包括醫師、老人學專家及神經科學家;我們也找到一些堪稱健康銀髮族典範的男性與女性,研究他們的養生之道。我們不只在科學理論及學術研究基礎上探討,我們是真的把書中建議的每件事都付諸實行。我們會引導你也這麼做,讓你的心智在你一生中一年比一年精進。 

《這樣做,大腦愈用愈聰明》提出開發腦潛力的8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逆時針思考
第二個關鍵:成為終身學習者
第三個關鍵:運動,以增進腦力
第四個關鍵:注意飲食,讓心智得到充分養分
第五個關鍵:創造有益大腦功能的環境
第六個關鍵:經營健康的人際關係 (保持性感!)
第七個關鍵:好好休息以免早早躺平
第八個關鍵:同步大腦,釋放心智

這三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對於老化最佳典範的看法有了重大改變。這個改變粉碎了我們過去關於大腦老化的所有信念。關於我們的心智能力,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了一些錯誤想法。比方說,人類的智商在五歲時就不再改變了;三十歲之後腦細胞的功能每況愈下;隨著年齡增加,我們的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無可避免地走下坡。 這些想法根據的是一九五○年代流行的科學理論,但它們只是迷思,掐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無法在後半生大大發揮潛能的危險迷思。 

你的心智能力,包括記憶在內,被設計成可以在一生中持續進步。神經科學家稱這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裡的neuro指的是神經元,而plasticity是指可改變性或可鍛性。誠如神經科學家理查.瑞斯塔(Richard Restak, MD)醫師所強調:「你的大腦是被設計成愈用愈靈光的。 

雖然有些腦細胞會隨著我們的年老而死去,但我們可以生成新的細胞。神經科學家稱這為神經新生(neurogenesis)。喬治華盛頓大學「年老、健康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吉妮.柯漢(Gene Cohen, MD, PhD)說:「我們確實可以生成新的腦細胞,雖然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被教導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你的神經細胞資產非常雄厚,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即使每天損失一千個腦細胞,你所失去的腦細胞還不及總數的百分之一呢。(當然,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你實際在使用的那百分之一!)

大腦並不像過去人們認為,是一部被分隔成一區區、功能固定且零件遲早會耗損的靜態機器。相反的,大腦是一個具有高度調適性而且是動態的器官,它能生成新的神經,並隨著我們年齡增加而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智力在平均值左右的人,可以藉由適當的訓練增高IQ,增強記憶力,並且讓心智能力在一生中愈磨愈利。

如果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我們都去做,那麼我們真的會被自己的表現嚇到下巴掉下來。──愛迪生(Thomas Edison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阿曼森-羅維列斯大腦定位中心(Ahmanson-Lovelace Brain Mapping Center)的神經科學家馬可.亞科波尼(Macro Iacoboni, MD, PhD)解釋說:「大腦的容量幾乎沒有止盡,它可以在存活的數十年間重塑自我、適應環境、擴展效能,還可以累積知識並記錄經驗。現代的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年齡增加的大腦不再是個走下坡的大腦,而是一個學習的器官,但它的極限在哪裡,目前還沒有人知道。 

韓國精神科醫師柳尚遇博士以大腦核磁共振顯影觀察 100 名富翁,發現白手起家的富翁,其大腦神經網絡遠較一般人綿密。在學歷、外型、出生序…等外在特質方面則無重大差異;但都樂於學習、樂在從事高度心智活動《為什麼他們會有錢》。學更多賺更多、藉由學習可以累積最可貴的「智慧資本」,這個簡單的概念可以讓你更上層樓:「想賺更多,你必須學更多。」

「老化不是年齡;而是一種心態」,許多人20幾歲就死了,只是80幾歲才進墳墓;反之,有在持續學習的人,縱然80幾歲,卻也有一顆年輕的心,並兼具快樂與智慧。因此,心智上的學習才是抗老秘方智慧的學習是抗老的最佳策略



摘自:《這樣做,大腦愈用愈聰明》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30歲之後,你想要多有錢?》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


薪水凍漲,怎樣才能變有錢?假設我有100萬元,該拿多少錢投資,才可以盡量多賺又不怕賠光? 分散投資,一定可以減少風險嗎? 從選股、基金到買房,完整解答你最擔心的「第一個問題」。

30歲之後,你想要多有錢?:就算完全不懂理財,這樣開始做股票、基金、買房,你一輩子有錢作者山崎元教授是日本知名的經濟評論家,在日本的大學開課講授「金錢運用法」,希望幫助年輕人和第一次投資的人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讓你不再害怕、不再無知、更不怕虧損。他認為,先想好「萬一……怎麼辦」,就是最正確的投資心態。

萬一股市突然崩盤,所有的錢血本無歸,怎麼辦?作者證明給你看,只要找出「中等美女」的股票,就算股市崩盤也不怕。

買基金的時候,萬一理財專員欺騙我的無知,怎麼辦?選購基金,你第一個要計較的是得付出哪些購買成本?報酬率,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說共同基金長期可以打敗大盤,那人絕對在騙你。

想買房,又怕房貸成為財務負擔,怎麼辦?買房未必就是投資和保障,為避免人生最大的投資失敗,作者教你計算「買價是否合理」,還有,你是否適合買房。

想投資,卻又怕風險,怎麼辦?投資之前,你能先計算出自己可以承擔多少風險嗎?學會預估「最大可能損失」的方法,你會知道「以我目前的薪水和積蓄,適合投資多少錢」而不會寢食難安。


懂得財富的運用,可說是現代生活的基礎技能之一。而且不能只靠自己賺錢,還要讓錢幫你賺錢,才有助於提升經濟狀況。基本上這個理想並沒有錯,然而在實際碰到投資問題時,若僅靠一知半解的知識,甚至是誤解,反而容易陷入險境甚至虧損。

很多理財顧問,美其名是為了提升客戶的理財能力或宣導投資教育,因此提供許多理財情報,但其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報酬。如果你真的相信這些人說的,那麼成為「理財冤大頭」也就不足為奇了。更可惡的是,金融理論原本應該是投資人用來改善投資內容的依據,但金融機構為了賺取顧客的佣金,說得直接一點,將其廣泛濫用了。

而且,正確的理財方式,與商業及人生有關的原則,也有相通之處,例如:「察覺資訊的錯誤」、「不輕易信任或依賴利害關係不同之人」、「做好最壞打算,事先擬好計畫」、「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反而綁手綁腳」等。投資理財相關知識一定要靠自己學。
................................

另外,推薦作者山崎元的另一本書籍,曾指定為投資心理學課程用書之一《精明投資人的 18 項武器》:

1.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現在投資,保證一定賺錢!」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既然這樣,為何你自己不投資呢?」
剖析:若知道一定賺錢,人們通常會拿自己的錢投資。又因為此種機會難得,因此根本不會有多餘的額度可以供你投資。如果真的有好機會,不會專程來通知你,要切記投資心理學第一堂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2.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若長期投資就能降低風險,因此可承受較大的風險。」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2「請具體說明能降低風險的根據。」
剖析:有關投資「短期不利」、「長期有利」的法則,根本是無的放矢。誠如經濟學家凱因斯的名言:「長期來講。我們都死了!」

3.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銀行存款的利率就這麼低,用它作為投資理財的工具,不會覺得有點傻?若投資基金,有希望獲得高報酬。」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3「為何推薦費用如此高昂的基金與保險?」
剖析:對待保險與基金的正確方法,就是「一開始就不接觸」。

4.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只要學習技術分析,就能正確掌握買賣的時點。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4:「請提出證明技術分析有效的資料。」
剖析:不可信任根據技術分析而提出投資建議的人。(許多理財課程都在教、而且只要是教技術分析就會爆滿。如果真有用,那些人早就變成「暴發戶」了!而非......)

5.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國家的財政即將破產,現在最好將資產移轉為外幣資產。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5:「國家財政在十年內破產的準確性有多少?」
剖析:先用危險來「威脅」,是銷售危險商品的手段。(因為恐嚇的效果是獎勵的 2 倍;這是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康納曼的研究結果)

6.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一旦你倒下,你的家人怎麼辦?投保壽險是你對家人應負的責任。」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6:「請說明這項壽險的附加保險費。
剖析:你所支付的保險費,其中的三至四成並未用於保險或儲蓄。
參見《聰明買保險》(文經社)《保險騙騙騙》(創見文化)

................................

7.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我所研發的投資法可說完美無缺。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7:「這個投資法如果正確,為什麼別人都不模仿呢?
剖析:到處氾濫著「能賺大錢」的投資書籍,如第一次買 XX 就上手。事實上是:根本不存在簡單的賺錢公式。

8.金融銷售人員:「若能選擇優質基金,即使扣除了手續費,仍有高於大盤報酬率的預期。」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8:「為何能事前分辨優質基金?請說明根據。
剖析:無法事先選擇「好基金」。而且,90% 都輸給追蹤大盤的 ETF

9.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應該集中投資於績效良好標的,這樣才能大賺一筆。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9:「若集中投資,那風險不是也跟著集中嗎?
剖析:業務員討厭投資者進入「穩定模式」。最喜歡投資人不斷買賣。事實上從底部開始「買進持有」ETF 才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10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商品,只要承擔一點風險,這項商品能讓你得到極高的報酬。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0:「多了哪些好處?請用明確的數字告訴我。
剖析:單以信用風險而言,定存是風險最小的投資商品

11.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無論支付多少租金,你所住的房子永遠不會屬於你,何不下定決心,取得『自己的城堡』?」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1「除了不動產商和銀行,誰能靠不動產投資賺錢?」
剖析:購買自用住宅也應視為一種「投資」。但有時「買不如租」,別聽建商、房仲業者片面之詞。更別幻想當「包租公」、「包租婆」!

12.金融銷售人員:「每月配息型基金如此熱賣,就因為它是符合個人投資者需求的商品」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2:「每月配息型的基金,真的不會賠錢嗎?
剖析:許多投資者忽略了風險與手續費多寡;如此,將本金挪來配息,只是侵蝕你的資產,根本毫無投資價值!

................................

13.金融銷售人員:「利用定時定額平均法,可以減低風險,降低購入單價,是非常有利的投資法」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3:「風險集中,又需高額費用的定時定額平均法,究竟有哪些優點?」
剖析:定時定額平均法既非有利,也非不利。但別忘了,定時定額的成本很高。

14.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成功報酬型的手續費非常公平,基金經理人投資時也會很認真。」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4:「不賺錢就不用付手續費,真的比較會賺錢嗎?
剖析:愈是高風險的投資,基金經理人的「所得」愈多。所以應該要「穩健理財」,別碰衍生性金融商品(如期貨、選擇權、避險基金...)

15.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若是外幣存款,因報酬率高,可做資產投資。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5:「獲利既難測,單從風險來看,不是一種不利的投資商品?」
剖析:匯兌風險不是「投資的風險」而是「投機的風險」所以別投資「外幣定存」

16金融銷售人員:紙幣可能成為廢紙,黃金則可以保值,建議將一部分的資產,變換為黃金持有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6:「為何建議購買無法取得利息與股利的黃金?
剖析:黃金就如同「完全不做家事的美麗嬌妻」尤其在價格攀高時,更不要投資黃金

17.金融銷售人員:「這項商品是配合顧客的需求,運用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資的產品」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7:「除非賣方弄錯,否則買方要如何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賺錢?」
剖析:絕大多數複雜的投資商品,都是為了達到迷惑顧客的眼睛。切記!投資要「單純化」;千萬別碰自己不懂的金融商品!

18.
金融銷售人員告訴你:「存款限額解禁後,儘早將資產移轉至海外的私人銀行。
投資心理學同學精明提問 18:「連英語都不懂的我,如何信任法律與制度均不同的外國私人銀行呢?
剖析:私人銀行是酷似宗教詐欺的生意。外國的月亮不會比較圓;不要理會賣弄英文縮寫金融術語的騙子。

現代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前來鼓吹買各式金融、投資商品的熱心業務員,或是面對各式各樣令人心動的投資標的,如果真的如此賺錢,業務員自己有投資嗎?就算是要買,到底該跟誰買?怎麼買?才不會虧錢,透過「正確的疑問」,培養「免疫」能力,避免被劣質的金融商品、不肖的金融機構、推銷人員、財專員等牽著鼻子走。


以上部份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30歲之後,你想要多有錢?》、《精明投資人的 18 項武器》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快思慢想》直覺的偏見分母的忽略


致博學的投資人和心理學家:如果你認為金融從業人員,這種只會銷售的人,相當於康納曼這種歷代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如果你認為靈修激勵講師,這種一無是處的江湖郎中,是造詣極深的思想家。那麼,我不是為你而寫。請參考《快思慢想》諾貝爾經濟學獎:心理學家卡尼曼
                                                    
請在以下兩個罐子選一個罐子,摸一顆彈珠出來,如果是紅色的,你就贏了。你會選哪一個?
A罐中有10顆彈珠,其中1顆是紅的。
B罐中有100顆彈珠,8個是紅的。

理性計算後,在A罐中,贏的機率是10%B罐中是8%,所以這個選擇其實很容易。但是實驗結果是有30%40%的學生選了紅色彈珠比較多的B罐,而不是贏得紅色彈珠機率比較高的A。這也是一種直覺的偏見所造成的,稱為「分母的忽略」(denominator neglect)。假如你的注意力是聚焦在能使你贏的彈珠上,你就不會去管不能讓你贏的彈珠,至少不會給予它們同樣的注意力。

生動的影像導致分母的忽略,至少我的經驗是如此。當我想到小罐時,我看到1顆紅的彈珠在一堆白色彈珠中,而當我想到大的罐子時,我看到8顆紅彈珠在一堆白色彈珠中,這給我一個比較有希望的感覺。

這個特別生動、顯著的紅彈珠增加了決策的加權,強化了可能性效應。100顆彈珠中有10顆是讓你「輸」的彈珠,會比10顆中只有1顆是你輸的彈珠,更加凸顯輸的可能性,雖然它們的結果根本就一樣。

因為分母的忽略幫忙解釋了為什麼不同的風險溝通方式在效應上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一個保護孩子不會得到致命疾病的疫苗有0.001%的機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和「十萬個接種疫苗的小孩中,有一個會得到永久性的傷害。」雖然是相同的,我們會覺得後者的風險大得多。

連專家也會受到分母忽略的影響,專家評估是否可以把一個精神病院的病人約翰先生放出來,這個人有暴力傷害的歷史。同樣的統計數字是用下面兩種不同的方式描述:

與約翰先生相似的病人被估計有10%的機率在出院後的頭幾個月做出攻擊的暴力行為。
100名跟約翰先生類似的病人中,有10名被估計在出院後的頭幾個月會做出攻擊性的暴力行為。

結果看到後者駁回病人申請幾乎是前者的二倍,精神科醫生也不能免於這個因風險表達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效應。

我們在推理時,大多數的錯誤來自系統一(直覺)之使用,但我們還以為自己是用系統二(理性)在思考。因為我們的反應裡沒有思考和內省,系統一的主要特性,就是我們在使用該系統時自己並不知道。你必須努力(系統二),才能把你的第一反應排除掉。我們遇到許多的麻煩和錯誤的決策判斷,都來自於不能善用系統二,而且我們也經常忘了要使用系統二。因此,透過閱讀學習,可以改變我們大腦神經網路的綿密度,培養理性並抑制衝動(系統二),協助我們專注、擬定計畫及做對決策。

以上部份摘自《快思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