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

蜷曲,像是面臨強勁天敵的蟲子一樣,將心縮小、縮小、再縮小,不管外面是海嘯或颱風,只要「趴在比地板更低的深處」,專心盼望煎熬的事情過境,那麼,終會盼到重新站起的那天。

  在《疼痛,才叫青春》中,樂觀鼓舞年輕人的金蘭都教授,卻在歷經一場大病後,開始被嚴重的自我否定折磨著。眼看著經濟始終不景氣、就業市場低迷及各類社會事件頻生,他懷疑過往的積極與熱情是否太過天真。身為父親、身為老師,他開始害怕、惶恐,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說什麼、寫什麼……

  唯有歷經過黑暗的人才能看見深淵多深。當他終於重新找回勇氣時,他想告訴所有正與絕望對抗的人──

  環視周遭,試著找尋「重力助推」,一定會有顆行星擁有足以搭載你身體的重力。
  至少,會有某個人或某個事物,能陪著你一起「坐在黑暗裡」。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裡,只要北極星不動搖,就能夠指引我們方向。
  夢想可以引領我們抵達任何地方,即使現在暫時飄盪著,也別讓北極星遠離視線。

  試著和電梯對話,告訴它:「我要下去」,而非「你快上來」。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對話方式,能讓人即使身處難以忍受的狀態,也能保有理智。

  回頭檢視自己變化無常的面貌,像是面對鏡子般,冷靜而透徹地直視,
  人生這場戲,最終只會剩下「自己」這位觀眾。

  雖然必須縮著、忍耐著,但蜷曲的日子反而可以讓心思好好沉澱,成為我們人生中難得的「流放時光」。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雜食者的詛咒:肥胖,正在蔓延──現代食品工業生態如何毀了你的身材和健康

 因為,胖已經和你想的不一樣……
  讓本書告訴你:
  肥胖在人體的形成機制和過程為何?
  日常加工食品有哪些致胖陷阱?
  健康飲食法五花八門,如何評估與選擇?
  控制環境才是根除肥胖之道,但要怎麼做?

  你家也有胖小孩嗎?你可能已經發現,現代人不但愈來愈胖,而且胖得愈來愈早。但是,你可能還不知道,現代人的肥胖,成因並不單純,不能全部歸咎於個人責任,如好吃懶做、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制力或行為失常等;此外,想要對抗肥胖、搶救健康,早就不是單純的「少吃多動」就能解決。因為,文明的發展已讓我們的環境充滿致胖因素,而食品工業就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什麼都能吃,是造物者的恩典?
  喝水也會胖,是雜食者的詛咒?
  看醫學研究用科學證據說話:
  戳破食品工業的甜蜜陷阱,揭開肥胖的赤祼真相!

  食品工業為何成為現代人的詛咒?一般而言,為了讓食品可口,業者會在食品裡添加過量的糖;為了讓食品耐放,業者會抽光食物原有的纖維質。但是,營養空洞還不是加工食品最糟糕的問題,最可怕的是,高糖零纖維的食品進入人體,在生化機制作用下,會造成荷爾蒙失衡,改變大腦的運作,釀成摧毀健康和身材的完美風暴。簡單說,我們都中了現代食品工業的毒,才會不由自主地飲食過量,又慵懶怠動,一個個變成了沙發馬鈴薯。現代食品工業的弔詭就在於:它會危害人體、讓人上癮、造成肥胖,進而誘發新陳代謝疾病,但它卻完完全全是合法生意!

  世界又平又熱又擠,也愈來愈胖!在全球各國,肥胖引發的慢性病已是生命健康的嚴峻威脅,更是醫療體系的沉重負擔。美國甚至宣示,國民肥胖是等同國家安全層級的危機。而我們,活在食品工業的天羅地網裡,要如何打贏這場肥胖戰役,守衞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本書就是最好的解答和指南。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即使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也會有感到失落的時候,
  當自己或是別人感到失落時,我們最常說這六種話︰

  1.「不要難過了」、「不哭了,乖」
  2.「下一個對象會更好」、「再買個新的給你」
  3. 獨自傷心:「讓他一個人靜一靜」
  4. 時間會治癒一切:「過一段時間就會好」
  5. 為別人堅強起來:「你該為了○○而振作」
  6. 保持忙碌:「讓自己有事做」

  你知道嗎?這些方法全是錯的!如何安慰別人?請看本書第四章
  不過你更該明白:療癒過程中,有人肯理解最好,但能陪自己走完全程的,只有自己。

  一生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分手、被劈腿、離婚;家人、好友、乃至於寵物過世,空巢期——家人因求學、工作離家;無法再信任某人、失業、失去安全感、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家暴);入學或畢業、退休、戒煙酒、生病、財務狀況(變好或變壞)、打官司……

  然而,我們幾乎都在用前述的錯誤方法來處理「失落」的心情。
  這些方法沒有真正解決那段失落,只是轉移了。
  如果沒有讓一段關係真正「了結」,心裡頭的空洞依然會在那裡,
  這就導致了失落傷心多年未解。
  了結,不是遺忘,因為你不可能遺忘,而是要在身體上、情緒上和精神上,
  把「失落」發生當時來不及表示的,做個結束。
    
  因此,你應該學會正確的「一個人的療癒」方法,你可以一個人進行,也可以找個伴(太親暱的朋友反而不好),但你必須一個人進行療癒的部分包括:

  一、拿出紙筆,誠實而詳細回顧你感到失落的幾件事,大多數人會找出三到四段「未了結的」關係。

  二、挑出一段最痛或一直無法化解的情緒,回想你跟這個人之間曾發生過、一起做過哪些事情,至少要回想起十件。
  每一段關係都有好有壞,你不能只想起壞的,也得寫下好的,至少要寫兩件正面的回憶。

  三、所有你感到「失落」的情緒,你覺得該做而沒做、或是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不外乎你想要——
  .道歉
  .原諒(原諒的意思不是寬恕,而是「我不再恨了」)
  .把你的重要情緒表白出來

  你不能站在對方面前要求原諒、也不能跑去跟人家說「我原諒你」,這都會形成一種侵犯;說道歉或是表白情緒,你出現在當事人面前,反而不能暢所欲言。

  你要寫一封信、一封療癒的信,長短都可以,但不要超過三頁……,別寄出去,而是對著夥伴、對著誰或對著什麼紀念物品唸出來。

  為什麼這麼做會產生「療癒」的效果?可以讓你產生幸福感?

  兩位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加上實務的心理分析,可以告訴你最完整的答案。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單是看兩位作者如何療癒自己,
  你在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釋懷了。
 
  人,之所以快樂,並非刻意忘記失落,而是學會了療癒自己。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論幸福:「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教導,成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快樂的藝術

阿蘭的思慮嚴密、風格清新,他常用具體而創新的意象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或提出他的論點。這些意象往往來自日常生活,像是一根別針、哭鬧的孩子或是在田裡休息的農夫。除了這些引人入勝的詩意意象,他也用擲地有聲的遣詞用字來闡述他的思想,包括大量使用格言。他將思想視為工具,有了這種工具,我們可以掌握現實,並且有尊嚴的過生活。

  懊悔是第二次犯錯。

  「在時間的道路上,人們既無法掉頭,也無法在同一條路上走過兩次。我堅信一個性格堅強的人,他會提醒自己身在何方、面對什麼樣的事實,以及什麼是無法挽回的,這使得他能夠離開此處,前往未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必須透過小事來不斷自我訓練;否則,激情便猶如關在籠子裡的獅子,牠可以在欄杆前徘徊數小時之久,彷彿總是希望當牠在此處找不到出口時,是因為還沒有把另一邊找清楚的緣故。簡而言之,這種因為緬懷過去所造成的憂愁,不僅毫無益處,甚至有害。因為它會導致我們徒勞地去反省、尋找。斯賓諾沙說懊悔是第二次犯錯。」(摘自第五十八篇「關於絕望」)

  阿蘭探討的議題往往相當複雜,然而他有系統的表達他的思想,
  字裡行間亦不帶哲學用語或晦澀的隱語,每一篇都呈現了一種幸福的面向,
  一種我們能自己創造的幸福。

  他教我們敞開心胸,「原諒自己其實是願意原諒別人的首要條件。相反地,不稍節制的懊悔,相形之下往往是在擴大別人的過錯」;他教我們堅強意志,「命運是變動的,一彈指就會創出一個新的世界。菲薄之力也會引發無盡的後果」;他教我們相處之道,「愈是真摯與珍貴的情感,也就愈缺少不了禮貌」;他鼓勵採取行動,「人們常說自己總是錯過幸福。對於免費的幸福而言,此話不假,因為免費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們自己創造的幸福,從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幸福就是學習,而人們永遠在學習」……

  每週讀上一到兩則,便能逐步體會,
  我們是怎麼成為使自己幸福或不幸之人。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克里斯.貝利被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利用整整一年的時間,試驗各種提升效率的方法。
  你只需要花費兩小時的時間,便能吸收本書精華;
  從此不再被生活瑣事追著跑,而是有餘裕追求自己的理想!

  生產力不是指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就了多少。
  只要管理好時間、專注力,以及精力,便能運用最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如何提高效率、有效運用每一天的時間,是忙碌現代人的夢魘!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被TED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利用一年時間(2013/5/1~2014/5/1)進行一項研究:如何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提升生產力?他將這一年的實驗歷程記錄在自己的部落格「最有生產力的一年」(A Year of Productivity),引來超過25萬人次訪客的熱烈討論,肯定與證實他實驗得出的提升生產力方法。

  每個人的嗜好不同,或烹飪或閱讀或音樂,但克里斯是真心為「提升效率」而著迷。在高中時期,他因涉獵大量時間管理書籍,輕鬆駕馭高中學業;在上了大學之後,更是運用所學到的效率相關技巧,在最短時間內不僅完成學業、拿到全A的成績,在此同時還兼兩份工作,在畢業後順利拿到這兩家公司的聘書。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克里斯此時的抉擇。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九六O、七O年代,爾灣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決定在校園內各建築之間不鋪設任何步道,學生和教職員可隨意走在周邊草地上。時日一久,可看到有些草地區塊因不斷被踐踏而枯黃,此時,再將這些區塊鋪上磚塊、設為步道。也就是說,校方不預先設定路線,而是讓人自然走出一條路。景觀設計師稱這樣的步道為:欲望路徑(desire paths)。

  同樣的情況,在兩項工作之間做抉擇時,克里斯決定不依循傳統路徑,而是呼應內心的熱情:對生產力的熱愛,因此決定全心投入。他放棄兩份全職高薪工作,開始為期十二個月的生產力實驗。實驗包括:訪問該領域最重要的專家,如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和大衛.艾倫(David Allen,《搞定!2分鐘輕鬆管理工作與生活》作者)等人,以及展開一連串有關生產力的試驗,包括連續好幾個星期只睡極少時間或整夜不睡;明明是個夜貓子,卻連續三個月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完全不碰咖啡因和糖;一周工作90小時;與人群隔離整整十天;一周看70小時的TED演講;每天只用一小時的智慧型手機,長達三個月,以及增加十磅的肌肉量等,並監控每個試驗所帶來對生產力的關係和影響。

  在書中,克里斯不僅帶領讀者一起經歷他的實驗,還挑選25個最有效的生產力策略,相信將會對你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當中包括:

  放慢腳步、更用心工作;
  刪減或移除不重要事物;
  三重點法則;
  力求不完美;
  花更少時間在重要事物上;
  利用「二十秒法則」遠離強大的干擾源以避免分心;
  以及有效拖延的觀念。

  透過許多反直觀的見解,克里斯提出全新的生產力觀念,提供方法和練習,幫助每位讀者運用最少時間,卻能完成更多事情。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令人大感意外的脂肪:為什麼奶油、肉類、乳酪應該是健康飲食

脂肪真是導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頭號禍首?
  我們為何要避開飲食中的脂肪,這是個好主意嗎?
  不吃動物油改吃植物油是否就一勞永逸?地中海式飲食是終極的健康之鑰?
  禁用反式脂肪後,還有什麼更糟糕的替代品要登場?……
  本書以九年的訪察驗證,揭示在所謂的「低脂飲食建議」背後,
  研究者、政府與食品商之間的串連、角力與論戰,
  還原「脂肪」這項重要營養素久被誤解而出人意表的真實面貌。
  
  已經有好幾十個年頭,我們都是這樣被教育的——最理想的健康飲食,就是減少攝取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如果我們沒有變得更健康或更苗條,那都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做得還不夠。
  
  然而,假使「低脂飲食」本身才是問題所在呢?

  如果我們拚命抗拒的乳酪、蛋和肉類,並非是導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盛行的頭號禍首呢?……
  
  一九六〇年代,美國正面臨心臟病等新興疾病的強大威脅,各界都期望找出因應之道。就在此時,病理學家安塞.基斯(AncelBenjaminKeys)率先提出了「飲食心臟假說」,主張——飲食中高量的脂肪會使膽固醇升高,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從此,嚴格限制脂肪攝取量的「低脂飲食」便逐漸蔚為風潮,在一九八〇年代成為美國農業部明文建議的營養政策,進而成為風行全球的保健指標。
  
  然而,在本書中,調查報導記者妮娜泰柯兹卻揭發了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實:以往我們對於膳食脂肪的傳統認知,恐怕有著明顯的偏差與缺失。
  
  泰柯茲檢視大量的研究數據與歷史資料,並且第一手採訪涉入其中的諸多研究者和相關人士,詳盡地揭示出:「低脂營養建議」更有可能是未被充足驗證的科學假設,欠缺嚴謹的臨床實驗成果支持其保健功效,反而是在安塞.基斯等研究者的強勢主導、加以政府組織與食品廠商的推波助瀾作用下,才被奉為飲食圭臬。
  
  在飽和脂肪被逐出餐桌後,人們的飲食習慣開始劇烈轉變,卻似乎未曾緩解原有的疾病問題,甚至衍生出更多健康危機,例如——
  
  我們減少攝取脂肪,卻吃下更多的精製碳水化合物:我們不吃肉、蛋、起司,卻開始多吃精製穀類、麵粉、馬鈴薯;所謂的「低脂」食品如優格,在去除脂肪後,為增加口感所添加的替代物質也多是以碳水化合物為基底。而如今已有諸多研究顯示,攝取太多碳水化合物不只會導致肥胖,長此以往也會引發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比起高脂,高碳飲食可能更容易讓我們致病。
  
  我們不吃動物性脂肪後,開始吃更多植物油:許多植物油用於高溫烹調時都會變質敗壞,生成有毒物質,為維持固態而氫化時又會衍生反式脂肪,增加罹患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
  
  泰柯茲回顧了營養科學領域從一九四年發軔迄今的歷程,逐一剖析各界對脂肪這項重要營養素的理解與認知。從動物性脂肪、植物性脂肪、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替代品……在一場場由學術圈、政治界和食品業掀起的脂肪論戰中,人類不斷想要找到管理體重、控制疾病的理想方法,卻似乎總是顧此失彼、未竟全功。而新近的科學研究則告訴我們,在飲食中攝取充裕的脂肪乃是健康之所需,而這樣的飲食型態也不該把含有飽和脂肪的食物排除在外。
  
  本書以嚴謹而發人深省的科學角度,爬梳出一段精彩生動卻令人震驚的「脂肪」營養發展史,也打破了一般人對於脂肪的迷思,回歸尊重生物需求的飲食方向,讓脂肪免於被過度污名化,而能在正確、優質的攝取原則之下,對健康發揮實際應有的保護功效。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待在家裡也不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2



   快樂回家小秘訣:
  壞掉的傘千萬別留、學會自己開車、回家跳一跳、出門前抱一抱……

  自從第一個「快樂生活提案」實驗之後,葛瑞琴知道自己真的變得更快樂了。

  沒錯,她的生活還是一樣:同樣的老公、女兒、工作,住同一棟公寓,日常作息也一樣。但是一年的實驗下來,她不需要數字化的衡量表,就知道自己改變了多少。那場喚醒葛瑞琴的生活實驗,已經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裡。(詳見《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這一次,不同於上次在公車上的靈光乍現,葛瑞琴是在某個周日午后,手上收拾著碗盤時,被一股突如其來的「想家」情緒所觸動。因為前一次非常成功的實驗,讓她毫不猶豫就採取行動,再次為自己寫下一份「快樂生活提案」。

  這回,葛瑞琴把重心放在她的宇宙中心──也就是她的「家」。她發現,在眾多影響快樂的因素中,「家」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她決定花點時間,專注在家庭生活,從早晚親親抱一抱、給家人溫暖地迎接與道別、與父母談重要但很難啟齒的話題,到跟家人在一起時,把手機、iPad、筆記電腦收起來……

  種種的決心與行動,都呼應了啟發葛瑞琴的這句話:
  一切野心的終極結果,一切創業精神與勞動之最終目的
  就是讓我們能快樂地待在家裡。


尋找幸福的元素
待在家裡,你準備好了嗎?
家,是我進門不必按電鈴的地方/如何在家裡培育幸福的元素?/家,只需要是個愉快的、舒適的住處就夠了/為生活注入更多感恩和知足/首先,消除壞感覺的源頭/新年許願,有效期只有兩個月?/人生即將有轉變,你準備好了嗎?


家裡該擺的東西
找到真正的簡單
你擁有多少東西,與你有多快樂……有關!/一樣東西之所以珍貴,通常不是因為價格很昂貴/一整年都沒用到,卻捨不得丟,這是什麼心態?/把不重要的丟掉,只留下有「連結」的東西/打造一處聖殿,奉獻給自己與家人/讓家裡擺放的東西,呈現你的人生紀錄/花時間整理東西,意味著你重視東西的主人/外在的整齊,有助於你內在的寧靜/你的舊電腦,孩子的舊玩具,掰了/閱讀說明書,也是一種成長/不是更少,也不是更多


你在哪,家就在哪
快樂的婚姻
以前眼裡只有他,現在忙著看電腦/既然愛對方,講話就別傷人/早也親,晚也親/你說得對,要不要一起喝杯咖啡?/講正面論點,不要放大自己的功勞/學會自己開車,選擇更寬廣的人生/婚姻中的氣氛,其實掌握在你手上


今天,就是美好的往日時光
快樂父親與快樂母親
孩子的感受,來自你的言談舉止/生氣有什麼用?算了,開個玩笑吧!/分享自己的喜好,參與家人的興趣/每個星期,帶著孩子去探一次險/溫暖地迎接,溫暖地道別/美好的往日時光,就在今天


內心深處,你真的快樂嗎?
更新自己,掃除快樂吸血蟲
遠離「快樂吸血蟲」──抱怨鬼,討厭鬼,懶惰鬼/盡量點頭,但不要多管閒事/三思而後行/禮物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自制力很重要,請謹慎使用/先顧好你自己,才能散播好情緒


睡覺,運動,關手機
如何管理時間
人要活得從容──不快,也不慢/什麼都能省,睡覺與運動的時間不能省!/今天是我的科技安息日,拜託別寫長信給我/真正的問題不是電腦上的On,而是我們心中的Off/孩子的時間,該怎麼安排?/每天只要十五分鐘,你會發現自己的奇蹟……/玩樂是要用心安排的。但是,別太強求/該道歉的人是他!但是沒關係,我先……


多一點香氣,少一點嗯嗯
用感官體會居家樂趣
讓家裡有各種不同的香氣/不要打擾家人,也請家人不要打擾你/光靠「嗯,嗯」,是絕對不能培養感情的/小小的慶祝活動,能帶來人生大大的滿足/跳一跳,你會更有活力/第一次嘗試針灸就快樂/仔細想想:你真的沒有別的選擇嗎?


與更多家人擁抱
回到我們的原生家庭
進門前,為自己舉行一場小儀式/與父母談一些重要、但平常很難啟齒的話題/策劃生活中美好的小驚喜/把不愉快的意外,轉變為美好的回憶/記者先生,你就是快樂吸血蟲/


不必離家的觀光客
在你所居住的社區小旅行
當一個不必離家的觀光客/你的出現,會不會讓別人更快樂?/找到自己的加爾各答/在家裡某個角落,藏起一個小世界/把整個大自然,收藏在家裡

最終語
身在福中深知福
把握現在,勇敢做自己
做自己,不裝模作樣,不必懷有戒心/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人類最愚蠢的天性/生活多麼美妙,多麼稍縱即逝,又多麼珍貴


以上摘自《待在家裡也不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2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驚人習慣力》做一下就好的迷你習慣

開始培養第一個迷你習慣吧!

在你把本書這看完之前,每天要至少看個兩頁。你可以看更多頁,但是絕對不能少於兩頁。看兩頁的內容不會花你太多的時間或力氣,所以別找藉口。隨著你一邊讀著有關迷你習慣的內容,現在你可以體驗到擁有迷你習慣是什麼感覺。

現在立刻摸一下你的鼻子,我是說真的,之後我會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好了,現在想想下列的事實對你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1.如果沒有成果,訂下大目標也是白搭一場。舉例來說,我可以說,每天我要運動兩小時,但是如果我從來不這麼做,目標的大小根本沒有差。事實上,光說不練有損自信心。

2.研究顯示,人們習慣高估自我控制的能力。

這兩點顯示為什麼有太多人想要改變都很難,他們都很有抱負,但常高估自己做出改變的能力,因為想要的結果和實際的能力兩者之間是有差距的。

另外,還有兩項事實需要考慮:

1.從數學統計和實際的角度而言,就算是做一點點小事,也比什麼都多沒做來的強太多了。

2.每天做一點點的效果,比一天之內做很多來的大。大多少?非常之大,因為每天一點點就足以養成可以持續一生的基本習慣,而且之後你就會知道,這可是很了不起的事。

如果這些說法聽起來似乎合理,結論的重點是設立小目標比大目標來的好。聽起來很有趣吧?精采的地方才正要開始呢!

你有沒有覺得毫無進展?你以前有沒有試著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失敗了?這種事有沒有一再發生在你身上,甚至你把計畫擱在一邊,好久沒有去嘗試?

我想大家都有這種經驗,但是我要問你一些更有趣的問題。

有沒有可能,你無法採取行動、堅持計畫,問題是不出在你身上,而是你的策略出了問題,而這種策略卻又是大部分世人所使用和背書的呢?如果有關人類行為、意志力和大腦的科學研究指出,計畫要能堅持下去,其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卻很少有人去實行或推廣?如果你改換成這種新的策略,就會完全改觀,不管你的心情怎樣、你都知道自己可以採取行動、達到目標、養成好習慣,並且改變你的人生,那麼會怎樣?

那只有迷你習慣辦得到!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揮別作戰人生,回到你愛的生活!

正常快樂,辛苦生活,不如用心生活
  你是否常和朋友一起抱怨、覺得人生很苦、世界不公平?看著新聞,害怕地想著世界好危險?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達到爸媽、伴侶的期待?你是否擔心日後病痛一堆,所以拚命賺錢買保險?我們跟隨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結婚生子、買房買車、買保險,但為什麼辛苦做了這麼多?「生活中的挫折、壓力、焦慮、空虛那麼多,愛、自由、快樂卻那麼少?」從何時開始,你總是勉強自己做「應該」和「必須」的事,和自己對抗,學會偽裝,出賣自己的心,不說出真實想法、不做自己真正喜歡、開心的事?
    
  曾經深陷谷底,最懂生命難題
  本書由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師羅伯特貝茨撰寫,他曾經深陷憂鬱,導致恐慌症發作昏迷,一度輕生。他靠著自己走出陰霾,以自身經驗,獨立發展出一套「心靈轉化治療」的自癒方式。結合心理學與哲學冥想,引領大家撥開層層與外界的糾纏,直接面對內心,來消除恐懼、盲從、憤怒、焦慮和無力感,成功幫助70萬人脫胎換骨。

  他所舉辦的心靈成長活動每年吸引超過3萬人次參加,每週定期舉辦的數百人講座場場爆滿,從2012至今,報章雜誌持續報導有關於作者的成功與影響力,被形容「能抓住人心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不只是德語區國家最成功的講座大師和生命導師,更與《當下的力量》作者並列全球最具影響力3大導師之一,其治療方式更被視為是3人之中最務實且最具實效力的。

  你是否還在無意義的許願和訂目標?你知道該問哪「4大問題」,有助認識真實的自己,幫你徹底釐清人生觀?問哪「3大問題」,能幫你找到人生方向?原來只要每天用紙筆花1小時回答,透過「14條新生活指南」,就可以一步步與內在對話,學會做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人生,行走就是目的,活著,是為了感受幸福,開始享受這路上的每一刻。

  羅伯特貝茨面對人生糾結&難題,句句撼動人心:

  Q1:覺得人生總跟自己作對?
  人生不好也不壞,它只是照著你的想法發展成你眼前的樣子。
  如果你仍然相信人生是一場戰鬥,那麼人生一定會為你送上對手,讓你抵抗。

  Q2:每天的生活充滿恐懼與擔心?
  擔心是最要命的習慣,沒有節制地把自己的擔心加諸在身邊的人而不自覺,以為藉此能讓他們過得安全一些,其實恰恰相反。

  Q3:親子關係糾纏無解?
  我們常常喜歡把身邊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這不是一種關愛的方式,就算是出於好意,這對身邊的人是一種不自覺的表達:「我不信任你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這是種弱化對方的表現。

  Q4:你為什麼過得不快樂?
  人最大的痛苦來自於自己,就算表面上看起來,他們的不幸是身邊人造成的,但最後可以讓自己受苦的,也只有自己。

  Q5:身體病痛為何不斷?
  身體像一面鏡子,精確反映出我們是怎麼樣看待自己和人生。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21世紀百大領袖金博士給上班族的十種鍛鍊

 從痛苦折騰中進化吧!
  不再後悔、不留遺憾,活出熱烈!
  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吧!

  給工作與人生中不甘心的你!
  「21世紀全球百大新世代領導者」金鎮愛博士,從魯蛇進化成強者的絕地生存鍛鍊!
  YES24年度之書票選入圍,讀者好評不斷,持續再版!

  壓力好大,做人好難,工作好累,好想一走了之……
  覺得前途茫茫,覺得無足輕重,常常空虛寂寞,時時擔憂後悔……

  活著,就是無數次與小痛苦的對決!

  痛苦不會消失,但跟自己拚了,駕馭痛苦的智慧就會越來越成熟!
  所以,狠下心來對待自己吧,為時不晚!

  狠心,就是「守住對自己的承諾」。
  斬斷所有纏在身上的鎖鏈,忠於自我──
  試著離開眾人,獨處;
  試著擺脫每天習慣性認為該做的事情;
  克服所有想毀掉自己的上癮、誘惑;
  對自己許下承諾;
  堅守對自己的承諾;
  時時刻刻,真誠面對自己的心。

  金鎮愛博士以犀利的忠告和指點,告訴我們壯大自我的務實鍛鍊法。
  製造獨處時間和空間的方法
  聰明對待壓力的方法
  解讀時機的方法
  做完全部工作的訣竅
  善用認同與批評的關注法則
  化伴侶、敵人為「自己人」的方法

  自我觀察是最關鍵的功夫!從十二道問題讀懂自己
  讀者大讚「原來如此」,豁然開朗!

  我覺得應該要選擇「適合自我生理條件」的工作。
  能力有無來自訓練,個性好壞也可以適當調整;但屬於本性的生理特質,卻難以改變。
  因為這是綜合遺傳因子、成長背景、性格、氣質、累積的知識和體驗,所形成的「生活習慣」。
  透過以下十二道問題,除了可以觀察自己的生理特質與行為模式,用人之際,不管是職員面試、挑選專案夥伴,更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一天的時間會如何安排?
  喜歡人還是喜歡物?
  是否喜歡與人親近?
  對於追求金錢有什麼看法?
  對於權力欲有什麼看法?
  覺得一定要「有腦袋」?
  什麼樣的瞬間會覺得快樂?
  喜歡用眼睛看,還是喜歡動手做?
  井井有條型,還是亂中有序型?
  10  是急驚風,還是慢郎中?
  11  會一心多用,還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12  十年後的我會如何度過一天?──摘自〈我是誰?我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