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第七感》失去心智的機制

失去理智的經過,可看到心智如何隨著腦中啟動的神經波浪上下起伏。九個前額葉皮質功能,來描繪崩潰地圖。這九項功能是:身體的調節、同頻率的溝通、情緒的平衡、反應的彈性、恐懼的調整、同理心、洞見、道德意識以及直覺這九種功能構成情緒健康的元素清單,也列出「失去理智」時所失去的東西。

一、身體的調節:中央前額葉區域會協調神經系統中,負責控制心跳、呼吸跟消化等身體功能的部分。這個「自動化」神經系統有兩個分支:經常被比喻為汽車油門的交感神經系統,跟像是煞車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我們藉由平衡這兩者,而能平穩地駕駛身體這部車,可以在踩下油門時,同時放開煞車,反之亦然。相反的,如果缺少這樣的協調,我們可能會一邊疾馳前進,一邊又試圖減速,以致超出負荷。

二、同頻率的溝通:當我們與別人同頻率時,就是容許自己改變內在的狀態,來與別人的內在世界共鳴。這種共鳴就是在親近的關係中所產生的「感覺被感覺」的核心。小孩子需要有人與之頻率相同,才會感覺安全,進而健全發展。而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別人與自己同頻率,才會覺得與人親近、緊密連結。

三、情緒上的平衡當我們處於情緒平衡時,會覺得活力充沛而自在。我們的感受會得到足夠的激發,而覺得生命有意義有活力,但是又不至於太過激動,以致於覺得承受不了或失去控制。缺少了情緒平衡,我們不是會過度激動,邁向混亂,就是過於消沉,陷入僵化或憂鬱的狀態。這兩種極端都會耗盡我們的力氣。在面對生命的各種挑戰時,即使是最健康的人也可能暫時脫離軌道,失去平衡,但是中央前額葉區域會發揮功能,而將我們帶回平衡狀態。這就是大腦得以保持鎮定的原因,讓我們在面對暴風雨時,仍從內到外地保持冷靜,集中心神。

四、反應的彈性:中央前額葉區域有能力在接收到資訊與開始動作之間,留一點緩衝時間。這種在回應前暫停片刻的能力是情緒與社會智商中很重要的部份。它讓我們可以充分察覺當下發生的事,並有時間克制自己的衝動,來考慮各種反應選擇。

五、恐懼的調節我們可能會在經歷一件令人驚恐的事件之後,再次面臨類似的情況,就預先感到恐懼。但是中央前額葉區域可以直接連結到下方的邊緣區域,讓我們可以抑制和調節產生恐懼的杏仁核。

六、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種描繪他人心理地圖的能力。這此「你地圖」讓我們可以意識到他人的內在心理立場,而不只是與他人的內心狀態同頻率。同頻率是很重要,而中央前額葉皮質還會讓我們由這種共鳴與「感覺在別人內心」,前進到更複雜的感知能力,從而能以別人的觀點「觀看」。我們可以由此意識到別人的意圖,而想像一件事在他心裡的意義為何。

七、洞見洞見讓我們可以描繪出「我地圖」,而能感知自己的內心。這會創造出「心理的時間旅行」,讓我們把過去連結到現在,再連結到預期的未來。中央前額葉區域在心理時間旅行中扮演關鍵的角色,讓我們感受自己是主觀的重心,是自己逐漸開展中的人生故事的作者。

八、道德意識:指的是我們能為社會公益思考或行動,當我們想像為較大社群的公益而從事某些行動時,中央前額葉區域會變得極度活躍。當中央前額葉區域受損時,人就可能變得無道德感。

九、直覺:我們可以將直覺視為中央前額葉皮質獲取身體智慧的方式。腦部的前額葉皮質會接受來自體內各處的資訊,並利用這些輸入資訊,給予我們一種「心底的感受」或是「內在的直覺」,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選擇。

當逐漸升高的怒意驅使下,會產生合理化說詞,覺得當下自己所做的事是有道理的,以便解釋怒氣和提高的聲調,這樣的情況訴諸下下之策的整合性瓦解。當失控發生時能夠加以辨識,並盡快使其結束,降低傷害,開始修復。我們會需要第七感,利用第七感,跟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在乎的人,重新建立連結。

以上摘自《第七感》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蘇黎士投機定律

瑞士人是以扮演世界上最聰明的投資家、投機家和賭徒,而成就投機事業的。「蘇黎士定律」一詞是瑞士證券和期貨投機俱樂部所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華爾街收集來的。最初是由一夥志同道合、希望發財的男女所組成。他們認為沒有人能靠薪水而致富。瑞士人總結出一項有意義的結論,即人的一生,不能逃避風險,而應該謹慎的投入風險,必須謹慎而用思考去賭。在這種情況下收穫總是大於損失。成功的瑞士投機者幾乎不太注意那些一般性的投資建議,他們有自己更好的方法。

要在一生中獲得任何成就,不論是財富或任何的利益,你就該投入物質上和情緒上的資本,其中包括金錢、時間、愛情以及其他有關的一切。這是人生的定律。除非你運氣發了橫財,否則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會有所成就。

《蘇黎士投機定律》是投資經典著作,專門討論如何打賭賺錢。本書談論的十二項主要定律和十六項次要定律,歷久不衰,近年來守則內容並未改變,但卻深值投資人心,是投資人奉行不悖的真理。它的價值是數不清的,它不僅是一種投機哲理,實質上也是一條成功之路。畢竟已經使許多人致富。

主要定律一:論風險
生命應當是一場冒險活動,而不是一種單調的生活。冒險可以被定義為一件事情的發展過程中,面對某種形式的危險,而試圖征服它。(越穩定的往往越不穩定)

主要定律二:論貪婪
假如你能戰勝貪婪,這種自制的行為將使你比其他99%追逐於財富的人更能成為優秀的投機者。(預先決定投機賺多少,目標達成後,立即獲利了結)

主要定律三:論希望
當形勢變得不利時,成功的投機者都會突然加速前進,因為他知道該做什麼而且斷然地去做。(學習停止損失是投機必要的技巧)

主要定律四:論預測
不要以預測來決定你的投機方向,因為完全起不了作用。你得忽視一切在金錢世界中的預言。(為了逃避憂慮而依靠預言是愚蠢的)

主要定律五:論條理
技術分析(又稱:圖表分析)只是幻覺。每個人都想尋找公式,公式並不存在。這是所有定律最重要的,讓你遠離遭受嚴重失敗的情況。

主要定律六:論靈活
如果有更吸引人的機會橫在前面,要毫不遲疑脫開原來的樊籠。堅守或換股的決定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隨時準備從困境中脫離或儘快抓住機會。

主要定律七:論直覺
一個好的預感是你早已知道事物的組合,但是你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而已。絕對不要把希望和預感混為一談。

主要定律八:論神秘主義
占星術要是靈的話,占星學家早都發了。任何宗教、神祕主義或迷信都會阻礙人們致富。在處理錢財時,你得完全靠自己,不依仗什麼,只靠自己的理智。

主要定律九:論樂觀與悲觀
預期最佳情況會發生就是樂觀,信心則是知道如何處理最壞的狀況,決不要因為樂觀而採取投機活動。

主要定律十:論群眾
請藐視多數人的意見,因為他們可能是錯誤的。不要追逐風潮,沒有人進場的時候,往往就是買進的時機。(獨立思考、反向操作)

主要定律十一:論頑固
不能固執地追逐一項投資。放棄某個投資讓你虧錢的想法。決不要用向下承接的攤平法,挽救沒有希望的投機。

主要定律十二:論計劃
長期計劃引起的危險是,它讓你認為未來是可以控制的,永遠不要為自己或別人為你制定長期計劃。要有致富的旺盛企圖心,至於怎麼樣完成目標,是不會預先知道的;透過不斷地學習,邊學邊改,含糊計劃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摘自《蘇黎士投機定律》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終於快樂的內觀力

內觀 mindfulness 原意是「如實的覺察」,近年常譯正念,在本書中,為顧及較不具佛教或禪修背景的讀者,除少數例外,概以內觀一詞統稱)推薦《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一書前要先說明之處,因本站向來堅持「科學心理學」立場。

在本書中作者:馬克.威廉斯、約翰、蒂斯岱、辛德.西格爾、喬.卡巴金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練習,幫助你甩開將你困在痛苦之中的心理習慣。這一套課程,結合了現代科學的最新發現,以及在主流醫學與心理學界中證實具有臨床效果的冥想形式,稱為「以內觀為基礎的認知治療 mindful-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這套新而有效的課程,整合了各種用來瞭解心理和身體的不同方法,可以讓你的負面想法與感受發生根本的改變,藉由這樣的改變,你會找到阻止負面情緒不斷擴散的方式,以避免發展成憂鬱。內觀(mindfulness)這種練習屬於數千年來佛教文化的一部分,由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及其同僚在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現代醫療環境中加以使用並修正。

卡巴金博士於1979年發展出一套減壓方案,「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為MBSR,此方案立基於內觀冥想練習,且將其應用在壓力、疼痛以及慢性病的處理上。因為內觀事實上是一種慈悲的覺察(compassionate awareness)狀態,所以它也可被描述為「慈悲為懷」(heartfulness)。

MBSR已被證實可以幫助慢性病以及孱弱的病人產生信心和力量,也能改善焦慮與恐慌等心理問題。這些好處不只反映在人們的感受、想法以及行為的改變上,也顯現在負面情緒下大腦活動型態的改變中 (以上摘自《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再推薦《終於快樂》一書)

快樂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在當今這個世界若要快樂,我們所需的核心技巧。

增加快樂,減少不必要的悲慘,讓人感到更歡愉、更滿足的策略。

如何對抗不快樂,驅除不開心。

快樂這個主題是坊間媒體常常討論,卻也是謬誤最多的話題。推薦《終於快樂》一書,作者理查.歐康諾(RICHARD O’CONNOR)現職是往來於康乃狄克和紐約的精神科醫師。並取得社會工作碩士暨博士,全美暢銷書《 Undoing Depression 》的作者。過去十六年,他在位於康乃狄克州 Litchfield 郡的私人非營利心理健康診所附設之家庭暨心理健康西北中心,擔任執行主任,負責二十個心理健康專科,每年接受近千名患者諮詢。

怎樣讓「快樂」頻繁又長期地來造訪我們,是本書的唯一宗旨。不過,西方心理學才剛開始研究,專注的練習能否改變快樂、人際聯結或同理心之類的感受。本書就是透過各種簡便易行的「練習」,讓你自然而然達到快樂境界的一本心理健康書。

我們以往都以為那些感受都是固定的特性,是由基因所決定,或是受到兒時的經驗影響,而非任何成年後的體驗可以改變,除非是嚴重的精神創傷。然而,現在有證據顯示,練習快樂的技巧也可以改變你的腦部迴路。如果你可以學會打字,那麼你也可以學會快樂。

快樂當然不會憑空從天而降。而是需要持續不懈地努力(常言人生任何重要的事,都是努力得來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至少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如此。這或許讓你覺得很訝異,但我們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快樂。我們當然可以期望自己在喜事臨門時心情大好,但那種感覺維持不了多久。最後每個人都會恢復自己平常的狀態,而對多數人來說,那是一種隱約的不滿。

《終於快樂》(HAPPY AT LAST)一書中,理查.歐康諾(Richard O’Connor)以全新的觀點,審視快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快樂(或不快樂),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得到快樂,且永保快樂。利用最新的科學與心理研究,理查.歐康諾為讀者揭露大腦是如何對快樂的刺激作出反應的,還有該如何訓練大腦,使它加倍接受快樂

跟著書上的內容,最後當能夠終於快樂。滿載了作者十餘年臨床經驗,教導凡人如何達到更深且更持久的快樂祕方。快樂不分貴賤!最科學的方法,讓你能立即解除憂慮、活出美好的神奇術!《終於快樂》是一本取得科學實證的「心理健康書」本書利用最新、最權威的科學實證,揭露大腦如何神祕地操縱著人類的快樂、不快樂。找到關鍵祕密,快樂自然唾手可得。快樂其實無所不在,更不需花錢。本書明確劃分可為與不可為之建議。例如以下建議:

◎不要一心多用:若是你最喜歡的音樂是帕海貝爾的卡儂和披頭四的「Twist and Shout」。好吧,兩首同時播放,這就是一心多用。想要把每件事都做好,我們就不能一心多用。

 選擇越少越好:選擇越多,人越可能做出不理想的選擇,而這個可能性會破壞你從實際的決定中所得到的歡愉。

 不要碰毒品:毒品是那種只能讓你獲得短暫快樂,卻會留下一輩子遺憾和傷害的東西,為何還要去接觸它?

(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更快樂》《終於快樂》)

馬克斯倡導的革命是由外在動力促成,快樂革命則是源自內在動力。馬克斯是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是靠物質條件在推進,所以必須藉助外在力量、透過物質手段來改變。快樂革命是將唯物觀轉化成唯樂觀,是一種心靈和內在的革命。快樂革命無須藉助外力,任何外力也無法掀起快樂革命,有意識的選擇-選擇用心尋找快樂,將快樂視為終極貨幣-才是唯一觸媒。

當人們在理論上和行動上都接受快樂是人生最高的目標之後,就會發生快樂革命。雖然很多人都同意這是事實,但若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動力主要還是來自其他因素。唯樂觀能幫助我們集體脫離現有的「普遍性憂鬱」狀態,此舉對整個社會的意義,絕不只是提升大眾的快樂程度而已。

以上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第七感》人際神經生物學

席格博士提醒了我們,大腦是一個人際的器官。第七感則是他所引領開拓的新領域「人際神經生物學」的核心概念。這樣以人際互動檢視大腦運作的觀點,讓我們得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其實都會對神經造成影響,而塑造出不同的神經迴路。

別被 100 年前,缺乏現代科學心理學基礎的「卡內基式的溝通術」騙了!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先瞭解對方是不是值得你溝通?(參見丹尼爾‧高曼《 SQ )

這件事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每人的關鍵成長路徑,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邊有什麼樣的人,等同於抽樣的母群體(Population),而它會改變成長路徑的機率分佈。有的人相處起來感覺很好,有的母群體能提高你的好運,有的母群體只會扯你後腿,所以最好不要讓自己歸屬在後者裡。

對於始終無法展現自信態度的人(也就是「沒有自我的人」),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私人領域裡,我們都必須調整當下的情況。雖然不能馬上改變,但可以慢慢減少和對方相處的時間,並且把時間花在可以活化我們、可以彼此溝通的人身上

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對方的舉止,只能改變自己對別人的態度。

即使如此,因為我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往後還可能遇到更多的人,所以面對不了解自信的重要性、又沒自我的人,沒必要勉強和他們繼續維繫交情(因為生命是有限的!)

然而,明明不滿卻又要和對方往來,對對方來說,絕對不是誠實的態度。因此,在你給予適切的機會之後,如果對方依舊沒有正面的回應,請務必考慮採取「保持距離」的做法。本文摘自《我的人生沒有偶然》 《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許世穎老師的補充

「心理學發展的大躍進」總是來自於一些「原創的洞見」,透過「全新的角度」,瞬間釐清我們的過往經驗,揭露出隱藏在背後的連結模式佛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模型,至今仍持續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謎團。

丹尼爾.席格的第七感(Mindsight)理論─大腦的洞見與同理能力─同樣的也讓我們發出原來如此!的驚嘆,有時當我們陷入令人瘋狂的雜亂情緒中,將幫助我們整理出頭緒。

認知自己的心理,並感知他人內在世界的能力,可能是專屬於人類獨一無二的能力,是滋養我們健康的心理與心靈的關鍵。在關於情緒智商和社會智商的研究中,同樣也探討了這個領域。自我認知同理(以及自我掌控社交技巧)都是人們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這些方面擁有卓越的能力,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婚姻,以及在工作和領導統御方面,都能茁壯成長。在這四個關鍵的人生技能中,自我認知是其他技能的基礎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無法監督自己的情緒,就不可能管理情緒,或從情緒中學習如果我們無法調整頻率來準確認知自身經驗,就更難調整自已與他人同頻率。因此,有效的互動必須仰賴自我認知、自我掌控,與同理心這三者的流暢整合

丹尼爾.高曼之前曾提出這個理論。但席格博士以全新的眼光,以第七感的概念重新定位這些人生技能,並提出有力的證據,證明第七感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父母會影響孩子雕塑成長中的大腦,因此健康心理的構成要件就包含擁有與你同頻率、與你同理的父母─也就是具備第七感的父母而這樣的教養方式也讓孩子培養出相同的第七感關鍵能力。

連結人際關係、心理與大腦的三角結構中,第七感扮演了整合的角色。當能量與資訊在人類經驗的這些元素中流動時,所形成的特定模式就會同時形塑這三者(在此所指的大腦還包含從腦部延伸出去,分布在全身的神經系統)。

這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整體觀點由內而外地完整詮釋我們的存在。但是比這一切資歷更令人佩服的是他本人,他正是一個具有第七感、與人和諧相處,給人帶來滋養的人。席格博士以身作則,充分體現了他的研究。

................................................................

人際神經生物學(參見《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強調的:加入正向社群並疏離負面的人並非無的放矢!因為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發生這種情況時,應該回歸源頭思考,從社群與情境的改變來著手,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發生。

比方說,碰了面就發牢騷的朋友或許不見面比較好;餐廳的菜色如果不好,下次就別去了。也就是不要光用嘴巴說,而是要落實於行動中(反之也要多參與正向積極的學習社群)。許多書裡只要提到語言的重要性時,大多主張「多說正面的話」「多說感謝的話」。然而我卻認為,過度正面的態度未必帶來正面的結果。(如誤導民眾甚深的《秘密》、《吸引力法則》等「非科學的」靈修類書籍)

因為我覺得只有對方真的很棒、令你很感動時,才該說出感謝或感動的話。然而像是「被對方一腳踢開、大聲斥責,仍然要說聲謝謝」的說法,只是自我欺騙罷了。因為這只是用過度正面的形式來逃避問題,絕對無法讓自己提升

當別人一腳把你踢開、大聲斥責你時,你要勇於回敬回去,而且不要再和這個人往來,慎選周遭的朋友(如同川普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所說的:要讓傷害你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孔子也說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人生很短暫,不想浪費生命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因為生命該浪費在美好的人、事、物…上有道是「道不合,不相為謀」。若因一時無法抽離對方所在的範圍,此時,「疏離策略」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以上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你不可不知的10位心理學大師

掌握投資心理學,才能成為股市的最後贏家投資股票真正賺錢的只是少數人,原因不在於專業知識的高下,而是心理素質是否健全。這個道理聽起來很矛盾,卻是市場最後決定勝負的關鍵,換言之,要成為股市的常勝軍,最重要的武器是心理學,而非經濟學

為何心理學才是股市最重要決勝關鍵?對於一些投資的基本理念,像是「逢低買進、逢高賣出」,甚至華爾街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只是心臟很強的少數人這種買賣行為根本與經濟學無關,跟心理學才有最大的關聯。

2/28週二單堂講座(報名請按此),閱讀治療師教師群特別挑選10位心理學大師,讓你能全方位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個人效能!甚至探討心理學中的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改善個人的心理生活品質-不論是職涯、財務、人際關係…乃至於個人的幸福快樂

一、艾瑞克森(E.H.Erikson)
艾瑞克森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二、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
一九四三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洲斯克蘭頓,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一九八三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打破傳統對人類智慧的刻板印象,是影響當代教育最深遠的創見之一。目前為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並擔任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共同主持人。他的研究精闢,並於一九八一年獲得麥克阿瑟論文獎;一九九○年,他成為獲得路易斯維爾.葛羅梅爾(Louisville Grawemeyer)教育大獎的第一個美國人。著有二十餘本著作,包括《創造心靈》、《超越教化的心靈》、《心靈的架構》、《開啟先河的人》、《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等國際暢銷書。

相關連結:

三、鬼谷子
誰是培養奇才最多的老師呢?是孔子嗎?不是!孔子雖有弟子三千,但姓名可考者只有七十二位,而且除了子貢有點出息外,大部份只是賢德文士,知識淵博而已。史上培養奇才最多的,就是鬼谷子!鬼谷子門下的人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個個都是驚天動地!這樣的人才,一生能培養出一個來,這個老師就足以驕傲一輩子!但這樣的奇才,鬼谷子卻培養出一大堆!

歷史上正是由於他的出現,才有了縱橫家的深謀,兵家的銳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剛柔並濟,道家的待機而動。所以,稱他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心理學家毫不過分,同時他也是中國式談判學的實際奠基人,說客的開山鼻祖。簡而言之,無論說話辦事、理家治國,一言一行都離不開鬼谷子的影子。

四、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亞伯拉罕·馬斯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繼佛洛依德之後,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大的心理學大師,他的著作更是全球心理學的標準教材。最知名的理論為「需求層級理論」,認為人類動機的發展和需要的滿足有密切的關係,需要的層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

相關連結:

信仰本能》靈魂、命運和生命意義的心理機制


五、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丹尼爾.卡尼曼與塔伏斯基(Amos Tversky)1979年共同發明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對預期效用理論加以批判,並成功地挑戰了經濟學上的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EUT),從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而讓經濟學的領域有了新的突破。(丹尼爾.卡尼曼為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代表人物。)

卡曼尼並非經濟學者,而是認知心理學的專業,其主要研究為個人的判斷與決策行為,將心理學融入經濟學的領域,解決了許多過去被經濟學認為是「非常態」的經濟現象,「將心理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經濟學研究中,特別側重於研究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過程。」展望理論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期,在社會科學中最受矚目的理論之一。

相關連結:

投資決斷力》投資心理學


六、皮亞傑(Jean Piaget
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皮亞傑早年接受生物學的訓練,但他在大學讀書時就已經開始對心理學有興趣,共曾涉獵心理學早期發展的各個學派,如病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榮格的格式塔學和佛洛伊德的學說。

皮亞傑根據他長期對於兒童的觀察與研究,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係依照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 和形式運思期循序發展而來的。任何人的成長都需經歷此四個階段,其成長的快慢可能因為個人或文化的背景不同而有差異,但因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後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所以四個時期的發展順序是不會改變的   

七、道格拉斯.肯瑞克Douglas T.  Kenrick
肯瑞克是亞歷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將演化生物學結合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人物,也是從演化觀點研究人類動機與感情的頂尖科學家,社會科學裡少數被公認為最具創意又平易近人的學者,他辨識、發掘基本人類問題和傳達重要答案的稀世奇才,使他成為這日漸壯大科學領域的中心。他的指導老師就是《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

肯瑞克有人形容他兼具學者與喜劇演員的天分,還兼紐約皇后區街頭混混的特性。他犀利雋永的風格,和不顧政治風向追求科學真理的真誠,在這個時代獨領風騷。肯瑞克喜歡和反叛角色為伍,在學術界中,反叛者不是打破窗戶、比拳頭,而是打破窠臼、爭論不休、推翻舊想法的那些人。他重建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也提出卡尼曼的「損失趨避」(人在損失時所受到的衝擊是他們獲得的兩倍)失靈的狀況。

相關連結:


八、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是正向心理學大師,研究人類樂觀、創造力、內在動機與責任感的力量。第一個將心流(Flow)的概念提出並以科學方法加以探討的西方科學家。心流(Flow) 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許多現代運動員也在運動中經歷心流,他們稱此經驗為「在心流區」中。雖然心流的概念已廣為東西科學家、精神大師及運動員所共同認識,只有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將心流的概念應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構成(如遊戲場設計)的領域中

相關連結:

九、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
吉伯特是哈佛大學的哈佛心理學院教授,其教學和研究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心理學會以其早期生涯對心理學的貢獻而頒發的傑出科學獎。他的研究曾經於《紐約時報雜誌》、《富比士》、《錢》、《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紐約客》、《華爾街日報》、《科學美國人》、《自我》(Self)、《男性健康》(Men’s Health)、《紅書》(Redbook)、《魅力》(Glamour)、《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以及其他許多媒體刊登或報導。 他還著有短篇小說,曾發表於《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和《艾西莫夫科幻雜誌》(Asimov’s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以及其他雜誌和文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為重要的代表作

相關連結:

十、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
菲利普.金巴多全球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榮譽教授,著有暢銷教科書《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以「史丹佛監獄實驗」撼動心理學界對人性看法的《路西法效應》 (The Lucjfer Effect及《害羞》Shyness三書,皆銷售達數百萬冊。金巴多曾任美國心理協會主席,史丹福恐怖主義跨領域政策、教育和研究中心(Center on Interdisciplinary Polic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errorismCIPERT)主任,也是美國公共電視網獲獎節目「認識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的主講人兼製作人。金巴多過去三十年來,他在十五個國家、針對成千上萬的人進行研究,探索時間對人類心理的意義。《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是金巴多最精彩的代表作,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生命哲學各種角度,提出嶄新的時間觀點。

相關連結: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幸福之道:參與同好社群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演化心理學家教你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

究竟生命的意義何在?
有時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意思是,人生、宇宙和其他一切怎麼互相配合?
如今藉著在演化、認知和複雜的觀念中融入現代科學見解,讓我們得以解開這個問題。不過,我們大多數時候真正想瞭解的是:「我該怎麼過有意義的生活?」這是個攸關緊要的問題,也因此許多人會讀自我成長書籍、加入宗教團體、學習沉思冥想,或是去做心理分析。

思索科學融合統整這種大問題的知識分子,往往不願去思索「如何實地去做」這樣的想法,而把這偉大的志業交給頭腦不清的「騙子」,如:短期昂貴課程在短短幾天開發你的潛能、吞劍跳火圈讓你克服恐懼…。或是讓自以為的成功人士去寫如何活出自我、賺大錢的流行心理書籍。如:秘密、吸引力法則…。我們由大自然協調所學得的科學教訓,其實蘊含了非常重要的訊息,可以教我們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

《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五個重要的觀念:

1單純的自私原則。以演化為背景來研究人類行為時,我們發現了人在日常生活決策的背後,有各種簡單而自私的原則。以往的舊觀念認為,這些原則只適用在性和侵略兩方面,不適用在更複雜的決策。其實,同一套原則和所有人類的行為都相關,包括藝術創作、經濟消費、宗教、政治,以及求偶和性行為的基本層面。

2原則單純並不表示人性簡單。和一般觀念相反的是,我們腦內做決策的原則並非固定僵化,而是配合環境,非常有彈性。我們都有多重人格,也就是說,人人都能在幾個不同的次級自我之間轉換角色,每一個次我都能改變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方式,適應環境,和社會生活七大領域中性質各異的威脅和機會協商。次級自我包含有團隊成員(關乎做朋友的目標,有朋友被欺負會挺身而出)、積極進取者(希望可以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守夜警衛(保護自己)、強迫症(關乎保護自己免於疾病)、單身男女(關乎尋覓佳偶)、好配偶(關乎如何保住伴侶),以及父母(關乎照顧親族,尤其是子女)。不同的次我可能是共同的目標,如:和鄰居交往可達到建立關係、自我保護等目標,但有些次我是互不相容,如:放浪不羈的單身次我和維繫關係的好配偶就是相互矛盾的最佳例子。(好情人不一定是好配偶,許多在戀愛時看似好的特質,在婚後可能成為離婚的引爆點。)這些不同的次我在人生不同的時期出現,人有多少他所在意的群體,就有多少社會自我。

3單純並不表示不理性。雖然我們基本的決策規則有時候會引領我們做出看似不理性的舉止,然而簡單的規則本身呈現的是「深度理性」。在表面不理性的判斷下,我們其實比最理性的經濟學者所想像的還要聰明

4自私的原則不見得就會造就自私鬼。簡單的決策原則雖然是為自私的目的而生,但未必就會引導我們做出自我中心的行為,反之,我們心智的原則乃是刻意針對讓我們和其他人和諧相處的規則。

5簡單的原則會展現在社會的複雜性之中。奇特的是,人類社會的複雜面宗教和政治運動、經濟市場等等,全都來自個人心智中簡單規則的互動。在自然界中很難分開因果關係,因為果很可能會反過來成為因。由於太多事物同時進行,大家互相反覆影響,再加上隨機加入的因素在這多重因果中又加入新的向量,現實其實是毫無秩序的混沌,而且只要一些互動的變數相互作用,就能造成極度的複雜。自然界其實充滿了自我組織,秩序往往會自然而然由毫無規則之中產生。

假如你覺得自己在這世界上很重要,你自然就會變得很重要
所以你必須好好照顧與尊重自己,否則便是這個世界的損失
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什麼,而做對你所重視的人正確的事。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成功的定義』向來與眾不同:

 笑得多而且常常笑;贏得聰明人的尊重與孩子的喜愛
得到誠實評論家的欣賞,忍受酒肉朋友的背叛;
欣賞美麗的事物,找出他人最好的特質;

讓世界變得好一點點,不論是因為一個健康的孩子、
一條花園小徑或是得到改善的社會狀況皆可;

或是由於你活著的關係,
那怕是只知道一個人的日子過得比較輕鬆;
這些就是成功。』

以上部份摘自《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快樂為什麼不幸福》終身學習的重要

只有極少數的建議是有智慧的 

由於有不計其數的顧問、榜樣、大師、長舌婦和聒噪的親戚,所以在形成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時,我們可能預期大家都能應付自如,像是要住在哪裡、要去哪裡工作,以及要跟誰結婚。不過,美國人平均會搬家超過六次、換工作超過十次、結婚超過一次。這表示大部分人不是只有少數幾次選擇有問題。

假如人類好比是一座活生生的資料館,收藏幾乎是任何可以做的事做起來是什麼感覺的資訊,那為什麼有通行證的人會做成這麼多糟糕的決定?其中只有兩個可能:

第一,我們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建議,有很多是糟糕的建議,但我們卻傻傻地接受了;

第二,我們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建議,有很多是好建議,但我們卻傻傻地拒絕了。

所以哪一個才對?當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是聽得太認真還是聽得不夠認真?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前者。(亦即:「我們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建議,有很多是糟糕的建議,但我們卻傻傻地接受了」)

◎從投資理財來看,這個時間點應該要買股票嗎?基金和保險種類這麼多,到底要買什麼才能讓自己賺錢和有保障?什麼時間點應該要買房子?不想只領死薪水要投資什麼?如何規畫退休金?

多數人答案:交給「專家」,那你就等著被騙吧,什麼領域都有專家,投資理財領域就是沒有。號稱專家的人都是要騙你的錢。金融產業及從業人員賺得越多,你就賺得越少,他們跟你是有利益衝突的。若是問親朋好友,那也是很慘,因為在投資上90%的散戶都賠錢,而親朋好友自己就是做保險的,完全不客觀,即使不是保險業,自己也買一大堆保單,不知道在保什麼,更是不了解保險的糾紛一大堆。

◎從人際關係來看,要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分辨哪些人你想與他來往、哪些人你很討厭?討厭的人要如何對付他?若擴及婚姻與愛情,怎麼樣的情人適合你?目前交往的對象適合步入禮堂嗎?婚姻如何經營或分手如何自處?

大多數答案:很多人建議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會跟你說,有人就會有是非,你要學著去適應,其他人都適應的很好,你怎麼會適應不好呢?(原本希望可以得到建議,卻被訓一頓,更氣~)但是,實際情況討厭的人通常都是坐你對面或坐你旁邊的同事,每天見面越看越討厭,人際關係是無法適應的。失戀訴苦只會得到「很少人談一、二次戀愛就成功,你出國散散心說不定會有國外豔遇,就忘了之前的那個負心漢/薄情女」這種毫無建設性的說法,步入婚姻完全不了解愛情心理學及其理論,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媽。每個人結婚都是相信和對方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絕對沒有人在結婚當天,是說和對方根本不適合的吧,但是,事實上離婚率是不斷攀升的。

◎從幸福快樂來看,我們要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消費、出國旅遊、追求權力和地位、賺大錢會讓我們快樂嗎?在每天面對的無數抉擇中,我們到底要選擇阻力最小的路,還是潛藏最大滿足的路呢?在工作上,我們要設法餬口就好,還是懷抱更遠大的志向?該怎麼做才能不辜負我們所獲得的天賦?

大多數答案:大多數的人快樂是什麼,放假就去玩,去看櫻花、泡溫泉、唱KTV、逛百貨、聽演唱會或賺到最多的錢、得到別人的欽羨、買自己想要買的東西不用看價錢、環遊世界走遍各地看過所有美麗的地方…其實,這些都是最低層次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在腦袋裡,內心的領悟才是最豐富的旅程。在討厭的工作(在大公司或是公家機關更是嚴重)身旁的人就會說,你在大家擠破頭想去的工作(大公司、公家機關)要好好珍惜,工作本來就是不快樂,你有看到誰工作是很快樂的嗎?幾乎沒有嘛。而且工作不快樂,老闆才會給你錢,你拿薪水就要忍受老闆無理的對待和要求。完全不知道工作有不同的層次,最低的層次就是差事,再來是事業,達到蓬勃煥發的工作是天職。

大多數的人都過的不好,問別人的結果當然得到一般人的作法(不然,心理醫生的收費也不會那麼貴,所有好的建議都是需要付費的。)所有問題的答案,只能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找起,透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為什麼閱讀治療書院不斷強調要終身學習?在人生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問題,當我們只有舊的想法和觀念,是無法創造不同的結果,做出來的人生選擇和決策就會是和多數人一樣,得到的結果當然是很糟的,不然怎麼會有很多人去改名字、算命、改運…(當然也是沒用)

年紀越大,有學習和沒有學習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而這是沒學習的人所看不出來的。因為有學習閱讀的人才看得出來沒學習閱讀的人跟自己的差距。過得不好的人不知道自己所有的災難都是因為「沒學習」的原因,要花幾千塊買演唱會的票毫不考慮(擠破頭搶票),而花幾百塊上課卻難如登天,像學習這樣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都是有空再說,但是隨時可以做的事,就是永遠不會去做。這就是智慧的問題,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智慧是無法教的」。

「人生重要的事,一定要自己學」不論是:投資理財、人際關係、幸福快樂,乃至於個人生活各領域的全方位提升,此種提升的意義,不限於投注時間、精力和才幹,並進而創造貨幣財富,它是意味著生活各領域的全方位升級,並在此過程中創造更大的生活財富。

以上部份摘自《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你不可不讀的10本投資勝經

成功的投資別無他法,要先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尤其是投資的經典。成功的投資者都是熱愛閱讀學習的人,成功投資真的要下功夫努力學習,閱讀過相關的書籍,能夠從作者的經驗中得到啟發與教訓,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夠幫助自己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閱讀治療師教師群特別挑選十本你不可不讀的投資「勝」經

一、《漫步華爾街》墨基爾 

這本最具影響力的投資經典,《金融時報》說它是個人投資者進入市場前的必讀指南、《經濟學人》則稱此書為「當之無愧的長青暢銷書」。1973年印行迄今,作者墨基爾不斷在更新版本中加入新看法及新工具,使本書與時並進,也成為目前美國著名大學MBA投資學課程的指定參考書。

墨基爾在書中憑藉其華爾街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個人投資者三重身分所累積的豐富經驗,引領讀者漫步迷人的投資世界,打破唯有專家才能勝過大盤的迷思。你將會明白如何從目眩神迷的投資工具:股票、債券、金融市場,到房地產投資信託,以及如黃金和收藏品等實體資產,搜尋出最佳投資機會,穩健致富

相關連結:

二、《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

為什麼一到百貨公司週年慶,你就像失心瘋一般地大肆搶購?
當某個公眾人物爆發醜聞時,為什麼你會毫不遲疑地相信記者
看到鼎泰豐的人潮,即便沒吃過你也認定它們的小籠包最好吃
7-11 推出集點活動時,就算你不愛 Hello Kitty 也會跟著蒐集
原本自己覺得好看的造型,因為大家的批評就讓你失去自信

我們都以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然而諸如上述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卻是天天在發生。究竟是為什麼呢? 好像自己的大腦不受控制,莫名地變成受人擺布的玩偶呢!

長久以來,無數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試圖為之提出理論上的解釋。有些學者相信,因為人類的群居天性,總要與他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並且脫離不了群體生活;因此他們開始研究起人們在團體中的心理狀態,想要從中找出「群眾心理」與某些非理性行為之間的關聯,因而在之後逐漸形成了「群體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而本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正是這個領域的先驅,本書遂也成為研究群眾心理的經典著作。

相關連結:
烏合之眾》 群眾心理學 

三、《史記》貨殖列傳 司馬遷

〈貨殖列傳〉一篇深刻描寫出商人致富之因,作者從人性的角度去論述人民追求財富是出於本性。記載了從春秋末年到西漢初年以工商業致富的貨殖大家的活動,算是一篇商人的傳記,閱讀經典古籍能使自己思考和學習警惕。貨,是指財富,殖,是指增長,貨殖者,言如何增長財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重農抑商」政策,作者歌頌商人的進步作用,並且總結他們的治生致富之術,說明一些落後的經濟終要淘汰,只有發展商業與生產社會才會進步,國家才能強盛。

相關連結:

四、《買對基金賺大錢》約翰.柏格

本書由美國 ETF 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所著,是每一位欲投資 ETF 的投資人之必讀手冊,股神巴菲特、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全美第一名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等數十位財經專家一致推崇!約翰.柏格,全球最大共同基金的創辦人,管理總資產超過五千億美元,《財富雜誌》喻為二十世紀四大投資巨人、《紐約時報》2006年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時代雜誌》2004年最具影響力的100人,指數型基金教父親授致富的投資常識,買對基金,輕鬆致富。連股神巴菲特也遵守的投資金律,易懂、簡單,就跟常識一樣。了解基金教父的理財觀念與策略,就能選對基金,打開財富的水龍頭,年年都賺錢。

相關連結:

五、《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是德國知名投資大師,被譽為「20世紀股市見證人」、「本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經歷80年投資生涯,一生富裕、優雅、從容,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說:「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是安德烈科斯托蘭尼的投資智慧精華,德國.巴菲特之稱,畢生通透掌握以錢賺錢的精髓,以幽默、雋永和風采,寫下精彩絕倫的93年人生告白。除了寫他對各個投資、投機市場的撥雲見日的透徹剖析,還有他一生經典的投資案例,值得想擁有財富、享受尊嚴人生的人,一賭為快。

相關連結:
心理+貨幣=趨勢(中期股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六、《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貝諾.曼德伯(已絕版)

投資者到底能不能正確預測市場?能不能從中賺到錢?複雜的股票線圖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遊戲規則?有「碎型幾何大師」之稱的本書作者曼德伯,在觀察與分析了尼羅河的潮汐起伏後提出驚人的觀察:一條條描繪股價走勢的圖表上,那些複雜得嚇死人的「碎形曲線」,其實隱然有著亂中有序的結構…

作者曼德伯享譽國際的數學大師,被譽為百年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目前為耶魯大學教授、IBM華森實驗室終身研究員。曼德伯也是「碎型幾何之父」,他在多年前所創的碎型幾何學,揭開了自然界令人驚異的密碼。曼德伯在一九六年代開始將研究領域轉進投資市場,並且在歐洲華爾街日報前總編輯賀遜的協助下,完成「尼羅河密碼」這本書,從此震撼華爾街。

相關連結:

七、《蘇黎士投機定律》梅克斯.耿特

瑞士人是以扮演世界上最聰明的投資家、投機家和賭徒,而成就投機事業的。「蘇黎士定律」一詞是瑞士證券和期貨投機俱樂部所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華爾街收集來的。最初是由一夥志同道合、希望發財的男女所組成。他們認為沒有人能靠薪水而致富。瑞士人總結出一項有意義的結論,即人的一生,不能逃避風險,而應該謹慎的投入風險,必須謹慎而用思考去賭。在這種情況下收穫總是大於損失。成功的瑞士投機者幾乎不太注意那些一般性的投資建議,他們有自己更好的方法。

《蘇黎士投機定律》是投資經典著作,專門討論如何打賭賺錢。本書談論的十二項主要定律和十六項次要定律,歷久不衰,近年來守則內容並未改變,但卻深值投資人心,是投資人奉行不悖的真理。它的價值是數不清的,它不僅是一種投機哲理,實質上也是一條成功之路。畢竟已經使許多人致富。

相關連結:
蘇黎士投機定律12項主要定律

八、《投資金律》威廉.伯恩斯坦

◎金融海嘯後,捍衛個人財富必讀的一本書
◎一個醫生博士親身經歷後的傾心研究,精闢、準確又獨到
◎一本能幫助投資者真正賺到錢,但券商、投信業者、財經記者卻不希望看到的理財書
◎網路詢問度最高、長踞亞馬遜網路書店投資理財暢銷排行榜

很多人投資犯錯,不是沒有看歷史,而是看得太短。個人財務管理是一場永無終日的試煉,真正有能力的投資者永遠都不會停止學習。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 在專業上他是受人景仰的醫生,在投資領域他更是令人尊重的智者。投資失利後,他勇敢面對積極研究,發揮行醫最高精神,以過人的智慧為投資大眾找出失利的病因與成功的方法。他獨到的見解,獲得投資泰斗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博格爾及《商業周刊》等專業媒體的讚譽。伯恩斯坦亦提供一套易於學習、循序漸進的十四堂課,只要按部就班拿到這十四個學分,每個投資人都將能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在長期投資中成功獲利。閱讀本書,不但能看清今天整個金融業實際運作的狀況,同時也能掌握控制風險必可創造財富的準則。

相關連結:

九、《馴服風險》彼得.伯恩斯坦(已絕版)

風險觀念是企業經營、股市投資、金融保險、星際探險等一切行為得以建立的要素,也是將人類好賭的天性化為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高、科技發展的動力。想要支配不確定的未來,本書是你唯一的選擇。

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卡達諾開始,到巴斯卡、費瑪、伯努利、高斯……,直到近代發明投資組合的馬科維茨、選擇權定價公式的布萊克、休斯,歷代數學家運用機率、抽樣原理、趨均數迴歸、賽局理論等統計技術,將風險逐一量化,把它從「受到損失的可能」變成「獲利的良機」。風險一這個看不見的殺手,將伴隨著人類的歷史,延綿中外古今,恆久存在。透過了解風險的進化史,可讓不知風險的賭徒、冒著高風險的投機客、不善控制風險的人,甚至不冒任何風險的極端保守者,皆能成為更理性成功的投資人。

相關連結:

十、《股票市場顯相實錄》Frde Schwed Jr.

這本書的英文名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客戶的遊艇在哪裡?來自於下面這個小故事,很久以前,一個鄉下來的觀光客去參觀紐約金融區的奇觀(現在是指華爾街),當他們一行人到達巴特利時,嚮導指著停泊在海港的豪華遊艇說:『看,那是銀行家與證券經紀人的遊艇。』,天真的觀光客問道:『客戶的遊艇在哪裡?』

本書作者Frde Schwed Jr.為股票專業交易員,曾經賺進巨額財富,但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而消耗殆盡。回首住事,令人感嘆唏噓。經過深思熟慮,作者終以輕鬆、詼諧、幽默而諷剌的筆調,揭開股市的面紗。書中盡述了股市從業人士的荒唐、投資人和投機客的無知,以及政府機構的虛矯,值得市場人士玩味深思。192030年代時,華爾街金融情形(華爾街醜聞與內幕等等),其實與現今大同小異,時代變了,人性永遠不變。巴菲特稱讚這本書為:「有史以來最有趣的投資著作。」

「……經典之作得幸重刊,證明了事物去越變化,越顯出其不變之理……」Michael Bloomberg President Bloomberg, LP.
「……一旦開讀便無法釋卷……捕捉到了投資事業最根本的愚蠢行為……」
Michael Lewis

相關連結: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超級關係》網絡科學

《超級關係》與《80/20法則》作者皆為理查.柯克 Richard Koch,本身也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現今高科技時代,人與人的連結程度愈高,網絡效應也愈明顯。而在網絡特有的集中效應之下通常只會出現少數的大贏家,因此掌握了網絡的規則,就能掌握成功的機會。

柯克指出:二十一世紀的科學──網絡科學。而弱連結將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一般人倚賴最深的強連結反而是往前邁進的阻礙。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企業界的網絡主要是由握有超級關係的人脈王所形塑的,對市場結構、策略與產業政策具有深遠的意義。而這些個人與企業雖只是極少數,卻能創造出不成比例的巨大連結,為我們搭起一座橋樑,通往相距遙遠、非常不同的社會角落,讓世界變得更小,讓大家更能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元。

構成網絡的三項元素: 
強連結(Strong links):親密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弱連結(Weak links):泛泛之交,不太熟悉的相識者。本書所強調的。
樞紐(Hubs):個人所參與的或大或小的團體或組織。

如果人們喜歡和你在一起,他們會願意幫你甚於幫其他人。你可以輕易在與人互動中驗證你的觀念,然後採納真正有效的做法。我們應該盡量付出,熱衷付諸實踐─你可能不會立即得到回報,有時些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根本完全沒有回報,但這一切會形成巨大的良性循環你所認識的人以及他們的人脈環繞成一個互惠之鍊,也就是隱形連結。

很多機會來自我們沒有花太多時間共處的人,正因為他們的世界與我們不同。當遇到認識的人就會問:「某某人最近怎麼了?」─某某人是我們共同認識的人,但通常在另一個領域活動。人們在固定的網絡裡會變得一成不變。我們要建立優質的弱連結,對新的人或新的世界保持開放的心態。弱連結是我們延伸到遙遠世界的橋樑,讓我們的世界更有完整更有意義,並且能深化同理心與人情味,讓我們更有能力欣賞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與故事。

另一個關鍵元素是樞紐─亦即我們參與的團體。如果你在好的樞紐裡成為關鍵角色,日後它就會自動成為你的助力。工作的網絡尤其有累增的效果─每一步都能建構新的網絡,讓你用於下一次的向上躍升。你的事業是由一連串事件構成的;每一步都可以是下一步的跳板(事業或社會方面),認識更多人,也被更多人認識。

然而,長期從事同一份工作會截斷人脈的累積,也就減少流動的機會。不要低估惰性的力量,當你在一個環境久了,成為你的舒適圈,明明知道應該離開,也知道自己不快樂,但實在太忙了,而且以為在經濟上沒有變動下的條件,不能輕舉妄動。這樣一來,就錯失離開工作的最佳期限(四年或五年),兩年太快,但超過五年恐怕就無法離開了。不論我們在樞紐待多久,轉換的最迫切理由是不快樂。弔詭的是讓我們最沮喪的樞紐可能是我們抓得最牢的。

當一個人從一個樞紐轉換到另一個樞紐,自然有機會在新舊樞紐之間創造新的、或可能很多個弱連結。因此,職場的流動─就像社會或地理的流動─有助於創造出最有價值的那種弱連結:亦即能夠與過去缺乏連繫的團體連結起來。選擇樞紐應以「學習」為主要考量,之後,應兼顧貢獻度與學習機會。你只能向周圍的人學習,如果你不尊重他們的專業,便無法學習。

新的樞紐提供兩種不同的轉變經驗,以WHF「閱讀治療」書院學生為例:

第一種轉變─經歷強烈的情緒衝擊─有一群人(教師群)和一些事(上課要求)讓我們感覺與過去不同了,在某種意義上變得更好,更有潛力來學習的人體驗到某種新奇的事物,過去甚至不知道可能有這樣的經驗(重新學習當個學生,謙虛且不斷地學習)

第二種轉變─有某突破而創造非凡成就的實際經驗─有一群人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也知道有能力做到。而你會慢慢受到這群人的影響,因為過得幸福快樂的人是少數,這群人是很獨特的,這是一個充滿力量與生命的樞紐,那是你在任何組織看不到的。

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參與各種樞紐,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可以接觸不同的人,發掘出自己最喜歡的個人與團體;可以慢慢找出自己最樂意做出貢獻的地方;還能學習他人有哪些部份可以和自己互補。我們不僅團結合作,還要結合前所未有的角色,創造出過去想像不到的獨特目標。

以上部份摘自《超級關係》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快樂,從心開始》正向心理學

在你認識的人當中,有多少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滿意自己的生活,不追悔過去、對未來前途滿懷信心的呢?二千三百年前,希臘哲人戴奧真尼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一個誠實的人,今天要找一個幸福的人,恐怕更加困難。

二千三百年前,亞里斯多德曾說,世人無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標。我們不僅為擁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們追求的其他目標——健康、美貌、金錢、權力,無非也是因為我們以為擁有這些以後就能幸福。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很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人類對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認知與智識,已超乎前人想像;。然而,儘管如此,人們對於幸福的渴求,卻是亙古不變。現代人對幸福的瞭解並不見得比亞里斯多德更透澈,而對於如何得到幸福,更可說是毫無建樹。(尼各馬科倫理學》快樂三層次)

作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發現,幸福並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機率無關,用錢買不到;它不受外在事件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事實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幸福並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哲學家米爾說過:「自問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覺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不計較好壞,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才會覺得幸福,直接去找卻不會奏效。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在《向生命說Yes!》:「不要以成功為目標——你愈是對它念念不忘,就愈可能錯失它。因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須因緣際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並把自己置之度外時,意外獲得的副產品。」(活出工作的意義》意義治療圖解)

如同《迂迴的力量》所提,直接做法,成果苦求不到。複雜世界,迂迴才是王道!抵達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嗎?其實,彎路沒有比較遠,捷徑沒有比較近,成功抵達目的的訣竅,在於選擇一條不直接通行的路徑沒有拚命追求快樂的人反而最快樂、不汲汲營營於財富的人卻能最富有、不唯利是圖的公司竟然總是最賺錢。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過的不好?這是由於腦袋只會存取它學過的東西,不會去管不知道的東西,如果你的腦袋只有錯誤的資訊,你就只有用錯誤的資訊。因此,當過去的資訊不足以提供支持,每個人都必須運用現有的工具,為自己塑造有意義的快樂人生,心理學便是其中最有用的工具。無論是應用在研究過去的事件對現在行為有何影響。也有助於解答:如果我們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有種種煩惱和壓抑,我們該如何規畫自己的未來。

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究柢都直接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與闡釋日常經驗。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羅馬哲學家皇帝奧里歐斯曾寫到:「外界事物令你痛苦的並不是因為它們打擾你,而是肇因於你對它們的判斷,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麼判斷。」追求內心和諧,惟有從掌握意識著手,學習控制心靈。

以上部份摘自《快樂,從心開始》(已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