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社會物理學──剖析意念傳播方式的新科學



  我們在網路世界撒下的「數位麵包屑」,原來是一步步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線索!

  如果大數據革命有一位主導大局的天才,他便是本書作者艾力克斯潘特蘭。潘特蘭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大數據與個人資料倡議」共同發起人,被《富比世》雜誌譽為「全球7大權威資料科學家之一」,《新聞週刊》列為「可能改變本世紀100位美國人之一」。他還有另一項稱號「可穿戴式裝置之父」,早在15年前便主持全球第一個人與機械結合的「賽博格」(cyborg)群體實驗,其中幾項構想現在由前學生落實為Google眼鏡和Google+。

  潘特蘭提倡的新科學「社會物理學」,利用電子裝置進行大規模實地實驗室,和研究團隊逐秒測量群組、公司和社區可能長達數年的時間,蒐集、分析數以十億計的大數據,仔細觀察社會以了解意念流的動態。在這樣的「社會觀察鏡」下,人類和猩猩群與蜂群的共通點,比你願意承認的更多。

  潘特蘭團隊這項分析巨量「數位麵包屑」,如通話紀錄、信用卡交易、GPS定位紀錄等的流程,被列為「即將改變世界的10項技術之一」。他們已經發現,藉由分析這些數位麵包屑中的形態,可以判斷某人是否可能將罹患糖尿病、會不會償還貸款,而以前看似隨機「不可抗力」的許多事物,如股市崩盤、政治革命、經濟泡沫等,都可以獲得解釋。

  原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沿途撒下的數位麵包屑,其實隱藏了各種好主意,有助於改善企業、政府和社會的運作,建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包括:

  個人方面   創新和創造力並非極少數超級機靈的人所獨有,最好的點子來自持續、細心的社會探索。最佳學習策略是花90%的精力在探索,尋找、模仿看似成功的行為榜樣,剩餘的10%用在個人實驗和思考上。

  團隊方面   績效最好的群體主意很多,成員貢獻很多很簡短的點子,而非只有少數人長篇大論。這種交流持續重疊發生,而且主意很多樣,各人參與互動的程度相對平均。

  領導方面   最成功的經理人類型,是所謂的「魅力型連結者」,會主動四處遊走,與人簡短有力地交談。由這種領導人主導的團隊,有較均衡、較高程度的成員參與,對集體智慧有利。

  解決問題   無論是鼓勵個人在冷天中增加活動量,或是在幾小時內找出全美各地10個紅氣球確切位置的比賽,捨棄傳統直接獎勵目標對象的方法,改為一併獎勵目標對象的同儕,這種創造社群壓力的方法,有時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疾病預防   結合科技和行為變化,可以估計每個人生病的可能性,並畫出疾病傳染地圖。近年來,SARSH1N1、伊波拉病毒等傳染病造成恐慌,在未來肯定將出現的疾病大流行中,這是我們防止數億人死亡的少數希望之一。

  城市發展   我們在平常日和週末的活動形態雖然不同,但各自有其規律。如果信用卡資料顯示城市人口脫離自身熟悉區域,往外探索的活動高於平均水準,則該城市在隨後年度會有較高的GDP、較多人口,以及較多樣化的商店和餐廳。

  交通建設  目前根據駕駛人提供的GPS數據,已經可以逐分鐘更新交通情況。但大數據還能用來預測駕駛人何時可能發生意外,有助於大大降低事故率。瑞士蘇黎世的城市設計證明,建設大規模、便宜的快速運輸系統,有助於城市的整體發展。

  個資保護   史諾登事件震驚全球,在潘特蘭前瞻眼光中的未來,個人擁有占有、控制和處置自身資料的權利。這項「資料新政」並非只是倡議,他透過世界經濟論壇的推動,已成功促成美國和歐盟相關立法和宣言的研擬。

以上摘自《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MIT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組織心理學大師教你謙遜提問的藝術



很想多了解對方,卻聊不出重點;興奮提出自認絕佳的點子,上司或部屬的反應卻很冷淡;想了解問題出在哪,對方卻只是一再跳針;討論變成爭論或對話走向不對勁,場面陷入僵局又傷感情;……究竟是對方難溝通,還是你用錯溝通方法?

  溝通不良,有兩個根本原因:第一,我們生活在多說少問的文化裡,習慣追求效率和速度,急於解決眼前問題,往往捨去發問;第二,很多人一心只想達成任務,卻輕忽與人建立關係的重要,也沒有耐心花時間去贏得信任。

  有效溝通,往往只需要適時拋出一個能引發討論的關鍵句。夏恩帶我們深入內在的四個自我:開放、隱藏、盲目、未知的我,了解在什麼條件下,我們會吐露真言,什麼情況下又會選擇隱藏自我,並教我們如何以謙遜提問,突破各種溝通障礙、化解心理防衛機制,不管跟誰談都能聊出重點、解決問題、達成目標,還能廣結善緣。

  MIT組織心理學大師親授有效溝通的關鍵句:

  .開放式提問:「比如說?」請對方舉例,展現你的好奇與關心,更重要的,釐清更多細節。謙遜提問的關鍵句中,這是最簡單、效果也最好的方式。

  .診斷式提問:「發生什麼事了?」當對方提到某件事,我們很感興趣時,為了把話題引導到這件事情上,就可運用這種問法。

  .以問題取代答案:「你覺得問題出在哪?」針對個人感受與反應,往下詢問,有時,一個關鍵提問,就能改變對方的思緒。


以上摘自MIT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信心密碼:放手做,勇敢錯!讓100萬人自信升 級的行動指南

有能力的女性vs過度自信的男性,誰會勝出?妳已經盡了力,機會卻從不眷顧?當妳埋怨老天不公平,殘酷的真相是:妳才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一切都是缺乏信心惹的禍。然而,信心究竟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養成?

藉由最新研究、職場實例,以及名人分享,本書帶領讀者重新看見「信心」,將想法化為行動,掌握自我的身心狀態,成就最好的自己!

關於女性信心的一些現象

  男性比女性更常要求加薪,比例高過4倍,而即使女性提出加薪,所提金額也比男性少30%
  男女人數均等的重要會議上,女性發言會比男性少75%
  男性平均把自己的表現高估30%,稱之為「真心過度自信」。
  女員工認為自己符合100%的職務要求以後,才會提出升遷申請,而男員工只要自認符合60%的職務要求,就會樂於提出申請。
  男性獲得新職位時,就會想著下一個目標,女性則是急欲證明自己值得這個位置。
  越來越多女性擔任高層管理工作,但多為功能性職位,如人力資源、財務長,而非營運性職務。坐在對的位置上,天賦才能自由。

  如何破解信心密碼?行動指令:放手做,勇敢錯

  女性擅長步步為營,卻因此自限格局
  趕快失敗(大成功是由許多小失敗累積而成的)
  停止三思,想像成功的感覺(女性的腦,是信心的天敵)
  殺死負面想法(先記錄想法,再另類思考)
  從我到我們(停止想像別人如何看「我」,而是別人如何看我們這個團隊)
  重複、重複、再重複(信心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培養)
  取得發言權(當你代表一群人的利益時,你就會發揮母性光輝了)
  微信心(從小決定開始培養起)
  冥想(乘機擺脫焦慮)


以上摘自《信心密碼:放手做,勇敢錯!讓100萬人自信升 級的行動指南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讓宇宙定律為你效勞


 物理是宇宙運行的劇本,它不只是數字和方程式的堆疊,也展示了讓人生更美好所應遵循的法則。了解這些定律,即使生活再怎麼難以掌握,也能讓我們擁有堅實的立足點,不致迷失方向。喔,對了,甚至有可能拯救我們的性命。

   真愛難尋,如何不再因愛錯人而黯然流淚?你需要的是元素週期表。
   人生階段的轉換往往充滿挫折又令人心慌?去煮一壺水吧,沸騰現象會給你一些啟示。
   面對未來茫然無措?懂得畫力圖,就會知道如何踏出新的一步。
   了解壓力的特性,即使不小心把車子開進河裡,仍能逃命逃得很有型。
   想朝著自己的目標穩定前進,何不讓牛頓運動定律助你一臂之力?

  「物理學」總是令我們退避三舍,一聽到「重力」「位移」「熵」「磁力」就覺得渾身發癢不舒服。事實上,人心難測、世事難料,隨時有可能發狂失控,但重力、運動、能量和物質的行為舉止卻會以穩定且可度量的方式為之。了解這些定律,你就能在這一團混亂的世界裡擁有堅實的立足點。更棒的是,物理學除了能豐富我們的見識、改變思考方式與眼界、讓生活酷炫有型,甚至還能拯救我們的性命!

  如果你了解物理的定律並善加運用,當你的美好人生奏起搖滾旋律時,它們還會舉起小小的螢光棒跟著一起唱和。每個人都是具體而微的宇宙,了解宇宙的運行規則,就等於擁有五星級的人生指南。


以上摘自《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讓宇宙定律為你效勞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贏在好習慣:贏家與輸家的差別,往往取決於微不足道的好習慣

       每天只要堅持5分鐘,讓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更加分。美國慈善家、勵志書作者史東(W. Clement Stone)說過一句很簡單的話:「鉸鏈雖小,開關大門還是得靠它。」你可以從這句話學到許多人生啟示。

  簡單的說,小事情能帶來大改變。如果你持續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原則,做出小小的改變,在事業與人際關係會收穫大大的成功。包括之前我出版過的幾本書在內,許多書籍著重於扭轉人生的大改變,例如戒菸、每天運動,或每天寫作三十分鐘,但其實各形各色的小改變也可以改造人生。

  舉水果為例,我們都知道香蕉、蘋果或橘子不僅有益健康,而且香甜好吃,堪稱適合隨身攜帶的小點心,但統計發現只有不到五成的人能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好好思考一下,水果吃起來大概只花二分鐘,而且很好攜帶,多數人知道吃水果是有益健康的好習慣,但超過半數大眾無法為此撥出幾分鐘。

  這個例子不在於說明水果的神奇益處,而是想指出我們都知道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卻往往沒有付諸實行。你可以把吃水果跟其他小習慣一起付諸實行。我相信你現在就有辦法輕鬆想到許多改善生活的好方法,各自大概花不到五分鐘即可完成。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在於你也許認為沒時間統統完成。而解決之道就是堆疊習慣。

  你大概體會過,要把許多新習慣一次加進日常生活並非易事。然而,建立一套新慣例其實相當容易。堆疊習慣的重點在於做出一系列小改變(例如吃水果),建立日常慣例,這樣就可以每天實行。

  堆疊習慣不會帶來壓力,也不會要求一次做出大幅改變,所以簡單可行。你的目標只是花十五到三十分鐘完成一套日常慣例,其中包括一系列行動(或小改變),你只需列出清單每日完成即可。這就是堆疊習慣的精神。

  97個常常被忽略,卻非常關鍵的迷你好習慣,涵蓋領域包括:
  1. 做事效率——提高工作效率,讓你做事更俐落
  2. 人際關係——增進親子、伴侶關係,還能拓展人脈、遇貴人
  3. 財務管理——聰明理財,掌握收支,不再為錢煩惱
  4. 環境整理——空間不再凌亂、生活井然有序
  5. 心靈快樂——練習正念,釋放壓力
  6. 身體健康——養生,從生活的小細節開始做起
  7. 休閒活動——再忙,也要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熱情

  如果你每天完成一套小習慣,就能幫你在工作加分、加強人際關係、聰明理財、保持環境整潔、還能促進身心健康,甚至更懂得生活,贏得人生。


以上摘自《贏在好習慣:贏家與輸家的差別,往往取決於微不足道的好習慣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不大可能法則:誰說樂透不會中兩次?

  ◎動物也會「迷信」?
  鳥會聚集在亡者屋外?
  再怪的事都可以用神來解釋?
  樂透連續兩週開出相同號碼,其實沒那麼難?
  念力真有其事?
  事後回顧永遠天衣無縫?
  宇宙差一點就不存在?

  如果一件事非常不可能出現,那麼它為何還是會發生?我們又為什麼應該預期它會發生?在這本充滿原創的作品中,知名統計學家大衛漢德將不同的可能性理論融合為一,解答了這個問題。而他的答案就是:不大可能法則。

  從博奕、天氣、空難、創意寫作、生命的起源到宇宙本身,這本書用一個大膽的概念將所有現象連結起來,不僅適合愛聽驚人巧合和罕見事件的讀者,更能滿足喜歡用「一個理論解釋一切」的人。


為什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不斷發生?

  這本書的主角是極不可能的事件,旨在解釋機率極低的事件為何會發生,而且還要說明這些事件為何不斷出現,永遠不會消失。這一點乍聽之下很矛盾。非常不可能的事件怎麼會不斷發生?不可能不就代表很罕見?

  然而,現實中許多事件告訴我們,這一點都不矛盾。有人連贏幾次樂透,閃電經常打中同一個倒楣鬼,劇烈的金融崩盤一再上演,諸如此類。不過,這樣的現象當然需要解釋。

  宇宙有其運行的法則。牛頓力學定律告訴我們掉落的物體如何運動,月亮為何繞著地球運轉,汽車加速時為什麼背會往座椅靠,還有絆倒時為什麼撞到地面感覺那麼重。其他定律告訴我們星球如何生成和消亡,人性來自何處,又可能去向何方。

  極不可能的事件也是如此。有一組定律掌管著機運,告訴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是會發生的,也告訴我們背後的理由。這一組定律,我稱之為「不大可能法則」。

  不大可能法則包含幾個層次的定律。有些和宇宙的基本構造有關,包括二加二等於四之類的抽象基本真理;有些涉及所謂的機率的深層性質;還有一些源自人類的心理層面:大腦不只是專司記錄的器官。只要條件適當,任何一條定律都是現實中的一個實例,但唯有所有定律同時運作、相輔相成,才能充分展現不大可能法則的驚人力量,讓原本無法想像的不可能成為現實。

以上摘自《不大可能法則:誰說樂透不會中兩次?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

   「為什麼球員明明喝了很多水,比賽完卻幾乎沒排尿?」
  「為什麼雨刷不能像我的眼睛,可以快眨、也能慢眨?」
  「如果將摩斯密碼套用到商品編碼上呢?」

  以上三個問題,分別誕生了:年產值200億美元的運動飲料產業、電子感應式雨刷和到處可見的商品條碼。很多產品與企業的成功,並非知道高明的答案或握有高端技術,而是——懂得「大哉問」。

  雲端搜尋的發達,讓問題的價值越來越高,答案的價值越來越低,所以,「大哉問」時代已經來臨,說「我知道」已毫無價值,「問得漂亮」才是創新的根本。因為如果你不懂發問,大數據在手裡還是不知道答案。

  本書作者華倫伯格(Warren Berger)是企業創新專家與廣告作家,曾受邀參加國家廣播公司《今天》(Today)、美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World News)、美國有線電視網與公共廣播電台發表有關發問與創新的評論。

  他同時也是資深產業研究記者,研究過全球上百位頂尖創業家與創新者,得到了一項結論:在過去,表現出「無所不知」的人會獲得晉升,如今,公司裡最好的位子、甚至有自己的辦公室,卻是留給最懂得問問題的人,因為,一個小問題,能創造一門大生意。

  這年頭,不問問題必然遭到忽略,但如果老是問沒生產力的蠢問題,也會失去機會。究竟要問什麼?該怎麼開頭?怎樣才算是價值千萬、億萬的提問呢?你得學會「為什麼如果如何」這套模式。

  一個問題,要能引發五個「為什麼」:
  大家司空見慣的事,最值得推翻。當五個「為什麼」聯成一串,答案就會現身。

  接著問「如果」,讓想像力爆發:
  問「如果」,以便重組借用別人的點子;然後,還要故意「想錯」。

  夢想「如何」實現?你絕對不能做太多準備!
  先做原型、不斷測試,萬一每次都在不同地方失敗,恭喜你了。
  還有別自己蠻幹,在網路時代,高手很容易找,他們只等你分享問題。

  過程中,即使想法被看衰也要當作家常便飯,因為別人的負面反應越多(「這絕對行不通!」),代表你已觸及某個全新的領域。

  本書不只教你如何大哉問,還要告訴你︰平凡想變頂尖,你該問什麼問題?當公司成長趨緩,你又該問什麼問題?如何用發問挑動人心,但不造成對方排斥?要怎麼激發年輕員工的熱情?讓他們勇於提出疑問?為什麼「立刻給答案」的主管最糟糕?

  除了工作,對於你最在乎的人生呢?賈伯斯曾在挖角時提問:「剩下的人生,你要賣糖水,還是要改變全世界?」大哉問時代,發問就是用無知,凸顯你的已知,問問題,是推動自己吸引別人最好的方法。


以上摘自《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


每個當下,都要停下來問自己: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除了要知道「怎麼活」,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什麼而活」……我們無需教室,就能向彼此學習。

  大衛蒙納許有著人人稱羨的簡單幸福,大學一畢業就到高中任教,15年來,他教過超過3000個學生,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啟發這群對於未來充滿疑惑與不安的孩子們,鼓勵他們勇敢地去追求個人的價值。

  然而2006年的感恩節前夕,大衛卻突然被醫生宣告罹患腦癌,並且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但他拒絕向病魔屈服,對學生的堅持與熱情成了他活下去的動力。歷經三次手術、兩年半的化療與三十次放射線治療,大衛奇蹟似地延續了六年的教書生涯,甚至還獲選年度最佳教師。直到腫瘤幾乎奪走了他的視力和左半身的行動能力,他才不得不離開他最熱愛的教學工作。

  雖然無法繼續教書,但大衛決定用僅餘的生命去拜訪曾經教過的學生們,與他們分享彼此生命中的「優先清單」,思考人生在世真正重要的事。大衛在臉書上貼出了他的計畫,短短48小時內,就有超過50個學生回覆,願意邀請他來作客。201211月,大衛帶著150位學生的名單展開他的旅程,他以101天的時間,從邁阿密到八千公里遠的紐約,從美國中心地帶到太平洋岸的舊金山,最後他總共走訪了31個城市,探視了75位學生。

  這並不是一趟感傷的告別之旅,而是一場豐盛的生命之旅,他說:「他們給我上了最了不起的課,讓我知道教書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學到什麼,而是用心感受到什麼。」而這趟旅程也將讓他「死時自覺是世上最幸運的人」。


以上摘自《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簡潔的威力:注意力短缺時代,說得越少,影響越大!


在這個注意力匱乏的時代,長話短說是大家迫切需要,卻十分罕見的特質。若我們無法做到清楚扼要的表達,則慘痛後果不一而足:浪費時間、金錢與資源、在混亂中勉強做決定、深具價值的點子遭到淘汰、走偏了方向、談好的交易總是陷入泥淖。

  身為一家小型行銷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服務過的客戶包括哈雷戴維森公司、BMO夏理斯銀行、 萬事達卡,以及固安捷公司。我協助這些公司把產品和服務說清楚講明白,並且從中體會「長話短說」其實是種特殊技能。

  多年來,我不斷聽到企業和軍事領袖抱怨同樣一些事:訊息混淆造成失誤或挫敗、所有人各唱各的調、簡報搞得連篇累牘卻毫無幫助。要在這個資訊氾濫、高速行進的商業世界取得成功,雜亂無章的冗言贅字絕對不容有存在空間,所以我決定撰寫這本書,告訴大家如何按部就班地切入重點。

  化繁為簡是任何人都能學會的技巧。我的公司營運不到幾年,就得到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邀請,為他們研發一套首開先河的課程。在研發過程中發現,不少頂尖軍事將領竟然是溝通天兵,他們坦承自己的任務簡報冗長得離譜,不但充斥大量繁瑣細節,而且內容幾乎沒有任何人看得懂。

  特種作戰司令部投注於改造的心血,最終獲得大豐收,迄今仍在收割成果。BRIEF技巧就是在這次課程中誕生,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創造精實的溝通,這就像溝通管理的六標準差。

  在「敘事圖」課程進行幾天之後,我看到學員有了立即的轉變,已經可以融合說故事和BRIEF的各項技巧,說明複雜任務之時仍能保持清晰扼要。他們傳遞複雜資訊的方式既有效率,也頗具效果,不但理路清晰,而且說服力十足。一反過往大量使用簡報軟體,如今將領們的溝通變得更加有力,也更吸引人。

  一名參與此次課程的學員如此表示:「差別太大了,我們的簡報證明『少即是多』。」

  我深信特種作戰司令部學到的這些技巧,同樣適用於商業界。畢竟商界人士誰不希望傳達出的訊息既簡潔又明確。有鑑於各位讀者皆生活忙碌,本書內容的設計旨在可立即派上用場。若你能用心閱讀、積極實踐,你就能學會如何創造清晰內容與意義,同時杜絕浪費及混淆。以下ADD原則:覺察、紀律,以及決斷。

  Part1  覺察
  提升對自己與他人的要求,堅持高標準的簡潔程度。
  Part2  紀律
  透過BRIEF技巧鍛鍊大腦的記憶肌肉,培養自己成為精實的溝通者。
  Part3  決斷
  
知道在哪些關鍵時刻,就該以兼具效率與效果的方式來傳達真正重要的事物。避免NG,就能成為精實溝通高手。如何推銷才不會落落長惹人嫌?大家都討厭被推銷,但都愛聽故事。會議中開始有人滑手機、收郵件、想著晚上要吃什麼……設法讓聽眾積極參與,建立良好互動。簡報裡塞越多文字越好?多數人屬於視覺思考類型,重點要以創造性的視覺元素來表達。


以上摘自《簡潔的威力:注意力短缺時代,說得越少,影響越大!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

 從原子筆到打火機?

  可拋棄式原子筆製造商BIC想追求成長,該公司覺得推出新顏色、新規格原子筆的構想缺乏新意,在腦力激盪會議中,有人提議:生產打火機!打火機?這個乍看之下很瘋狂的點子,超脫了製筆事業的「框架」,不把BIC視為製筆公司,讓BIC能在「可拋棄式」這個新框架中找到新成長。沒錯,所以現在有可拋棄式的BIC打火機、刮鬍刀、手機。這個「可拋棄式」的新框架,為BIC開啟了通往大量機會之門。

  從電燈泡到氣炸鍋?

  數十年前,飛利浦辨識出它必須因應的幾個大趨勢,包括保健成本的持續提高,以及已開發國家人口的嚴重高齡化。為因應這些趨勢,該公司決定建立一條新事業線:除了是國際電子產品公司,飛利浦也要成為家庭保健領域的專家。事後回顧,這是明智的決策,該公司的家庭醫療保健解決方案業務已發展成營收達十多億歐元的事業。近年則有氣炸鍋這項結合健康領域與美味訴求的創新家電產品大大熱銷。

  →BCG轉型思考術能幫你找到「新框架」!

  為了理解世界,我們仰賴假設、仰賴模式——本書稱為「框架」。但很多時候,我們並未覺察自己正在使用既有的框架,結果這些既有框架往往框限、矇蔽了我們,使我們沒能看見風險與機會。但光是「跳脫框架思考」並不夠,要產生創意,你需要真正有助於轉型的思考,必須從「在新框架裡思考」做起,這正是BCG兩位策略創新專家提出的革命性轉型思考術,也是BCG在全球協助眾多客戶發想創意、分析未來情境與制定新願景所仰賴的思考工具。
  
  這本創新之作,將協助你透過5個步驟來質疑並挑戰你已知的一切事物與商業創意,找到「新框架」:

  ——懷疑一切:質疑現有觀點
  ——探索可能性:探索周遭的潛在選擇
  ——擴散性思考:產生許多新奇、令人興奮、甚至看似荒謬的點子
  ——聚斂性思考:評估並挑選能產生突破性結果的點子
  ——不斷地再評估:沒有任何一個創意是恆久的好創意,你必須不斷地再評估

  在變化持續加快的年代,想要生存,創新、轉型是第一要務。本書來自BCG頂尖顧問協助眾多知名企業的實戰經驗與深刻洞見,充滿實用且有效的創意工具,並包括BIC、福特汽車、飛利浦等豐富的個案研究,幫助你洞察原本可能被忽視而錯失的機會,找到自我成長、企業轉型的契機。


以上摘自《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