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


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刻,我們都可以有所選擇,我們擁有的選擇,遠多於我們的認知,選擇如何過每一天,就是選擇了甚麼樣的人生!環境不會盡如人意,但看世界的態度卻能隨心所欲。為每天施展一點魔法,選擇「作出」選擇,你就能鋪成自己要的幸福。

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塔爾.班夏哈
他在哈佛的公開課程-幸福課,全球瘋狂下載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後,最新力作!

如果人生是一篇樂章,我們選擇的每個行動,都會決定如何觸動奏出永恆樂章的琴弦。班夏哈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的「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課程,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修課人數創紀錄。他在哈佛大學的公開課程,全球瘋狂下載!

班夏哈深信正向心理學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提升社會的幸福感。心理學研究指出,幸福快樂有40%取決於我們的選擇;人可以選擇思考的方式,我們選擇做什麼、選擇看事情的觀點,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

《幸福的魔法》探討三類選擇。第一類是我們幾乎隨時可作的選擇,例如:要不要微笑、要不要深呼吸;第二類是我們在特定事件發生後所作的選擇,例如:對失敗的反應、是否讚美同事的工作做得很好;第三類則是人生中的重大決定,例如:該朝哪條職涯之路發展、要不要幫助及貢獻於他人。內容大多聚焦於前兩類選擇,也在第三類選擇方面有所點綴。

這不是一本探討道德性質決策的書,也不是做為解決困難決策時的參考工具。書裡談到的選擇,大多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面臨的情況,我稱之為「無需回答的選擇」,也就是說在這些選擇中,會非常清楚明白地顯示哪條路才是正確的。不論是站姿或坐姿、失敗或成功時的反應、和孩子或伴侶的溝通方式等等,我們通常會很清楚什麼是好的選擇、什麼是不好的選擇,但我們也常作出無益的選擇。希臘傑出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行善就是知善」(To know the good is to do the good),很可惜的是現實世界並非如此。
  
《幸福的魔法》並非在談作決策時「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而是該「做」正確的事。我的兩個目的是:第一,幫助你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天和每分鐘都存在著選擇,欲選擇做正確之事,必須先認知到「可以有所選擇」這個事實。第二,鼓勵你根據這些可能的選擇,盡可能做出最好、最有益的行動,也就是鼓勵你在知道什麼是有益的事情之後便付諸行動。
  
《幸福的魔法》由一一個選擇架構而成,大多數是「無需回答的選擇」。每個選擇都附上一則引言,還有該選擇的扼要解釋,並以一則故事為例。書中敘述的故事包含個人軼事、假設情況、心理實驗說明、歷史人物記述、影片或文學作品中虛構人物的經歷等等。敘述這些故事的目的在於將觀念化為實際,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感受到故事與自己的關聯性。你可以將書裡提到的一些例子所蘊涵的選擇理念,擴大應用在生活之中。例如:跟職場有關的選擇和故事,你可以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也遭遇到類似的選擇?你和伴侶之間的關係是否跟這故事相似?你和你的上司或小孩之間是否也存在類似情形?
  
你可以像閱讀其他書籍般的方式來閱讀本書,或者,你也可以將這本書當成練習簿,要求自己挑出一項選擇,利用一天到一個月的期間好好省思一番,並付諸行動。可以試著將該選擇寫在便條紙上,放在可以提醒自己的地方,例如:貼在冰箱或書桌上、放在口袋裡、存在行動裝置或電腦裡當成螢幕保護程式等等,這些方法都很有助益。

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要養成新習慣得花二十一天,而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某項選擇製作成簡單的腕帶,戴著一週到一個月,好隨時隨地提醒自己。這個方法能幫助我把該選擇變成根深柢固的習慣,而我現在戴著的腕帶,是提醒自己要保持幽默輕鬆。在之前那段生活相當緊張的日子,當時戴的腕帶提醒我應該要更有耐心地對待孩子。
  
閱讀此書時,請嘗試作出不同的選擇。針對某項選擇,若在經過認真思考或試驗後覺得不適用,請先跳過,並進入下一項選擇,也可以重複之前已經練習過的某項選擇。待日後再回頭練習之前跳過的選擇,看看目前是否有適用的情況。
  
你也可以挑選書中的選擇,做為自己跟讀書會或家人朋友的討論主題。在職場裡,有建設性地討論「選擇」,不僅有助於提升團隊的凝聚力與成效,也可幫助矯正阻礙創新的僵化思維。分享那些改變我們的人生、有關選擇的個人故事,是非常有助益的體驗,往往能啟發與鼓勵行動。
  
我在書中所談到的選擇,有些靈感來自我本身、我的朋友及客戶的經驗,其他還有根據心理學家、哲學家、企業界和教育界領導人的研究心得及工作經驗等等。你將會發現,本書談到的選擇可能會有部分重疊之處,那其實是我的刻意安排,理由有二:其一,有時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看待挑戰,可幫助我們擺脫窠臼、改變習慣;其二,反覆練習其實相當有助於確保自己所作的改變能確實生根。

要選擇做正確之事,必須先認知到「可以有所選擇」這個事實,同時鼓勵你根據這些可能的選擇,盡可能做出最好、最有益的行動。你擁有的選擇,遠多於你的認知,你有能力決定讓什麼事情影響你,什麼不影響你。快樂一直在我們心裡,找到它,付諸行動,幸福就能隨處可得。不論你要往哪裡去,那裡的天氣如何,你可以自己帶著陽光!

以上摘自《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數位新時代》如何在數位時代活得自在


科技令人目眩神迷,但有時也教人深感不安。身處數位世界,我們想要更便利、更舒適,但也需要活得更好、更深刻。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性」是專屬於人的特性,但現在我們的工具也可以擁有理性了。我們所製造的工具機器如今回頭改造我們。然而,這個過程並不一定會貶低人的價值,我們反而應該進一步探究,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成為獨特的人,又是什麼使我們緊緊相依。

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在清醒時都處於「連線」狀態,可能是上網、使用手機或其他數位媒體。這不只影響職場工作,更深入我們的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檢視我們想要時時連線的渴望與生活型態如何影響人生,教我們如何在數位世界中適應良好,又不致失去寶貴的人性。

我進入林間,是希望活得從容,只面對生命最基本的本質,看看我能否得到它的教誨,而不要在即將閉目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生命如此可貴,我不希望只懂生存,卻不懂生活;除非相當必要,否則我不願提前離開。我想要活得深刻,吸收生命的全部精髓⋯⋯ —梭羅,《湖濱散記》 

21世紀的頭十年,上網人數從3.5億增加到超過20億,到了2025年,全球80億人幾乎都將上網。這一個透過網路全球相連的狀況,不僅對發達國家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即使是使用低階手機的非洲、印度等地的用戶,生活也會截然不同。不管是年輕人或老人,窮人與富人,不管是國家、企業組織,其運作策略與方式也都會有很大的改變。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和Google Ideas總監科恩在書中探討了個人身份、隱私、醫療健康的未來;國家、戰爭、恐怖主義的未來;以及未來在遭逢天災人禍之後的重建工作,在數位新時代中都將有不同的面貌。

通訊科技進步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中,連上網路的人數從三億五千萬增加到超過二十億。同時期,手機的用戶數從七億五千萬上升到超過五十億(現在已經超過六十億)。即使是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這些科技也已經引進運用,而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更是加速普及。

現在很多人還接觸不到未經過濾的訊息,但是到了二二五年,大多數的人透過可以拿在手裡的設備,就能得到所有的訊息。如果技術更新維持目前速度的話,全球八十億的人口大部分都將會上網。

對社會的各個階層而言,各種形式的上網將會愈來愈負擔得起、也愈來愈實用。到處都將可以上網,而且費用會比現在便宜得多。我們的效率、生產力將會更高,更有創造力。在開發中世界,可以無線上網的公共場所和高速的家用網路會相互支援,把上網的體驗推廣到目前甚至連家用有線電話都還沒有的地方。有些社會將直接跳過一整代的科技發展。最後,我們今天為之驚嘆不已的科技裝備會在跳蚤市場上被當成古董來賣,就跟早先的轉盤電話機一樣。

隨著這些工具的使用日漸普及,工具的速度和運算能力也會加強。科技業的經驗法則摩爾定律告訴我們,所有計算設備的核心,處理器晶片的速度每十八個月就增加一倍。這意味著一台二二五年的電腦將比二一三年的電腦快六十四倍。還有一種預測法則跟光子學(就訊息的傳輸而言)有關:目前已知最快的連接形式--光纖電纜,其傳遞的數據量大約每九個月就快上一倍。即使這些法則有自然限制會逐漸失準,但僅僅是有機會能呈現指數增長,就表示未來圖形能力和虛擬實境的發展無可限量,線上體驗將會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甚至比現實還逼真。

想像一下,你置身於「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全像甲板(holodeck),讓你有彷彿親歷其境的真實感受,而且它還可以一邊投射出海灘風景,同時在你眼前再造一場貓王的著名演唱。這不是信口開河,接下來的科技發展將會把許多科幻小說的概念化為科學事實:無人駕駛的汽車、用心念控制的機械手臂、人工智慧(AI)和整合完全的強化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把數位訊息以視覺的方式覆蓋在我們所看到的實體環境上。這種發展將會融入並增強我們自然世界中原有的事物。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這些精采的事物已經開始略具雛型了。這使得在今天從事科技這一行成為非常刺激的工作。不僅是因為我們有機會發明、創建讓人目瞪口呆的新裝置,或是因為我們試圖征服的科技和智性挑戰,規模非常大;而是因為這些發展對世界將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通訊科技除了是技術上的突破,也代表了文化上的重大進展。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都將繼續受到身邊線上世界的影響與驅策。人的記憶往往都是選擇性的,這使我們能夠迅速養成新的習慣,忘記我們之前做事的方式。在今天已經很難想像沒有行動裝置的生活了。在一個智慧手機到處都是的年代,人不怕忘東忘西,所有的想法都是唾手可得的(雖然有些國家把這件事變得困難),而你的注意力總是被其中某些想法吸引,雖然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行仍然是有難度的,而且有些情況下還難上加難。智慧手機這個名字取得真妙。

隨著全球連結上網繼續史無前例地演進,許多舊的機構組織和層級結構必須調適,否則就有過時之虞,與現代社會脫節。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大、小企業奮力掙扎,就是眼前社會正在劇變的例子。通信技術將繼續從內、從外改變我們的機構組織。我們將愈來愈能接觸到遠離本國國界與自身語言族群的人,與他們分享觀點、做生意、建立真正的關係。

要不了多久,絕大多數的人將會發現自己同時活在兩個世界,在兩個世界中工作、接受統治。我們在虛擬世界裡透過各種方式和裝置,在彈指之間就會經驗到某種形式的連網上線。但在實體世界中,我們仍然要克服地理限制、出身背景(有人生在富國的有錢人家,而大多數是生在窮國的窮人)、時運不濟以及人類本性的良善與卑劣面。我們在本書中是想展現虛擬世界以種種方式,能使實體世界變得更好、更糟或者僅是不同而已。有時候這兩種世界會彼此制約,有時會彼此衝突,有時會使另一個世界的現象因此而加強、加速和加劇,以至於竟由量變產生了質變。

在這個世界舞台上,通訊科技傳播所帶來最重要的影響,將是借助這個力量如何將權力重新從國家和現行體制分配出去,轉移到個人手上。縱觀歷史,新的訊息技術問世,往往讓新一波的人獲得權力;而原先的權力仲介者,無論是國王、教會還是貴族,都為此付出了代價。時至今日,能獲取訊息和新的溝通管道意味著新的參與機會,因而受到倚重,把個人的生命歷程跟更大的組織連結起來。

若是光就規模而言,連結上網的普及(尤其是透過能上網的手機)當然是此一權力轉換最常見、或許也是最深刻的例子。對有些人來說,數位化所賦予的力量是他們生命中第一次掌握力量的經驗,讓他們講話開始有人聽、得到資格、被認真當一回事,這都是因為他們擁有了這些並不昂貴而且可以隨身攜帶的機子。結果就是威權政府發現民眾更難控制、鎮壓和影響,而民主國家在施政時被迫納入更多的聲音(來自個人、組織和企業)。政府當然也會設法運用各種新的網路活動來造勢宣傳。

這麼一來,把力量移交給個人,最後會造就一個更安全、還是更危險的世界?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我們才剛開始接觸到這網路連結世界的種種:其中有好處、有壞處、也有令人擔憂之處。我們兩人當中一個是電腦專業、企業高層,另一個的經驗則多在於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很自然就各從不同的制高點探討了這個問題,心裡也都清楚答案目前還沒形成。未來會怎麼樣要看各國政府、民眾、公司企業和機構組織如何因應而定。

在過去,國際關係理論的學者們不斷爭論各國的雄圖大略。有人認為一國的國內、外交政策,其目標是極大化自身的力量和安全;有人則認為,貿易和訊息交流等因素也會影響國家的行為。各國各有盤算這是不會變的,但是各國到底想要甚麼以及如何達到的方法卻是一直在改變。未來每個國家的內政與外交政策都將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為了實體、「真實」的世界,一個則是用於網上的虛擬世界。這些政策有可能不時會彼此矛盾;政府說不定在這裡鎮壓特定行為,而在那裡卻坐視不管;政府有可能在網路空間中開戰,但在實體世界中維持和平。但是就國家來說,這樣的作法是為了因應網路發展對他們的權威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挑戰。

對公民來說,上線就意味著在實體和虛擬世界中擁有多重身份。他們的虛擬身份在許多方面會取代其他的身分,因為他們留下的痕跡會永久留在線上。也因為我們所轉貼、郵寄、書寫和分享的內容形塑了其他人的虛擬身分,各種新形式的集體責任制必須要發揮作用。

對各類機構組織和公司行號來說,全球性的連結上網將會同時帶來可以運用的機會和必須面對的挑戰。在民眾驅使之下,可信度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將使這些組織重新思考現有的業務,並針對未來調整計劃,改變做事的方式以及向民眾呈現其活動的方式。它們也會發現新增了不少競爭對手,因為隨著科技發展,資訊暢通無障礙之後,新的機會也跟著浮現。未來,任何人無論他是勢可敵國,還是極端貧弱無依,都不可能自外於這些歷史性的變革。



以上部份摘自《數位新時代》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六度間神奇人脈:全方位人脈網絡經營術




全球最高效直接的人脈法則,改變數億人命運的神奇力量。
★與巨人同行,縮短奮鬥歷程!
★找出正確的人用最快的方法認識他讓他幫你做成事!
同樣的努力,你將得到500%的回報!

史丹佛研究中心曾發佈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掌握一度人脈的,大多只是學生、普通職員。掌握三度人脈的大多能成為企業高階主管或CEO,而掌握六度人脈的,不是總統就是娛樂巨星。

「六度人脈」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提出並驗證。所謂「六度人脈」也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五層以內的熟人鏈和其他任何人聯繫起來,通俗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只要你願意,最多透過六個人你就能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最初,「六度人脈」只屬於政治圈與財經圈裡頂尖人物必用的成功法則。政客用它獲得競選資本,商人用它獲取資源。到了後來,它以強大的趨勢流行到美、加、英、法、德、義、葡、日、韓、丹麥、荷蘭、巴西、愛爾蘭、西班牙、澳洲、馬來西亞等百餘國家,並開始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它小到改變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大到改變這個世界。

《超級關係》《80/20法則》The 80/20 Principle 作者理查.柯克 Richard Koch,本身也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現今高科技時代,人與人的連結程度愈高,網絡效應也愈明顯。而在網絡特有的集中效應之下通常只會出現少數的大贏家,因此掌握了網絡的規則,就能掌握成功的機會。

《超級關係》中分析構成網絡的三項元素: 
■強連結 Strong links:親密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弱連結 Weak links:泛泛之交,不太熟悉的相識者。
■社群 Hubs:個人所參與的或大或小的團體或組織。

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一書中作者臨床心理學博士梅格.潔伊提到:「我從來沒有和這位編輯見過面,也從未見過我的出版商。至於借我出版提議書範本的人,我們也只見過一次」,這就是「弱連結的力量」。那些在親密交友圈內活動的人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影響他們生活最大的並非圈內發生的事,而是那些他們想像不到的無形力量。如何把路人變成貴人,這就是弱連結的力量。

二十一世紀的科學──網絡科學。而弱連結將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一般人倚賴最深的強連結反而是往前邁進的阻礙。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企業界的網絡主要是由握有超級關係的人脈王所形塑的,對市場結構、策略與產業政策具有深遠的意義。而這些個人與企業雖只是極少數,卻能創造出不成比例的巨大連結,為我們搭起一座橋樑,通往相距遙遠、非常不同的社會角落,讓世界變得更小,讓大家更能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元。

全球500強企業裡有80%的企業的管理層,都接受過六度人脈基礎課訓練,以便於他們用最短的時間擴增有效資源,找到想合作的對象。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16歲後送孩子上六度人脈專業課,以便於孩子在進入社會前有意識地篩選與豐富自己的人脈庫。

當今,許許多多的人利用六度人脈獲得了成功,從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到美國總統歐巴馬;從傳媒巨搫梅鐸到國際巨星瑪當娜;從股神巴菲特到華人首富李嘉誠……正如洛克菲勒曾說過的:「我願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這種與人相識相處的本領。」而在好萊塢則流行一句話,「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或做什麼,而在於你認識誰」。人們總是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意料之外的成功。

儘管大多數人──包括自己,時常為了計劃中的目標都無法完成而苦惱不已。人們渴望被關注,成為人群中的閃亮焦點。確切地說,我們都希望擁有強大的人際資源,在需要的時候,隨時隨地得到免費幫助。我們應該是事業強人,人際場上的明星,無論何時都聚攬光華,榮耀無比。

可是,現實的堡壘堅硬無比,你發現向外面伸出手很容易,得到回應卻很難。「我想認識你,但你收不到。」多少人想對心中的偶像說:「我們像隔著一座山,無論如何,注定終生無法相遇」。許多人因為絕望,放棄了向前的夢想和努力的企圖,縮閉在一個小圈子內,一生碌碌,無所作為。真的很難嗎?如果你理解了六度人脈的本質,你就不會這樣覺得。

首先,六度人脈講的是人脈的動態經營,而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資源。就像我們工作的最大收穫,不是賺了多少錢,累積了多少經驗,贏得了多麼大的名聲,而是認識了多少朋友和建立了多少關係。

這種資源的價值在於,它不但對你現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即便以後離開了這個公司,還會對你的人生發生作用,成為你繼續得以受益的重大資本。人脈如果是用來儲藏和封存的,它將毫無價值。這和我們在銀行的存款是類似的,從不使用的錢除了一堆數位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流動起來,它才會創造更高的價值。

我們不斷經營人脈和擁有更多資源,不是為了炫耀。當我們在工作或創業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時,你該知道應打電話給誰,或者透過誰才能找到關鍵人,聯繫到相應的資源。這才是六度人脈真正的目標。

其次,六度人脈並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明白人際關係是怎麼回事。六度人脈當然與人際關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它們本質上並非一回事。人際關係通常意味著一個個分散的點,六度人脈則是將這些關係串聯起來,編織成一張大網,形成一個無所不及的面。

說白了,人際關係只是六度人脈的一部分,是它得以施展身手的基本材料。前者是子彈,後者是過程,兩者互相結合,才能幫助我們編織一張有效而豐富的人脈網,使我們的生活和事業遍地開花。

最後,六度人脈是資訊和價值的傳遞,而不是幫助你展示自己的名片。資訊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如果你在這個時代擁有了無限發達的資訊,你就擁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資訊來自哪裡呢?它來自於我們的人脈網和對於人脈的經營能力。

當你懂得運用六度人脈理論對自己的人際關係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積極的開拓時,你將體驗到自己在人脈交際領域神奇的進步,不需要去讀更多的枯燥的成功學書籍,就能迅速發現人際關係的本質:怎樣建立牢固的聯結。

為了幫助各行各業的讀者運用六度人脈理論的效用最大化,使自己的價值在做六度傳遞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加強大,本書將介紹人際關係拓展的廣泛技巧,以使我們的努力產生人際交往互動連乘的效果。我們將結合具體的通俗易懂的案例,幫助您熟知人脈自身的法則,去建設陌生人社會的六度人脈網,開發潛藏在我們身邊的隱形資源。


以上部份摘自《六度間神奇人脈:全方位人脈網絡經營術》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思考的原點:大前研一的麥肯錫思考術




大前研一給年輕人的獨立思考學習課,遇到問題你會用圖書館還是Google?如果只能用你自己的頭腦想出解決辦法,你做得到嗎?當時代進入不思考的社會,群起跟風、一知半解、盲目追求也會一起出現……只有訓練自己的頭腦,才能改變思考模式,找到解決方案。

成就《低IQ時代》、《M型社會》、《企業參謀》、《一個人的經濟》等經典著作的大前研一之所以成為策略大師,擁有現在的位置,重點就在於「思考」。《低IQ時代》特別指出:在金融危機下,現在「集體IQ」高之國家的優勢消失,正是過去處於「失敗」地位的國家的大好機會,但是我們掌握住機會了嗎?老是念錯字、亂用成語的官員、網路找不到答案就放棄的年輕人、對自己低金融素養毫無覺察的成人、愚蠢搞笑節目收視率超高、越來越多的猜謎節目與綜藝節目,使得觀眾放棄思考問題……不思考的人,能夠渡過危機嗎?

唯有透過訓練自己的頭腦和思考經營策略,讓2030歲世代的人也能成為社長旁邊的參謀。4050歲世代的人,則可以透過閱讀本書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替企業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和出路。

沒有人是一開始就知道事情該如何解決的,圖書館和網路並不能培養你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確解答是經由自己的頭腦所引導出來的。不要相信任何人,自己想的才正確。而大前研一也在《即戰力》一書最終章提到: 90% 的中下階層生活困頓、淪為窮忙族的最大原因,便是作了許多錯誤的重大理財決策。例如,購屋及買車。並非別人告訴你應該購屋或買車,而是你自己真的有想過才做的決定。

若不能經常以顧客的角度發想,那你所提供的「內在」價值,幾乎等於零!──大前研一 

絕不可能存在從一開始就擁有解答的參謀! 首先,請在自己的腦中思考! 這本書的主題十分簡單,就是「獲得在自己腦中求出解答的方法」這麼一回事。但大多數的人,卻非常缺乏分析現狀,並從該分析結果中找出正確解答的能力。大言不慚的我以前也是如此,在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的時候,回答不出指導教授提出的問題,隨即答覆「我會再去圖書館查資料」而引起教授大怒。 

教授訓誡:「為什麼是圖書館!這個問題若你我都無法解決,這世界上還有誰解答得了?」 那是我第一次領悟到「正確解答是經由自己的頭腦引導出來的」,最近的年輕人對於上司交代下來的調查似乎都很自然的回答「因為Google不到結果,所以無能為力」。我不會取笑他們,但也感到苦惱憂慮。 

有機會在國外學習的我,因為教授訓誡的一番話讓我覺醒,知道了用自己頭腦思考的重要性。但是現今的年輕人是否有機會知道這個的重要性?——這就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真正的動機。為了(1)抓住事物的本質及(2)具邏輯性導出正確解答的意圖及方法論,這二點是我最重要的目標。 

在日本能夠稱為真正參謀的人才之所以稀少可說是國民性格使然,長久以來,在日本的企業風氣之下,再怎麼優秀的人也會變得「官僚化」。 這種官僚化,是巧妙選擇不用承擔責任的道路來度過一生的意思。即便知道正確解答也會優先選擇保身,當企劃案失敗就放後話「果然如此,當初我就覺得那麼做的話才可行啊」,屬於事後諸葛的人。但是,這種人無法成為參謀,無法使已經被擊潰的公司重新來過。 

參謀看到天氣預報不會喃喃自語:「今天的天氣是晴時多雲,降雨機率百分之五十⋯⋯」而是在可能下雨的天氣提醒社長「出門請記得帶把傘」。這是參謀與只是分析家或評論家不同的地方,我在日本能夠擔任顧問這份工作四十個年頭,就是因為日本人到現在仍無法在最後,用一句話說出總結。 

不單是分析,包括最後該採取什麼行動,能夠描繪出一整套路徑圖的,才是參謀真正該執行的任務。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說出結論的人」,這就是參謀。 擁有「參謀力」的人要是沒有增加,國家將會漸漸走向衰退之路。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 就算降雨機率是百分之五十,能夠說出「社長,出門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出社會後,抄襲是正義之舉,不會抄襲他人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因為,唯有探索出真正答案,才是我們被賦予的工作內容! 

所謂參謀,就是對將軍(社長)提供建議者。為了在年輕時就有能力做到如此,必須不厭其煩踏出自己的雙腳去詢問他人,或走出辦公室蒐集資料。利用網路也行,總之勞動自己蒐集資料,拚命分析,然後以將軍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遞訊息給他——也就是說,能夠提出建言的人才可以稱為參謀。 

因此,為了導出正確解答的抄襲、為了蒐集成為邏輯思考原點題材的抄襲大可放手去做。但是,完全沒有思考,只是找到「看起來像答案的東西」就認為這是正確解答,就好像前面我提到的圖書館例子一樣了。也就是說,不能夠將「常識」與「正確解答」混為一談。 

不能夠理所當然的把世上具偏頗的常識及直接輸出的資訊包裝成一個東西,就無條件全盤接受它。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包裝撥開,攫取這件包裹中的本質,這才是參謀的任務。 一定要經過這樣的努力,才有可能導出「真正的解答」。要抄襲,或是利用我介紹的工具都可以。唯有獲取正確解答,才是參謀的正義。 


以上部份摘自《思考的原點:大前研一的麥肯錫思考術》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 認識自己、洞悉別人,活得比今天聰明



為什麼我們常會做笨事?減肥失敗、喜歡拖延並不是你的專利,偷學48個心理學家已經實驗證明,每個人都會犯的偏見、捷思、邏輯謬誤。洞悉人心才能活得聰明。

十九世紀末,大家熟悉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提出「潛意識」一說,雖然很多人認為他的理論難懂、缺乏科學根據,但至今對大眾仍有深遠影響,他被視為是影響人類的重要人物。隨著腦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進展,以及各種儀器的研發,現在我們對於人類腦部,以及人類思考、做決定、情緒反應、或所謂的潛意識的理解已有長足進步。本書作者即是運用許多科學的研究報告幫助大家理解,每個人對於「事實」、「決定行為」、或「情緒反應」的認定都會受到自己不自知的盲點限制。我想,這樣的理解不是要大家驚覺「原來我們是一群不理性的人」,而是要更能覺察、更能留心自己的偏誤來源,也更要體諒他人的想法或決定,尤其在這愈來愈多元的世界。

★請按順序背出來:RKFBIIRSCBSUSSR。很難?如果切割成這樣:RK FBI IRS CBS USSR,是不是簡單多了?原因是人的意識一次頂多能應付四到九則資訊,難怪我們必須學會做筆記。

人的思考有一定的運作方式和各種光怪陸離的盲點,每個人都有,每天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但人不太有「自知之明」。

你自以為:
◎看起來比同齡的人都年輕。(自利偏差)
◎緊張到手心冒汗時,別人一定都看得一清二楚。(被洞悉錯覺)
◎行為端正,壞事就不會上門。(公義世界謬誤)
◎脾氣發完就會雨過天青。(宣洩)
◎對著骰子吹口氣就比較會贏錢。(控制的錯覺)

其實你想得和別人一模一樣。人通常不相信自己跟平均數值一樣(但覺得別人是);買到的東西都喜愛(反正你說了算),才能證明自己很聰明;誤以為別人都在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當然不會);覺得能力比別人好(但不會和郭台銘比)。心理學家輕易就能猜到你會有的行為,因為他們已經反覆由實驗中得到一致的答案,所以你十之八九會像這樣:
◎聞到清潔劑的香味就變得比較愛乾淨。(促發效應)
◎拼命節食一陣子之後,偷吃根薯條,就以暴飲暴食作結。(消弱突現)
◎臉書好友破千,其實搞不清楚八成的人是誰。(鄧巴數)
◎別人換了髮型也沒看出來。(專注力)
◎慘敗後,就算看見新的出路,也不再嘗試。(習得的無助)

企業界比心理學家更早發現人心的操縱按鈕,所以吃漢堡竟會讓我們覺得置身歡聚時刻,牛奶盒上印著乳牛就讓我們喝得很安心。知道了人有一籮筐的不理性,下回再聽說路倒翁沒人救,不會再像別人老套地感歎:「人心不古」,你會知道那只是「旁觀者效應」作祟;看到兩派歌迷在網路上吵誰比較優,你會知道瘋迷必須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看到樂透迷用熱門新聞事件猜明牌時,你不會跟著買,只會理解地笑一笑。

48個害我們不理性的心理現象,衍生出無數不理性行為,構築成一門絕不無聊的心理課,別緊張,連國中生都看得懂,更重要的是派得上用場。面試要怎麼做才容易錄取?成為第一個採取行動的人為何利大於弊?洞悉人心是活得聰明的第一步。


以上摘自《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 認識自己、洞悉別人,活得比今天聰明》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哈佛專家帶你學會高效能心智,告別無效窮忙




用更少時間做完更多事的秘訣,不是因為「書桌整齊」,而是你收好了心智。想不起鑰匙在哪兒、完全遺忘排定的約會,又老被智慧型手機、即時訊息打斷做到一半的事?哈佛「注意力」醫學專家+身心健康教練。共同搶救現代新忙族的「不專心」大問題!

常常擔心事情「做不完」、「沒做完」&「抽不出空做」嗎?
老氣自己「好沒效率」又「掉漆」嗎?
別懷疑,這本書正是寫給你的!

現代生活的快速步調使我們面對更多量的行動資訊與即時任務要求,這已使得許多成年人多半面臨著「心力交瘁」的問題──在這個「注意力分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答案是,我們需要因應新狀況的「再條理化心智」

根據美國社會的普查統計:現代有超過四成的人認為自己生活「脫序」、「沒有條理」;21%的人曾錯過重要工作截止日;四成以上的工作者指出自己有同事「顯然需要壓力管理的協助」,甚至,七成的上班族表示「自己曾在非計畫時間或週末工作」,原因來自於「自己加諸自己」的無止境事務壓力!

面對這個「事情爆量」、必須隨時隨地上緊發條的忙碌時代,許多的身心自助書籍及講師喜歡強調,「我們更需要讓自己擁有更『多功』的能力」──但這樣的改進方向是非常錯誤的。本書將帶我們破除這項迷思,本書兩位合著者──哈佛精神病學醫師&知名個人心靈轉型教練將聯手指導你:如何重整心智、維持專注,用「內在組織力」改進亂生活,活出從容、卻更高效省時的人生!

如果你也是那種知道「自己太忙」,但卻不可能「減少工作量」的人,本書將教會你先學會改變「必須應付這麼多事的自己」。

有一系列的自我診斷現象與自助改進法,找出現代人感到「時間心力不夠用」的十大常見失敗心智原因,例如:
★心不在焉(我的鑰匙放在哪兒了?)
★易於分心(這看起來真是有趣
★難以忍受的凌亂(哇,這個地方真亂
★無法專注(拜託,我現在真的已經很專心在這件事情上了
★慣性遲到(哎呀,真是對不起
★無法身兼數職(我認為我已經掌握所有事情了
★停滯不前(我動彈不得,沒法往下做了
★壓力過大(工作真的多到累死人了
★有效率,但,可以更好嗎?(我可以做得更好
★瀕臨混亂的邊緣

如果你有以上常見的心智管理失當問題,請注意──你得把自己從「多功神話」中解放出來,重新採用本書的「轉換調節」心智科學程序。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統計,有48%的人覺得現在的壓力比過去五年都還要大。基植於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哈佛醫學院醫師與頂尖身心教練將透過本書中的「六大程序法則」,佐以真人實例與淺顯易懂的說明,指導讀者如何運用有限時間與精力,妥善運用人腦與生俱來的潛力,提升生活的效率與成就感!

這六項法則是──
1)駕馭激動的情緒:當我們開始進入「心智」運做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管理、或者起碼要先克制自己的情緒。當你惱怒、沮喪以及心煩意亂時,你很難有周全的思考或是達到工作效果。

2)保持專注:持續聚焦與維持注意力是有條理行為的重要基石。你必須要能夠保持你的焦點,並成功的忽略周遭許多會令你分心的東西。

3)踩剎車:一個有條理的大腦一定可以約束或停止某項行動或想法,就像是看到停車標誌或是有人突然衝進你的車道時,擁有一對好的剎車能將你的車子暫時停下來。做不好這一點的人,通常難以忍受、壓抑最後所呈現出來的錯誤回應或行為。

4)訊息模式化:你的大腦擁有令人驚訝的能力,能夠維持在它所專注的資訊上,進而分析它、處理它、最後利用它來指引下一個行為。

5)調節轉換:有條理的大腦能做好準備,以迎接新聞快訊、迎接即時的機會或最後一刻計劃的改變。現代活中,你必須要專注,同時也要處理並衡量各刺激因素的輕重緩急,而且要保持彈性與靈活,並做好在各個工作任務之間轉換的心理準備。

6)綜合融會:有條理及有效率的人,會把上述各種心智組織方法融會貫通……,就像大腦的各部分通常能一起運作,以執行任務或解決問題,並且利用這些能力應付手邊的問題或處境。

本書的幫助,不只是讓你「能做更多事」而已,在許多疾病已被證實為導因於精神壓力的危機下,實行本書的方法,不僅能重整你的心智,更可以讓你拾回健康,不再因為「應付不來快速世界」的壓力而賠上完整的自在人生。

你正過著效率不夠、也沒時間玩樂的生活嗎?各位讀者,請問:你是個有條不紊的人嗎? (請在以下三個選項中,選擇一個答案)
A.非常有條不紊。我的桌面非常整齊乾淨,我從未錯過任何會議或者耽誤任何工作的最後期限。我的朋友非常佩服我,同事們則是妒忌我,但我的老闆非常愛我。
B.普通有條理。我試著掌握整個狀況,但有時候我覺得不堪負荷,不確定應該先做什麼,而且,我必須承認,我有一點妒忌做事比較有條理的同事與老闆。
C.完全失控混亂。事實上,如果我還記得自己的車子停在哪個地方,這已是件相當幸運的事了。意思是,在接下來的兩分鐘內我若沒有收到任何提醒訊息或電話,我完全不記得該做什麼事,而且,對不起,你剛剛的問題是什麼?

無論你以上的答案是ABC,這是一本適合您閱讀的書。在本書中,我們將與你分享六個重要方法,你可使用「由上而下組織法」(top down organization),讓你事半功倍,並且擁有滿意的結果。

「由上而下組織法」,在這兒指的是大腦科學。在本書中你將會看到,有許多關於大腦如何運作以用來組織我們的思緒、行動以及情緒的創新觀念。如今,透過高科技腦部掃描,或者神經影像等技術,我們可以「看到」腦部對諸多處境的反應情形。以下與各位分享一個科學家們發現的有趣案例。

你擁有清楚的思緒嗎?
○○八年有一項研究,主要是針對「一群人正在處理一件困難的工作時,分別提供他們一系列令人感到愉快、不愉快以及沒什麼特別感覺的照片,並追蹤這些人的情緒反應。」透過高科技的腦部投影或神經影像的協助,研究人員主要針對這群人的腦部「思考」區域(包括了所謂的前額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以及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也就是大腦主要掌管情緒反應的部位進行觀察。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新研究,並且為腦中已存在的組織與調節系統等相關研究帶來了新亮點:(大腦中)一個系統主要追求指令,而另一個系統則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封存(壓抑)我們的情緒。

一旦當你能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協調並專注於腦中各項「思考」的部位,為你展開一個全新的世界。你正在往一個更具有組織性、較少壓力、更豐富,以及從各方面來說都更有益處的人生前景。而最棒的是,在每一次的心智運作中,大腦偉大的自我協調系統功能就會預先載入;這些功能可以被測量、初始化以及利用,能夠讓你變得更有組織,感覺更能夠掌控所有事情。

這是一本很有目的性的實用書籍,主要透過更好的「心智組織方式」,同時針對自己的工作、同事、家庭與自己本身的觀點與做法,進行些微的基本改變,便可協助你組織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因此,你會變得更聚焦,更專注,較不會分心,更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與改變;過去的你,則可能對這些新環境或改變感到無法負荷。

過去有很多書都提供了一些能讓我們變得更有條理的使用方法,而且除了這些方法外,你或許也發現許多其他方式。雖然這些方法都很好,但它們通常使用一種舊模式---也就是「先從生活周遭的整齊、條理化」著手,例如你的辦公室、書桌、家務等,而不是先整理你的思緒及心智。而哈默納斯醫師與瑪格教練在以最新科學文獻的基礎上,採取新的角度,利用由上而下(也就是從你的大腦開始)的組織化過程,讓大家先了解六個主要關鍵腦部概念,之後再以特別的輔導策略,將每個概念整合融入你的生活當中,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這些概念代表著我們所擁有的大腦或「感官認知」上的特色與能力,但多數時候,我們卻不知道或如何利用它們。請把它們當作是「已經內建在你腦子裡的東西,正等著被你開啟。」哈默納斯醫師將會告訴你它們的開關何在、它們如何發揮作用,而瑪格教練則會實際告訴你如何利用它們。因此,如同汽車有四個輪胎幫助行駛,你也可以在最崎嶇難行的道路上輕鬆漫遊,邁向一個更有條理與生產力的未來。

透過本書創新的自我改善方式,我們可以學習與練習這些感官認知特色。它們會讓你變得更有條理、較不會分心、更能聚焦;當現今世界各種令人分心的巨浪衝向我們時,它們能讓你的心思做好衝浪而行的準備。為了協助你變得更有條理,我們讓這本書的內容規則化,具有連續性,讓你能夠清楚了解在這些感官認知技巧背後的大腦科學,繼而幫助你適應融入,使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

總之,這是一門以解決方法為依歸的科學
從各種層次來看,我們居住在一個心煩意亂與無法聚焦的世界裡。就以數位革命這件事而言,它賜與我們快速瀏覽無限資訊的便利性,並且開啟許多即時溝通的新管道。比如,透過臉書找到高中時代的朋友,是一件很棒的事,不是嗎?利用搜尋引擎Google以及Bing,搜尋你正在尋找的研究資料,這比起上圖書館還要方便,不是嗎?而你現在還能想像,若無法寄送電子郵件給同事或客戶會是什麼樣子的世界嗎?

當然,當所有的同事與客戶都回覆你電子郵件,而同時之間,你的老闆正打電話給你,你的孩子們也發簡訊給你,你的朋友也發了即時訊息給你,那麼,這時你若懷念起過去那種簡單生活,人們或許會體諒你。無論你人在哪個地方,無論是什麼時間點,你總是有無法聯絡的時候;但你也總是會有清閒的時候,不受這麼多外在刺激的干擾,無論這些干擾是來自於電子郵件、簡訊、推特或任何其他新出現的科技等。

『資訊過度負荷』這一詞幾乎成為一種陳腔濫調」,位於加州帕羅奧圖的一間智庫「未來機構」曾在二年針對感官認知過度負荷的一份報告上這麼說,「我們半開玩笑的用這句話來形容數位科技釋放在我們身上,以及各類媒體轟炸所帶來的相關壓力。然而,真相是我們並非沒看到其後果:無止境且令人窒息的電子郵件,每封都需要立即回覆;如果漏掉了網頁訊息(RSS Feeds)會感到罪惡感;擔心數位機上盒硬碟已經錄滿了沒看過的節目。這些都只是未來生活的痛苦之一。無論我們身邊環繞著多少台電腦,讓我們蒐集、聚合以及傳送訊息,但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雙眼睛與耳朵,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只有一個腦袋來處理這些資料。」一個腦袋,的確,而這也正是解決方法的所在。

你過著心煩意亂的現實生活嗎?
面對這些問題,有人認為可以努力的空間有限,因為生活步調正在加速中,而令人分心的事情又太多了,因此要學著習慣這個情況,因為你無能為力。但,我們認為這是一派胡言。

我們或許無法放緩科技的變革速度,也不能放慢我們周遭生活的步調,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需要去改變這些呢?為了能應付這些改變與生活的複雜,並且在其中如魚得水,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方式。

請別忘了,對每個被迫分心的駕駛,以及每一位因混亂或分心而錯過會議、丟掉工作,或忘記任何重要訊息、壓力極大的人而言,在這世界上,仍有人與你們極端不同。這些人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家裡,他們懂得利用大腦去組織他們的生活、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任務、享受更大的生產效率與喜悅!

以上摘自《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哈佛專家帶你學會高效能心智,告別無效窮忙》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3個故事 搞定成交!用神經科學顛覆顧客心理的新銷售法則



史無前例的突破!破解超級業務員的成功方程式!
3個故事+大腦科學 = 推動成交的最佳說服武器:
永遠先說「你是誰」、「你幫助過誰」與「你代表誰」
了解銷售週期,帶客戶從「防衛採購」到被你影響而「不怕買」
用故事連上顧客的大腦印象,別讓「規格細節」癱瘓你的銷售
讓產品訊息「故事化」的模式做法+實例

每個人遇到業務員時,總會充滿懷疑、言不由衷,而真正的購買決策卻又很少因為「已想清楚我需要這個」而行動……,想想我們「被人推銷」時,無論那樣產品再怎麼好、功能再怎麼強大,你會仍然有種「不願現在就信服」的防衛機制吧?這正是傳統業務手法當前遇到的困境。

如果離開「對人賣產品」的業務員領域,本書揭穿了銷售業界沒看清的真相,例如:
※現在傑出的學科老師(賣知識),不再是硬梆梆的以重點及功用來說服他的學生。
※從餐廳到店面的優秀前場人員(賣服務),現在不只要轉送店內提供的內容而已,他們不斷追求的是讓到店客戶擁有「滿足的體驗」。
和以上創新相反的,銷售領域的許多業務員公事包裡目前裝的仍是:
怎麼診斷客戶問題、提供說服性數據、證明自家產品規格出眾……
請注意:當消費者防禦性的「邏輯左腦」被這種細節塞滿時,交易的可能性也將因此被理性延遲--就猶如遇上一個最強悍而精算的採購經理。

好業務會怎麼做,避開客戶防衛心?──就先從「讓我跟你說個故事」開始吧!從神經科學領域重大發現出擊!徹底顛覆你的業務舊思維:

過去的銷售業總以為:
.跟一家公司推銷,先找有決定權的人就對了!
.你是問題解決專家,而客戶正等著被你的產品「拯救」
.客戶不買單,是因為你不夠專業、產品功能不夠強、不夠多,所以「推不動」……
以上這些我們熟知的「業務」與「銷售」假設,將在本書被徹底打破!

當前很多績效優異的業務人員,總是能毫不費力與客戶產生共鳴、建立關係,而這種能力過去一直被視為「社交天賦」。但事實上,觀察他們的業務互動過程中,他們並不自許為「專家」、不談這麼多「規格」、更不是在教育客戶「你很糟、我們的東西很棒」……

挑戰以往被廣泛接受的銷售典範,每個業務員也都能用新一套方法影響顧客、驅動交易完成。真正的秘密從三個簡單的故事開啟(每個業務員都該準備,並勤加練習):
1.「我是誰」故事
2.「我代表誰」故事
3.「我幫助過誰」故事

曾建立「方案解決銷售」與「攻心式銷售」模式的麥可.伯斯沃斯(Michael Bosworth)與資深業務主管班.佐登(Ben Zoldan),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發現,發展嶄新的「3個故事」業務模式,幫助全美無數銷售員開始建立更緊密的顧客關係 情感性的銷售模式,並影響更多顧客進行成功交易。

別再談論產品規格了;請先經由顧客「愛聽故事」的天性先知道「關於你」的故事--
.運用有效的故事架構,讓你的想法、信念與經驗「故事化」。
.建立個人的故事清單,運用於銷售週期。
.對一家公司推銷,先求影響中層或基層的「使用經理」,再由下而上影響最高採購決策者。
.別再當「客戶問題解決者」,先當「我也曾遇過一樣問題」的幫助者。


以上摘自《3個故事 搞定成交!用神經科學顛覆顧客心理的新銷售法則》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第3選擇的人生》關鍵思維



人生有許多事我們無法掌控,但對於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們卻有著一定程度的控制權。我們所選擇的人生故事又會幫助我們進一步詮釋自己身處的世界。它們會讓我們特別注意某些事情,而又忽略另一些事情。「選擇自己的故事」這件事的威力非常大,幫助自己選擇看世界的鏡片。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的思維:我不會只想以「駁斥」來面對合理的反對。在反覆思索這些意見時,我會將它們納入自己的判斷之中,讓它們有機會推翻我自己極為珍視的信念。藉著這種對別人的想法不帶偏見的觀點,我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某種超越自己原有看法的「第3觀點」。

愛默生曾說,「愚昧的從一而終源自心靈的渺小與狹隘」。我們不應該受自己的想法所束縛如果能夠想出更好的新點子,為何不捨棄?在當今這種少說廢話、立刻搞定、直接解決問題的文化裡,我們失去了許多細膩的內涵,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耐心傾聽彼此的聲音,那些獨一無二、充滿掙扎、苦難、成功、失敗的複雜心情。建立關係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常常無法清楚、完整地看到對方。(Youtube數位學習網:第3選擇》思維模式)

無論身處生命裡的哪個階段,我們都可能會對垃圾事物上癮:毫無目標、無心地看電視、著迷沉浸在社群媒體裡、不停的嬉戲,以及逛著一家又一家的賣場、缺乏內容的小說、對於醫藥過度依賴,以及無所事事地睡覺。我們如此期許著,每一天都是「打開腦袋」和「關掉腦袋」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我們透過工業時代的鏡片看待自己,如同執行某項功能的機器,一直到我們不再被需要為止。在我們輕率倉促地追求金錢和社會地位這類次要成功時,我們便面臨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風險,完全喪失主要成功更為深遠的滿足,我們所服務的人給予的愛、信任及感謝。

我們愈在意關心,我們便愈會試圖以第3選擇的心態生活,以面對生命中每一個重大的挑戰和機會;而當我們愈想面對生命中的重大議題,就需要愈多的內在意志與力量。當問題愈重大,關係或議題愈重要,就愈需要內在的安全感、豐沛不絕的雙贏思考、耐心、愛、尊重、勇氣、同理心、堅忍不拔的決心,以及創造力。

最後分享,身為第3選擇的思維者,成功會是由內而外。發展內在力量和安全感,以便創造第3選擇的解決之道的5項事情:
1、留意自豪(投資心理學中的過度自信,最難克服的心理偏誤之一)
2、對自己和其他人做出、並信守承諾(約定是信用的展現)
3、廣泛地閱讀(這是做出心智連結,研讀具有啟發性的作品)
4、為自己空出安靜的時間(思考具有創意性的第3選擇)
5、學習熱忱,發現如何為他人創造出偉大的(產生非凡綜效)


以上摘自《第3選擇》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努力,認真地活著




我們要用真摯的態度,努力、認真地活過只有一次的人生。磨練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心不斷朝著慈悲、優美轉變,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認為美好、幸福的人生,是由內心反映出來的結果。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心變得美麗,人生也會變得更美麗。他一向秉持著「利他主義」和「努力!認真地活著」的信念,並以自身的經驗,不斷殷殷勸導世人如此行。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及對生活、對工作的態度,也都應該要「認真而真摯」。他最希望的,就是大家都能擁有充實美好的人生。

稻盛先生也勸勉企業的經營者們,如果真心想做出好的經營,就必須抱持著「我想要給員工多一點幸福,我想要對社會做出貢獻」這種正大光明、無私奉獻的想法,並自動自發成為表率。如此提升心性之後,企業的拓展也會與之產生連帶關係。「努力!認真地活著」正是稻盛和夫一路走來未曾改變的人生信條。

我們要用真摯的態度,努力、認真地活過只有一次的人生。毫不鬆懈地讓人生好轉,培育出高雅、豪邁的人格,把與生俱有的靈魂磨練得更光輝、美麗。——(摘自第四章)

《努力,認真地活著》是根據日本NHK教育電視台〈以求知為樂,過好人生的方法.稻盛和夫談:努力、認真生活〉節目(二OO六年六月播出)的劇本重新架構而成。此節目描繪了稻盛和夫大半生的人生觀與經營哲學,播出後獲得廣大迴響。書內各章節根據各集節目的劇本改編、章節後段的「採訪筆錄」也是由節目中的訪談內容整理成篇。

年逾八十歲的稻盛和夫總是秉持凡事「真誠去面對、認真去應對」的生活態度,並確信這種生活方式,必定帶來豐碩與充實的人生。稻盛和夫談話中經常使用「DO 認真」(譯註:原文為,與努力的「努」的發音相同,為非常認真、努力認真之意)這句話,是因為他討厭凡事要求差不多就好的人,認為做事只求差不多,人就不可能過得好。不管從事運動、經營或學問,去做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認真的程度,也就是加上「DO」的程度,運用於經營之道也是如此。

書中針對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人生理論、對盛和塾的想法、如何轉化逆境開創未來……皆詳盡描述,為充滿壓力與挫折的現代社會人,提供了極具生命智慧的人生指南。

如何經營「美好的人生」
回顧自己的人生,青少年時代可以說是挫折連連。首先,我在十二歲時就罹患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結核病。接著,中學、大學的入學考試又遭遇失敗,總是無法考上自己志願就讀的學校。還有,就職時,想進的企業不錄取我;好不容易進入的公司,卻是一家虧損連連的企業。同時進入公司的夥伴相繼離去,唯有自己還留在公司裡。我也曾為自己的時運不濟而多次慨歎。

但是剛進公司的我,在幾乎無處可躲的情況下,終於放棄不平和抱怨,轉為努力、認真地埋首在眼前的工作當中。如今回想起來,好像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的人生際遇才開始大幅度地往好的方向轉變。

之後,在我二十七歲時,因為許多人的支援,我成立了京瓷公司。從那時開始,我一心想建立一個可以讓員工安心工作的好公司,全神貫注在企業經營,直到今日。無論醒著或睡覺時,我都想著企業與員工,無論再細微的小事,我都集中全副精神去做判斷,然後一面追求著身為人類應有的姿態,一面把員工的心集結在一起,用絕不服輸的精神,憨愚地努力不懈工作。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才讓我成功創立現在的京瓷和KDDI吧!

大約二十七年前,京都地區的中小企業經營者,看到我帶領的京瓷業績快速成長,表示想學習我的經營方法,為了回應他們的要求,我設立了盛和塾。現在,在日本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有盛和塾,學員總數大約六千人。在各地召開的塾長定期會議當中,我要求他們要幫助學員發展公司業務,並且帶給學員的員工幸福。我總是卯足全副精神灌輸他們領導人與經營者必須知曉的經營真諦。

與盛和塾同時展開營運的還有稻盛財團(譯註:即財團法人稻盛基金會)。此財團是本著我的人生觀,即「人類最高尚的行為就是為世界、為人類而竭盡心力」而設立,透過頒發所謂的京都獎(譯註:即京都賞)等彰顯事業的做法,努力對社會做出貢獻。

今年(二年)二月,在日本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與日本政府的邀請下,我又想到或許可以幫助日本經濟與日本航空的員工,因此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職務。現在我正在卯足全力、設法重建這家公司。

《努力,認真地活著》,也就是我一路走來、未曾改變的人生信條。到目前為止,我非常重視每一天、每一瞬間,對任何事都得用上「努力」(譯註:原文為,與努力的「努」發音相同,在此為強調語氣,有努力、或非常努力的意思)程度的認真態度,去面對和解決。就算快要活到七十八歲,我還是不想改變凡事真誠去面對、認真去應對的生活態度。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我確信這種生活方式,的確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碩與充實的人生。

此書就是根據描繪我大半生的生活與人生觀,NHK教育電視台《以新知為樂,過好人生的方法稻盛和夫談:努力,認真地活著》節目(二○○六年六月播出)的腳本編撰而成。這個節目播出後,獲得很好的反應,NHK出版社的人因此對我說:「我們想出版這本書,讓這本書成為充滿閉塞感的現代人的人生指南。」現在,此書也接近付梓階段了。

在前途晦暗不明的現代社會,我衷心期盼這本書可以成為讀者改變對於人生的看法的關鍵讀物,讓每位讀者的人生因而變得更加美好。


以上摘自《努力,認真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