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通往世界的大地圖:這樣想未來,你不再感到自己困在台灣



吉姆. 羅傑斯:「你必須深刻了解自己,如果希望人生有什麼成就、如果希望了解真相,你就必須學會以更深入、更深遠的水準思考。」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保持開放的心,做個世界公民!保持開放的心,接受有智慧的意見。

有人很酷,有人很苦,這是唯一會說故事的世界地圖,讓你知道這完全看你用什麼角度想未來。你將能放大欲望,打破對世界的想像,不再感覺受困台灣。這些,如果你都能,你將擁有全世界,充滿一切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你將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作者尚.克里斯朵夫.維克多(Jean-Christophe VICTOR)是國際知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專家,他與另外兩位法國史地教師鼓勵青年人勇敢拋開「傳統的國家觀點」,用更大的格局看世界,便知世上沒有任何事一開始就是注定的:你用什麼地圖代表你被哪種世界觀所影響、富國在變老所以未必恆富、窮國是人治造成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公平……,一張世界地圖就讓你知道這都是人造成的。

但你比多數人不同的是:你擁有機會。只要你從本書介紹的「地圖學」三大基本認識開始,對知識產生渴望與好奇心,對事情一定能有不凡的見解。本書在法國問世的時候,有幾大目的:

大地圖幫你打破對世界的想像:地圖代表著你對世界的想像、精密的數學、你相信的傳說,誰有資格認可一份地圖、誰就握有權力。古中國、日本、歐洲的地圖跟你現在看到的哪裡不一樣?這本大地圖能幫你「站在世界的中心」想像未來。
  
地球人越來越擠也越來越老嗎?地球人口突破70億,還能再容納多少?人口一直在增加,但,為什麼全世界卻在講少子化?──這是你的機會、也是隱憂。你必須知道,哪些富裕的少子國才會變成「老人國」。世界的希望不在老人國,而是年輕人最多的非洲,這可能發生嗎?我們憂心貧富差距拉大,但世界青年人口集中於貧窮國,卻是更嚴重的問題。

世界是平的,但所得差距讓人「不平」:你身上穿的牛仔褲是「全球化」做出來的,但全球化其實只集中在世界上的少數城市,全球化還導致海盜再度出現在地球上,更讓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兒童成了童工,所以過去30年來,富人增加了但窮人也變得更多。這會引發戰爭嗎?

◎哪兒會打仗?哪兒在講和平?你知道嗎?水源和水質、石油、宗教和富國窮國之間的差距,都正在為人類的紛爭加溫,往往引發戰爭。你知道伊斯蘭教的世界並不是個大一統的世界嗎?它有多少派別、影響範圍多大,一張大地圖你一目了然。除了宗教,資源更是點燃戰事的起火點,當中國開始爭奪石油,世界會怎樣?在亂世當中,還有在追求和平與分享的榜樣嗎?當然有,就是歐盟。但歐盟如此鬆散,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人類過去的演化與遷徙,目的只有一個──遠離「受限」,看了這本掌握世界現狀的大地圖,……可以做夢,但不讓夢主宰你的一切,可以獨立思考,但不以此自負,於是,你用盡生命付出的東西被毀壞,你仍能重新站起來。你的未來必不再受限,因為改變世界的大事,全都是從一個人開始。這本大地圖,用照片、事實和地圖,證明一切。

因為人類的欲望以及對知識的渴望,本書於是問世。首先:欲望是好事,記得三件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個相當有趣且充滿熱情的大千世界,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新的事物可探索,人類不斷更新改革、一再創造出新,社會不停提升進步,這些都是受到欲望所驅使,才得以改變向前。

關於地理學學習要領的三個運用方針,未來在人生道路上會對你有所幫助:

試著將每日所接收到的知識訊息過濾整合起來,即使有時候對蒐集到的內容不完全了解也沒關係,可事後再慢慢研讀,盡量不要浪費在蒐集一些普通、無意義、粗俗或廣泛流傳的無聊資訊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前,請將所需使用的工具準備好,隨時裝備自己,以便探索、跟上現今世界變幻萬千的速度。所以,你的效率必須要夠快,而且任何事都不要拖到明天,也不要老是等待其他人來幫你或和你一起完成。

最後,便是隨時給予未來有可能成為發現者、創造者或者是企業家的自己一些新奇的想法,並且循著這樣的道路往前邁進,因為或許哪天你會真的需要它!當然,生活中隨時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是必要的,不斷發現、開拓,既創新又不模仿,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害怕別人會怎麼想!

但是,有一件事你必須要明白:任何事想完成,都必須是自願且有極大的恆心與毅力,只因這世界充滿太多的誘惑與困難了。其次:對知識的渴望,將來必用得上。由於現今的世界每天都有太多的資訊,等待我們去接收與過濾,因此必須從這些垃圾訊息和有意義的知識訊息中篩選與評估,才能蒐集到有用的資訊,除此之外還必須以淺顯易懂、正確的方式,真實呈現出現今世界的樣貌,才能讓世人得以了解,滿足求知的欲望。
  
舉例來說:一直以來我們所熟悉「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的用詞,現今是否還適用呢?就以今日中國的福建省為例,已出現許多金字塔頂端層級的大富豪;而在一般人認為經濟生活富裕的法國巴黎,卻也住著一群非常窮苦的社會邊緣人。

再者,以往的「南方國家」及「北方國家」在今日又該如何區別呢?若是以複雜的氣象學角度來探討,中國則是依舊被歸類於「南方國家」的區塊,而美國則是屬於「北方國家」。

「南方」、「北方」、「富裕」以及「貧窮」,這些廣泛被運用的詞彙未來將變得太簡單。因為現今的世界已處於動盪的經濟體、交通運輸往來和移民頻繁的狀態,當然還有所謂「全球化」的大幅變遷。你將發現,所謂的「全球化」在許多層面並不是以「全球性」的方式進行著。

無論你是哪個年齡層,都不會是阻礙你學習或理解這世界的屏障。你必須明白,積沙成塔,知識是一層一層逐漸累積起來的,只要透過不斷學習累積,便能沉澱內化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任何人都有能力可以改變這世界,沒有人應該是渺小、微不足道的。除此之外,我們還會把第一手發現的資料統整出來,提出許多值得省思與挑戰的問題,供你思考、明白,讓你成為更有能力與知識的人。

西敏寺裡一位聖公宗教會主教的墓誌銘:
年輕自由時,我的夢想很遠大,希望改變這個世界。 隨著年紀漸長、智識漸增,我發現要改變這個世界沒那麼簡單,所以,我縮小自己的夢想,希望改變我的國家,但要改善自己的國家也很困難。

待我白髮蒼蒼之時,我最後的願望是能夠改變我的家人,改變我所親近的人的生活,但這一切仍是遙不可及。 如今,死亡近在眼前,我才發現,如果我可以先改變自己,我便可以成為家人的模範,藉此激勵、鼓舞他們,一點一滴改變這個國家。誰知道,如果我真這麼做的話,我真有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以上摘自《通往世界的大地圖》、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你想活多久》加入「正向社群」並疏離「負面的人」



社會關係就像人類基因一樣複雜多變。有許多組成形式,也提供各種不同的功能。有些人有一大群朋友並且參與各種活動,而有些人則較少有在緊急或壓力大時可以依賴朋友。有些人覺得自己被愛並且照顧身旁的人,然而,有些人則認為自己的社會關係不具支持也不會充實自己的生活。像在Facebook上留言:「我沒有朋友~大部分的人是寂寞、被孤立的,並且剪斷了許多有意義的關係。

科學家發展了各種方法去辨識每個人的關係網絡。社會關係有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兩種類型。社會網絡是關係的外在結構,包括大小、親密度、所接觸的朋友與家人的數量。社會支持則是這些關係所提供的功能,通常指的是一個人從別人那接受或付出什麼。而這些關係是「質重於量」,你可能有一起逛街與運動朋友,有釣魚的夥伴和工作上的同事,但是這些關係鮮少升級成真正的友誼。真正的朋友是你吐露心事的對象,萬一少了他們,會讓你覺得人生有太多的缺憾,這種關係才值得你專注。

社會支持有許多形式,包括:
工具性支持:給予一些例行性的協助,例如提供交通工具、協助處理雜務、照顧小孩或在緊急時幫忙。
情感支持:在情緒狀態或沮喪時的協助,甚或關懷與關心的互動。
評價支持:協助評估或解讀情勢,甚或解決問題。

不管我們感到多麼安全或適應良好,都需要別人的注意力來維護我們的自我。你選擇把事情告訴什麼人,正說明了你與自己的關係,以及你與生活中其他人的關係。把自己展示出來,事關驕傲與羞恥,還有你選擇要分享的人,跟誰在一起可以很放心的哭、生氣、吹牛、或透露某件很丟臉的事。一旦你能說出自己心中所想,有人聽見、有人知道了,你就會覺得很輕鬆。

朋友的關係可以想像你在舞台上表演,而你生命中的會出現的人都坐在戲院裡。有些人坐在前排,有些人坐在中排,有些人坐在後排。後排的人幾乎都看不到台上的演出,他們只依稀參與了你的人生,看不到你流汗、眨眼或忘詞。他們可能對你的表演感興趣,不過他們抱持著疏離的態度,容易分心。中排的觀眾對你的表演比較有感觸,但是你和他們還是無法做到四目交接,他們也錯過很多你表演的細節,相反的,前排的觀眾清楚看到你的每個表情,沒錯過任何一句台詞。他們密切地關注著你,幾乎融入了你的表演。當你靠近舞台的前緣時,他們甚至可以感受到你的口沫橫飛及熱情的呼喊。你是為他們而表演,他們才是真正重要的人。我們很容易就把時間浪費在錯誤的人身上。不要只有在人生倒數時,才意識到錯失所有的機會,應該把時間花在真正關心你的人身上,而非打造膚淺的人脈圈。

然而,不好的人際關係、負面的人對我們的影響也很大。因此,避開那些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和付出信任的人,然後擁抱那些值得我們付出的人幸福的秘訣在於 ~「選擇性注意」。將時間和心力多花在:可以帶來長期滿足、心理上共同成長的社群人生苦短,所以要遠離愚蠢與不善良之人。因為心理特質有群聚效應 (亦即不善良的人往往同時擁有許多負面的心理特質),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智層次相當的人才會相互來往,共同組成優質社群)

心理學研究顯示,有三種東西無法適應(噪音、通勤、人際關係),因此,務必遠離這些負面的人,而非「被對方一腳踢開、大聲斥責,仍然要說聲謝謝」的說法,只是自我欺騙罷了。因為這只是用過度正面的形式來逃避問題,絕對無法讓自己提升。當別人一腳把你踢開、大聲斥責你時,你要勇於回敬回去,而且不要再和這個人往來,慎選周遭的朋友。 (如同川普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所說的:要讓傷害你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孔子也說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只和在實際行為上,重視我們的善友來往,如此才是健康而平衡的雙向關係。成人的安全依附,可藉由重複的、穩定性高的「可預測行為」,在多次長期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與安全感(只看一個人怎麼做,不看他怎麼說)。




以上摘自《你想活多久》、《傾聽》、《熟年力》、許世穎部落格
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


不只是喊口號,一本運用科學研究有力證明,「希望」這意念,對成功與幸福有實質幫助的書。古柏曼患了肌肉萎縮症,復健會伴隨劇烈的疼痛,很多人寧可選擇放棄,但古柏曼撐過去了。支撐他的是心中一幅畫面:他要牽著女兒的手,在婚禮上跳舞。

查克開了釀酒廠,要把私釀酒分成瓶裝銷售。起步本就不易,又在一個週末的火災一切付之一炬。很多人以為他就此玩完了,然而他沒有放棄,反而趁機更新設備邁向現代化生產。幾年後,他的公司成為全美最成功的罐裝啤酒公司之一。

蓋洛普幸福論壇主持人羅培茲博士,他長期的研究調查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幸福的,不是聰明才智,甚至不是努力,而是「心中充滿希望」……作者指出,很多人會以為「希望」是抽象字眼,無法用科學量化,但他跟許多學者的研究都已經證明:希望的意念,可以驅動個人的行動,朝著幸福的人生方向邁進。他的研究結果顯示:

˙希望指數高的學生,學業成就比別人高了12%
˙希望指數高的業務員,明顯比希望指數低的人業積要好。
˙希望指數高的人,心中的幸福感比別人高10%
˙希望指數較高的企業,年度表現也比同行高了14%


想像你現在的位置是A點,你所嚮往的美好未來是B點。「希望」就是把你順利從A點送到B點的強大載具。很多人不快樂,是因為他們連B點在哪裡都沒想過。也有人心中有B點,但卻到不了。那是因為「希望」跟「許願」是不同的,「許願」的人有夢想卻妄想夢想自動會來報到;但有「希望感」的人很務實,他們有心理準備,知道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他們態度開放,接納各種可能性,並願意努力去克服困難。

神奇的是,這種人不但比較容易想到可行的辦法,更常常吸引許多對他們有利的人事物,最後奇蹟地完成夢想。而比別人更有幸福感,則是因為一旦對未來有了篤定的期望與作法,即使還沒完成,現在的心理狀態就已經改變了。這點更是作者研究後最令他著迷的地方。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還是企業領導人,希望都會點燃一個人的實踐動力,讓人更成功,甚至更幸福,更健康,更長壽!

如果你是希望指數較低的人,也沒關係,因為:
˙
希望可以學習
˙希望會互相感染
˙希望會改變一個團體 (甚至一個國家,社會)

◎真人真事,案例分享:
【希望的故事#1】逆勢找到好工作的設計師
麗莎是才華洋溢的平面設計師,因為經濟不景氣公司縮編,她頓時被迫失業。這個重創讓她一度萎靡不振。她必須重新找工作,可是這不景氣的年代,丟履歷跟投擲「瓶中信」的效果差不多,回音渺茫。
麗莎決定不怨天尤人,努力朝自己想要的未來出發。做完這個決定,她就突然開始產生許多點子。比如說,針對某個想要應徵公司,特別修改自己的履歷,而不是一份履歷用到底,並且請設計圈的朋友,讓她練習面試。於是她就從原地失業的A點,朝著新工作所在的B點移動。

【希望的故事#2】想念大學的辛巴威女孩
在辛巴威,許多家庭不准女孩受教育,早早嫁人生子。提雅拉小時候求知力旺盛,常偷偷幫哥哥寫功課滿足學習的熱望。學校老師發現後,百般懇求勸服了爸爸讓提雅拉上學。然而到了十一歲,提雅拉還是被迫嫁人,生了三個孩子。然而,她心中的夢想是「想要念大學,而且想要拿到博士學位」,即使結了婚,仍然沒有放棄爭取各種求學的機會。直到慈善單位發現了這個獨特的女孩,提供她到美國念大學的機會,她就帶著先生與孩子前往。其間先生常對她家暴,還一度因繳不出學費而差點退學。

不過充滿希望與決心的她沒有放棄,仍然靠自己的力量奮鬥著,也吸引了許多人的協助,一路完成了學業。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於如何讓非洲防範愛滋病。有一天她接到一通電話,電視名節目主持人歐普拉得知她的故事後,邀請她上節目,全美百萬名觀眾,受到她的故事所激勵。現在,她已經回到辛巴威,建造了一所小學,這學校可以為八百五十名孩童創造就學的機會。她至今仍為非洲女孩與婦女的受教育機會,努力不懈。

【希望的故事#3】用「希望」做報告的高中生
作者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曾經跟一群高中生一起完成「希望照相機」的實驗。作法是要孩子選擇一個讓他們覺得有希望的人或任何事物,然後去拍照片呈現出來。他把一群高中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發一台相機。結果其中一組,第一天就把相機搞丟了。

然而,這一組沒有放棄,他們很渴望能夠繼續參加這個活動。於是作者引導他們,只是提點說:「有希望感的人,自然能夠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個指令一下,這群孩子開始源源不絕地想出新的點子,最後這組的報告,獲得了最大的回響。原來他們腦力激盪,想出了許多可能的方案,最後有人想到可以跟圖書館借攝影機。於是他們就用影片的方式呈現他們的希望,不僅打敗所有其他人,這影片甚至在學校與社區流傳,激勵了許多成年人。




以上摘自《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
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好人變成有錢人》所羅門王大智慧書


有一個聰明的青年想捉弄一下鎮上的一個貪婪的富人。一天,他去富人家借了一支勺子。幾天以後,他把這個勺子連同一支小勺子一起還了回來。富人問道:「這是怎麼回事?我只借給你一支勺子啊。」聰明的猶太青年回答說:「你的勺子生下了這支小勺,所以我把他母子倆都帶回來,現在這兩隻勺子都是你的了。」儘管很荒唐,但貪婪的富人還是把兩支勺子都收下了。

幾天後,聰明的青年又來找富人借一支大的銀酒杯。富人借給他了。後來,他還來這只酒杯加一只小酒杯。同上次一樣,青年告訴富人小酒杯是大酒杯所生。富人又高興地收下大小兩個酒杯。

又過了一陣子,這個青年對富人說:「你能把你的金錶借我嗎?」富人回答道:「非常樂意!」富人心想:這次一定會多還回來一只小金錶。於是他把自己鑲有鑽石的金錶借給了他。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富人就是不見青年還金錶,他著急地找到那個青年問:「我的錶呢?」

那個青年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我很遺憾地告訴你,你的錶已經死了!」富人生氣地說:「死了?你這是什麼意思?錶怎麼會死了呢?」青年說:「如果勺子能生小勺子,酒杯能生小酒杯,那錶死了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愚蠢和貪婪最終使自己受到嚴重懲罰。貪婪是財迷心竅者的陷阱,許多愚人紛紛墮入其中。

一個人來到智者面前向他訴苦,說有人騙了他。智者問他:「那麼他做了什麼呢?」這個人說:「他說他能把任何一種金屬變成金子他做給我看了,我親眼看見了事情的發生。然後他說我應該把我所有的金子帶來,他將使它變成十倍的金子。所以,我把所有的金銀首飾給了他,而他拿著這些逃走了。他騙了我。」

智者告訴這個人:「是你的貪婪騙了你。不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你是貪婪的,而貪婪又是愚蠢。你希望你的金銀首飾變成十倍,那個念頭騙了你,那個人只不過是利用了這個機會,如此而已,如果他不騙你,別人也會把你給騙了。」

《好人變成有錢人》貪婪是指深深的渴望某樣東西,因而使人產生一種想要不顧一切得到它的意願,重點不在於你想得到的事什麼東西,而在於為了它你願意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其實人都有天生的慾望,慾望並非什麼壞東西,但貪婪會將它轉變成為了得到而使人耗盡心思的動力,完全不顧對錯。

當你出現以下警訊時,便要小心,貪婪正在侵蝕你的心靈:

1.凡是別人擁有的你也想要:惦記著你尚未擁有的東西,會延誤或取代其他人生更重要的事。
2.不管擁有了什麼都還想要更多:這會使你永遠處在不滿足的狀態。
3.總想要快速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想要快速致富會讓你陷入貧窮。
4.為了得到,不顧自己的道德、價值觀或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5.你的生活一團糟:捨本逐末,你不清楚自己的目標,眼光一直放在眼前的事物上。

想要成功致富,要用你的勞力、腦力和心力去賺錢,而非用其他方法。察覺貪婪的警訊時,告訴自己以慷慨代替貪婪,集中精神去為別人付出,付出的可以是時間、金錢、物質或勞力,而最好的方式是付出專業。財富不必外求,自己的心就是源頭(古老警告:驕傲是所有失敗的原因,金錢損失都肈因於貪婪),最終你會明白:智慧才是一切成功基礎、財富源頭與平安根基。想成為有錢人,就要先成為好人,成為一個好人和成為一個有錢人需要遵守一樣的人生法則。



以上部份摘自《所羅門王大智慧書》、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逆向創新:奇異、寶僑、百事等大企業親身演練的實務課,教你先一步看見未來的需求

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成功的時刻總是很短暫,企業其實只有兩個選擇:不是保持現狀、看著情勢必然惡化,就是持續不斷地自我革新,維持活力。《全面革新》「革新法則」:

忘記舊的自我:採用舊思維只能產生和過去相同的結果。
   多方嘗試小規模的創新:小規模的冒險能讓你在保持大方向的情況下,清楚地看到哪些想法是能夠實現的,而哪些卻不能。
勤儉節約:優秀的企業善於利用現有資源解決問題,並推動改變。
   重視人才:如果你想要培養並留住人才,就需要給他們機會,從而讓他們真心希望留在你的公司。



一個顛覆既有的商業行為、即將改變世界的新觀點,奇異醫療團隊如何以超低廉的價格提供服務卻能維持高獲利?寶僑的暢銷商品在新市場碰壁之後竟然催生了更熱賣的商品?為了照護海地災民而激發出的點子怎麼在其他市場帶來新生意?世界的重心快速移動,過往成功的獲利模式通通不再管用,挑戰和機會同時等在前方,徹底學會逆向創新,才有機會成為下一輪的贏家。

事物的外貌、規模或分類常常在愚弄、誤導我們,把複雜的事物扮成簡單,簡單的事物卻顯得複雜。我們常常把焦點過度著重在事物明顯易見的特色上,而驚訝或困惑。也因此我們常常看不清真相、弄錯原因也擔錯心,更找不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逆向創新是從零開始的創新,在新興市場(中國、印度、越南、墨西哥……)的需求中創新、找到市場定位,並從新興國家開始引爆潮流的現象。過往我們認知中的「創新」大多都是由已開發國家開始,人們總認定發展中國家不需要也無暇創新,任何產品都模仿或從富國進口便可。

然而,文化差異、生活水平的不同使這樣的想法不合時宜,而若是用先進國家「N年前的景況」來想像新興市場更是大錯特錯,畢竟50年前的美國可不像現在的印度人手一台手機。在先進國家的市場成熟且漸趨飽和的同時,新興市場飛快成長,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也擴大了微型消費的需求。
  
微型消費世代到來
為什麼蘋果開始著手量產平價iPhoneNISSANMITSUBISHI紛紛推出微型車?如果以前你想的是如何把3萬元的產品賣給1萬人,那麼微型消費當道的現在,你該想的是如何把1000元的產品賣給30萬人。「逆向創新」的關鍵不在搶攻市占率,而在「創造市場」。在新興市場中抓住微型消費者喜好的創新,才能夠在越來越平的世界中保持成功。

他們都在「逆向創新」……
◎寶僑(P&G)熱銷全球的「好自在」衛生棉唯獨在新興市場碰了軟釘子,於是重新認識市場,為大多女人需要久坐站、私人空間不足、如廁機會較少且環境濕熱的新興市場開發新產品。

◎一反一般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設分部、派資深員工駐點的常態,EMC公司在新興市場中培植具有在地的專業和敏銳度的創新者,並結合企業的全球資源,將「創新」扣成長鍊。

◎奇異(GE)在印度調整醫療體系的結構和分工,讓病人用十分之一的價格獲得相同品質的照護,此外,更將在新興市場的成功轉移到其他國家,靠著總部的支援獲得成功。

需求在哪裡,商機就在哪裡
300美元就能蓋好房子,而且居然能獲利而不是非營利組織的慈善作為?同時兼任哈佛商學院、塔克商學院及諸多500大企業顧問的作者VG,同時也是「300美元造房計畫」的推動者,無論是學術、產業或社會改革,都有「逆向創新」可發揮之處,它不僅是個新趨勢,更是個把世界變得更好的機會



以上摘自《逆向創新》、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生命的時間學》「老」不是年齡,而是一種心態



青春非關年齡,青春是一種精神;青春不是指玟瑰色的臉頰、紅艷的雙唇或靈活的膝蓋,而是一種堅定的意志、想像力及感性的力量;青春是生命深處的鮮甜。

青春是一種天生固有,勝過猶豫畏縮的膽識;是勝過好逸惡勞之怠惰的冒險精神。這些特色在六十歲人的身上往往要比二十歲的年輕人更強。沒有人僅只因為年齡變大而衰老,人之所以衰老,在於我們放棄了自己的理想。

歲月或許會為肌膚添上皺紋,一旦拋棄了熱情,心靈就會滿佈皺紋。憂慮、恐懼和欠缺自信會壓迫靈魂,使精神化為塵土。無論是六旬、七旬,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新奇事物的誘惑,懷抱著對下一個將要發生的事物精準的、赤子般的渴盼以及嬉遊生命之喜悅。 

在你、我心中有個廣播接收器,當這各接受器還不斷接收到人類無止盡的美、希望、喜悅、勇氣與力量的訊息,你就保有青春。一旦收起天線,精神就會遭到玩世不恭與悲觀之冰雪覆蓋,而你就會衰老,即使你不過才二十歲而已。但只要你的天線隨時準備接收、捕捉樂觀之波,你就有希望保有青春至死。 

以上是松下幸之助最喜愛的詩~


《一個外科醫生的抗老秘方》有關老年人的研究:定期參加課程的老年人在記憶力測驗的表現,明顯優於其他比較不活躍的同齡老人;做做字謎遊戲就有顯著的效果。保持心智活躍,也有預防高齡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效果。

某種程度的刺激甚至可以減輕大腦的衰退程度。當然最好是不要讓它惡化到那種程度,因為不常使用的大腦在四十歲左右就會開始退化;後果要到後來才會顯現出來。

相反地,一輩子都在用腦的人,到老年很可能擁有完整無缺的記憶力,也比較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因為時日無多而感傷。對心智活躍的人來說,晚年過得比較慢。

因此,《一個外科醫生的抗老秘方》智慧的學習是抗老的最佳策略!
《黑天鵝語錄》當你開始談老,你就變老了這是變老唯一的客觀定義。
《熟年的才情》無論年紀多大,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優雅」。
《生命的時間學》心智上的學習是保持心智活躍的不二法門。

所以,「老化不是年齡;而是一種心態」,許多人20幾歲就死了,只是80幾歲才進墳墓;反之,有在持續學習的人,縱然80幾歲,卻也有一顆年輕的心,並兼具快樂與智慧。現代世界對我們的雙重懲罰是;既讓我們未老先衰,又讓我們長命百歲。因此,心智上的學習才是抗老秘方智慧的學習是抗老的最佳策略



以上部份摘自《關鍵20%》《一個外科醫生的抗老秘方》,圖片來自網路
另外可參考: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幸福就在轉念後:啟動焦慮症的自我療癒



不論你是正身在人生中艱困的期間,或者你只是想要找到更理想的方法來應付日常的阻礙,你都不孤單。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圓滿大結局。但由我們那顆焦慮的心講出來的故事,就算是日復一日的尋常工作,都可能讓人覺得危險重重,甚至痛苦磨人。一點點代表威脅的蛛絲馬跡,都可以營造出讓人膽寒的氣氛,使你疲憊不堪。

★我到底怎麼了?
生活在節奏緊張、充滿壓力的社會,許多人不時會緊張冒汗、心跳加快、心悸、發抖、頭痛、失眠、心神不寧、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整天這裡不舒服、那裡不痛快,看了醫生也不見好轉,檢查又一切正常。你會想「我到底怎麼了?」你有可能患了神經失調(精神官能症),這是由焦慮引起的身心疾病,你愈是焦慮不安,身體就會愈不舒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等。
  
★焦慮導致的神經失調不是不治之症
你可能會因為神經失調導致情緒低落,凡事負面思考,覺得世界黯然無光,生活在谷底,常常陷入絕望,但請記住,不論你的神經失調有多嚴重,痛苦了多久,都可以痊癒,並再次迎向幸福人生。
  
★病因只有一個--都是恐懼惹的禍
當身體出現異狀,恐懼也會跟著出現,形成「恐懼-腎上腺素-恐懼」的惡性循環,愈是恐懼,腎上腺素愈是分泌,身體器官會愈受到刺激,因而產生更強烈的不適,直到病人陷入迷惘和困惑。
  
★藥物只能治標,心病還需「心」藥醫
有些神經失調患者需要用藥物控制,否則症狀得不到舒緩;但藥物的療效畢竟是暫時性的,如果要得到長久的舒緩,藥物不是解決之道,而是要從你的「心」著手。身體不是一部無腦的機器。你的思想、感覺、心境和行為對身體都有重大的影響。它們決定某些病症發作、影響許多病症的過程、以及幾乎所有病症的管理。你心裡想什麼也就塑造出你個人的快樂、健康及幸福感。
  


★運用「四個步驟」、「三大幫手」展開療癒之旅,走出生命的困頓和低潮
透過大量真實個案和症狀的描述,引領你運用「面對」、「接受」、「飄浮」、「給自己一點時間」四個簡單步驟,並配合三大幫手:「工作」、「勇氣」、「宗教信仰」,幫助你找回正常的生活。
  
★家屬是療癒過程中最大的功臣
本書不只是寫給神經失調患者,更是寫給患者家屬,唯有他們能夠理解患者面臨的處境和煎熬,才能具備同理心,幫助家人渡過難關。
  
★終結焦慮之苦,重拾幸福人生
當你感到不適,就會處於擔心、害怕和焦慮,因而變得脆弱,本書不是為勇敢的人而寫,而是為了遭受疾病折磨的你。不論你覺得自己多麼脆弱,只要下定決心,願意面對問題,就能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並建立自信,重拾幸福。
  
當你神經緊張到無法工作,人際關係也遭受考驗,發現自己的人生好像變了調,不再是以前那個既活躍又風趣的人……。克萊兒.維克斯會在本書循序漸進提供她多年來成功幫助許多病患的臨床經驗,包括那些認為自己康復無望的人。就像他們一樣,你也可以學會如何克服造成你不安的焦慮感,可以理解和分析自己的焦慮症狀,學會如何打破恐懼循環,然後放鬆,最終回到正常的生活。

四步驟預覽:從巨災大難到清晰澄澈
◎戒除焦慮的四個步驟
1.暫停,並重新貼標籤
當你引發焦慮的第一個想法(負面想法)出現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事實。這時也不需強迫自己「正面思考」,只要「不負面思考」就好!如此迅速阻斷進入焦慮情緒的引爆點。

2.挑出真正的問題
你的偵察系統發出危險訊息,必定有幾分真實性,雖然可能不如你的第一想法那麼糟,但是事情可能有其挑戰性或棘手之處,與其一心一意認定「整個都毀了」,不如細看情況,到底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或者最大的困難點在哪裡?

3.找到最佳作法
不要認定事情一定是怎麼樣,或者事情一定怎能怎麼樣?保持彈性,想想其他可能性,把自己從「萬一……怎麼辦?」的恐怖情境,轉換成「如果……會怎麼樣?」找到希望的光芒。

4.展開行動
除了在想法上做些轉念,現在你需要做出一個能夠讓你困住的大腦轉變想法的作為。從簡單的,隨手可以做到的小事開始……






以上摘自《幸福就在轉念後:啟動焦慮症的自我療癒》《焦慮是戒得掉的:不再自己嚇自己的四個練習》、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塔木德》智慧是搶不走的財富


猶太民族是「愛看書的民族」,《塔木德》這樣說:「把書本當做你的朋友,把書架當做你的庭院,你應該為書本的智慧而驕傲,採其果實,摘其花朵。」把這樣的箴言一代代傳給後世子孫,告訴他們一定要勤奮地閱讀。尊重知識,追求真理,並深信知識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需要的東西。

葡萄長得愈豐碩,就愈低下頭。同樣的,愈有智慧的人,便愈懂得謙虛。知識固然重要,但它是用來磨練智慧的。智慧是終其一生永遠相伴相隨的財富,它會永遠幫助你,庇護你,智慧是永久的財富。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那他有可能真的是幸福的;但如果一個人自認是聰明的,那麼,他一定是個愚蠢的人,笨蛋是最有自信的。所以,謙虛學習是很重要的。

猶太商人以令人敬佩的商業智慧,獨步於變幻莫測的世界商場。他們尊重知識,渴望學習,重視教育,崇尚求知。這一切,使他們具有了卓然不群的文化素養和精神素質,這是猶太商人在商場中獨領風騷的關鍵所在。不過,要將知識轉化成財富,就需要有將知識化為財富的本領。當然,知識本身就是精神財富,但是猶太人看重的是如何把知識轉化成物質財富。這種化知識為財富的本領就是人的知性,人的智慧。猶太人視知識為財富,但更看重智慧,因為,智慧是開啟幸福和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猶太人對財富的重視程度是人們所共知的,他們有著追求財富,崇尚金錢的動力,然而,他們從來沒有深陷到財富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而是一直以一種平常恬淡的心態來對待財富,對待生活。這便是追求財富,享受生活的智慧。學習是磨練人的心性和思維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會讓人永遠處於最佳狀態。猶太人視學習為義務,我們知道知識源於實踐和經驗,但個人由於受時空和自身的限制,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去實踐,去親身經歷,只有大量吸取別人的經驗。因此,書無疑是傳達知識最重要媒體,它是新知識新資訊的倉庫,它可以豐富我們的視野,也啟發我們的智慧。因此,學習是使人變得有智慧的第一要件。

根據統計,最近10年內發展起來的工業新技術,30%已過時,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又縮短到了3年,「摩爾定律」也明白指出,人們在資訊技術的更新,只有愈來愈快的趨勢。在這樣一個多變的世界裏,任何人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缺乏遠見和不求上進,都必然走向失敗的深淵。

要擁有智慧,就要學會觀察。知識本來就是死的東西,只有我們將它用來觀察世界,分析問題時知識才能「活」起來,知識通過人的觀感和思維,才能與現實的事物發生連結,這時,知識的價值才得以展現。智慧的累積在於了解人性、清楚掌握情況、即使面對利益衝突與矛盾資訊,依然做出良好決策的能力。智慧也包括跨出自我,了解多重觀點。睿智的人從挫折中學習與獲得觀點,他們可以把問題當成謎題來破解,而不是把問題當成懲罰。



以上部份摘自《塔木德》,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寧可沒常識,也不要因為常識而壞事



當走過人生的旅程時,你會遭遇到很多被冠以「真理」之名的傳統智慧。告訴你什麼是該學習的,什麼是該做的行為,或者該怎麼投資。然而,最糟糕的知識就是似是而非的知識,而最糟糕的智慧就是有傳統沒智慧的傳統智慧,你必須為自己獨立思考。永遠不要接受任何聽到或看到的東西,除非先想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解釋。很多大眾社會相信的東西常常的錯的。

為什麼《蒙娜麗莎》是世上名氣最響亮的畫作?為什麼臉書異軍突起,其他社群網站卻以失敗收場?到底是鄉下長大的人還是來自城市所謂的「天兵」比較適合軍旅生活?對伊拉克增兵的確減少了當地的暴力衝突嗎?企業執行長能對公司業績發揮多大影響力?高薪真能鼓勵員工賣命嗎?為什麼有一半以上的人自認自己的駕駛技術在一般人之上?為什麼成文規定的重要性往往不如不成文規定?

若你覺得上述答案都只是常識問題,最好三思。大家面對生活諸多結果所提的解釋--事後來看都是理所當然、顯而易見,其實這些解釋中看不中用,禁不起驗證。我們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普通常識弊多於利?常識為什麼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比實際還多?

你有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搭公車時習慣讓座,即便心中不是那麼情願?搭電梯時為什麼要面向著電梯門而站,而非彼此面對面站?商品或企業成功之後,事後分析均歸因於獨一無二的特質,但是下一個熱賣商品或走紅公司該具備什麼特質,卻是難以預測。唯有了解常識何以失靈?以及何時失靈?

常識主宰我們每天的生活,包括上班時該穿什麼?走在街上或搭乘地鐵時該如何應對進退?如何和朋友以及同事維持和諧關係?常識是社交智商的核心,它的主要特質也就是實用。它的角色是提供解答,而非追問答案何以如此。所以常識要求大家只需知道這事確實如此,或事情就是這樣,無須追根究底為什麼或原委。無須擔心何以如此,說不定日子比較輕鬆好過。

也因此,作者解釋常識性推理與歷史如何攜手誤導我們,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對人類行為有十足的了解,其實不然。「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其實反而不利於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人們總是習慣靠常識推理或推敲問題,若不幸失靈或未切中要害,鮮少人發現常識隱藏的陷阱與謬誤,而會以「我們那時不知情」以及事後自圓其說來為常識推理的陷阱與謬誤護航,也在這時常識推理的陷阱與謬誤才會現形露跡。常識的弔詭與矛盾在於,它既可協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同時卻也阻礙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深刻了解自己,如果希望人生有什麼成就、如果希望了解真相,我們就必須學會以更深入、更深遠的水準思考。




以上摘自《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寧可沒常識,也不要因為常識而壞事》、圖片摘自網路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誰說人是誠實的》長期關係中蘊藏的風險

來源:網路

最近佳佳要結婚了,找一位她認識十年的好友君君在婚紗店工作,請他負責安排相關事宜。後來,當婚紗照出來時,佳佳非常不滿意,拿到成品簡直從天堂掉到地獄,提出問題卻得不到完整的解決,事過一個禮拜,還是耿耿於懷無法接受。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明明是那麼信任的人~

大多數的人認為,我們跟別人建立的關係越長久,他們可能會更用心處理我們的事,照顧我們的福祉,也會把我們的需求置於自身需求之上。然而,我們要小心丹.艾瑞利在《誰說人是誠實的》當中提出的「長期關係中蘊藏的風險」:隨著雙方的交情愈來愈深,我們付錢得到的服務,(無論在有心或無意)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好,甚至在有利益衝突情況下,在提出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建議時,變得越來越心安理得。

當我們找同一位牙醫看診的時間越久,牙醫越常提出符合自己財務利益的治療方式。而長期看診的我們基於信任,也比較容易接受牙醫的建議。因此,長期的關係對我們的消費固然有利,像是不需花時間精力去思考要去哪裡消費或看診,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對長期關係可能帶來的成本有所警覺。



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



埃及文裡有兩個字都可以翻譯成「拖延」:其一是指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衝動從而節省精力的「有益習慣」;另一個是懶得完成生存所需任務的「有害習慣」。由此可知,拖延可以有益處也可以有害處。

例如前南加州大學校長史帝芬‧山普(Steven B. Sample)在《領導人的逆思考》中,一反決策者應果斷明快的傳統形象,建議領導者應善用「藝術性拖延」,蒐集更多資料以提高決策品質,也就是「可以在合理情況下留到明天做的決定,絕不今天做」。這便是一種「有益處的拖延」。


巴菲特常用站上棒球打擊區來比喻股票的操作:「你永遠不必揮棒。只要站在打擊板上,面對投手丟過來47美元的通用汽車股票,39美元的美國鋼鐵股票,沒有人會喊三振出局,也無所謂處罰,頂多就是錯失機會而已。整天就等待喜歡的球出現,然後當外野手打瞌睡,就站上去打擊。



行動本身不會讓我們賺錢,做對了才有賞。至於要等待多久,那可沒有期限。」巴菲特並不拖延成性的人,他總是在研讀財務報表與資料。但是他盡可能延遲做決策,運用等待的技術,為下一次大交易做好準備。

小史到印度拜訪好友小艾,一路上買了很多紀念品和衣服。返程通關時發現,他的行李超重了。於是小史留下一個紙箱請小艾幫忙寄回美國就飛回家了。然而,小艾並沒有馬上去寄箱子,當天沒寄,隔天沒寄,這一拖竟然拖了八個月。這位小艾,竟是贏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

多數人必定同意,拖拖拉拉並不是什麼值得嘉許的行為。我們總是拖延無聊、沒意義或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舉凡強迫性質、過度簡單、制式化、枯燥瑣碎、無明確目的、不符合或違反自身價值觀的任務,最容易被我們拖延。延遲是生活的常態,只要延遲得恰到好處,在做決定前等待一段時間,盡可能蒐集最多資訊,便是好的延遲。

作者帕特諾伊教授訪問了百餘位專家,深入研究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法律、金融、生理等領域的實驗成果,為我們揭開時間與延遲決策的謎團:
  。心臟在亳秒間的反應如何影響大腦的決策?
  。溫布頓冠軍回發球的準備方式跟個人決策有關係?
  。政治人物爆發出軌醜聞,何時該道歉?
  。東京證交所的午休規定會改變交易員的交易策略?
  。影片中閃過速食的標誌如何干擾人們的美感體驗?
  。第一次約會只能共進午餐?
  。美式足球教練和海軍艦長為何做出離譜的決定?

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中,帕特諾伊教授發現好決策有獨特的發展流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讓心智處理資訊。不論是分秒間必須做出的判斷,或是不急著決定的事,放慢回應同時管理延遲,幾乎都能替生活帶來更好的結果。
  
最成功的企業主、消防隊長、公眾演說家、喜劇演員和運動員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往往是因為他們懂得何時叫暫停,給自己空間和時間思考。一旦對做決定應該花多少時間有概念,並掌握等待的技術,延遲就不再是壞事,反而可以避免直覺誤判。慢慢想,等到最後關頭再做決定,才能做出最好的抉擇!
  
假使有1小時的決策時間,就該在第59分鐘再回應;
如果有1年的時間,就等到第364天;
即使只有1秒鐘,還是要盡量拖延,連1毫秒都要計較。


以上部份摘自《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領導人的逆思考》
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