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




         「這是一本引領讀者進入企業及員工世界,了解金錢與國家、全球化與貧窮地區關係的最佳讀物。在今日,經濟問題儼然成為社會最大的問題,促進一般閱聽大眾的經濟教育可說是燃眉之急。本書生動活潑,不帶半點說教意味的行文風格,不僅提供年輕讀者經濟學入門知識,對一般閱聽大眾,也是非常好的常識讀物。」──德國年度最佳經濟學書籍獎主辦單位

  用日常生活當例子,從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到臉書的崛起,循序漸進讓你了解經濟學

  經濟和感受有關。這種感受,是指知道有能力實現自己決定的一種感覺,例如想換個新髮型、買支新手機、學習新知或新技能,甚至是單純只想買份報紙也一樣。這種感受,可以稱為「自由」。而自由,不能不牽涉到金錢;金錢,又和經濟息息相關。

  許多人總認為經濟學很難,但其實我們生活的每天都跟經濟學有關,舉凡:購買日常用品、上班工作、儲蓄、投資,甚至是購買演唱會門票等,經濟學離我們並不遙遠。本書作者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為德國權威報章《法蘭克福週日報》經濟版專欄主編,旨在希望能為年輕人寫一本他們都看得懂的經濟學,因此書內大量採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當媒介,例如,H&M、小賈斯汀、足球明星梅西等,用日常我們會接觸到的事物當例子,讓你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如何運作、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並且擁有更遼闊的視野可以應用在未來。

錄取率:在企業考慮招聘員工時,除了薪資高低外,另一個影響的因素就是「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簡單來說,便是每一位新雇員工帶來的利益會隨著人數增加而遞減。例如,某個炸薯條攤位總是大排長龍時,老闆就可以多雇個員工,如此一來銷售量或可增加為雙倍。但是,如果再多雇第三個人,銷售量不見得會隨之增加為三倍。因為攤位就那麼大,三個人擠在攤位中相互掣肘,反而浪費時間。因此,在老闆的算盤裡,第二個雇工對生意的貢獻,將遠低於他自己和第一位雇工,更別提第三位雇工。如此計算下來,第二位雇工僅可能在薪水遠低於第一位的狀況下,才有機會獲得工作。基本上,提高薪資並不會直接導致失業率升高。員工薪資多寡受其生產力之影響,也就是他在工作時數內所創造出來的貨品價值。

  稀少性:某個人每星期要上一次鋼琴課、三次籃球集訓,同時他還是個學生,課餘時間除去寫功課,有時還得幫忙做家事;此外,他也需要時間發懶、跟朋友閒扯八卦、逛街買東西、找朋友出去玩等。還有,每天都想睡到飽。要達成上述所有願望,除了要有雙倍時間之外,還要有更多的錢。人的願望常常大於能力所及,也常常大於財力所允許,這種情形,經濟學稱為「稀少性」。

  通貨膨脹:很久以前,在一個名為荒鄉謬土之小國,突然出現一架直升機,從空中撒下一百億基爾德鈔票,使得境內鈔票數突然變成雙倍。境內突然多出大量的鈔票,人民手上握有的鈔票增多,農夫、工廠主人及商人便開始提高商品售價,甚至是提高至原來的雙倍。

  機會成本:某個學生因為準備隔天的數學考試,因此必須犧牲掉睡眠時間,還得取消跟女朋友的約會。在這個例子裡,睡覺時間和女朋友的約會,就是準備數學考試的「機會成本」。

以上摘自《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人生,不求速度,只求方向



對你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每天就像是在懸崖峭壁邊要往上攀爬般,活得好辛苦,有苦難言,胸口鬱悶。不過即便如此,還是不能停下腳步。為了自己心愛的家人,為了能夠讓我和一家人餬口的公司,更重要的是,為了我剩餘的人生,只好一刻都不歇息,繼續向前奔跑。只要一不留神放慢腳步,不知道何時又將有意外從天而降。人生處處都有可怕的危機在埋伏等待。

這是一個混沌的時代。雖然總是認真生活,但對於該用哪種方式生活,為了什麼而活,一無所知。先撇開這些不說,對於我的人生是否在朝向對的方向前進,我亦無從得知。不准失敗,只准成功,我們像是被洗腦般這樣活著。不過究竟什麼是失敗,什麼才叫做成功,我們也沒有自信回答。

現在你過得好嗎?

「現在你過得好嗎?」比起信心滿滿回答「是」的人,有更多人會回答「不好」,這是因為多數人無法滿足於自己的人生現況。

活著活著,不管是誰都會對人生產生問號。(這通常是某一天突然發生的,而不是經過精心策畫的。)然而我也是一樣。

遺失人生的方向後,在已經習慣於迷茫困惑的某日,因緣際會之下,我搭上了市外巴士,什麼都不想,只是望著窗外那些掠過的人群和風景。那一刻,我腦中突然浮現了「現在你過得好嗎?」這個想法。同一時間,我所走過的人生片段,就如同電影一樣在腦子裡播放。有小時候那些我所珍藏的寶貴夢想和希望,好多的想法,還有一路奔波忙碌、追趕跑跳的那些日子。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瞬間,我卻因此得到了極大的領悟。為了確保人生正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偶爾回顧一下人生,原來是有必要性的。

如果你也有著一樣的疑問,那麼是有必要回顧一下你的人生。

人生的中場時間

觀看運動競賽時,中間會出現所謂的「中場時間」或者「教戰時間」。對於輸家隊伍來說,這是可以調整戰術和隊形,使比賽得以順利進行的寶貴時間。也因為如此,他們有機會嘗到戲劇化逆轉的美妙滋味。

我們的一生是否也需要「中場時間」呢?對於一路走來的人生不甚滿意,或是需要全新挑戰的人,確實有必要重新整裝再出發。要拋棄的東西,就果決的丟掉,有想要的東西,那就拿出足以達陣的勇氣。

機艙門沒有確實關好,導致起飛後還得重新返降,這是因為起飛前未徹底完成檢查工作的下場。萬一出問題的不是機艙門,而是其他飛機設備有了差錯,可想而知會招致多麼嚴重的後果。


人生也是一樣,不時的檢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狀況,相同的道理,經常去檢視自己是否變得軟弱,是否有不足之處,生活上受到的壓力和忙碌有沒有封閉了心靈,情感是否變得乾涸,發現哪裡不對勁就立刻改正。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人生是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列出Bucket List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方法。Bucket List指的是,面臨死亡關頭的人們想完成的夢想清單。約莫是中世紀美國西部拓荒時期,人們往脖子繞上麻繩,然後將麻繩繫在樑下,雙腳一蹬,就把桶子(bucket)給踢翻。如此結束生命的方式,正是kick the bucket一語的由來。

你的Bucket List都寫了些什麼呢?

寫下你的夢想清單

對於生活在高度競爭社會中的現代人,夢想就像是一種能量。如此,光是把人生在世必定要實現的夢想寫下來,就能夠使人生向上提升,繼續向前邁進。

Bucket List說到底並沒有多麼偉大,或者具有多了不起的意義。它並不是要讓你去追根究柢,只是要讓你寫下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完成的事,僅此而已。


就如同海倫凱勒所說,「假裝自己明日將失去聽覺,去聽聽鳥兒的嘰嘰喳喳。假裝自己明日將失去嗅覺,去聞聞花香。」假設夢想無法實現會怎麼樣?懷抱那一個夢想和希望的同時,至少也算是幸福的吧。就像彩券迷們在週一購買了彩券,也相當於買進了他們接下來一週的希望和興奮感。

「希望就和禿鷹的眼神如出一轍,因為它們時常凝望遙不可及卻也渺茫的那個遠方。所謂真正的希望,其實就是相信自己。幸運只會跟隨那些有勇氣和鏡中的自己對望的人,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只有先學會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夠尊重別人。」

出自叔本華《關於希望》

以上摘自《人生,不求速度,只求方向》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我們都要求公平



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艾克羅夫曾觀察到,人們在生活中都想要保持公平行事,若有人認為他偏心不公平,他會覺得是種侮辱;同樣地,也希望別人行事要公平公正,當他人認為他不公就會產生怨懟及不滿。

曾有實驗針對受訪者對於發生以下情境是否可接受或是覺得這樣不公平:
情境一:若在冰天雪地之處,突然下起暴風雪,之後需要雪鏟來清除在庭院、車道的積雪。若賣雪鏟的老闆因需求上升,而將雪鏟價格提升,這樣的情況漲價是可以接受的嗎?

情境二:有一次,在炎熱的天氣至沙灘渡假,只能喝著冰開水,你渴望喝點啤酒。若有朋友打聽到附近有二間賣啤酒的店,分別是高級酒店和雜貨店。但是在渡假勝地買啤酒可能比較貴,問你願意花多少錢買啤酒。若高於這個價格他就不買,若低於這個價格他就幫你買回來。那你願意花多少錢?

在第一個的情況下,多數受訪者認為漲價是不合理的,賣雪鏟的老闆成本並沒有增加,漲價只是為了賺災難財,這樣是不公平的。而第二個情況更加明顯,受訪者願意花錢在高級酒店買啤酒比在雜貨店買的平均價格高。但啤酒就是啤酒,並不會因為在高級酒店買或在雜貨店買而產生的滿足感就不同,我們願意花比較多錢在高級酒店買啤酒,我們卻不願意相同的錢買雜貨店裡的啤酒,若雜貨店的啤酒賣得太貴,我們會覺得不公平。

公平理論有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主要是說明市場交易。你願意付錢買一件1000元的衣服,廠商提供衣服給你,而你願意把1000元給廠商,代表你覺得這件衣服的價值是值1000元的。商人提供的商品價值和金錢是等值的、公平的。為什麼有人會失業也跟公平理論有關。理論上,人若是自利的、追求最大效用,應該不會有人會失業。若有人期望薪資是3萬元,但他找不到3萬元的工作,那他可以降低他的期望薪資,3萬元找不到就降成25千元,25千元找不到就降成22千元,總會有較低薪的工作可以讓他來做。但這個人不願意去找比較低薪的工作,因為他評估自己的學經歷、能力、證照…各種條件,至少要3萬元的薪資他才願意接受這份工作,若要他接受低於3萬元薪資的工作,他會覺得不公平。

社會學談到公平,範圍就更廣了,不只是市場交易,還有職場、家庭、家人、朋友之間的非市場交易,若有一方覺得不公平時,吃虧的人產生怒氣會使交易趨於公平。我們對一份工作或一段關係是否滿意,不是只看我們從中獲得到多少好處(報酬),而是看我們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報酬是否公平。

想像有一天,你進辦公室卻發現你的辦公室換了位置,從一個專屬超大辦公室,換成一個與其他同事合用的小辦公桌,你在公司15年,幫公司立下許多戰功,慢慢有自己的空間。秘書卻告訴你,因為公司施工需要重新分配位置,而你現在的位置不但沒有私人空間,更是狹窄昏暗。你看了一下周遭,發現有一個來不到兩年的同事,他的辦公桌竟然換到一個相對大而且有門的辦公室,另一個常常做事不牢靠的同事,他的辦公桌是用檜木做的,而且座位看出去是很棒的風景。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的行為是否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呢?我們可以簡單分為「占便宜組」和「吃虧組」,占便宜組是分配到比應該得到還要更好的辦公室,吃虧組是分配到比應該得到還爛的辦公室。發現占便宜組比吃虧組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公平感高很多。占便宜組會更認真工作,彷彿自己的努力和卓越績效,才能配得上比較好的辦公室。相反地,吃虧組會對工作很不滿意,影響到工作成效,降低對公司的忠誠度,甚至可能離職。

人際關係一樣也會有公平的問題,夫妻雙方對於這家庭的付出是否對等,不見得是花多少錢在老婆身上,就要等於要花多少錢在老公身上,而是像當老公為這個家努力打拚賺錢,老婆在家整理家務照顧小孩(或相反),每個人的優勢和長處不同,重點是努力付出。若其中一人覺得自己付出很多(通常是女生,要上班賺錢,又要洗衣煮飯)卻得到很少回報,感情付出不對等,日子久了,自然會產生不滿。在親子關係上,若父母明顯對某個孩子比較好,會讓其他孩子有不公平的感覺。偏心很正常,但千萬別表現出來。當孩子感覺父母偏心、不公平對待孩子,孩子比較可能較早涉入青少年犯罪,行為偏差,心理健康也比較差。另外,父母偏心會影響到手足之間的情誼,讓兄弟姐妹的關係較疏遠。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友愛須以互相酬報維持之。每個人覺得自己應比對方得的多,這樣的情形發生之,友誼免不了破裂。」朋友之間的付出有時候很實際,像是:請朋友吃飯、幫忙協助朋友打掃家裡;有些付出是情感面,像是:朋友難過時陪伴在他身邊,聽他說話、共同分享夢想。彼此之間認為投入與報酬的價值相等,那這段友誼就能維持長久。

我們很重視公平,但是在現實社會,我們很難事事求公平。(待續)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惡俗:美國社會偽裝優雅的種種愚蠢



《格調》作者福塞爾給現代文明的最後諍言:「你們大可糟糕,但不能低劣到惡俗,這是我們的底限……

  以假為真,以醜為美,以淺薄為深刻,以愚昧為智慧。
  這,就是惡俗。
  惡俗不是糟糕、低俗或庸俗;惡俗更糟糕,
  它是優雅的反面,它是偽裝優雅,它是矯揉造作裝腔作勢,
  它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它是冒牌貨;它是騙術騙局,
  它是假事物假傳播假時尚格調品味之名……
  一切攏是假的,沒人認真在意什麼才是真實。

  .
  小心,這是一個惡俗充斥的時代
  食物、餐館、電視、電影、文化、圖書、政治……惡俗遍地開花。出門吃個飯,隨手買一件衣服,閒來看個電視,上網買本書,都躲不過惡俗的入侵。那麼,究竟惡俗是什麼?按照本書作者福塞爾的定義,惡俗比糟糕更糟糕,因為糟糕不帶有欺騙成分,不會假高貴裝優雅,不會刻意虛飾或矯揉造作,糟糕的事物你能一眼就看得出來。

  但,惡俗不一樣。惡俗是將原本糟糕的東西裝扮成優雅、精緻、富於品味、有價值和符合時尚。比如說,不新鮮的食物是糟糕的,但若餐館刻意奉上不新鮮的食物,還要賦予「美食」之名,那就是惡俗了。可怕的是,惡俗無所不在,除非你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否則就只能成為幫惡俗搖旗吶喊的一份子。

  不想成為惡俗的俘虜,除了警醒,還要有觀察力
  不可諱言的,每個時代都有惡俗的人事物,更讓人無奈的是,時代進步了,惡俗的技倆也跟著與時俱進。今天的社會,不僅作者福塞爾在本書中所批判的美國惡俗現象,都能在台灣找到對應,而且顯而易見的是它們變本加厲了──包裝得更天衣無縫,詐騙的範圍更寬更廣,受害者的數目更多更慘。

  有人說這個時代的無知,令人震驚;但這個時代的容忍度,同樣也讓人稱奇。當惡俗的人玩出新高度,臉不紅氣不喘地自我合理化;當惡俗事件劣化無下限,拿大眾的生命開玩笑,我們是不是還能一如既往地自虐說「見怪不怪,習慣就好」?

  惡俗的必然性確實讓人氣餒,而一般人都在受害過後才覺醒也讓人萬分無奈。但,我們真的拿惡俗沒辦法嗎?其實,只要洞悉所有惡俗的本質,就不難戳破惡俗美麗的幻影。真相是,凡是過分包裝的人事物都是惡俗的,貪圖的不是權力,就是金錢,更多的是兩者兼有。

  從他人真實的反思中,可以映照出我們怎樣的面貌?
  惡俗的場景屢見不鮮、惡俗的人物一樣混世跳梁,但本書作者福塞爾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放棄爭取美好的權利。因為,當我們從本書描繪的現象裡看到我們自己生活中的鄙俗時,其實是獲得了一次拒絕向下沉淪的機會。惡俗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俯首聽命於惡俗的擺布,放棄追求真實、良善、公義的權利。雖然本書描寫的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國社會現象,但放到現今的台灣社會來看,卻是一面作用良好的照妖鏡,既照出了人心的可鄙,但也還原了人性良善的一面,同時更為我們照亮了明天的出路。

  當我們身心俱疲地想要對惡俗棄械投甲時,這本書就像一劑苦澀的良藥,可讓我們迷亂惶惑的心情安靜沉澱下來,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繼續過日子。

以上摘自《惡俗:美國社會偽裝優雅的種種愚蠢》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躍進術



        為什麼有些重要的事我會忘記,想忘掉的事卻忘不了?
  為什麼有些店老闆的記憶力超強,不用寫下來,也能記得哪桌點了什麼菜,完全不會搞錯?
  為愛昏了頭,是一種「選擇性遺忘」嗎?
  考前讀得很順,卻考砸了,不是因為我笨或緊張、或考運不佳,
  那會是什麼我從來沒想過的關鍵因素?

  思路打結、點子不足的時候,我最應該怎麼做,
  才能讓創意像煮熟的水餃般,一顆顆從滾水中浮出來?
  為什麼練習罰球線投籃時,最好是往前站一步、往後站一步,交錯位置練投,
  偏偏就是不該固定站在罰球線上練投?
  有什麼速成法,能讓我在一小時內,學會分辨繪畫作品的流派?
  為什麼數學考試前,要晚睡晚起,英文考試之前,要早睡早起?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分心、消遣、貪睡、中輟,都是成功的敵人,要提高學習成效或工作績效,讀書或工作時就應該心無旁騖,就該關掉音樂;想要學樂器、美術,或專精某種球類運動,或是訓練出獨特的直觀力和判斷力,就應該聚焦練習、不間斷的刻苦演練,絲毫不能鬆懈。

  但是,你知不知道,傳統的苦學方法都錯了?!《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的作者凱瑞告訴我們:大腦是一臺非常古怪的學習機器和思考機器,幾十萬年來,腦袋最習慣的學習環境,永遠零零碎碎、疲於奔命、隨時隨地、不分晴雨,我們唯有知曉與利用大腦的怪癖,才能讓它端出最佳的表現。

  嶄新的「學習科學」研究成果,已經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能夠大幅增進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技巧,與我們素來被告知的最佳學習方法,完全相反!只要採取一些順應大腦習性的小改變,就能有效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而這些小技巧、小改變,都是每個人可以應用的,而且是我們馬上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運用的。


以上摘自《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我知道你在說謊:4個步驟,讓謊言無所遁形,從此不再被騙!



任何人都可能受騙上當,不管你多麼專業、出名、有錢,你都可能會被同事、朋友出賣,或是遭到另一半背叛,但請別以為自己特別倒楣,因為這個世界上到處充斥著說謊的人!


身為肢體語言分析師,我揭發過許多說謊的新聞人物,其中有些是政客,有些是體育選手,也有世界領袖、名人和上遍媒體的罪犯。這種事我做很多年了。我經常在許多全國性的電視節目出現,例如《20/20》、《菲爾博士秀》、《娛樂今宵》、《ABC新聞》、《早安美國》、CNN、《今日秀》、《驚爆內幕》、HLN、發現頻道、MSNBC以及許多其他節目,族繁不及備載。我甚至擔任過《與明星共舞》與《百萬富翁相親會》的肢體語言專家。

  除此之外,我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和網路上,提出對新聞人物說謊與否的看法。我會判斷名人伴侶對二人關係說法的真實性,揭露純炒新聞的假關係。同時,我也檢視政客與世界領袖所說的究竟是實話,還是感人萬分的花言巧語。媒體經常請我檢視重大案件的涉案人,看他們有沒有露出說謊的跡象。新聞人物涉及與公眾有關的醜聞時,我也會提出看法,告訴大家他們是實話實說還是滿口謊言。

  我還以肢體語言分析師的身分在全美與加拿大的執法機關演講,教大家在偵訊時該如何識破謊言。或許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有幸受邀去聯邦調查局演講,演講內容包括如何辨識對方說謊的跡象。

  我工作中關於識破謊言這一塊多半在法律領域。律師質詢證人時,我協助他們挑出重要的資訊,確保案件方向不失焦。我能藉由分析掃毒行動的錄影帶、庭外質訊證人取得口頭證詞的錄影帶,以及兒童性侵案或其他性騷擾或虐待案件的訊問錄影帶,或者在法庭上觀察嫌犯、原告、被告和關鍵證人的行為,挑出說謊的警訊。我決心要在這本書裡分享專業的絕竅,讓你有能力分辨誰沒說實話……只要看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聽他們的聲音、破解他們所說的話就行了。

  本書收錄許多新聞人物專心說謊時的照片,你看過之後將會銘記於心。你會讀到他們在受訪或作證時所說的話,我會藉那些話來說明他們如何說謊。你將能指出特定的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看出原本看不出或者忽略的線索。原本說不通的一切如今都說得通了,因為你看見了他們說謊當下所發出的訊號。

  如今你將以全新的眼光、全然不同的觀點來看這些照片。例如,你會注意到前總統柯林頓微妙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並且在聽見他憤怒地伸出手指說出「我沒和那個女人--陸文斯基小姐發生過性關係」時聽出更多欺騙的訊號。其他政客說謊的時候,你也會看得出來,包括前總統候選人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在美國廣播公司《夜線》的訪問中謊稱他沒有和萊兒.杭特(Rielle Hunter)生小孩。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新聞報導中大多數的罪犯(包括O.J.辛普森、傑瑞.桑達斯基(Jerry Sandusky)、史考特.皮特森、德魯.皮特森(Scott and Drew Peterson)、伯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和一大票別人)都在努力說謊。你會從泰德.邦迪(Ted Bundy)和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之類冷血罪犯的特徵和作案手法中,學會如何側寫反社會者的欺騙模式,他們是最毒的一種騙子。你會知道該如何檢視身體與臉部語言,看穿說謊的運動員和有精神困擾的藝人,例如蘭斯.阿姆斯壯、貝瑞.邦茲(Barry Bonds)和琳賽.羅涵。你將藉由名人伴侶的照片,學會判讀兩人的關係有沒有問題。

  公眾人物常向媒體再三強調他們感情很好,但他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所表達出來的卻不是那麼回事。我會舉名人的照片來說明,例如真人秀明星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和籃球員克里斯.韓弗瑞斯(Kris Humphries)、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凱蒂.荷姆斯(Katie Holmes)、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和黛咪.摩爾,高爾夫球員老虎.伍茲和模特兒伊琳.諾德格林、歌手凱蒂.佩芮和喜劇演員羅素.布蘭德,你從照片就能看出尚未公開的事實,他們都快要分手了。另外,我還會以歌手克里斯.布朗和女友蕾哈娜復合後宣稱兩人幸福美滿的照片為例,教你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

  媒體的鏡頭收錄了許多新聞人物說謊當下的行為舉止,像是人中流汗、下巴收緊、瞇眼、歪頭以及伸手指。只要學會如何判讀這些說謊的訊號,你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看出別人是不是在騙你。

以上摘自《我知道你在說謊》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富爸爸財富執行力:年輕退休,年輕富有

心智的槓桿

你會發現為什麼金錢不能使你成為一個富人,你也會發現世界上最有力的槓桿形式──你的心智,它有讓你貧窮或者富有的魔力。正如有些人能正確運用,而另一些人濫用或者畏懼債務槓桿的力量,涉及心智槓桿的時候也是如此,心智槓桿同樣是個有力的槓桿形式。

詞語是槓桿

你應該懂得詞語的力量,富爸爸常常說:「詞語是槓桿,詞語是強有力的大腦思維工具。但是,正如你可以運用債務致富或者陷入貧窮,詞語也可以使你致富或者貧窮。」在這一部分,你將會明白詞語的力量,以及富人如何運用富人的詞語,窮人如何運用窮人的詞語。富爸爸還常說:「你的大腦可能是你最強有力的資產,也可能是你最沉重的債務。如果大腦運用正確的詞語,你將會非常富有;如果大腦運用錯誤的詞語,你將會貧困不堪。」在這一部分,你也將會發現所謂的富裕詞語和貧窮詞語。你將會明白為什麼富爸爸說:「不是用錢來賺錢,致富開始於你所使用的詞語,而這些詞語是免費的。

為什麼投資並不一定都有風險

為什麼經常說「投資充滿風險」的人是投資市場的最大輸家。這同樣反映到詞語中,你將會看到你的所有想法真正變成了現實,你將會看到為什麼那些認為投資充滿風險的人,卻往往投資最有風險的專案。這些都是由於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在本書中,你將會發現為什麼有些投資可以無需任何風險。為了尋找更安全、收益更高的投資,人們必須首先從改變自己的詞語入手。

如前所述,槓桿的力量可能被正確運用、濫用或者引起畏懼。在這一部分中,你將會發現如何運用心智槓桿來為自己的財務服務,而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富爸爸說過:「很多人擁有大腦這個世界上最強有力的槓桿,但卻用它的力量使自己陷於貧困。那不是在正確使用槓桿力量,而是在濫用。每次當你說『我買不起』、『我做不了』、『投資充滿風險』或者『我永遠不可能致富』時,你其實是在運用自己最有力的槓桿形式,只不過是在濫用。」

第二部分 計畫的槓桿

在《富爸爸》系列叢書的第三本《富爸爸,提早享受財富──投資指南》(Rich Dad’s Guide to Investing)中,我曾經說過「投資是一個計畫。」我和金為了能夠年輕富有地退休,不得不擬定了一個計畫,一個白手起家的計畫,因為我們當初一無所有。這個計畫中包括目標和時限。我們劃定的時限不超過十年,實際完成這個計畫用了九年時間。我們一九九四年退休,當時我四七歲,金三七歲。雖然我們開始時一無所有,但是到了完成計畫的那年,我們已完全依靠市場投資而無需工作,我們每年大約有了八萬五○○○美元到一二萬美元的收入。現在我們的收入完全來源於投資,即使這筆錢不算太多,因為每年的支出不到五萬美元,我們也完全實現了財務自由。

我們年輕退休還是為了致富

年紀輕輕就退休的一大好處是,我們現在有了更充裕的時間獲取更多財富。順便提一下,《富比士》(Forbes)雜誌將年收入超過一百萬美元者稱為富人。那就是說,根據《富比士》的觀點,我們退休的時候還算不上是富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年紀輕輕就退休也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致富。退休之後,我們計畫花時間進行投資,建立自己的企業。今天,我們不僅擁有了很多的不動產,還建立了一家出版公司、一家礦業公司、一家技術公司和一家石油公司,同時在股票市場上還有投資。正如富爸爸常說的:「擁有一份固定工作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妨礙了自己致富。」換句話說,我們年紀輕輕退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致富。現在,即便在股票暴跌以後,我們每年來自投資和企業的收入仍然有好幾百萬美元,而且還在不斷穩步攀升。每件事情都在按計畫進行。

在《富爸爸》系列叢書的第三本《富爸爸,提早享受財富──投資指南》中,我曾經說過,許多人有一個做窮人的計畫。因此那麼多人抱怨:「當我退休時,收入就會下降。」他們其實也就是說:「我打算終生努力工作,接著在退休後變得貧窮一些。」在工業時代或許這是一個好計畫,但是在資訊時代這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計畫。

現在,成百上千萬的政府或公司雇員依靠自己的退休金計畫生活,比如401(k)、個人退休金帳戶(IRA)、澳洲的退休金計畫,加拿大的RRSP計畫,以及一些其他的退休金計畫。這些計畫就是我所說的資訊時代的退休金計畫,因為在資訊時代,員工開始對他們自己的退休金負責。而在工業時代,公司或政府會照顧個人退休後的財務需求。這也是資訊時代退休金計畫的致命缺陷,這些退休金計畫大多與股票市場相關,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股票市場動盪起伏,一般人很難把握。

無數辛勞一生的人將自己的財務未來和財務安全押在股票市場上,這一點讓我深感震驚。對這些工人來說,假設當他們已經八五歲時,退休金計畫突然出現問題,總值縮水或者被偷竊,或者遇到股票市場暴跌,那麼究竟會發生什麼事?難道你準備對他們說:「重新找個工作,重新開始準備退休金?」那也就是我為什麼關注這個問題,為什麼寫書討論這個問題並且教授理財知識的原因。在資訊時代,我們都需要更多的理財知識、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準備。在資訊時代,我們自身需要有更好的財務保障能力,減少退休以後對政府或者公司的依賴。

讓我們來看幾組資料吧!到二年,首次嬰兒潮中誕生的七千五百萬名美國人將要陸續退休。若干年以後,我們設想他們每人每月從過去上繳給政府的退休金計畫中得到一○○○美元,從金融市場中得到一○○○美元。如果我沒有算錯的話,七五○○萬乘上一○○○美元就等於七五億美元,那就意味著他們每月都必須從政府預算和金融市場中各拿走七五億美元,這對於政府預算和金融市場來說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政府除了增加稅收以外還能怎麼做?每月抽走而不是注入七五億美元,金融市場又會如何反應?財務顧問是否還會繼續建議你「買持長線股票,實行投資組合」?因為「股票市場總體看漲」?我沒有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也不想假裝去預測未來。我只想指出,每月從上述兩個機構中各拿走而不是注入七五億美元,將會引起整個經濟的震盪。

舊經濟時代的舊退休金計畫,可能造成許多人退休後陷入財務危機。很多美國人沒有公司退休計畫或個人退休計畫,他們應該怎麼辦?重新找工作?還是一輩子工作,乾脆就不退休?或者是居住到孩子或孫子那裡生活?辛勞終生、不斷工作顯然不是一個好計畫。但是,儘管這並不是個好計畫,很多人還是制定了一個這樣的計畫,即便他們不少人現在也很有錢。他們整日勞作,卻沒有為明天留下什麼。對於很多嬰兒潮中誕生的美國人來說,時間──這個自己最重要的財富已經所剩無幾了。

也許有人會說:「退休後我不需要多少錢,我的房屋貸款已經快還清了,我的生活開支也會下降。」沒錯,你的生活開支的確可能下降了,但是,醫療開支卻開始大大上漲。而對於許多工薪階層的人來說,醫藥、保健和牙齒保護的費用現在已經非常高的了。讓我們想像一下,數以萬計需要醫療保護才能生活的退休者,他們自己卻身無分文,這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如果你相信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將會救助你,那麼你或許可以相信復活節的兔子了。

或許這就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最近在接受電視訪問時主張在學校開設財務知識課程的原因。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在財務上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教育政府或者公司來照管他們將來的退休生活。

如果你想年輕富有地退休,那就需要擁有一個比大多數人更好的計畫。第二部分主要講述怎樣制定年輕富有的退休計畫,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槓桿。

第三部分 行動的槓桿

有關柵欄上站著三隻鳥的故事已經被好多人反覆使用過了。故事中的問題是:「如果兩隻鳥打算飛走,那麼最後會留下幾隻?」正確的答案當然是留下三隻。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決定做一件事情並不等於你將真正去做一件事情。事實上,美國只有不到五%的富人,因為九五%的美國人想致富,但是卻沒有真正行動。

在《富爸爸》系列叢書的第四本《富爸爸,富小孩》(Rich Kid Smart Kid)中,我曾經講過,現在美國的學校往往因為孩子犯錯而對他們進行懲罰。然而,如果你稍加留心,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從錯誤中學習東西。大多數人都是摔倒好多次以後才學會了騎自行車,小孩子經過摔倒好多次才學會了走路。但是,當我們走進校園,就會有人告訴我們不許再摔倒,那些摔倒的人都是笨蛋。

也有人教導我們,聰明孩子就是那些平時安靜得像站在柵欄上的三隻鳥,並且能夠牢記所有正確答案的學生。這樣,你就不會對為什麼只有不到五%的美國人富裕感到奇怪。如果你看看世界上一些最富有的人,比如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戴爾電腦公司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CNN的創始人泰德透納(Ted Turner)、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的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以及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公司的創始人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就會發現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完成了學業。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學校本身不好,因為在資訊時代,學校和教育的重要性勝過了以往任何時候。我的想法是,為了成功,我們有時候需要學會不去做一些別人要求自己做的事情。

如果你想獲取更大的成功,就去好好觀察小孩子是怎樣做的,並且逐步模仿他們。其中一個需要我們學習的事情就是如何克服對犯錯誤、摔倒或者羞愧的畏懼。很多小孩子從小就知道如何去做,但是後來在學校我們要求他們不能那樣做。如果我們不能得知如何犯錯誤、如何跌倒、如何克服羞愧心理,那麼我們就一定不會年輕富有地退休。

人人都能做的三件致富易事

我一直說,致富之路簡單而且容易,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如果你想年輕富有地退休,那我很樂意與大家分享本書,書中前兩個部分要求你準備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在第三部分,我將集中講述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主要圍繞可以讓人致富並且年輕富有退休的三種主要資產,它們分別是:

1.房地產。

2.有價證券。

3.企業。


在第三部分,你將會明白如何獲取這三種極其重要的資產。我和金之所以能夠年輕富有地退休,原因就在於我們花時間去設法獲取資產,而不是為了錢而工作。

爭取獲得上述三種資產,這種資產正是占人口五%的美國富人所擁有的。不過,雖然可以採取行動,你還是一定要仔細閱讀本書的前兩個部分。否則,即便它們很容易操作,也不能開始行動。正如富爸爸多年前所說的:「致富之路始於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詞語和正確的計畫。唯有如此,你才會感覺駕輕就熟。」

究竟為什麼大衛敢於向歌利亞發起挑戰呢?富爸爸的回答是:「大衛向歌利亞挑戰,這樣他就可以發掘出自身內在的另一個巨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大衛和歌利亞,在生活中許多人沒有成功,因為當他們遇到歌利亞時往往落荒而逃。實際上,如果沒有歌利亞,大衛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巨人。」富爸爸用這個故事激勵兒子和我成為財務巨人,他不是抹殺我們內心的力量和內心的巨人,而是鼓勵我們自己也成為巨人。

我和金透過獲取和建立資產走上了財務自由之路,現在也正是由於這些資產的辛勤工作,才免除了我們的辛勞。實現了財務自由之後,我們只需繼續經營企業、有價證券和房地產這三種資產的投資組合,就可以獲取巨大的財富。我們年紀輕輕就已經退休,並且利用所有槓桿建立的資產使自己愈來愈富有。現在,那些資產為我們帶來的財富愈來愈多,而我們的工作卻愈來愈少。本書就是為那些心懷上述夢想的人所準備的,它將幫助你擺脫終日辛勞,走上自己的財富自由之路。總之,大衛透過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槓桿,最後成為一個巨人。


以上摘自《富爸爸財富執行力:年輕退休,年輕富有

以上摘自《富爸爸財富執行力》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休息的技術



        「你最後一次請特休是什麼時候?」
  「週休二日總是在渾渾噩噩中就結束了。」
  「暑假期間到處人擠人,出門又很花錢,不知該如何安排!」

  日本人可說是個性認真卻不擅長休息的民族!日本勞工向公司申請特休的比例僅約四成,在已開發國家中排行最低。就算偶爾休假,不知如何安排假期的人,也不在少數。

  從現今的社會環境來看,先進的通訊技術原本應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提升生活品質的利器,如今卻成為啃蝕休假的幫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高普及率,再加上雲端服務的催化,現代人隨時隨地可接電話、收發電子郵件、處理雲端訊息,正因為如此,很難擺脫工作的糾纏。

  拜IT技術進步之賜,工作日與休假日的界線不再分明,休假在家也能處理公事。甚至可以說,現在就是一個「工作輕易占用休息時間」的時代!再加上很多工作事項光靠電子郵件就能夠處理,例如紀錄、分析資料與撰寫報告。迫使我們在休假中得隨時查看是否有需要處理的電子郵件,不僅讓人精神緊繃,甚至無法否認這就是引起憂鬱等精神問題的原因之一!

  「均質化」這個用語的出現,更加反映出現代社會殘酷的一面。例如,各家電腦廠商製造的產品,無論是在品質面還是價格面,都很相近,逐漸朝向均質化發展。

  然而「均質化」的趨勢並不只發生在電腦產品,也能夠套用在勞工身上。任何人都能夠勝任的工作,在IT化之後,可能不再需要人力,也可能外包給人事費用相對便宜的國家。若仍抱持以往只要認真工作就好的心態,現有的工作可能會被上述替代方案取代了。

  想要在今後的時代裡存活下去,就必須保持心靈健康,不屈服於均質化的趨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休息」。休息不僅能夠使身心煥然一新,保持精神上的健康,甚至還能激發革新的創意,因此擁有完整的休息時間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基督教信仰的文化圈,尤其是天主教信徒,對於工作的看法與日本人大相逕庭。以下是《舊約聖經》對於工作的敘述:

  由於亞當與夏娃違反與上帝的約定採食禁果,於是上帝將他們逐出伊甸園並給予懲罰。給男性的懲罰是工作,給女性的懲罰是生產。

  在《聖經》的世界裡,工作被視為上帝給予的懲罰。近幾年的金融景氣低迷,歐洲各國連續假期的天數也比以前短,但是基於宗教信仰,歐美人士仍將休假視為從懲罰中暫時解脫的方式,並且認為工作是為了休息。

  但是,在日本卻很少看到有人將休息當作生活的重心。前來求診的病患當中,有很多人因為考量到經濟因素,所以無法安心休假。

  「為了公司或家人著想,我沒辦法休假。」
  「就算生病,也得吃藥後打起精神,繼續工作。」

  許多病患的言談讓人感到淒涼。面對這類型的病患時,醫師不能像神父或牧師一樣對他們說教。然而,對於職場相關因素或是工作疲乏造成的憂鬱狀態,抗憂鬱藥物或是安眠藥,也只能發揮輔助作用,最關鍵的治療還是充分的「休息」。

  本書綜合科學實證及臨床經驗,說明「休息」對於工作與人生的重要性。有些人會說:「雖然知道休息很重要,卻總是為了不知該怎麼做而苦惱。」因此我也會在本書中介紹休息的技術與訣竅,並提出我的建議,供各位讀者參考。

  雖然我還稱不上「休息高手」,但身處工作時間很長的日本社會,為了守護自己與病患的身心健康,我經常思考適合現代人的「休息」模式。為了不流於空談,使本書更具有說服力,雖然有點不好意思,我還是將自己度過假日的方式,歸納於每章後面的專欄裡。

  如果各位能夠藉由閱讀本書,改變對於「休息」的看法,維持身心健康、增加工作活力、激發創意、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是對於人生的滿意程度,即使是只提高一點點,我也會感到萬分榮幸。


以上摘自休息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