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大翻身時代:白手起家的百億富豪教你預見商機╳創造價值這門課

 為什麼有人可以預見商機、超越景氣,
  在不確定環境下表現更出色?
  為什麼有人可以用很少的資源開創出大生意,
  在沒人看好的市場推出讓人驚喜的商品?
  他們如何養成獨到眼光?你又是被什麼卡住了?
  在規則之外,還有哪些關鍵祕訣?
  當環境不給機會,你要靠什麼大翻身?

  全球最大專業諮詢機構PwC兩位高階主管歷時兩年,進行前所未有的深入訪談與動員各聯盟所的團隊資源,從上百位身價百億的超級創業家身上,揭開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與創業真相,幫助企業與個人在新時代成功致富:

  所有的海洋都是紫色的:誰說紅海不能創業?有超過80%的大創業家,都是在高度競爭的產業裡變得大富大貴。

  創業是每個年齡層都可以做的事:超過50%的大創業家,在18歲之前開始第一份工作﹔超過70%,在30歲之後提出創新想法﹔大多數的創業家都在是40歲之後,才開創出一生最大的事業。

  不必當冒險王:所謂時機只是見機行事,超級創業家往往善於等待摸清市場,他們每次投入一點,在市場上試水創意,並積極做出改進,當市場成熟時已做好準備。

  拚死拚活不一定會成功:最成功的人未必更賣命工作,他們很早就懂得建立聰明工作的好習慣。

  五種左右開弓能力,走出死循環
  世界變化快,不要把自己鎖在傳統思維裡。全世界最會創造價值的大創業家教你鍛鍊看似衝突卻必要的5大雙重能力,幫助個人與企業,走出死循環,靠新思考、新行動大翻身。

  兼具同理心與想像力:用同理心了解這個世界,用想像力超越現實框架
  兼具耐心與搶快能力:成功者都善於潛藏等待,並在條件成熟時全力出擊
  兼具開創與實做力:用開創力打開新價值之門,用執行力將構想推上市場
  兼具務實與風險承擔力:不為賭一次成功投資,掌握關鍵重點長期投入
  兼具領導力與合作力:找到最佳搭檔,團隊讓人變強大、讓日常努力有意義

  具備創業家精神的人才,CP值最高
  不管是自行創業或內部創新,每個人都要具備創業家精神,拿出歸零再起跑的決心,用自己的力量把這個世界欠缺的一一創造出來。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你準備好了嗎?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最小阻力之路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路是怎樣形成的
 
波士頓是我的故鄉,去過的朋友常問我:「當年他們是怎樣規劃道路的?」波士頓看來似乎沒有都市規劃可言。城裡的道路都是用既有牛徑拓建而成的。
  
但是,這些牛徑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地面上移動的牛隻總是挑最容易的路走。當牛看見前方有一座山丘,牠不會對自己說:「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闖過去。」而是會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許還會避開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換言之,山路的結構會決定牠的行為。
  
每當牛隻通過同樣的區域,路就會變得比上一隻牛經過時更容易走,因為一條牛徑已經慢慢成形了。
  
因此,山路的結構造成了牛隻在移動時的固定行為模式。結果,波士頓的城市樣貌居然是十七世紀的牛隻走出來的。
 
順勢而行
 
一旦某個結構形成了,能量就會沿著這個結構的最小阻力之路往下傳遞。換言之,能量會沿著最容易的路線前進。
  
此一道理不只適用於牛隻,也適用於整個自然界。河水悠悠,流動時何嘗遭遇什麼阻力?當風吹過曼哈頓的水泥叢林時,也會經過最小阻力的路徑。還有各種電流,不管是在燈泡這種簡單設備,或者是在最複雜的電腦裡,走的也是最沒有阻力的路徑。
  
如果你看過慢動作攝影術拍出來的人行道影片,就會發現行人在忙碌街道上走動時的模式──他們會避免擋住彼此的路。有時候,行人最省力的路徑是一直往前走,有時候是靠左或靠右,有時候是走快一點,有時候則是放慢速度,或者稍待片刻。
  
無論如今你走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裡,當初一定是沿著最小阻力之路走出來的。
 
生命的三大洞見
 
建立在三大洞見的基礎上。首先是:你的生命就像一條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重點是我們都一樣──不管是人類,或者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也許你想改變某些生活領域裡的流動方向,例如飲食習慣、工作習慣、與人交往的模式、對待自己的方式,還有你對於生活的態度。雖然你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改變習慣,但你會發現自己最後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行為模式或態度。這是因為你的人生已經被決定了,而挑選最小阻力之路是你必須遵循的自然法則。
  
另一個洞見也十分重要: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決定的。就像波士頓周遭的地形決定了牛隻的最小阻力之路,河床決定了河流的路徑,你的生活結構也決定了你的最小阻力之路。不管你是否有意識到,這種結構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河水經過,河流的結構都是一樣。
  
也許你幾乎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裡有結構存在,也不知道它們深具影響力,理所當然地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每天以一樣的方式過活,卻又常常感到無力與挫折。他們企圖做出重大改變,改變自己的情感生活、職涯、家庭關係、健康或是生活品質,到頭來卻在不久後發現,他們又回到了老地方。他們又開始遵循那些根深蒂固的舊有模式。
  
也許他們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中有些表面上的改變,但不知為何,似乎沒有實際上的改變。他們知道人生不只是他們所體驗的那樣,但卻不知道如何創造那種人生。
  
如果河床始終沒有改變,河水就會持續沿著它的路線流動,因為那是最自然的行進路線。如果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不變,你很有可能只能遵循人生的既有方向前進。
  
第三個洞見如下:人生的根本潛藏結構是可以被你改變的。就像工程師可以藉由改變河道地形來改變河流的路線,讓河水按他們的意願流動,因此只要改變你的基本生活結構,你也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此外,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事實上,如果生活的潛在結構能有適當改變,最小阻力之路唯一能夠帶著你抵達的地方,就只有你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
  
這三個洞見所衍生出的指導性原則是:你可以學會如何找出決定人生的潛藏結構並改變它們,如此一來你就能創造出自己真的想要創造的東西。
 


以上摘自《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練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結構革命》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請問你在笑什麼?:勇闖非洲「笑病」區到日本歡樂綜藝公司的地球人幽默密碼大偵查

  主持科羅拉多大學「幽默實驗室」的心理學家彼得.麥格羅與記者喬.華納出發了!
 
  他們從紐約到日本,從巴勒斯坦到亞馬遜流域,這對窮極無聊二人組一路上進行著測試世界各種人的幽默實驗,在這趟唐吉軻德式旅程中,他們請教過無數專家,包括了超性感喜劇表演者,乃至企圖搔癢老鼠的研究員、日本搞笑綜藝公司的執行長等;並且得到詭異、可笑以及充滿啟發性的答案──這一切一切,都是要回答:請問你在笑什麼?
 
 
  【別笑!他們可是為了科學】
 
   幽默難道僅只於讓人喀喀笑嗎?成功的幽默表演者如何激發觀眾的情緒?
   有沒有一種完美的語言學及心理學理論,能讓幽默公式化製造出來呢?
   什麼樣的笑聲最具有渲染力呢?
   你知道「全世界公認最好笑的笑話」嗎?
 
  在科羅拉多大學成立「幽默實驗室」的彼得博士,與記者喬華納聯手出擊,
  從紐約到大阪,從亞馬遜叢林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再從巴勒斯坦回到洛杉磯。
  在這趟橫跨146450公里的旅程,他們一路上探訪幽默世界各地的現象,
  同時也進行著自己的幽默實驗,並獲得值得畏懼、好笑以及啟發性的結果。
 
  途中,他們訪問了諸如日本最大的「歡笑製造公司」吉本興業,
  見識嚴肅的日本民族如何訓練專門搞笑的藝人;
  他們到單人脫口秀學校報名,接受再不好笑也要有喜感的魔鬼訓練;
  更有挑戰的是,彼得博士在出發前,為了說服記者華納一起出發研究,
  他承諾要將這場研究成果展示在全球最大的喜劇節中──彼得必須上台,
  挑戰無數老練的喜劇表演者,檢驗他自己的梗是不是夠讓人覺得好笑?
 
  這瘋狂的研究冒險之旅,都是為了科學。請和本書一起在幽默中發現科學,由科學中找到幽默。
 
  【請嚴肅面對幽默的科學】
 
  人類是世界上唯一有「幽默感」的物種嗎?
  我們是怎麼學會「搞笑」這件有益社交的事呢?
  為了研究幽默,你知道學界曾做過「搔癢老鼠」及「電擊人類」這樣壞的勾當嗎?
 
  人們認為幽默是一門難懂的學問,以致大家對其內涵不明白,也難以定義,
  學術界一直以來希望可以找到屬於幽默的公式,但好像總欠缺臨門一腳。
  因此,有行銷心理學背景的彼得博士,將提出一個「良性衝突理論」,
  並帶上偶然結識的記者華納(但其實這人的個性有點憂鬱),並到全球各地進行驗證與研究,
  他們想知道:我們和幽默的距離有多遠?什麼樣的事是既「良性」又能引起好笑的「衝突」?
 
  這兩位作者北奔探訪了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諷刺性漫畫家(他們畫出的先知穆罕默德形象引起了穆斯林的抗議,這些漫畫家中有部分仍受到國家特勤部隊保護其人身安全),企圖了解一場失敗的幽默如何成為別人眼中的挑釁。
 
  他們也深入戰亂頻傳的加薩走廊,在最艱困的巴勒斯坦依然發現受苦人類保有的搞笑本色(當地也有個著名的搞笑綜藝節目),這每一段旅程都既辛辣又寓意深遠──同時本身也幽了自己一默,親身用行動試驗讓別人覺得好笑的原因,例如:
 
  在亞馬遜最貧困的地區戴上小丑大鼻子遊行、
  正經八百地探討一個文獻中曾發生過「笑病」的非洲疫區,
  還有在日本SPA區赤裸而遭婦女側目的難堪,
  還有被一群紐約廣告人敲竹槓買醉討論幽默行銷術的夜晚,
  以及──無數個害他們被搜身、白眼及充滿文化衝突的不好笑失敗實驗。
 
  【本書將採用先進的研究技術,了解幽默的浩瀚世界】
 
  這本書會將「科學」與「喜劇」跨界混搭(這兩個領域過去很少相互結合過。)然後把那些人們一直認為如此好笑的機智對話、俏皮梗以及故事中的絕妙好詞,一件一件依照實驗室規則嚴格分析。這對作者希望回答以下那些必定能讓科學家與喜劇家們眼睛為之一亮的難題,例如:
 
  諧星一定都有悲慘的童年嗎?
  贏得《紐約客》詼諧漫畫標題競賽冠軍的秘訣是什麼?
  為什麼搞笑比較能夠讓你引人注目?
  誰是天生的搞笑高手───是男人或女人,是民主黨員還是共和黨員?
  什麼是可以量化出來、全世界最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話?
  笑聲真的是身心最佳解藥嗎?笑話會毀了你的生活,或者帶來革命呢?
 
  故事,即將從一位穿毛背心的教授和個性不太樂觀的記者走進脫口秀酒吧後揭開序幕。

以上摘自《請問你在笑什麼?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告別零存款!下個月的薪水這樣存

大部分的理財書籍、雜誌及網站提供讀者很多的選擇,卻只是讓人感到更困惑。難怪我的朋友會放棄財務規劃,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
 
而我的朋友並不是唯一一個,每當我和朋友們聚餐,或是話題剛好談論到財務規劃時,許多人都對退休或投資規劃感到絕望。很多時候,人們會對我說出相同的要求:「只要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了。
  
這些對財務規劃感到困惑的人很聰明,都是在商業、科學及藝術等各個領域的佼佼者。然而,當談論到關於他們自身的財務時,他們卻為之一愣,他們通常都很害怕自己會做出錯誤的財務決策。
  
這很正常,因為我大部分在職場上很成功的朋友對於存款與退休規劃都覺得很困惑。他們若是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所以他們不只要好的意見,而是要最佳的建議。他們通常會閱讀許多關於投資理財的書籍,但是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全心投入仔細鑽研。對他們而言,與其做出「錯誤的決定」,寧可什麼都不做。
  
如今有許多故事是關於人們在房價飆漲和金融危機時,造成他們的財務狀況發生問題,但是當我在2010年失去自己的房屋時,情況卻有點不同。
  
身為財務顧問,我的薪水來自於幫助人們做出聰明的財務選擇。我早該知道我們負擔不起一間價錢超出自己負荷能力兩倍的房屋,也早該知道100%的房貸成數會出差錯。我應該聽從內心的直覺,而直覺告訴我:一定有問題。
  
身為財務顧問,我卻完全沒有在購買房屋時運用財務規劃,只是一味聽信房屋仲介的話,並且完全沒想到房屋仲介是藉由賣屋賺錢,至少在一開始,真的很容易相信房屋仲介的建議是正確的。我和家人都很喜愛我們的新屋,孩子們就讀附近一所很棒的公立學校,也結識不錯的朋友,而我可以騎著自行車到紅岩(Red Rocks)這個小鎮外的自然保護區。在那段時間裡,房地產市場完全消除我心裡曾存有的一些疑慮。
  
當房市價格不斷飆漲,直到⋯⋯你知道的。
  
我的確是一個財務顧問,但是在我的所得快速增加,同時房價不停飆升的激動時刻,我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一樣的。
  
有些人或許會說我根本沒有思考,只是隨波逐流。
當我看到新屋的價值上漲三倍時,就購買一些股票展開新的投資。然而,房地產市場崩盤的速度比我們預測得更快,在短短幾個月內,我們明白要面對現實,必須搬回猶他州,而且我們積欠比新屋本身價值還多的債務。和銀行經過將近一年的協商後,都一致認為拋售房屋是最好的選擇。
  
從這個慘痛的經驗裡,我學到寶貴的教訓:最好的財務規劃與市場無關、與你的房屋仲介說什麼無關,也與你的姊夫告訴你最熱門的那支股票無關。
  
而是與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物有很大的關聯。
  
二十年來,我談論數千次關於財務規劃的話題,我協助數百位客戶進行客製化的財務規劃,並且與數百位財務專家討論他們最棒的投資想法與投資工具。當我開始撰寫本書時,我學到一個經驗,我曾因為不理性而做出錯誤的決策,即便我身為一位財務顧問,我也是人,人都會有不理性的時候。
  
關於不理性的財務決策並不代表「失敗」,而是表示人們在做出這些關於未來的決定時,只有有限的資訊。我們並不是要完全避開錯誤,而是要把錯誤當作提醒,人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並且利用財務規劃來避免錯誤。要記得這個觀念,我們不是要追求完美的財務計畫,而是當事情偏離軌道時,致力於推測並調整的過程。當然,我們會盡量做出最好的推測,不過不要過分執著於計畫一定要完美無缺。

在我開始進入正題前,想分享一下擔任二十年財務顧問的經驗,以及四十年人生歷練中得到的一些心得,希望你在閱讀本書時能謹記在心。
  
第一,問題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糟糕。當我處於人生的谷底時,感覺就像是我的決定讓家庭與事業都陷入危機,也剝奪了家人的幸福。我停止繼續負面思考,然後深呼吸讓自己恢復冷靜。我發現即便情況都已經亂成一團,自己仍然有能力做出改變,並且讓人生重新回歸正軌。現在,我以租屋代替買屋,並且過著比先前更儉樸的生活。不過,我仍然清楚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花費時間陪伴家人,並且盡我所能地提供他們最棒的機會。
  
第二,我們都在追求相同的目標。雖然目標的細節可能會因人而異,不過大部分的財務決策都是來自於對快樂和安全感的追求。當然,對於其他沒有小孩而可能想要花時間旅行或追求更有創意目標的朋友而言,我的快樂和安全感可能並沒有那麼重要,所以我的財務規劃為什麼看起來應該要和他們的一樣呢?
  
無論何時面對新的財務決策,這些就是我試圖謹記在心的事。當我把這些想法分享給客戶與朋友時,我看到他們把原先認為不可能的事,例如:從工作中多抽出一部分的時間養兒育女、花費更多時間陪伴小孩,或是清償巨額的債務,都化為可能。對我而言,將財務規劃付諸實行的最終理由是:
  
建立財務規劃能給你每個人都想要的:更多「時間」。


以上摘自《告別零存款!下個月的薪水這樣存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慢慢來 人生就會不一樣

「慢慢來」,是保持最佳狀況的最好做法!
  「慢活」是最高境界的健康法,
  「慢食」讓人容光煥發,
  「慢步」可保有一整天的舒適快意,
  「不疾不徐地說話」可增加說服力和信賴感,迷人的男性、帶有魔力的女性都是講話慢條斯理的人。

  讓日常生活中的步調放慢一些,心理和身體的「失調」便會消失無蹤!

  作者小林弘幸為日本自律神經研究領域的權威。他為眾多頂尖運動選手、演藝人員調整身體狀況,提升臨場表現成果;多次獲邀上《最終警告!恐怖的家庭醫學》、《世界最想上的課》等電視節目解說醫學;著作《自律神經健康人50招》更獲得台灣國家文官學院推薦,深受台灣、日本讀者信賴。
  
  他指出,承受著龐大壓力的現代人多處於「交感神經」居優勢的狀態,並引發各種生活習慣病。要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最好的做法就是學習「慢活」。不再滔滔不絕地講話、狼吞虎嚥地吃東西、快步疾行……這麼一來,工作與人際關係都可以順利運作,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得到幸福。

  本書作者小林弘幸近十年來都致力研究「自律神經」,研究的結果顯示自律神經的功能在身心健康以及肢體方面的表現,都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

  「壓力」是自律神經平衡最大的敵人,然而在現代社會當中,想要在完全感受不到壓力的情況下生活,簡直是難上加難。

  調整自律神經平衡的關鍵,在於「放慢速度」。做各種動作時只要放慢速度,「呼吸」自然會變慢、變深。為了做到這一點,最好方法就是「慢活」。

  「慢條斯理地說話」、「慢步行走」、「細嚼慢嚥」、「每個星期安排一天提早回家的日子」、「養成晚餐後散步的習慣」……只要培養了「慢慢來」的生活習慣,穩定自己的情緒,自然就能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獲得幸福。

 

以上摘自《慢慢來 人生就會不一樣》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成功者都這樣「浪費」時間:不怕繞遠路的人生哲學

「人的出身並不重要,你拿時間來做什麼才重要。」
──賈伯斯

  「時間就是金錢」是老生常談,但同樣的24小時,世界知名經營者們與文學家、藝術家、創意人士,他們都是怎麼運用時間的?他們如何在不斷地失敗後,短時間內重整旗鼓再次奮起?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們的時間感又與我們有何不同,令他們敢於擺脫舊思維、挑戰大環境?

  原來,他們將時間當成一種人生哲學,然後徹底「浪費」。

  成功者把時間浪費在嘗試錯誤──
  女子天團AKB48幕後推手秋元康,從過氣一舉翻身王牌製作人,祕訣竟是「在流行樂當道時代,故意推出演歌唱片」?
  成功者把時間浪費在思考──
  為何建築家丹下健三想一件事需72小時?標準工作狂的比爾.蓋茲還刻意每年給自己1週時間閉關?
  成功者勇於歸零,還有做米蟲的氣魄──
  本田汽車創辦人39歲時事業遭遇重大失敗,竟然索性放自己長假?
  成功者把時間浪費在走自己的路──
  投資績效連續40年不敗,打敗華爾街眾分析師的股神巴菲特,竟然是個足不出戶的宅男?
  成功者把時間浪費在追逐看似虛幻的夢想──
  非建築科班出身、學歷只有高中畢業的安藤忠雄,為了圓夢成為建築家,為何決定先成為「職業拳擊手」?
  成功者把時間浪費在超越昨天的自己──
  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為何成為上班族必讀文學作品?
  成功者把時間浪費在「別人不做的事」──
  對於「做別人不做的事」有著驚人執著,日清食品創辦人安藤百福如何打造他的泡麵王國?

  日本知名商業記者國貞文隆,在訪問超過300位企業經營者與各界名人後,發現在各自的職涯中發光發熱的人,使用時間的方法都與其他人不一樣,且越是看來像是浪費時間的事,其實對於成功往往大有助益!

  成功者們這樣利用時間:
  ・專心集中做好一件事。
  ・注重營養、睡眠、運動,以及正向思考。
  ・不害怕累積失敗,大器晚成的成功人士比你想像得更多。
  ・把時間花在觀察,不跟從流行。反其道而行,方有寶山。
  ・成功者不輕易放棄,但若事與願違也不頑固堅持,勇於轉換跑道。
  ・把時間花在鑽研與取經,磨練爆紅直覺。
  ・把時間花在執行別人認為是白日夢而放棄、不相信的事。

  成功與否,與學經歷完全無關。懂得把「時間」當夥伴,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本書不是教大家如何短期內獲得成功,而是告訴讀者成功人士是怎麼找到對的時間集中努力,徹底檢視他們的成功法則。


以上摘自《成功者都這樣「浪費」時間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

當「黑馬」俯拾即是,「爆紅」層出不窮,如果成功需要某個「關鍵瞬間」的巧合,該如何掌握這些無法預測的機運,為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加分?
遭到開除的節目負責人,竟是金球獎經典影集《Lost檔案》的幕後推手
六年沒寫過半個字的家庭主婦,竟創作出暢銷千萬冊的《暮光之城》
突破性的成功往往來自跌破眼鏡的機遇,當才華與勤奮不再是成功的絕對,  如何主動挖掘意料之外的機遇,創造預期之內的勝利?

◆早餐吃的一塊鬆餅,讓Nike創辦人發想出第一雙運動鞋
◆六年沒寫過半個字的家庭主婦,寫出暢銷千萬冊的《暮光之城》
◆原本被打入冷宮的Windows 3.0,因為一場不期而遇的會面,獲得空前成功
◆在米蘭嘗的一口拿鐵咖啡,讓星巴克從設備商轉型為咖啡帝國

偉大的事業,經常從一個蹩腳的點子開始,所以總是讓人跌破眼鏡。機運往往比努力更關鍵,現在就學習如何把意料外的因素,變成你的優勢吧!
這本書要告訴你兩個極具顛覆性的概念:
1. 成功往往難以預測,而且受運氣影響的程度遠遠超乎想像!
2. 無論個人或企業,都可以採取行動來「掌握運氣」,助長自身的優勢!

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成功是靠著按部就班的計畫、日積月累的努力達成,然而,現實世界的成功,遠比我們想像的更不按牌理出牌,在無法預測的世界,再多的策略與規劃,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靈!

那麼,如果這個世界充斥那麼多不確定性,那除了懷抱希望、被動等待以外,我們是不是無法主動爭取偉大的成就?錯!我們雖然無法擺脫隨機因素對成敗的影響,卻能善加利用它巨大且持久的力量,把它變成自身的主要優勢!本書告訴你許多「創造運氣」的實用戰術,例如:

◆羅維歐公司勇敢地「下賭注」,終於在第八年孵出飛遍世界的憤怒鳥
◆亞歷山大大帝逆向思考,不靠夜襲,用四萬士兵攻下十萬大軍
◆鑽研意外的發現,把療效平平的心血管藥物,變成極受歡迎的藍色小藥丸威而鋼
◆皮克斯把所有設施設在中庭,讓各部門員工不得不在那裡創造交集、碰撞出新的點子

本書列舉歷史上眾多成功人士和企業的故事,闡述了哪些行動有助於創造更多邁向成功的「非預期機會」,堪稱媲美葛拉威爾《異數》的卓越成功指南!

前言
一部獲獎無數的影集,卻讓負責人慘遭開除?
○○四年夏末秋初,美國廣播公司(ABC)在整個廣播電視界的排名,淪落到慘不忍睹的墊底位置,遠遠落後其他同業。但九月二十二日那一天,一件出人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讓ABC的命運就此改變--影集《LOST檔案》(Lost)在那天晚上首播。這個莫名其妙竄出來的節目,為處境艱難的ABC電視網帶來一千八百七十萬名觀眾,並一躍成為ABC九年來收視率最高的戲劇類節目。

在充斥實境秀的大環境中,《LOST檔案》宛如一股清流。這個節目的劇情是以一群空難倖存者為中心,描述他們的飛機在一座神祕的島嶼墜毀--看起來就像個肯定會成功的節目。懸疑的劇情吸引了多到不可思議的熱情粉絲,他們緊追著每一集節目緩緩釋出的蛛絲馬跡,認真又投入地剖析著後續的可能發展。

LOST檔案》的情節的確錯綜複雜,例如,劇中的「煙怪」打從第一季就出現,但它的來歷卻直到第六季才揭曉。評論家和粉絲一致同意,這個節目之所以那麼引人入勝,主要原因在於島上眾多的「神話」和關鍵謎團,總是要過很久才揭曉。一般人總認為,這些劇情絕對是早在節目播出之前,就經過極縝密的策劃。

不過,事實恰好相反。《LOST檔案》迷最愛的很多故事元素,一開始其實並不受節目製作群青睞,他們原先認為這些概念過於瘋狂,應該不可能成功。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節目只是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和傑.亞伯拉姆(J. J. Abrams)某一次會面後的副產品。

當時,林道夫是刑事影集《妙手追兇》(Crossing Jordan)的編劇,這部片的收視率還算可以,而亞伯拉姆則是熱門影集《雙面女間諜》(Alias)的創作者。林道夫向來都很渴望能為《雙面女間諜》寫劇本,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有一次,他們兩人的一名共同友人來電告知林道夫:「好消息,你可以和亞伯拉姆見個面;但壞消息是,對方提出一個荒謬的點子,他說要寫一架飛機墜毀在某座島嶼的題材。」

然而,其實這個點子也不是亞伯拉姆自己想出來的,而是ABC高階主管洛伊德.布朗恩(Lloyd Braun)的主意,他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份改編《我要活下去》(Survivor)節目的劇本。他請求亞伯拉姆修改這個節目的試播片劇情,但亞伯拉姆拒絕了,只同意擔任編劇指導。另一頭的林道夫雖認為這個點子很蠢,卻覺得這不失為一個投石問路的好起點。他猜想,如果自己能為這個「愚蠢的飛機墜毀」節目想出幾個不錯的點子,說不定有機會爭取到《雙面女間諜》的編劇職務。

在見面會談的過程中,兩人顯然都認為《LOST檔案》絕對不可能成功,所以,他們索性豁出去,不斷向對方丟出各種瘋狂的點子。亞伯拉姆想在島上安排一些隨機的干擾事件來嚇唬觀眾。當被問到所謂的干擾事件是什麼時,亞伯拉姆回答:「其實我也不知道,反正觀眾都不可能接受。」

出乎意料的是,觀眾非常喜歡。一切都發生得太快,導致林道夫根本湊不出時間寫劇本。於是,他只好先交出一份短短二十頁的故事大綱,沒想到這份故事大綱連同《欲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ves,後來成為二○○四年至二○○五年電視圈最成功的影集)影集的劇本,雙雙獲得布朗恩的許可。

至於布朗恩呢?因為他批准這齣製作成本高達一千兩百萬美元、連描寫節目概念的劇本都付之闕如的電視節目試播片,很快就慘遭開除,因為迪士尼公司(DisneyABC的母公司)執行長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認為這個節目絕對不會成功。後來,艾斯納在為ABC那一年批准的所有試播片評分時,只給了《LOST檔案》兩分--滿分是十分。總之,布朗恩雖為ABC開發了兩個救命節目,卻在節目播出前就被掃地出門。

成功的隨機性,遠超過你我的想像
如果這個世界的運行模式是可預測的,那上述種種情況都完全沒有道理可言。如果我們是活在一個可預測的世界,那所有人應該都會以為《LOST檔案》劇情裡錯綜複雜的種種謎團,絕對是事前就謹慎策劃好的。

在一個可預測的世界,我們應該會預期像亞伯拉姆那麼成功的製片,還有像艾斯納那麼位高權重的高階主管,能看出《LOST檔案》的驚人潛力。另外,我們也會預期像林道夫那樣一個編劇,照理說應該會想盡所有策略,設法和電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節目之一攀上一點關係,而不是想將它撇得一乾二淨。

當然,我們也會預期當初開發《LOST檔案》和《欲望師奶》的那個高階主管布朗恩應該會得到獎勵,而不是被開除。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模式運行。《LOST檔案》幕後的故事讓我們終於了解這個事實,這當中的寓意實在太驚人了!

這本書要說明兩個極其簡單但又很激進的概念。第一:成功是隨機而不可預測的,而且成功的隨機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第二: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可以採取各種不同的具體行動來掌握隨機性,並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深入理解。
  
一般人認為這兩個概念太激進的原因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告訴我們,成功是利用策略、計畫和謹慎分析去爭取的,而運氣只是一股無法操之在我的力量。但本書否定這些約定俗成的觀點,而且提出一個實用且極具說服力的替代方案。

乍看之下,這兩個概念看起來似乎彼此矛盾。如果成功真的是隨機的,那不管採取什麼行動,應該都無助於提升致勝的機會,不是嗎?如果大名鼎鼎的企業如星巴克(Starbucks)和Google、小型企業、各種投資案甚至某個人的生涯和愛情故事,全都是機緣巧合所造就的,那所有人都只能坐待機緣巧合來臨,也沒有任何理由朝任何特定方向努力了,不是嗎?但事實上,承認隨機的力量並不會讓我們變得軟弱,而是正好相反。

你可以利用某些行動來掌握隨機性,並迅速抓住機會;相同地,你也可以採取很多不同的具體行動,讓自己或所屬機構接觸到一些不期而遇的機會、意料外的策略等等。如果能採取這些行動,我們就有機會在這個無法預測的世界裡揚名立萬。

此刻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當你深入探究任何一個人或企業為什麼會成功時,一定會發現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某個人在某處的某個時間點突然時來運轉,這些人不是機緣巧合地遇到某些人物、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獲得一個洞見,就是莫名經歷了接二連三的非預期事件。

命運總是在一瞬間就轉向,但我們也只有在事後回顧時,才能看清它是在什麼時間點開始轉向的。所有人都經歷過這種彈指定成敗的「關鍵命運時刻」(The Click Moment),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種時刻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一生,但我們卻從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以上摘自《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除了天賦、努力與方法,意料之外的機運才是決勝條件》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為此,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

  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的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關鍵差異?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呢?

  從德國納粹大屠殺、ISIS恐怖攻擊、洪仲丘事件、日月明功虐死案,乃至製造黑心食品的大企業等,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

  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甚至完全卸除人性。

  【標準實驗範本】

  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隔15伏特遞增。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照下列順序催促:
  請繼續。
  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你絕對要繼續進行。
  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
  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
  ●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
  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
  ●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以上摘自《服從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