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路是無限寬廣》純粹無暇的自我



呱呱墜地之時,每個人都帶著清澈透亮的雙眸而來,閃爍著猶如明珠般的寶石光芒,彷彿世上再沒有任何東西足堪比擬。然而,隨著時間經過,我們不斷被拿來稱斤論兩,與周遭種種做比較,看誰比誰可愛,哪個比較聰明,誰有出息、誰沒出息......日復一日活在比較與被比較的日子當中。孩童時期是這樣,進了學校還是這樣,出了社會更是無時無刻得接受種種比較

久而久之,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開始誤以為只有那個被品頭論足的自己才是自己,於是心生驕矜、妄自尊大或是愁眉不展、鬱鬱寡歡。那個無與倫比的純粹自我所持有的明珠般光芒,如今安在?在比較中行進,確實可以刺激進步。然而,深刻凝視無可比擬的自己,而後定下心來穩穩踏出每一步,也能帶來可貴的進步。

如果我們不希望人生在倉皇失措、彼此傷害的情況下度過,就算只在這新年伊始的時刻也罷,且讓我們保有靜思的一刻,再次想起那個上天賜予的、純粹無暇的自我。(Youtube線上教學:賺錢靠智慧》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

以上摘自《路是無限寬廣-典藏版》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


在一九八年代之前,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這兩個領域之間幾乎沒有互動,直到裂腦研究先驅葛詹尼加與認知心理學大師米勒,在共赴餐宴的計程車上的一番對談,才促成了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葛詹尼加 Michael S. Gazzaniga 因而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認知神經科學更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

葛詹尼加對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功不可沒,他創建了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與學會,並創辦《認知神經科學期刊》,而其學術著作的里程碑——《認知神經科學》(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更是此領域的權威教科書。葛詹尼加是認知神經科學的創始者之一,同時也是此學科最偉大的整合者。

在這本傑出的著作中,他討論了神經科學界的終極問題:我們是否只是一群神經元的集合體?「我」是否只是專制的決定論的副產品?他提出的答案非常重要,而且挑釁了一般思維。--薩波斯基,著有《一位靈長類的回憶》我們每天的選擇,真的是自己決定的嗎?誰才是大腦真正的主宰?《大腦、演化、人》作者葛詹尼加,將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來解答!

我們常煩惱午餐要吃什麼,左思右想才做出決定。但是我們每天的選擇,真的是自己決定的嗎?如果這個世界遵循著物理法則而運轉,我們的腦自然也不例外,那麼我們還有可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嗎?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在《大腦、演化、人》中問了「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之後,再次提出關於人類生命本質的大哉問。他在這本發人深省的書裡,透過尖端的科學研究,深入淺出地探討各種和自由意志有關的問題:

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嗎?我有可能叫大腦別再胡思亂想了嗎?
我們的腦分成左右兩半,會不會有兩個自由意志呢?左右腦不會打架嗎?
我們如何做出選擇?是我們的靈魂在主導一切嗎?   

這些關於意識和心智的問題,過去一直藏在大腦的黑盒子裡,神祕而深不可測;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者之間的爭戰,也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延燒,無可定論。如今,我們終於有了實際的腦神經研究證據,能夠解釋自由意志與大腦之間的關係。葛詹尼加巧妙地整合了多年來的科學研究結果,清楚說明關於大腦和心智的最新發現。他用汽車和交通來比喻我們的大腦和意識:大腦就像汽車一樣,由各種零件組成,有它固定的運作模式;而當這許許多多的汽車奔跑在道路上,就形成了交通--就像我們的神經傳導形成了意識一樣!


以上摘自《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人生的真實準則:如何與冷酷的現實人生握手言和

要是你被人生狠狠捅了一刀,要是你曾經心碎過……它會教你如何一邊舔著傷口,一邊面對並接受事實,重新出發!人生不是公平的,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心想也不一定事成;你的信任可能被背叛,甚至有可能會失去摯愛。不管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祈禱、再怎麼以禮待人,不可改變的事實就是:人生無常。--肯恩.卓克

終於有人願意跳出來說說人生的真相了!肯恩.卓克知道,自己的任務就是,點出人生的真實準則。不管我們說什麼、做什麼、或是相信什麼,人生一樣無常。真實人生和我們以為的大相逕庭,我們會遭遇到各種挑戰與挫折,走上與原本預期完全相反的道路。這該怎麼辦?要如何找到足夠的勇氣和力量,繼續走下去?作者經歷了愛女死亡,學會如何治癒失去的傷痛。

同時,他也看清「美好幻想」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區別,告訴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人生。唯有面對現實,才能化危機為轉機。《人生的真實準則》並不是消除傷痛的特效藥,也不是減緩痛楚的麻醉劑。但是,它能教你如何治癒傷口,如何滋養你的靈魂,如何成長茁壯;也會教你如何一邊舔著傷口,一邊面對並接受事實,並且清醒地活著。只要瞭解人生的真實準則,就能與冷酷的現實人生握手言和,就可以在「生命給予的」與「你希望得到的」之間找到平衡,昂首闊步地走下去!人生有許多準則──不過,這些準則可能和你想像中的不大一樣。

小時候,我們會在學校或家裡聽到「細水長流」、「好人有好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以禮待人,人必以禮待之」、「相信夢想,夢想就會實現」等等。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依循這些準則過生活;父母老師,以致於整個文化背景,都在灌輸這些準則。長大成人後的希望、期待與信念,也都奠基在這些準則上。理論上,這些準則沒什麼不好,它們告訴我們,只要以禮待人,定下明確的目標,然後努力達成目標,這樣就行了──因為人生是公平的,一切都會有圓滿的結局。重點來了:這不是真的!

既然你選擇翻開這本書,想必也已經意識到,過去學到的那些準則並不真實:人生不是公平的,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心想也不一定事成。你的信任可能被背叛,甚至有可能會失去摯愛。不管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祈禱、再怎麼以禮待人,不可改變的事實就是:人生無常。我想透過這本書,分享人生的真實準則。書中不會有那些陳腔濫調,有些內容甚至可能是讀者從未想過的。讀到其中某些準則時,你或許會感到如釋重負,開心底定心中早已明瞭的事實,發出「對嘛!」的感嘆;相反地,有些讀者恐怕會因為被戳中要害而坐立難安。

縱觀所有的真實準則,我們就能得出簡單而微妙的人生真相,包括人生的許多謎題、福禍、不確定性,以及每天生活於其間的廣大未知。有時候,真相讓人難以承受,讓人空虛無比,讓人不願面對。然而,面對真相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瞭解並接受生命的真相,而且愈早愈好;唯有如此,才能清醒地度過餘生。最好的選擇是不再逃避現實,甚至面對從小就開始逃避的事實,如此才能漸臻成熟。

我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逃避、否認人生的真實準則,極力掙扎,不願正視事情真相。但是,唯有一步步接受這些真實準則,才能平靜地看待自己的人生。舉例來說,人會老去就是個事實,在身體慢慢老化直至瓦解的過程中,要能接受身體的改變且和平看待死亡,就是個嚴峻的挑戰。但是,接受事實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做出必要的調整,能讓我們擁有的時間過得更愉快、更有意義。已逝的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非常明白這個道理。他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過:「當我需要做出重大抉擇時,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提醒自己:死亡近在咫尺。面對死亡時,幾乎所有的事情──所有膚淺的願望、自尊、恐懼,害怕丟臉、害怕失敗等等──都顯得微不足道,剩下來的,只有真正重要的。

我們必須認知到,心碎與失望也是生命的一部分。這個世界既危險又沒有保障,許多事情都在我們的掌控之外。重點是,如果沒有學會如何看待,生命中許多好事和好運氣,都會與我們擦肩而過。所以,問題來了:該如何面對人生的真相?是否該勇敢地面對恐懼,然後清醒?該如何避免將精力浪費在逃避、否認、壓抑和偽裝上,才不會每天惶惶度日?我們該如何解放自己,才能擁抱生命豐饒的喜悅,讓苦難過去?該如何謙卑地學習並接受生命的真相,同時以前所未有的勇氣過生活,視每一天為人生最珍貴的禮物?

這本書裡的真實準則能指引你,讓你在迎接人生的起起伏伏時,可以更坦然、更歡喜、更有力量。我們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要認清錯誤的準則,接受真實的準則。當你瞭解生命的真實樣貌後,一切都會變得異常清晰,你將獲得極大的能量,心境平和豐足,並且學會在「生命給予的」與「你希望得到的」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以上摘自《人生的真實準則:如何與冷酷的現實人生握手言和》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誰在幫我們選擇、決策?誰操縱我們愛戀、生氣,甚至抓狂?

領導大師華倫.班尼斯也指出:「有效能的人」更擅長將整個過程做好:從看到需要決斷,到定義問題,到研判什麼事情最要緊,到動員和激勵他的團隊。成功的人也懂得分配時間和精力,以及集中心力去做重要的事情(如持續不斷地學習,以便有效能的提升全方位的自我)

華倫.班尼斯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領導人做對了多少次決斷,或甚至領導人做對決斷的百分比有多高。其實,最要緊的是有多少重要的事情,這些人做對了決斷。我們觀察到,好領導人不只做出好決斷,也有能力分辨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且提高這些事情做對決斷的比例。然而,這一切都要先從了解你的腦袋開始。

我腦袋裡面有個人,那個人卻不是我!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真以為自己深謀遠慮、主導一切嗎?
其實我們的意識認知,完全無法刺探大腦龐大複雜的作業系統。
我們為自己做出決策沾沾自喜,以為擁有獨一無二的愛戀、慾望、恐懼和志向,其實,都只不過是大腦隱姓埋名,背地裡暗自導演的精采戲碼。

《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內容涵括腦傷、敵機觀測、約會、美女、感情出軌、共感、刑法、人工智慧和視錯覺,是一部深層探測大腦和腦中矛盾的扣人心弦著述,更進一步觸及今日腦神經科學與法律見解相互衝擊的諸多重要議題。在這本精采絕倫、發人深省的新書當中,著名神經科學家伊葛門深入腦子探究潛意識,闡明諸多令人稱奇的謎團:
為什麼在你還沒有意識察覺前方有危險,你的腳就已經先朝煞車踏板移了一半?
我們真的有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嗎?
尤利西斯和信貸緊縮有什麼共通之處?
愛迪生為什麼在一九一六年電死一頭大象?
可愛與性感真的有公式嗎?不貞竟然是一種遺傳天性?
為什麼保守祕密那麼困難?還有,我們怎麼可能對自己生氣──到底是誰對誰發怒?
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日子會覺得特別焦躁、詼諧、健談、沉穩、精力充沛或思考比較縝密?
為什麼智商很高且曾是模範童軍的銀行出納員,突然決定登上德州大學塔樓開槍狙擊四十八人?
為什麼患者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後變成強迫性賭徒?真的有可能在夢遊中殺人嗎?

一、我腦袋裡面有個人,那個人卻不是我
你的意識就像跨大西洋輪船上的渺小偷渡客,自以為對這趟航程居功厥偉,卻沒有體認到腳下龐大工程技術的功勞。本書談的就是那個驚人的事實:我們對它的認識,它代表什麼意思,還有它如何解釋種種事物,包括人、市場、祕密、脫衣舞孃、退休帳戶、罪犯、藝術家、尤利西斯、酒鬼、中風病患、賭徒、運動員、獵犬、種族主義者、情侶,以及你一向自以為是自主下達的所有決定。

二、感官的證詞:經驗的「真正」相貌為何?
我們的觀察本領真正差勁得駭人聽聞。我們以為自己對這個世界觀察入微,直到因故醒悟自己的能力其實並沒那麼強。事實上,除非我們自問,否則我們的意識對於一切事項大半並無所悉。……所以有關於該不該信任感官的第一堂課就是:別相信你的感官。單單由於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真的,就因為你知道那件事情是真的,也不表示那就是真的。

三、大腦能做到的,你大多一無所知
你根本沒有辦法觸及大腦如何辦事的詳細內情,包括從閱讀文書到切換車道等事項。所以意識心智對你的全套知識技能有沒有影響?真有的話,它扮演的是哪種角色?結果發現那個角色頗為重要,因為儲存在潛意識大腦深層的知識,在誕生之初全都是有意識的規劃。……意識負責長程規劃,相當於公司的執行長,而日常作業則大半交由她碰觸不得的腦中各個部件來負責營運。

四、大腦能夠孕育的思想類型
你能體驗哪些事項完全受限於你的生物機能。……為什麼民眾都深受年輕伴侶吸引,對老人卻不感興趣?金髮人士果真比較有趣嗎?為什麼我們只瞥過一眼的人,似乎比我們曾經專注凝望的人更富有吸引力?談到這裡,你當然不會感到意外,原來我們對於美的感受是深深燒錄在腦中(而且不可觸及),全都為了達成某種生物上的目的。

五、大腦是一支政敵團隊
大腦就像代議民主政體。大腦是以執掌部分重疊且各持不同主見的多重專家組成的建構。我們大而化之,我們把萬象廣納在內。而且萬象長期爭鬥不休。你腦中不同派系都不斷交談,並各持己見競逐你單一行為管道的主導權。於是你才會表現出和自己爭辯、咒罵自己或哄騙自己去做某件事情等奇特事蹟,而且這種事蹟是現代電腦完全做不來的。

六、為什麼追究責任歸屬是問錯了方向?
如今在神經科學和法律的接壤位置,已經愈來愈常出現關乎腦傷的案例。……從生物學觀點來因應處理,並不表示罪犯就能逍遙法外;這只凸顯出一個觀念,也就是他的舉止不能和他的腦部機具區隔開來。我們不會責怪突發戀童癖患者為什麼長腦瘤,就如同我們也不會責怪額顳葉失智的店舖竊賊為什麼額葉皮質退化。所以追究責任歸屬顯然是問錯了方向。正確的詢問方向應該是:我們該怎樣著手處置被告罪犯?

七、重新認識你的大腦
這一切全都導向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是否擁有獨立於我們實體生物性質之外的靈魂──或者我們不過就是繁複龐雜的生物網絡,只靠機械作用來生成我們的期望、抱負、夢想、慾望、幽默和激情?大腦真是種令人費解的傑作,而且我們多麼幸運,竟能生在這個擁有技術和意願來引領我們注意腦子的世代。這是迄今我們在宇宙間發現的最不可思議的事物,而這也就是我們。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驚人的事實:我們的盼望、夢想、抱負、害怕、發笑的本能、偉大觀念、對物質的迷戀、幽默感和慾望,全都出自我們的大腦。我們何其有幸,得以探究這個令人費解的大自然傑作,這是迄今我們在宇宙間發現的最不可思議的事物,而這也就是我們。雖然人腦激發出我們的許多迷思,例如假設大腦是純理性的,但事實上,人腦是功能極為強大的生物機器,它有極限,也有缺點。弄清楚這台機器如何運作,將十分受用,因為你就會知道,如何讓這台機器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以上部份摘自《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快樂,從心開始》正向心理學



在你認識的人當中,有多少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滿意自己的生活,不追悔過去、對未來前途滿懷信心的呢?二千三百年前,希臘哲人戴奧真尼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一個誠實的人,今天要找一個幸福的人,恐怕更加困難。

二千三百年前,亞里斯多德曾說,世人無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標。我們不僅為擁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們追求的其他目標——健康、美貌、金錢、權力,無非也是因為我們以為擁有這些以後就能幸福。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很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人類對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認知與智識,已超乎前人想像;。然而,儘管如此,人們對於幸福的渴求,卻是亙古不變。現代人對幸福的瞭解並不見得比亞里斯多德更透澈,而對於如何得到幸福,更可說是毫無建樹。(尼各馬科倫理學》快樂三層次)

作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發現,幸福並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機率無關,用錢買不到;它不受外在事件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事實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幸福並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哲學家米爾說過:「自問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覺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不計較好壞,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才會覺得幸福,直接去找卻不會奏效。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在《向生命說Yes!》:「不要以成功為目標——你愈是對它念念不忘,就愈可能錯失它。因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須因緣際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並把自己置之度外時,意外獲得的副產品。」(活出工作的意義》意義治療圖解、Youtube線上教學:活出工作的意義》內在成績單 VS. 外在成績單)

如同《迂迴的力量》所提,直接做法,成果苦求不到。複雜世界,迂迴才是王道!抵達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嗎?其實,彎路沒有比較遠,捷徑沒有比較近,成功抵達目的的訣竅,在於選擇一條不直接通行的路徑沒有拚命追求快樂的人反而最快樂、不汲汲營營於財富的人卻能最富有、不唯利是圖的公司竟然總是最賺錢。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過的不好?這是由於腦袋只會存取它學過的東西,不會去管不知道的東西,如果你的腦袋只有錯誤的資訊,你就只有用錯誤的資訊。因此,當過去的資訊不足以提供支持,每個人都必須運用現有的工具,為自己塑造有意義的快樂人生,心理學便是其中最有用的工具。無論是應用在研究過去的事件對現在行為有何影響。也有助於解答:如果我們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有種種煩惱和壓抑,我們該如何規畫自己的未來。

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究柢都直接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與闡釋日常經驗。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羅馬哲學家皇帝奧里歐斯曾寫到:「外界事物令你痛苦的並不是因為它們打擾你,而是肇因於你對它們的判斷,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麼判斷。」追求內心和諧,惟有從掌握意識著手,學習控制心靈。

以上部份摘自《快樂,從心開始》(已絕版)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快思慢想》2013唯一新班


WHF投資心理學書院-站前地王班。週二班已爆滿!應粉絲要求,加開週一新班,2013225(),最新課程用書《快思慢想》天下文化!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快思慢想》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


今日《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博客萊66折優惠。本書作者潔伊博士在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裡,諮商過無數的年輕個案與大學生;她集結他們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並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證,娓娓道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從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經學家、生育專家、人力資源主管、和經濟學家的角度指出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並探討這段時期是如何改變人生。




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成長與發展都有所謂的關鍵時期。在成熟過程的某個特定時段,藉由適當的外在刺激,便會瞬間催化生長與發展。早於或晚於那段時期,這樣的情形幾乎很難、甚至不可能發生。」一架從紐約飛往美國西岸的飛機,剛起飛時只要一丁點的航道修正,就能決定是要降落在聖地牙哥還是西雅圖。然而,若等飛機快到聖地牙哥時,才讓它改飛西北邊的西雅圖,則必須多繞一大圈才到得了。同樣地,二十幾歲時,一丁點的異動就可以大幅改變我們30歲以後所在的位置。

許多人在二十幾歲時缺乏願景,到了三、四十歲必須付出慘痛代價,因而難過不已包括工作、感情、經濟、繁衍後代等各方面的代價。精神分析學家艾瑞克森:「追逐青春並非姿意妄為,而是去找到新的方式,直接面對真正有意義的事物。」在學校時,凡事都有定律可遵循,很容易就知道該做什麼,下一步該往哪去;畢業後,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可能,反而不知所措。20世代要問自己的問題:要怎麼做能達到你想要的人生?獨特性對一個人的身分識別非常重要。人我之間的差異,幫助我們更加看清楚自己是誰: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我和周遭的人有所不同。我的人生必定有某樣東西屬於我,不可能一模一樣的出現在另一個人的人生裡。換言之,差異性造就了我們,也賦予我們人生意義。(Youtube線上教學:活出工作的意義》內在成績單 VS. 外在成績單)

人的個性到二十幾歲時會有很大的轉變,比其他任何時期更巨大。我們不僅有權挑選朋友,也能挑選家人,另外共組家庭。我們會體認,信心的建立不是由內而外,而是由外而內。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將決定我們約會的對象以及獲得的工作。二十一世紀的20世代有機會規劃自己想要的人生,讓工作、愛情還是大腦與身體各方面,都能協調兼顧。可是,這樣的人生不會因為時候到了或是保持樂觀就自動到來。我們必須刻意經營以及學習,否則可能錯失這樣的人生。

以上摘自《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大象與跳蚤》生活更彈性,人生更富裕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塑造自己的工作,讓工作適合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要自己去適應工作……如果不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一定是瘋子。有這麼多人活得不開心,卻沒有採取行動改變自己的處境,因為他們受限於所謂的安全、穩定和保守的生活。表面上看來,這可以帶給人內心的平靜,但事實上,對於一個有冒險精神的人來說,安穩的未來是最具傷害性的。我們可以開創自己專屬的工作,也可以過更簡單的生活,讓自己不再受困於工作過勞的文化,能有更多空間去追求自己的志向。(youtube影片:韓第組合式工作)

我非常認同經濟學家舒馬赫形容了「對自由的嚮往」:
我不想跟別人玩勾心鬥角。
不想被機器、官僚、無聊和醜陋給奴役。
我不想變傻瓜、機器人、通勤族。
我不想成為不完整的人。
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想活得簡單(一點點)
想跟人互動,不是跟面具。
人,很重要;自然很重要;美,很重要;完整,很重要。
我想要能夠「在乎」。

與杜拉克齊名的管理思想家韓第,將龐大的組織形容成笨重的大象,自由獨立的個人工作者則是靈活的跳蚤。他說,二十一世紀將會是跳蚤的天下,而且每個人都會經歷成為跳蚤的轉變。

當跳蚤有許多好處,從人際互動來說,當跳蚤可以選擇你想互動來往的對象,不用天天面對你討厭的機車同事,也不必對你不認同的顧客卑躬屈膝,你可以選擇跟什麼人做生意。雖然韓第當跳蚤的第一年,感傷地追述:「我自由了,但也孤單了。孤單不見得就是孤獨,但還是缺少了歸屬感,年底的各項慶祝活動,以及朋友聚會的邀請函少的可憐,那種形單影隻的感覺太明顯了。」但是,韓第想一想,如果他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地方,誰還會在乎他?辦公室聚會不見得就代表存在有意義,反而不必再對他迴避多年的同僚故作宅心仁厚狀。(少了那些邀約反而是好事,因為接觸多少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與人接觸時,自己有沒有從彼此的交往和對話傾聽到什麼。)公司中要發展出真正友誼不容易,在《論友誼》中有德性的人,才會有真的友誼。友誼不來自利益的結合,真正的友誼也不是建立在位置或關係相近(如:同事的關係)。因此,多半離開公司後,關係就結束了。

從生活品質而言,跳蚤能自由掌握自己的時間(組合式工作)不必上班打卡、自訂作息時間及行事曆。韓第在成為跳蚤的前幾個星期,看著空白的行程表,有莫名的喜悅,「我不需要先與同事商量,就可以自由地排出自己的休假與私人活動時間。我記得有一天在工作日的下午去購物,心中竟然有翹課學童的罪惡感,畢竟我以前從未在工作日去採購。」但是,若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生活很容易就一團混亂,來自鬆綁的幸福,變成來自自由的驚慌。懂得規劃的人善用自己的個人時間,自己當家作主。妥善安排個人的時間,就得訂出輕重緩急,懂得選擇與拒絕。也需要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為何,認清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與生活的目的。在組織生活,只需要依照組織的發展、接受指令、執行任務、領取薪水、過得安定,將時間賣給那家公司,接受公司成功的價值觀,心靈追尋擺在一邊,因為金錢、地位與身份會隨職務而來。然而,《沒有名片,你是誰》職稱只代表你在組織中的位置和角色,並不是代表你這個人。當未來不在公司任職時,就會出現自我定位的危機。

跳蚤的新工作模式,徹底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熱情是推動跳蚤創新產品、追求理想的驅力。他們認真而後知不足,進而追求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他們不怕失敗,埋頭苦幹,不談失敗錯誤,只論學習經驗(真正的學習要透過生活來體現、實踐與驗證,也就是杜威說的:「教育即生活。」)學習秘訣就在於那股熱情,因此,韓第也強調「把工作當學習,把學習當工作。終身學習是很流行的名詞,但很少人劍及履及地去實現。身處在一個變動的世界,我們不能僅靠過去的認知來評估未來。《有錢人的大陰謀》未來的發明都是隱然不可見的,人類將無法看出自己的生活中起了什麼樣的變化,許多人將會被他們眼中所看不見的事物輾斃。數百萬計的人失去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們的職業技能不再被市場需要,他們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所以,更要透過學習,永遠保有競爭力。

未來的世界將邁向個人化、選擇化與風險化,這樣的世界未必安逸、且風險高,但會有更多塑造人生、活出自我的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工作組合;別再強顏歡笑,認真追尋自我與真我;放下權力,尋求影響力並享受它帶給你的樂趣:知足方能自由自在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大象與跳蚤》《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艾倫.狄波頓の人生學校》單堂講座




在一個道德與實際生活都充滿了混亂的時代,勵志書迫切需要改頭換面重新出發。「人生學校」宣告了勵志書的重生,檢視人生的重大議題,包括金錢、理智、工作、科技,以及改善世界的欲望。《週日獨立報》這麼說:「人生學校」提供基本而務實的方法,協助我們從人生知識寶庫中取得無窮的思想珍寶。

  
投資心理學書院二月份單堂講座:

一、講座主題:艾倫.狄波頓の人生學校

二、講座時間:2/26(1930~2230,2/24 ()報名截止。 

三、主講人:簡均羽、周舜欽 (閱讀治療教師群)

四、講座地點:台北火車站對面、新光三越旁,五鐵秋葉原IT Mall廣場樓上 ( 忠孝西路一段 50  )。切確教室將以E-mail通知報名成功者。

五、費用:980元,現場繳費



艾倫.狄波頓:這是我想唸的「人生學校」

教育的目的在於為我們節省時間,讓我們省卻嘗試錯誤的經驗。不論世俗或宗教社會,都是藉由這樣的機制,將其最聰穎也最堅毅的祖先經過數百年來斷斷續續的痛苦摸索而得出的智慧成果,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裡灌輸給社會裡的成員。

社會在科學與技術知識方面,早已接納了這種教育方式的思考邏輯。今天,一名主修物理學的大學生只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即可吸收到法拉第畢生的學識,甚至在短短幾年內,即可嘗試突破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而社會絲毫不認為這樣的現象有任何可議之處。

這樣的教育原則在科學領域當中顯得平淡無奇又毫無爭議,但一旦套用在智慧、在有關自我與道德指引的洞見之上,卻不免引來強烈的反對。奇特的是,如果有人打算讓一班物理系的新生自行搞懂電磁輻射理論,捍衛教育的人士必然會對這樣的做法嗤之以鼻;但另一方面,同樣的這群人卻又堅稱沒有任何人能夠將智慧教導給別人。

我向來認為文化絕對有能力因應我們所遭遇的難題。自古以來,對我們的個人與政治生活造成混亂的各種錯誤,一再為文化作品提供了大量素材。不論哲學、心理學、藝術、詩歌還是文學,都不乏探討愚痴、貪婪、肉慾、嫉妒、驕傲、多愁善感或勢利眼的內容。問題是,極少有人能夠有效整理這座寶庫,以適切的方式將其內容呈現給我們,原因就是那種毫無基礎的偏見,認為文化不該用來協助我們解決煩惱。

當今主流的世俗教育機構,都無意教導我們生活的藝術。若以科學發展史的歷程比喻,我們可以說,道德領域還處於業餘人士在自家倉庫裡操弄各種化學物質的階段,而不是專業人員在實驗室裡從事條理井然的實驗。大學院校裡的學者無疑是靈魂教育工作的主要候選人,但他們卻假藉先驗知識的重要性而刻意拉開自己與實際需求的距離。他們逃避了引誘受眾的責任,對簡單明瞭的事物恐懼不已,並且假裝自己沒有注意到人有多麼脆弱,也無視於人有多麼容易忘卻一切,不論是多麼重要的事物。

這就是為什麼我和幾個同事在二○○九年春季一起創立了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是個讓人上課學習、購買書籍與接受心理治療的地方——全都聚焦於以明智的方式引導個人的人生。這是一所我希望自己當初能有機會就讀的學校。

我在上大學之前,原本把大學想像成一個非凡的場所,能夠讓人擺脫商業壓力,在優美的環境中與令人著迷的人物一同好好檢視人生的重大課題,從而成為更好、更有智慧也更有趣的人。我至今仍然會遇到抱持著這種想法的人——但這些人都有一項共通之處:他們從來不曾上過現代大學。他們之所以能夠懷有這樣的夢想,原因是他們有幸不必見識到醜陋的教育現實。

嚴酷的事實是,你若是前往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聲稱你想要學習「如何生活」或「如何成為一個比較好也比較有智慧的人」,對方必定會客氣地請你離開——要是他們沒有把你送到瘋人院的話。當今的大學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訓練學生精通一項特定職業(例如法律或醫學),或是讓人對文學或歷史等人文學科獲得基本認識——但沒有任何明確的理由,只是一種未經檢驗的模糊概念,認為花幾年的時間研讀文學可能對人有益。

在「人生學校」的課表上,你不會看到「哲學」「法文」「歷史」與「古典文學」這類科目,而是會看到「死亡」「婚姻」「挑選職業」「志向」「養育子女」「財務焦慮」及「改變世界」等課程。在這些課程當中,你會接觸到傳統大學所教導的許多書籍與觀念,但不太可能會感到無聊。在這裡,你不但可以交到朋友,也將從此能夠以不同觀點看待世界。人生學校裡設有一家書店,店裡的書籍不像一般書店那樣按照文學與歷史等傳統分類方式陳列,而是將探討同一種問題的書籍擺放在一起。因此,我們有一座書架的類別名稱是:「適合容易在夜裡憂慮的人士」,另一座書架的類別則是:「如何在婚後仍然保持快樂」。我們把這家書店叫做「靈魂的煉金術工作坊」。

藉著成立人生學校,我們希望以自己的微薄力量促使學習的方式出現改變——並且藉此提醒所有人,只要運用得當,文化應該會讓人覺得完全切合需求,不但令人振奮,而且總是能夠促使人生變得更容易掌握,也更加有趣。

現在,人生學校出版了第一套書,這是一套勵志書。「勵志書」是個非常危險的詞語,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在台灣也一樣!勵志書的讀者雖然為數眾多,卻總是傾向於認為閱讀這種書是一種令人難堪的行為。如果有人想要瞬間瓦解自己在智識上的可信度,只需坦承自己閱讀勵志書,就可立即達到目的。

在文學經典當中,勵志書是最受嘲諷的一個文類——而且原因顯而易見。大部分的勵志書都出自最多愁善感的美國作家,在三百頁樂觀至極、不停重複而且充滿教訓意味的文字當中,承諾讀者可以從此獲得永生與數不盡的財富,並且徹底擺脫人生中一切令人沮喪的面向。難怪文化菁英的心中總不免認為只有笨蛋才會閱讀勵志書。

那麼,除了文化菁英與笨蛋以外的其他人怎麼辦呢?一般的假設是,人生並不需要以各式各樣的教訓加以指引,只要依循直覺行事即可。畢竟,你只需要脫離父母自立、找到一份還算滿意的工作、與一個對象建立情感關係、也許生養幾名子女、目睹自己的父母輩逐漸凋零,接著再目睹自己這一輩迎接死亡的到來。直到有一天,一項致命疾病開始侵蝕你的內臟,於是你平靜地告別人世,闔上棺蓋,便可算是完成了顯而易見的人生任務。

不過,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暗自承認,生活其實沒有那麼簡單——而且若有個地方可以尋求答案,對人應該頗有幫助。過去兩千年來,東方與西方大部分的哲學思想都屬於勵志書類型。古代人在這方面最為擅長。伊比鳩魯寫了三百部左右的勵志書,幾乎涵蓋所有議題,包括《論愛》《論正義》與《論人生》。斯多噶派哲學家塞內加撰寫了許多著作,勸告他的羅馬同胞如何因應憤怒(這部《論憤怒》至今仍然非常值得一讀)。奧里略的《沉思錄》更堪稱是史上最優秀的一部勵志書,不論用來檢視一座帝國的崩解,還是用來協助面對財務困境的人士,都一樣切合實用。

不過,勵志書領域後來卻逐漸遭到摒棄,而成為當今種種古怪人物的專利:有些人為佛教或基督教的訊息披上新的外衣,宣稱我們只要相信自己、保持信心、認真努力、不要絕望,就能夠進入財富的天堂。有些人則是在著作中摻入一些淺薄的精神分析或道家思想。無論如何,現代勵志書作家共有的一項特色,就是他們都抱著強烈的樂觀態度。他們的一項重大假設,就是認為要鼓舞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對方一切都會順利成功。不過,勵志書領域裡那些遠比他們崇高許多的前輩,卻深知要讓人心情好轉,速度最快的方法是向對方指出世事其實和他們想像的一樣糟糕,甚至可能還更糟。或者,正如塞內加所貼切指出的:「何必為人生中的部分苦難啜泣?人生本身就不免令人流淚。」

為了嘗試稍微矯正這種狀況,我於是編輯了一套六冊的新式勵志書,全都帶有堅實的智識野心。這些著作都由個別領域的專家寫就,探討各項重大議題,包括工作、感情健康、科技、金錢、性與政治運動。書中的語調正向但務實,不會太過熱切,也不會擺出一副教訓人的姿態。一個文化若是願意讓輔導指引的做法、「人生」的學校以及勵志書,扮演其應有的角色,便有機會至少比先前的世代少犯一兩項錯誤。


以上摘自《如何不為錢煩惱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正向心理學:快樂三層次》愉悅、滿足感、心流



快樂可分為 3 個層次。心理學家丹尼爾‧列托的「快樂 3 層次」在「正向心理學」領域相當重要(加入《真實的快樂》補充)

一、基本層次是能讓我們開心的短暫情緒,包括:日落之美、運動興奮…等生理反應。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的成份,這種快樂純粹是感官上的滿足與快樂,不需要思考。這些快樂是立即的、來自你的感官,而且是暫時的。演化使這些感覺器官直接跟我們的正向情緒連在一起,觸覺、味覺、嗅覺,還有身體的動覺、視覺和聽覺都可以直接激發愉悅。看到日出的感動、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的歌、嬰兒圖片、寒流的夜晚泡個溫泉、運動結束沖個熱水澡,這些都是身體愉悅的例子。

雖然感官的感覺可以帶來快樂,但是不容易將所有生活的樂趣都建立在感官的滿足上,因為這些都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習慣化」,以後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可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滿足。

第一次吃法國香草冰淇淋時,那真是人間美味,第二口法國香草冰淇淋帶給你的快樂就沒有原來的一半,吃到第四口,心中想到的就是自己的體重。一旦需求被滿足之後,吃起來的感覺就跟嚼蠟差不多了;去買名牌包帶來的快樂更是短暫,今天你買了三萬元的名牌包帶來的快樂,下次可能就要花五萬才能帶來相同的快樂;你今年去了香港自由行,你明年就會想要去日本賞雪,後年就想去夏威夷看比基尼女郎才會得到快樂。以上快速重複原來的刺激(消費、吃美食、旅遊…)並不能帶來連續性的快樂,需要不斷有更多、更強的刺激才會快樂。因為這種快樂是不需要花力氣,依照本能就可以得到滿足,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快樂層次,不斷花錢「找樂子」,滿足感官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不但會迅速的消失,有些甚至還會造成負面的情況。例如:嗜吃高熱量食物、留連網咖玩線上遊戲、失心瘋購物…。

二、中間層次:是一種心境,也就是所謂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些心境包括對情緒的判斷。

滿足感是做了我們喜歡做的事之後帶給我們的感覺,或感覺今天很順利過了一天,這些行為所產生的滿足感使你覺得快樂,這些不是感官上的滿足。例如:跟一群好友聊天、看一本好書(有被提升的感覺)、幫助街上的遊民(覺得自己有幫助別人的能力)…,這種感覺比愉悅的效果更長,因為它動用到思考和解釋,不容易被習慣化。滿足感無法從肉體的愉悅得到,也無法自任何捷徑得到。

三、最高層次:「Eudaimonia」是高層次的概念,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

「正向心理學」之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最高層次的愉悅是「忘我」,為一種「心流」狀態,也可描述為:浮流、神馳、靈思泉湧、全心投入、專一、專注…。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的特徵:做的事具有挑戰性、做時需要專心、有明顯的目標、有立即的回饋、深深投入作業中、對一切有自我控制感、感到自我消失、時間停止。以上沒有列出正向情緒,「心流」最中心的一點就是沒有情緒,沒有任何意識。

當我們在做愉悅的事(最低層次的快樂)時,我們大部份是在消費。手上滿滿專櫃商品、美國大峽谷的壯麗、東區的美食餐廳,都帶給我們暫時的快樂,但是它無法建構未來。相反的,當我們沈溺在心流的狀態(最高層次的快樂)時,我們在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忘我、失去意識與時間的停止,就是在為自己儲備未來的資源,不但不用花錢,更可能帶來財富。彼得.巴菲特說:「他老爸(華倫.巴菲特每天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他所賺到的錢不過是告訴他,他把工作做得很好。」

參考Youtube線上教學:
1、正向心理學:低層次快樂vs.高層次快樂
2、正向心理學:邁向圓滿幸福的概念
3、邁向圓滿》成功是技術和努力的乘

高層次的快樂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偏好選擇最基本的快樂(有時更糟,是不快樂)呢?在春節有空閒的時間,面臨選擇看一本好書或看無聊的電視劇時,我們通常選擇後者,雖然我們都知道在看電視連續劇時,平均心情是輕微的沮喪,我們還是選擇容易滿足感官的享受。因為基本的快樂很容易就得到,打開電視即可,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然而,要到最高層次需要發揮個人潛能,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透過不斷的閱讀、學習,找到自己的長處,才能達到真實的快樂。

要放棄容易得到的最低層次快樂,而去追求比較費力的高層次的快樂,剛開始是不容易的。如果用「沒習慣」閱讀、「沒時間」上課當成藉口,那這種生活是註定要悲慘的,活在只能過度仰賴暫時快樂的生活裡。反之,開始閱讀一本卡尼曼(韓第、杜拉克、科斯托蘭尼…)的書、參加一個閱讀社群,慢慢培養閱讀上課的習慣,持續做就會帶給你莫大滿足,但這無法快速達成也不容易做到,為了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快樂及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天賦,過著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這樣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真實的快樂》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肯恩費雪 教你看懂投資市場:這次沒有不一樣, 不犯相同錯誤才能獲利!



《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10條路,賺很大!》《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紐約時報》暢銷作者肯恩.費雪  最新力作這次一定大漲?這下肯定慘跌?你以為「這次絕對不一樣」嗎?再想想吧!

肯恩費雪《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中說:「避開1987年、1990年和2000年的熊市,是我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避開一大段熊市,你等於賺到好幾年的漲幅。」更精典的則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原則一,不要賠錢;原則二,不要忘記原則一。

為什麼有那麼多投資人會一再地犯下同樣的錯誤,在某些時候過度看好或看壞市場行情呢?因為他們忘記過去的教訓。忘記痛苦的記憶是一種人性本能,人類就是靠這種方式才能更好地處理新的生存問題。但在複雜且經常違反直覺反應的投資世界裡,這種狀況卻能造成嚴重的錯誤。

投資界傳奇大師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曾說:「『這次不同』是投資世界裡代價最高昂的一句話。」而許多投資人也的確一再掉進陷阱,以為「現在」多少有點不同(不管那個「現在」到底是指什麼時候)。在《肯恩費雪教你看懂投資市場》中,肯恩.費雪要提醒投資人,那些錯誤記憶會如何誤導大家,並讓我們明白,只需要一些歷史記憶,就可以免除被這些錯誤擺布。(Youtube教學內容:肯恩.費雪教你看懂投資市場》投資歷史)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 460-377 B.C.)有句名言:「首先,不要犯錯」是一條很好的投資法則。「掌握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才能投資致富;唯有意外才能推動股票市場!」歷史不會完完全全照過去重演一遍,但經濟衰退卻會一再重來。有的經濟衰退似乎比較嚴重,但事實上投資人過去早就經歷過了。

信貸危機並不是新的狀況,空頭或多頭市場也都不是;區域政治緊張的歷史,跟人類歷史一樣久遠;戰爭或恐怖攻擊也都不是現今才有的緊急狀況。深入瞭解投資大眾對過往歷史事件的反應,可以從中學習教訓,讓我們以更具前瞻性的預期對未來狀況做出適切回應。我們雖然無法根據過去預測未來,但至少可因此免除不當的猜想和揣測。

費雪在這本新著作中,詳論幾種釀成大禍的投資記憶,例如認為股票天生比較容易波動,或以為某些股票的報酬率會比平均狀況高或低許多等不正常的印象。在本書中,費雪將告訴我們,在經濟復甦初期一般投資人是如何地不相信,並因此付出慘重代價。同時也將揭示,在投資領域中所謂的「意識形態」會是致命的錯誤。更重要的是,他將透過本書讓讀者瞭解,如何運用歷史作為有力工具,減少誤判以改善投資績效。

費雪上一本的著作也相當推薦《肯恩費雪 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公認的投資「真理」不可信!為什麼獲得理想的投資績效這麼難?因為貌似精明、正確、公認的投資「智慧」,很大一部分其實是胡說八道學會破除投資人最常誤信的50個迷思,才能提升獲利、打敗大盤。

《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一書便是著重在破謬(Debunkery):教你藉由破除迷思,來減少投資犯錯的機率。其中五大類迷思如下:

一、令你賠大錢的基本迷思:對資本主義體制基本法則的誤解。
二、華爾街「智慧」:金融業的運作方式,會讓你付出的代價。
三、大家都知道:傳統智慧通常是,有傳統、沒智慧。
四、歷史教訓:歷史可以有效檢驗自己相信卻錯誤的東西。
五、美麗大世界:因為未能放眼全球,而導致的迷思。

《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列出投資人經常犯錯的三大原因如下

原因一:人腦並非根據資本市場的需求演化常識與直覺在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但運用在投資上,卻經常令人損失慘重。我們還因為偏見、亦是形態及各種認知錯誤而變得盲目。行為財務學正是研究我們承傳自祖先的腦袋,如何令我們經常在投資上犯錯。

原因二:複雜系統(如股市)的規律總是在改變有些規律過去有效,現在則已過時,有些則只在某種情況下有效。股市能有效消化公開資訊,某條規律看似有效越久,就代表它越沒效,但相信它的人卻越難想像它可能會失效。當你察覺到一種股市規則的時候,你已經處於危險中了。

原因三:金融業者會優先推銷高佣金,但其實對投資人不利的商品;或大力推廣有利於金融產業獲利,但會使投資人虧損的投資策略例如停損、掩護性買權(到底要掩護什麼?)、定期定額、變額年金、股價指數年金等。

一般投資理財書籍和坊間投資理財課程,都在教導「要投資什麼金融商品或投資標的」、「什麼時候要買進或賣出」、「要採用什麼投資策略」、「怎樣才能獲利」等內容。相較之下,WHF閱讀治療師教學群教學內容和肯恩.費雪的著作一樣顯得獨樹一格,我們總是強調「不要買哪些金融產品」、「不要在什麼時候買進或賣出」、「不要相信哪些投資策略」、「如何避免虧損」等內容一言以蔽之,坊間投資理財講師專注於「陽性建議」,我們則專注於「陰性建議」

所謂陽性建議就是教人「去做什麼事」、「什麼是好的」或「如何成功」;而陰性建議則是教人「不要做什麼事」「什麼是不好的」或「如何避免失敗」為什麼說陽性建議是江湖郎中騙人的把戲呢?因為在資本主義中,只會有人叫你「買」,不會有人叫你「不要買」,叫你買的人一定是有利可圖,而叫你不要買的人不但無利可圖,還會得罪要賣你產品的小學同學、朋友、表哥、阿姨之類的,說不定還會因為擋人財路,給自己惹上一堆麻煩。

懂得投資市場真相的人,只會提供真正有助於投資人的陰性建議,無奈豬玀不識明珠,一般投資人只想尋求看似具體可行的陽性建議,殊不知在接受陽性建議的同時,已經成為金融產業的俎上肉、準備任人宰割了


以上摘自《肯恩費雪 教你看懂投資市場:這次沒有不一樣, 不犯相同錯誤才能獲利!》、許世穎部落格、周舜欽部落格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動機,單純的力量》三大內在心理動機




法國社會學家傅科:「要說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件藝術品,這難道是不可能的嗎?為什麼只有燈具和房子,可以成為藝術的對象,而我們的生命卻不可以?」我們要像創作藝術品一樣,傾注心力在自我的成長上,但請記住「成就不等於成長」成長著重於內在心理層面,與外在成就關係不大~不論是金錢物質或地位名聲。丹尼爾.品克就人類真正的激勵源頭做了一番撼動管理典範的檢視,指出人類或可利用這個洞察走向更有智慧的工作方式和更好的生活《動機,單純的力量》所指出的內在心理動機三大力量」:自主、專精、目的。(Youtube線上教學:動機單純的力量》透視動機的驚人事實)

◎自主
行銷大師賽斯.高汀《部落》、《紫牛》「身為創業家,我非常幸運,對於工作內容、時間、方式和共事的團隊擁有百分之百的自主。選擇你的極限所在,是這個行業的藝術。這才是我最珍惜的自主。挑選自我界線的自由。

4T自主
工作內容(Task)自主僱用優秀人才,然後放手讓他們發揮。
Google主管有百分之二十的時間,用於自由聯想、做白日夢、想創新點子。《白日夢的力量》Google幾乎所有好點子都是在百分之二十時間裡得到。

工作時間(Time)自主:《呆伯特》系列漫畫創造者史考特「談到我的成功關鍵,沒有比掌握自己時間表更重要的。」

工作方式(Technique)自主: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當家做主的是工作場域的第一線人員。

團隊夥伴(Team)自主高度內在激勵的人具備較佳的團隊精神,自組團隊成員的工作滿足感要比蕭規曹隨的團隊成員高。一個成年人,如果能夠跟「一個真正與他們同頻率的人」建立連結,(不論是家人、老師或治療師),這樣的深度連結,就能幫助他們建立「內在的整體感」,讓他們有空間反思自己的生命,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這樣的理解是改變人生的基礎,更是穩健地發展人生之關鍵。「理解」是獲得身心健康與幸福不可或缺的關鍵(摘自《第七感)研究顯示必須慎選同伴。和你不信任的人、無禮的人或喜好競爭的人在一起,對健康弊多於利。最新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的品質才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真正原因,而非朋友的數量。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歸屬感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大過於朋友的數量。 0 歲到 99 歲腦的奇蹟150法則》指出每個人常來往的、攸關個人心理生活品質的只有5-15人。

.....................................................................................................

◎專精
正向心理學之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稱「忘我」為一種「心流」狀態,也可描述為:浮流、神馳、靈思泉湧、全心投入、專一、專注「自發性經驗」。在心流當中,一個人必須做的事和他有能力做的事之間,存在一種完美的契合。你的挑戰不會太容易,但也不會太難;刻度大概比現有能力高出一兩格,你的身心因此得以伸展,努力本身也因此成為最甘美的回報。這樣的均衡會產生高度的專注和滿足,輕易就超越了其他較平凡的日常經驗。處於心流狀態的人純然活在當下,感覺一切操之在我,時間、地點甚至自己的存在完全拋諸腦後。他們的自主當然不在話下,更是全心投入,渾然忘我於自己的職務角色。

進入忘我的方法如下:巴伯塔(Leo Babauta)《少做一點不會死》 
1. 選擇懷有高度熱忱的任務:如果對這件工作根本興致缺缺,你無法進入忘我狀態。
2. 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但不要太嚴峻:如果工作太過困難,要忘情於其中也會相對地困難,但如果工作太簡單,你只會感到無聊罷了。
3. 排除干擾:雜緒越少越好,你要盡可能地全神貫注於這項任務上。請擺脫電話、新信提醒、即時通訊、辦公桌或電腦桌面雜物等的干擾。
4. 沈浸於該任務之中:一旦開始工作,就全心工作,忘卻這件工作以外的所有事情,讓它和你以外的世界逐漸消失。要對工作感到興奮,享受其中的樂趣。注意:你可能會因此忘了時間而耽誤到下一個行程,所以,不安排過多預定行程的道理就在於此。

專精三法則
專精是一種心態, 付出努力是正面的事情。相信能力可以延展,努力被視為求取進步的方法之一。《心態致勝》人們採取什麼樣的心態,往往決定了他會是什麼樣的人。每個人對心態保有絕對的主權,成功與否不再是能力問題,而是心態問題。世上沒有強者與弱者之分,而只有學習或不學習的差別,所謂天才,無非二%的靈感外加上九十八%的汗水。心態其實決定著你的能力,並對成功與失敗有著全新的界定。

專精意味著痛苦,勤奮努力很重要,目標堅定不移、長時間努力不懈更重要。(趨勢大師葛拉威爾在研究了「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因素之後,強調成功者需「做好充分準備」。《異數》一書指出:成功的基礎在於「一萬小時」或「10 年」的練習。)如果你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讓你產生心流,對於自己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哪裡以求取專精,就較能清楚掌握。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這些心流時刻可以幫助你熬過最艱難的關卡。

專精是一條漸近線,塞尚最不朽的作品,多半是晚年所繪,對他來說,完整構圖是一條漸近線,他遠在趨近它,卻永遠也達不到它。99分:快樂就在不完美的那條路上》亦提到,並不是非得追求完美,才能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最優化主義者標準乃建立在現實之上,所以是可以達到的目標。達成目標時,他們能欣賞自己的成就,並且花時間感受成功的樂趣和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優化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最優化主義者能接受現實,當他們達成目標時,能感受到真正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

◎目的
米哈里「除非你感覺到自己歸屬於一種比你更恆久、更偉大的東西,否則你不可能過一種真正優質的生活。」把工作做得像投入嗜好一樣有最單純的動機,才有最棒的表現,也才是幸福的真諦。因為幸福是快樂的 DNA。快樂來自外在,幸福來自內在。幸福是自己選擇創造的心境,是一個決定,是意志力的展現。

有人一生追求財富名利目標,達成目標卻沒感覺到更快樂,擴大目標的規模與範圍,去追求更多金錢或更大的外界肯定。就讓他們走上一條他們自以為往快樂其實是更不快樂的路。《迂迴的力量》有效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繞點遠路反而能輕易實現!沒有拚命追求快樂的人反而最快樂,不汲汲營營於財富的人卻能最富有。很多事苦苦追求,反而追求不到,抵達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嗎?其實,彎路沒有比較遠,捷徑沒有比較近,成功抵達目的的訣竅,在於選擇一條不直接通行的路徑。

人類天生就有追求新奇與挑戰的內在傾向,可以延伸並鍛鍊自己能力,並且主動探索與學習,如今我們所從事的那些非制式化、藝術創意,是宏大遠景的工作,在在需要經由內在動機來達成目標。

.....................................................................................................

你希望你的墓誌銘是什麼?難道是這些字眼嗎?攀迎附會,累積物質,追求金錢?富有,並非用銀行帳戶餘額來衡量。富有的真正意義是能做選擇,選擇你的認同,走上對你而言重要的那條路!當我們展現奇特、讓他人也表現出奇特,我們便處在最佳狀態《怪咖時代》

以上部份摘自《動機,單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