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都熱愛速度,希望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從生活中的通勤情形,就可以看的出來:我高中騎腳踏車上學,大學至工作之後就騎機車上學上班,為了省時間很少搭捷運。自從生活作息方式改變、節能減碳加上運動,我現在每天都要搭捷運上下班(課)。印象很深刻,九月中搭捷運至台北車站,才發現台北人走路真的非常快,每個人都很趕,我只想走慢一點,都會被後面的人罵「前面的可不可以走快一點,我趕時間…」。我們的生活步調變得非常快,要追趕得上就必須不斷加快腳步。常常聽到身旁的人說:「我時間不夠用」、「真希望一天有25、26小時…」、「工作做不完要加班了/考試唸不完要熬夜了」、「不知道怎麼讓工作、家庭、休閒平衡」…
菲利普.金巴多(全球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和約翰.波伊德這本《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推薦給大家,我非常贊成本書的觀點:「你的時間觀可以重建過去、享受現在、創造未來!」「不要這樣問:什麼事是今天非做不可的?也不要問,還有什麼責任要了才能讓自己輕鬆一下。要不斷問大問題:我活著,什麼事是我真正想要的?我現在該做什麼?想要從這裡到那裏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以下摘自《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
時間是我們最可貴的資產。我們卻很少思考自己是如何花掉時間的。假設有個熟人要你投資她的生意,你多半會精打細算這項投資的成本與收益,考慮的結果若屬負面投資,你一定會說不,即使得罪了她也在所不惜。畢竟,又有誰會拿錢往窗戶外面丟呢?但假設是同一個熟人邀你吃飯,你可能就不會這樣用心地去做本益分析。儘管一百個不情願,你可能還是會從既定計畫中抽出一個小時去吃那頓飯。
我們花錢往往比花時間來得聰明謹慎,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之一或許是時間無法儲存的,無論花掉或是不花掉,時間照樣流逝。另外,花用時間根本就是花費於無形,不像金錢交易往往涉及具體的物質。舉例來說,花一百元買一個鬧鐘,換來的是你擁有了一份物質資產。但花用時間顯然不需要成本,也無法取得相對的物品。我們不可能把時間裝瓶拿去交易別的物品或活動。
因為時間比金錢更可貴,我們更應該重新評估自己對時間的看法,進而要問:對時間,我們確實做出了正確的評價嗎?某些人擁有最大銀行帳戶,確實是世上是最富有的嗎?一個人把時間全都拿去賺錢,卻沒有時間享受生活,算得上富有嗎?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目標決定投資策略,但卻沒幫自己規劃時間的投資。
在書中第61至63頁有金巴多時間觀量表,推薦大家可以做這個量表。時間觀可以反映一個人對時間所持的態度、看法與價值。許多人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就跟第一個跑馬拉松的希臘人一樣,都死在競賽的終點。這是我們想要的嗎?努力為未來打拼,卻忽略現在身旁最重要的家人及朋友;或是努力工作,等到退休存夠錢,再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那時已沒有體力和精力了…今天想要什麼,明天想要什麼,如何能夠將兩者做最理想的調合?不要到了人生盡頭,才發現一輩子汲汲營營追求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過著別人(爸媽、老闆…)期待的生活,而非自己想要的人生。許多成功有錢的管理階層人士都感慨說,儘管擁有地位和物質上的富裕,但人生卻是空虛的。那麼這一生不就白活了?何不重新設定自己的心理時鐘?停下每天的匆忙,確定一下是否還有其他對自己更有利的路,能讓自己能活出久一點、充實一點、更成功、也更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