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90%的快樂都是有代價的:照顧好自己,你可以這樣遠離被情緒綁架的人生

「不快樂」,
是因為過度執著於追求「有代價的快樂」。
只有把自己照顧好,
才能獲得平靜的「真我」,
擺脫被情緒問題困擾的人生。


  「有代價的快樂」是什麼?

  我們通常汲汲營營,執著於所謂的成功、財富,或是名聲。我們認為這會帶來快樂──是的,它們的確可以帶給我們快樂,只是這樣的快樂是有代價的。

  輔導過無數傑出運動員的貝黛兒說,若我們執著的只是眼前的「快樂」,我們所見的就只會有相應的「目標」。我們的視線將被侷限在於此,付出的代價即是對自己真正的需求視而不見、最後錯失未來更好的發展。就像無數頂尖運動員,在短暫的巔峰以後,等待他們的是更長久的低潮。在付出代價之後,許多人便與更好的未來、更好的目標擦身而過。

  原因:過度追求「有代價的快樂」,讓你沒辦法照顧好自己。

  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有代價的快樂」時,你會有許多理由不把自己照顧好。你的人生將充滿「只要讓我___,我就會這樣照顧自己」、「只要我有___,我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的迴圈。空格裡可能是錢,可能是時間,可能是一個非常短期的目標。但相信嗎?我們居然是因為這些「快樂」,來付出沒有照顧好自己的代價。

  「照顧好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而當我們因為沒有照顧好自己,而陷入無法獲得適當休憩的疲憊中,情緒的波動自然也無法避免。此時若遭遇挫折,自然更容易陷入情緒困擾,甚至容易發怒、暴怒。而這樣無法控制、難以擺脫的情緒困擾,往往會導致我們失去最終想要追尋的成功或目標。

  貝黛兒要提醒我們的是:照顧好自己。當我們把自己照顧好了,便能夠得到一個恆常平靜的「真我」。說起來簡單,但並不容易。因此,她在本書中設計了一套系統來幫助我們。

  1張圖,2個表格,18個探索,讓你把自己照顧好,遠離情緒被情緒困擾的人生。

  我們總是太容易因為有代價的快樂,而忽視要照顧好自己。而若只是自問:你真的照顧好自己了嗎?相信許多人在回答「是」的同時,其實並沒有真正細思。為此,貝黛兒設計了18個探索問答,讓你確實地面對自己。2個表格,讓你分析自己。而當你真正把自己照顧好,便能夠在遭遇情緒問題時,迅速地透過轉移圖來讓自己脫離當下的情境,快速回到平靜的「真我」。自然便能夠擺脫情緒困擾,實現我們對人生真正的期待與想望。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這一生的幸福計畫》行善之樂

我們常說「施比受更有福」「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助人的過程中,助人者與接受者都能以不同的方式獲得好處。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G. Post)的研究指出,經常對別人自願做小小付出會感受到助人的快感。而且這種幸福感比戒煙或運動所帶來的健康效益還大。

台灣的勞動力發展署推出「培力計畫」,推動社區服務以初老服務中老、老老的銀髮勞動力再運用為目標。以這個助人者及接受者雙贏為目標,希望初老、中老透過擔任志工,可以獲得助人的幸福感,更能為中老或老老帶來人際互動與健康促進。

正向心理學家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找出行善助人為何會帶來快樂的理由。仁慈和寬厚會讓人更正面、更體諒別人(如「長輩答非所問是因為聽力退化」),助人通常會促使自己體認與感謝自己的好運(如「我自己身體還很健康」)。當我們不斷聚焦在自己問題上,問題就變大了。相對的,幫助別人可以讓我們從自身麻煩或不斷鑽牛角尖中轉移注意力,把焦點轉移到他人身上,自己的問題似乎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有位成員原本對自己的身心狀況常自怨自艾,覺得自己老了,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在身旁的朋友鼓勵下,參與志工服務活動,發現許多7080歲的人都還活力十足,雖有病痛仍鼓起勇氣參與學習活動,而且當他要成為助人者,需要讓自己放開心胸,帶領老老成員參與活動,當活動結束後,身心狀況大幅轉變。當我們開始助人,可能覺得自己是一位有同理心、願意付出的人,這個想法會促進我們產生信心、樂觀以及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快樂幸福心理學》研究指出,從事助人活動的老年人比不參與的老年人較少得心臟疾病,也活得更久。人際交往會促進心理健康。助人甚至有助於產生自我價值感和覺得自己人生有意義。人與人接觸產生正面社交的結果,透過聊天吐露心聲產生親密感與信任感。幫助他人會讓別人喜歡你、對你感謝。

在初老服務中老、中老服務老老的過程中,對於年齡的心態會產生很大的轉變。即使是初老,在家中的年齡或地位通常是最大的或最高的(阿嬤、阿公)。對於自己的看法就是「我已經老了…」「我這個老人家啊…」,透過服務發現自己6070歲還很年輕,因為被服務者中有90100歲,光是歲數就差了20-40歲,怎麼樣也不敢說自己已經很老了。心態的轉變就會展現在行動上,在家覺得自己是老人家不能搬東西或覺得自己沒用,然而,換了場合自己算是年輕的一群,整個人動了起來,展現許多能力、技巧或發現潛藏的天賦。活動後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開始正視自己要好好規畫自己的生活,因為可能還有20-40年可以活之外,也向中老、老老者學習樂觀正向的心態。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依台灣內政部消防署統計,財產犯罪人數中除了竊盜犯罪佔最多外,再來就是詐欺犯罪。從165防詐騙專線20044月成立開始至20142月底,總進線電話量有541萬通,即每年約有高達54萬通以上的詐騙諮詢,可見詐欺案總數是很驚人的。現今,科技發達技術日新月異正是詐欺盛行的好時機。現在在使用手機、電腦、網路時,我們就暴露於詐騙風險中。根據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統計,最常見的八大手法分別是,網路拍賣詐欺、假稱「網路或電視購物分期付款錯誤」詐騙、偽冒假檢警詐騙、中獎詐騙、假援交色情詐騙、假冒親友詐騙、假求職詐騙、猜猜我是誰(酒店CALL)詐騙。

在《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中談到詐欺不但是最古老的戲法,至今仍隨處可見,甚至日漸壯大。科技的突飛猛進讓詐欺活動達到高峰,成就騙術的黃金全盛期。時代更迭與快速變遷讓詐欺犯事業蒸蒸日上,因為人們都還停留在舊時代,詐欺犯利用眩幻新潮的事物即能得逞。現在社會變化越來越快,反而讓詐欺犯有機可乘,因為改變讓人產生不確定感。人們面對局勢變化,內心惶惶不安,反而是詐欺犯乘勢而起的絕佳時刻。

根據警政署受理詐騙案件統計結果發現,65歲以上的老人是詐騙集團最容易詐騙成功的對象,歹徒利用現在社會年輕人出外工作,親友聯繫疏離,乘機訛詐,尤其以老榮民或獨居老人為大多數。研究指出,詐欺犯運用高齡者對經濟或健康的不安、耳根子軟、容易因自尊或絕望而隱瞞受害等特性,採取各種詐騙手法。例如:高齡者過於重視食補療效、喜歡買藥或亂服成藥,加上誤聽誇大不實的商品、醫藥廣告,而遭致不肖商人詐財;算命看風水改運真詐欺 利用高齡者迷信心理,以命相排流年或看風水,消災解厄、改運造墳為名騙取高額費用;或是,對於容易變現的貴重金飾等物品,輕易就能廉價買到,而沒懷疑其中有詐。《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作者藤田孝典曾看過一個實例,針對失智高齡者進行的詐騙行為,詐欺犯運用高齡者的理解力變差以及寂寞,來進行惡質的推銷(如讓高齡者購買好幾件完全相同的商品)或打算要騙光高齡者的所有財產。


面對這樣的情況,除了建立周圍親友的支援體系,也就是建立家人間良好的互動和溝通,提升其自我保護知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句重要的俗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別人在談論從天而降的好運和好機會時,我們常會冷靜的分析覺得他被騙了。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總覺得這是我應得的,我本來就是那麼幸運,上天總是如此眷顧我。一想到自己比別人聰明,不可能被詐欺者的小技倆給騙到,別人可能被騙,而我呢?上當的絕不可能是我。然而,正因我們覺得不可能上當,反而更容易被騙。(待續)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30個理由,良心醫師勸大家藥分手:揭開醫療的恐怖真相,如何與「藥」和平分手,博士教你健康長壽秘訣!

該繼續吃藥嗎?還是該停止吃藥呢?
  中高年齡者以及罹有慢性疾病的病患,現在一口氣解決煩惱吧!

小心!常常吃藥身體愈來愈偷懶!
  揭開醫療的恐怖真相,如何與「藥」和平分手,博士教你健康長壽秘訣!
  
  吃藥前,先想想一定要吃藥的理由
  
  醫師會對患者使用各種話語,以勸說用藥。可是,不論醫師對你說什麼,你都一定要謹慎才行。除非是怎樣都忍受不了的痛苦症狀,或是逼近生死關卡的病況之外,為了你自己好,不要因為『慎重起見』、『暫且』之類的理由,就吃下含有副作用的藥物。假設要開始投藥,也務必要先設定好停藥條件和時期(目標)。有副作用的藥還硬是要吃,實在是不自然的事情,因此先設定好何時和該如何停止用藥,才是自然的想法,不是嗎?
   
  不停地索求服用藥物到死,就好像被宣判要服無期徒刑一般。在被判刑之前,或是在執刑之前,應該要更用心慎重地行事,這才是最符合道理的作法。
  
  別盲目輕信藥物廣告上的藥效
  
  製造出像這樣「要治病,一定要吃藥!藥是好東西!」等美化藥物的態相。簡直就是在誤導大眾藥物能從根本治療疾病。包含有廣告宣傳加持的西藥和一般醫藥品,藥物其實是無法從根本治癒疾病的,單純具有讓異常數值回到正常範圍值內的效果而已。
  
  「閒藥少碰,禍不上身」。
   
  也許吃藥會有好處,但必定會伴隨某種一定程度的風險發生。理所當然地去看醫生,然後醫生理所當然地開了感冒處方藥,回家之後毫不多想地將藥吞下,最後因此喪命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已出現過不少例子。還有,並非因生病去看醫生,單純相信且依賴醫生,最後成為犧牲者的人,每年至少有數萬人以上。這統計著實讓人吃驚。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盲目地倚賴醫師,必須要自立自強。靠自己就能根治的症狀和疾病,就別胡亂找醫生看或亂吃藥物,建立起獨立心,靠自己去面對疾病。
  
  實現「不碰閒藥」的目標,就要「努力靠自助,提高自我治療能力(健康程度)」。
  
  只要提高了自我治療能力,自然就沒必要和醫師及藥物扯上關係,理所當然地,麻煩也不會找上門。醫者也好,藥物也好,假設一輩子都和這兩者沒有緣分,且能充滿活力地活得長久的話,生作為人,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國家也可額手稱慶,不用煩惱醫療費用的支出。這樣一來,我們個人的稅金負擔就能遽減。

不論任何藥,對身體都是「毒」
  「藥物原本就是從毒物中所生成的」。不過雖說藥由毒中生,既然能被稱作藥物,就顯示出人類智慧的厲害,能將毒物有效利用做成藥物。但是,不論何種藥物,只要持續服用,其之中原本含有的毒性,就會靜靜地、慢慢地深積在體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持續吃藥下去,藥效會越來越弱
  例如患者持續服用的安眠藥,當效果越見薄弱的時候,醫師就會稍微增加同樣藥物的劑量或服用次數,又或者患者為了能拿到別種藥物,就轉到其他診所、醫院去求診。在診所和醫院可「自由進出」的狀態下,一旦接受了這種患者的求診,那麼就會開立相同安眠藥或別種安眠藥的處方。這樣做的結果,就變成多重用藥了。
  
  在高血壓上,醫生和患者都過於依賴降血壓劑了
  降血壓劑無法對高血壓的原因,動脈硬化或壓力過大發揮任何作用的。因此,不管再怎麼吃藥,在真正的意義上,很難說高血壓已經被治好了。也正因如此,會持續服藥,只是想「至少把血壓降低」。比起吃藥,倒不如矯正生活習慣,減少動脈硬化和壓力,讓血壓自然下降,才是王道。
  
  II型糖尿病,並不是靠藥物就能治好的疾病
  要治療第型糖尿病,就要減輕β細胞無法充分運作的疲勞胰臟的負擔,讓β細胞能休息。擔任此要職的,並不是以降血糖劑為首的藥物,而是生活習慣的改善。停止過度飲食,做適度的運動,減輕壓力負荷,保持心理健康,這樣就能讓胰臟的β細胞休息。如果這些還無法消除胰臟的疲累,最多在一個限定的期間內,只要從外部補充胰島素,以取代β細胞即可。
  
  高脂血症也不是靠藥物就能治癒的
  對策就是改善消除飲食過量和運動不足的缺點。事實上,在老人之家中,幾乎沒看過這種病的出現。這就是證據之一。因為飲食和運動方面,都有專人適當管理生活習慣的緣故吧!一般來說,服用降血脂劑,可改善膽固醇值,但與高血壓和第型糖尿病一樣,持續服藥時雖可維持讓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的效果,但並非施加作用在疾病的根本原因上,因此一旦停藥,就會回到原本的異常狀態。
  
  因為藥物是「那種東西」,所以只要不是性命攸關的病,基本上就不要服用。就算服用了,也要限制在短期間之內。要能達到這標準,平常就必須開始打造不需要藥物的身體。


  藥物能作為暫時的解決之策,以及幫忙從死神手中爭取時間,所以並非是完全無用的東西。只不過,也因為它給予了暫時性對策及時間爭取,反而可說是讓人覺得特別地難對付。
  
  因為很多人都將暫時性的症狀解除以及爭取時間,誤會成疾病一定是治好了,結果就再也懶得付出努力從根本上去治療疾病。不知不覺地,變成完全依賴藥物,也徹底抹去想靠自己治療疾病的熱情和能量。然後那股想靠自己治療疾病的力量就會完全枯竭,造成性命縮短。即使性命沒有縮短,也會變成臥床不起的癱瘓狀態,或是罹患失智症。
  
  最後就是離健康長壽越來越遠。
  
  只要照著「30個理由,良心醫師勸大家藥分手」做,就不會掉入常時服藥的陷阱裡,也能將藥物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壓到最低限度。從三百多年前起就是老生常談了,現在幾乎被大家所忽視,但是這才是所謂的通往健康長壽的捷徑。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面對衝突、挫敗,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轉化負面的情緒。
  讓心平靜,就能擁有一顆柔軟慈悲的心,一個向善的美好世界。

  「每個人都有神奇的智慧和潛力,可以擁有一顆柔軟慈悲的心。」――達賴喇嘛

  面對衝突、對立漸增的時代,要維持情緒平穩,很難。
  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正視情緒的力量,學習轉化負面情緒。

  如果刷牙是被證實能有效防止蛀牙的衛生習慣,那我們隨著每日情緒起伏不已的身心也該有相對的保健方法,讓我們內心一旦有毀滅性情緒想爆發時,能夠即時克制它,這就是高曼在書中所提的「情緒轉化能力」。

  轉化負面情緒、維持情緒平靜與心懷慈悲,其實無關宗教或信仰,有了正面的內在轉化力量,就能自然體現出對他人的關懷。科學研究顯示,快不快樂,是看我們個人與他人互動的品質,而不是收入來定。想要在更多方面獲得身心健康快樂,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感受到與他人的親近。每當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時,大腦迴路就會產生快感,就像等待甜點般的興奮。

  本書作者高曼1996年提出影響全球的EQ也是達賴喇嘛超過三十年的知交,他解析對達賴喇嘛的長期觀察,加上長年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分析,如果我們都能透過情緒轉化,讓心平靜,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容忍心、寬恕心,就能擁有一顆柔軟慈悲的心,從自身行為開始改變,伸出援手,對身邊的人付出真誠的關懷,追求幸福經濟,以對話取代衝突,就有機會能邁向一個向善的美好世界。

  讓心平靜,才能看清本質  
  真誠柔軟,就能感恩幸福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不再試著修補生命:覺醒、面對,全然接納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放下「他人能使自己完整」的期待,
  想要變得更好,就是認真面對最糟的部分,並發自內心接納它

  傑夫福斯特近年於英國、歐洲快速崛起,透過部落格、論壇、討論會等平台和小眾交流;藉由分享自身被憂鬱症與疾病纏身,展開心靈探索的過程,探討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本書用令人料想不到的方式,引領讀者發掘真我,在學習全然接納的過程中,發現全然的喜悅與靜好,體悟何謂「全然的接納,從日常生活中覺醒」。
 
  人,與生俱來就對「圓滿的結局」有一種嚮往
   
  講笑話需要一句妙語,句子需要一個結尾。我們追求吃撐的肚皮和飽滿的荷包。女人和男人彼此尋求,希望藉著與另一半完整自己。我們追求命運,卻不了解我們就身在其中。
   
  出於這份深層的不完整感,我們開始追求一個完整的未來,我們告訴自己:「我現在不完整,但有一天,一旦我找到我在尋找的,我就會變得完整。」
  
  總有一天我會找到真愛,到時我就完整了。總有一天我會成功,到時我就完整了。總有一天我能完全的做我自己。總有一天我會被了解。總有一天我會成熟。總有一天我將為人父母。總有一天我會自由。總有一天我會快樂。是的,我會變得完整,總有一天。但不是現在,時間還沒到。

  「但,就像海洋接納每一道海浪,我們的意識,也早已容許和接納此刻發生的事。」

  這本書,談論任何人或物質都無法給你的療癒,因為你的本質已經完整。

  生命不會照著我們的計畫走
   
  即使我們有最好的立意,做了最周詳的計畫,正面思考,好好禱告,企圖彰顯我們的使命,順著靈性發展,並且宣傳我們靈性上的進化,但事情仍不如我們所願的發生。也因此,我們也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最終我們仍無法掌控這個我們稱為「生命」的東西。

  若將每一個生命比喻為大海,海裡無數翻騰湧起的波浪,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挑剔波浪的美醜,正如我們無法抗拒生命中每一個未知的來臨。當我們因為生活壓力、現實條件等種種因素,忘記了「自我的本質」,大多數人會企圖建構且維持一個由錯誤概念構成的「自我形象」,我們不僅是在和當下的經驗對抗,更是與他人、與宇宙對抗。而這股來自我們內在的衝突,造就了外在衝突。    

  在本書中,我們將探究內在的衝突根源,因為衝突發生的地方也將是它結束的地方。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也許我太害羞而不能說出內心想法,但我希望你們知道:

  老師,只要給我多一些時間思考,我可以講出條理清晰的言論
  爸媽,別擔心,我只是需要空間獨處,充電後就能再面對人群
  教練,相信我,我能夠忍受漫長孤獨的訓練,只為了追求完美
  同學們,分組討論時觀察敏銳、思考謹慎的我,會是個好領袖

  未來的我,不要等長大了以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內向者的優勢!

  蘇珊坎恩的前作《安靜,就是力量》引發全球討論。在她發人深省的作品裡,她改變了我們對內向者的看法,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蘇珊原本著眼在職場生活,但她深深覺得迫切需要一本關於孩子及青少年的討論。本書涵蓋的場域包括學校、課外活動、家庭生活和同儕友誼。你會讀到孩子的真實故事,看到他們如何面對自己不夠外向的挑戰,看到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令人刮目相看。書中引了許多內向性格的名人故事,從碧昂絲、籃球明星賈霸到愛因斯坦,讀者會讀到蘇珊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嘗試每一章後面的建議。書末也有提供給家長和老師的指導。

  「在以下的篇章,你們會遇到安靜的青少年們,他們在傳統上被認為屬於內向者的活動當中表現優異,例如寫作和藝術。但你們也會看到內向者成為班長、競選總部發言人、運動員、演員和歌星。這些角色看起來並不適合內向者,而一開始他們也往往裹足不前,但基於對那份工作的熱情,他們驅策自己接受挑戰。這個堅定執著的熱情是許多內向者的共同特性。我希望你們也能在自己身上發現這個熱情。透過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人的故事和經驗,我會探討許多內向者都會有的疑問。你們怎麼爭取到屬於內向者的揮灑空間?你們怎麼讓自己不被忽視?當你們無法鼓起信心侃侃而談時,你們怎麼交到新朋友?

  在這本書裡,會談到我們內向者如何和周遭人們相處,朋友、家人和老師。我們會談到我們如何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嗜好,也會談到如何和我們自己相處。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你們會學習接受且珍惜自己,你們真正的自我。世界需要你們,而你們有許多方式可以讓你們的安靜性格大聲說話。把這本書當作指導手冊。它不會教你們怎樣變成另一種人,而只會教你們如何善用已經在你們心裡的、令人嘆為觀止的性格。」

  或許長大後的你會覺得,在成長求學階段不敢當眾發言、在團體中怯場、喜歡獨處更勝於從眾的自己,早已不復存在,也不需回顧;但其實,那個被內向性格困住的年少自我,一直留在我們心中──是時候跟他說說話,將他帶出困惑的牢籠了。

  只要保有一顆堅持做自己的初心,發現安靜的力量永遠不嫌晚。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愈睡愈成功:揮別疲憊的生活,從充足睡眠開啟自信人生

我們的文化普遍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這種錯誤觀點不僅有害健康與決策,也會破壞職場生活、個人生活,甚至性生活。如美國最火紅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赫芬頓成就顯赫,卻一度因長期睡眠不足在辦公室暈倒、撞裂顴骨。

  赫芬頓此後全心探尋睡眠與工作績效的關聯,獲得驚人發現:人類無法靠意志力縮短睡眠生理需求,「睡足」才能發揮最佳創意、決斷力、記憶與學習力,打破超時工作與低效率的惡性循環。

小睡片刻:睡眠不足補償辦法
 
常有人問我,你基於某種原因(例如幼兒生病、重感冒、專案截止日期逼近、夜遊等等),而無法獲得專家建議的七、八小時睡眠時,你怎麼做?幸好,這個問題有很好的補救方法:小睡片刻。小睡片刻是享有國家睡眠基金所謂的「愉悅奢華、迷你假期」的最簡便方法。
 
事實上,即使夜晚已經睡得很好了,小睡片刻依然對人體有益。《邊做夢邊冒險》的作者蘭德爾指出,小睡片刻可以「讓大腦在休息結束後,以更高的效率運作,想出更好的點子,更快想出問題的解答,更迅速地發現型態,更精確地回想資訊。」
 
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小睡片刻至少可以在短期內抵銷部分的負面效應。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發現,小睡片刻可以減輕壓力,強化免疫系統。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布萊斯法拉特(Brice Faraut)指出:「我們的資料顯示,小睡三十分鐘可以扭轉前一晚睡不好的荷爾蒙影響。這是第一個發現小睡可以讓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生物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的研究。」既然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隔天小睡片刻是彌補前一晚睡眠的最好方法。
 
小睡能減輕壓力、幫助記憶
 
不過,小睡的效益不僅於此。賓州阿勒格尼學院的研究顯示,小睡四十五分鐘的參試者在完成充滿壓力的任務以後,血壓比沒有小睡的參試者低。希臘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結果:睡午覺的參試者血壓低五%,那就足以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NASA的報告指出:「研究證實,適時地小睡片刻可以有效地提升作業績效及警覺性。」
 
小睡也可以提升學習力。德國薩爾蘭大學的研究要求參試者學習單字及詞語搭配。之後,他們讓一半的參試者看DVD,讓另一半的參試者去小睡片刻,結果小睡片刻的那群人記住的詞語搭配遠比看DVD的那群人多。該研究指出:「小睡片刻讓他們回想起資訊的能力多了五倍。」


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小睡時,與創意有關的右腦是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左腦大多是靜止的。事實上,馬友友告訴我,他在演奏會以前總是想辦法小睡一番。「那是讓人按下重新啟動鈕、恢復元氣的方式。我發現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狀態對演奏最有幫助,那時介於分析和直覺之間的通道最為順暢。」
 
小睡片刻的時機
 
小睡的效益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倍增。日本研究年紀較大的成年人,發現三十分鐘的小睡,再加上適度的運動,可改善夜間的睡眠品質,減少白天的昏沉感。
 
那麼,何時小睡最合適呢?專家指出,最適合小睡的生理時間是午後,但是無論何時小睡片刻,都可以獲得小睡的效益。所以你只要覺得精神不濟,趕快找機會補眠一下就對了,別想太多。在忙碌的日子裡,小睡的機會並不多,只要有機會就要趕快把握。換句話說:「Carpe dormio!」(拉丁語的「把握睡眠」!)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我還年輕:不老族的快樂哲學

「令我們富足的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享受什麼。」──伊比鳩魯

「生命怎麼過才圓滿?」「什麼是目前人生階段最好的生活?」不論你正值哪個年紀,如何擁有滿足的人生是一輩子的追問,一旦意識到「活著的意義」就不得不面對

第一本寫給熟齡者的心靈處方,帶著哲學家的生命智慧:伊比鳩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海德格、尼采、康德、蒙田、齊克果......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在旅途中叩問生命的熟年書寫

希臘伊德拉島上的老人知足常樂。七十三歲的作者,想找一個最舒服的方式來渡過人生這個階段。置身在滿佈岩石但豔陽高照的景致裡,讀著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的作品。他的終極問題是:「人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一生?」伊比鳩魯的回答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快樂的生活,充滿愉悅的生活。

「安穩地停泊在港灣中。」──伊比鳩魯相信老年是人生的頂峰。人漸老了之後因為「無須擔憂未來」,所以心智上會得到一種獨特的自由,品嘗時間的質而非量,去選擇經驗生命的方式,過著安住當下、不慌不忙,自己想過的生活。

熟年階段提供了饒富意義的契機,這契機是年輕歲月不可能有的。別錯失純粹當個真誠而知足的人會有的永恆感,懷有哲思地悅納自己,享受單純的快樂吧。單純的快樂不但比較便宜,而且也比較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作者旁徵博引古今哲學,令人會心的雋語俯拾即是,就像一位一起探險的友伴,以幽默獨到的筆觸提出熟年優雅心境的透徹見解。選擇伊比鳩魯式的圓滿生活:當我們體會睿智哲人的真知灼見,就可以做出真誠的選擇,護衛真正的幸福,過我們想過的黃金歲月。

無論你是「初老」、「漸老」、「已老」,如何迎接滿足的老來生活?
熟年心靈的快樂處方,伊比鳩魯如是說:
自在
「不知足的人給再多都不夠」伊比鳩魯式的生活是嚮往個人的怡然自得

陪伴
「老去時同病相憐的慰藉」無所求的友誼是愉悅生活的第一要件

看開
「戰勝覺得生活無目標的老年憂鬱」練習對無法操之在己的事放手

慢活
「『無聊』代表有時間充分體驗」充分品嘗人生需要大把時間來細嚼慢嚥

遊戲
「所有生命都在嬉戲」珍重生命的同時,終歸又不是正經八百看待它

回憶
「隨心所欲地想任何事」以成熟睿智的方式來緬懷過往

婚姻
「你能夠跟這個人無話不談直到終老嗎?」隨著邁入熟齡老伴越顯重要

勇氣
「別等到後悔,趁當下享樂吧」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讓生活變好

怕老
「超越生命固有的荒謬」不如好好想想熟年階段怎麼利用最好

宗教

「準備好面對嚴肅的靈性層面」能夠單純快樂地活著就是莫大榮幸

以上摘自《我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