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第三餐盤

美國廚師丹.巴柏(Dan Barber),因為吃到遵循美洲原始農耕技法所產出的美味玉米而驚為天人,進而體悟到,真正美味的食物,所涉及的層面遠比食材挑選、烹飪方式更為複雜,我們總以為只要精挑細選最棒的食材,就能創造出對環境和人類最有利的永續飲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不能只想著改變食物系統中的一部分,而是必須積極介入食物生產鏈,重新設計整套系統,才能打造最永續且健康的飲食。於是他提出「第三餐盤」的革新理論,以此做為未來飲食文化的理想典範。

§「第三餐盤」代表的是比「從產地到餐桌」更先進、更有利環境的飲食文化

丹.巴柏用想像中的餐盤作比喻,將過去兩百年的美國料理史分為三種進程──

第一餐盤:一塊七盎司的牛排佐以小份量的蔬菜。
顯示出早期習慣肉食為主的飲食文化。

第二餐盤:看似與第一餐盤無異,但牛排來自野放牛隻,蔬菜則是當地所產。
代表現行飲食文化,加入「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對生態和健康都較為有益,但食材組合比例並未改變,人們還是依照過往的飲食習慣去決定各種產物的土地使用面積和栽作方式,如此一來還是無法改善環境、實踐真正的永續之道。

第三餐盤:主食變成紅蘿蔔,牛排反而被熬煮成醬汁淋在上頭,成了調味品。
代表未來理想的飲食文化。各種食物之所以用某種方式來組合,並非一味依循傳統,而是因為這樣的組合對於生產這些食物的環境是有利的。人們完全跳脫既往對食物的想像,對整體環境、土地共生有更深的思索,把蔬菜、穀物和牲畜整合成一個體系,並且透過我們的食材選擇或烹飪方式來支持或者設定這樣的體系。簡言之,好農法和好食物的交會點,就是「第三餐盤」的核心精神。

  為實踐「第三餐盤」的理想,丹.巴柏花了十年研究世界各地的農業社群,擷取廚師、農漁民、畜牧業者、營養師和環境科學家的智慧與經驗,循著產業食物鏈一路抽絲剝繭,除了介紹許多順應自然的好農法外,也告訴讀者,如何透過食材組合和烹調方式來對環境盡一份心力,同時也能品嘗到風味最原始的美妙食物。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領導的本質:成為領導人的52堂必修課

彼得杜拉克說過;「管理是把事情做對,領導則是做對的事情」。

  成功領導者的共同特質,在於立定目標之後,
  能擁有貫徹執行的心態與行動,這一切都仰賴堅持不懈的自我要求和約束。

  領導者的最大困難,在於能不能管理好自己!
  每個領導人都有很多事要做,但優秀的領導人,會找出「少數要事」,專注其中。這些重要的事只會占行動的20%,卻會帶來80%的成果。想提高你的工作效益,有效領導團隊,你的第一步就是找出這些事,並且用自律的態度徹底執行!

  邁向真正的領導,這些你做到了嗎?

  管好你的憂慮
  憂慮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讓焦躁從你身上傳染給別人,影響團隊士氣。

  別擋自己的路
  成長的最大障礙就是自己,列出你的障礙清單,提出具體的消除辦法。

  規畫每一天
  俗云:「沒計畫就是計畫著失敗!」每天制訂三個目標,就能趕走無謂的不安。

  換上工作時該有的表情
  55%的溝通來自於臉部表情及肢體語言,別讓言語外的舉止透露出不該出現的訊息。

  不要越線
  無論是對下屬、顧客,還是廠商,務必畫下清楚界線,否則麻煩將接踵而至。

  讓你的團隊成員都知道自己的權責
  建立權責系統,賞罰分明,讓優良的表現得到肯定、錯誤的行為得到反省。

  經常追問為什麼
  對真相抱持開放態度。藉由追問為什麼,時時挑戰組織的規範,激發團隊潛能。

  新想法是要創造未來,而不是造成混亂
  新點子不是靈機一動說了就算,從發想和規畫,都要制式化且取得團隊共識!

  寫給現在領導人或是未來想成為領導人的你!
  本書強調領導統御的基本功,是作者長年協助超過十萬名領導者的經驗淬鍊而成,從自我領導、團隊領導、組織領導三大核心出發,簡短精要的52堂課,從論述到重點摘要,並提供你實際行動的計畫,無論你是領導階層、位居管理職,或是有志於更上一層樓、想成為未來領導人的你,本書都是必讀的領導指南!

  鎖定目標,貫徹執行,你就是最優秀的領導人!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揭開筆電、平板、手機上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

為什麼我們在網路上更容易做出後悔的決定?
  了解我們如何犯錯,才會知道要怎麼修正!

  『我們可以利用行為科學的發現來設計數位世界,
  幫助我們更聰明地思考,做出更好的選擇。』
  ──索羅摩.班納齊Shlomo Benartzi

  當我們的生活大多在螢幕上度過,
  螢幕上的問題,就靠螢幕來解決問題!

  你曾經想過會有這麼一天,我們晚上最後看見的東西和早上睜開眼第一個要看的東西竟然是智慧手機!

  我們越來越常在螢幕上過生活,置身於越來越趨近於「0」與「1」構造的數位世界,我們在網路上和網路外的思考方式已經出現許多明顯而重要的差異,你知道嗎:

  利用手機買東西的人常常高估商品的價值!
  透過網路訂購披薩,更容易選擇熱量高的!
  你下單的商品,可能只是因為它位在螢幕上的熱點位置,儘管旁邊就有更好的選擇!
  光是發現電子信箱裡有一封未讀郵件就會讓人分心,影響程度大約等於智商測驗少10分!
  一段文字如果用比較不容易閱讀的字型呈現,我們反而更容易記住!

  我們在網路上購物、租屋、投資、選擇保險……可是,網路上海量的資訊和眾多選擇,再加上「我要買」的輕鬆按鍵,常常讓大家在螢幕上做出糟糕的決策。

  螢幕正在改變我們的思考,讓我們變得更衝動、更容易出現直覺反應。

  行為經濟學家索羅摩.班納齊在本書中揭露許多數位時代的個案研究,也讓讀者們實際做些實驗,我們將會看到,究竟是什麼影響我們在螢幕上的決策。

  海量資訊時代,我們的注意力是最有價值的資源,也是最大的機會所在。

  在螢幕世界裡,我們會更輕易地憑藉表面的第一印象就採取行動,但是,只要用對工具,善用字型、色彩、熱點位置、淘汰分類……一些很小的改變,就可以解決我們面對螢幕常犯的錯誤,創造出幫助思考的數位世界!

  東西醒不醒目,比你的偏好還重要
  我們都以為,我們的選擇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但研究告訴我們,螢幕上的「熱點」或「冷點」位置、色彩的明暗,都會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和最終選擇!

  錯誤的分類,比沒有分類還糟
  速食店的低卡路里分類,只會讓人直接跳過。我們有限的心智能力,只會用在跟自己最相關的事物上。提供能夠引發情感的個人化分類,才能開啟人們面對眾多選擇時的心智運作捷徑!

  利用「選擇終止」,有效避免後悔
  結帳時看到「買了X的人,同時也買了YZ」,只會降低消費者的滿意度。我們需要的不是無止境的購物過程,聰明地利用「選擇終止」,會讓人更滿意自己的選擇!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挫折力:成為一流人的50個思考‧行動術

 「挫折」會帶給人們負面的情緒,但唯有經驗過挫折的人,才能在商場上愈挫愈勇。
  這是由幫助許多企業成功重建的專業人士所撰寫,
  讓我們能夠學會以愉快的心情度過不穩定時代的希望之書。

  磨練挫折力的好處:
  增強抗壓力
  可以重新起步
  分析成敗,迎接下次挑戰
  了解自己

  本書所說的「挫折力」,指的就是這種「熱愛挫折,克服並加以活用的力量」,把挫折當成人生當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學會如何將挫折化為資糧加以利用,運用於商場上、生活中,使挫折從阻礙人生的絆腳石,變成通往成功的墊腳石!

  「挫折」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但是唯有體驗過挫折的人,才能得到在商場上必備的強韌力量。最重要的是,還能夠因此「了解自己」,這才是通往成長的最快捷徑。

  本書所提到的「挫折力」,指的就是「熱愛挫折,克服並加以活用的力量」。

  所謂的挫折,從某方面來說,就是挑戰超越個人能力的事物,所得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成為幫助一個人成長的要素。因為一旦遇到挫折,人就會反省,也會因此得到學習的機會。在經歷挫折的過程中,不但會遭遇貶損、打擊和毀謗等等磨難,也會置身於遭其他人辛辣批判的境地。這些都是暫時的辛苦經驗,但就長遠的目光來看,並不是不好的經驗,反而會成為突破難關的寶貴資糧。

  本書並非是要教導我們如何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回歸現狀的方法論。而是以「沒有經歷過挫折,是最無趣的人生」、「只有經歷過挫折,才能擁有富足生活」的積極心態,來體驗挫折、克服挫折,學會適用於日後的積極方法論,並且從中習得能在「挫折」戰場上存活下來的哲學之道。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終於,有一本書要教我們如何打造人生,更貼切的說法是「設計」人生。
  任何年齡、任何人生階段都適用──

  《商業周刊》第1510期獨家書摘。

  歷經15年實證的課程(8年在柏克萊,7年在史丹佛)
  本書精鍊自史丹佛設計學院知名的生涯規畫課程,由兩名教授共同撰寫。歷經十幾年的實證,此課程的生命設計模式對於個人的改變相當有效,大幅降低焦慮感以及有關職涯、生命的錯誤迷思,能更有效地達到職業目標。作者教學經驗豐富,深知激勵人心的祕訣,將設計與生命觀點的共通性緊密串連。

  適用於各年齡層人士
  課程內容經過濃縮,適用於不同的生命情境,簡易、實行度高。不論是對二十、四十、六十歲的人,剛踏入社會、轉換跑道、中年轉職或屆臨退休的人士,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有啟發性跟實用性。

  輕鬆解決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在人的一生中,職涯成功與否、生命快不快樂,都是重要課題。然而,針對此課題,以及面臨生命走向的重大決定時,我們的教育系統幾乎沒提供相關的工具。本書用「設計思考」回答人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我這一生要做什麼?」展現在史丹佛開創、於矽谷發揚光大,嶄新又富創意的生命設計過程。

  矽谷頂尖設計團隊
  本書作者的設計作品包含蘋果「老鼠」、第一台消費性筆電、雷射印表機、星際大戰動作人物等。比爾是史丹佛設計系的執行主任,也是蘋果Powerbook的行銷主管。戴夫則是史丹佛生命設計實驗室的共同主任,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跨國性互動娛樂軟體公司「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的創辦人之一。

  *設計師也熱愛問題
  如何才能找到喜歡的工作?甚至是熱愛的工作?
  如何才能打造讓我過著美好生活的事業?
  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如何改變世界?
  怎樣才能瘦到爆、性感,並且有錢到天怒人怨?

  *生命設計的五種心態
  好奇心
  行動導向
  重擬問題
  覺察
  通力合作

  設計師靠著「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解決問題,帶來我們今日的世界。看一看辦公室,看一看家裡,手上那台平板、那支手機、坐著的那張椅子,生活中每一樣東西都源自設計,而每一個設計的起點,都是設計師或設計團隊想解決的問題。

  本書作者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讓我們瞭解,如何透過設計思考,創造出有意義又快樂的人生。不管是誰,身處何方,現在或先前的工作是什麼,目前多老或多年輕,都可以藉著那些帶來世上美妙科技、產品、空間的設計思考,打造專屬於自己的事業與生活,活出圓滿、有趣、創意無限、生產力十足、永遠有驚喜等在前方的人生。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一心不亂:Google高階經理人教你不戒手機、不斷網,在急躁的科技世界裡,定、靜、安、慮、得

Google首席品牌行銷長兼Google瑜伽人創辦者,戈比.卡拉以爾認為,
  就算科技有多麼先進,但最重要的科技仍是我們的內在網路,
  也就是大腦、身體、心靈、呼吸與意識!
  因此,他提出一套方法,幫你改造內在科技,達到內外平衡,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

   隨時與內心保持登入狀態
  要打造平和的內在世界,不一定要跟外在抽離。你只需1分鐘,怎麼做?
  去旅行吧!先丟失自己,就能找回自己。

   整理你的內在收件匣,分類、刪除
  資訊對現代人來說就像活命氧氣,但如何在城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
  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件事,這份清單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優化你的身心靈系統
  想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快樂感,一天只要專注呼吸2分鐘?
  中午小睡15分鐘,就能讓你擺脫「睡眠不滿族」。

   Google外在世界,也Google你的內心
  只要大膽探索熱情和理想,成功率就像Google搜索的尋獲率高達95%。
  反覆問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感謝別人的付出,謝謝你的關注
  人生難免遭遇挫折,曾經滿盈的杯子變得滴水不剩,這時該怎麼辦?
  想提升自己與生命的品質,擁有強大力量嗎?每天都做感恩練習。

  這是一套不必完全與外在世界隔離的做法與實驗,讓你
  定──紛亂的科技世界裡,心能定
  靜──不管外在喧囂,內在仍然寧靜
  安──達到心中無私無欲的一種安然狀態
  慮──心裡不亂,做事自然謹慎詳細
  得──得到對「一心不亂」的全然領悟,夢想與成功兼得

  你的內在和外在世界達到平衡,幫你提升察覺力,在專注的狀態下做決策,
  與他人互動品質變得更好,成為更用心生活、充實與快樂的人!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孤獨的力量:即使不被理解,仍要面對真正的自己,才能真正富有與自由

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才能看見最美的花朵。
忍受這一刻的孤寂,是為了下一秒的高高躍起。
不再努力討人喜歡、不再從喧嘩中找到慰藉、不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與真正的「自己」相處,才能富足、自由。

  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孤獨,是通往成長的儀式。
  學會一個人安靜,才能看懂世界的熱鬧。

  孤獨,未必僅限於表面看得到的形影孤單。
  聚集成眾的人中,也有很多是孤獨的人。
  人生中的孤獨期,其實非常危險。
  一個差錯,很可能變成犯罪者、或是自殺。
  但也創造出許多天才或聰智的人。
  分歧點在於,將之轉換成負面能量,或是正面能量的差異罷了。

  看齋藤孝如何利用孤獨在學生時代沉潛10年,
  日後成為日本企業教育大師、溝通專家、知名教育家。
  陷入孤獨時的不平也好、懊惱也好、甚至悔恨也好,
  這些情緒到後來,都會成為讓自己持續前進的強大能量。
  作者基於自身的經驗,提倡孤獨的真諦,以及與孤獨共處的方法。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讓人生再度為之一變!
  人人都誤解了阿德勒。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愛,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決定。
  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勇敢去愛吧!
  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

  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
  也因著去愛人,才終於能得到幸福。

  無論任何人,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
  只不過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的。

  睽違三年,辭去大學圖書館工作、成為國中老師的年輕人再度來到哲學家的書房。
  這些年,他在教育現場實踐阿德勒理論,卻備受挫折,如今正為是否該放棄而苦惱不已:

  「阿德勒的思想是一場大騙局,甚至是會帶來毒害的危險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在現實社會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阿德勒的思想根本是不經用的論點、流於空泛的理想論!」

  對於年輕人的控訴,哲學家表示:「是你誤解了阿德勒。」

  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要如何才能步上幸福之路?而阿德勒所歸納的結論──為了幸福,人人都必須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究竟又是什麼?

  如猛藥般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哲學問答,再度揭幕!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從家庭主婦、教師到CEO,人人皆適用的革新策略
 
  心智堅強不是表現強勢。
  心智堅強不需要忽略情緒。
  心智堅強不需要把身體當成機器看待。
  心智堅強不表示你必須完全靠自己。
  心智堅強不只是最新流行的心理趨勢而已。
 
  莫林(Amy Morin)二十三歲時,一夜之間失去了母親;三年後,她的丈夫也因心臟病發而猝死。在亡夫冥誕那天,她相約婆婆一起去高空跳傘,而不是拿著一盒衛生紙躱在家裡哭泣。莫林以自己重新振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心理治療師與執業臨床社工的經驗,把那份網路瘋傳的十三種讓人變得脆弱的壞習慣清單,做進一步的闡述,分享她自己驗證可行的心智強化法。
 
  心智強度不是只分堅強或怯弱兩種,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心智強度,但每個人的強度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培養心智強度,是指在各種情況下,改善你調節情緒、管理思慮、正面行動的能力。

  提升心智強度的效益包括:

  抗壓性強:心智堅強對日常生活也有助益,不只在危機當下有效而已。你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問題,降低整體承受的壓力。

  改善生活滿意度:隨著心智強度的提升,信心也會跟著大增。你會根據個人的價值觀行動,感覺更加安心。你也會體認到人生中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績效提升:無論你的目標是當個更稱職的家長,提高工作的生產力,或是在運動場上達到更好的佳績,提升心智強度都可以幫你充分發揮潛力。
 
  好習慣確實很重要,但阻礙我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往往是壞習慣:自憐自艾,為個人無法掌控的事情傷神,沉湎於過往,嫉妒他人的成就,或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等等⋯⋯壞習慣往往阻礙我們功成名就,難以達到真正的幸福。避免那十三項惡習不止可以幫你走出悲痛,更能培養內心的堅韌,以因應人生大大小小的難關。

  一項壞習慣,作者均以清楚的步驟講解,透過許多真實的案例與故事說明,並提出務實的建議,讓大家按照自己的步伐,逐漸脫離壞習慣:

   CHECK你有這個壞習慣嗎?
   WHY 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壞習慣?
   PROBLEM這個壞習慣會造成什麼問題?
   PRACTICE如何避免這個壞習慣?
   STRENGTH扔掉這個壞習慣如何使你更堅強?
   DOS & DON'TS解惑及常見陷阱

  如同經常運動來增強體力一樣,強化心智的堅韌亦需要下工夫,努力地練習。心智強度一旦疏於維持或強化,就會像肌肉一樣萎縮。好的教練能提供你支持和建議,幫你變得更好,你也可以充當自己的教練。找出你的優點,繼續精進自己;找出你需要改進的地方,挑戰自己變得更好。


以上摘自《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愈活愈自在: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



自由,需要勇氣和承擔,只有懂得取捨,事先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才能真正的自在。今日不應只是昨日的複製,每個人至少從中年開始,都要真正為自己而活,讓每一天都有濃淡不同的滋味。
  
40歲之前,你為了在升遷的跑道上狂奔,總是延後想去的旅行、放棄最愛的運動、犧牲陪孩子的時間、忘了關懷另一半、沒有選擇真正喜歡的工作……,「事業有成了以後再說」,讓你不斷延後真正想過的人生?一年是一天的延長,人生是日常的累積,要等不忙,才過想過的人生、做想做的事,將會在退休時發現家人、朋友、興趣和健康都已離你遠去。

40歲,是人生的中場,是決定未來40年人生走向的關鍵時刻;也是有足夠的智慧和基礎,做出最好選擇、重訂人生優先順序的黃金年華。作者藤原和博即在四十歲時,毅然放棄平步青雲的上班族生活,選擇一條更自在、更有滋味的人生路。他捨棄主管高薪,改當自由的專業人士;他減少應酬,開始運動;他結束鬧區生活,體會在地之美;他解掉多年的保險,重新理財;他與人交心,不再交際;他不被世界傾銷,設計自己想要東西…..,他發現他得到更多,找回了自己的人生,原來,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

《熟年力:屬於新世代的熟年生涯規劃手冊》打拼勞碌了半輩子,安心自在的生活從熟年才開始!拓展我們對人生下半場的想像,檢視已有的人生格局→第二步找到熟年生涯新目標→第三步圓滿自己的人生。無論是熟年創業、二度就業、重返校園,或是擔任志工貢獻所長,都能發揮成熟身心靈的本領,進而圓滿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成功」的定義隨著年歲增長而跟著改變。童年時,成功是指取悅父母;高中時,成功可能是指成績優異或人氣出眾;成年後,人們需要的可能是要過舒適的生活、完成家庭責任;進入職場,成功通常是指薪資優渥、受人敬重。但對於已屆退休年齡的熟年人而言,當過往目標達成後,還想追求新階段的成功。長壽潮來襲的現在,過去被認為「不再是社會中堅」、「準備退休養老」的新一代熟年人,可以活得更有尊嚴、更受重視;再度獲得肯定、享受心靈豐饒的下半場人生。


以上部份摘自《愈活愈自在: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愈活愈老愈快樂》你想要如何變老呢?


        所謂水深可測,人心難測。精神科醫師是觀察人類內心的職業。一般人以為擔任精神科醫師五十年的我,對於人們內心洞察得一清二楚,具備通曉人生的智慧,而且,我上了年紀之後,長了許多的皺紋及一頭銀髮,看起來更為老練,也更讓人產生這種誤解。

  對於想要向我尋求一個幸福人生解答的人們,我的回答恐怕過於平淡。假使有人問我「最近如何展開一天的生活呢?」很明顯的,他應該是打算知道如何展開一天的特別方法。

  但是,我的回答如下:

  「早上睜開眼睛就打開電視。雖然想躲在被窩裡賴床一下,而且想到今天一整天要做的事情就倍感負擔,不想睜開眼睛,但是聽一下新聞,就會漸漸醒過來。準備好上班後,不知不覺間變得沉重的心情,就在一天又開始了呢的感謝及慶幸中,變得輕盈起來。」

  邁入八十歲的我,仍然在人生的各種不安中,度過每一天,即便如此,老實說,為了不讓慣性的日子過得精疲力竭,我也是煞費苦心。一般人對於上了年紀的疑問都也大同小異。有人問說「年紀大了有什麼好呢?」,我答說「年紀大了哪能有什麼好處?好事一樣也沒有。」有人反問,通常年老之後,因為一輩子養兒育女,所能存下來的錢有限,健康也大不如前。生理上的老化及社會上的退化,乃至於對未來的不安及無力感,對死亡的恐懼,究竟能有什麼好處。我則繼續答道:「年紀大了,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件好事。但是,因為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事,所以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生命軌跡。相較於在意年老的好處,花心思去創造好事、愉快的事,反而更為重要。」

  身為精神科專科醫師,退休後雖然有好幾個團體找我去任職,但是我全都予以拒絶。年紀大了只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必再看別人的臉色。相較於為了建立自尊心的職位,我重視愉悅勝於頭銜,選擇樂趣勝於責任。

  仔細想想,我年輕時,不論如何都會費心的想挑選有趣的事,並不是只選感興趣的事,而是把我應該做的事,朝向有趣的方向來安排。在只有三、四坪大的診間,一整天聽患者坐困在自我的世界裡,發洩著痛苦和悲傷的故事,我的身心也如同戴上枷鎖般的沉重與陰暗,這是因為無法讓病患們完全康復,對我所造成的壓力。於是,我改變了想法,試著去做一些有助於病患們稍微好轉的事。這麼一來,就想出了許多好方法,並且立刻開始落實。我將精神科病房由封閉式改為開放式,並且設法導入探究患者內心世界的心理劇治療法(Psychodrama),還為了只患有精神疾病但身體健康的患者們,設置了健身房。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十分興奮與開心。一言以蔽之,就是「歡喜做,甘願受」。因此,我才可以在五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不會感到精疲力竭。誠如羅梭(Russell)所言「有趣的世界越寬廣,幸福的機會越多,也越能擺脫命運的支配。」

  如今,託這種追求樂趣之福,我上了年紀之後,也不會感到無聊,活得很好。舉一個現在最有趣的事情來說,那就是玩電腦了。運用電腦不但可以進行精神科的相關教育及諮商,也可以透過網站將自己兒時的故事上傳,了解自己兒童期的感情,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覺得最有趣的人,莫過於我。而且,透過電腦還可以跟年輕人自由自在的聊天。此外,從距離我家走路要花一小時到北岳天路(譯註:首爾周圍被北岳山、南山、駱山和仁王山四座山環繞,其中最高的是位於景福宮北邊的北岳山,一九六八年沿著北嶽山的山脊延伸長達一百多公里的道路開通後,就成為首爾代表性的觀光路線,稱之為北岳天路)慢慢的散步回家,一年拜訪一次過去三十年來持續進行醫療志願服務的尼泊爾,一個月參加一回詩歌朗誦聚會,去一趟四十年來持續做志工的育幼院,陪孩子們玩耍,每逢週末跟來訪的四名兒女們的家族一起享用晚餐,出其不意的去拜訪想見的人等,有趣的事情,現在還多得很,或許正在閱讀此書的人,會羨慕我的老年生活也不得而知呢!但是,一點也別羨慕我,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希望生活得有趣味,一切有趣的事情就會隨之而來。

  當然,這與年輕時所體驗的快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年輕和年老時,體驗到的快樂都一樣,不是更沒趣嗎?以當下的年紀來體驗自己所擁有的喜悅,才是真正的樂趣。年輕時會認為登山攻頂很有趣,但是年老時光是眺望遠山,就足以感到興味盎然。若是只想著年輕的樂趣,就會認為年老徒留不幸。唯有在當下找到符合自己的樂趣,才是真正「符合年齡」的變老。

  近來,在媒體討論中,許多人都憂心老年人快速增加將會對我們社會的年輕人將造成龐大財務負擔。好像年老缺錢,就一定帶來痛苦和絶望。即便明白經濟富足並不保證美好的晚年,還是優先從金錢開始來解決問題。當然經濟方面的準備是很重要的。不過,同時也要考量年老的價值和意義。從年輕到中壯年時期,就要思考「我要如何變老?」,並且要學習及熟悉如何邁入老年。透過深刻的自我省察,就能明白年紀大並不可怕,如此一來,當下也能活得更為踏實。

  我們一輩子都在準備著考試、就業、結婚等等,但是,卻疏於對老年進行準備。年老也是一定要先做「預習」的事。不論再怎麼做好準備,一旦面對年老,還是會徬徨無措,如果等到老了再開始準備,恐怕為時已晚。

  過去,由於我擔任精神科醫師,所以聽了許多人的人生故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聽不進別人所說的話。我通常都是先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後等待著可以換我說話的機會。當他們開始聽我說話,治療之門就微微開啟了。總是聽別人說話的我,現在要輪到別人聽我說話了。雖然沒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一位老爺爺的生活故事,還是希望值得對別人說,並且也減輕我對人生的遺憾。希望我的人生故事可以活用當作預習人生的參考資料,成為讀者們思考「我要以何種面貌變老」的種子,此為至樂也。   

以上摘自《愈活愈老愈快樂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


生命,是一場對抗機率的遊戲

每個決定都有影響力。你可以在今天做出讓明天更有活力的選擇。正確的選擇長期下來會大幅提升健康、長壽的機率。一百年前,許多人因感染而死亡,因為當時仍無藥可醫;時至今日,大部分的人卻都死於可預防的疾病。下次你和兩個朋友一起出去時,可以想想:你們三位其中的兩位,就很有可能死於心臟病或癌症。

最大的問題在於,你無法看見日常生活中每天、每個當下所做的小決定裡,所潛藏的危機。在因長年攝取油炸物、糖類、加工肉品,而於六十歲時罹患心臟病之前,似乎沒有什麼緊急的理由能讓你改變飲食習慣。但等到生病了才想改善生活習慣來扭轉局面,雖說不無可能,但卻會十分的費力。

不論現在的你健康狀況多好或多壞,你都能經由某些特定的做法,來增強體力、讓自己更長壽。不論現在的你年齡多大,都能在每個當下做出更好的選擇。每天如何吃、動、睡的小決定,比你想像中影響更大。就如同我從自身經驗中學到的一樣,這些選擇形塑了你的整個生活。

基因突變下的易罹癌體質

十六歲時,我和朋友打籃球打到一半,突然覺得眼睛有點怪怪的。在我視野中央,出現了一個黑色的圈圈。當時我不以為意,認為它很快就會消失。但它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急速地惡化;我告訴我媽這件事之後,她馬上帶我去看眼科醫生。

那個黑色的原點,原來是我左眼後方一個很大的腫瘤,而且可能會導致失明。禍不單行,當時為了排除其他醫學上的問題,我必須抽血檢驗;幾週後,我和媽媽一起回到醫院看報告。醫生告訴我,我罹患了一種罕見的基因遺傳性失調,它叫做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簡稱VHL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雖然VHL症候群通常出現在家族遺傳當中,但我的情況卻是新的基因突變,每四百四十萬人當中,只有一人會罹患。這個突變會切斷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導致癌細胞猖獗地在體內生長、擴散。

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自己坐在大木桌的一側,聽醫生向我解釋下半輩子要如何過著對抗癌症生活的情景。那是人生中少數幾個胃部糾結、腦袋飛快運轉,只想找出這一切為何會發生的時刻。醫生接著告訴我,我的腎臟、腎上腺、胰臟、大腦、和脊椎,都很有可能有癌細胞或腫瘤增長。

光是可能失明就已經讓人難以接受了,這些之後可能發生的問題,更是讓我嚇呆了。和醫生的這段談話,迫使我必須認真思考更嚴肅的人生課題。人們是否會因為知道了我的疾病,而用有色眼光看待我?我還有可能結婚生子嗎?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是否有任何方法,能讓我活得更久、更健康?

醫療團隊努力試著救回我的視力,從冷凍腫瘤、到用雷射灼燒,但我左眼的視力再也沒能恢復。在我終於接受失去左眼的事實後,我開始把所有精力都轉向研究這個罕見疾病。

隨著我學得的知識越多,我發現有許多方法有助於延長我的壽命。我可以利用每年一次的核磁共振掃描(MRT)、電腦斷層掃描、和眼科檢查,來掌握自己的症狀。如果醫生能在腫瘤還很小的時後就發現它們,這些腫瘤擴散並威脅我生命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瞭解這一點後,我鬆了很大一口氣。即使需要經歷一些繁雜的手術,但至少我還能做點什麼來讓自己活得更久。

二十年來,我每年都做例行的全身檢查。目前仍有許多小腫瘤生長在我的腎臟、腎上腺、胰臟、脊椎和大腦中。每年我都屏息以待,看看是否有任何腫瘤增長到需要手術切除的大小。然而大部分的時候,都不需要。

等待腫瘤長大聽起來可能有些讓人崩潰。如果我老是想著這樣的基因突變根本不是我能控制的,的確非常令人心煩。然而,我決定利用這些例行檢查來讓自己專注在我所能做的事情上,任何能降低癌症增長擴散機率的事都好。

隨著時間過去,我學到了越來越多如何能讓自己活得更久、更健康的方法。我運用所學,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我把每個決定都視為生死攸關的大事,因為它們真的就是如此地重要。

小小的選擇能改變所有的事

做出好的選擇是需要一些努力的。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必須有所取捨,但這樣的付出絕對值得。現在我們對於如何預防癌症、心臟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知識,多的驚人。每天我都會讀到一些新的觀點,能讓我幫助所愛的人更長壽、更健康。

過去十年,我投入了非常多時間整理這龐大的資訊,讓其他人也能從中得到益處。我將重心放在那些已被證實有效且簡單的方法。透過大量閱讀醫學雜誌、健康期刊,醫學研究、和有實驗佐證的文章,試著從中萃取出能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活得更健康的知識。

老實說,我不是醫生,也不是營養學者、運動生理學家、更不是睡眠專家。我只是一個病人,一個剛好愛好研究、對知識非常飢渴的讀者,喜歡汲取有價值的資訊,並將它們和朋友分享。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截至今日我所蒐集到最有效、最實用的方法。

我從這些研究中所學到的東西,影響了日常生活中無數的決定。我咬下的每一口食物,不是增加、就是減少了幾年我能和太太以及兩個孩子相處的時間;早晨運動半小時,能讓我一整天跟人的互動更好;一夜好眠會讓我第二天擁有更多能量。當我能正確地吃、動、睡時,就能成為更有活力的父母、更好的另一半、也能更投入於我的工作。

看似微小又不連貫的片段,都會快速的累積。當你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好選擇比壞決定多,就增加了能更健康地變老的機率。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對抗機率的遊戲。癌症、糖尿病、心臟病、和肺部疾病,這四個疾病其實都能提早預防,但世界上有十分之九的人,死於這些疾病。

研究人員估計,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生活型態,九%的人都能活到九十歲。更棒的是,我們可以免除這些常見的、會在晚年讓你痛苦萬分的疾病。即使你的家族有遺傳性心臟病或癌症的病史,你大部分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年有研究顯示,父母親的「基因」對孩子壽命長短的影響,其實並不像我們之前所相信的那麼大。事實上,你的生活習慣,才是決定你生命長度的最重要因素。你會活多久,和你父母親活了多久比較沒那麼相關,而和你選擇如何過生活有比較大的關聯性。

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鐵證:天生基因缺陷,導致易罹癌的體質。但是,即使是像我這樣極端的例子,都能藉由自己所做的決定,來影響新腫瘤生成的機率、防止已存在腫瘤的擴散。事實上,生命中絕大部分的風險,都是由你的選擇而來,而非從家族遺傳而來。

沒有什麼單一的做法,能完全預防癌症,或保證你能活得更久。任何向你保證一○○%絕對能得到什麼效果的方法,都是詐騙。我即將在書中和你分享的,都是最實用的點子,讓你有更高的機率能活得更久、更健康、更完滿。

挑戰三十天「吃動睡計畫」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你能找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點子,並且下個月就試試看實行它們。根據我的經驗以及觀察別人的成果中,我發現只需要幾週的時間,「做出更好的選擇」就會變成一個很自然的動作。然而,不論是靠自己、和朋友一起、或和一組人共同進行,它還是需要一些動力來踏出第一步的。

每一章,我都列出了三個有研究根據的知識,並且整理出三個如何能將它落實運用在生活當中的做法。試著挑戰自己,在接下來的三十天,每天至少用上一個。將它們寫下來,貼在家裡或辦公室的牆上,看看它是否能幫助你自動做出更多好決定。

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策略對你有效,就繼續實行它;如果沒用,就去試下一個。你可以自己判斷哪些做法比較合理、並且能最有效地改善你的生活。沒有人能完全做到本書中所提的每一件事,但你至少能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幾項新的好選擇。

˙今天就根據自己的行為和需求,量身打造一個專屬的「吃動睡計畫」。
˙使用「探索資訊(Reference Explorer)」按鈕,從超過四百種醫學雜誌、書籍、文章和筆記中汲取更多知識。
˙下載「挑戰三十天(First 30 Days Challenge)」以及其他工具,和朋友、同事或一群人一起使用。

好好地享受它所帶來的樂趣。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對你有用的計畫。若你能朋友一起實行某些做法,就能大幅提升建立起新的好習慣的可能性。或者,如果你喜歡邊做邊試,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步調前進。在下個月就建立起一些新的生活模式,能讓你接下來的好幾年都做出更健康的決定。

吃對、動多、睡好,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用健康的早餐開始你的一天,讓接下來幾小時更有活力,也能幫助你一整天都吃得更好。吃對的食物和增加活動量,會讓你晚上獲得更好的睡眠。這一夜好眠會讓你隔天更容易吃得好、也動得更多。

相反地,品質不好的睡眠會立即威脅到飲食與活動。睡得不好,會讓你想吃不健康的早餐,也比較不想動。吃、動、睡三個元素,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產生負面的螺旋效應,讓你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糟糕。

新的研究顯示,比起只採用某種節食方法、或只是進行某項運動,同時多方考量各種因素,會更容易達成你想要的目標。掌握飲食、運動與睡眠三個因素,甚至能讓吃好、動好、睡好更加容易,並相互加乘運作,創造出正面的螺旋效應,讓每一天都更進步。

今天能吃好、動好、睡好,明天就會有更多能量。你會對朋友和家人更好,能完成更多工作、也能回饋更多給這個社會。一切就從這裡開始:今天就做出好的決定,就像明天得靠它們而活一樣。


以上摘自《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