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彼得原理及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




每個人終將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位子?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在組織層級中,每個員工都會升到他無法勝任的位子。」由於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他們無法繼續升上去,一輩子待在他最不擅長的位子。

彼得原理奠基於勞倫斯.彼得(南加大教育系的副教授)對組織的觀察:每個組織都有許多不同的層級。新人通常都從最基層開始做起。當他們表現良好,證明自己足以勝任目前職務時,公司就會把他升到高一個層級的位子上。這個流程會一再反覆。

根據彼得原理,像這樣先升遷、然後展現能力和績效,再升遷的流程,可以永無止境地一再循環下去,或至少直到員工升到他再也無法勝任的位子上,升遷流程才會停止,這名員工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職位上。想讓員工回到他前一個表現良好的職位上,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難的。不過,如果組織不採取一些行動,讓員工離開他無法勝任的職位。


彼得原理的解決方法

一、對企業而言,領導人要識人能力很強,降低用人的失敗率,任用決策的人必須懂得用人之所長,但非常難做到。

《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杜拉克的用人三準則,通盤思考職務的要求、為這份職務挑選三、四個候選人,而不要立刻設定一個固定的人選、先和幾位見多識廣的同事討論可能的人選,然後才作最後的決定。

二、對個人而言,透過學習不斷的自我了解,知道自己的興趣、專長、比較適合的職位。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不斷追求升遷做管理的工作,金氏世界紀錄「最偉大銷售員」喬吉拉德(Joe Girard)是全球單日、單月、單年度,以及銷售汽車總量的紀錄保持者,平均每日售出3-4輛車。業績突出的喬吉拉德有很多升遷的機會,但是他總是拒絕,他名片上的頭銜始終是銷售員,選擇當一輩子的銷售員。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工作環境的結構分成:結構性的和非結構性。當我們處在有組織、有秩序的結構性環境中,我們會傾向調整自己去適應這個環境,長久之下便容易失去自我;而非結構性環境一方面會激發人類的潛能,使人們朝向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則會暴露個人的弱點,提供改變的契機。

對未來有這莫名的恐懼,不相信自己對於緊急狀況或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這些人喜歡待在缺乏人性的結構性環境(例如公家單位、國營事業、大組織)中,在較具人性的非結構環境(例如小公司、自行創業、自由工作者、投資者)中,反而適應不良,易被淘汰。

有趣的是,對於愈需要結構性環境的人來說,遇容易陷入混亂、無秩序的生活型態。因為他們對具體規則的強烈需求,和控制未來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社會是極複雜的系統、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可能遵守一套規則來面對複雜、隨機和不可預測的事。

像許多大學實驗性的課程,或WHF閱讀治療書院,這類非結構性的學習團體中,往往需要受過訓練、具有某種人格特質的領導者,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個工作。WHF閱讀治療書院閱讀治療師教學群皆受過長期的專業養成過程,和坊間傳直銷、短期昂貴教育訓練課程,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會加入非結構性、真正具有學習效果的學習團體者,多屬於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或高級知識份子,因為他們才懂得分辨非結構性與抽象智慧的價值所在。這並非刻意挑選學生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弔詭現象:「最需要學習的人,反而排斥學習,也無法挑選正確的學習團體與學習內容。」所以對於那些只能接受具體思考的大眾而言,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課程,勉強為之也只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好處。

誠如日本作家勝間和代說:「現在是愚者被智者不斷搾乾的危險時代 ,是否掌握具有價值的資訊是決勝負的關鍵。優質資訊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金錢才能分辨及獲得,能夠投資其上的人會愈來愈富有,無法投資其上的人會不斷被搾乾,成為一種兩極化的發展。」

以上部份摘自周舜欽「投資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