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我已經夠好了:克服自卑!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勇敢做自己」

如果你相信《脆弱的力量》可以改變人生,TED最受歡迎講者、世界知名情感與同理心專家布芮尼.布朗博士,將在本書告訴你如何從自卑中重獲熱情,相信自己「真的已經夠好了!」

克服自卑是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這本書告訴我們:「不完美,才讓我們值得愛!」,站出去,面對自卑,我們找到逆轉人生的力量!每天努力在感情、工作、人際、家庭中扮演完美角色,難免會覺得無論怎麼做,自己永遠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不夠滿足人生勝利組的期待。「不夠完美!」和「擔心別人怎麼想?」的壓力,讓我們焦慮、抑鬱、想不開,陷在討厭自己的情緒中走不出來。

事實上,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忘了看見自己的好!工作、成就、貧富、外貌,誰愛你或不愛你,都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布芮尼.布朗博士點醒我們:「接受自己不完美、人生也不可能完美,就能鬆開自卑的拘束,放手做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我們無法抗拒自卑,但是可以培養善待自己的能力。布芮尼.布朗博士以《脆弱的力量》激勵全球讀者真誠面對脆弱,獲得真正的勇敢,本書將回歸根本,針對「克服自卑」提出具體的方法,包括:

.到底什麼是自卑,我也會自卑嗎?
.克服自卑為什麼重要?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克服自卑的四大要素?
.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從自卑的情緒中恢復?
.「都是你的錯!」喜歡貼標籤的社會,如何讓我們陷入完美主義的惡性循環
.為了我們的孩子、伴侶、工作或家庭,如何共同創造一個不疏離的文化?

書中無數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和四大克服自卑的心靈練習,能幫助你檢視自己內心的掙扎,學習如何活出最真實、最好的自我!如果我們想要活得快樂、活得勇敢;想要改變生活、改變關係,發揮脆弱的力量,相信自己值得愛,就從處理自卑開始!


以上摘自《我已經夠好了》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NEW IQ大革命


工作記憶=運用資訊的能力=決定未來成就的New IQIQ無法改變,工作記憶卻能愈鍛鍊、愈優異!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你處理資訊的能力,是遠比IQ(智商)更重要的資產,更是近年來最重要的認知能力研究突破。

幾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工作記憶能力息息相關——學習新知識與新語言、維持專注力、應付瘋狂忙碌的行程、做出正確判斷、適應新環境、保持樂觀與信心……你的工作記憶能力,顯著左右人生中許多領域的成敗。

翠熙.亞洛威和羅斯.亞洛威兩位全球知名的工作記憶專家,在本書揭示大量證據與重要研究突破,指出:

工作記憶為什麼能改善學業成績與工作表現?
為什麼高IQ不等於優異的工作記憶能力?
為什麼使用Facebook有助於工作記憶?
隨著年齡增長,工作記憶如何改變?
工作記憶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閱讀障礙症、阿茲海默症的關連性為何?

最重要的是:工作記憶可以鍛鍊、可以改善!本書將提供 3 項測驗,幫助讀者評量自身的工作記憶能力;更提供五十多項能有效提升工作記憶能力的心靈練習與飲食對策。

NEW IQ大革命》以深入淺出的解說,輔以大量研究實據,分析近年來最重要的認知能力研究突破。只要努力鍛鍊工作記憶,就能讓腦力進化得更優異、更聰敏、更快速,讓人生的每個面向都顯著獲得提升。


以上摘自《NEW IQ大革命》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跟我這樣做,搞定職場關係管理

兩性之間存在一些阻止彼此瞭解的障礙——我們稱之為「性別盲點」。兩性對彼此抱持的錯誤假設、刻板印象,不斷導致我們溝通不良,徒增誤解。

誤解一
女性在職場最常抱怨的是感覺不受重視或欣賞,因為男性往往錯誤解讀女性的意圖、誤解她們的行為,並未能認識她們的優點。這並不表示男性不想瞭解;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解讀女性的想法和行動。

誤解二
我們長期以來為女性套上「問太多問題」的刻板形象,以致於今日的男性似乎更加抑制女性問問題的傾向,而不承認這是很了不起的優點。

誤解三
不管在哪個國家,女性最常承認她們的頭號問題是:男性不聽別人說話。當男性聽到這一點時往往大感驚訝,他們的標準反應是:「我們當然會聽別人說話!」

誤解四
72%的女性說,男性不像女性那樣注意別人的感覺、情況和環境。而有68%的男性同意這種說法。

誤解五
開玩笑是男性測試其他男性友誼常用的方法,讓男性以輕鬆、即興的方式考驗對方。但若是有一個男人試圖開玩笑、嘲弄一個女人,而不是另一個男人時,女性往往無法體會這種幽默,她們與其他女性談話和聯結的方式完全不同。

兩性差異不須否認、刻意壓抑,讓性別智慧替你在職場加分
「『性別智慧』指的是什麼?那是一種對兩性內在本質的超越身體與文化的覺知。那是對兩性差異的瞭解與欣賞。這種智慧並不是假設兩性相同、並且在不同出現時容忍它們;它也不要求修改兩性的行為,或學習不是我們真實本性的行為。

性別智慧承認性別既是本性,也是後天的培養——先由自然形成,然後由社會與文化塑造。只有透過先瞭解我們的差異,才能深刻認識如何培養、發展和互補我們的不同,而不需要否認和壓抑兩性的獨特本性。」

在書中解決職場上所面臨的「最緊張」和「最混亂」的兩性挑戰,並教你怎麼提升性別智慧,讓兩性優缺點互補,創造雙贏,不再因為誤解而錯過共創成功的美好機會。


以上摘自《跟我這樣做,搞定職場關係管理》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犯罪心理學家教你辨識生活中的心理變態


性騷擾、家暴、跟蹤狂、連續殺人魔,不要以為這些變態不在你身邊!據統計,3% 的人具有強烈的精神變態傾向,代表97% 的人隨時可能受害,這些精神變態者不是瘋子,他們沒有內心衝突,沒有良知;他們看起來很乖,其實壞到骨子裡!他們有沒有機會傷害你,全看你能不能夠揭穿他們的企圖!

知名大學教授竟然是個家暴累犯;前途大好的碩士生會在女生廁所偷拍;從小就是模範生的金融長才卻挪用公司鉅款;親友眼中的乖乖牌卻成了殺紅眼的劊子手!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社會新聞,並且大呼不可思議。這些心理變態都有完美的偽裝,在事件爆發前你絕對不相信他們有問題。他們不是精神病患者,他們能清楚察覺自己的行為,也能合理控制。

要如何辨識職場、兩性、家庭、朋友等環境中的潛伏變態份子?在本書中,犯罪心理學家凱莉.戴恩斯透過調查和個案研究,分析精神變態者的腦袋和人格,揭露他們普遍的行為特徵,提供我們應對的建議。對家庭、學校、職場、周遭環境多一分警覺,就可以少一分悲劇。在人心深不可測的社會,這是一本教你辨識危險的生存手冊。

一 生命中的心理變態
生活中的心理變態或許穿著名牌西裝,或許穿著運動服;可能是男人,也 可能是女人;或許是胸懷大志、月入高薪的人物,也可能是依賴社會福 利,撫養五個小孩的母親;他們可能十五歲就從學校輟學,也或許是高學歷高資格的專業人士。

二 你的同事是不是心理變態?
有職業的心理變態比一般心理變態更能控制自己,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會冷酷地找到三個目標:小兵、贊助人、替死鬼。

三 你的老闆是不是心理變態?
在所有類型的心理變態中,最危險的應該是心理變態的老闆。除了能犯下種種罪行,身為老闆,他們能偽裝得天衣無縫。

四 你最要好的朋友是不是心理變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別人歡迎,利用這一點,心理變態會變成你的朋友,想辦法引起你的興趣,好滲透到你的生活裡,在你發現前,他們已經接管了你的社交生活和感情生活,或許也榨乾了你的皮夾。

五 你約會的對象是不是心理變態?
如果要上網交友,選擇成立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網站,而且成員要付費才能 得到最新消息;你的個人資料會得到保障,網站也有防止濫用的政策。確 認你可以使用封鎖功能,避開不想聯絡的人。

六 你的孩子是不是心理變態?
心理變態是先天還是後天養成的?生長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後仍有可能展現許多心理變態的特質嗎?還是父母只能驚恐地站在一旁,看著他們的小天使不斷違逆父母的信任和愛?

七 你的父親或母親是不是心理變態?
心理變態的父母或許會疏忽孩子,或許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延伸,對他們施加凡人無法承受的壓力,要他們行為舉止得宜。

八 你的伴侶是不是心理變態?
心理變態的伴侶會反覆傷害你,也會讓你沒辦法離開他;他們善於扮成很愛你的樣子,再穿插控制你的手段;他們的模式是獎賞、懲罰和威脅,逼得伴侶不得不屈從,失去了必要的自尊和逃離的意願。

九 你迷戀的明星是不是心理變態?
如果要出名,心理變態的特質會讓他們更快更容易出人頭地,不懂得懊悔或內疚,表示他們可以踩在別人頭上,就跟踩著石頭一樣輕鬆自在地爬上頂端。

十 你是不是心理變態?
在我們一生中,總有時候會被迫做出心理變態的行為,這叫做「情境心理 變態」;或許是在學校被霸凌的人想要報復,不得不採取激烈手段;或者愛人把你一腳踢開,你想要讓他感受到你的傷口有多痛;這時就有可能出現類似心理變態的無情冷酷心態和行動。


摘自: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流氓經濟:資本主義的黑暗與泥沼




全球首屈一指的洗錢和恐怖主義金融專家,揭開全球資本主義下非法牟取暴利的黑暗面

華爾街風暴、廉價勞工、山寨盜版、性交易、血汗工廠、洗錢、血黃金、黑魚、海盜、黑幫、毒品、走私、賣血、生物海盜、假藥、線上賭博……。看現代世界如何在牟取暴利的經濟勢力中重塑我們的生活。

◇全球每年有2700萬個奴隸創造310億美元的利潤。
911事件後,全球15000億美元的黑錢,有80%的流向美國。
◇全世界1/10的藥片是仿冒,假藥的利潤在2010年可達750億美元,每年因假藥死亡的人口達100萬。
◇香蕉在英國超市的利潤分配是:45%歸超市,進口商18%,種植公司15.5%,工人只獲2.5%
◇中國軟體盜版商在電腦遊戲上,2006年的收入為170億美元。
◇網路色情業2005年收入570億美元,比美國職業足球、棒球和籃球特許經營所產生收入的總和還高。
◇電影業由於盜版喪失了中國93%、泰國62%、印度29%的市場。
◇英國的食用魚有1/3從波羅的海和北海非法捕獵,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
◇全球非法捕魚的總值從20億美元到150億美元不等。西非海岸有50%船隻在非法捕魚。
◇非洲的非法捕魚極其猖獗,2001年幾內亞領海的2313艘船隻中,有60%在非法捕魚。
◇現代海盜是參與全球偷盜商品貿易的商人,每年淨賺160億美元。
◇全世界電子垃圾的年產量從兩千萬噸到五千萬噸不等。可循環使用運往印度和中國,一次性垃圾運往非洲,那裡已經成為全球垃圾桶。
◇非洲自1960年代以來接受的5000億外援中,絕大部分用於軍事組織和內戰,根本沒有用於發展經濟。

全球化表面上看來像是自由市場的福音,實際上也帶來地下經濟的災難,柏林圍牆的倒塌代表的不只是民主自由的勝利,民主自由和資本主義被過度神化,創造出東歐人民不切實際的美國夢,隨之而來的,是黑手黨眼中的廉價勞工和賣淫婦女。但「自由蠕蟲」仍持續擴散全球,來到東南亞、拉丁美洲與中國,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留下它不可消除的印記。在自由經濟市場的體制之下,沒有甚麼披著正當外衣的剝削不被容許,彷彿狄更斯筆下《悲慘世界》的重現。

腐敗存在於任何社會中,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難以避免,但流氓經濟卻使腐敗在全球滋生蔓延,他們利用混亂、無政府狀態,無法無天的將流氓產品滲透到各個角落。操控流氓經濟的背後那隻手,在市場神話的外衣和掌權者正當化的幻覺包裝之下,遮蔽了大眾的眼睛,讓消費者陷入這座海市蜃樓,無法看透我們日常消費的真相,對傳統經濟進行強有力的腐蝕。

這個戰場最前線的人,是發展中國家的普羅大眾,受盡剝削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西方世界的中產階級、地球村聚居區裡被剝奪了公民權的年輕居民,所有這些人都在這場戰鬥中自生自滅,無人照管,持續生活在恐懼之中。本書揭示資本主義的新現實,現代世界將如何在牟取暴利的經濟勢力手中得以重塑。


以上摘自《流氓經濟》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脫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


多為別人想一步,就多為自己加一分!用同理心與別人的生命擊掌!

26歲設計師因奶奶的關節炎,設計出5-85歲的人都能用的商品。
iPhone深入為使用者著想,設計出友善介面,因此一枝獨秀。
◎因為一張照片,美國國家兒童局應運而生,立法禁止童工。
◎曼德拉因理解白人對黑人的恐懼,終結仇恨、開啟族群的和平對談。
◎加拿大小學請來小嬰兒,讓學生細微觀察她的情緒與感受,大幅降低校園霸凌。

同理心能使人在各方面獲得成功。包括甘地、曼德拉、指揮大師巴倫波因、影星克林‧伊斯威特……等,他們的成就,同理心都扮演著臨門一腳的重要角色。

同理心的溫柔能量,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大!同理心,是一種令人感到關愛與溫暖的情感。同理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為社會帶來根本的改變。同理心,在過去十年,於全球掀起教育熱潮,加拿大、英國、紐西蘭、德國……有成千上萬的孩童與成人因此受到啟發,獲得各方面的好處,諸多專家認同:同理心,是21世紀最需培養的關鍵能力!

其實,98%的人都有同理心,卻很少人懂得善用這種優勢。然而,同理心雖是人性本能,要充分發揮卻不容易。他研究統整了高同理心人士的6種習慣,教你如何善用同理心,修補關係.深化友誼.導正成見.增進創意,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同理心浪潮,正在全球各地席捲而來!

◎ 美國總統歐巴馬疾呼:同理心赤字是目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唯有設身處地著想,才有看見世界的能力。
◎ 盧安達的廣播劇刻意在故事情節穿插同理心的信息,例如住在鄰村的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民眾正努力制止種族仇恨再度發生。
◎ 德國社會企業家在世界各地建立黑暗博物館,館內一片漆黑,參觀者必須由導盲的服務人員引領參觀,讓明眼人也能體會盲人平日的不便與辛苦。
◎ 加拿大「同理心生根計畫」已超過50萬名孩子參與,每個班級「認養」一名嬰兒,結果大幅減少校園霸凌,改善學生與父母的關係,甚至提高學生的成績。
◎ 丹麥真人圖書館,提供「借人」服務,讓社會各階層人士彼此對話,消除偏見,如今這股風潮席捲超過二十個國家。
◎ 美國心理學家盧森柏設計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強調同感接收、積極傾聽,成功軟化仇美的巴勒斯坦難民,以及嚎啕大哭的小孩。
◎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針對硫磺島戰役,分別由美日觀點拍攝兩部電影,打破「我們」與「他們」的分界,傳達出每位母親在失去愛子之際,無論任何國籍,都會展現令人動容的哀痛。
  臉書不是只有按讚的自戀風潮,全球各地興起的社會運動,網路媒體扮演傳遞同理心的關鍵角色!
◎ 倫敦「人生學校」提供療癒閱讀服務,把閱讀習慣與人生困境告訴療癒閱讀師,就能拿到量身訂做的「閱讀處方箋」,裡面的建議符合你的個人品味與當前處境。


以上摘自《同理心優勢》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



對人正確的理解,是帶領公司走出迷霧的關鍵。關於企業經營上的種種疑問,例如:什麼產品最好賣?顧客最願意接受的價格為何?Google眼鏡的預期銷量……幾乎都可以仰賴大數據來預測和解讀,這項新興科技,卻讓我們逐漸與消費者真實生活中豐富多彩、但不能量化的訊息隔絕。若將思考的工作轉嫁給大數據,不關心消費者的內心感受,我們很容易失去對自己公司及產業的想像力和直覺,誤判市場需求的演變。

大家普遍認為,消費者都是理性的決策者,可以依據個人偏好,做出最佳判斷。企業只要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問對問題,分析對資料,就能了解消費者真正的行為。真是這樣嗎?

兩位研究人類行為的專家,在本書不僅釐清這些假設引導企業犯錯的可能性,更提出人文科學的方法,透過對「使用現象」的描述,細微觀察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的情境與感受,才能看清消費需求變化的脈絡。

因此,三星不再思考「如何賣出更多電視」,而是了解「電視擺在家中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因而發現,在消費者眼中,電視機不是電子產品,而是傢俱。樂高的研究人員花時間觀察孩子怎麼玩積木,理解孩子玩耍的目的與體驗,才意會出樂高積木的核心價值。

英特爾、愛迪達、康樂保(Coloplast)等企業也運用人文科學的方法,有效解決各種問題,包括:為公司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驅動成長、改善銷售模式、了解組織的真實文化,在新市場找到立足點等。

樂高執行長更指出,當企業依複雜的人類行為來制定策略,將可創造驚人的影響力與價值,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中,找出一條新路。


以上摘自《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梅克爾傳: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

歐洲各大媒體聯袂好評:《法蘭克福廣訊報》《世界報》《時代週報》《柏林日報》《維也納日報》《新蘇黎世報》《衛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

出身東德、三度蟬聯德國總理,執政期超越柴契爾夫人。梅克爾帶領歐洲走過歐債風暴,再造德國經濟奇蹟,她如何在20年內崛起?憑什麼成功?為何能深得人心?兩次婚姻,德國人暱稱她「媽媽」,像個嚴厲的女家長;在家卻又是為丈夫準備早餐的稱職太太;梅克爾為女性打造了自我實現的新典範。

當歐元區上空,籠罩一片厚重烏雲,一位女性帶領眾人突破了陰霾:梅克爾,歐洲最強大經濟體的領導人。前加州州長阿諾稱梅克爾為地球上最有權勢的女性。但即使她已堂堂邁入總理第三任期,全世界還是在問:她到底是誰?

這本獲得梅克爾本人授權的傳記,揭開了她令人好奇、不為人知的各種面貌。看看一位喜歡搭車四處旅行的東德女孩,如何一步步登上歐洲權力最高峰,成為白宮晚宴的座上國賓。

作者柯內留斯一路採訪梅克爾長達25年,以生動文字帶我們認識愛旅行、想當花式滑冰選手、私下是個冷面笑匠的梅克爾。此外,還讓我們親臨現場,觀察梅克爾怎麼在國際舞台上,和英國卡麥隆、美國歐巴馬和俄國普亭、中國溫家寶等人周旋。


以上摘自《梅克爾傳》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賺錢力


30歲,鍛鍊實務力  40歲,強化領導力  50歲,發揮決策力掌握三大決勝期,做好萬全準備現在就培養2030年依然適用的決勝技能!

網路,使得人才和產品可以跨越國界,企業與個人必須與全球競爭機會;少子,造成內需萎縮,企業和人才必須向外尋求更大的市場;高齡,導致我們必須工作得更久,無法迴避世代間的工作競爭!

當職場老將不退,青年將才該如何衝破世代限制,一展身手?當長江後浪不斷湧來,職場老將該如何面對下個世代的能力挑戰?面對工作大晚退,企業又該如何讓年輕世代不斷創新,中高年世代發揮經驗?職場新秀和老將,如何跳脫爭權關係,成為一起打天下的黃金組合!

在人類生活和工作不斷質變之下,產業也必須重新定義角色!速食店的競爭對手已不是餐廳,而是什麼都賣的「便利商店」;咖啡廳不只是喝咖啡的輕食店,而是提供個人沉浸網路世界的「慢食店」;電子業者不能只專注硬體產品的製造,應轉為產品「機能」和「服務」的提供者;電信業者不是賣電話,而是賣「管線設備」,必須打造出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


未來,誰能提供「選擇的幸福」或「增加手機的樂趣」,誰就能掌握新商機!在人類工作和生活產生大質變的時代,產業,必須為消費者提供「自行選擇的幸福」;個人,必須做別人所不能為的工作,才能不斷存活,不斷成功。

以上摘自 賺錢力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


預測機制失靈,表示我們對人性不夠了解。經濟未來的重要議題,本書有宏觀討論。

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葛林斯潘和每個人──儘管只有少數人的能見度像他那麼高──不得不對風險管理與經濟預測的某些根本假設產生懷疑,因為放眼世界各地,沒有任何一個經濟決策圈要角事先預見這場風暴。到底為什麼我們的預測模型,會讓我們這麼一敗塗地?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葛林斯潘在幾年前,展開了嚴謹且廣泛的研究。他檢視經濟人(Homo economicus)如何預測未來的經濟情勢,並探究要如何預測得更精準。從家庭、企業到各級政府,不管在任何領域,經濟風險都是無可避免的。無論是否體察到,我們每天幾乎都會以某種方式對未來下注。然而,在下注的同時,我們卻經常被過時的認知誤導,否則就是隨著人類知覺所無法控制的要素起舞。

本書的目的,就是企盼更新我們的預測概念網。它融合了經濟預測史、行為經濟學家的新研究成果,和作者本身豐富、顯赫的職涯閱歷,提供一個清晰到令人震撼且具實證根據的基礎,讓人更加了解我們過去對經濟預測的認識還有無知。本書也探討文化是否注定無法改變,並探究我們可以從福利國的債務與改革,以及全球暖化時代的天然災害中,預測這個世界即將面臨哪些最大的潛在挑戰。

當然,任何內心的認知地圖,永遠都不可能和現實版圖完全吻合。但葛林斯潘提出的方法,是以他特有的嚴謹、智慧與空前分明的脈絡為基礎,所以這份獨特的認知地圖,絕對有助於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透過很多不同的道路,安全地度過未來的旅程。


以上摘自《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抉擇:希拉蕊回憶錄



《富比世》雜誌「世界最有最有權勢女性」
蓋洛普統計「世界最受尊敬女性」
首位擔任美國國務卿的第一夫人、2016最可能問鼎美國總統者
最新親筆回憶錄針對6大面向、25項關鍵議題,指點未來趨勢之作
1400萬美元天價預付版稅,遠超過2003年出版800萬的《活出歷史》

「人生是一連串的抉擇,而我們的選擇和處理方式,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對於領導人和國家來說,這些抉擇可能決定了戰爭或和平、貧困或繁榮。」希拉蕊在《抉擇》中這樣破題。書中真誠、細緻地敘述她擔任國務卿4年期間中遭遇的困難、挑戰與內幕。

2008年希拉蕊爭取民主黨提名參選總統失利後,原定回鍋擔任聯邦參議員,卻意外受總統歐巴馬之邀出任國務卿。全書以希拉蕊4年外交生涯為重心,她上任後與歐巴馬積極修補與盟友的破裂關係,終結伊拉克與阿富汗戰事,處理全球金融危機。內容含括6大面向,25項關鍵議題,包括中國崛起、中國人權律師陳光誠事件、狙殺賓拉登、利比亞格達費政權垮台、班加西領事館恐怖攻擊事件、伊拉克及阿富汗情勢、中東民主浪潮、對伊朗和北韓的外交核武威脅的折衝手段……等。

面臨美國外交政策的兩難,讓人不禁好奇,到底希拉蕊在這些攸關世界命運的抉擇下,扮演什麼角色?當她面對派遣美國子弟兵上戰場的艱難決策,心裡到底想什麼?本書有抽絲剝繭的內幕披露。

書中也針對世界大趨勢,包括經濟、能源及氣候變遷、科技及創新,更對健康及人類發展等趨勢多所著墨。她以保障人權為職志,特別關注包含女性、宗教迫害、少數族裔群體、身心障礙者,同志(LGBT,泛稱及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等「不被看見的」族群。

希拉蕊本身就是一部活歷史。這不只是希拉蕊的回憶錄故事,也為未來大勢做了洞燭機先的精彩分析。在美國不再是世界獨強,亟欲重建領導地位的現在,希拉蕊善用「巧實力」(smart power),兼顧硬實力(意即軍事力量)與軟實力(外交、經濟、人道救援和文化管道等),靈活有效地統籌運用,即運用軍事、外交、經濟、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種手段的組合來維護本國利益,使美國逐漸成為一個「更聰明」也「更安全」的國家,並鞏固其全球領導地位。


以上摘自《抉擇:希拉蕊回憶錄》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把「吃什麼」的權力要回來


知道便利商店、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食物種類都是假象嗎?「吃」的自主選擇權,在跨國企業從育種到食品販售都一手掌控之後就不斷地流逝……我們該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全球各地的公民又做了什麼?這些答案,或許都可以從「小」(公民團體)與「大」(勾肩搭背的政府與跨國企業)交鋒的精采故事裡找到。

對於基改科技的出現,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美好想像……
大企業砸下重金,從各地的一流學府挖角重量級研究者。這些出色的人才不再需要為了爭取經費而煩惱,只要和同樣傑出的夥伴一起努力找出更利於種植/養殖的基因改造方式,投身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之中同時也造福人類──解決糧食短缺、飢餓的問題,更幫助許多小農脫離貧苦。

這樁美事,他們為何不買單?
開始有人察覺到,許多大企業之所以在生物科技產業投進大筆資金,不單單為了追求科技進步,也不僅僅是想順便海撈一筆,「造福人類」的背後暗藏著複雜的利益糾葛和食物安全問題。憂心一旦種子、農藥、販售管道都為同樣的財團所掌控,他們還剩下什麼?在政府與財團關係友好、狼狽為奸的情景下,他們該怎麼伸張自己的糧食權?

一個從歐洲開始覺醒的意識,如何蔓延全球,從網路上、餐桌上、世界各地串連起來,策畫一次次出奇制勝、小蝦米對抗大企業的精采行動?

了解之後,你還可以做更多
這些為理想而結合的群眾故事,及他們合作策畫的過程,不僅好看、不僅能令你更全面地看到糧食議題的全貌、不僅提供你更清楚能努力的方向和可能造成的影響,而從中獲得的啟發,更能延伸應用至各個公眾議題上。從糧食議題出發,關心每一個面向,並且為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而奮戰吧!



以上摘自《把「吃什麼」的權力要回來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賽斯.高汀的戳盒子宣言:啟動未來的行動指南


萬事萬物都可以視為一個盒子,只要動手戳他,你就對這世界多了一份了解。

作家賽斯.高汀的表弟小時候有個盒子,盒子上有燈泡、喇叭跟按鈕。如果按鈕,就會有聲音跟燈光出現。這盒子被戳了幾次後,他的表弟就已經完全知道它的運作原理:戳這個按鈕會這樣,戳那個按鈕會那樣。他把這種每個小朋友的「手賤」行為,發展成「戳盒子」行動宣言。

全世界最厲害的程式設計師就是以這種「戳盒子」精神學習,在鍵盤上打出程式、丟進電腦,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步一步,熟悉了電腦與其語言。同樣的道理,全世界最厲害的人,重點都不是在於擁有完美的計畫,也不在於全世界最豐富的學識,而在於:他們勇於伸出手,像賽斯.高汀的表弟一般,把這個世界當做一個盒子,按按開關,看看這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個簡單「戳盒子」的動作,才是改變世界的關鍵。

長久以來,整齊劃一的「工業思維」佔據了學校與企業。公司老闆喜歡好管理的員工,學校老師獎勵守規矩的學生,我們從來沒有真正被鼓勵大膽實驗,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全都忘記最初「戳盒子」的樂趣。如今時代轉變,「工業思維」全然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我們唯有重新記起「戳盒子」之道,以「開始」實驗當做日常生活,才能讓創新源源不絕。

公司組織尾大不掉,戳戳看,設法找出靈活之道;政府機關匪夷所思,戳戳看,看能不能催生新民主;教育制度冥頑不化,戳戳看,說不定一群最有創意的學生,就此誕生。面對不符時代的種種,我們伸手嘗試,開始進行一些秘密計畫,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因此更好。

賽斯.高汀是著名趨勢、行銷專家,曾著有《紫牛》等著名作品。這本書是賽斯.高汀的新實驗,他不是希望大家「閱讀」,也不是希望大家「思考」,而是希望所有人讀過之後,能夠馬上「行動」,「開始」作一些與往常不同的事情。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生命就此轉變。



以上摘自《賽斯.高汀的戳盒子宣言:啟動未來的行動指南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能夠避開新聞的不斷轟炸,新聞的喧鬧紛亂已經滲入了最深的自我當中,但很少有人引導我們思考新聞的影響力:新聞不但左右了我們對現實的觀感,也形塑了我們的心靈狀態!

本書乃是一項習作,試圖把「看新聞」這種隨處可見而且眾所熟悉的習慣,呈現為一種充滿古怪與危險色彩的活動。而你,每天都參與其中……

一場飢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沒的城鎮、一個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狂、一個政府的垮台、一位經濟學家對於明年經濟情勢的預測;這類外在的騷動,正是我們獲致內心平靜所可能需要的東西。

當新聞支配了我們的日常,宛若另類的宗教信仰,我們需要有人幫助我們因應新聞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心中因此出現的羨嫉與恐慌、激動與挫折,以及新聞不斷向我們灌輸,但偶爾不免懷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會比較好的種種事物。


英倫天才狄波頓由此出發,解析20種典型的新聞報導,用他的生花妙筆與透徹觀察,引導我們產生適切的觀點,使我們體認到──與新聞報導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實沒有什麼事情真正算得上是完全新奇、值得訝異,或者恐怖至極。

以上摘自:《新聞的騷動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


*經濟學領域新崛起的傑出作者,正面抨擊《世界是平的》自由貿易的正統說法,清新而和一般大眾想法相反的世界資本主義史。

*作者被譽為「最近十五年經濟學界最令人興奮的思想家」

*封面以「糖衣」的概念來設計:以糖色的書衣包裹書,打出三個洞,顯現底下陰暗的黑色書封,來分別代表三大組織(WTOIMFWord Bank)。

為提早面對競爭,你會讓六歲兒子去找工作(自由貿易)?還是繼續求學(保護主義)?  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邪惡三位一體?佛里曼說:「世界是平的」。本書告訴你:「平的世界背後是赤裸裸的謊言」張夏準,劍橋大學韓裔經濟學者,最近十五年經濟學界最令人興奮的思想家。

本書授權十餘國:英國、美國、台灣、中國、南韓、義大利、巴西、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印尼、拉脫維亞。漂亮的銷售成績,讓他躋身暢銷作家之列。揭開資本主義的幕後祕密:英、美等國過去依賴高門檻保護措施創造經濟霸權,在成功前從未實施自由貿易,卻枉顧自身經濟成長歷史,施壓發展中國家走未經驗證的路。富國為何要向貧國洗腦:「自由貿易必定致富」?

一九八年代以來,全球奉行自由市場的核心信念。但我們似乎忘了,台灣、日本及南韓皆是在政府干預及保護下實現經濟奇蹟。就連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大經濟體:英國及美國,也深具保護主義色彩。

不幸的是,這些攀上富裕巔峰的富國和機構,為了防止開發中國家依循其保護政策的成功模式,會成為自己的競爭者,於是把當初賴以發跡的「階梯」一腳踢開,成為「壞薩瑪利亞人」,宣稱自由貿易是致富的關鍵,主張降低關稅、放寬外資規範、開放資本市場、民營化國有企業……,以構成一個全球平等的貿易市場。因此,自由貿易實際上只是富國在「競技場平等化」的大名之下,所建立的一個圖利本身的新國貿系統。


作者張夏準是劍橋大學的韓裔經濟學者,被譽為「最近十五年經濟學界最令人興奮的思想家」。他以透明的經濟發展史、鮮明的對比分析及可靠的數據,一一揭露被掩蓋遺忘的致富進程。揭示英美歷史上的高額關稅、減少外資規範背後的陰謀、開放資本市場所帶來的金融風暴,一再提醒我們自由貿易絕非萬靈丹,同時也不見於這些富國經濟發展的歷程。


以上摘自《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創業,一場高明的模仿秀


想投資,卻害怕承受風險?想創業,卻不知從何開始?其實,只要善於模仿,人人都能成功創業!綜觀全球企業家的成功經驗,最好的方法就是謹遵這三個步驟:

STEP1 鎖定市場,勇敢投資
STEP2 模仿成功的經營模式
STEP3 加點創新,不斷超越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最高明的模仿家!

年薪千萬三部曲:先創業、再模仿,最後再加一點點創新!是誰告訴你創業一定要創新 ?成功的企業家懂得模仿別人成功的模式,只要再加上一點小小的創新,任何人都可以年薪千萬!模仿經營模式,就是複製成功經驗!

西南航空率先採行的「廉價航空」模式,卻由瑞安航空依樣畫葫蘆並發揚光大;英國的阿斯達連鎖超市公然照抄美國沃爾瑪「多進貨,俗俗賣」的銷售模式,並練就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不論你是商場老手,還是創業新手,都不能忽視「模仿」的神奇力量!

模仿,可以創造商機。iPhone讓大家瞭解低頭滑手機的樂趣,但Samsung卻將此精神發揚光大,成為現在最大的受益者,這就是模仿帶來的商機。模仿,可以雙向獲利。模仿是一種雙向的過程,如果有人模仿你,他們的想法對你絕對有所助益,例如改良你的經營模式,你也能反向模仿,讓自己更加完善。

摘自:創業,一場高明的模仿秀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大過剩時代


為什麼經濟復甦了,我們感受不到,還更憂鬱?歡迎來到「過度供給」的世界人們消費有限,存款不足,卻又能便宜借錢?廉價資金全球流動,卻都投射向泡沬活動?年輕世代正在呼救,他們沒工作!為什麼企業生產更多,卻沒新的人力需求?

日幣貶值+美國印鈔+歐洲背債……這一切「長期停滯」的大國人為假象,結局會有多壞?

不同於八年金融風暴後世面上一部部快意指責經濟危機成因的分析評論著作;本書作者試圖以更完整的時間脈絡,鋪陳出一幅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後的駭人經濟流動圖。同時,他也將提供一個大膽、嶄新、揚棄「撙節經濟」的想法,倡言透過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基礎建設的投資,與積極降低私人債務的計劃,以解決西方經濟不景氣的問題,也要為世界規畫出一條可行的新成長道路。

當失衡的經濟與政治力阻止市場自我修正,當資本主義「看不見的手」已不再發揮力量,我們正居住在一個過度供給,又沒人知道該如何調整全球經濟的時代裡。

新興國家的崛起如何使得發展國家的經濟失真與扭曲?美國房市泡沫與金融危機背後的人為力量仍在持續帶來哪些副作用?全球經濟決策者該怎麼做,才能讓失控的各種成長停滯與青年失業等問題重回正軌?當傳統的「供給面定侓」經濟不再跳舞──過去那些全球經濟強權國家為何叫不醒沉默的需求?問題在於:追求「產出」的機制已經失衡,我們正處在一個過度供給的年代。

本書指出,當前經濟危機一再容易觸發、貧富差距超速擴大,以及青年世代就業環境惡劣的成因,原比一般人所理解的更深刻;這都歸因於一場失控的全球化副作用──

現況是:我們每一次期待的經濟復甦中總有隱憂;而「債務」議題籠罩世界市場的烏雲難以消散,至於像美歐、日本這類已發展經濟體,似乎不再能如它們過去所能扮演的角色,成為帶領世界成長的背景龍頭了。

整個已開發世界的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試圖使用每一個政策工具,但美國經濟仍持續低迷甚至更糟。我們為何到達這個境地,全球經濟如何回復更健全的競爭與繁榮之道?

同時,本書主張,全球勞動力過剩,以及不斷上升的「廉價資本之海」,特別將使美國,陷入開工不足和增長疲軟的窘境。至於試圖以貨幣政策的工具刺激成長,可能「窮極無聊」,甚至造成了社會貧富階級差距更擴大的問題

〈一場充滿混亂的全球化最後復仇〉
科技增長在20世紀的90年代和21世紀初製造了繁榮景象,但也創造出巨大的債務泡沫,已開發國家未能對前社會主義經濟體所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和資本洪流適當評估最終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和歐洲和一個僵化的日本在嚴峻的經濟情勢中掙扎。今天,「新興國家」不斷成長,而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一般家庭的收入持續下探。許多決策者還在思索過時的供給面經濟弦律,想由此挽救危局。但他們忽略了全球資金供應過度和缺乏「國內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連接。

作土艾爾伯特呈現了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交織:貨幣不升值的新興國家崛起又如何扭曲了富裕國家的經濟。到現在為止,許多人決策制定者仍無法全面理解2008年的房地產泡沫和金融危機。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至今仍在發酵的全球經濟扭曲力量,卻只想著靠以往已開發界的供給增長帶動未來榮景。

本書提供了一個大膽的新建議來修正先進國家的經濟危機,倡議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投資基礎設施,以及積極的債務削減計劃。同時,也對部分認為緊縮經濟中採行「撙節政策」的支持者提出強力的回應與挑戰。



摘自:大過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