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贏家早就下班了:66個讓你穩贏不輸的工作術

過一個事業、生活兩得意的人生遺憾的人生「我搞砸了。」山姆.沃爾(Sam Walton)脫口說出這句話。他是大型量販店沃爾瑪(Wal Mart)的創始人,也是1982年到1988年間的美國首富。他在臨死前赫然發現自己早已和兒孫形同陌路,而太太之所以一直待在他身邊,似乎也只是為了盡一份妻子應盡的義務而已,這一切令躺在病床上的他不勝唏噓。他一生致力經營事業,卻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才恍然大悟。山姆忽視了人生中其他重要的面向,沒有花時間和家人建立並保持深刻的關係,這是他此生最遺憾的事。可悲的是,他並不是唯一的例子,有許多不如山姆這麼成功的人,也落得同樣淒涼的下場。你或許以為只有位高權重、背負著千斤重擔,日理萬機的人才會陷入這種人生窘境,事實上,無論在各行各業、各個階層,都有許多人和山姆有相同的困擾。無論是企業家、上班族、公務員,都不免為此所苦。家庭因此破碎、友誼枯萎、健康岌岌可危,使人生悔不當初。當被問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家庭、友誼和健康。而什麼是破壞家庭、人際關係與健康的頭號殺手?大部分的人答案竟是:工作。
  
  日本有很多人死於工作過度,所以出現了「過勞死」這個專有名詞。雖然「過勞死」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過度工作卻普遍且持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畢竟大部分人不只是想避免發生這樣的悲劇,而且還想找出可以活出豐富、精采人生的最佳方法,也就是在獲得成功的同時,還能擁有時間與精力去好好享受它。
  
  要成為一位成功又過著均衡生活的創業家或上班族似乎很困難。每個新創企業都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就好像火箭升空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才能發射出去一樣,事業也需要投入龐大的心力讓它成長茁壯,持續發展,最終才能揚名立萬。面對如此艱難的挑戰,我們真的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完成這些壯舉,並過著快樂、圓滿且均衡的生活,讓人生了無遺憾嗎?當然可以,而且我們將在本書中與你分享兼顧事業與生活的祕訣。新雙重優化策略我們要告訴你一個來自企業最前線令人振奮的消息:現在,也許是史上第一次,真的有人能把私人生活擺在第一位,同時還能白手起家,創業致富。我們不必在孩子都睡了才能下班回家。也不用在朋友邀我們週五去喝杯啤酒,或週末去看場球賽時說不。每年有六到八週的假期到世界各地旅行,或是去做些工作以外的事情,為自己充電和拓展一下視野。上述這些不但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且還逐漸成為創造最佳效率與工作續航力的先決條件。
  
  當我們愈了解人類的身心如何運作,以及現今職場所面臨的挑戰,我們便愈能夠明白,像過去那樣比競爭對手更拚命地工作,已不再是事業成功的唯一正解。同時優化我們的事業與個人的幸福是可能的。我們稱這套策略為新雙重優化策略。只要掌握某些關鍵,我們不必然得在「事業成功」與「個人幸福」間掙扎拔河,這意謂著「成功必然伴隨著犧牲」的舊有想法即將被淘汰。
  
  那麼,工作跟幸福的關聯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問過自己相同的問題,而得到的結論是,至少我們同意達賴喇嘛所說的一個重點:人生的目的,應該是從生活中獲致最大的幸福。快樂的人比生氣的人更樂於善待他人,也對世界更友善。當我們感到快樂,我們會更有活力、更願意幫助他人。因為我們終將離開人世,也都遵循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法則,所以唯一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我們應該盡可能讓自己活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刻、每一天都是快樂的。
  
  雖然幸福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我們的基因、家庭教養,以及與配偶的親密關係,但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顯示,工作是幸福與否的前五大因素之一。我們做什麼工作、跟誰一起工作,以及花多少時間工作,這些都很重要。如果我們每天得工作十六個小時,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五天,那麼根本不可能有長遠的幸福可言。相反的,如果有人規定我們連一小時的工作都不准做,那麼,我們的幸福感也同樣會降低。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最大的幸福」存在於每週工作三十到六十個小時的狀態。如果我們還有許多其他私人事務要處理,或是無法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通常會落在幸福感較低的那端。如果我們的工作是由自己設定、跟一群激勵人心的夥伴一起打拚,而且沒有塞滿太多的行程,那麼就會處於幸福感較高的那一端。
  
  為了追求成功而被迫犧牲掉自己最大的幸福,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劇。諷刺的是,儘管我們用心良苦,汲汲營營地工作,卻也很可能在過程中失去工作效率,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原本可以更幸福也更成功的。每週只工作十到二十小時,卻可以過得幸福又成功的例子在企業界裡比比皆是,也許你就能成為其中之一。效益遞減定律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你可能在求學時期學過一個稱為「效益遞減定律」或「邊際效益遞減定律」的概念。這個基本概念就是,我們最初所投入的資源會帶來最高的效益,而接下來投入的資源所產生的效益則會遞減,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後,投入的資源所產生的效益會變成零,甚至是負數。我們一直都在運用這個法則而不自知,例如當我們澆花時,第一杯水澆下去的時候通常效果顯著,但我們無法確知這株植物需不需要第二杯、第三杯水,結果就越澆越多,釀成植物溺死的意外。如果你曾經拜託別人在你出外旅行的時候幫你的植物澆水,你可能對他們說過類似的話:「記得,量要澆得剛剛好,別澆過頭。」
  
  效益遞減定律是由十九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政治家、富商兼作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正式提出,此後這個定律便被視為最重要的數學定律之一。現在人們也發現這個定律可以應用在生活其他層面。
  
  製造業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應用這個定律了。二次大戰之後,廣告業在在證明了這項定律。最先播出的一千個廣告造成的宣傳效果最佳,接下來的一千個效果平平,而最後的一千個廣告則變得毫無效益。運動員和他們的教練也明白這一點。伊索比亞長跑健將蓋伯賽拉希(Haile Gebrselassie)在2007年9月30日的柏林馬拉松大賽中,以兩小時四分二十六秒的成績創下世界紀錄。他事先並沒有夜以繼日、經年累月地為這場比賽進行特訓,反倒只是找出自己最佳的訓練分量,讓他擊敗其他許多比他花更多時間準備的對手。找到你的最佳效率在工作、求學、創業或經營事業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多少都會感受到自己的極限。我們在拚命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精疲力竭而失去生產力。我們還會失去洞察力、續航力和熱情,需要休息個好幾天甚或好幾個星期來恢復元氣。美國企業家、行銷大師、部落客和暢銷書作者賽斯.高汀(Seth Godin)說他以前為了趕進度,曾在辦公室裡不眠不休持續工作了整整一個月。成果看似不錯,但是他已經把自己逼到不堪負荷的地步,接下來整整半年都臥病在床。這完全是因為工作過度、過度追求成就的下場。如果只以一個月的時間來看,他的效益還算不錯,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七個月來看,他這樣的效率算是奇差無比。所以,你認為你的最佳效率處於哪種狀態?如果只考量工作的最佳效率,你應該一週工作幾小時?三十?七十?或一百?
  
  我們也許會認為答案要視我們的工作類型而定。的確如此,比起航管員或心臟外科醫師,如果我們的工作是例行公事,不太需要複雜的思考,也不需要跟他人合作或發揮創意,或許可以多做上幾小時。愈不需要專注力的活動,我們愈能持續做下去。但我們並不會希望航管員一直坐在電腦前,一週工作上百個小時。
  
  相較於一般人的最佳效率,有些工作顯得太輕鬆,有些則顯得太沉重。身為企業家和領導者,我們對自己的計畫充滿熱情。我們懷抱理想,勇敢追夢,並以這股身先士卒的態度投入工作,往往就能夠號召到一群拚命三郎。但是,儘管這麼努力,我們所做的其實也不過就是例行公事而已。我們應該更像航管員那樣時時保持警覺,做出關鍵的選擇,並和他人合作,以確保任務成功。
  
  但是仍有許多人相信,如果我們每週工作七十個小時,會比每週工作五十個小時更有成就。這種想法在某些產業或許仍然可行,在這些產業裡,一部機器可以每小時焊接十幾個物件,或是半小時就可以包裝好五大批茶包。然而,當我們考慮到企業家所面對的任務,就需要另一種新的思維。
  
  當然,事情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只要挪出一點工作時間來放鬆一下就好。事實上,有趣的地方並不在於「工作」與「不工作」間的關係。應該要有人去發明一個比工作更好的字眼,因為新一代的企業家與經理人「不工作」。他們只是在玩,去做他們所熱愛的事物,並在其中盡情發揮他們的天賦與夢想。
  
  比起傳統的工人或上班族,我們跟運動員、音樂家和雕刻家有更多的共通點。但是,即使是藝術家和運動員也會經歷邊際效益遞減,最終產生負面的效果。沒有人比畫家和作家更明白靈感對創作的重要性。但光是每週坐在畫布或書桌前面一百個小時,並不能讓靈感自動湧現。它需要更多其他的東西。均衡是這幅拼圖中關鍵的一片。追求均衡不是柔弱者的專利在這本書裡面,我們經常談到「均衡」這兩個字。我們所指的「均衡」,就是「你所認為的美好生活」。我們並不會宣稱我們知道你的願望清單,或知道你該如何理想地分配你的時間。我們所做的只是不斷鼓勵你去思考,做出清醒的選擇,並且勇敢地用最適合你的方式安排你的生活。
  
  也許你會認為:「均衡聽起來很無聊、無趣、缺乏活力。我才不要均衡,我要過著滿懷雄心壯志,功成名就,享受在驚濤駭浪上奔馳的精采人生。」或許你說的對,也許你應該把這本書送給你那些胸無大志的親戚朋友。但是,請再多給這本書一些機會。為什麼?因為「均衡」也許就是你能夠去過你理想生活的關鍵。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理想生活由以下元素所組成:.和他人保持積極正向的關係.擅長於某些事物.經濟獨立.身心感覺良好.能未雨綢繆,掌控自己的生活.為一些更偉大的目標做出積極的貢獻要把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並讓它們各自在人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它需要多方配合,需要均衡。
  
  不論我們多麼熱愛工作,只留下一點力氣給其餘的部分,不會是長遠的快樂之道。我們還需要愛與被愛,去感受完全不一樣的刺激與經驗,去使用我們的身體,去和老朋友、新朋友共享歡樂時光。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一星期只工作十小時,因為我們忙著跑趴、看電視,揮霍別人的金錢,我們到頭來一定會因為無法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而感到後悔。重點是,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生活總會過得均衡或不均衡,而我們是唯一能夠察覺到,並且對它採取行動的人。並非胸無大志的人才會想要過均衡的生活,其實它屬於勇者,而且它是絕對可行的。男子氣概跟苦行者都落伍了所以,如果均衡屬於勇者,那麼誇耀自己為了一個重要的專案趕工,一星期每天只睡兩小時這樣的犧牲奉獻,還有什麼好令人欽佩的?當我們愈了解人的身體與大腦如何運作,我們就愈能明白過得像拚命三郎是多愚蠢的一件事。整天下來,我們所失去的效率會比我們用犧牲睡眠、休閒和運動所換來的還多。
  
  但別誤會我的意思,砥礪自己追求卓越仍然值得鼓勵。例如,打破自己十公里路跑的個人紀錄,學習一項新技能(即使它很困難),設計並執行一套完美的行銷方案,這些都令人欽佩。但是,過度壓榨自己,導致整體效率下滑,並讓自己感覺糟糕透頂,那就真的很愚蠢了。
  
  除了表現男子氣概,有些人更喜歡扮演苦行者的角色。他們每天埋頭苦幹十六個小時,好讓自己可以自艾自憐。如果怨聲載道一番,讓別人也開始可憐他們,他們甚至會因此得到更大的快感,一種奇特的快感。但老實說,這有什麼好處?也許有些婆婆媽媽就是這個樣子,他們無止盡地重複這種行為。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的嗎?
  
  儘管當局者迷,但請試著想一想,你身邊是否有人太常扮演拚命三郎或苦行僧的角色?也許是某位朋友或同事,他們喜歡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或怨嘆自己的犧牲奉獻。而你可能甚至在他們的話都還沒說完之前,就一眼看穿他們的招數,對嗎?請切記,你跟他們一樣容易被看穿。全球調查這個計畫是在2009年隆冬的某一天誕生的,當時我們兩人(馬汀和喬丹)在哥本哈根第一次見面。我們除了發現彼此都是創業家之外,也都意識到要幫助有企圖心的創業家跟經理人建立一套新的模式,對此我們都充滿熱情。這套新的模式就是「成功不需要犧牲私人生活」。
  
  過去這兩年,我們走遍全球,與數百位企業家進行訪談,以尋找符合這些條件的範例,那些非常成功,而且過得快樂又均衡的人是一群異類,挑戰了我們原以為成功必然要有所犧牲的思考框架。我們的調查發現,有一場新的運動正在發生,工作正朝向更永續、更人性化的方向轉變。
  
  這群企業家慷慨地和我們分享自己是怎樣實現這麼多理想,他們的經歷讓我們自嘆不如。他們大部分在過去十年內成功致富。藉由一套不同的工作態度與工作策略,他們比一般企業家更有效率,同時還能擁有生活的品質。在建立事業的過程中,他們能持續享受和家人、朋友間熱絡的關係,到世界各地旅行,並且從生活中的各種深刻經驗獲得樂趣。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企業家並不是經營個人品味的小生意,而是足以改寫產業面貌,營業額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億)美元的大企業,只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雙重優化策略。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單車生活救經濟:北歐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

騎單車,是解決眼前經濟難題的重要起步,
是每一個人馬上就可以開始做的事,
隨之而來,將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以及共同的未來。
追求更好的社會,這是唯一的選擇。

  40 年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車滿為患,
  今天,84% 的市民經常以單車代步, 34% 騎單車上下班,
  除了北歐,巴黎、紐約、芝加哥、巴塞隆納等全球各大城市都在積極佈建單車道路網,
  單車加入向來以汽車為核心的都市交通系統,
  帶動相關產業與周邊社區繁榮,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型。

  騎單車已經不只是休閒嗜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過去百年來由化石燃料所推動的經濟模式已瀕臨困境,
  每個人在交通方式開始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對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騎單車不會製造廢氣,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最重要的,騎單車是一種公民行動,
  開始騎在路上,我們會漸漸發現過去許多發展是「無效的」,
  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付出的成本遠遠大於我們所能承擔的,
  情勢嚴峻,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而單車,正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小小開始。

  「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寫了《常識》(Common Sense),成為美國獨立運動背後重要的推力。艾莉‧布魯這本書猶如為我們迫切需要的單車革命也寫了一本《常識》,我們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認知──馬路是給汽車開的、單車干擾交通、汽車有助經濟發展──她一一破解,其實都是違反常識。《單車生活救經濟》有事實根據,同時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既嚴肅又幽默,有扎實的研究,卻很好讀。它讓大家知道,單車革命不過是爭取常識而已。」──彼得‧諾頓,《對抗交通:美國城市汽車世紀的破曉》作者

  我們承受不起更多「發展」,
  騎單車是個人可以承擔的「選擇」,
  這個選擇可以確保我們生存得下去,
  建立一個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模式。

  ◎ 騎單車為自己省錢,還可以降低國家負債

  ‧養車的成本是車價的三倍,還不包括停車、罰款等非經常性支出。

  ‧汽車行駛所需的基礎建設,興建與維護費用遠高於稅負收入,國家必須舉債,以丹麥為例,汽車行駛一英里國家要倒貼 0.2 美元,騎單車國家可以賺 0.42 美元;而且馬路興建愈多,愈刺激汽車數量,造成惡性循環。

  ‧興建汽車基礎建設的成本是單車的 50 倍。

  ◎ 騎單車完全不會製造廢棄,有助舒緩能源帶來的發展困境

  ‧美國太空總署二○一○年發表的研究精準指出,為解決碳排放量的問題,車輛,包括私人汽車和貨運卡車,應做為首要的改進目標。

  ‧根據科學研究,大氣中碳含量 350ppm 是地球維持生命發展的上限,我們最近剛超過 400ppm 的大關,而且將以每年 2ppm 的速度增加,全球暖化已加速進行中。

  ‧更進一步分析,能源還加劇經濟發展失衡:
  
  ──我們加油的錢,三分之二進到石油公司荷包,三分之一產油國家賺走;每一百萬的營收,石油公司只創造一個工作機會。

  ──道路的擴張和蔓延,也可以說是對國家對石油產業的補貼,政府甚至提供偏遠郊區開發商減稅優惠的政策,壓抑了我們交通的選擇,也確保了汽油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 騎單車促進個人健康,減低國家醫療資源負擔

  ‧騎單車不會感覺在運動,但卻是可以讓人遠離許多疾病的良好生活習慣,根據研究,固定騎單車通勤的成人,擁有比真實年齡年輕十歲的平均體能,血壓、血糖、膽固醇都獲得較好的控制,罹患某些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都比較低,整體而言,比較長壽。

  ‧當我們開始動起來,就會活得更好,對健康與銀行存款都是,進一步可以有效降低國家醫療預算支出。

  ◎ 騎單車有利在地經濟,縮減城鄉差距

  ‧騎單車有利人們花更多時間與金錢在鄰近鄉鎮,有利在地經濟的發展,經濟學者喬・科特賴特 (Joe Cortright) 稱這個效應為「綠色紅利」(Green Dividend)。

  ‧以波特蘭為例,居民與其他類似都會區的一般居民相比,每天少開車 20% 英里,從減少開車所省下來的錢,一年加起來總共有十一億美元,其中大約有八億美元流回當地的經濟。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


是時間,把我們變成大人的嗎?如果將人生以24小時來刻度的話,現在的你走到幾點鐘?歷經過青春的你,站在『大人』的時區,內心卻停留在更為複雜與尷尬的人生路口,工作和家庭、孤獨與自由、現實和夢想……在不斷的碰撞中,節節退敗,連痛苦也無法喊痛。堅定意志,迎風動盪吧,所有試煉都將轉化為你的成年禮。

因為疼痛,才叫青春,因為動盪,所以才是大人。青春的苦痛來自不安,成年的苦痛則源於徬徨。人生這道方程式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唯有勇敢以對。成為大人的原則也是如此,經歷過什麼,代表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致後青春的大人們,你應該──
◎當社會上充斥勸敗的風氣時,學習『消費』是邁向大人的第一堂課。
◎試著對最親近的家人說謝謝、對不起、我愛你。
◎面對偶發性的病痛,請把它們視為長壽的珍寶。
◎不要對當下的挫折感到失望,日後必將演出一場華麗的反轉。
◎愛上自己的命運吧,即使再艱苦,詮釋這獨一無二的人生,非你莫屬。
◎對於工作,秉持「不打算熱愛,就離開;不打算離開,就熱愛」的信念。
◎工作的報酬不是錢,而是體現自身的價值。

這是一個充滿挫折的時代。

當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不平等的現象卻越來越多,要在這個艱辛的世道生活,並且成為一個大人,絕非容易的事。隨著年紀的增長,你我脆弱的肩膀上所要背負的責任將越來越沉重。年輕時,對於踏入社會面對的難題還懵懂不知;然而,當年歲增長、人生閱歷逐漸豐富,那些困難也益發清晰、鮮明。

儘管蛋糕上的生日蠟燭數目已經多到令人吃驚,但捫心自問,我們還未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站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前,求職、結婚、工作、家庭……,我們內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擺盪。究竟何時才能成為大人呢?

高中考試時,曾遇到了這樣一道題目:「孔子稱40歲為什麼呢?」,我回答:「不感」。但正確答案其實是「不惑」。除了因為那兩個漢字外形相似之外,那時的我還覺得「大人都沒有感情」。為此,還在練習本上抄寫了好幾十遍「不惑」,才背下了這個詞。說不定,當時記下的不只是「不惑」而已,還埋下了「等我到了四十歲時,就不再感到徬徨」的期待吧。

然而,等到自己來到了四十歲,才明白身為人的我們是永遠不可能「不惑」的。相反的,比起年輕時代的自己,反而經歷了更多的徬徨。同時,也再次感慨先賢孔子的偉大。

隨著歲數逐年增長,我不再祈求沒有徬徨的人生,而是決定勇敢去承受。試想那借助鐘擺來回晃動的力量而不斷前進的掛鐘吧,如果因為討厭不停搖擺的鐘擺而將其固定,那麼,這座掛鐘應該就會停止計時。鐘擺的晃動,不是一種妨礙,而是促使掛鐘前進的動力。人生,不也是如此嗎?讓我們內心感到徬徨與動搖的諸多煩惱,不正是推動我們成為一個大人的動力嗎?

本書寫的正是關於成年路上的各種徬徨。如果說《疼痛,才叫青春》是就青春時代的苦惱而引起共鳴,那麼,《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則是與大家分享在成為大人途中所遇到的困難。我始終認為,青春的苦痛來自於不安,成年的苦痛則源自於徬徨。

成年的苦痛源自於彷徨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在徬徨與搖擺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諸多問題。「我有那個價值嗎?」「應該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失敗和挫折?」「是要沿著現在的路徑走下去,還是轉身另闢新的道路呢?」「該怎麼做,才能在婚姻中展現自身的價值及人生的意義?」「生命中註定要背負的困苦,我該如何去承受?」

之所以寫這本書,正是為了與你共同面對這些難題所帶來的苦惱。想要幫助你親自找出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你解答。或許現在的你還不夠成熟,甚至總是失敗,但只要慢慢成長,一定能夠書寫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人生不像跳遠,單憑一躍就能定輸贏;人生更像是跨欄賽跑,需要不停地跨越一重又一重的障礙。


是的,我們握有很多機會,跌倒了還是可以重新站起來。不應該著眼於眼前的成敗,而是要能夠從成功學到哲理、從失敗拾得勇氣。尚未真正成為大人的成年人們,加油!

以上摘自《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韌性:挺過挫折壓力,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

生活中的挑戰無所不在,
  工作壓力、擔心失業、重大傷病、人際/家庭關係、與情人分手、財產損失……
  為何有人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失去求生的勇氣?
  為何有些企業家在歷經破產後,還能東山再起,有些人卻就此放棄?
  為何旁人說錯話會讓某些人整整三天耿耿於懷,可是有人卻能聽過就算?
  為何某些人在歷經情傷後會一厥不振,甚或傷害自己、別人,可是某些人卻能很快再度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為什麼他們能從低潮中再度奮起,不會被輕易打倒?!
  其中的關鍵,就是韌性。
 
  韌性是
  一種心靈的武裝,可以保護你不被職場苛求,及日常生活壓力所擊垮。
  一種人生態度,可以幫助你以快樂地展望,取代悲傷地回首。
  一種自信,可以幫助你不在意嘲諷,只為自己留下具有建設性的批評。
  一種力量,可以讓你勇於抵抗來自周遭苛求,走出陰鬱,重返充實人生。
 
  本書是關於「韌性」,最完整深入探討的一本書。書中透過許多實例故事,揭開這個人性中最神秘的力量,看完你將了解
  韌性這個神秘力量來自何處?
  哪些人格特質有助強韌?
  如何自我測驗自己的強韌度?
  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抵抗力
  自己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鍛鍊韌性?
 
  透過鍛鍊,你將日漸強化自己的心理抵抗力,不被挫折壓垮,有能力克服多變環境與人生諸多挑戰,進退得宜,適當取捨,從此變得真正的強大。

 

以上摘自《韌性》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向人生提問的藝術

《思考的藝術》教你看清思考盲點、排除決策障礙、選對思考方法;
  《行為的藝術》不只要你清晰思考,更要你學會如何聰明行動;
  而在《向人生提問的藝術》中,德國最受矚目的暢銷書作家杜伯里提出種種與人生有關的疑問,
  從成功、事業、愛情、婚姻、性,一直追問到年齡、死亡與上帝,
  問題幽默諷刺、一針見血,讓人在開懷大笑或會心微笑之餘獲得深刻的啟發。

  每天,從真誠地回答一個問題開始,
  透過不斷地反問,看見日漸清晰的生命輪廓。

  總是用別人期待的答案去回應這個世界,你有多久沒有誠實地面對自己了?
  隨書附贈「與人生對話」手記,寫下關於人生的種種問題,你最真誠的回應。

幸福 Glück/你確定你知道什麼讓你幸福?
生活策略 Lebensstrategie/你是不是經常在實現目標後才發現,那其實是別人要你做的事?
金錢 Geld/如果空氣需要付費,你會不會因此少呼吸一點?
年齡 Alter/如果你的醫藥費高於你所繳的健保保費,你會比較開心嗎?
政治 Politik/在你看來,幾歲之後還在搞政治是很不可取的,因為後果不會影響到自己,而是由別人承擔?
人生 Leben/如果旅程本身就是目的地,這就得看踏上旅途的人是朝哪個方向?
他人 Die Anderen/哪件事會發生得比較快:讓別人進入你的生活,還是將別人甩出你的生活?
婚姻 Ehe/你的婚姻就像一個停車位?
思想 Gedanken/你是自己思想的警衛還是囚犯?
運動 Sport/你是因為好玩還是出於理性判斷才去運動的?
言語 Die Wörter/假設每個字值一角,這將會對一般交談、書籍或報章雜誌文章及脫口秀的品質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成功 Erfolg/你比較慶幸自己所成為的,還是比較慶幸自己所未成為的?
道德 Moral/你總是會自發性地遵守道德規範?
上帝 Gott/你會推薦上帝去上哪些管理課程?
身分 Identität/你會用哪句話當你的自傳結語?
思考 Denken/你可以什麼都不想嗎?
朋友 Freunde/你的朋友庫存量有多大?
教育 Bildung/教育會使人幸福嗎?
良心 Gewissen/你的良心還乾淨嗎,或者,它已經被用舊了?
愛情 Liebe/你希望能有一份官方證書,證明愛情的真實性?
情感 Gefühle/什麼感覺會告訴你,自己的感覺是對還是不對?
工作 Job/你所表達的和你所隱瞞的,哪個對你的事業比較有幫助?
失敗 Scheitern/在你所遭遇的失敗中,有多少失敗確實是災難?
Tod/你的墓誌銘上該有多少真話?
宇宙 Weltall/你住的地方還看得到星空嗎?
思想世界 Gedankenwelt/你內心隱藏的想法背後,隱藏著哪些內心想法?
善與惡 Das Gute und das Böse/更多的才華與更好的個性,哪個會讓你受益更多?
自然 Natur/哪一項自然法則最讓你憂心?
事業 Karriere/如果你的事業銳不可擋,哪裡找得到煞車?
死亡 Sterben/你認為,在你死後,人們還會談論你多久?請以週為單位計算。
字母 Buchstaben/有沒有一間圖書館,能夠保留字裡行間的所有意思?
小孩 Kinder/你支持針對幼童實施噪音管制嗎?
你是誰 Wer sind Sie?/如果你依然是一張白紙,那麼誰該在上頭寫字,是你,還是別人?
真理 Wahrheit/什麼是不容質疑的?
股市 Börse/你比較容易受什麼影響?生活建議或股市建議?
流行 Mode/你的穿著品味是否影響了你的思考方式?
雇用與解雇 Einstellen und entlassen/如果可能的話,你會不會雇用你的上司?
希望與恐懼 Hoffnungen und Ängste/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願望是變大還是縮小?
靈魂 Seele/如果一年後能以半價買回,你會用多少價格出賣自己的靈魂?
死後的世界 Jenseits/如果死後世界的對面還有另一個死後的世界,死後世界的這個概念會不會更吸引人?
訪客 Gäste/你曾經想過要邀請一個人,卻又希望他能夠婉拒你的邀約?
地位 Status/你的頭銜地位是不是名實相符?
生活樂趣 Lebensfreude/一個人必須要多幸福,才不會被視為不幸福?
健康 Gesundheit/吞一顆維他命可以增加幾分鐘的生命?
世代 Generationen/你和其他世代的人之間有多大的隔閡?



以上摘自《向人生提問的藝術》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投資金律:建立獲利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四個關卡

威廉.伯恩斯坦,一位在專業上受人景仰的醫生,在投資領域他更是受人尊重的智者。投資失利後,他勇敢面對積極研究,發揮行醫最高精神,以過人的智慧為投資大眾找出失利的病因與成功的方法。他獨到的見解,獲得投資泰斗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博格爾及《商業周刊》等專業媒體的讚譽,他的第一本書《智慧型資產配置》到現在都還是廣受尊崇的一本投資書。

  一本能幫助投資者真正獲利,所有券商、投信、財經記者卻都不希望你看的理財書

  如今,伯恩斯坦更進一步提供真實生活中的投資案例,寫成了《投資金律》分享讀者,帶你從投資時的各個面向理解投資行為。在書中,伯恩斯坦以循序漸進的十四堂課,精彩剖析每位投資人都該熟知的四大支柱,幫助你快速建立最正確的投資觀念,打造低風險且能真正獲利的投資組合。這四大支柱分別是:

  投資理論: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如何看待貼現率與股價、預期長期股市報酬的「高登公式」、稅負問題、投資組合的奧祕……--「千萬別以為高獲利還能夠無風險。」

  投資歷史:投資市場的歷史脈絡、經濟泡沫出現的四個必要條件、南海泡沫、經濟大恐慌、網路泡沫、股票之死……--「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中,市場就要狂亂一次,如果毫無準備,你就注定失敗。」

  投資心理學:投資時最大的心理危險分子、與這些危險分子共處的策略--「找出這個年代中廣為人接受的傳統智慧,並且假設它是錯的--通常來說,它真的是錯的。」

  投資產業:金融產業三大支柱--經紀商、共同基金、媒體的運作策略與目標,以及你該如何跟他們打交道--「股票經紀人服務客戶的方式,跟鴛鴦大盜服務銀行的方式如出一轍。」

  《投資金律》帶你「精通投資關鍵知識」、「打造完整投資策略」、「獲致財務自由」

  讀畢本書,你將能全盤理解投資該具備的所有知識及工具,建立受用一生的正確投資觀念,打造低風險、能真正穩定獲利的長期策略。你會學到:

  如何將儲蓄、退休金、房地產等不同等級資產轉化為專屬最佳投資組合。
  為何「不同於大盤市場、積極挑選股票」的投資行為反倒容易失利?
  認識並排除情緒及心理狀態對決策的不利影響。
  看清整個金融業的實際運作狀況,為什麼證券業、基金業與媒體,非但不是你的投資夥伴,反而經常是你主要的競爭對手?

  投資是一趟沒有目的地的旅程,《投資金律》將告訴你如何建立投資組合,在長期投資中成功獲利。避免分心、堅持到底,你將確立你的財務方向和目標,為你和你的家人創造長期穩定的財富。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以小成大:動個小手腳,就能巨幅改變他人行為

影響他人的關鍵,取決於「情境」的塑造。
只要將訊息和感觸良深的人性動機相結合,
就能大幅轉變他人訊息的接收模式,
然後,讓事情按照你的期望發展下去!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史以來資訊最超載、最刺激、最飽和的環境,
  根本沒有能力完全思考衡量每一則資訊。
  三大說服科學專家從研究中發現,
  我們每個人,很容易就會被溝通情境中的小改變所影響。

  最高段的影響力,就是不需耗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也不須採用獎勵與折扣等昂貴的金融手段,
  只需巧妙地從小處著手,就能直接影響對方的思維與行為。

  為什麼只要把「29元就能下載70首歌」,調整為「下載70首歌只要29元」,就能讓顧者爭相下單
  為什麼只用個愛心盤子,就能讓餐廳獲得高出17%的小費
  為什麼菜單上賣機車,就讓顧客埋單定價提高50%的三明治
  為什麼客服只要播放客戶喜歡的歌曲,就能讓顧客從此不離不棄
  為什麼會議時指定座位或是採用圓形桌,就能讓與會者順從聽話,而且配合意願提高
  為什麼只要慎選談判地點,就能為自己創造談判優勢

  還有更多精彩實例可以應用:
  你可以在電子郵件中運用什麼樣的小改變,讓你更容易和你的事業夥伴進行協商
  你可以從颶風、九毛九的價格尾數和優格霜淇淋身上,學到其他能夠獲得有效說服的小改變
  在行事上採取什麼樣的小改變,能夠幫助你在開會時更有成效
  在言語上做些小轉變,不花一毛錢就能激勵他人(還有你自己)去完成目標,例如達成銷售目標、減肥、養成新嗜好,或是讓孩子乖乖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