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學會像人類學家一樣看世界,
  換你主宰穀倉,從中得利!

  .Sony、微軟為什麼會由盛轉衰,但為什麼Apple、Facebook能不斷創新?
  .911恐攻事件前,已經收到正確的情報,為什麼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為什麼擁有一流人才的瑞銀集團和英格蘭銀行看不見金融風暴來臨的危機?
  .為什麼克里夫蘭臨床醫學中心廢除內科和外科,反而讓病患更滿意、成本降低?
  .為什麼公司內部團隊會明爭暗鬥,把資訊扣在自己手上?
  .為什麼聰明的高手看不見明顯的風險與機會?

  想徹底了解這些問題,必須先意識到「穀倉效應」!

  獲得許多新聞獎殊榮的美國《金融時報》執行主編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指出,
  穀倉效應,是一種文化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分工和分類系統,
  她發現,穀倉效應無所不在,除了存在於社會組織,也存在個人內心與網路,
  因此,若想破除「穀倉」,必須顛覆管理學和心理學的思維,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

  她提出3個深受穀倉所害和5個因穀倉而獲益的真實案例──
  ◎Sony:過度分工,減弱創新力道,導致公司衰敗。
  ◎瑞銀集團:分類系統顛倒錯亂,深陷金融危機。
  ◎英格蘭銀行:經濟學家對於自己的專業過於自信,對近在眼前的危機視而不見。

  ◎紐約市政府:保持辦公室空間開放,強迫員工攜手合作,進而破除穀倉。
  ◎芝加哥警局:跳脫個人的穀倉,從科技業轉戰警界,也能學以致用。
  ◎Facebook:透過社群實驗,打破階級和團隊的界線,不求效率,反而更有創意。 
  ◎克里夫蘭臨床醫學中心:顛覆傳統的醫療分類系統,成為醫界的榜樣。
  ◎藍山對沖基金:靈活運用策略,從受到穀倉所害的銀行中獲利。

  最後,她認為,不必研究人類學,只要學會六大原則,也能像個人類學家,
  讓你具備兼具內外的眼光,避免風險,掌握良機。

  本書橫跨政府、企業、科技、醫界、警界、金融等各領域,說明穀倉效應無所不在,
  但是,只要懂得運用人類學家的視角看世界,
  你就能駕馭穀倉,避免失去競爭力,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還能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