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看穿無所不在的心理操縱,掌握開價、議價、談判的技術


 「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變得更聰明,更好奇金錢和價格的真正含義。」──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逛超市時,不自覺地買了一堆原本不在購物清單上的東西?
  為什麼「損失」的痛,會比「獲得」的愉悅更強烈?
  為什麼就算是沒人相信的事,仍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所有經濟行為的背後都有心理依據
  魔術師利用大腦的無意識機制,「以大動作掩護小動作」來達成誤導效果,讓觀眾察覺不到他們的注意力被操縱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扮演著魔術師的角色,在自由意識的幻覺上做交易,從花多少錢買車,到跟誰結婚的決策過程,都是交易的一種。
  
  心理學實驗證實,比起「不勞而獲」,人類更討厭「損失」。而聰明的商人早就抓住人們的這種天性,所以當我們走進超市想買兩瓶啤酒,就是不自覺地會被那充滿誘惑力的廣告文宣影響:「原價146,特價99」。你真是精打細算,但你中招了!
  
  與其說我們挑選的是選項本身,倒不如說我們挑選的是選項的說法
  生活的一切,無非是做決定。大部分經濟學都假設:做出選擇和確定公平價格是配套的。但有時候,我們設定的價格卻跟我們做出的選擇完全兩碼事。為何Prada的手機吊飾跟夜市販售的手機吊飾價差這麼大?可疑的是你心甘情願刷卡買Prada,但卻盤算著怎麼跟夜市小販殺價。
  
  本書帶領讀者重點式地認識心理物理學最重要的社會實驗,以及這些實驗如何變形成操縱選擇的詭計,一舉推翻經濟學中「人類是理性」的假設。本書不僅是一本詳盡的議價與消費指南,更教導讀者開價、議價、談判的技術,從此不再受支配我們生活大小事的心理操縱所擺布。
  
  行為經濟學的逆襲──
  川普說:「我替人蓋房子時,總是會在報價上多加個50006000萬美元。」
  要的愈多,得到的就愈多。──錨定效應
  為何人會拒絕「意外之財」?
  金錢的價值視事件背景與對比而定。──最後通牒賽局
  為何你想要的是這個,最後卻選了那個?
  行為決策理論裡,最無從回答的問題: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偏好逆轉
  房地產崩盤時,賣方會將現在的房價視為「損失」而不願理性接受出價。
  「損失」的痛,比「獲得」的愉悅更強烈。──前景理論
  某牌花生醬瓶身內凹的設計。
  變相漲價而不被消費者察覺。──任意連慣性
  100美元的漢堡,讓人覺得50美元的牛排很實惠。
  沒人相信的參考價,仍會影響人們的選擇。──對比效應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2093年。這時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

  氣候災難的警告,被人們忽視了幾十年。人類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地球的氣溫飆升、海平面上升,嚴重的乾旱與水患、傳染病猖獗,最後造成了「2093年大崩壞」(Great Collapse of 2093——西南極冰蓋的解體,導致大規模的人類遷徙、物種滅絕,全球秩序也重新洗牌。

  在大崩壞的300週年(2393年),一位歷史學家提出了這份令人震撼的報告,說明由於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領袖當初未能採取行動、一小撮科學家與化石燃料集團勾結、阻撓社會大眾了解科學真相,最終造成了地球的崩潰、人類的悲劇。

  氣候災難的具體景象:

  2060年,北極的夏天完全無冰,大量的物種消失,包括最知名的北極熊。

  2073-20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8公尺,20%的人口(15億人)必須遷徙;黑死病再度猖獗、60%至70%的物種滅絕、各民族國家的狀態也發生巨大變化……

  這個虛構故事,警世意味濃厚,而且以科學為基礎;它描述了一個因氣候變化而滿目瘡痍的世界。

  兩位作者是科學史的專家,他們強調,科學家應該負起責任,更明確傳達氣候變化的真相給大眾知道;並且批判現今的一些「懷疑論」科學家,在談論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時,大多以「科學尚未證實」為藉口。既然尚未證實,就不是個問題,又何必去解決問題?因此大家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燃碳的模式,一邊破壞環境,還自圓其說,認為氣候變遷只是大自然的循環,不需太過擔心。

  同時,「科學實證主義」以及「市場基本教義」這兩種意識型態,更是造成2093年大崩壞的兩大因素。

  本書融合了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的觀點,提醒大家要珍視地球,起而行動。
  人類的文明,是與環境共生的;大自然並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

  終究,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黑天鵝與不叫的狗:預見趨勢的6項思維修練

 你是否計劃周詳、緊盯營運指標,但是主管還是不滿意?
  為什麼團隊的效率發揮到極致,還是績效平平,朝不保夕?

  策略型領導IN,營運型領導OUT

  世界變了,現今的環境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既複雜又模糊,各行各業都航行在未知的水域。過往熟悉的架構過時了,只會緊盯既定指標的營運型領導人,已經無法因應挑戰。

  能夠在變動中生存、甚至竄起,要靠策略型領導力!

  本書作者史蒂芬.克魯普(Steven Krupp)與保羅.蘇梅克(Paul J. H. Schoemaker)創立決策策略國際顧問公司(Decision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DSI),客戶涵蓋各領域知名企業,包括微軟、三星、NikePayPal、英國石油、葛蘭素史克、默克、萊雅、聯想等。

  20年來,兩位作者研究2萬名經理人,發現能在不確定中塑造未來的經理人,都具備策略領導力,能夠解讀外在看似不相干的變化,預先洞察威脅、需求與機會,持續調整著力點;對內凝聚共識、靈活調度團隊,在變動中適時轉向。這也是今天經理人最需要的能力。兩位作者綜合2萬名經理人的研究,發展出培養策略型領導力的思維修練方法,包括:

  預期力:貼近顧客,周邊掃描,情境思考,戰事模擬。
  質疑力:質疑產業或團隊的基本假設,重新定義顧客體驗。
  解讀力:放大訊號,辨察型態,洞悉變化的領先指標。
  決策力:考量各種取捨,兼顧嚴謹與速度的決斷。
  校準力:說服團隊認同共同目標,納入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及誘因。
  學習力:透過學習社群、行動後檢討會議、異文化生活加速成長。

  並且設計了6向度評量,每個人都可以了解自己的強弱,發展自己的策略領導力計劃。

  本書涵蓋不同行業的例子,包括引領電動車風潮的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顛覆影音產業的 Netflix執行長哈斯汀斯、創辦Spanx開啟塑身衣新流行的布雷克利,以及全食超市、綜藝女王歐普拉、教宗方濟各、人權領袖曼德拉等,從實例中引發共鳴,找到個人培養策略領導力的方法。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

|在古希臘、中國、印度,當病人找巫師看病時,會相信他們的病終將痊癒嗎?

  |文藝復興時期,剖開你是醫學和藝術的一環,醫生、醫學生會聚集在解剖劇院,觀察人體解剖的過程。什麼,如果沒有大體老師怎麼辦?只好去偷阿!

  |中世紀到科學革命前期,解剖學推翻了體液說,仍治不好氣喘和傳染病,但古老而錯誤百出的傳統醫學,給藥卻有效?傳統醫學和醫學實驗室,病患要相信哪一邊?

  |現代醫學大躍進,單聽病患口述症狀,已經難以診斷是胸痛還是癌症,依靠儀器做身體檢查最有效,但病患卻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吃藥痛也不會消失……醫學,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子?
  
  |最早的醫學,像巫術又像科學?

  在中國(甚至影響遍及日本及韓國),最早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和《神農百草經》裡描述疾病的原因和症狀,配合氣、脈的概念,指導醫者如何將藥物分類及用途。在印度和希臘等古文明地區,他們不僅認為體液的平衡、飲食和生活習慣會影響健康,其醫學觀融合了宗教思想,認為精神和過往的行為也是原因之一。當時的人們相信,一旦生了病,其實跟體質、生活方式、環境、神祕能量和超自然有關。
  
  |最早的醫院和醫學院在哪裡?

  且讓我們暫時將眼光放到中世紀歐洲,更密集的貿易往來,將疾病傳播到東西方,此時期的治療方式延續早期的概念並融合宗教,在西方,希羅時期的醫學結合基督教,配合猶太和伊斯蘭文化製造出更有效的藥物,東方同樣在隋唐時期結合道佛的思想於醫學中。到了中世紀晚期,因為宗教中心轉移以及城市出現,開始有醫院,大學也教育醫學人才。
  
  |中世紀終於有了醫院,但不好意思,是給孤兒和窮人住的

  啟蒙時期體液影響健康的想法還存在,這時期認為人體是機器,上帝的角色沒有被摒棄,但相信人體是一個遵循物理法則的作品,因此醫師普遍重視神經系統的功能,在外科手術、天花疫苗和治療壞血病上也有相當大的進展。

  在此同時,醫學教育和醫學商業化的現象也出現,漸漸出現醫院、醫療社群,醫學開始有了社會經濟體系的強力支持,社會開始相信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以及設立醫院的必要。
  
  |工業革命後,醫師面臨的新問題是——慢性病和傳染病

  十九世紀現代化的過程中,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超額工時引發許多職業病,例如礦工容易患有肺部疾病。醫學進步也產生新的問題,例如鴉片作為有效的止痛劑,卻同時造成過量使用而死亡、砒霜對於癌症有療效,但也被用來毒害他人。此外,解剖學進步也讓屍體的需求大增,不僅大量出現盜墓,甚至危害窮人的生命。
  
  儘管如此,這個時期的臨床經驗促使現代醫學對於一些慢性病的認識,例如心臟病和帕金森氏症。而傳染病依舊是難解的問題,如霍亂、流感和天花造成大量死亡,但這也促成城市環境、公共衛生系統和個人衛生觀念改善。

  外科手術依然風險很高,必須仰賴更好的消毒和麻醉技術,而對於細菌致病的研究也逐漸出現進展,這些都造成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以及死亡率下降。
  
  |戰爭,改變了醫學研究的一切

  現代醫學發展有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戰爭,為了因應戰場上的需求,外科技術、處理傷口感染、衛生條件、復健以及醫學教育都有顯著進步,甚至紅十字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分配醫療資源的國際組織也應運而生。
  
  現代社會隨著技術進步而快速發展,帶來許多方便之餘,也對健康造成危害,如工業發展帶來汙染、職業傷害或是龐大壓力。同樣的,生物科技的發展治療了以往束手無策的疾病,卻同時引發其他疾病,關於生死的道德問題難解,醫病關係也不同以往,換句話說,現代醫學進步帶來了全新的個人和社會病理學。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基本價值的衝突,一種是給予與索取的兩難,另一種則是改變與穩定的對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界領袖,也是全球四十歲以下最傑出的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繼上本書《給予》探討了「給予者最有力量」之後,這一次則是從「開創者」的角度出發,選擇違反主流,對抗一味順從,挑戰過時傳統。

  打破現狀會引發恐懼,我們該如何為新構想、新政策、新做法挺身而出,而不致危及我們的聲譽、人際關係和職業前途?一般人總認為那些敢於提出異議的人都是天生的領袖人物,但格蘭特教授援引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以及橫跨商界、政界、體壇和娛樂圈的實例告訴我們,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開創者」,都有能力看出改變的機會,並且提出創新的建議,就像蘋果公司的一個女性小主管敢跨越三個層級挑戰賈伯斯、一名美國情報分析人員顛覆了整個中情局的保密規定、一位電影製作人只問了一個問題就讓迪士尼公司第一部原創動畫片免於被棄置的命運。

  格蘭特教授並針對我們可以如何啟動、釋放和維持創造力,提供了實用的洞見,包括如何尋找「盟友」、領導者該如何對抗「團體迷思」,乃至父母與老師要如何培養孩子創意思考的能力。

  拒絕追隨主流能夠改善我們的處境,並且推動我們前進。「開創者」就跟你我一樣會有恐懼和懷疑,但他們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在面臨挑戰時不會退縮,反而仍然去採取行動。這本書將帶給你勇氣,引領你去實現自己的想法,改變你的世界!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你是否常覺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於世就肩負著難以承受的負擔?
  阿德勒說:「你其實可以輕鬆放下。」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從正面角度直視人生難題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本書中統合了自己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從人生的困境談起,教我們如何放下痛苦、面對自我的「自卑」或「優越」情結,並與社會產生良好連結,積極地活在當下。

  本書揭示了人生在世每個階段的痛苦或課題:從進入社會後如何與每個不同的個體相處、面對親子教養的問題、面對年老、病痛與死亡等,並教導我們以「勇氣」面對種種課題。勇氣,就是面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阿德勒心理學是這麼說的:我們覺得苦不堪言的重擔其實可以輕易解決,因為「苦不堪言、難以承擔」這件事,實際上只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關卡而已。

  人類的行動,看似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然而不是有同樣經驗的人都會有同樣的行為——這是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學說的分歧點,相較於佛洛伊德,阿德勒更為「務實」、「入世」,他認為「過去的事情雖無法挽回,我們還是能夠透過自由意志改變自己的人生」。

  本書所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是以正面的角度讓我們直視生而為人會產生的種種艱難,並帶領我們輕鬆越過——在這看似每個人皆有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之中,相信是最適合引導人們改變困境、走向幸福的寶典。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破壞者優勢:個人版破壞式創新,助你突破職場關卡,立刻進化

  在快速變遷的年代,你還在堅持「走老路比較安全,出舊招比較聰明」,卻怨嘆「出身魯蛇、升遷沒分、職場卡關」?看看惠特妮・強森的故事:

  原為念音樂系、該當鋼琴手的她,因結婚而搬到紐約沒工作卻得生活?她到華爾街投資銀行當秘書工作需要進階?她修夜間課程轉當證券分析師想創業自立?她找克里斯汀生教授合夥創辦了「玫瑰園投資顧問公司」。

  她的每一步,就是靠「顛覆自己」(Disrupt Yourself)成功的!「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出自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教授,用來描述居於劣勢者從低階市場(提供商品品質次等、利潤或價格較低)發動創新、最終翻轉了整個產業。例如:當豐田汽車在一九五〇年代進軍美國推出了低價基本款「可樂娜」(Corona),顛覆美國國產車市場,成功吸引首購族,等豐田站穩了陣腳,便以「佳美」(Camry)、「凌志」(Lexus)打進高階市場,把低階市場「讓」給了韓國的現代汽車。

  以此概念挪用到人生,每個人都可以從基層職務開始,一步步顛覆、再顛覆,最終寫好自己的職涯。惠特妮・強森將這段顛覆之旅解碼,指出以下7步驟,呈現S曲線成長:

  第1把風險想清楚,就不怕
  在多變的環境,「出新招」比起「走老路」,競爭者少得多、成功機會大得多!

  第2找到你的天才
  發現你的強項找到尚待滿足的市場需求火力全開吧!

  第3善用限制,讓你更有目標  
  缺本錢、沒經驗、少人脈?
  限制逼你務實:打破慣性模式,開發更新、更有創意的資源。

  第4永遠不要覺得「這是我應得的」
  自滿於過往成就,只會讓你變遲鈍!
  把耳朵打開,從反對聲中找提升方法。

  第5先蹲下,才能跳得更高
  一開頭總是最棘手,不操之過急,持續去做,累積成長動能。

  第6賦予失敗應得的價值
  用失敗換經驗、測試目標、把心練強。

  第7計畫你的探險
  清楚自己的目標,耐心體驗探索「未知」之路,最後征服它。

  「顛覆」需要付出、也有風險;但「停滯不前」可能失去更多。正如《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作者艾瑞克・萊斯所說:「當今市場上,打安全牌已經不再是安全的選擇。」只要依循惠特妮・強森「顛覆自己」的七大方向,每個人都能脫穎而出、並在不穩定的環境中捉住機遇。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大演算:機器學習的終極演算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創造新紀元的文明?

有一個終極演算法,可以解開宇宙所有的祕密,
  現在大家都在競爭,誰能最先解開它!

  .機器學習是什麼?大演算又是什麼?
  .大演算如何運作與發展,機器可以預測什麼?
  .我們可以信任機器學過的東西嗎?
  .商業、政治為什麼要擁抱機器學習?
  .不只商業與政治,醫學與科學界也亟需機器學習,包含DNA解碼、癌症藥品開發等。
  .你擔心人類會被大演算所取代嗎?可以避免嗎?該如何做?

  華盛頓大學電腦工程系教授佩德羅.多明戈斯(Pedro Domingos)破解了一個在機器學習領域中長久以來的瓶頸,成功把機器學習、哲學與人工智慧結合起來,這個突破性研究還登上了《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的封面故事。

  他指出,機器學習有五大思想學派,每個學派有主要的演算法,能幫我們解決特定的問題──
  .符號理論學派:將學習視為是逆向演繹法,從哲學、心理學和邏輯思路方面取得概念
  .類神經網路學派:導傳遞演算法可以模擬人腦思考行為,是受到神經科學和物理學的啟發
  .演化論學派:遺傳程式規劃會在電腦上模擬演化,澈底運用遺傳基因和演化生物學理論
  .貝氏定理學派:相信學習是機率推理的形式,是根據統計學的理論
  .類比推理學派:支持向量機從相似度判斷進行推論學習,並受到心理學和數學的影響

  多明戈斯認為,如果有人可以成功整合這些演算法的優點,
  就能發展出「終極演算法」,便可以從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中,
  獲得世界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所有知識,將創造新紀元的文明。

  站在大數據與文明終將合一的浪潮上,
  終極演算法將帶領我們,望見未來。

  【為什麼你必須知道大演算?】

  如果你是一般市民或決策人士
  讓你了解大演算的來龍去脈,從隱私到未來的工作與機器人戰爭的倫理,
  你將會看到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並思考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如果你要把機器學習運用在工作上
  不管你在哪個行業、什麼職業別,機器學習能幫你省下人工編寫程式的費用,
  避免資訊系統僵化,並預測未來你會面臨的科技發展,
  甚至讓你成為精準的市場分析家、解讀大數據的科學家。

  如果你是科學家或工程師
  過去的數學和現有資訊學習與數據分析,不會讓你有任何改變。
  機器學習將讓你具備非線性分析,帶給你嶄新的科學世界觀,有所突破。

  如果你是機器學習專家
  雖然你應該很熟悉機器學習,但本書仍會提供給你許多新的想法、
  機器學習發展史上有價值的資訊、有用案例與類似的情境,
  甚至提供給你機器學習的嶄新觀點,啟迪你全新的思考方向。

  如果你是任何學齡階段的學生
  目前世界各地極度缺乏機器學習專家,這是現在也是未來最受關注的領域。
  未來,不只局限現有的資訊工程、電機工程等相關科系,
  無論是醫學、醫工、生物科技、行銷、電商、社會、心理、哲學、教育、財經等各科系,
  機器學習終將與這些領域整合,現在了解大演算,你就不會被趨勢潮流所淘汰。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

 究竟為什麼,原本該致力挖掘自然界真相的科學家,會刻意扭曲同儕的研究成果?
  為什麼他們要散布毫無根據的指控?
  為什麼就算觀點已經證實並非事實,他們仍然拒不修正?
  又為什麼就算他們的主張已經被一一踢爆不實,媒體還是每年不斷引述?

  本書已由《美味代價》(Food Inc.)紀錄片導演羅伯特・肯納(Robert Kenner)拍成《全面交易》

  這些對立的說法你一定都聽過:

  ⦿吸煙會致癌  vs.  
  不是所有吸菸的人都得癌症,所以這個論證錯誤

  ⦿核子戰爭會引發「核子冬天」,全人類將面臨如同摧毀恐龍的浩劫  v.s.  
  為了對抗蘇聯,一定得發展核武,後果頂多是「核子秋天」而已

  ⦿酸雨是因為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所導致,要立即採取行動減少排放 vs.
  酸雨是從自然界的火山爆發而來,尚且無法證實跟廢氣的關聯,所以若貿然採取行動只是增加企業的成本而已

  ⦿頻繁的航空飛行使得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要立即管制! v.s.  
  臭氧有無破個大洞,有待商榷。就算有,也不需要急著管制

  ⦿DDT會進入生態鍊,最後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將會成真v.s.
  禁用DDT和希特勒一樣都是殺人狂的作為,不用DDT後瘧蚊猖獗,使得幾百萬人死於瘧疾

  ⦿全球暖化是真實發生的,導因於人類的活動,所以要限制人類的工業活動v.s.
  全球暖化在合理的範圍,是受到太陽影響的自然週期,不需過度緊張

  你有沒有覺得很頭痛,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這些對你來說可能都是聽過的見解,你卻很難知道哪方的意見才是對的。因為有某些專家在販賣「懷疑」,只要有科學家站出來拿「科學之矛攻科學之盾」,原本的科學共識似乎就變得可質疑。這群少數的科學家是何方神聖?動機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大眾錯以為正確的科學知識必然得是確定的,使得只要有科學家放出懷疑的訊息,原本科學界的共識就變得一文不值,這些販賣懷疑的科學家就是抓準這一點,讓大眾仿若置身煙霧彈中,搞不清楚脫身的方向。

  這批反科學的科學家大多是二次大戰時期協助發展原子彈的物理學家,他們與政府單位的關係長久良好,持鷹派觀點,終身抱持以資本主義擊潰共產主義的信念,對科技有無限的樂觀主義,擁護「自由市場」無底線。他們當中甚至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科學顧問、國家科學院院長。蘇聯瓦解之後,環保主義被他們視為最大敵人,他們稱環保主義者為「西瓜」,外表綠色,內在紅色(赤色共產)。因為環保主義不斷揭露更多現代社會的污染事實、嘗試推動更多的管制,使得這群科學家心生畏懼,以為更多的管制將推向共產主義,故轉而與相關業者(菸業、軍火業)結合,試圖打擊科學界已有的共識。

  問題是,各大媒體也以自由民主社會的良心自居,即使這些專家既不是生物學家,也不具備氣候科學,仍秉持平衡報導的原則,以同樣的篇幅刊登這些販賣懷疑者的主張,殊不知這些人的主張從來沒有經過科學社群的審查,這些人與利益團體的關係多密切,這批人看似在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其實他們發表的既不是科學意見,也不是進行科學辯論,而是在販賣懷疑、抗拒事實。

  作者在每個案例中,並陳正、反雙方的科學推論,也針對偽專家所提出的證據、科學界的回應加以爬梳,試圖掌握衝突的原貌,讓讀者明白似是而非的說法是怎樣不脛而走?不負責任的言論如何傷害全體人類?科學共識是透過如何嚴格的程序而達成?想要破壞共識的人如何利用媒體讓輿論走向失衡?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挫折大學:獲得完美人格必修的一所大學

沒有人能買到教育,也沒有人能給予我們教育。更多的教育是我們在「實踐」這所大學中獲得的。書本和校園只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和場所,其中有些書本和學校是世界上最好的。我們必須學會利用這些工具和場所。只有辛勤的實踐、不懈的奮鬥、英勇的獻身、不斷的完善以及最後取得的驕人的成績,才能使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取得成功、享受快樂、增長力量,最後學會生活。
  
  「我們中間最偉大的人,應該是我們最忠誠的公僕。」所謂偉大,就是肩負更大的責任,服務更多的人。
  
  健壯的臂膀是花錢買不來的,必須透過鍛煉來獲得;偉大的思想是買不來的,必須透過內在的培養來獲得;偉大的人格也是買不來的,必須透過道德上的約束來獲得。
  
  挫折大學具備兩大功能——阻礙和幫助。我們用一生來學習,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天生的智慧。我們不知道記住了什麼,只知道我們被賦予了什麼,為了什麼活著,或者當我們被傳喚為證人時,什麼會被當作證據。
  
  美國何時才能夠強大並大步向前,取決於我們培養了多少個「格西」(格西,書中一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典型的教育失敗的產物。他從小享盡父親無節制的寵愛和縱容,結果長大後一事無成)。我們並沒有變老,而是走向永生。我們過去所有的歲月都是為了這一天,我們生命中最偉大、最智慧、最快樂的一天。
  
  當和平、和諧、友愛、明智和理解取代了衝突、爭吵和罪惡,我們最終完成了我們的教育。
  
  當我們克服一切困難攀登上了生活的高峰,我們便超越了自己,所有的艱險和阻礙都變成了明媚的陽光。我們站在生命的最高點,俯視一路走來的燈光,在上帝的學位授予典禮上獲得了嶄新的永生。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恐懼密碼:為什麼我們總是怕黑、怕鬼、怕獨處?

什麼事情會令你感到恐懼?
  一個人走夜路、從身邊飛過的蟑螂,還是遠方模糊的人影?
  然而我們又為什麼愛看恐怖片、玩雲霄飛車、去鬼屋探險,
  偏要讓自己嚇破膽?
  究竟哪些因子左右了我們的恐懼?
  恐懼又如何反映出不為人知的自己?

  恐懼的背後,有著令人又愛又恨的謎團,
  既令我們避之唯恐不及,卻又情不自禁深受吸引!

  一名任職於美國著名鬼屋ScareHouse的恐懼社會學家,
  為了探討人性中的恐懼之謎,並鑽研如何讓鬼屋的恐怖更上層樓,
  造訪了世界各地的駭人景點,
  包括在紐約116層高樓的邊緣漫步,在日本的自殺森林裡探險,
  在廢棄的監獄過夜,被銬上手銬在漆黑的坑道裡爬行……

  從這些震撼的經歷中,逐一探索這些恐懼如何觸發我們的生理機制,
  又如何觸動我們的心理感知,
  恐懼造成的刺激又如何帶來不可思議的愉悅──

  與其他人一起參與,會讓恐懼的效果加乘
  看著牙醫鑽別人牙齒時,自己也會感覺到椎心之痛,
  與他人一起乘坐雲霄飛車、觀看恐怖電影時,
  更會被其他人的嘶吼、尖叫與淚水,被推上恐怖的高峰!

  破壞平衡機制,讓我們的全身器官處於不確定
  刺激性遊樂設施透過重力加速度、擾亂方向和平衡,
  讓我們的身體感到困惑而發出警報,
  進而產生暈眩感、失重感、內臟「下墜感」等恐慌發毛的感受。

  恐怖谷理論:像人像到一個程度,就會讓人反感害怕
  我們喜歡絨毛玩具、機器人這些與我們相像的事物,
  並容易向它們投射情感;
  但是當它們像人像到某個特定程度之後,
  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反感、逃避甚至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