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閱讀治療書院WHF線上教學頻道~免費訂閱

全國唯一非金融從業人員」「具教育及心理學背景」的「閱讀治療師教學群」,帶領參與者組成之終身學習社群。不同於坊間以銷售金融產品為目的、充斥置入性行銷的投資理財課程;亦不同於多數毫無科學根據,流於激動吶喊與神秘主義的潛能開發­課程。本社群教學內容以精選優良讀物為主軸、以科學的「投資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為理論依據,幫助您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本社群定位為「真正以學習為目的、以參與者為本位」之非營利組織 ( 社會企業 )絕不銷售金融商品,亦不收取教學以外任何費用。本社群堅守四不原則

1.不販賣金融產品
2.不談論非科學、非理性內容
3.不提供個股操作建議,亦不評論個人之投資策略或資產配置 
4.不歡迎金融商品銷售者加入(以抽佣為主行業,如:保險房仲、理專投顧、傳直銷(含:致富系統)


閱讀治療書院 WHF 線上教學頻道~ 請按此

是你選擇了憂鬱》學習樂趣




最佳的婚姻組合建構在一般程度的生存需求,高度的愛與隸屬感需求、高度的樂趣需求以及低度的權力需求和自由需求。凡是所有偏差的都必須透過溝通協調來解決。差異愈大,所需的協調愈多。截至目前為止對婚姻不滿可說是人類苦惱最常見的來源。

樂趣是遺傳學上對學習的報酬。我們是那群學習比較多比較好的人族群的後裔。學習提供給這群人生存優勢,而這種對樂趣的需求也因此深植在我們的遺傳基因裡。可能除了鯨和一些哺乳動物之外,人類是唯一可以玩樂一生的生物。因為這樣,我們一生都在學習,我們停止玩樂的一天,就是我們停止學習的一天。笑聲是對樂趣最好的定義。戀愛中的人在彼此身上學習很多,所以他們發現彼此的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要和別人和諧相處是需要努力的,而開始這樣做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快樂學習。笑和學習是所有成功的長期關係一個基礎。當婚姻開始變味走調的時候,樂趣都是第一個遭殃的。這樣很可惜因為樂趣需求通常是最容易滿足的一項需求。要享受樂趣很簡單,你有很多事可以做而且通常沒有人阻礙你。

我們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而要滿足我們的內在需求,我們必須透過良好的人際關係。當我們想要和別人在一起時,我們期待別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那個人會做我們的朋友,那個人會聽我們訴說,和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笑,不會強迫我們做我們不想做的事,甚至可能幫助我們提升自己

以上摘自《是你選擇了憂鬱》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別跟情緒過不去》理情行為療法




Albert Ellis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在1955年發展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也是1960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的先驅。許多人認為他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始祖。

Ellis在一次訪問中他被問到,在死後他比較希望人們記得他的是那個層面:在心理治療的領域內,我寧願人們說我是認知及認知行為的理論家與治療者,我付出許多努力與奮鬥使認知在心理治療中被接受,也因為大部分是我努力的結果,認知終於被接受了,雖然它來得稍慢了些。

Ellis發展他的治療法,並用來處理他自己年輕時的問題。在青少年時期,面對女孩非常害羞。他強迫自己對一百位女孩子說話。藉著認知行為方法的應用,他已經克服了障礙。

情緒困擾是如何產生的?由於一個人不斷地對自己重複不合邏輯的話語產生的,如「我應該為離婚受責備」、「我是一位可憐失敗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錯誤的」、「我是個沒價值的人」、「我覺得被拒絕,那是可怕的災難」。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人們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住。」

理情行為療法的理論:「人們受到這些事情以及自己所應對的思考、感覺和行為模式困擾。」你努力地透過思考、感覺和行為,讓自己不快樂,但正因為你具有建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以選擇不困擾自己。你擁有選擇。

所有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都是因為你想要一個不切實際的保證。理情行為療法認為,你只要維持合宜的期望,不要有絕對性的「應該」、「必須」或者「一定」的想法,你就不太可能困擾自己。當你困擾自己時,總是會有過度概括化的「絕對」想法。

當你沮喪、恐懼或者憤怒時,要懷疑自己是否做一些不合理的強求。這時應該把「一定」的想法改為合宜的期望。不要把所有事情貼上「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標籤,試著用多種可能性的眼光看待事情。你的行為可能有好有壞,但行為跟你這個人(自我)好壞無關。你要學習評價行為,而不是你自己。

以上部份摘自《別跟情緒過不去》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耗竭漏斗




憂鬱會讓我們表現得和平常不同,而我們的行為又會滋養憂鬱的情緒。憂鬱必定會影響我們去決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以及如何行動。當我們放棄了生活裡令我們樂在其中的事,看似「可有可無」的事情時,我們的生活範圍變得窄化的現象。結果就是我們不再從事那些會滋養自身的活動,而只剩下那些通常會耗盡我們所有資源的工作或其他壓力源。

持續走下坡的人,通常就是那些最認真負責的工作者,他們的自信程度通常端賴自己的工作表現而定,也就是說,最容易耗竭的人通常就是看來最棒的工作者,而不是懶散的員工。假如之前曾經憂鬱過,隨著時間過去,低落的情緒將變得愈來愈容易被誘發。因為每一次它再現身,那些伴隨它而出現的想法、感受、身體知覺及行為彼此間就建立了愈來愈強的連結,到最後,任何一個單獨的因素都可以誘發憂鬱的產生。

從憂鬱中掙脫並重獲自由是可能的,但這份自由來自於我們從一種全然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到底真正的問題為何。透過學習讓我們有新的想法和改變,會發現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或者我們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的努力,把我們帶到錯誤的方向去了。

以上部份摘自《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關係療癒》幸福關係的秘訣




在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第一句話是:「所有快樂的家庭都有相似之處。」長期以來有關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理論,大多著重在如何改善溝通技巧,但美國首席兩性婚姻專家約翰‧高特曼博士的最新研究卻指出,每個人覺得快樂與否,取決於日常生活的情感溝通,以及他人如何回應。

高特曼博士首次提出新穎且極有力的「邀請」概念-是感情溝通的摩斯密碼、最基本的元素,它可能是一種姿態、一個凝視、一次接觸、向對方拋出的一個問題……等,每個人都在生活中頻繁地發出和接受邀請,卻往往不以為意,殊不知我們收發邀請的技巧,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成為成功的伴侶、員工、老闆、朋友或父母。研究指出晚餐中幸福夫妻在十分鐘內「邀請」次數高達一百次,而打算離婚的夫妻則為六十五次以下。

高特曼經過長期而嚴謹的研究確立了:「個人如何回應連結彼此的邀請,才是最重要的。」高特曼博士研究不只適用於浪漫的愛情及伴侶關係,還包括多面向地深入探索職場、友誼、手足及親子人際關係。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改變,好容易》改變並非事件,而是過程




改變你所接觸的人事物,才能改變你的態度,如果你想要變得更積極,一定要讓自己暴露在正面積極的訊息當中、周遭圍繞著積極的人。如果你想要積極過日,就得讓自己被積極包圍,活在積極之中

長期的團體學習效果最佳,反之,「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中國古代哲人們也曾如此說道。透過嚴格挑選的「優質的學習型社群」,提供正面積極的氛圍。

《改變,好容易》兩位作者提出 關於改變,我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改變並非短期發生的事件,所有「正向的良好改變」都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尤其是「長期投入的學習過程」,也要提醒大家:千萬別受騙去上「短期昂貴課程

市面上常有短期的昂貴課程切勿上當!即便花再多的冤枉錢、找大師來教你……都是毫無意義、徒勞無功,甚至導致身心受創的副作用!因為「改變並非事件,而是過程」沒有短期間可讓人達到長期轉變,這種戲劇化、近乎「不勞而獲」的事。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王建民外遇的心理學分析




王建民外遇新聞引起大眾一片譁然,許多人紛紛猜測他外遇原因到底為何,男人是不是真的蠢?為性外遇,進而毀了事業和家庭。外遇真的是男人天性嗎?還是怎麼樣的人比較容易外遇?看許世穎老師從心理學分析王建民事件~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正向心理學》心理適應及享樂跑步機




學習正向心理學之後,你就會知道快樂不等於享樂。你的前額葉會更懂得判斷什麼是值得花錢、真正能帶來快樂的消費,而什麼是短期帶來享樂,長期卻不利幸福快樂的消費,而能做出更好的消費決策。

通常會讓你快樂的事,花不了你多少錢,例如和好友的聚會、閱讀一本好書、學到一項新知識並運用在工作生活上、從事能發揮天賦且有意義的工作…等。

而享樂通常是「短多長空」,犧牲你長期的獲益,來換取短期的快感。例如購物、吃大餐、昂貴的旅遊…等。而且這些外在、短期的快感很容易適應,今天1萬元的大餐、3萬元的包包能讓你興奮,下次同樣程度的消費,已經無法滿足妳了。

你其實陷入了「享樂跑步機」的循環之中,花費一次比一次高,快樂程度卻停留在原地,甚至向後倒退。原本你消費的目的是為了享樂,最後你卻失去了享樂的能力,再高級的東西也不能使你快樂、再美味的美食你都食之無味。

寫在2012的世界讀書日


人生的主人是你自己!拒絕學習是在粗魯的對待自己的人生!愛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才懂得學習是給自己人生的最佳禮物(摘自《學習是對人生應盡的禮儀》)

昨天4/23是「世界讀書日」。陳祐霖老師發起了這個活動,請隨手拿起你手邊的一本書,翻到第五十六頁,將五個句子貼到你的塗鴉牆,並且告訴大家你在讀哪本書~(做個活動總結,並與大家分享)

所有的大型組織根深柢固的官僚傾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製造一些冗員,而這反映了需求的改變,但錯誤卻沒有加以更正。
《揭開皇后的面紗:造成現代亂象的經濟學迷思》約翰.高伯瑞

達到中庸之道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們放棄我們主要的偏情或惡習。這是木匠用來改正一塊彎曲的木板的方法。在一切行為上,中庸之道是值得尊重的。可是人有時候必須傾向一方面比別的方面較多或有時較少,因為這樣達到善與中庸之道。
《尼各馬科倫理學》亞里斯多德

知識創業,決策路徑如下:一、首先自問有哪些技能;二、試著將這些技能,和某行業或產業結合;三、閱讀並與人交換意見,著手研究某些特定機會;四、留意趨勢、未被滿足的需求(缺口),以改善現有產品與服務的機會;五、檢視涉入每個機會的容易度,也就是要花多少錢、時間、力氣和運氣,以便在競爭中勝出並克服障礙,直到事業永續經營為止。
7件事從工作奴到樂活族》馬克.漢瑞克斯

使你致富者莫過於智慧,它作用於一切。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1等於2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2。運用智慧就能掌握財富,而掌握財富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所羅門王大智慧書》沙拉比

對婚姻滿意度很高的夫妻,大部份討論早餐、棒球比賽、電視新聞這些「妙趣橫生」的話題。關鍵不在於對話的深度,夫妻看法是否相同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夫妻注意對方的方式。
《關係療癒》約翰高特曼、瓊安迪克勒

綜效可以化解自私和不自私,或自私和利他主義之間的分歧。我們常常假設一個人得到的愈多,另一個人得到的就愈少,自私的人通常比不自私的人缺乏利他主義,但如果有適當的制度以及社會結構,就可以改善此種情況。我們可以建立一種組織,使每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的興趣時,也能嘉惠他人。同樣的情況,當我嘗試對別人有利或仁慈時,也會不由自主地讓事情對自己有利或符合自己的興趣。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馬斯洛

了解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或所謂的「常識」,其實都只是假設罷了。「假設」就是你自己、一群人、或任何內部或外部專家對於某件事的信念、觀念、直覺或想法。這些假設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假設會引導我們的行動和決策。如果我們未經任何分析,就把假設當做事實,那麼可能導致災難性的決策。
《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威廉.柯漢


學習的樂趣可預防憂鬱,更是基本需求《是你選擇了憂鬱》,樂趣是演化提供給學習的報酬,我們是那群學習比較多也比較好的族群之後裔。學習提供給這群人生存優勢,「學習的樂趣」的需求因而深植在我們的遺傳基因裡。因此如果想要過有樂趣的一生,那麼終身都應該學習 (笑聲是學習樂趣的最好定義)

古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言不假。以世俗眼光而言,讀書相當有用,古人經世致用靠閱讀,現代人想靠閱讀掌握趨勢賺大錢也毫無問題,自能構築黃金屋。又,飽讀詩書的人,感性比較發達,有助人際關係,想認識顏如玉一點不難。其餘因讀書而改變氣質、開闊心胸或形塑人格特質等的附加價值更是不小。

時代不同了,以前的人可以靠一把刷子走遍天下;要應付現代社會的多變需求,恐怕得全身插滿各式不同的刷子。單憑一種專業想混一生,顯得不可能。多方閱讀延展觸角,為全身布滿刷子奠定基礎,非常必要。

本文摘自或改自《閱讀救自己》《閱讀是一輩子的事》許世穎老師部落格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彼得原理及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




每個人終將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位子?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在組織層級中,每個員工都會升到他無法勝任的位子。」由於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他們無法繼續升上去,一輩子待在他最不擅長的位子。

彼得原理奠基於勞倫斯.彼得(南加大教育系的副教授)對組織的觀察:每個組織都有許多不同的層級。新人通常都從最基層開始做起。當他們表現良好,證明自己足以勝任目前職務時,公司就會把他升到高一個層級的位子上。這個流程會一再反覆。

根據彼得原理,像這樣先升遷、然後展現能力和績效,再升遷的流程,可以永無止境地一再循環下去,或至少直到員工升到他再也無法勝任的位子上,升遷流程才會停止,這名員工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職位上。想讓員工回到他前一個表現良好的職位上,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難的。不過,如果組織不採取一些行動,讓員工離開他無法勝任的職位。


彼得原理的解決方法

一、對企業而言,領導人要識人能力很強,降低用人的失敗率,任用決策的人必須懂得用人之所長,但非常難做到。

《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杜拉克的用人三準則,通盤思考職務的要求、為這份職務挑選三、四個候選人,而不要立刻設定一個固定的人選、先和幾位見多識廣的同事討論可能的人選,然後才作最後的決定。

二、對個人而言,透過學習不斷的自我了解,知道自己的興趣、專長、比較適合的職位。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不斷追求升遷做管理的工作,金氏世界紀錄「最偉大銷售員」喬吉拉德(Joe Girard)是全球單日、單月、單年度,以及銷售汽車總量的紀錄保持者,平均每日售出3-4輛車。業績突出的喬吉拉德有很多升遷的機會,但是他總是拒絕,他名片上的頭銜始終是銷售員,選擇當一輩子的銷售員。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工作環境的結構分成:結構性的和非結構性。當我們處在有組織、有秩序的結構性環境中,我們會傾向調整自己去適應這個環境,長久之下便容易失去自我;而非結構性環境一方面會激發人類的潛能,使人們朝向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則會暴露個人的弱點,提供改變的契機。

對未來有這莫名的恐懼,不相信自己對於緊急狀況或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這些人喜歡待在缺乏人性的結構性環境(例如公家單位、國營事業、大組織)中,在較具人性的非結構環境(例如小公司、自行創業、自由工作者、投資者)中,反而適應不良,易被淘汰。

有趣的是,對於愈需要結構性環境的人來說,遇容易陷入混亂、無秩序的生活型態。因為他們對具體規則的強烈需求,和控制未來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社會是極複雜的系統、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可能遵守一套規則來面對複雜、隨機和不可預測的事。

像許多大學實驗性的課程,或WHF閱讀治療書院,這類非結構性的學習團體中,往往需要受過訓練、具有某種人格特質的領導者,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個工作。WHF閱讀治療書院閱讀治療師教學群皆受過長期的專業養成過程,和坊間傳直銷、短期昂貴教育訓練課程,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會加入非結構性、真正具有學習效果的學習團體者,多屬於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或高級知識份子,因為他們才懂得分辨非結構性與抽象智慧的價值所在。這並非刻意挑選學生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弔詭現象:「最需要學習的人,反而排斥學習,也無法挑選正確的學習團體與學習內容。」所以對於那些只能接受具體思考的大眾而言,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課程,勉強為之也只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好處。

誠如日本作家勝間和代說:「現在是愚者被智者不斷搾乾的危險時代 ,是否掌握具有價值的資訊是決勝負的關鍵。優質資訊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金錢才能分辨及獲得,能夠投資其上的人會愈來愈富有,無法投資其上的人會不斷被搾乾,成為一種兩極化的發展。」

以上部份摘自周舜欽「投資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書院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活出工作的意義》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




心理學家艾歷克斯‧佩洛可斯(Alex Pattakos)博士將維克多‧弗蘭克(Vicktor Frank)的「意義治療法」應用於工作領域,並在其著作《活出工作的意義》加上圖解。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Freud)認為「愛與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


A 象限者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卻沒有很多財富。如:德雷莎修女,她的大愛幫助了許多的人;然而,通常我們做有意義的事情,錢也會慢慢的增加。

B 象限者做的事情又有意義,又是成功的人!有錢人和窮人最大的不同在於紀律(運用固定時間來上課培養),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終身學習,學習是有錢人一致的行為!根據美國勞工局調查,愈有錢的人(事業成功有智慧的人)家裡的書櫃愈大,藏書愈多;而走進貧窮人家中,最先看到的是他們用最大能力,購買最大螢幕尺寸的電視。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孟格:「你知道我和巴菲特看的書之多,你一定會大吃一驚。我的孩子都笑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閱讀的。」此象限的人是兼具內在心理快樂與外在財富成功的智富幸福人!

C 象限者:人生毫無意義,對人生毫無目標,產生絕望的感覺,事業也沒有成就,賺不到什麼錢,成為「窮忙族」。沒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等著被老闆剝削,渾渾噩噩過一生。梭羅:「很多人在行將就木之際,仍未唱出生命之歌。」「如果你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釣魚,釣到魚才發現這條魚不是你想要的。」

D 象限者外人眼中事業成功,但是他自己卻覺得意義不大。畢竟外在名聲、財富終究是表象。因為外在成就無法滿足個人的內在心理空虛。在人生的盡頭,很多人回想自己的一生,才發現人生白活。沒有人在死前後悔待在辦公室的時間太少,反而是後悔沒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三五好友聚會、珍惜身旁愛我們的人…。追求人生的意義,了解自己是需要花時間與精力(古希臘神殿上,鐫刻著一句千古名言:「認識你自己」),你才會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

股神巴菲特:影響人們行事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拿的是一張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你想做人們以為是最棒的情人,但其實是最糟的情人,還是人們以為是最糟的情人,但其實是世上最棒的情人?』在投資理財上『你希望被認為是最好的投資人、但其實績效最差,還是被認為是最差的投資人、但績效卻最好?』內在成績單重於外在成績單,是對你有好處的。

WHF閱讀治療書院以「正向心理學(內在成績單)與「投資心理學(外在成績單)最新研究成果為理論依據。「正向心理學」讓你更了解自己,發展出「獨特且適合自己的」工作職涯規劃、投資理財策略。而「投資心理學」避免自己常常會投資心理偏誤(後見之明偏誤、確認偏誤、投射偏誤),以及學習正確的理財觀念(巴菲特:永遠不要不要問理髮師是否該理髮了!向金融從業人員學習理財,宛如請鬼抓藥單!) 正向心理學」與「投資心理學」,這是掌握成功致富的最佳工具,幫助WHF閱讀治療書院成員達到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

以上部份摘自《活出工作的意義》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簡均羽強烈推薦《黑天鵝語錄》



《黑天鵝語錄》原文書名《普洛克拉斯提之床》The Bed of Procrustes 乃取自希臘神話

普洛克拉斯提是一位國王,為了讓床符合客人的身長,把太高的人雙腿截短,把太矮的人身體拉長。故事聽來不可思議,在塔雷伯看來,卻正是某些現代文明發展的縮影─改變人類行為以適應科技、將經濟危機怪罪於現實與經濟模型不符、發明疾病以利銷售更多藥物、將聰明定義為在校考試成績好,甚至要大家相信受僱於人並不是當奴隸。

「『努力工作』只有到了近代才成為榮耀而非恥辱的象徵。」

「以人性觀之,我們絕不會重複同樣的動作;以沉迷觀之(辦公室、健身房、通勤、運動),人生就只是重複不盡的壓力傷害。沒有隨機性可言。」

「有三種癮頭害人最深:毒品(海洛因)、碳水化合物和領月薪。」

「水與冰之間沒有中間狀態,生與死之間倒有:受僱的狀態。」(因為受僱的狀態就是要死不活)

「羅馬及奧圖曼帝國時代的奴隸和今天的員工有一點不同:奴隸不必討好他們的老闆。」

「工作會摧毀你的靈魂;即使不是正常從事工作的時間,它也會偷偷摸摸侵入。」

嬉笑怒罵兼而離經叛道,這些警語有助你看清現實,擺脫錯誤的觀念與印象。塔雷伯以他一針見血的機鋒和大智慧,將勇氣、優雅、博學這些經典價值觀與現代的迂蠢、庸俗、虛假等弊病對照在我們眼前,爬梳了人類的種種幻覺。

警句、格言、諺語、簡短雋語,它們帶有一種一眼即識、猶如新聞節錄之精句那樣的簡練特質,比起當今市井流行的大眾文化更有力也更文雅,它和電視上出現的精簡單句是有區別的:節錄的新聞短句沒有資訊可言;警句中則蘊含訊息。警句有「少即是多」的效果。

警句分成三層次,最低層次是枯燥乏味的警句盡是一些你已想到、通篇大道理的陳腔濫調;第二層次是令人欣喜,蘊藏著一些不曾閃過你腦海而今卻讓你「啊哈!」的重要發現;最上乘的是那些你從未想過而你必須讀一遍以上才能理解箇中深意的警句,尤其是當那些沉默真理的本質如此強大,以至於你一讀便立刻忘記它的文字的時候。

讓自己完全擺脫束縛、擺脫思考,從這種令人虛脫、被稱為「工作」的活動以及各式各樣的努力當中釋放出來,隱藏於真實經緯中的元素就會開始向你凝視;過去你不曾想過真的存在的神秘,就此出現在你眼前。

以上摘自《黑天鵝語錄》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學習型組織的真諦》WHF閱讀治療書院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總是等著別人來准許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種人則是發許可證給自己。機會就好像散落地上的金塊,等著有心人把它們撿起來。WHF閱讀治療書院課程顛覆了許多傳統觀念。希望能挑戰你,開始用新眼光來看自己、看世界。這些概念都簡單易懂,卻不見得憑直覺就能知曉。教學重心放在穩健致富、創新和創業精神。

課程的教學案例來自廣泛的來源,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到經驗老到的專業人士都有。希望他們的經驗能引起你的共鳴,在你面臨人生各種抉擇時,得到一些洞見和啟發。課程的目的是幫助你在規畫未來時,能透過科學心理學(正向心理學 + 投資心理學)這種新的鏡片來觀看每天面對的種種困難,讓你勇於質疑傳統智慧,重新檢討周遭的各種規則。

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點,總是會面對種種不確定,但當你看到其他人如何因應模稜兩可、曖昧不明的情況,你會變得更有自信,化緊張為興奮,將你面對的種種挑戰轉變為機會。《創造力真正的創造力不是生活上的雕蟲小技( c )而是攸關生命中重要而不緊急的( C )如個人的職涯發展、投資理財、成功定義、幸福快樂…但這些都是無法憑空得到或可以不勞而獲的。也絕非他人可代勞,需要自己努力學習、自我探索而得。

40 歲以後的人生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奠基在大前研一所謂的「魔之十五年」。在競爭激烈的 2012 年的台灣,所謂的魔之十五年已提早:是指 40 歲以前的 15 ,亦即 25 40 歲之間(甚至更早,在大學階段就是重要的關鍵)。這 15 年間你的時間、心力與努力…放在哪裡,便決定了「後 40 歲的選擇」。亦即 40 歲以後的人生是否有選擇,決定於「魔之十五年」。

而在魔之十五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習。因為學習可擴大認知的接觸面,學習可幫助一個人培養判斷事情的智慧,學習更可以產生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後設認知是一種高層次思考,是「認知之認知;思考之思考」。簡言之,此種能力可以幫助您判斷那些知識需要學習、哪些不用花心力與時間相對地,聽一場演講之後,也許會有一時的領悟與感動,但因一場演講不像一門課,可以有系統的交代一門知識,故無法培養後設認知的能力

在《黑天鵝效應》指出:看電視新聞、看報紙、網路訊息、雜誌(許多置入性行銷的廣告)…會使你更沒有判斷的能力,因為那些只是一堆雜訊。由機會成本的觀點,從事上述活動的時間應該用來接觸系統性的知識。「知識經濟時代」成功致富之道在於:真心想要致富者,必須積極增加思考與學習的時間,因為長時間的持續學習,才可「由內而外」地開展個人的致富智慧。

然而,學習在目前的用法已經失去它的核心意義。在日常用語上,學習已經變成吸收知識,或者是獲得資訊,然而這和真正的學習還有一大段距離。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締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而這就是學習型組織的真諦。《第五項修練》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獵殺巨人:十個競爭策略,打倒產業老大!

《獵殺巨人》是競爭策略領域的《孫子兵法》!告訴你如何創造優勢、險中求勝,在大型競爭者面前拿下市場!微軟(Microsoft)、星巴克(Starbucks)、寶僑(P&G)、Google這些產業老大盤據市場,身處同一產業的公司,難道就沒有任何機會打倒巨人嗎?那可不一定。

規模小,不見得贏不了;後進者,不一定就吃虧。比方說,奧多比(Adobe)如何在繪圖軟體的領域力拚微軟?家用清潔品公司美則(Method)如何以植物配方挑戰寶僑?百度又如何在中國市場正面迎擊Google

作者史蒂芬.丹尼(Stephen Denny)在書中舉出10大競爭策略、32個實際故事、114則實用祕技,告訴我們如何善用策略伺機出擊、創造優勢、險中求勝。他認為,任何品牌都可以直接挑戰產業裡的龍頭老大,而且,這樣做不只可以活下去,還可以活得好。

作者在行銷策略領域裡擁有二十年「獵殺巨人」的經驗,他和不少產業巨人交手,和超過七十位的「巨人殺手」訪談,業種包括軟體、網路、家用清潔品、化妝品、航空等,以了解他們如何在行銷、研發、銷售、人才等領域,以強而有力的策略獵殺產業老大。

獵殺巨人的十個競爭策略都搭配真實案例,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境裡,克服舊有商業模式與科層組織的思維,向產業老大開戰。十個可以個別運用的競爭策略如下:

一、〈薄冰險境〉告訴我們,千萬別在巨人的地盤上和人家對壘,相反地,我們要把巨人帶到你選擇的薄冰險境上。這是一場微妙之戰,請善用你攔截對話的能力,並在巨人收穫不大、也少有時間經營的領域中一決勝負。若你挑選在他們無法擊敗你的地方開戰,你常會發現巨人根本無意對戰。

二、〈速度〉裡,談的是速度會削弱巨人的戰力。你的速度更快,機動性更高,勝過陷在成功流沙裡進退兩難的巨人。任何組織裡的任何層級都可以培養出快速文化,而且,速度絕對不是抄捷徑的問題,反倒是要在巨人尚在安排召開員工會議時,我方已經能快速整合,以終結內部爭論,並快速向前移動。

三、談的是〈贏在最後三碼,提到就讓巨人花幾百萬去創造興趣和流量好了,而你,請專注於在顧客做好準備下定決心要購買前的那一刻攔下他們。認知和興趣並不必然能轉化成購買行為;聰明的品牌懂得找到方法善用別人的投資

四、提到〈小人之戰〉,一般我們在談對抗時,且讓我們先承認人生並不公平;那麼,何不打一場耍陰招的小人之戰?挑一場你必勝無疑的戰爭向巨人宣戰。如果適當地放錯地方,即便是最有競爭力的產品,也會帶來嚴重的殺傷力。反正,沒有人說你一定得按照巨人制訂的規則應戰。

五、〈你不敢?我敢!〉教我們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行動,是巨人無法仿效的策略。巨人們無法做你做得到的事,因為他們的系統、架構、品牌甚至世界觀,都阻止他們進入你能鴻圖大展的領域。這裡的重點,在於要在巨人根本不想參賽的賽局裡加碼賭注。

六、要把數學搞亂——〈不願面對的真相〉要談的,是跳脫定價策略,超越「讓客戶埋單必須花多少錢?」這個可怕問題的邏輯線。實際的定價工作通常會交由團隊機制決定,而我們在此要探索的,是如何丟出一個心理層面的開關,啟動客戶腦袋裡的「購買按鍵」,同時把你的競爭對手丟到「沒有銷路」的另一邊去。

七、無須適應也不要客氣,要強迫客戶做決定。請勇往直前,並刻意走極端。我們在〈刻意走極端〉裡,探索好幾個品牌如何讓客戶注意到他們的關鍵特色,並且因為「勇於不同」而成功。特別要獻給「精益求精」這一門藝術。強迫客戶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可以創造出讓你不同於巨人的鮮明對比。

八、〈抓緊麥克風〉提到,自信滿滿、神氣活現的品牌,可以更快速、更靈巧在所屬產業裡抓緊麥克風、主導對話。你可能是唯一和在場顧客談話的人,你可能是唯一預見他們未來強烈需求的人,你可能是唯一告訴他們如何實現自己的熱情的人。

九、〈集中資源奮力一擊〉指的是,不要想在每個領域都要贏,這表示你必須在某些關鍵領域裡大贏。但是,只成為單一領域的專家是不夠的;你將看到,只有單一面向將導向一場終會失敗的賽局。因此,你要挑選重點場域,並在你選擇的點上獲勝。

十、〈展現聲勢〉提到,當你毫無疑問愈來愈擅長你所做的工作時,請把握當下。想辦法展現聲勢,並盡一切所能充分善用你的競爭優勢。用讓人厭倦的執著打擊巨人的弱點,成為產業老大不想面對的競爭對手。

要記住,創新通常來自其他地方;在本書中讀到的故事,可能出於和你毫無瓜葛的產業,但是,無論如何都請你讀一讀。問問自己,你要如何將這些外來的教訓應用在自身情境中。把這當成是一種心智練習在意外的洞見改變一切之前,一切都會讓人覺得像是在浪費時間。


以上摘自《獵殺巨人》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打造自己的成功》決定權在己篇

你在看這篇文章時,
可以思考有沒有很想做什麼事,但一直沒去做?
與身旁最愛的家人一起吃個飯聊聊天,
與好久不見的好友去看最新的電影「飢餓遊戲」「鐵達尼號3D版」,
想去國家戲劇院看表演或是看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
或只是單純讓自己靜下心來沒有手機的干擾好好看一本書。

現在就可以馬上去做,你一直都「可以」,而且也「能夠」去做你真的想做的事。當然,你也可以講出十個「不可能去做」的理由,會有「可以去做」或「不可能去做」的落差,在於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先衡量其代價。我們常會考慮其他的可能性,以及行動的後果與成本,包括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我們會先比較代價,然後才付諸行動。我們一分一秒的行動都是「比價」後的結果。

許多人不知不覺中成為外在情況的犧牲品,而不是自己生活的塑造者,因此,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心生不滿、自怨自艾。他們的生命列車永遠停在錯誤的車站,於是到不了目的地。他們會怎麼樣呢?當他們看見別人擁有精彩的生活時,會羨慕嗎?他們察覺到自己駛錯車站了嗎?你對你的生活也有所不滿嗎?

如果目前的生活或工作是你自己的選擇的,那麼你大可隨時放棄它們,重新再選一次。揮別終日不滿與沮喪的情緒,而你可以「自我作主」。找到幸福的平衡點,最重要的是要行動,因為幸福不能靠運氣。你無法「碰巧」獲得幸福,幸福是自我負責與自我作主的最終結果。「閱讀治療師教學群」時常提醒大家,人生重要的事都需要花時間精力學習,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心理醫生也想學的人生道理》強調的好事多磨。生命中的美好價值,總是少不了耐性和決心。反之消費社會裡到處充斥著速成的即時滿足。我們生命中追求幸福的過程都需要時間,而且通常還是很長的時間。如學習新知,改變壞習慣、培養令人滿意的感情、養育子女…想改變我們既定想法和行為,那怕只是小小改變,也必須長期努力。同時還得培養洞察力,持續地評估與學習。

自由、自主和自我負責並非從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你必須透過學習和努力才能得到。這是為每個在思想世界漫遊的人所寫的,他們相信,人們可以依靠自己克服困難,他們不會崇拜偶像,他們會走自己的路,決定權在於自己。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時報出版《打造自己的成功》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從0到99歲腦的奇蹟》人見人愛的大腦技巧

腦是人體的決策中心,決策過程是由不同部份的腦細胞來執行各種功能,其構造既細緻、又複雜,如果出了狀況,會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異常現象。整體腦功能的發揮需要腦細胞各司其職並且相互協調,健全的腦細胞就成為能否充分發揮腦功能的先決條件。

無論是在家庭、工作、個人嗜好,當我們的腦建立起對個人關係和社交網絡的信任時就可以促進成功。我們是靠「關係」建立起來的物種,習得且出現促進自己社交活動的行為是達到絕佳心智不可或缺的。

有效建立人際關係是個健腦技能,腦子健康的你感受更精確,對自我情緒有良好的控制,表現得宜,使人樂於接近你,健康的腦使你能解讀社交暗示、聆聽、出現合宜回應、面對衝突、行為合群、專注在當下的互動。

人見人愛的大腦技巧,以下八個有效步驟,教導你無論任何情境都能提高人際關係。這些技巧來自人際心理治療領域的研究,目前已證實提升人際技巧能減輕壓力、提高商業效能、抗憂鬱,以RELATING一詞以助記憶。
R代表「責任」(responsibiltiy
E 代表「同理心」(empathy
L 代表「傾聽」(listening
A 代表「勇於表達」(assertiveness
T 代表「時間」(time
I 代表「詢問」(inquiry
N 代表「留意喜歡的行為,而非討厭的行為」
G 代表「處於好的團體中」

R代表「責任」
自我催毀人際關係的首要行為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歸咎他人,每次你怪別人時,你便成了他們情緒和行為的受害者,而且你無法改變任何事,你完全沒有力量。
對關係負責的意思是,不停問自己怎麼做可以更加改善這段關係,當人們深思熟慮地評估並且改變自己的行為,關係常大幅改善。

E 代表「同理心」
愈能準確預測他人的行為和需求對你愈有利,能夠體會並且對他人產生同理的能力是產生了解、依附、情感關係和愛的先決條件,這些對我們生存全都很重要。

L代表傾聽
溝通不良是許多人際問題的核心,妄下斷言、自以為是和固執己見只是妨礙溝通的幾項特徵,以下是十項破壞人際溝通的方法:
◎態度不佳
◎表達不明的期望及需求
◎不使用肢體語言,例如缺少繼續談話的熱忱、眼神沒有交會。
◎與干擾競爭,例如選在籃球決賽終場時溝通。
◎從不詢問別人對你的話有何意見
◎挖出陳年舊事
◎主觀預測別人的想法
◎固執己見
◎拌嘴、貶低對方、諷刺或不理會對方想法
◎缺乏持續溝通

A代表「勇於表達」
說出你真心想說的話,為你深信是正確的事挺身而出。表現善意,但最重要的是堅守立場。我們的行為教會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當我們以堅定合善的方式表達,別人會更尊重我們,也會改變對待我們的態度。

T代表時間
關係需要花時間經營,我們的生活受到干擾限制,極少有時間留給生命裡重要的人,但是特地為他們撥出時間將大幅改變你和他們的關係。其實人際關係需要兩件事,時間和聆聽的意願。時間對人際關係極其重要,這個時間不必很長,但是它必須夠專注。

I代表「詢問」
當一段關係令你感到痛苦,對使你痛苦的想法提出質疑極為重要,舉例來說,如果你與先生吵架,聽見自己想著:「他從不聽我說話。」把這寫下來,然後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我們有時會告訴自己一些關於別人的小小謊言,這常使我們與別人之間出現沒有不必要的分裂。

N代表「留意喜歡的行為,而非討厭的行為」
擁有美好關係的祕密之一是留意你喜歡的行為,而非討厭的行為,當你這麼做,你是在塑形對方的行為,留意到你喜歡的行為將鼓勵它更常發生。當對你重要的人沒有出現你希望的行為時,你會如何?你是否批評他們,讓他們感覺很糟?這一點極其要緊,它是改變行為的重要祕訣。

G代表「處於好的團體中」
不斷建立你的支持團體可以緩衝可能會面臨的許多壓力,你在團體當中與誰常在一起很重要,與正面、支持及關愛你的人在一起,你將感到更快樂、滿足、也可能較長壽。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況,你的週遭是否都是相信你而且帶給你正面訊息的人?是否都是鼓勵你看到自己優點的人?最常和你在一起的五個人是誰?他們是抱正面或負面想法的人?

以上八法將改善人際關係,有助於建立起社交脈絡,請負起責任、發揮同理心、聆聽、勇於表達、投資時間、質疑負面想法、留意喜歡的行為、忽略厭惡行為,並與正面的人在一起,這些全有助於發揮最佳潛能。

以上摘自《從099歲腦的奇蹟》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散戶大反擊》金融業退散

先回答《共同基金的騙局》一書的兩個小標題:
1誰賺走了你的血汗錢
金融機構及其銷售人員(穩健理財十守則第一章:開除你的理財顧問!他們故意把投資理財搞得很複雜,這樣他們就能利用資訊不對稱從你身上好好撈一筆,錢不要存銀行作者勝間和代指出金融機構只是合法的詐騙集團)

2你該如何因應
只考慮低成本的台股 ETF(不論國內外,90 % 的基金之績效,都輸給追蹤大盤的 ETF,參見穩健理財十守則及《散戶大反擊》)

窮人相信運氣,富人相信方法每個投資大師都說沒有不用做功課就賺錢的投資法,但功課各種各樣,武功各有難易,有的要你學會難懂的技術分析,有的要你天天看線圖你真的不用勉強自己學這些沒保障的方法,只要學會讓最多富豪賺錢的 4M 選股法,就能確保資金不被燒光,會看股價的頂部、底部,就能常保低價買進績優股。只要有紀律地執行囤股八步驟,就能擁有巴菲特一樣銳利的投資眼光,不會再漲漲跌跌的股市中亂了分寸,即使在多空市場,也能持續穩健賺到安享下半輩子的退休金。

首富投資致富 6 心法
心法 1:價格不等於價值 
心法 2:在市場恐懼時買進,貪婪時賣出
心法 3:不想持有十年的,連十分鐘都不要留
心法 4:不懂的股票不碰
心法 5:專注勝過分散
心法 6:寧願多算算,絕不賭賭看

如果你以為基金經理人會為了你的最佳利益著想,很抱歉,事實並非如此。高額的管理費用背後,是基金公司的龐大行銷費用,用在基金本身則是少之又少。購買基金之前,應先了解基金產業的運作模式,清楚知道基金經理人把你的血汗錢用在哪裡。

對於投資大眾而言,共同基金是散戶投資的最熱門工具。換句話說,共同基金業給人一種安全穩健的形象。共同基金攸關我們的財富,光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資規模就高達6兆美元。從全球來看,共同基金的管理資產值高達22兆美元。然而共同基金的產業架構裡蘊藏了極大的利益衝突(代理人衝突)。包括: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獨立,和旗下基金績效分離;基金經理人的報酬來自於基金規模——根據基金資產多寡計算,而非績效。基金公司以直接竊取的方式「合法地」拐騙投資人。

更重要的是,有那麼多家基金公司,以及他們行銷基金時所依賴的銀行、券商、投信投顧業者、保險公司(致力於販賣高成本的「投資型保單」)…等金融機構,以違背投資人信賴的方式管理、銷售及運用資金。

股市名嘴、基金經理人不願告訴你的真相

真相 1共同基金經理人靠你的錢致富透過手續費(更重要的是信託管理費、買賣價差…零零種種都是內含的隱藏支出,而且一點也不透明)一生共竊取了你投資報酬的 60 % 以上

真相 2若想在 20 年內退休,一般人需要有 300 萬美元現金才能夠享受財務獨立的生活,而共同基金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的。而且差得遠呢!

真相 396% 的基金經理人達不到 8% 的市場歷史平均年報酬率。市場下跌時,不管他們手上的基金是多麼的「低風險」,他們一定跟著賠錢。

身為散戶的你,還在怨恨整個大環境讓你投資失利、拚不過大戶嗎?在了解基金操縱的黑幕後,難道不想立刻自己動手投資嗎?即使你一輩子不曾投資,即使你不會算數學或研究上市公司,即使你認為打敗大盤、賺到 1520 25 % 的報酬率是天方夜譚、根本連試都不想試。

只要你學會本書提倡的一種零風險投資法:囤股投資法(作者菲爾.湯恩 Phil Town表示:這是億萬富翁即使身處熊市仍能致富的祕訣)就可以在任何市場氣候下都能賺大錢!將從本書學會:

◎訂出你的退休「終極數字」、以及達成這筆數字的最佳方式。
◎像華倫.巴菲特一樣思考和投資,加入那些穩賺不賠的投資人行列。
◎避免讓你的共同基金經理人敗掉你半數退休金。建議只考慮低成本的台股 ETF
◎在完全確定的情況下賺大錢。
◎成為買進持有的投資人,年復一年維持 35% 的高報酬率。

共同基金除了申購時要付的手續費之外,尚有每天偷偷從基金淨值扣的管理費,每年至少 2 % 以上(或許你覺得才 2 % 沒什麼關係,但別忘了 25 年下來就是 50 %。這等於你一半的錢都被 A 走了,這一生大概已與致富絕緣了)而且,因為複利的影響,每年 2 % 對個人資產長期累積的影響,遠比你想像中的大一般人對數字都沒有概念

此外,銀行或金融機構還要收所謂的信託管理費、賣出手續費、買賣價差,這些零零種種的費用都是內含的隱藏支出,而且一點也不透明(當初設計金融商品時,即費盡心機地把它搞得很複雜。以便將此費用加以隱藏。這就是所謂的「財務工程」)千萬別相信所謂「零手續費」的銷售話術。別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以上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