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為什麼任性的父母更長壽?:理解老後行為和心理的轉變,和父母相處得更自在愉快

 (原書名: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

  本書讓你明白老後的父母為什麼總是:

  ——為了一點點不重要的小事就抓狂
  ——不斷重複說著過去風光和開心的事
  ——反應變慢了還硬要開車上路
  ——想幫他們的忙卻常被拒絕

  身體老化、從職場退下、跟不上社會新的步調……常常讓父母在老後產生不服老的抗拒心理,做出一些我們以為不可理喻的行為。其實,他們只是不想給子女帶來麻煩。

  作者研究老年心理學多年,在本書中分別從生理變化、自主性和任性的表現、價值觀轉變、生活中的困境,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等面向分析,讓你在面對父母似乎固執的行為時,能更加明白他們的心思,更能融洽地和他們相處。

專家感動推薦,父母老後的心聲讓你聽得見……

  本書作者佐藤眞一長期投入老年人心理學,分析各種讓我們誤解老年人固執的原因,有的甚至是對老年人不友善的社會制度,而促成他(她)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孫越 終身義工

  坊間望去親子關係的專書中,多半都是教導父母如何照顧子女,但是當成年子女要一步步學習、接受自己成為照顧者和承擔家務者時,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本好書的引導,能幫我們增長智慧,用一種借位的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父母的內心世界、思考邏輯。──簡璽如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前祕書長

  逐漸老了,寧願留下美好的回憶,也不要纏繞在滄桑的過去。本書告訴你,要當個老頑童,還是老頑固?要做別人的老朋友,還是老孤苦?──林萬億 臺灣老人學學會創會理事長

  這是一本每個年齡層都應該擁有的書:年輕一代可以了解爺爺奶奶,中年人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少這樣的心理行為特徵,高齡者更可以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邱靜如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當我們陪伴家人老去,甚至自己日漸老化時,值得閱讀的好書。──張玉玲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是本好書,因為同屬東方文化的作者,在書中提供很多符合台灣銀髮族應該「幸福老化」、不要「成功老化」的觀念與作法:例如了解「次級控制」、打破「家庭神話」、善用對他人的依附,值得一讀!──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

環境和情勢會改變,
  而決定你是不是成功經營者的最終關鍵,
  在於你能不能打好手中的牌。

  本書作者畢業於史丹佛商學院,他以8年的時間,帶領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團隊,檢視上千份歷史財報,採訪相關投資人、銀行家、華爾街分析師等百人以上,選出8位近代表現極其傑出、卻特立獨行的執行長,分析他們如何以手中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優勢,帶領自己的公司走過難關,使其績效大幅優於同業。

  本書介紹的這8位執行長,全都來自不同產業,包括製造、電子、媒體、軍用、消費商品和金融服務業,所處的狀況不大相同,公司的規模與成熟度皆有差異,但卻有以下共同特點:

  *沒有管理經驗,都是第一次擔任執行長
  *不喜歡應酬,行事低調,完全沒有個人特殊魅力
  *甚少與華爾街打交道,不去商會發表演講,不出席經濟論壇
  *無視於旁人,敢於走自己的路
  *堅信決定公司長期價值的因素不是營收或規模,而是現金流量

  這幾位執行長都是獨自建構自己的經營管理的法則,而這些法則卻出人意料地近乎相同,存在著特定的思維模式。這個特定的模式可說是一份經營成功的藍圖,讓這幾位執行長能夠引領企業走上成功之路,例如:

  聚焦於最佳化管理公司資源
  投入能夠產出可觀利潤的事業有其價值,脫離低報酬的是業也相當重要
  一定問報酬率
  會提出保守的假設,只去執行報酬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專案
  保持彈性
  沒有什麼是永遠合理的做法,面對環境固有的不確定性,以務實的機會主義因應
  獨立自主
  非常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過度分析,或倚賴外部顧問的建議
  像鱷魚般有耐心
  願意耐心等候合適的機會出現,一旦出現會,就以驚人速度大膽採行動
  高度分權
  高度分權的組織釋放了創業者的能量,也降低了成本與公司/集團內部的「敵意」
  徹底的理性
  擁有長期投資人的觀點,而非高薪員工的觀點;焦點放在關鍵變數,避免盲從
  反向操作
  在利潤不具吸引力時退到場邊,但在別人退場時起身進場;同業往東,他們就往西
 
  書中以故事的手法,說明這8位執行長如何在其任內,採用哪些與同業不同的作法,使麾下公司的表現平均超越標準普爾500指數逾20倍,超越同業逾7倍;換言之,平均而言,如果投資任何一位執行長1萬美元,25年後,價值就會超過150萬美元。
 
  從這些充滿啟發性的故事,作者整理出他們成功的要點,而這些成功的秘訣,可以為讀者帶來關於如何經營或投資公司的啟發,了解如何善用手上拿到的牌,達成最高績效,賺回大筆報酬。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速效運動:慢跑無法燃脂、鍛鍊越多體能越弱、3分鐘高強度運動效益最大


 

        .為什麼慢跑或游泳,燃脂效果有限,很難讓人減重?
  .為什麼過量運動會導致關節、心臟永久傷害,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為什麼一週只要高強度運動3分鐘,就能得到許多效益?

  許多人認為運動多多益善,也以為只要有運動就能減重,
  但這些你所知道的運動觀念,其實都是錯的!

  掀起「5:2輕斷食」旋風的莫斯里醫師,
  繼革命性的減重飲食觀念之後,再度提出跌破大家眼鏡的新觀念:
  運動越多,對身體越有害,如果想瘦身、要健康、效果最好的,
  竟然是──每週只要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20世紀初,就有頂尖運動員採用高強度運動來訓練,還因此打破了世界紀錄,
  至今高強度訓練已成為常見的訓練法,不但運動員愛用,
  就連體重過重、體能不佳、有心臟病的人也都能運用。

  另外,本書作者麥克.莫斯里醫師也是高強度運動的受益者,
  因為他的父親死於糖尿病,因此他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為了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他每週3次,每次1分鐘騎腳踏車做高強度訓練,
  四週後,他的胰島素敏感度改善了25%,減少得到糖尿病的風險。

  那麼──
  .為什麼高強度運動那麼神奇,就連醫師和運動員都掛保證?
  .為什麼心臟衰竭病患也能做高強度運動,還能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有哪些類型的運動可以做速效運動,甚至不必到健身房也不用換運動服,你方便就好?

 


以上摘自《速效運動》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覺醒的年代:解讀弔詭新未來

弔詭是圍困的迷宮,也是突圍的契機;
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在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小小火焰。
  
  明尼亞波利市的露天雕塑公園裡,立著一件筆挺的青銅中空雨衣。有名無實的中空雨衣,象徵人類在文明裡遭遇的窘境:隨著科技迅速發展、組織高度分化、制度層疊蔓生,個人的價值和主體也被淘盡,有如那件中空的雨衣。誰願意自己只是薪資單上的一個代碼、組織圖裡的一種職稱、經濟學研究裡的一筆資料,或政府報告裡的一排數字?人生的意義,絕不僅是充當某部大機器的齒輪,終日疾轉,不知目標何在。假如經濟成長必須先付出這些代價,便毫無意義。
  
  即使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很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有更多事情隱含矛盾。科技讓個人看似極有力量,卻又極為微渺;我們有精良的武器,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世間殺戮不斷;我們雖然糧食過剩,卻無法餵養餓殍;我們能解開銀河的奧祕,卻解不開自己的家庭難題;似乎我們知道的愈多,反倒愈迷惑。太多良善動機,導致了不良後果;太多成功處方,帶來了諷刺的結局。不論對個人或組織而言,眼前的挑戰,應該是如何去管理弔詭,如何將中空雨衣填滿,重新落實個人的存在感。
  
  本書中,英國管理大師韓第透過對金錢、工作、組織、生活等各方面的整體省思,試圖帶領讀者走出變動、混亂、迷惑的迷宮。韓第在書中指出的九大弔詭,今日回顧之時,彷彿二十年不曾落幕的預言,甚至愈演愈烈。由未知而生的普遍不安,甚至徬徨虛無之感,只有加深,不曾稍減。
  
  不確定的年代,唯有大師智慧,引導我們重建價值和意義,開啟未來的門扉。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我,跟自己拚了!3 當下!:把握每分每秒,讓你活得淋漓盡致!

不思過去,不想未來,
  只有投入當下,才能讓你的潛能發揮100%!

  無論你是何種出身,碰到哪種處境,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該怎麼做?

  挪威最頂尖的心智訓練師艾瑞克.伯特蘭.拉森認為,
  當下,才是人生一切美好的源頭。
  要投入當下,必須鍛鍊內在力量,這是所有人一生的課題。

  除了追求心智訓練的8項核心,還要革除削弱內在力量的8個缺點,例如: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你的價值觀。該如何找出?
  .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竟然是──別只想著問題!
  .建立秩序,避免混亂,防止壓力。你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
  .想全盤檢視人生,觀看大局,你得與死者對話。怎麼做?
  .嫉妒完全沒意義,怎樣才能把嫉妒變成激勵的力量?
  .面對壓力,如何表現出氣定神閒?
  .請停止追求平衡!為什麼?

  最後,他提供8個小技巧,讓你從頭到腳的細胞都能投入當下──
  .讚美、說故事、對話……都是投入當下的好工具。
  .運用全身,向世界打開自己。問自己:「現在感覺怎麼樣?」
  .走向「魔法階梯」,切換身分,關掉工作模式,兼顧生活。
  .找到你的山頂石臺,享受這趟旅程。

  當你投入當下,你不會花力氣懊悔過去,不會擔憂未來,
  無論工作多繁忙、社會多吵雜、世界多混亂,
  都能讓你篤定,練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功力,
  每次比賽完全發揮實力、業績長紅、不復胖、創業更有活力……

  不只讓你想做什麼都辦得到,證明自己可以辦得到,
  還能每分每秒掌握自己的人生,活得淋漓盡致!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熟年自治世代。用設計服務未來的自己:無畏老後的90項熟齡整理提案

試著想想:
  一個退休輔導團體可能變成一個掌握權力的機構。
  一間照護之家可能變成健康俱樂部。
  一輛劃時代的交通工具可能提供自動駕駛的移動服務。
  一個非正式的公益性質app可以提供銀髮族的強力後援。

  許多夢想都具備美好願景。
  如果越來越多人投入,
  醫生可以讓人長壽;
  建築師蓋出更適合熟年生活的空間;
  雇主可以扭轉高齡者在職場的現況。

  設計的實踐,來自觀念的改變,
  從每個人改變觀念開始,
  熟年就能變成一件容易落實又能令人滿足的人生進行式!

  這不是教你怎麼做設計的書,
  這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熟齡生活提案指南!
  為即將面臨的下半場人生提供正能量和輕鬆實踐的方式

  【取得方便VS.移動自如】
  未來有一天可能無法自行開車,甚至走不了幾個街區,因此適時將「移動自如」概念轉換為「取得方便」重要!我們必須找到與世界維持互動的方式,並且與之接軌、取用無礙,才能讓生活品質獲得滿足。

  主動安排共乘 Pool Your Ride
  聘請有意願也有能力的司機,會讓不開車的朋友更安心,同伴互相幫助益加樂趣無窮。共乘無疑會是未來趨勢,因為不但對環境友善,花費降低,還讓不用開車的你,更能享受整個行程。

  餐點走向你 Let the Food Come to You
  宅配到府、訂餐外送方便又輕鬆,讓我們不受交通限制,立即獲得所需日用品和各項餐飲服務。為自己開發更多選擇,無論是線上商店,或者鄰里的共食俱樂部、社區支持的小農計畫。

  【外援服務與共享經濟】
  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我們可能過得比較辛苦,需要更多管道獲得協助。最好的協助模式可讓人在過程中減輕負擔,卻又不會直接取代原有的自理能力。比如利用宅配服務把東西通通送到面前,或找尋服務仲介公司、策略結盟單位、經常互助的朋友、嶄新科技等,這些優質服務並非只針對老年人經營。一個成熟體系通常會提供跨城市的服務,積極為各個年齡層服務。

  時盡其用,長照分擔 Share a Person
  難免覺得特別聘僱一位照護者的支出,對於一般人有點高攀不起,或許可考慮找朋友們共享一位專業人員,彼此分攤費用。最簡單的方式,先找好七位朋友,每個人每週都可以得到一天的服務。

  人盡其才,共享協助 Trade Help
  最節約的支援系統,當屬能夠和別人交換的「共享經濟」模式。一個有車的人可以幫助別人一起出門購物,另一個很會做菜的人可以為大家準備餐點。

  【家就是我們的城堡】
  人生進入某個階段後,很重要的是你認知到「家」的真實價值,是在於能夠配合你的生活風格,並且對應著身體、心靈上的機能性需求。

  全面掌控住家 Take Control over Your Home
  裝一套中央控制系統,這個遠端遙控介面將會讓你只用一根手指,就能全面掌握家中狀況。

  好「家」好眠 Sleep in
  一旦有些時候我們必須待在床上更久一點,睡眠就不是唯一會發生的事——臥房將會變成生活的重心。為了長遠起見,依照各種情況預先規劃,臥房必須根據需求開始改裝,包括從入睡到醒來、從生病到恢復健康。保留足夠空間是第一步,醫療床或照護設備才能夠順利設置。

  本書結合建築、設計、科技、社群、健康等專門領域所知,
  期待提供整個社會、建築群、各個城市了解該怎麼做得更好,
  彙整出條理和行動,讓每個人從今而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學習應用現有科技智慧的生活方式,讓人生進行式更加圓滿無憂。

  從發展全新的熟年態度開始提出建議,包括如何拓展社交,邀請更多朋友進入我們的人際圈;如何與世界時時接軌保持開放;如何養成好習慣、吃得風格又能維持良好體態;並能善用交通方式,移動自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居家環境(同時進行必要的改善);還有應用各項服務及科技來打造未來的獨立生活模式.把熟年生活的藍圖透過策劃經年逐步的整合完成。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練習,讓自己更快樂:破除快樂迷思,讓生活更快樂,人生更充實

 我們相信,如果現在不快樂,當理想的工作或Mr. Right出現、有錢、有房子或有小孩,就會讓我們快樂。當我們實現這些目標,卻沒有獲得預期的快樂時,會覺得自身可能出了什麼問題,或者以為只有自己才會有種感覺。相反的,當不幸降臨,例如失戀、離婚或失業、健康出問題,我們常常過度反應,覺得自己將無法重展笑顏,以為這輩子已經完了。

  作者運用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證明許多人對快樂會有迷思,這些迷思會帶給我們不良後果,因此作者試圖一一打破這些迷思,並試圖引領讀者找到更快樂的方法。

  本書使讀者能超越直覺反應的侷限,並明確告訴讀者,我們的心態比我們的境遇來得重要。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享樂適應」的概念,也就是人們的適應能力遠較自己所想的來得強。即使經歷一個重大的人生改變(無論好壞),我們往往會回到之前的快樂水準,忘了是什麼讓我們高興,或者為何會覺得生活如此難受。

  本書涵蓋十種不同的成人危機,從人際關係(結婚、單身、生子)開始,接著談金錢與工作(工作問題、富有、破產),最後是存在於中年以後的問題(健康議題、老化、遺憾)。

  只要跟對的人結婚,就會快樂?
  婚姻破碎,就無法快樂?
  只要有小孩,就會快樂?
  單身,就無法快樂?
  找對工作,就會快樂?
  破產,就無法快樂?
  有錢,就會快樂?
  健康出狀況,就無法快樂?
  夢想破滅後,就無法快樂?
  輝煌歲月後,就無法快樂?

  所有人都會遇到本書所描述的大部分特定挑戰或人生轉折,在這當中可能描寫出我們昨日、今日或明日的部分模樣。隨著年齡增長,責任與失去的事物逐漸累積,人生變得更加複雜、更具挑戰性,有時候則令人更加困惑。在事情接踵而來之前,花時間仔細檢視我們人生的主要過程和標準,以及了解什麼會激起我們的反應,這對我們是有益的。

  透過本書提供的方案和良方,例如如何減緩適應、對抗逆境、追求新的目標、成長和成功等,每個人都能選擇邁向更充實的生活,並幫助自己過得更快樂與幸福。

  提升快樂的六大心法:
  1.心懷感激
  2.自省,並且樂觀積極
  3.常施善行
  4.追求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5.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努力
  6.盡情享受快樂時光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最悲傷的一年,閱讀療癒了我:用淚水讀懂的生死智慧,一段真人實事的神奇療傷之旅

這一年,她療癒了自己,改變了人生

  (療癒家庭關係、成立網站、出書、登上媒體報導、上TED演講)

  46歲那年,姐姐失去了生命,以及生命中一切奇妙的、無窮無盡的可能。我們能繼續活著,但她不能。安妮瑪麗逝去後,我要把身邊每一個人失去的每一樣東西都找回來……

  就這樣加速運轉了三年,我終於意識到,我做不到,我無法擺脫哀痛,沒辦法讓身邊每一個人安全而幸福。我要逃離死亡,逃離失去、孤寂和絕望。我害怕這輩子活得不值得。姐姐死了,為什麼得到生命卡的是我?我該拿它來做些什麼?

  問題在我心裡成形,答案卻不肯前來。

  我必須停止奔跑,動個不停是找不到答案的。想得越多,想到書的次數就越多。我需要慰藉與希望。我需要相信,即使生活背棄了你,給你最痛的打擊,但有朝一日,它必將轉身返回,把幸福帶給你……

  這是作者妮娜桑科維奇的真實故事。在大姐過世三年後,46歲生日那天,她開始一日一書的閱讀年計畫,她為自己訂下簡單的規則:

  (1)接觸新作家,每個作者的作品只能讀一本;
  (2)已經讀過的書不再重讀,讀心儀作家的其他作品;
  (3)讀過每一本書必須寫500字書評。

  每天超過六小時的讀寫,每一篇書評都會記錄在作者成立的「read all day」網站上。

  妮娜的閱讀年計畫,原本只是單純的個人療癒和記錄,沒想到,在網路上引起眾人關注,全球愛書人紛紛上網留下自己的書評與心得,並相互推薦書單。引發百萬人共鳴,登上新聞媒體,甚至兩度獲紐約時報專題報導。

  「生命切實存在的佐證,不是必將到來的死亡,而是我們曾經活出的精彩。」這一年,書籍為她打開了一扇窗,讓她看到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看見人生的悲喜、單調、挫折,也帶著她找到寬恕、愛、友誼和分享。

  「我從未像現在一樣,如此安靜地坐著,卻體驗到如此豐富的人生。……我已經用了一年時間,來攪拌這碗人生之湯,我烹煮美食,尋找療癒的良方,也找到我自己。」

  【一位愛書人的365本療癒書單】

  談失去

  《聖彼得堡的文豪》:「他想要保護兒子,不讓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只要我還活著,他心想,就讓我做那個知曉真的人吧!不管這需要多麼強大的意志力,就讓我做那個在空中墜落的、會思考的動物。」我想做那個承受死亡的人,讓所有人都輕鬆地繼續走下去。

  談銘記

  《移民》:文字創造了故事,而故事成為歷史,被人銘記不忘。銘記逝去的人,也能給逝者尊嚴,尊重他們曾經擁有的人生。

  談珍惜

  《刺蝟的優雅》:「人生是不公平的,既艱難又痛苦。但人生也必定會有出乎意料、突然降臨的美好時刻。」美好突如其來地降臨,我們帶著感激收下。這些瞬間恆久不變,一次又一次地喚醒我們的生命力。往昔為我們提供滋養,我們的生命因此綻放。

  《沒什麼好怕》:讓美好的世界轉動:讓人重拾信念,相信世界能成為一個善良慈悲的地方。

  談回顧

  《向後走》:向後看,是為了向前走。回顧過往,為的是得到更完整的視角。「我們生活於方寸之間,唯有某些時候才得窺全貌。」明白哪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談寬恕

  《偶然》:與其說他原諒了自己的罪孽,還不如說他原諒了自己還活著。他明白:「人必須掌控自己的人生,否則只會變成一根隨波逐流的殘枝枯節。」活著只是偶然,如此便能寬恕命運。

  談愛

  《好兵》:我們因被愛而獨一無二。「你對我很重要。」意味著說話的人已經接受了天長地久,甚至主動承擔起這份心願,維繫這份牢靠的情感。

  談戰爭

  《攻擊》:「如同一場順借風勢的烈火,吞噬了寧靜的土地漢善良的人民。」戰爭給人留下失去、恐懼、憤怒和迷茫的傷痕。所有的苦難和悲傷,既是獲得生命彈性的代價,也是存在的明證。

  談死亡

  《沒什麼好怕的》:從小令我害怕的正是人死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我找到了一個法寶,可以抵抗死亡送來最糟糕的東西。我要追憶,也要讓自已好好活著,有回憶的地方就不會有虛空。

  談夢想

  《夢想家》:能終生做夢的人是幸運的。這需要一種深遠的樂觀。我渴望看書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回到那個對所有夢想都確信無疑的地方。

  談感恩

  《失落的感恩之心》:那些得到了許多天賜之福,比如健康、財富和安全感的人,理應做出更多貢獻。

  談生命

  《偽券》:最終決定我此生意義的,是我如何面對歡欣與傷痛,如何與他人建立連結,並用這些連結與我的人生體驗,一起構築安穩的內心世界,如何向他人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走好曲折的人生路。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其實,你一直受習慣擺布



每天一杯咖啡的習慣要如何願意改喝柳橙汁?想改變習慣時,考驗就來了,二十一天養成新習慣的說法,可信嗎?為什麼我們願意做某些事、不願意做某些事?原因在於,習慣。習慣的力量比意志力還要強大,如果你知道如何運用,就能擺脫煩惱小事、創意不絕,找回工作與人生的主控權。本書與《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並列習慣改造指南必讀書。

你是否……
˙隨時掛在網上、手指不斷滑著手機螢幕,察看臉書塗鴉牆?
˙常常吃一樣的早餐?
˙對自己吃下的東西不知不覺,也忘了吃什麼?
˙上班老是走同一條路線,從來沒變過?
˙皮夾裡塞了很多信用卡,家裡堆滿用不到的東西,帳單不知不覺就多了一個零?

其實,你正受到習慣擺布而不自知。

◎為什麼想減肥的人最好改用小盤子吃飯?
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許多飲食習慣是自己不注意時被十分簡單的習慣決策給暗示了。食物放在大容器裡時,受到存貨壓力影響,我們的本能就會想多拿一點,因此吃下更多東西。只要小改變,換個較小容器就能破除你的不知不覺,控管飲食。

    為什麼改變查看電子郵件的習慣,就能讓工作更有效率?
研究指出,邊工作、邊查電子郵件,從看完郵件到回復原本的狀態,須花費六十四秒的轉換代價。一旦養成這習慣,就會吃掉我們超過四分之一的工作時數。可以給自己三十秒的「螢幕暫停」時間,讓眼睛休息遠比查看電子郵件來得善用時間,藉機可整理思緒、回想正在處理的公事。

◎為什麼設下規範與約束,反而更能激發創意靈感?
有這經驗嗎?撰寫企畫案時不管如何努力,腦中還是一片空白?我們都以為創造力就是毫不受制的思維,其實心理學家發現在正確的狀況下,用約束的方法反而可以提升想像力與創意。「假設……會變得怎麼樣呢?」或「與事實相反的陳述」,反而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習慣性思維。

◎為什麼練習感恩,就會變得更快樂?
人對於快樂的感覺,容易就會習慣。升職、加薪、新感情可能會讓我們快樂一陣子,但很快就會習慣並視為理所當然。「練習感恩」的實驗帶你一窺快樂的奧祕;讓我們想到與他人的連結關係,珍惜及享受每一天且習慣正向思考。持續做,你將發現,對未來更樂觀、對生活更滿意。

透析習慣養成的奧祕+改變「習慣的步驟」,你的人生將從此大不同!我們都以為每天做的每個決定都經過深思熟慮,錯!大腦根本不是這樣運作的:大腦很懶惰,不喜歡做費力的事,光是下決定就會把頭腦的精力消耗殆盡,因此,「習慣」會保護我們不受「決策疲勞」的侵襲而本能的不想改變。


然而,習慣的力量比意志力還要強大——透過本書,你將一窺習慣養成的奧祕,並學習到如何重設「習慣的步驟」,好好運用它,就能擺脫煩惱小事、創意不絕,找回工作與人生的主控權。

以上摘自:《其實,你一直受習慣擺布:為什麼只是改變習慣步驟,就能更有創意、成功塑身、工作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