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動機,單純的力量》獎懲制度

過去,我們大部份的人都遵循著以下的行為模式:
老闆答應我們加薪,我們工作就格外賣力;
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數,我們就花更多時間讀書;
遲到要扣薪水,我們就乖乖準時上班…

這一切係由外在動機所構築出的回報系統只是我們所有人都是追著棍子上的胡蘿蔔跑的驢子。這種動機論在大量生產的工業時代或許行之有效,但隨著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以降,短期獎勵和依據績效計酬的薪資制度往往效果不彰,甚至弊多於利,而外在動機論也往往讓有關創意的問題解決陷入困境。

當前的獎懲制度進行檢視
激勵1.0:本能的驅使及生理衝動的總合。看到獠牙利齒的老虎選擇戰或逃,肚子餓就在草原森林裡覓食。

激勵2.0:對酬賞趨之若鶩、對懲罰敬而遠之的本性。泰勒的科學化管理方式。工人只要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機器就能運轉順暢。確保這部機器運轉順暢,只要對鼓勵的行為給予獎賞,對不鼓勵的行為施以懲罰即可。

激勵2.0三大不相容的問題:
人類行為的組織方式:許多新興商業模式並不契合,因為人類並不只是依靠外在誘因、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也是力量發諸內在、最大目的的追求者,內在因素是真正激勵我們賣力工作的誘因, 讓我們覺得人生有意義。 

人類行為的思維: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我們對經濟面太過強調、對人性面重視不足。我們是成熟的人類,不是唯經濟利益馬首是瞻的機器人。

人類行為的實踐:對越來越多人來說,工作常是充滿創意、趣味、需要自我指引的,而非一成不變、枯燥乏味、需要他人指揮的。有自主性、必須運用頭腦,而且努力就能得到回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些都比金錢要來得可貴。具有這些特質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工作。存在人本心理學認為:有意義的工作才能開展有意義的人生,因為工作是實踐人生價值的途徑。成功的人都能牢牢把握住眼前的機會,接著便著手進行「刻意練習」。

外在獎懲為何難以達成預期效果
胡蘿蔔和棍子:七大致命缺陷
1、可能澆熄內在激勵
2、可能降低績效
3、可能扼殺創意
4、可能排擠掉良好行為(如:利他的捐血活動)
5、可能鼓勵舞弊營、偏鋒捷徑、旁門左道的行為(不要的東西反而變多)
6、可能讓人依賴成癮獎勵之所以讓人上癮,是因為一旦論功行賞式的獎酬,行使者只要面對類似的工作就會期待拿到獎酬,使主使者不得不一再祭出獎勵。
7、可能養成短視思維獎賞可能侷限一個人的思維寬度,只顧眼前、無法遠望。

胡蘿蔔和棍子奏效的特殊情境
論功行賞式的實質獎勵常有戕害內在激勵和創造力之虞,但若這份工作既不需要投入熱情,也不需要深度思考,再佐以三個重要策略,胡蘿蔔增加激勵效果:
1、解釋原因,讓大家了解這份工作何以重要。
2、承認這份工作確實單調乏味。同理心的表現
3、容許員工以自己的方式達成使命。以自主為念,不要一味想著掌控。

穩固激勵的基礎
要件一:所有的外在獎酬必須讓人意想不到,而且唯有任務完成才能見光。
要件二:在不該祭出「條件式」獎酬的情境下,轉用「既然式」的獎賞。工作完成後「意外」得到實質獎酬,這樣的報酬比較不會被視為做這份工作的原因,因此比較不會對內在激勵造成傷害。
要件三:對非規律性的創意工作施以獎勵,正面回饋對內在激勵有強化的效果。讚美與正面回饋要比現金和獎盃腐蝕性小得多。
要件四:提供有用的資訊或激發能力的動因有助於創造力。

I型」(Intrinsic)行為與「X型」(extrinsic)行為
I型行為是種自我指引的行為,在自於內在驅力的要多過外在欲望;它的關注焦點是行為本身的內在滿足而非行為所帶來的外在獎酬。X型行為的激勵主要來自外在獎酬,內心的滿足感視為次要。I型行為認為一件事情舉足輕重,就會全心投入求取進步,讓自己更上層樓,這股追求卓越的精神也使得他們與更大格局的目的產生了連結。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在開明管理的境界中,人們可以達到自我實現,人盡其才,人人潛能得以發揮因而產生相互信賴、彼此肯定的團隊精神。這樣的團隊才能造就較好的成員,而好的成員也跟著造就團隊,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以上部份摘自《動機,單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