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大往生》「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



我是老人安養中心特別養護的專職配置醫師,我一向很佩服「配置醫師」這個行政用語,聽起來就像先拿貨後付款的家裡常備藥一樣,從這裡就能看出官僚們的心態,難怪不久之前,還會以「愛奴土人」(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於一九九七年廢除)來稱呼當地的原住民。

也不知道是否受這種觀念影響,明明我的任職期限都快到期了,卻一直找不到能來接替我的醫師。由於這所老人安養中心屬於社福機構,所以即使我詢問認識的醫師,也只得到「再怎麼樣,我也不想淪落到那裡去」的回答。

事實上我自己也有這種體驗,因為不管什麼事,入住老人的家屬都會說「關於這個病名和預後(疾病或手術的經過及今後發展預測),如果是醫院的醫師所說,我們還可以接受……」,所以即使是小小的濕疹,以我只是個配置醫師的身分,也會被嚴厲地逼問:「萬一延誤救治的話,你要怎麼賠啊!」不過,他們其實沒有惡意。

而且除了我之外,其他老人安養中心的照護職員們,也都是現代日本人,所以心情上和入住老人的家屬很像,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就立刻想帶老人們去醫院。一開始我也很震驚,直問「這是什麼情形?」。

不過震驚的其實只是我自己,因為之前一直在中小型醫院裡服務,所以沒發現到這個人世間,存在著醫師位階的排行。簡單地說,教學醫院的醫師位居優勢,然後是舊制的國立醫院和日本紅十字會醫院、濟生會、市立醫院等,用人民納稅錢成立的醫院醫師,接著是民營大醫院、中小醫院的醫師,最低階的是被稱為城鎮醫師的開業醫師,老人安養中心的醫師,則是更低,等於和街友差不多。

所以即使原為市立醫院的部門主管醫師,只要自行開業,地位馬上就會跌落為最低階的城鎮醫師。一般大眾如果在家人或朋友,到開業醫師或小醫院裡去看病後,結果不太理想時,就會說:「怎麼可以去那種小醫院看病,應該去大一點的醫院才行」,這也是非常普遍的反應。

仔細想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日本國內並沒有提供醫師的個人資訊,所以一般民眾當然不清楚醫師的實力如何,只能從醫院的層級來判斷,愈高階的醫院醫師,評價自然愈高。

正因為一般人都有這種崇尚醫院、崇尚專業醫師的觀念,所以只要老人安養中心裡的入住老人,身體狀況有任何變化,就會立刻要求我們要帶去醫院給醫師看,誠屬自然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會需要我這種街友層級的醫師出面,都是醫院已經宣告放棄之後的情形,所以只要我不強出頭,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內心就不會產生無謂的糾葛。整體來說,大致就是這樣的架構。

在這樣的老人安養中心裡,服務已經進入第十二年的我,經歷了非常難得的體驗,那就是我親眼目睹了幾百個案例:直到最後都沒有打點滴,也沒有戴氧氣罩的「自然死」。如果是醫院的話,直到最後都會設法想做些什麼處置,因為醫院就是必須這麼做的地方,所以沒有「自然死」的情形。

就連在家往生的情形,通常也都是因為沒救了,才從醫療機構接回來,所以也幾乎沒有「自然死」的情形。再說醫師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麼都不做吧?只是通常這種行為,只會妨礙老人家安詳的往生。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不明白什麼是「自然死」,因為不曾見過人們自然死去的模樣,才會主張即使要死,也應借助醫療之手。

「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活動,原本應進行得寧靜又安詳,卻因為醫療深深參與其中,反而變得悲慘、變得非人性。或許人世間裡,最害怕死的其實是醫師,因為不斷親眼目睹悲慘的死。即使是癌症,如果不去動它,其實完全不會痛,也能死得很安詳。我從以前就一直認為「要死就死於癌症」,而在親眼見證六、七十例老人家的癌症自然死之後,我更是如此確信。

尤其是已結束繁衍任務的老人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癌死」,但若想充分享受「為時已晚的幸福」,就絕不能接受「癌症篩檢」與「健康檢查」等醫療活動。會有這麼多老人家經常到醫院打卡,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的同業,不斷恐嚇老人家「必須老得健康」,加上現代社會也施加莫大壓力,要老人家追求「年輕」與「健康」,這一點,不難從健康食品與營養補充劑的龐大商機看出。

老人家難免會有身體不舒服的情形,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些不舒服,幾乎都與老化有關,並非去看醫師並吃藥後,就能完全治好,所以我們應像以前的老人家一樣認清事實,明白上了年紀後就是會這樣。

偏偏現代人不想承認這是因為「上了年紀」的關係,還將「老化」視為「疾病」,因為「老化」是一條單行道,等在前面的只有「死亡」,但如果是疾病的話,就能期待回復健康。

既然人類是生物,就不可能逃避老化後死亡的命運,就算有最先進的醫療或再生醫療,說穿了也都成立在「老死」的框架內,所以我認為老人家,最好不要靠近這種東西。不過度依賴醫療,能好好接受老化,並陪著疾病一起走,才是老人家活得輕鬆的王道。

老人家最後應盡的任務,就是盡量自然地「死給人看」。不過「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今天是昨天的延續,絕不可能出現與昨天全然不同的今天。這就表示最重要的,就是今天的活法,包含現在的生活方式、與周遭旁人的互動方式、醫療的利用方式等,都會被呈現在死亡的過程裡。對於身體稍有不適,就大聲嚷嚷地要「找醫師、吃藥、上醫院」的人來說,「自然死」或許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此外,我在本書中完全不用「失智症」這種字眼,而是用「癡呆」或「頭腦有障礙」來表達,因為我非常排斥這種字眼,就像我其實也很排斥「病患」一詞一樣。在照護現場裡,有時會聽到「認知加劇了」(註)的說法,讓我總忍不住想吐槽「喂!這樣不就表示情況反而好轉了」。

總之,我認為「失智症」是個莫名其妙的名詞,不過若覺得「癡呆」等語詞,聽起來反而不舒服的話,就請跳過去閱讀。我並非名人,所以沒有什麼的得失心,何況我來日也不長,就更沒有什麼好怕的了,因此非常率性的寫下本書,若有那麼一絲一毫,能成為大家的參考,就是我額外的驚喜了。

註:失智症的日文說法為「認知症(認知上出現問題的病症)」,但日文的「認知」一詞,又與中文具有同樣的意思,因此「認知加劇」雖然指「認知症加劇惡化」,但有時也會被拿來開玩笑,反指「認知能力加劇了(提升了)」。


以上摘自《大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