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第二曲線》學習如何學習

倫敦皇家藝術協會曾在英國各級學校推出「能力取向的教育」(Education for Capability)活動,推行教育七個基本的C 陶冶(Cultivation)、理解(Comprehension)、創造(Creativity)、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信心(Confidence)、能力(Competence),這些是在現代社會擁有充實人生不可或缺的七要素。陶冶和理解是指成為社會一份子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英文、歷史、數學、科學及技術等,例如程式設計。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基本能力和知識,但是還不夠,而且即使像這樣的科目,都不需要採取傳統教學方式。其他的C則是可以學、但無法教的能力,是能讓我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基本能力。最後一個C所指的能力,是能把事情做成的特定能力。最好透過能獲得具體成果的實務性專案或問題,來培養這些能力。

教育乃是為人生預作準備,因此受教育後的人生應該是教育成果的最佳檢驗指標,但由於時間拉得太長,往往無法完成檢驗,只能偶爾在校友聚會時驗收成果。考試只能在學生受教後的短時間內檢驗他吸收了多少知識,無法測知他是否真能應用所學,結果卻使得大家過度聚焦於協助學生準備考試。但這是補習班做的事,而非教育家的工作。教育愈來愈像必須設法讓球通過一連串關卡的槌球遊戲,而複雜的規則讓遊戲變得更加困難。槌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但是許多賓客都覺得打槌球挫折感太大、太吃力不討好了。我們的學校教育在許多年輕人心目中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去除這些關卡。

提倡及早學習的教育理論假定年輕人都願意接受一個論點:大人要求他們學習的東西日後一定用得著,而且所有知識都會安全的儲存在腦子裡,等有朝一日需要時再拿出來用。要求年輕人像這樣延後滿足,著實有點苛刻,難怪很少成功。缺乏情境脈絡的學習原本已經夠困難了,如果無法應用所學,更是很快就會忘光,學習新語言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在學校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其實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然而如果我們主要從生活中學習,那麼最好切記,生活經驗乃是自幼開始。耶穌會強調生命最初七年的經驗會形塑我們的一生,他們說得對。

家庭必須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最強烈,每天都自動自發的學習。家庭也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年輕人往往在家中學會合作、負責任、自我克制,和懂得體察別人的需求。幼小的孩子已經具備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只是等機會綻放罷了,溝通的欲望也是如此。換句話說,「能力取向教育」的一切要素,家庭中早已齊備,只不過還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或刻意教導,以發揮教育的效果。不幸的是,我們不能假定所有的家庭都能提供好榜樣,因此有待學校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所以第二條教育曲線的第一階段應該是設法協助父母善盡職責,好好主持孩子一生中第一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