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解答人生艱難問題的簡單智慧

  二○○七年三月西南偏南電影互動媒體暨音樂節上,推特爆紅,有六萬條推特在問下面這個問題:「你正在做什麼?」那時我想,要我開推特,可能比讓我把器官拿到eBay拍賣機率還要低吧。我看不出分享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會有什麼商機。為什麼我要擴大我的朋友圈,讓陌生人都知道我的日常瑣事?我想假如我真的成為推特族,我的朋友會被我過多的訊息煩死,當我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知道我在上午十點的時候去了某家餐廳,中午的時候練了瑜珈,下午四點時認真考慮了一下想把瀏海剪短的事。如果每一點小事都用數位細瑣追蹤,我會無法痛快過生活。而且如果哪天我真的也用網際網路來分享我的生活瑣事,我要問的問題一定遠比「你正在做什麼」要有趣得多。

  直到二○○八年,我才認識到我當初的想法多膚淺。我問我自己正在做什麼?我當時在幾個網站寫文章,但是那些文章對我個人來說沒什麼意義。在經過多年的跌倒翻滾之後,我一次進步一點點,只想從自我厭惡的壓抑感中慢慢走出來,整個過程緩慢得好像人類進化史要在我個人身上重演一回。我費盡心機想做得更好一點,但是感覺卻一點也沒變好。我沉溺在一堆精神層面的文獻和勵志書中,希望從外面的世界找到答案。但我仍無法過期待的生活,不但沒有受到內在指引,也缺乏熱情助燃。

  經過長期執著於「我是誰」的思考之後,我試著把思考焦點放在「我正在做什麼」上,然後立即感覺到一種力量。我猛然領悟到,或許推特並沒有我想像的那樣膚淺。就像一塊豆腐,本身或許沒什麼味道,端看你放什麼去調味,我可以依照我的喜好去烹調。這就是推特的好處:每一推都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問得有理,答得就自然精彩。問一問哪些事形塑了我們的生活,探討潛在的解決方案,這是值得一推再推的。

  看似答案很多,中肯的卻在少數

  關於人生,我有許多疑問:如何讓一個人快樂?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如果一個錯誤的決定,或者一件沮喪的事,讓你萬念俱灰,這時該怎樣走出陰霾?如何讓自己走出舒適圈,去實現夢想?在一個充滿了不確定的世界中,要如何尋求一種安心的感覺?問題的清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不管我們信什麼宗教,不管我們持什麼政見,不管出生在什麼家庭,我們在哪裡紮下了生命的根,上述問題都避免不了。而且撇開我們的差異,有些問題是共同的。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有些答案看似飽含智慧,但是卻無法落實到行為上;有些答案看似平庸,但卻讓我們在環境中有所得;另有一些看似真理,卻在我們運用於生活中時,發現其中的脆弱。

  找到最適合自己走的人生路

  事實上一個大哉問,很少能有一個具體答案,大多因人而異。依照蘇格拉底的話來說,接受這一點是開啟大智慧之始。世上有那麼多我們不知道、不了解也無法預測的事,但如果我們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不再只是周遭的聲音,並開放心胸、關注當下,答案就會清楚呈現。是的,我說真的。答案就是要尋找到快樂,想與人產生連接,想過得充實,免於壓力,方法有許多種。如果沒找到答案就是沒答案,如果找到很多,人生就有很多答案。

  我的網站就是從這個念頭開始的,探索人生的不同可能,然後從中學習,找到最適合自己走的人生路。

  人們說,我們在教別人的,往往就是我們自己最需要學會的。我開始用@tinybuddha帳號在推特上每天發文的時候,問的都是困擾我自己的問題。我希望推文可以帶走我的焦慮和壓力,多年來它們跟著我,依附在我的身上,有如芒刺在背。我看了很多書,手上隨時拿著螢光筆,希望可以找到一條真理讓我活在當下,因為我花許多時間執著於過去,擔憂未來。有一陣子,我甚至覺得「活在當下」和聖誕老公公、美國夢,還有免費的午餐一樣,是一種填鴨式的夢想。

  經過這樣一天一則簡單分享,幾年累積下來,推特上也有了數千名追蹤者(現在已經超過二十萬),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只是在重複經典格言嗎?還是在重複的過程中,做了一些什麼呢?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與我一樣,坐在電腦前,對於回答「正在做什麼」的問題時,感到非常自豪。但是一個激勵人心的問題,未必會引發一個積極的行為,特別是在一個資訊氾濫的年代,而我們要花許多精力在專業上的時候。我們狼吞虎嚥了許多名言佳句,但是他人太多的諫勸反而讓我們失去了自己選擇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