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熟年力》一生重要的關係

希臘哲學家狄奧根尼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好人,他說他一直都找不到。亞里斯多德和西塞羅都認為,真正的朋友是最難能可貴的珍寶。亞里斯多德寫道:「我們對友誼的期待迅速成長,但是友誼並未跟著成長。那種友誼本來就很少見……需要時間醞釀和朝夕相處。」

社會科學調查一致認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相伴最快樂。如果要求一個人列舉出一天中最能改善情緒的活動,最常被提及的包括有:「跟快樂的人相處」、「有人對我說的話感興趣」、「跟朋友共處」。支持性的社會人脈較能減輕壓力:當一個人可以仰賴別人情緒上的支持時,就比較不容易被疾病或其他不幸的事件擊倒。

我們都認識很多朋友。一個人一輩子宣稱的朋友數,平均有好幾百個,但是,我們不可能有那麼多「有意義」的朋友。我們常忽略了真正深厚的關係,只看到那些稍縱即逝的友誼。我們的人生中有許多來來去去的過客,他們只發揮了一點效用,很快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因為電視滲透家家戶戶,加上個人電腦和網路等新科技的普及,我們反而逐漸孤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電視會讓無數人在同一時間聽同一笑話,但仍感到孤獨寂寞。」科技和生活讓我們分心,害我們無暇和無心尋找真正的友誼,或是在友誼滋長時好好地耕耘。在這個日益孤立的世界裡,友誼的概念逐漸淡化。

你可能有一起逛街與運動朋友,有釣魚的夥伴和工作上的同事,但是這些關係鮮少升級成真正的友誼。真正的朋友是你吐露心事的對象,萬一少了他們,會讓你覺得人生有太多的缺憾,這種關係才值得你專注。

友誼充實了親情、愛情、手足之情、保護、指導和親密等重要的心理領域。友誼有四項特質: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要角,讓人覺得受到關愛,覺得自己還不錯,有團體從旁支持著你。好朋友滿足了你多數的情感需要,讓你覺得人生更有意義。和一群親近的朋友分享生活的喜怒哀樂,就像和另一半長相廝守那樣的稱心快意。

培根寫道:「最可怕的孤獨就是沒有真誠的友誼。」從一對一的友誼中得到樂趣,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標、相互回饋,更需要從相處當中發掘新的挑戰。不只是一天比一天更了解對方,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同時也漸漸嶄露自己的獨特之處。跟另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思想,可說是人間至樂。

真正的好朋友希望自己的朋友得到美善,而諂媚的朋友是只要使他喜樂的。諂媚的朋友應當是可恥的,而一個真正的朋友應當是受重視的,因為他對於他在使朋友快樂之外,還注重其他事情。這些事情不像看風景般,會帶給我們種種感官上的享樂。真正的快樂,很可能是在我們追求道德與智慧時附帶而來的。

以上部份摘自《熟年力》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打造自己的成功》模範的陷阱

在企業裡一再要求員工獨立自主、自我負責、培養企業家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卻又告訴員工:「我們需要一個模範!不管任何地方或場合,為了對抗社會價值的淪喪與經濟體系的偏差,人們都會「善意」地要求建立道德、倫理或價值模式。這有可能嗎?

一個強調「模範」的文化體系,自然而然地會把社會分成兩個部份:一部份是符合模範或被塑造成模範的人;另一部份是行事不符合模範或需要透過模範來糾正的人(絕大多數的人屬於後者)簡單地說,許多人因此而需要模範,必須給他們找一個模範。所以,「模範」的存在會貶低部份社會,而且是很大的一部份!

我們會在心理上將稱職父母的角色當成孩子的模範(在私底下,我們至少都會想要成為我們父母的樣子)。模範這個觀念也是來自於教育過程教育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一個好的主管不會時時對部屬大吼大叫,他會用模範來教育部屬」這就是教育觀點:未成年的孩子應該被教育,他們應該學習,應該依照他人設定的價值標準來行動,這是一種「應該」的規定,一種命令與戒律。模範會逐漸被普遍化,變成一種義務性的行為標準,誰有權如此呢?

「永遠踩著別人腳印前進的人,不會留下任何足跡。」許多成年人在這種模仿的文化中根本無法成熟,如果你能隨時找到模仿的對象,就完全不需要自己努力去想。不必自己考慮優缺點,不必自己為行動、目標或信念找合理的理由,只要模仿別人建議的範本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在公司裡出人頭地,就學學黃秘書長不斷加班認真工作的樣子吧!」、「如果你想建立看起來好像很成功的形象,就去買跟楊大老闆一樣的義大利名牌服飾吧!」「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你就把這些瑣事請志工做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跟別人做一樣的事(尤其在公司),我們至少不會懼怕錯誤,如果我們做別人做過的事,我們會比較有安全感。不過,這只是假象,並非真的安全感。

當模範的人都是以「跟隨者的弱點」來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所謂「偉大」的原因,就在於別人把他的弱點當成禮物到偉人的跟前。光是當模範還不夠,他們還希望別人跪倒在自己的膝下,凸顯「偉人」的過人之處。有些人看起來很偉大,只因為別人都在他的面前卑躬屈膝。瑞士作家瓦爾徹:「偉人並不是透過自己而顯出偉大,而是透過那些著迷的跟隨者。這些沒有尊嚴的跟隨者讓『偉人』產生極大的尊嚴與榮耀;這些跟隨者的渺小與膽怯讓『偉人』累積成就,他們放棄權力讓『偉人』取得大權。沒有聽命者就不會有施號者,沒有僕人就不會有主人。」模範會造成依賴性、缺少權責觀念、沒有判斷力。「模仿」就是鼓勵活生生的模擬,自己不必積極、主動。

那些追隨模範的成年人,他們不走自己的路,而走別人走過的路;他們不過自己的生活,而是過別人的生活。他們幾乎沒有個體性,因為模範通常沒有個體性,只有普遍性,因此,他們永遠只能躲在機會的後面。原版才有價值,拷貝是不值一顧的。獨特性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事。在職場上更是如此,能做和別人相同的事並沒辦法引起注意,有特殊表現的人才是職場上的贏家。

對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獨一無二、無可取代。你只要去做那些你能做得極好的事,能讓你像陽光一樣綻放光芒;那些不是你首要專長的事就不要去碰!千萬不要受到主流的限制,遠離「我也是」的行動方向,這些事情別人也能表現的很好。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競爭。

以上部份摘自《打造自己的成功》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活出工作的意義》愛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生命都會保留其意義感。事實上,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生命都保持了它的意義感。理解我們做事的原因很重要,理解我們做事的原因是真正自由的開端,也是我們生命的真實意義感。如果我們探索得夠深入,就能找到兩個最能激勵我們的東西:愛與良知。弗蘭克形容它們是一種直覺的能力:它們是不加思索就會去做的事,也是在我們心靈最深處定義我們的東西。事實上,愛是人類可以想望的終極與最高目標。

這個世界充滿了許多好的行為,也有很多做好事的機會。不願意這麼做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恐懼。我們害怕失去某些東西:我們的地位、我們深愛的人、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安全、我們的身分,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所謂的恐懼使我們無法實現創新的表現,無法去經歷新的情境、與他人的全新關係,也無法改變我們對於某些人事物的態度。

然而,勇氣並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有意義與能力走過恐懼大步踏過生命意義迷徑的黑暗。即使在艱困的時刻,包括面臨無處可逃的困頓與痛苦時,我們的勇氣受著最終極的試煉。通常最糟的時刻就是最佳的觸媒,即使是最深沉的哀痛及不可承受的環境,都可能為我們打開通往意義感的大道。

若我們用富創造力和具建設性的態度與他人一起共事時,我們對於意義感的體驗也會變得更為深刻。我們為了別人的利益而努力工作時,意義感會益發強烈,帶給我們無從計量的回報。團隊精神究竟是什麼呢?研究團隊精神的權威提出以下觀察:

「你問人們……身為一個偉大團隊的一部份是什麼感受?這個經驗當中最突出的意義又是什麼?人們會談起自己身為群體的一員,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因隸屬於群體而激發出來的生產力。對許多人來說,他們身為一支真正了不得的團隊成員,這種經驗往往會成為他們一生中活得最淋漓盡致的一段美好時光。其中有些人,終其一生會不斷想方法,希望重溫那樣的精神。團隊精神來自攜手努力、共同相處。它是過程的一部份,至於成果永遠會晚點才形成。過度專注於目標會讓我們提前出局,使得目標更難達成;然而當團隊精神就位,一切都將變得可能。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團隊更有能力,就從改善自己做起。這種關係適用於一切事物、人生的每個面向。在人生中探尋意義會帶領我們走上或大或小的道路。當我們超越自己無論是寬恕、無私、體貼與理解他人我們便進入了意義的精神境界。透過超越自我的奉獻,我們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

以上摘自《活出工作的意義》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每個人都需要累積多年的經驗與心智成長,才能看清這個世界和我們在其中的地位,從而確實地評定我們對世界和對自己該負哪些責任。把世界的真相看得越清楚,處理各種問題就愈得心應手。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我們在人生路途上行進。對現實的認識愈清楚,地圖愈正確。很多人並沒有興趣了解現實,有些人在畢業以後就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他們的地圖窄小含糊,對世界的認識偏狹而錯誤百出。

還有很多人,中年以後就不再改進自己的地圖,他們自以為地圖已經盡善盡美,自己的世界若毫無瑕疵;他們對於新知識再也沒有興趣了。繪製人生地圖最大的困難在於它需要不斷的需訂:世界不斷在變,冰河來了又去,文化盛極而衰,人用以觀察這世界的立場更是變得快。每天出現的新知識,累積成重大的修訂工程,修訂的工作往往都很痛苦,不做就可能成為病源

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完成一幅具世界觀的地圖。所以當新知識暗示過去的觀念不再正確,需要大幅修訂時,我們往往刻意忽視它。我們企圖操縱周遭的世界,使它配合我們的地圖。唯一確定自己的心靈地圖是否符合真相的辦法,就是接受其他製圖者的批評與挑戰。

態度開放的人不斷修正他們的心靈地圖,因此會不斷成長。他們比封閉的人更善於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他們無須掩飾,過得自由自在,沒有圓謊的煩惱。保持誠實、自律所需的精力,比一直躲藏在秘密的陰影裡少得多。敢於面對真理的人,因為有勇氣生活在海闊天空的世界,因此擺脫了恐懼的威脅。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作後盾。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需要運用智慧。愛是為滋養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愛是行動,是一種基於意願的行動,愛需要不斷的努力。

人生就是冒險,在生活中投入愈多的愛,冒的險也愈大。我們一生中冒的風險數以千計,其中最大一樁就是成長。我們做不熟悉的事,我們改變。改變、不熟悉的活動、不熟悉的環境和不同的處事方式,在在令人害怕。

勇氣並非不害怕,它能讓人無視於恐懼而採取行動,不顧隨恐懼而來的退縮心理,邁向未知的未來。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充分享受人生的不安全感。唯有當一個人躍入一個能發揮個人獨特性的未知世界,擁有完整的自我與心理的獨立時,才能自由地邁進心靈成長的更高層次,並自由展示最高境界的愛。

以上摘自《心靈地圖》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活出工作的意義》追求意義的意志

目的與手段是不可切割的;事實上,目的早就存在於手段之中。沒有任何具有價值的目的會經由沒有價值的手段來完成。杜拉克:「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創造它。」想想弗蘭克的問題:生命想要我去做什麼?當前的情境要我去做什麼?「去做的自由」遠比「得到的自由」多。這絕對是一個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的方式。

只要人們心中出現這種知覺、這種意識,而且如果他們真心地問自己那些問題,並探詢自己的良知,那麼幾乎所有人得出的目的與價值觀,都是超越性的。也就是說,處理的意義感都比生命更巨大,也真正能為其他人的生命增進價值並產生貢獻。選擇服務觸動了我們帶來有意義改變的深層需求,也就是在真正需要我們的世界裡發揮自己。

英國精神病學家萊恩:
我們所見所為的範疇,受限於我們未能覺察的事物。
然而正因我們未能覺察那些事物,
我們就難以做出改變。
直到我們覺察到,這種未能覺察是如何形塑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唯有追尋意義感,人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才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真實豐富與滿足感。而且,就是這種實現我們追求意義的意志也就是我們真誠追求有意義的價值與目標,而這些價值與目標唯有我們能夠實現與達成可以引導我們探索獨特的人性潛力,這是一條獨一無二的神聖路徑,除了我們之外,沒有其他人走過

美國鄉村音樂界知名歌手洛尼.克勞威爾
該是向內探求的時候了,看一看自己。
  該是利用我僅存的時間的時候了。
  想像的牢籠柵欄可不比鋼鐵軟啊。

我們常會錯失享受這種原本就存在我們內心的「寬廣」,以至於無法去感受我們生命中與工作上的真實意義。弗蘭克說:「唯有保持知覺並專注於有意義的價值上,我們才能完全享受這種寬廣。

事實上,等到不用為活著而拼命時,新的問題卻浮現了:為什麼要活下去?今日越來越多人擁有謀生的方法,卻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一個有魅力的生活對事業是有好處的,即使它需要你改變價值觀與眼光。如果我們無法將豐沛的情感帶到工作上,最後我們一定會深受其害。我們無法創造出意義感,我們得去尋找它。如果不去尋找,我們自然找不到。意義感會以不同的形態與規模呈現在我們眼前。

生命是一項使命,而不只是一種職業。只要我們花時些時間與自己的恐懼、不安及真實的生命進行溝通,就可以締造出更深層、更真實的連結。我們連結到這些更深層的人性時,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充滿支持與機會的全新社群。如果失去了工作生涯裡的意義感,也就失去了工作中的生命。如果失去了工作中的生命,就不由自主地成為心智的囚徒被監禁在我們自己內心的集中營裡。

以上摘自《活出工作的意義》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心理醫生勸你戒掉的10 種判斷習慣

《心理醫生勸你戒掉的 10 種判斷習慣》與《盲點:聰明人為什麼幹笨事?》為同一本書,已購其中一本者,不須重覆購買。很不贊同出本版社此種操作手法。不論是單純為了行銷,或另有其他目的。但由於類似情況太多,尚請大家留心。

本書作者瑪德蓮是資深的執業心理醫生,也是許多思考問題工作坊的常客及講者;她將在本書中介紹十個讓我們與其他人最容易出錯、產生誤會的「十種判斷慣性」!閱讀這本書能幫助你:不再犯10種最常見思考錯誤、生活中少掉10個討厭鬼、少得罪10個人、增加看事情的判斷成功率!《心理醫生勸你戒掉的 10 種判斷習慣》一書目錄與「十大盲點」列出:

前言 別讓愚蠢成為內化的習慣!

1 為什麼聰明人會幹笨事?
10 個使你判斷錯誤的「內在盲點」〕

2 傻瓜總是輕舉妄動
1 個盲點:沒有停下來思考

3 常常做錯,你卻從不懷疑?
2 個盲點:你不知道的事就有可能害了你

4 如果再靠近一點,它還會咬你!
3 個盲點:沒有注意這個世界

5 你是自己的最大敵人
4 個盲點:沒有看到你自己

6 別送貓日曆給愛狗的人!
5 個盲點:單邊偏見

7 在框框裡思考
6 個盲點:落入「分類」的陷阱

8 只憑你的經驗思考
7 個盲點:太早下結論

9 為什麼在布丁裡找證據這麼難?
8 個盲點:模糊的證據

10 一定是他幹的為什麼我們抓不到真兇?
9 個盲點:看不到隱藏的原因

11 他只看到樹,卻沒看到森林
10 個盲點:看不到全景

後記:人們更會思考,世界也會不一樣!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突然發現其他人解讀世界的方式有多麼不一樣。心理學長久以來一直在研究「智慧」,卻直到最近才把注意力轉移到「愚蠢」上面,我們總是企圖測量人類有多聰明,預測誰擁有可以成功的智慧,但是我們卻很少注意到,為什麼就算再聰明的人有時候也會浪費天賦,做出「驚人的愚蠢行為」。

而每當我們覺得別人的行為或是想法很愚蠢的時候,判斷的核心就是覺得某件事確實或應該「很明顯,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同樣地,這種狀況也很可能在你我身上發生。很多時候,我們的智力或頭腦,會以設定「最理想的方式」為我們工作,但這種理想的方式往往也使我們容易疏忽了事實「真正的細節」;其實也可以說盲點就是我們自然思考方式的一部分,我們並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它們,因為它們是內建在系統裡面的。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察覺到它們,我們就可以想辦法把它們的扭曲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本書就是要提供包括「在緊迫的情況下爭取更多時間」;「善用延遲下結論」等思考方法或生活習慣,解決我們原來是要為了「生活過得更方便」的內在盲點;習得這本書改進自我的技能後,慣性失誤便可以更少發生,讓我們在人際相處與做事的技巧上,有更完善的「防錯機制。在她這本充滿許多「幹蠢事卻不自知」故事的書中,你將會發現,原來很多的出錯模式及思考老毛病,會讓我們在溝通與做事上走了多少冤枉路。翻開這本書,知道我們的「習慣判斷盲點」,你一定能擁有更全面的視野、也更能對事實有深入的思考能力!

本文內容摘自《心理醫生勸你戒掉的 10 種判斷習慣》及許世穎老師部落格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領導人的逆思考

《領導人的逆思考:成功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反向觀點》這本書為臉譜出版的《領導人的逆思考》改版書。杜拉克所說的:每個人都是管理者(領導者)

思考的重點在灰色地帶;明天能做的決定,絕對不要今天做;
讀競爭對手不讀的書小心專家,每一種職業都是對付外行人的陰謀
非凡領導的秘密在於「逆向觀點」,唯有想得看得和別人不同,你才能真正做好領導。

要做個成功的領導人,沒有萬無一失、按部就班的公式
然而要做個「好」領導人,更沒有一定的法則。
唯有打破主流思考的窠臼,從全新、原創的角度——
「逆向觀點」出發,才能找到卓越領導力的秘密。

與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併肩鑽研領導學且有多年實務經驗的前南加大校長史帝芬.山普,敎我們從如何反向思考,通透領導要義,成為人人願意跟隨的帶領者:

1.中性思考:若非必要,先不要對觀念或人產生定見。

2.自由思考:想些最無稽的對策和解決方案,訓練自己超越傳統的腦力激盪法。

3.先聽,再開口;而且聽話的時候要有技巧。

4.專家可能對你有幫助,但絕不能取代你自己批判思考和判斷(尤其是投資理財方面)

5.特別小心掛著「無法推翻的事實」之名的「假科學」(《別掉入思考陷阱》閱讀治療篇)或不容質疑的前人智慧結晶。這種東西對你自己,或你所帶領的組織的利益,多半毫無幫助

6.當你的競爭對手埋首於業界刊物或其他速食刊物時,多從古代經典萃取精華。也可以請部屬向你報告真正重要的時事。

7.可以在合理情況下授權部屬做的決定,絕對不要攬上身。可以在合理情況下留到明天再做的決定,絕對不要今天做。

8.不要管過去付出的代價與錯誤。身為領導人,你做的決定只能影響未來,而非影響過去

9.若非必要,不要羞辱你的手下敗將。

10.確定自己願意捐軀的山頭,也要了解,你的選擇可能在某個時候迫使你從周遭所有山頭撤退

11.為屬下服務。招募現有最好的人選,再把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來協助他們成功。

12.很多人都想「當」領導人,但很少人想「做」領導人。如果你不想「做」領導人,最好別打領導這一行的主意。

13.領導人無法實際「經營」組織,只能帶領你的追隨者,讓他們集體為組織奉獻行動與才智

14.別沉溺在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幻覺裡,重點是努力讓追隨者(和自己)發揮最好的那一面,同時將惡的那一面降到最低。

15.追求卓越的方式無法複製,真正的卓越只能透過原創思考與突破傳統而至。

「一般管理人是要把事做對,領導人則是要做對的事。」
什麼才是「對的事」,就要靠平日不斷的逆思考來找到答案。

以上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快樂幸福心理學》微笑和笑聲

臉部表情回饋假說已在許多實驗中得到證明。不管你的臉部表情是快樂、悲傷或憤怒,都將會決定你的情緒。在一項實驗中,實驗者要求受試者咬著鉛筆微笑。在看過卡通影片之後,咬著鉛筆微笑的受試者和嘴唇含著鉛筆的受試者比較,前者認為卡通影片比較好笑。

在另一項印象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用表情展現憤怒,他們感受到血液流向他們的手和腳,而這正是憤怒會導致的現象。還有其他實驗要求受試者在一周內每天微笑好幾次,每次維持30秒,他們在往後數個月都感到比較快樂。

為了整形施打肉毒桿菌而不能皺眉頭的人,平均來說,比可以皺眉頭的人還要快樂。研究者請受試者填一份有關焦慮和沮喪的問卷,大約半數人施打了無法皺眉的肉毒桿菌,而另一半不予施打。

如同研究者所預期的,相對於對照組,施打肉毒桿菌的受試者覺得比較快樂,焦慮感大致也減少。這項研究共同研究者說:「顯然我們感受情緒的方式不受限於我們的大腦,身體其他部份也有助於增進我們的情感,這就形成了回饋循環。

皺眉頭讓你感到比較不快樂,但有趣的是,皺眉頭也會影響到痛苦的感受。在一項研究實驗者讓29位受試者的前臂觸碰高溫,然後要求他們在過程中用臉部表現不快樂、一般或放鬆的表情。發現以皺眉頭表現不快樂的受試者對於前臂的疼痛,比另外兩組感受的還強烈。有一個結論是確定的,就是你笑得越多,就越覺得快樂。即使你勉強假笑,你也會比不笑更覺得快樂。

你最近何時大笑過?就是那種發自內心的捧腹大笑那種突然攫住你的注意力、令你倏然失控的大笑?或是,最近何時笑得太厲害,你忘了為何而笑,變成無理由卻拚命笑?這種笑不僅令人愉快,也有益健康。笑的確是良藥。笑是一帖令人神清氣爽的大補藥,能振奮人心,讓人心情亮情來,讓人稍稍從壓力和社會束縛中解脫出來。

笑聲真的有驚人的療效。笑聲可以減緩暫時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因為笑聲和刺激腦內啡的分泌有關。其他的療效包括降低壓力和沮喪。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健康診療機構會針對有壓力症狀的人,提供不同的笑聲治療方式。

另外和減輕壓力有關的療效是,研究發現,儘管在做笑聲練習過程中,血壓會有些許升高,卻有降低血壓和心跳的效果。笑聲也可以促進免疫系統,讓T細胞和抗體都增加。笑是具感染力的,在這個傳染病流行且醫療有時痛苦又昂貴的年代,還好有笑這個便宜且效果極佳的良藥,而高興是唯一的副作用。

以上部份摘自《快樂幸福心理學》、《健康心方法》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25歲以前一定要學會的拒絕力

拒絕力,一個讓你工作產能提升數10倍以上成長的必要技術。正確判斷、學會拒絕,在生活、工作上都將有絕對性的大變化!懂得拒絕,才能有所收穫!想提高工作產能,最有效的祕訣就是:培養「拒絕力」並付諸實行。

我們常常會聽到:「因為有實力,所以敢拒絕」、「因為你的業績好或表現好,所以能拒絕」這類說法,這雖然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但事實就是這麼一回事。為了能主動拒絕,就必須培養實力;為了培養實力,則事前必須有充分的研究和準備;為了達成充分的研究和準備,實在沒閒工夫作那些無法展現自己實力的無謂工作。每個人的時間就那麼多,要把有限的時間運用在什麼地方呢?就得從握在自己手中的機會裡選出所要傾注精力的領域,只把精力花在那刀口上。也就是「精挑細選的工作」上,以提高產出的品質,以及為提高產出品質的準備工作上。所謂的準備工作指的就是閱讀、學習、運動、經營重要的人際關係等。

能夠具有足以擺脫「小螺絲釘」(指的是規格固定的商品,就人才來說的話,就是指泛用型的人才)的宿命,就是藉由「拒絕別人」來把時間花在投資自己的緣故。如果不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就沒辦法動腦,等於是把決定權交到對方手中,自己只是按照對方的指示「執行」的手腳而已。看在對方的眼裡,會盤算著「要如何把這個人利用到淋漓盡致」,結果就更不可能拒絕了。反過來說,正因為如此,才更必須學會「拒絕力」,從拒絕別人來培養自己的實力,有了實力後便能更斷然地拒絕,由自己開創出良性循環。

多數人之所以害怕「拒絕別人」,主要應該是擔心會被對方討厭吧!但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給所有的人好臉色、回應對方所有的期待、凡事順應對方的要求,這是沒有意義的表面功夫。 0 歲到 99 歲腦的奇蹟指出每個人常來往的、攸關個人心理生活品質的只有 5 15 人,我們沒有必要去讓所有人喜歡,實際上也不可能達成。因此,從小被洗腦似地灌輸「千萬不能被朋友討厭」、「一定要很重視人際關係」,就是有傳統沒有智慧的說法,因為,人際關係的品質才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真正原因,而非朋友的數量。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歸屬感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大過於朋友的數量

事實上,進行商品開發的市場調查時,主要的重點就是在於如何找出潛在的目標客群。所有人都喜愛的商品、所有人都稱讚的服務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與其期待商品一堆出就造成萬人搶購的熱潮,還不如在特定的領域裡,鎖定特定對象(質重於量,而且這些顧客都是認同你專業的人),然後一步一腳印做出成果來,當效應漸漸擴散開來之後,就成了此領域的「專業人士」。

 社會心理學家艾許(Solomon Asch曾經做過實驗後發現,社會上從眾的傾向十分強烈,以致於許多聰明的年輕人會做出「指鹿為馬」的事情。由於從眾心理因素使然,人們會選擇跟隨同儕,特別是順從權威者、管理者的意志。然而,即使個人受到群體的壓力很大,但只要有一位同盟者,就可以讓身為少數者的信心大幅提升。有鑑於此,透過閱讀及社群討論就是很重要的方式,時常對周遭提高警覺,以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態度,搞清楚什麼時候該堅持自己的意見,什麼時候該跟多數人的意見保持距離,慢慢培養自己的拒絕力。不會人云亦云、無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把精力和時間放在真正重要且值得投入的事情上。

以上部份摘自《25歲以前一定要學會的拒絕力》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假如有人要你舉出人腦的最大成就,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人工建物,像是金字塔、國際太空站,或許也許是金門大橋。這些的確是偉大的成就,我們的腦袋能做出這些東西也值得大書特書,但最偉大的並不是這個。事實上,了不起的成就,連最精巧的器械都無法假裝做到,這個成就是「有意識的體驗」「看到」金字塔、「記得」金門大橋或是「想像」太空站的行為,比建造這些東西要了不起得多。

這些了不起的行為中有一個甚至更了不起,看到是在體驗現在的世界;記得是在體驗過去的世界;至於想像則是在體驗不屬於現在、從沒有發生過,但有可能會出現的世界。人腦最大的成就是能想像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片段,這種能力能讓我們思索未來。人腦是「預測機」,「打造未來」則是它最重要功能。

我們為什麼不能就活在當下?當今天、當此時此地有這麼多事情要思索時,我們的大腦為什麼固執地堅持要我們去設想未來?最明顯的原因就是:「想到未來會讓人開心」。我們會在宴會時幻想跟美女相鄰而坐、買樂透彩幻想自己是樂透頭獎得主、去聽演唱會幻想跟歌手有近距離的接觸。人在幻想未來時,多半是想像自己成就某事與成功,而不是失手或失敗。

想到將來會讓人很開心,所以我們有時候寧可只是想像。不過,有些事在想像中的確要比實際進行來的開心(多數人都會想和理想侶伴親熱和狂吃甜點的情形,結果卻發現這些事想像起來總比實際做時要好),此時人可能會決定把這件事無限期延後。雖然想像美好的未來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但也可能導致一些麻煩的後果。

當一個人覺得事情容易想像,他就會高估實際發生的可能性。由於大多數人練習想像的好事比壞事多,因此我們多半會高估好事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可能性,進而不切實際的樂觀面對未來。比方說,我們會預期自己比一般人活得久、婚姻非常的美滿,一定會白頭偕老、自己的小孩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孩、在教養上,會教出天資聰穎的小孩、預期自己未來會比別人好,甚至癌症病患對自己的未來比健康者「更」樂觀。

當然,大腦不斷模擬的未來不一定都是美酒、美食和美人。它經常也會很煩人、不快或十分嚇人。我們似乎也會難以遏抑地一再想像災難和悲劇。在前往搭捷運的路上,浮現腦海的未來情景是趕不上捷運和客戶的重要會議;參加晚宴的路上,我們會想像大家都帶酒給女主人,只有自己尷尬地雙手空空問候她;去醫院的路上,我們會想像醫生看了我們的胸腔X光片後,皺著眉頭說一些嚇人的話,像是「我們來談談接下來該如何治療」。這些悲慘的景象會讓我們沮喪,我們仍大費周章地去設想,原因有二。

第一,預先想到不愉快的事可以把它們的影響降到最低。第二個是恐懼、擔心和焦慮在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們會誇張地描述行為不檢的不愉快後果,以激勵員工、小孩、配偶去做對的事。我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激勵自己,想像如果我們決定不注重防曬並狂吃蛋糕,身材變形加上又皮膚黑,悲慘的明天就會等著我們。預言可能是在「烙印恐懼」,主要目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要預防。研究顯示,這種策略經常激勵人事前謹慎行事的有效辦法。

別的動物必須去「體驗」一件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樂趣和痛苦,可是預見能力卻使我們能想像尚未發生的事,進而免去體驗的痛苦教訓。我們不必伸手去摸餘火,就知道這麼做會受傷;我們不必去體驗遺棄、藐視、放逐、降級、疾病、分手或離婚,就知道那些都是我們應該極力避免不好的結果。我們想要,而且應該想要掌握船的方向,因為有些未來比其他的好。

我們堅持要有掌控權,擁有開船的責任,是因為自認很清楚自己要去哪裡,事實上,我們的操控很多時候都是白費功夫,這不是因為船沒有反應,也不是因為我們找不到目的地,而是真實未來跟透過前瞻所呈現出來的景象有著天壤之別就好比我們會碰到視覺幻象(「一條線看起來比另一條長,實際上卻不是如此,這不是很奇怪嗎?」)和事後之明的幻覺、先見之明的幻覺。我們的想像力是有盲點的,唯有透過觀察「正在經歷情境的那個人」才能得以獲得較實際的答案。

以上部份摘自《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死時誰為你哭泣:101則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

偉人辭世,舉世同悲,巨星隕落,依然長久活在粉絲心中。你曾不曾想過,死時誰會為你哭泣?你又留給世人什麼?對死亡的警覺可以開啟大智慧,領導力大師羅賓.夏瑪因此選擇它作為深談人生智慧的主題:《死時誰為你哭泣》

哪怕只是讀通一個道理,人生就會不一樣!現代生活彷彿置身壓力鍋,要講求生活品質,首先得減壓,夏瑪要我們排定時間憂慮如此就不會把醒著的時間全部拿去憂慮,終至戒除焦慮。或是列出你的問題,因為問題能說得清楚,事情就解決一半了,還能發現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甚至還有更簡單的方法:笑逐顏開

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質,夏瑪分享他自己謹守的一些原則,第一個提出的就是愛深責切。人必須自我要求,有些事情該做就得去做,不論自己喜不喜歡,這是成功人生的基礎;成功又有意義的人生是由自律的金線織成,紀律讓你能夠去做知道該做但總是懶得去做的事。

沒有了自律,你就不會訂下明確目標、不會善用時間、不會注意待人接物、沒辦法堅忍不拔度過低潮、不會去照顧自己的身體、沒辦法有正面的想法。 之所以說遵循紀律是一種「愛深責切」,是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其實才是真正的自愛;活得悲哀要比活得有喜感遠為容易。一些擁抱生命悲劇觀的人,那是逃避責任的行為,他們只是覺得樣樣事都陳腐,那是簡單不過了。然而,嚴以律己,你才更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你才能照自己的想法去過日子,而不只是隨波逐流。你越是對自己嚴格,日子就會過得益發輕鬆。

生活的品質最終是決定在你所做的每項抉擇大到從事什麼行業,小到要看哪一本書,或是早上想要幾點起床,還有醒著的時候該把心思放在何處。當你能夠持之以恆地展現意志力,做出你知道是正確的選擇,而不是遇難則便宜行事,你便拾回了生活的方向盤有效率、生活充實的人絕不會把日子花在做那些方便、輕鬆的事情上,他們會有勇氣傾聽自己的心聲,而做出有智慧的選擇,憑此他們才得以出類拔萃。

成功的人有個習慣,就是會去做失敗者不愛做的事情。」作家暨思想家葛雷 (E. M. Gray) 如是說,「他們確實也不喜歡做某些事情,這無可厚非,但他們的偏好還是會屈從在目標的指揮之下。」十九世紀英國作家赫胥黎英雄所見略同,也說過:任何教育所能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課,或許就是,有些時候有些事情該做就得去做,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哲人亞里斯多德的版本則是:我們只能從做中學到東西;例如,建築師學會建築房屋,是透過敲槌;豎琴師學會演奏豎琴,是透過彈撥。同樣的道理,透過行事正直,我們才得以學得正直;透過行事自制,我們才得以長成自制;透過行事勇敢,我們才得以蛻變勇敢。

如何活出能感動最多人的有意義人生,夏瑪勸我們不要再小鼻子小眼睛,太多人只想過很渺小的人生,在二十歲時就形同死亡,只是等到八十歲才正式入土為安,想活得轟轟烈烈要靠的不是明日,而是今日德蕾莎修女:「我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如滄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少了這滴水,滄海也無法成其大。」

以上部份摘自《死時誰為你哭泣:101則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敢說又能說》展現你自己

回想一下,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場演說或簡報,那位講者究竟做了什麼事情而讓你念念不忘?可能是這位講者透過演說或簡報,向聽眾傳達他的信念、熱情、機智、幽默,或是他的群眾魅力與演講風格深深吸引著你。

不過,應該不會有人的答案是:「我喜歡他使用PowerPoint的方式。」有些講者還樂於置身在暗處,將舞臺正中央的位置留給投影螢幕,完全無視於聽者的反應,只是逐字讀稿、照本宣科。這也是為什麼成功的演說者或領導者,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他們不會依賴一般常用的簡報工具,而是親自說給你聽。事實上,現在美國最成功的教育機構回歸「裸教」──不使用電腦,只採取:口頭講授、師生互動、指定用書的簡單工具。而且事實證明此種教學方式才真正有效果

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和你所傳遞的訊息密不可分。不僅指你的行動勝於你的言論,而是你的人格特質你是誰?你的一舉一動,你的價值觀,在影響你的觀眾所接收到的訊息。唐納.川普為例,我們對他的了解就是自我感覺極度良好、不計一切追求名利、盛氣凌人而且唯我獨尊的男人,若是他演講有關利他主義或是人際互動的顧客服務,你會相信他嗎?

另一方面,西南航空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兼前總裁賀伯.凱勒賀,是一個古怪但風趣的人,他有時會在登機門前裝載行李或好取機票。他把員工擺第一,顧客次之,董事會第三。你能想像凱勒賀模仿川普風格發表演說?或者,從川普口中說出凱勒賀慣用的演講內容?

比方說,如果川普在員工聚會中說出「我愛你們」,員工會覺得反胃不已。不過,凱勒賀平常就將「愛」字掛在嘴邊。川普和凱勒賀兩人都在商場上叱吒風雲,但是,這兩人任誰也沒有辦法完整複製並模仿對方演說內容。這是因為演講者發表的內容,只有在表裡如一時,才有可信度。當你的訊息與你的身分,或者,至少和聽眾對你的認知不一致時,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你將在傳遞訊息時會碰到困難。在最好的情況下,你會覺得自己像是扮演某個角色的演員,或者,最糟糕的情況下,是自覺像個騙子(許多騙子都是這樣)。你會失去自發性、自信心和真實性。第二,你的聽眾不會相信,他們會懷疑你的說辭,更甚他們會質疑你。

因此,在發表演講時,應該因人、因時、因地調整談話內容,比方說,針對不同聽眾改變重點,或者在適當的時候更換實例或故事,以能符合不同聽眾的需求與關注。但是,演講者絕對不應該改變自己,或試圖成為別人。一定要做你自己,因為,你無法成為其他人。讓真實的自我,在你所談論的事情和談論的方式中顯露出來。

另外,你必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當你發言時,你所呈現的形象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每一次你的發言,都在告訴聽眾你是怎樣的人,這不只是藉由你所選擇使用的言辭,而是所有從你身上發出的訊號。例如:你的臉部表情、你眼睛、你的姿勢、你的聲音、你的幽默感、你選擇說出的八卦、你對待聽眾的態度,以及許多其他無形的訊號。

你的聽眾接受到許多的訊號,自會對你的主張以及你所傳遞的真正訊息做出判斷。文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除非有你的全力支持。所以,演說的第一條規則是:你自己就是會走路、會說說的「活訊息」。所有關於你的一切以及聽眾所認識的你,將支持或反駁你說的話。所以,在站在講臺之前,先確定你所想說的話和敘述的方式,能夠與你自己的本質產生共鳴。而且一定要記住:「你不只是個傳達訊息的信差,你就是訊息本身。

以上部份摘自《敢說又能說》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

猶太教所留下的智慧為一切財富的根源。猶太人就是憑藉著這些智慧登上了世界第一商人的寶座,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也讓世人刮目相看。「不瞭解猶太人,就等於不瞭解世界。」猶太人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有人說:「三個猶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決定世界的命運。」

對於猶太人的財富,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全世界的錢都在美國人的口袋裏,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裏。」猶太人這樣的優秀,讓世界為之震驚,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引起了世人對他們的好奇和興趣。當然,猶太人最讓世界折服的是他們驚人的財富和超人的賺錢能力。猶太人是個謎一般的民族,他們是世界上的少數人,但是卻掌握了世界上龐大的資產。1000多年以來,猶太人的金錢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幾乎所有的人對於猶太人擁有的巨大財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底他們是如何致富的?而且是整個民族歷久不衰的富有,到底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塔木德》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塔木德》是猶太人的致富聖經寶典,就是它,讓猶太人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沒有它,猶太人在歷經了數千年的流亡迫害之下,一定早就被滅種或被其它民族同化了。到底《塔木德》中記載了什麼樣的大智慧,能讓這個經過數度迫害屠殺,又流離四散的民族,不但擁有了頑強的生存意志,更擁有了其他民族所沒有的賺錢和處世智慧。(以下摘錄各章重點內容)

[第一章] 錢是給上帝的禮物
☆貧窮,比任何苦難還恐怖
借錢給別人,等於是花錢買敵人借錢給朋友,將以失去友情當作利息

[第二章] 用創意和思考致富
逆向思考:厚利才能賺大錢薄利多銷就是往自己的脖子上套枷鎖,厚利以能永盛不衰。
做生意不能用感情思考時請感情離開,因為,你需要的是理智。
☆活用數字替你賺錢如果一個人算不清帳,他的帳就會找他算帳。

[第三章] 在逆境和危機中發現財富
在危機中發現希望當壓力出現,迫使我們改變現狀時,我們要不顧一切地戰鬥,即使面臨強敵也要戰鬥,生命不死,戰鬥不止。
成功者不怕犯錯人生是要犯錯誤的,不犯任何錯誤的人,注定是一無所成的人。
☆光明,總在黑暗之後今天將要發生的事我們都還不知道,何必為明天而煩惱。
☆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也不要被命運所左右。
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己超越別人的人,不能算真正的成功;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第四章] 智慧是搶不走的財富
☆賺錢靠智慧,不是靠學歷想要變得富有,你就必須向富人學習。
智慧是別人搶不走的財富書是一切智慧的根源,也是創造財富的根本。
智慧比知識更重要愈有智慧的人,便愈懂得謙虛。
☆商人也要學識淵博深井中的水是抽不完的,淺井卻一抽見底。
走向外面世界的鑰匙成功沒有捷徑可走,但是卻有多條路徑供你選擇。

[第五章] 要發財,從改變自己開始
☆不要浪費時間今天就是最後一天,永遠不要等明天,因為,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
機遇:決定命運的瞬間裁判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聰明的未必得糧食,機智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眾人所得到的,只是當下的機會。
☆有遠見的人,財富自動送上門 
☆成功,從改變自己開始最值得依賴的朋友在鏡子裡,就是你自己。
致富是可以後天教出來的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從小培養的。

[第六章] 契約可以創造財富
誠實的支柱唯有誠實正直的經商之道,才是生存處世的最高法則。
☆信任的價值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被人欺騙,而是不被人信任。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的價值,絕不低於所有任何人的價值。
走自己的路不要模仿,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的成功之路。

全書貫徹一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觀念和態度,才能讓自己長久致富?」這樣的中心思想給讀者。它不僅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擁有財富?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財富或事業歷久不衰?

畢竟空有賺錢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夠的,它也許就像運氣一樣,只能讓你賺得一時;而以長遠的時空和角度來考量,無論是智慧、處世態度或是堅毅的人生觀,才是能讓你擁有永久財富的基石。沒有這些基礎,再多的財富都將是曇花一現。

以上摘自《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終於快樂》資深心理醫師的快樂配方

財富不等於快樂,災難不見得會帶來悲慘!數百年來,我們的社會以為促進繁榮就能使人更加快樂。但現在,我們握有資料證明,並非如此。近五十年間,美國和歐洲的科學家開始測量個人快樂值。報告顯示,儘管個人的財富持續增長,快樂程度卻是一年不如一年。繁榮擴及全球之際,人們的快樂竟然日益減少。

大多數人以為只要有錢我就會快樂,但這個理論其實是不成立的。事實上似乎恰好相反──我要是變成有錢人,就免不了陷入憂鬱和焦慮。在西方國家的金字塔頂端,憂鬱和焦慮的情緒失調率正急速上升。而離婚、非法藥物的濫用、差勁的學業成績、暴力和肥胖症等所有我們可以視為與不快樂有關的社會指標也都齊力上揚。

所以,財富並非快樂的解答。或許現在面對這個事實是件好事,因為我們這些身處於個人財富頂點的人,往後唯有下坡一途。事實上,美國有可能在二十五年前左右就已悄悄越過個人財富的巔峰,因為從那時候起,我們為了維持同樣的生活水準而不斷延長工時。不過,不論巔峰是在不久前的過去還是不遠的未來,長期的遠景都不看好,因為經濟趨於全球化,未來勢必將有一番大調整。

心理學和腦部科學過去幾年有一些真正革命性的進展,未來也必定會有更多的研究,給予我們幫助。心理學從只是減緩病患的苦惱,演變至今可以幫助人們享受一個更豐富、更滿足的生活,尤其是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那些成功的音樂家所體驗過的專注和練習,可以改變人的大腦。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手指動作或帕華洛帝獨特的聲調對應到的腦內神經迴路,會隨著時間變長和豐富化。不過,西方心理學才剛開始研究,專注的練習能否改變快樂、人際聯結或同理心之類的感受。

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知道「快樂水車現象」(hedonic treadmill)約莫已有二十年了,說明你不論擁有多少,都會想要得更多;而當你得到了更多,你還是不會滿足。突如其來的財富不會讓你快樂,災難性的疾病也不見得會讓你悲慘──這也是一個經過驗證的事實。快樂大多視你的態度而定,看你如何面對生命所帶給你的遭遇。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壞消息是:要改變大腦需要的時間比我們所希望的更久。最近才有研究人員教一群大學生雜耍,並使用最新的高科技神經影像設備,觀察他們的腦部在學習時的反應。在每天練習、每天觀察持續三個月後,研究人員確認,那些大學生的腦中某些領域發生了可以測量的成長。不過,在停止練習三個月後,那個成長又消失了。

生命的經驗會改變大腦本身的結構。快樂是一套你可以學習的技巧;學習快樂是一項工作,你需要專心致志和不斷的練習。科學和經驗教導我們,那些能讓我們更快樂的行動、思想、感受和人際互動的方式,對多數人來說都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事。

快樂需要有意識的、持續性的努力,以克服那些讓我們不快樂的習慣,並學習新的習慣來取而代之。不過,你一旦完成這項工作,真的要快樂起來就輕鬆多了。那就好比你一旦學會怎麼騎腳踏車、打字,或是雜耍,就不需要太多有意識的努力來維持你的能力。只要固定練習,大腦將會吸收新的技巧,讓快樂變得越來越唾手可得。

以上摘自《終於快樂》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婚姻是愛情的開始還是結束?

這是婚姻的殘酷面:約束你我的誓言,讓我們顯露出最糟的自己,扔盤子、甩門、臉部扭曲等等,這都是這紙合約的一部份。沒人告訴我們,世界上唯一無條件的愛是親子之間的愛……男女之間的愛是有限的,如果它能維持個一千天,就算你走運了……沒什麼比婚姻更孤獨了。丹妮.夏彼洛《想像沈沒》

我們無法抗拒地邁入婚姻,到底是想從中找到什麼?當然,這牽涉到我們成長過程對婚姻產生的預期,我們預期能找到一個共結連理的人,以享有各種利益。對很多人來說,婚姻也代表漫長的搜尋就此結束,從此離開充滿焦慮與拒絕的單身領域。

不管單身的優點有多少(獨立、彈性、多重性伴侶的可能等等),看一眼熱門的男女交友網站,就可以得知幾乎每個人都想擁有穩定的關係。當我們終於決定要結婚,每個人都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搭上婚禮快車,讓它送我們直達人生最盛大(也最昂貴)的一天。常是婚禮辦的越盛大,結果下場越是慘烈(閃電結婚就閃電離婚)更有人當初接近婚禮之時,心中產生許多的疑慮,但是新人因為「喜帖發了」或「餐廳的錢都付了」頭都洗了一半,不結不行的情形下,而被趕鴨子上架,不去聆聽內心疑惑所發出的微弱聲音。

內心充滿不確定的新郎和新娘就這樣步向了禮堂。後來有一半的人發現,他們結婚的對象逐漸變成一個他們再也不愛的人。他們說:「我們漸行漸遠」、「我找到更適合的人了」、「我再也受不了每天吵架」,吵架的問題都是老問題:孩子、金錢、對方的家人、生活習慣…這些東西在兩個人不再相愛時,便消磨掉了婚姻。失敗的婚姻就像走味的一餐,令人難以下嚥。

接著是痛苦的離婚,雙方各聘代理人打一場雙輸的法律戰。終於,兩個原本相愛的人離婚了,準備好各自再度展開尋找心靈伴侶的冒險。從二度婚姻的離婚率更高可以看出,大家顯然並未能從這整個痛苦的流程中記取太多的教訓。

很多人被婚姻象徵的浪漫所誘惑:以為我們找到了讓自己變得完整的另一半。問題是,我們在尋找另一半時,年輕的我們還很傻,或者也可說是涉世未深,不知道我們可以對他人做出什麼樣的合理預期。對於如何分辨對象的好壞,我們都欠缺實用的資訊。

所以我們會犯錯。每次聽到有人一再抱怨配偶變得多糟時,提醒他「我們通常都要為我們的選擇錯誤付出代價的。」畢竟,這個人是你當初千挑萬選的結婚對象,為這個決定負責,這是接納這段關係往後狀況的第一步。不過,找錯結婚對象,感覺比多數錯誤決策的影響更大。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若是你娶/嫁錯人,你就不怕地獄了。」

以下是戈登.李文斯頓博士(心理醫生)判斷是否已經做好婚姻準備的根本問題:我們可能愛對他像愛自己一樣多嗎?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那樣?最佳指標就是當對方在場時,我們會如何表現。我們真的可以毫不懷疑地保證,自己永遠不會刻意做出傷害對方的事嗎?另一個一樣重要的相關問題是:這個人讓我們自我感覺如何?你和他在一起時是否展現最好的一面?

接著是衡量對方愛人的能力,這裡要找的關鍵特質是良善和願意奉獻。表面上這項能力似乎等同於「犧牲」,但是在真正相愛的關係中,施與受之間的界線會模糊化,對方的需求與渴望會變得跟我們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一樣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數婚姻中,被當成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比較像合約:我們願意付出多少,要看得之於對方的有多少。那種算法需要無時無刻地做紀錄:上次我去倒垃圾,這次換你了。一有這種念頭時,就表示兩人關係不對勁了。在這個方面(以及所有人際互動上),有一項基本原則永遠適用:我們有資格得到的東西,就和我們願意付出的一樣多。

一般對婚姻的看法是,要維特任何親密關係都很辛苦,必須不斷妥協。戈登.李文斯頓博士覺得這種觀念比較像是「專家」對婚姻提出的陳腔濫調,而不是夫妻應該追求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只要雙方在挑選過程中都很精明,就很容易創造美好的婚姻。如果我們以充分的善意挑選對象,願意讓自己成為對方生活的核心,如果我們能充分培養自身的優點,就可以推翻「辛苦」學派的婚姻說,不必那麼費勁,即可盡情享受歷久彌新的愛情所帶來的無盡喜樂。

有關愛情心理學請參考陳祐霖老師的部落格
1愛情心理學1:為愛盲目,都是大腦害的
2愛情心理學2:滿腦子都是性感
3愛情心理學3六大愛情類型
4愛情心理學4:斯坦伯格(Sternberg)的愛情三因論

以上部份摘自《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